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頜運動咀嚼功能_第1頁
下頜運動咀嚼功能_第2頁
下頜運動咀嚼功能_第3頁
下頜運動咀嚼功能_第4頁
下頜運動咀嚼功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下頜運動

咀嚼功能重慶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戴紅衛第七章口腔功能1目的與要求掌握:下頜運動的形式和范圍;咀嚼效率和吞咽過程;咀嚼運動過程及其生物力學杠桿作用。熟悉:下頜運動的記錄方法;咀嚼肌力、牙牙合力及牙周潛力概念及意義;咀嚼與牙齒的磨耗。了解:下頜運動軌跡描述;咀嚼的神經控制;咀嚼周期咀嚼運動中的肌電圖2

第一節下頜運動為什么要學習下頜運動?

*通過下頜運動的特征對顳下頜關節病變做分析診斷及判斷療效

*根據下頜運動規律設計牙合架

*根據下頜的個體特征設計制作修復體

3掌握下頜運動的形式和范圍;咀嚼效率咀嚼運動過程及其生物力學杠桿作用熟悉下頜運動的記錄方法;咀嚼肌力、牙牙合力及牙周潛力概念及意義咀嚼與牙齒的磨耗了解下頜運動軌跡描述;咀嚼的神經控制;咀嚼周期、咀嚼運動中的肌電圖4下頜的肌肉神經系統顳下頜關節牙合下頜運動5淺感覺舌、唇、腔粘膜、口周組織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結三叉神經感覺核中央后回下部三叉神經運動核咀嚼肌三叉神經運動纖維神經傳入路徑神經傳出路徑6第一節下頜運動一、下頜運動的制約因素(一)解剖因素(二)神經肌肉的制約因素二、下頜運動的形式與范圍(一)下頜運動的記錄方法(二)切點運動軌跡7一.下頜運動的制約因素(一)解剖因素

1.雙側顳下頜關節與韌帶

2.牙合的因素

(二)神經肌肉的制約因素

8

(一)解剖因素

1.雙側顳下頜關節與韌帶

1)髁突

2)關節窩

3)關節盤

4)關節囊

5)關節韌帶(3/側)

91)髁突Condyloid

略呈橢圓形,內外徑長,前后徑短。髁突橫軸的延長線相交于枕骨大孔之后,構成145°-160°的夾角此角度增加了下頜側方運動的穩定性。102)關節窩

Glenoid

fossa

窩大頭小利于回旋,似三角形。底邊在前,為關節結節,內后邊為巖鼓裂,巖鱗裂和鼓鱗裂。關節窩頂部與顱中窩之間僅有薄骨板相隔關節窩與外耳道、中耳緊密相鄰。113)關節盤(DiscusArticularis)(a)位置:位于關節窩和髁狀突之間(b)形狀:形呈卵圓形,內外徑大于前后徑(c)厚度:其厚度不是均勻一致的前帶中間帶后帶雙板區124)關節囊Capsula

Articularis

由纖維結締組織組成附著:

外側被顳下頜韌帶加強上前方附著于關節結節頂的前方

上后方附著于鼓鱗裂

前內方與翼外肌上頭融合

外側附于顴弓,關節窩的邊緣和關節后結節

內側止于蝶骨嵴

下方止于髁狀突頸部關節上腔:滑動關節關節下腔:轉動關節135)關節韌帶(3/側)

顳下頜韌帶莖突下頜韌帶蝶下頜韌帶作用是懸吊下頜,限制下頜運動在正常范圍之內。關節韌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一定的制約性。14(一)解剖因素

2.牙合因素

1)垂直方向:閉合中止

2)水平方向:引導下頜的前伸及側方運動15顳下頜關節相對機械地控制下頜運動的范圍和運動方式,但它是固定的,難以改變的牙合形態盡管也是機械性的制約,但可以修改,甚至重建

16(二)神經肌肉的制約因素

意識反應(ConsciousResponse)--咀嚼、吞咽、言語等生理活動下意識反應(SubconsciousnessResponse)

--磨牙、緊咬牙等咬合的程序化作用

垂直向杵臼式的咀嚼運動水平向的下頜運動

17神經肌肉的作用方式

干擾

CNS肌肉下頜特殊的運動型

牙周本體感受器大腦整合牙合垂直向杵臼式的咀嚼運動水平向的下頜運動18

下頜運動以神經為主導,肌肉為動力,為牙合所程序

下頜運動屬于隨意運動,但其中一些復雜而頻繁重復的動作如咀嚼形成了個體習慣運動型下頜運動19二.下頜運動的形式與范圍1、邊緣運動(一)下頜運動的范圍2、叩齒運動3、功能運動1、直接記錄法(二)下頜運動的記錄方法2、下頜運動軌跡描計3、髁突運動軌跡描計(三)切點運動軌跡20(一)下頜運動的范圍1、習慣性開閉口運動

叩齒運動(tappingmovement)2、功能運動在功能范圍內的運動叫功能運動21(一)下頜運動的范圍3、邊緣運動定義

邊緣運動為下頜向各個方向所能作最大范圍的運動,以下頜運動中切點的運動軌跡來進行表示邊緣運動軌跡的臨床應用

邊緣運動軌跡有較大的個體差異,但在同一個體上有較高的可重復性,利用邊緣運動軌跡的對稱性、穩定性、流暢性和范圍大小等特點,可作為判斷顳下頜關節功能狀態的指征

22

(二)下頜運動的記錄方法

開口度與開口型1、直接記錄法下頜前伸與側方運動2、下頜運動軌跡描計3、髁突運動軌跡描計231、直接記錄法

⑴開口度:上下頜中切牙牙近中切角間的垂直限。(a)測量法---40mm(b)并指法---三指

24⑵開口型:

頦部和下頜中切牙中線直向下,開口型是↓若有偏斜、偏擺、震顫或彈跳則為異常。25

1、直接記錄法

(3)下頜前伸和側方運動前伸時下頜切牙應能超過上頜切牙并呈直線前進側方運動時兩側運動的范圍基本相等。

異常前伸受限或偏移側向運動幅度變小或不對稱2627(二)下頜運動的記錄方法2、下頜運動軌跡描計

多用下頜運動軌跡描記儀(Mandibular

Kinesiongraph,MKG)進行記錄

①磁鋼-下頜中切牙的唇側②磁敏傳感器③顯示裝置-下頜運動軌跡MKG28(二)下頜運動的記錄方法3、髁突運動軌跡描計--描記髁突的位移

轉動:使髁突局部以較小的活動,達到前方最大范圍的張口度

滑動:運動中心的移動,整體位移

髁突的運動形式29

髁突運動

開閉口時側方運動時(Bennett運動)工作側:主要是轉動

非工作側:向前向內向下小開口:轉動(∠20MM)大開口:滑動+轉動邊緣開口:轉動前伸后退時-主要是滑動

30(三)切點運動軌跡

下頜的邊緣運動三個方面功能運動習慣性的開閉口運動(叩齒運動)

31基本頜位

A、下頜后退接觸位RCP(retrudedcontactposition)下頜從其ICP后退,不脫離牙的接觸,至其最后的位置,稱下頜后退接觸位(RetrudedContactPosition,RCP),RCP的咬合接觸關系稱正中關系合(CRO)RCP是TMJ局部對髁突向后移動的可讓性的表現RCP為下頜韌帶位RCP是髁突的最后位髁突在其最后位——在其鉸鏈運動的范圍內、上下頜之間的關系稱正中關系(CentralRelation,CR)

32B、ICP(intercuspalposition)牙尖交錯位

什么叫牙尖交錯位?

下頜在牙尖交錯合(ICO)時所處的位置叫牙尖交錯位。ICP正常的表現是:上下牙弓中線正對,兩側髁突位于關節窩中央,兩側頜骨肌肉對稱協調,口頜系統功能正常。ICP體現咬合、TMJ、肌肉三者的關系33C、下頜姿勢位MPP

(manchbular

postualposition)定義:當一個人站立或坐正,兩眼平視前方,頭前方的肌肉張力與頭后方的肌肉張力是相等的,因而使頭部及下頜保持平衡,既不后仰也不前傾,這個時候的頜位也是息止的,但不單是息止的,還有身體和頭部的標準體位,使肌力平衡;再者,在此位的各頜骨肌的張力并非均等和極小。下頜姿勢位不等同于息止牙合位。息止頜位的定義:不說話、不咀嚼、不吞咽時,下頜所處的位置。34姿勢對功能運動的影響

頭直立-----------牙接觸在ICP面后仰約45度--牙接觸在ICP的后方警備進食位------牙接觸在ICP的前方

35三個基本頜位,分別體現口頜系統(牙、頜肌與顳頜關節)的特性ICP體現上下牙最廣泛接觸的頜位RCP體現TMJ后退接觸的頜位MPP體現下頜肌功能最小的頜位361、矢狀面的邊緣運動和功能運動向后最大邊緣CR→B→E向前最大邊緣F→E上邊緣CR→CO→FCR-正中關系R-息止合位CO-正中合E-最大張口位F-最前伸位h-習慣性開口運動軌跡372、水平面的邊緣運動及功能運動左邊緣左邊緣前伸右邊緣右邊緣前伸CR-正中關系L.R-左右運動最大限度CO-正中MR1-咀嚼運動初期MR2-咀嚼運動后期IEC-切牙對刃位F-最前伸位383、冠狀面的邊緣運動和功能運動

左側上邊緣左最大張口右上邊緣右最大張口CO-正中L.R-左右運動最大限度E-邊緣運動的下端39第二節咀嚼功能一、咀嚼的意義

㈠咀嚼的定義㈡咀嚼系統的組成㈢咀嚼的意義二、咀嚼運動㈠咀嚼運動特點㈡咀嚼運動的肌肉㈢咀嚼的運動形式㈣咀嚼循環㈤咀嚼周期㈥咀嚼類型㈦咀嚼運動中的生物力㈧咀嚼效率㈨磨耗與磨損㈩咀嚼對牙合頜面生長發育的影響

40一、咀嚼的意義㈠咀嚼的定義咀嚼(chewing,mastication)是指將食物攝取、粉碎、與唾液混合最終形成食團的一連串生理活動過程。咀嚼(mastication)為復雜的反射活動

41㈡咀嚼系統(masticatorysystem)的組成神經系統起支配作用

咀嚼肌收縮顳下頜關節

頜骨

牙齒牙周組織節律性運動咀嚼是在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通過咀嚼肌的收縮,使顳下領關節、頜骨、牙齒及牙周組織產生節律性運動。42大腦半球型式發生器頜骨舌骨舌頰運動神經核團肌肉相應的節律性活動下頜、舌等的節律性運動力作用于食物并傳導到牙周組織食物與唾液的機械混合軟食團吞咽關節、肌肉和粘膜牙周韌帶傳入神經感受反饋粘膜431、咀嚼是消化的第一步2、咀嚼可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吸收3、咀嚼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4、咀嚼具有清潔作用5、咀嚼具有排除異物的作用6、咀嚼具有發育促進作用7、咀嚼具有精神心理效果8、咀嚼具有嗅覺味覺的促進作用㈢咀嚼的意義44二、咀嚼運動㈠咀嚼運動特點

功能運動:為復雜的反射性活動。協同性:關節、肌肉、合、唇、頰、舌㈡咀嚼運動的肌肉

閉口相及咬合相活動的肌肉有嚼肌、顳肌、翼內肌及上翼外肌

開口相活動的肌肉有二腹肌、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和下翼外肌

45嚼肌和顳肌下翼外肌收縮

下翼外肌收縮

閉口

翼內肌

接近咬合相

嚼肌和顳肌

翼內肌

翼內肌

翼內肌

46㈢咀嚼的運動形式基本形式:開閉、前后、側方咀嚼的作用:切碎、壓碎、磨細咀嚼循環47第二類杠桿(省力杠桿)阻力點位于力點和支點之間優點----可以教小力量舉起或移動較重的重物手推車、胡桃鉗、開瓶器、裁紙刀即屬此類杠桿。48第三類杠桿(速度杠桿)力點位于支點和阻力點之間,所以力臂小于阻力臂,所需的作用力較阻力大。這種杠桿雖然費力,但能換來距離較大的移動,贏得較大的運動速度。彎曲在肘部的手臂、鑷子、筷子、掃帚即屬此類杠桿。49切碎食物切割主要是通過下頜的開口前伸運動,經上下牙的前伸咬合而實現

三類杠桿切咬的食物為重點,顳下頜關節為支點,提下頜肌群為動力點50壓碎與磨細食物

壓碎是指垂直方向將食物搗碎

磨細則是指伴有下頜側方運動將食物研磨

兩種運動交替綜合,反復進行

二類杠桿:

非工作側髁突為支點,工作側的升頜肌群為力點,研磨食物處為重點51㈣咀嚼循環

將食物被切牙咬斷或直接送入口內,置于后牙牙合面上準備咀嚼,一次僅能咬通一部分,在舌、頰的協同動作中,食物反復被咀嚼,直至形成適合各人吞咽的程度,才離開牙列牙合面,形成食團,準備吞咽,稱為咀嚼循環。521、前牙的牙合運循環前牙的牙合運循環前牙的切割運動的全過程是以正中牙合位為始終,周而復始

53

運動牙合關節肌

小開口牙尖交錯轉動(下腔)雙二腹肌(2cm)無接觸雙翼外肌前伸無接觸滑動(上腔)雙翼外肌下頭閉口無接觸轉運(下腔)雙顳肌、咬肌后退切緣相對,滑動(上腔)雙顳肌后份沿上前牙舌側

前牙牙合運循環542、后牙的牙合運循環后牙的牙合運循環

就是在對食物搗碎和磨細的咀嚼運動中,下頜先向下、外(即向工作側),繼而向上,使工作側同名牙尖彼此相對,然后下頜磨牙頰尖的頰斜面,沿上頜磨牙頰尖的舌斜面向舌側滑行回到正中牙合位這樣一個重要的運動過程552、后牙的牙合運循環運動牙合關節肌肉工作側非工作側工作側非工作側小開口ICO

轉動轉動雙翼外肌-無接觸雙二腹肌向工作側無接觸轉動滑動翼內肌翼外肌下頭閉口無接觸轉動轉動雙顳肌、嚼肌-同名牙尖向非工作側下頰尖頰斜面沿轉動滑動翼外肌下頭翼內肌上頰尖舌斜面-ICO-下頰尖舌斜面沿上舌尖頰斜面1/2

56㈤咀嚼周期定義

咀嚼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和重復性。咀嚼食物時,下頜運動自上下頜牙齒咬合接觸至分離,再經閉合至咬合接觸為一個周期,稱之為咀嚼周期。57咀嚼過程從食物入口,經切割、壓碎、磨細直至吞咽的一系列運動,稱之咀嚼過程咀嚼過程靜止期食物入口期

吞咽期

食團形成

食物定位(轉送)期

咀嚼基本期58㈥咀嚼類型1、雙側咀嚼運動2、單側咀嚼運動、前伸咀嚼雙側同時咀嚼雙側交替咀嚼591、雙側咀嚼運動(1)雙側交替咀嚼

當左右兩側牙列對稱、牙尖協調、功能潛力相等、咬牙合無障礙時,多是雙向交替地咀嚼,有利于牙合的穩定和自潔作用(2)雙側同時咀嚼一般在咀嚼末期,吞咽前發生

602、單側咀嚼運動

前伸咀嚼(1)病因:牙列、牙周、肌肉和關節存在病變或功能紊亂。回避牙合的早接觸。(2)

危害:可導致牙弓向咀嚼側旋轉下前牙中線偏向咀嚼側面部兩側發育不對稱分短期的和習慣性的61

㈦咀嚼運動中的生物力---咀嚼肌力、牙合力和最大牙合力、牙周潛力1、咀嚼肌力2、最大牙合力與牙合力(咀嚼壓力)3、牙周潛力

(1)定義:咀嚼肌收縮發揮的最大力(2)大小:與肌肉在生理狀態下的橫斷面積呈正比

10kg/cm2

(3)影響因素肌纖維數量肌纖維類型個體差異62

㈦咀嚼運動中的生物力1、咀嚼肌力2、最大牙合力與牙合力(咀嚼壓力)3、牙周潛力⑴定義:最大牙合力:牙周組織所能承受的最大力牙合力(咀嚼壓力):上下牙咬牙合時,牙周組織實際承受的力(2)大小

①小于咀嚼力②與性別、年齡、牙位、牙周組織、咀嚼肌、頜骨、咬合狀態及食物有關③同一個體,牙合力大小的順序為:

6>7>8>5>4>3>1>2

63牙齒

8765432112345678上男

45.548.249.435.126.819.311.512.212.011.519.727.335.050.446.345.8頜女

33.749.942.330.322.116.79.710.210.29.816.122.229.742.640.435.7下男

47.448.348.336.728.021.513.713.013.111.620.829.036.347.947.846.7頜女

35.241.842.330.824.617.611.611.311.411.417.524.830.841.242.236.2最大牙合力的均數64(3)影響因素①性別:男>女②年齡:15-20歲最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