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第七講張從正醫學實踐2課件_第1頁
201x第七講張從正醫學實踐2課件_第2頁
201x第七講張從正醫學實踐2課件_第3頁
201x第七講張從正醫學實踐2課件_第4頁
201x第七講張從正醫學實踐2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醫案解讀張從正臨床醫學實踐金元醫學特點實踐醫學,證治方論完備,注重醫案積累理論創新,法理相合勤于筆耕,著書立說師承體系特征明顯金元醫學發展與創新的背景醫學文獻資源豐富內經-傷寒論-唐宋疾病譜系及證候規律衍變內經61病證-傷寒雜病-時氣,九氣及內外婦兒各科病證理論創新的基礎與準備“五運六氣”,多元病因,復雜病機一、生平及其著作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金代睢(suī)州考城人,約生于公元1156年,卒于公元1228年,享年約72歲。張從正十余歲幼承庭訓,從父學醫,后私淑劉完素之學,二十余歲懸壺應診。中醫醫案解讀周光中醫醫案解讀周光張從正醫學實踐發揮--

1.汗吐下法拓展應用凡解表者皆汗法灸、蒸、渫xie

、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上行者皆吐法引涎、漉涎、嚏氣、追淚凡下行者皆下法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張從正醫學實踐發揮--1

汗吐下法拓展應用的立論依據1、邪氣致病論--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

2、論三邪發病--“天地人三邪”。“天之六氣,風暑火濕燥寒;地之六氣,霧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發病,多在乎上;地邪發病,多在乎下;人邪發病,多在乎中。此為發病之三也。”

張從正醫學實踐發揮--1

汗吐下法拓展應用的立論依據▲“風寒暑濕之氣,入于皮膚之間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發汗”,“溫熱者為汗藥,豈知寒涼者亦能汗也”,▲然自胸以上,大滿大實,痰如膠粥,微丸微散,皆兒戲也,非吐病安能出?”▲“陳莝去而胃腸潔,癓瘕盡而榮衛昌,不補之中,真補存焉”中醫各家學說外來之邪天邪地邪人邪疾病就近祛邪汗吐下張從正醫學實踐發揮--

2.食療補虛◆“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汗、吐、下三法“損有余乃所以補不足”,故“不補之中有真補存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攻邪之后以食療補養胃氣張從正醫學實踐發揮--

3.時氣病證論傷寒:病在三陽--雙解散,先引吐后發汗風溫:防風通圣加蔥白,豆豉,生姜--吳鞠通辛涼輕解溫疫:從傷寒,病從太陽肌表而入,用雙解--吳有可:疫戾之氣,從口鼻而入,膜原受病--達原法濕溫:三日以內,河間辛涼法,六七日不大便,仲景承氣湯法--薛生白,葉天士衛氣營血諸法張從正醫學實踐發揮--

3.時氣病證論伏熱:

伏熱于里,病在少陰,口燥,咽干,下利,(脈沉數)邪發于外的時氣病,

當用辛涼解表以散邪熱,熱發于內的伏氣病,則當寒涼急下以求津液,一以泄入胃之伏熱,一以救欲絕之腎水;

如咽痛下利,心煩不眠,伏熱內陷,上下充斥,當以黃連阿膠湯以治熱灼津傷課間休息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

不知地之厚也

不聞先王之遺言

不知學問之大也——《旬子》

張從正臨證醫案解讀3項關令之妻憂郁致病,常好呼叫怒罵,欲殺左右,惡言不綴,不欲食。戴人視之曰,此難以藥治。乃使二婦涂丹粉作伶人狀,其婦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兩個能食之婦夸其食美,其婦亦索其食而為一嘗之。不數日,怒減食增,不藥而廖。張從正醫學實踐發揮--

4.情志病證治

《素問·舉痛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jiong)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傷,思則氣結”《素問》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張從正醫學實踐發揮--

4.情志病證治“五志所發,皆從心造,凡喜怒悲思恐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

五志過及皆為火--皆從心造,以平心火劉河間張從正

張從正醫學實踐發揮--

4.情志病證治悲可以治怒,以傖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可以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后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視聽張從正臨證醫案解讀4陳下酒監魏德新,因赴冬選,犯寒而行,真氣原衰,加之坐臥冷濕,飲食失節,以冬遇此,遂作骨痹。腰之高骨壞而不用,兩胯似折,面黑如炭,前后兼痛,痿厥嗜臥。先以玲瓏灶熨蒸數日,次以苦劑上涌訖寒痰三、二升,次以淡劑,用白術除脾濕,茯苓養腎水,官桂伐風木,寒氣偏勝,則加姜、附,又刺腎腧、太豀二穴,二日一刺,前后一月,平復如故張從正醫學實踐發揮--

6.七方十劑繩墨“方不七,不足以盡方之變;劑不十,不足以盡劑之用”“方不對病則非方,劑不蠲疾則非劑”

《儒門事親·七方十劑繩墨》張從正醫學實踐發揮--

6.七方十劑繩墨七方奇偶緩急大小復《內經》:“近者奇之,遠者偶之,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復)方”張從正醫學實踐發揮--

6.七方十劑繩墨宣可決壅通可行滯補可扶弱瀉可去實輕可開閉重可鎮怯滑可去著澀可固脫燥可去濕溫可潤燥寒可勝熱熱可制寒張從正醫學實踐發揮--

7.博采眾方,靈活應用博采民間單方驗方經方與時方發揮

消風散:川芎羌活人參伏苓僵蠶蟬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