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農業經濟練習題_第1頁
中國古代的農業經濟練習題_第2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

第一節中國古代的農業經濟練習題

1.有學者認為,“家〞字在商周時期具有“氏族宗廟〞的含義,春秋末戰國初開場具有“個

體家庭〞的含義。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強化B.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C.社會政局動亂D.小農經濟逐步形成

2.下面是嘉峪關晉墓葬的一組壁畫。這反映了當時

A.小農男耕女織B.小農自給自足C.曲轅犁的推廣D.注重精耕細作

3.當看到農民用鐵犁牛耕技術耕作的場景時,我們知道這一現象最早出現在

A.神話傳說時期B.春秋戰國時期C.漢朝時期D.唐朝時期

4.解放前,北方地區流行這樣的俗語:人生有三寶,丑妻薄地破棉襖。這從本質上反映了解

放前我國:

A.農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農業在社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經濟極端落后D.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特征

5.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盡管“農夫早出暮入,耕稼樹藝〞“婦女夙興夜寐,紡績積纴〞,但

農業生產始終沒有大的突破,溫飽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①重農政策長期推行阻礙農業生產開展②人口增長的壓力③農民賦役負擔的沉重④自

然經濟的長期存在阻礙了中國農業生產的開展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6.傳說中“制耒耜,教民農作〞的神農氏,他在中國傳說中的諸“圣王〞中有著顯赫地位。

這說明了

A.遠古時代人們缺乏科學常識,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B.遠古時代人們已認識到農業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C.他的奉獻遠遠超過同時代的其他“圣王〞

D.他是中國古代農業的開創者

7.唐朝均田制規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額,如貞觀年間,澤州(今縣)刺史長以“前刺史長貴、士

達并占境膏腴之田數十傾,并劾而追奪,分給貧戶〞,這說明唐朝均田制

A.對土地買賣的限制有所松動B.通過授田把小農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D.平均分配土地以縮小貧富差距

8.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說:“俗語云:‘百年田地轉三家’,言百年之,興廢無常,必有轉

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則不然……十年之間,已易數主。"由此可見,古代的小農經濟的特點

A.封閉性B.落后性C.脆弱性D.分散性

9.葉茵?田父吟?詩說:“未曉催車水滿溝,男兒鬼面婦蓬頭,但求一熟償逋債,留得糠粞便

不憂。〞該詩主要反映了封建社會

A.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B.開開荒地逐漸增多

C.政治腐敗,民不聊生D.賦稅沉重,農民生活困苦

10.履祥在?補農書?總論?中說:“吾里田地,上農夫一人止能治田十畝,故田多者輒佃人種

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貧者憑田以耕,亦其勢也。〞此現象主要反映了

A.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關系B.古代農業生產中已出現租佃關系

C.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系已經出現D.農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強

11.商鞅變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措施的最重要意義是

A.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強了國的經濟實力

C.打破了原來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統D.擴大了農民的占田份額

.

z.

-

12.董煟在?救荒活民書?中說:“自田制壞而兼并之法行,貧民下戶極多,而中產之家(相當

于自耕農)賑貸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狽無策,只有流離餓殍耳。〞該材料所述現象反映了

小農經濟的

A.封閉性B.分散性C.連續性D.脆弱性

二、綜合題:共4題每題13分共52分

13.閱讀以下材料,答復以下問題。

材料一

沂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牛郎織女傳說〞紀念郵戳

材料二今農夫……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

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

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

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以償責者。

——(漢)晁錯?論貴粟疏?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之根柢。語曰:“湖熟,天下足。〞

——陸游?文集?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你認為“牛郎織女傳說〞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是什

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民怎樣的生活狀況?晁錯認為應當怎樣做才能解決這一問題?

(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兩宋時期經濟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14.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答復以下問題。

材料一春秋以前農業耕作,惟恃木器、石器、蚌器、人力。……在牛犁耕作未出現以前,此

種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結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時間極長的普通

耕作方式。……宋朝葉夢得說:"古耕而不犁,后世變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至春秋戰國

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鐵器,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劃時代的進步。

——?中國經濟通史?

材料二江南地區人稠地狹的情況,在明清時期已十分嚴重。……而在這一過程中,牛耕也大

量退出,代表唐宋時期先進生產力的江東犁,到明清時已被鐵搭所取代。這倒不是因為鐵搭

如何的先進,根本的原因在于鐵搭用人,而江東犁用牛。在傳統中國,人是最珍貴的,養人

是不計本錢的,相比之下,養牛卻要計算本錢,?天工開物?乃粒?稻工?記載"吳郡力田者,以

鋤代耜,不蓄牛力。會計牛值與水草之資,竊盜死病之變,不假設人力之便"。

——?太湖地區農業史?

材料三中國農村原本是一個自治的社會,"皇權不下縣,縣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

倫理",幾千年來都是如此。廣闊農民"交了糧,自由王",強制他們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

小農們對封建國家有很強的約束力,直接決定著社會的治亂、經濟的衰榮,是影響統治者效

用函數最重要的變量。

——成貴?國家、利益集團與三農困境?

(1)根據材料一,如何理解春秋戰國時期"耕用牛犁"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

(2)根據材料二,分析明清時期江南農業中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分析這種現象對農業開展

造成了哪些影響。

(3)材料三中說中國古代農民"交了糧,自由王",你贊同此觀點嗎?簡要說明理由。

15.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漢武帝)于是為發卒萬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名)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

四十余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頹(向下流)以絕商顏,東至山領十余里間。井渠之

生自此始。穿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

z.

-

——?漢書?

材料二上(漢武帝)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河。于是上以用事萬里沙,則還自臨

決河,湛白馬玉璧,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填決河。

——?漢書?

請答復:

(1)材料一中采用了怎樣的引水方法?

(2)綜合兩則材料,概括指出中國古代興修的水利工程的功能。

(3)請評價這兩項水利工程。

16.(2013?省實驗中學期末考試)閱讀以下材料,答復以下問題。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獲冬藏……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以償責者矣。

——西漢?晁錯?論貴粟疏?

材料二北宋洵說:“耕者之田資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

時期,多實行定額地租,佃農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獲物的80%。

材料三上自紳富,下至委巷工賈胥吏之儔,贏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煦?租核?推原?

(1)材料一反映了怎樣的土地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勞動者“賣田宅鬻子〞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土地經營方式。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這種經營方式大規模開展的

主要原因。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三中現象出現的政策原因,并分析這種現象對明清經濟開展的危

害。

參考答案

1.D

【解析】此題考察小農經濟。春秋戰國時期伴隨鐵器牛耕的使用,小農經濟逐步形成,井田

制瓦解;經濟的變化導致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諸侯爭霸社會動亂;經濟政治的變化導致出

現百家爭鳴的局面,D符合題意。

【備注】無

2.D

【解析】此題主要考察古代中國的農業。解題時緊扣“犁地、耙地、耱地、播種〞等關鍵詞,

可以判斷當時比擬注重精耕細作,應選擇D項。A、B、C三項均在材料無表達,排除。

【備注】無

3.B

【解析】無

【備注】無

4.D

【解析】此題考察學生對小農經濟的理解。人生有三寶,丑妻薄地破棉襖。從本質上反映了

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特征。所以選D。

【備注】無

5.D

【解析】此題可用排除法,重農政策有利于農業生產的開展,故排除含①的選項。自然經濟

的長期存在,也阻礙了中國農業生產的開展,故④的說法是正確的,所以此題選D項。

【備注】無

6.B

【解析】此題考察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主要考察學生對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知

.

z.

-

識的再現能力。中國傳說的“圣王〞中,神農氏有顯赫的地位,有“神農能殖嘉谷〞的傳說,

反映了農業的先行者進展農作物種植的成功實踐,B項符合題意,正確;A、C、D三項均排

除。

【備注】無

7.C

【解析】此題考察唐朝的均田制。依據材料信息及所學可見,唐朝均田制規定了占田的最高

限額,澤州刺史據此對前刺史占田數十頃彈劾并追奪,可見唐朝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土地兼并,應選C。依據唐朝均田制規定,土地不得買賣,故A項錯誤;B、D兩項不符合材

料的主旨,故排除。

【備注】無

8.C

【解析】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根底,它以家庭為生產單位,以男耕女織、自給自

足為主要特征。以家庭為單位反映的是其封閉性、分散性,男耕女織、自給自足說明的是其

落后性。題中四個選項都是小農經濟的弱點,而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小農經濟受到外界沖擊吋

脆弱的一面。

【備注】無

9.D

【解析】從材料中“但求一熟償逋債〞可知,農民債務沉重,四個選項中只有D項能導致這

一狀況。

【備注】無

10.B

【解析】此題主要考察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材料提及在此時田地種植中出現“田

多者輒佃人種植而收其租〞,可見租佃關系出現,B項符合題意,正確;材料展示的是農民

種田的事件,出現在封建社會,A項與題意不符,排除;雇傭關系出現的特征是計日受值,C

項在材料中未表達,排除;租佃關系的出現,不能表達人身依附關系的加強,D項排除。

【備注】無

11.A

【解析】此題考察學生對商鞅變法的理解。由材料“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得知這是

商鞅變法的廢井田,開阡陌,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所以選A項。

【備注】無

12.D

【解析】此題考察小農經濟的缺點。材料反映小農經濟建立之后,自耕農得不到及時的賑貸,

在遇到自然災害時束手無策,遭受破產的景象。這反映了小農經濟極其脆弱的缺點,答案為

D項。

【備注】無

13.(1)牛郎織女傳說表達我國人民祈求幸福愛情的愿望;表達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說明我國人

民自古以來重視農耕等。(此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

(2)生活狀況:貧困窮苦,賦稅繁重。解決方法:重農貴粟。

(3)變化:北宋時期朝廷的財政收入依賴東南地區,太湖流域已經成為重要的糧倉;說明經濟重心

已經南移。

【解析】此題主要考察對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理解。第(1)問,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可以根據圖

示提供的信息答題。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概括即可;第二小問,材料從反面闡述了重農貴

粟對于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第(3)問,陸游是南宋詩人,故其所言

“故都〞指,材料三從財政收入、糧倉兩方面證明兩宋時期經濟重心轉移的史實。

.

z.

-

【備注】無

14.(1)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耕牛的使用節省了人力;推動了農業的開展,是農業耕作

技術的革命性突破。

(2)原因:人口增長,人地矛盾突出;養牛本錢較高。

影響:不利于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加劇了小農經濟的分散、落后,不利于農業

生產規模的擴大。

(3)觀點一:贊同,中國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生產經營自主性強,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

系較輕。

觀點二:不贊同,中國小農除了交納國家賦稅外,還受到地主剝削,并承當國家的徭役、兵

役等。

【解析】無

【備注】無

15.(1)井渠法或鑿井穿渠法。

(2)灌溉、減輕水患。

(3)有利于社會生產的開展;有利于減輕自然災害。

【解析】無

【備注】無

16.(1)土地制度:自耕農土地私有制。原因:天災、苛政、高利貸盤剝。(2)方式:租佃經營。原

因:土地兼并嚴重;商品經濟開展。

(3)原因:“重農抑商〞政策的推行。危害:使手工業生產缺乏國市場和資金;阻礙了商品經濟的

開展和新經濟因素的成長(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開展)。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所列舉的現象即可得出其為小農經濟,據此作答;第二小

問抓住材料一中的關鍵信息“勤苦如此〞“水旱之災〞“急政暴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