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精品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件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戰爭課件_第1頁
復旦大學精品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件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戰爭課件_第2頁
復旦大學精品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件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戰爭課件_第3頁
復旦大學精品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件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戰爭課件_第4頁
復旦大學精品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件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戰爭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引言“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馬克思“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范圍,如果不開發新的地方并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卷入世界經濟的漩渦,它就不能存在與發展?!?列寧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戰爭本章重點:中國進入近代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特點及歷史使命。資本帝國主義對近代中國侵略的過程及主要手段,以及這種侵略給近代中國所造成的影響。中國人民是如何反對外來侵略,捍衛民族生存權利,并且避免中國被瓜分的局面的?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為何屢遭失敗?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是怎樣覺醒的?第一節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國與世界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中華文明是全球極少的一個

2、歷史悠久,且迄今為止從未中斷的文明系統。早在170萬年前,中國大地上已有原始人群在生活、繁衍。從迄今8千年前至4千年前,中國由史前文明逐漸進入了文明階段。中國上古社會出現了夏、商、周三個平行存在又依次演變的文明系統。三代文明編織出絢麗多姿的古代文化,中國傳統社會與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征,正是在三代文明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從秦代建立(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5世紀,中華民族創造并保持著相當發達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水平。中國曾對世界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特點及其作用中國封建社會產生的時間比歐洲早800余年,延續時間至少有2300年以上。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與其

3、特殊結構有關。綜合看來,中國封建社會主要有四方面的特點: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地主經濟為統治力量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主義的政治體系。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社會結構。以儒家思想為主干,融合道、法等其他學說而形成的舊式農業文化。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地主經濟為統治力量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 中國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結構屬于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類型,農業與手工業在自然家庭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即所謂“男耕女織”。其優點在于結構簡單、自然,極易構建與延續。其缺陷是個體家庭孤立、分散,以自給自足為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產規模,通常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 這種自然經濟結構主要是由土地占有形態決定

4、的。地主和自耕農占有的土地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地占有形態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土地是農業社會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和財富象征,它不斷吸引著社會游動資本,于是土地兼并和集中就必然會發生,它規定著社會矛盾的激化和緩和,導引著社會的治亂交替。中國封建社會周期性振蕩現象示意簡圖大動亂,人口銳減,社會生產力大破壞。新王朝建立,統治者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鼓勵墾荒,發展生產。 社會逐漸恢復繁榮, 統治者加重剝削,大 地主兼并土地加劇。 大批小農家庭破產, 社會游民劇增, 階段矛盾激化。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主義的政治體系 這是一個金字塔形的權力結構,處于頂端的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他借助從中央到地方的層層官僚機構

5、統治社會全體成員。 這個權利結構有效地把分散、孤立的小農在政治上連為一體,并使中國很早就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它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地域、民族,甚至階級之間的矛盾,并使全國范圍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大規模的工程得以較順利地進行,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政治上的有利條件。但是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主義政治體系,是憑借著小農經濟一片散沙狀態得以產生和存在的,因此它必然要極力使整個社會繼續處于散漫和民眾主權意識的嚴重缺乏狀態,這又反過來從政治權利方面限制了中國文明的發展。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社會結構 宗法原則是封建社會政治的組織與操作的基本原則,它貫穿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全過程,成為封建政治的亞結構

6、。 宗法制度以血緣親疏為原則,通過繁復的倫理關系,把孤立、分散的小農聚結成一個個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群體(如家族、宗族等),從而有效地保障了其成員的活動,對小農經濟的發展、繁榮及社會次序的穩定,發揮過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宗法制度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的社會地位建立在血緣身份的基礎上,而不是個人能力的強弱上,人成為家族的馴服工具和血緣規則的奴隸,個體發展被嚴重壓抑;另一方面,它把多層次社會關系中的不平等現象加以絕對化、合法化,使尊君卑臣、尊父卑子、尊嫡卑庶、尊男卑女等觀念滲透到人們思想意識深處,并成為他們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時所普遍遵循的行為準則。以儒家思想為主干,融合道、法等其他學說而形成的舊式農

7、業文化。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是一種舊式農業文化,它是在前述三個特點的基礎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干,融合其他多種學說,特別是道家、法家學說而形成的,它包含以下幾種主要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崇古敬老的認知價值取向。重農輕商的經濟價值取向。崇拜皇權和追求權力的政治價值取向。以“仁”和“禮”為中心的道德價值取向。內圣外王的人生價值取向。中國傳統文化結構的思維方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中庸之道(即講求平衡、和諧、調和)。 中國封建社會四大特點的綜合作用,曾使中國古文明在相當長的時期中雄踞世界文明的高峰。當整個世界由古代向近代邁進之時,這些特點中既蘊藏著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潛力,又成為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阻力;成為旨在

8、使中國實現近代化的社會革命的主要歷史基礎和沉重的歷史負荷。中國的落伍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中國封建社會經過二千多年發展,到明、清之際出現了一些“資本主義萌芽”,但它十分弱小,就整個社會而言,傳統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關系的基本特征并沒有改變。到乾隆以后,更是出現了腐朽衰敗的跡象。自15世紀中葉而后,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相繼崛起,1640年的英國革命,開辟了世界資本主義新時代。資產階級通過血與火的原始積累,瓜分世界市場和工業革命,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世界正在快速發展,而中國則滯后了,這就是中國即將進入近代的基本狀況。關于近代中國歷史階段的劃分第一階段:1840

9、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簽訂,中國開始向半殖民地封建社會轉化。第二階段:1856-1895年,即第二次鴉片戰爭到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第三階段: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秩序完全確立。第四階段:1912-1928年,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五階段:1928年底東北易幟后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是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并未改變。第二節 資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獨立自主 地位逐漸喪失列強對中國全面的侵略及其后果軍事侵略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參加對中國侵略的國家越來越多,戰爭的范圍也越來越擴大,從沿海到內陸,甚至

10、將戰火燒到中國的首都;戰爭對中國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大。從1840年到1919年這八十年里,英、法、日、美、俄等列強先后對中國發動了大小數百次侵略戰爭,侵華戰爭的參與國之多,歷時之長,頻率之高,危害之重,世界罕見。每次戰爭之后,列強迫使中國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達數十個。如果再加上它們用武力或欺詐手段強迫簽訂的其他各種不平等的條約、條款、條規、協定、章程、合同等,則總數達數百個之多。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侵略戰爭和進行武力威脅等,最終簽定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大片領土,強制在中國領土上劃分租界,強租中國港灣,并且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 時局圖列強劃分勢力范圍德國:1898年強租膠州灣(青島),把山東劃為其勢

11、力范圍。沙俄:強租遼東半島的旅順口和大連灣,以長城以北為其勢力范圍。英國:強租山東的威海衛和香港對岸的整個九龍半島(新界),并以長江流域為其勢力范圍。法國:1899年強租廣東的廣州灣(湛江),把廣東、廣西、云南作為其勢力范圍。日本:聲明把福建作為其勢力范圍。 此后,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列強還運用武力或欺詐手段,霸占中國通商口岸內的土地,設立完全由外國直接控制和統治的租界。從1845年英國租得上海外灘附近837畝土地,設立上海英租界開始,直至1911年,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奧等國,先后在上海、天津、漢口、廣州、福州、重慶等16個城市,設立了30多個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

12、由外國殖民者管理,中國的法律在這里不發生效力,儼然是“國中之國”。它們成了“冒險家的樂園”和外國侵略中國的據點。同時,租界也成為中國近代化的一個窗口。勒索賠款,搶掠財富 第一次鴉片戰爭: 英國勒索白銀2100萬銀元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勒索賠款和“恤金”1500萬兩甲午戰爭 : 賠給日本白銀2億兩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賠款4.5億兩,分39年償清,本息合計達 9.82億兩據統計,清政府垮臺前,對外賠款達13億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災難性的。 搶劫文物 破壞古跡 圓明園位于北京西郊的清朝別宮,始建于1709年。綜中西建筑之美,聚無數珍寶和稀世文獻典籍,侵略著也驚嘆其為“世界最宏偉美麗的建筑”。英法聯

13、軍面對目不暇接的財寶,“為了金子而把銀子丟了,為了鑲有珠玉的時計和寶石又把金子丟了”,“縱情肆意,予取予攜”,實在拿不走的東西,就百般毀壞。當時英國泰晤士報的隨軍記者稱:“在場的每一個軍人,都掠奪很多”,“被掠奪和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六百萬鎊”。為了掩蓋罪行,聯軍統帥額爾金下令將圓明園“予以蕩平”。于是,在連續三天的大火濃煙中圓明園化為灰燼。 第二次鴉片戰爭 蔣孟引著 三聯書店1965年版 政治控制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 赫德 英國人赫德自1863年任總稅務司開始,直到1908年回國,掌握中國海關大權達40余年之久。他曾向清政府提出所謂局外旁觀論,教訓中國政府必須遵守不平等條約。他還幫助英國誘迫

14、李鴻章簽訂煙臺條約。中法戰爭期間,他指使其親信英籍海關稅務司金登干充當中國政府專使,到巴黎與法國簽訂和約。其后,金登干又代表清政府到里斯本與葡萄牙當局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在關于辛丑條約的談判中,赫德起過重要的作用。會審公廨把持郵政3.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1)組織洋槍隊鎮壓太平軍(2)鎮壓反洋教斗爭(3)血腥鎮壓義和團4.經濟掠奪(1)控制中國的通商口岸 (2)剝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關稅自主權是國家重要的經濟主權。南京條約卻規定,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的稅率,要由中英兩國“秉公議定則例”,這就開了所謂協定關稅的惡例,使中國喪失了海關自主權。1843年制定的協定稅則,竟把進口稅率壓低到“值百抽五”,即5%

15、左右。1858年的天津條約還規定,外國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轉口,而不需要重新課稅。洋貨只需在海關交納2.5%的子口稅,就可以在中國內地通行無阻,不必像中國商品那樣“逢關抽稅,過卡抽厘”了。外國廉價商品依仗特權和低稅,在中國市場上大量傾銷,排擠中國工業品和手工業產品,并獲取高額利潤。從19世紀50年代起,外國人逐步控制了中國海關的行政權。中國海關不僅不能起抵制外國商品傾銷、保護民族經濟的作用,反而成為外國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一個重要工具。(3)實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 中國的對外貿易,從1865年開始出現入超,在這以后除1872年至1876年這5年曾一度小量出超外,一直是入超,而且逆差數額越來

16、越大。據統計,1865年至1868年間,每年平均入超750萬海關兩。1890年至1894年,每年平均入超更增加到3 400余萬海關兩。洋貨的大量傾銷,使得中國民族企業的產品和傳統手工業品受到排擠。在1883年以前,毒品鴉片一直占進口貨物的首位。(4)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 外國資本在中國近代工業中很快形成壟斷地位。 強迫中國舉借外債來償付巨額戰爭賠款。外國資本在中國設立銀行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刂浦袊默F代交通運輸業。經濟侵略阻礙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對中國的農業經濟也造成嚴重破壞。5. 文化滲透(1)披著宗教外衣的侵略活動 “這些先鋒隊(指美國傳教士)所搜集的有關民族、語言、地理、歷史、商業,以

17、至一般的文化情報,將其送回國內,對于美國的貢獻是很大的?!?美國駐華公使田貝(2)為侵略中國制造輿論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與黃禍論“黃禍論”簡介 “黃禍論”正式形成于19世紀90年代,而其先導則是19世紀中后期西方一些人的排華和反華論調。在美國加州甚至有專以捕殺和迫害在美華人的“沙地黨”,其首領奇尼亞聲稱中國人是“黃禍,是美國未來的真正威脅”。1882年美國國會還通過了排華法案。在此前后,世界許多地方都出現了“黃禍論”。如非洲的各殖民當局提出所謂“黑白非洲主義”,即非洲只允許白人和黑人存在,不要黃種人;澳洲英國殖民當局也大肆鼓吹“白澳政策”,即“澳洲是白人的澳洲”。到19世紀末,“黃禍論”已初具聲

18、勢。從1895年起,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所謂的“黃禍”問題不斷通信、交流。威廉二世鼓吹“歐洲列強聯合起來,抵抗黃種人、佛教和異端的侵犯”。威廉二世所言的“黃禍”,指的是日本與中國以及東方的佛教文化。他還特意創作了一幅油畫贈給尼古拉二世,即臭名昭著的黃禍圖。 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掠奪和中國封建統治的腐敗、專制結合在一起,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社會文化及意識形態的趨近代化第三節 抵御外國武裝侵略 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歷程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斗爭 (1)三元里抗英(2)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斗爭 忠王李秀成()臺灣人民的反侵臺、割臺

19、的斗爭 ()義和團與清軍阻擊八國聯軍 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粉碎瓜分中國的圖謀 邊疆危機和瓜分危機 19世紀70至80年代,帝國主義列強從侵占中國周邊鄰國發展到蠶食中國邊疆地區,使中國陷入“邊疆危機”。英國從印度侵入西藏,又從緬甸入侵云南。法國則從越南侵犯廣西。俄國從中亞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臺灣。列強瓜分中國圖謀的破產 “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薄爸袊赝翉V闊,民氣堅勁吾故為瓜分之說,不啻夢囈也?!绷x和團(三)第頁帝國主義列強不能滅亡和瓜分中國,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華民族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第四節 反侵略戰爭的失敗與

20、民族的覺醒 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原因 由于社會制度的腐敗和經濟技術的落后,近代中國的反侵略斗爭,無不以中國的失敗、被迫接受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告終。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和深刻的社會危機,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經歷了由物質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文化層面的艱辛探求和艱難跋涉歷程,力圖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的富強之路。社會制度的腐敗 1911年以前統治中國的清王朝,從皇帝到權貴,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御敵之策。許多官員貪污腐化,克扣軍餉。不少將帥貪生怕死,臨陣脫逃。他們大多害怕擁有堅船利炮的外國侵略者,甚至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們尤其害怕人民群眾,擔心人民群眾動員起來

21、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統治。所以,他們不僅不敢放手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而且常常壓制與破壞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 經濟技術的落后 彼之大炮遠及十里之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已先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炮如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后,須展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林則徐致書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早期的維新思想從林則徐的“知夷”到魏源的“師夷”,反映了近代中國人對世界認知的一大進步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 “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當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籠中之鳥,釜底之魚,牢中之囚,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變?!?康有為1898年4月在保國會的演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進者存而傳焉,不進者病而亡焉”“負者日退而進者日昌” 嚴復“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于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孫中山第五節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 本特點和主要矛盾基本特點和主要矛盾基本特征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