論日常生活詩學的重構_第1頁
論日常生活詩學的重構_第2頁
論日常生活詩學的重構_第3頁
論日常生活詩學的重構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日常生活詩學的重構

當代文學在日常生活詩學上所呈現出來的,并不只是上述幾個特征。特別是群眾文化和消費主義文化興起之后,各種快捷化、時尚化和影像化的生活方式,不斷滿足著人類日益膨脹的感官欲求,也極大地刺激了人類自身的欲望及其表現形態。一方面,作家們盡可能突出日常生活內部的異質性、混雜性和鮮活性;另一方面,他們又常常掙脫某些倫理觀念的制約,從生活的自足性和感性欲求中,展示各種微妙的人性景觀或詩性的夢想。可以說,通過對生活的個人性、日常性、常識性、情感性、物質性的描摹與再現,當代作家正在逐步建構人的整體生活,重塑人本主義的生活觀與審美觀。

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列斐伏爾曾經說道:"在啟蒙運動以來的西方思想史上,日常生活通常被視為煩瑣無奇的、微缺乏道的、無關緊要的,具有重復性、情緒性和自然生成性。特別是哲學經常從一種純粹的思想的高度,而同日常生活中的混亂一團的、異想天開的現象一刀兩斷;對日常生活中的凡人瑣事經常是不屑一顧乃至于嗤之以鼻。這種純粹思想與日常生活感性世界的截然分割,其實就是一種日常生活的異化現象。";(20)這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之所以讓人們輕視或忽略,其實是人類基于啟蒙理性的價值坐標進展闡釋的結果。假設避開啟蒙理性的認知邏輯,日常生活并非一種異化的存在。為此,他將日常生活定義為"是被所有那些獨特的、高級的、專業化的構造性活動挑選出來用于分析之后所剩下來的雞零狗碎",因此必須對它進展總體性地把握";,"日常生活與一切活動有著深層次的聯絡,并將它們之間的種種區別與沖突一并囊括其中";(21)。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日常生活與一切活動有著深層次的聯絡";,日常生活詩學才顯示出其重要的意義。中國當代作家對日常生活詩學的重構,在改變當代文學單一的、理性化的"載道";功能的同時,無疑也對人類生活的完好性和身心存在的統一性做出了有效的努力。

但是,由于群眾文化的濫殤和消費主義的盛行,日常生活的無序性、感官化和功利化也在不斷加劇,由此導致新時期文學在日常生活書寫中也暴露出一些明顯的審美局限,特別是90年代以來的文學,不斷地呈現出各種粗俗化、表象化和平庸化的傾向。

這種審美局限,最突出地表達為作家對欲望化、感官化的世俗生活的過度張揚。不少作家過于強調日常生活中的物質地位和人的感官欲求,有時甚至迷戀形而下的惡俗興趣,忽略了必要的人文關心和理想觀照,使文學對現實的表達喪失了必要的超越才能。譬如韓東的?障礙?,朱文的?弟弟的演奏??我愛美元?,九丹的?烏鴉?等小說,都是以嘲諷社會根本倫理的方式,對人的性欲和物欲進展了不加掩飾的張揚,并在細節處理上充滿了感官化的宣染,以任性而鄙俗的生活,傳達人物的即時性快樂。衛慧的?欲望手槍??上海寶貝?,棉棉的?糖?等小說,不僅對紙醉金迷式的另類生活表現出宏大的熱情,對金錢物質有著狂熱的追捧,還對身體的本能之欲有著夸張的表達,其中所折射出來的主體觀念,幾乎是無視日常生活中的任何禁忌,也毫不掩飾人物對社會根本倫理的踐踏;人物在我行我素的即時行樂中,展示出來的是拋棄心靈撫慰的"唯欲為大";。日常生活中應有的世俗情懷,包括應有的親情和責任、應有的煩惱與困頓、應有的無奈與迷惘,都被剔除在敘事之外,有時甚至成為嘲諷的對象。這種看似對生活本真狀態的實錄式書寫,其實是在極端的人本思想驅動下,將日常生活中的惡俗興趣進展了合理化。

這種惡俗化的寫作,在詩歌創作中也同樣存在。最典型的,就是"下半身寫作";群體。該群體打著取消"上半身";、取消"文化的人";和"思想的人";的口號,回絕對日常生活進展詩性的審美追求,使一些詩歌淪為無深度的平面匯展與個人欲望的狂歡。像沈浩波的?一把好乳?、南人的?看芭蕾舞?、尹麗川的?為什么不再舒適一點?等詩作中,作者都是以極其口語化的表達方式追求生理心理的欲望快感,把欲望本能與快樂生活等同起來,將人的幸福感安置在一堆感官的滿足之上,折射出作家對日常生活的畸形理解和消費性的追求。

我們說,日常生活詩學關注世俗性生存的審美表達,不是簡單地頌贊物質化的生存,追捧欲望化的感官生活,而是立足于物與人、身與心的統一,審視日趨駁雜的日常生活對人類生活質量的內在作用,甄別和反思那些給人類社會帶來混亂、焦慮和低俗的不良生活,以必要的理想情懷、友善之心,與家人、朋友、同事等蕓蕓眾生,共同創造互相理解而又彼此體恤的生活圖式,而不是像豬八戒式的滿足于無創造的感官之樂。真正的日常生活詩學,同樣具有理想主義和溫情的人道主義基質。事實上,像石一楓的?心靈外史?、任曉雯的?好人宋沒有?等長篇近作,都傾力討論了一個個普通人對日常生活的創造性努力,盡管這些主人公的所作所為總是與愿望背道而馳,但他們都深切地理解,幸福的生活就是要自我付出。

這種審美局限,還表現為一些作家的審美視野過于狹窄,一些作品的同質化傾向不斷加劇。由于日常生活的書寫帶有極大的經歷慣性和思維慣性,特別是在個人化寫作觀念的驅動下,一些作家會不自覺地深陷于"小我";的天地中,抒寫個體的生存感受,使作品呈現出一種逼仄的精神空間。這類作品的人物經常活動在一種極小的社會縫隙之中,關系簡單,對創作主體個人經歷的依賴性非常突出,且自我重復比擬明顯,失去了對日常生活復雜性和豐富性的多維度觀照。或許是作家刻意避開日常生活中應有的人際關系,很多作品都喜歡讓人物游離于家族、單位和社會之外,在獨來獨往中與極少數人發生單線條的聯絡,使人物之間的糾葛失去了日常倫理應有的豐富性。

我曾在相關論文里對這種情形進展過分析,并認為這是創作主體精神慵懶癥的一種表現,即作家滿足于自己的小視野、小感受、小考慮,不愿激活藝術想象力,只是憑借既有的寫作經歷在慣性中滑行。像葉廣芩對北京舊城往事的書寫,葉彌對現代知識女性在各種小鎮或寺廟中的偶遇式表達,劉慶邦對鄉村男女在情感與倫理中所形成的各種沖突的演繹,路內對青春期叛逆、迷惘與放縱的討論,劉亮程對西部鄉村生活的詩意性表達等,都表達出不同程度的同質化特征。單篇來看,每部作品都呈現了日常生活內在的繁雜之味,也很好地展現了日常生活內在的無序、混亂與焦慮,以及人們應對這種生活的努力與抗爭,但假設將他們的一些作品放在一起,便可發現作家慣性化的敘事經歷,主體思維幾乎一層不變,讓人無法看到創作主體的思想變化和自我超越的意圖(22)。這種自我超越意識不強、動力缺乏的寫作,在年輕作家身上顯得尤為突出,也引人深思。

這種審美局限,也同樣表達為一些作家理性考慮缺乏,不少作品缺乏反復咀嚼的審美意蘊。由于過度強調感性化的審美表達,專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表象,對其中的價值層面開掘不力,導致不少作品思想意蘊薄弱,缺乏耐人尋味的審美空間。這一點,從"南方生活流";詩歌和"新寫實";小說開始,就一直是人們議論的焦點。如陳旭光在肯定"南方生活流";詩歌對"朦朧詩";超越的同時,就毫不模糊地指出:"這些詩歌雖然看起來是敏捷地感應著時代,能沖破一些陳腐的思想意識,表現出對生活的新的理想與認識,然而這種新的理想與認識卻極少有深沉嚴峻的個性化的考慮,初看似不遷就流俗,實那么投合時宜";;"由于未能獨特而深化地把握人物的心靈世界,因此伊甸、劉波、柯平等輩在自己所開拓的某一題材領域中很快就出現了創作的類型化,且不斷重復自己。";(23)說實在話,這種因疏于考慮而導致自我重復的局限,到如今仍然較為突出。

日常生活一方面是雜亂無章、漫無頭緒甚至大同小異的,但另一方面,其生活主體卻是千變萬化、各具個性且生龍活虎的。這也意味著,作家在直面日常生活時,不能僅停在其感性化的層面上,而應該"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