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固原帝國誕生我地方第1頁寧夏大學人文學院王濤固原歷史文化第2頁固原自然地理格局1、山 六盤山2、水 清水河3、關 蕭關關址與關中四關秦漢蕭關與軍事絲綢之路 原州七關:木峽關、石峽關、石門關、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 4、地理位置: 地處黃土高原上六盤山北麓清水河畔。位于西安、蘭州、銀川三省會城市所組成三角地帶中 心,寧夏五個地級市之一和唯一非沿黃城市。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中心城市,寧南區域中 心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第3頁固原歷代地方政權與軍事政權建制先秦時期:進入西周版圖“大原” 春秋戰國時期:固原歷史上最早縣級建制安定郡:固原歷史上第一個州郡級政權建制赫連勃勃與大
2、夏國4123一、歷史悠久重鎮固原第4頁5、隋唐時期:繁榮與衰落平涼郡6、宋代鎮戎軍:宋夏對峙前沿 7、元代安西王府:成吉思汗奠定政治格局8、明代九鎮之固原大鎮9、清代固原州:州縣變遷10、民國時期:州縣變遷第5頁一、先秦時期:進入西周版圖“大原” 在固原境內屬縣中,已發覺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文化”等遺址100多處,這些繁衍生息于涇水流域西戎各游牧民族,曾活動在固原境內。周朝,固原已進入周勢力范圍。周穆王時,就與固原周圍戎族不停發生戰爭,直到周宣王時期在固原(時稱大原)境內仍進行著還擊戎族(獫狁)戰爭。這是寧夏歷史上第一首描寫戰爭場面古詩。周宣王戰敗后曾“料民于大原”,以補充兵員
3、,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進行人口普查文字記載。20世紀80年代初,在寧夏固原中河鄉孫家莊發掘出土西周時期墓葬車馬坑,出土主要文物有:獸面紋車軸飾、鼎、簋、戈、戟、車軸、鑾鈴、馬鑣等230余件,另外,還有陶器、玉器、穿孔貝殼等。青銅器鼎、簋出土,在寧夏也是首次發覺。第6頁第7頁二、春秋戰國時期:寧夏歷史上最早縣級建制 春秋戰國時期,固原是義渠、烏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為義渠戎國所轄,境內筑城建縣,延續時間近千年。公元前324年,秦惠文王出兵攻取烏氏戎地,置“烏氏縣”,為固原歷史上自義渠戎國之后最早縣級建制。秦國為加強西北邊境軍事防御,在隴西至北地間修筑了一條長城,即固原城以北5公里處戰國秦長城。戰國秦
4、長城,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8頁 秦朝在固原置高平縣,隸屬于北地郡。秦始皇一面發兵拓邊,一面移民開墾。北地郡轄境六盤山腹地烏氏縣、高平縣境已經有移民開墾,同時,仍有不少戎族生息繁衍在這里。 一、秦始皇與寧夏 秦始皇統一全國第二年(前2),首次出巡西北邊地,途經固原,并登上雞頭山(六盤山)。秦始皇與六盤山關系,是出于敬山和祭奠。六盤山,是秦漢時期統治中心關中西北天然屏障。六盤山下朝那湫,屬黃土高原上著名湖泊,在當初相關西“神泉”之稱,是古代帝王們向往和祭奠地方。秦始皇第一次出巡西北,取道隴西過六盤山,除了軍事上震懾和對邊地少數民族炫耀外,就是祭奠活動。涇源縣城西臺地上筑就回中宮,可能就
5、是秦始皇當年崇敬山岳、祭奠朝那湫遺址。秦始皇西巡在固原經歷,是第一位巡視帝王。 三、安定郡:固原歷史上第一個州郡級政權建制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 漢武帝與寧夏 漢代寧夏地理歸屬,早期皆隸屬于北地郡,漢武帝時期在南部固原析置安定郡。 西漢初年,固原仍屬北地郡。蕭關,是歷史上著名古關隘,關址在今固原東南(青石咀至瓦亭峽谷地帶)。公元前1,置安定郡,轄21縣,郡治在高平縣(今固原城),其中高平、烏氏、朝那、月(古音肉)支道等縣,均在今固原境內。在兩漢統治400多年間,高平縣是整個清水河流域唯一延續一個縣制。清水河流域地理環境優越,高平川向北沿岸地形開闊平坦,宜于農牧業發展。安定郡設置
6、,成為關中通往西北地域軍事重鎮??梢姽淘诋敵跏莻€生活和生產好地方。第14頁我去 二十幾年了,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第15頁 雞頭山(今崆峒山)第16頁回中道一部分(秦始皇曾走過奧.親!)第17頁 瓦亭關(進隴右,據塞北)瓦亭關(進隴右,據塞北)第18頁石門關(看見這我就想起神話了)第19頁四、赫連勃勃與大夏國三國對峙時,安定郡內遷,固原地屬曹魏雍州。這一時期軍閥割據,戰亂頻仍,安定郡所轄縣制伴隨政權變更而改變,隸屬關系也不停改變。前后趙時期(304350年),在固原置朔州牧官都尉,仍以高平(固原城)為朔州治所。第20頁 五、隋唐時期:繁榮與衰落平涼郡隋代 隋代,地方行政設郡縣二級。今寧夏分屬平
7、涼郡、靈武郡、鹽川郡和安定郡。平涼郡轄今同心以南及固原地域,領平高、百泉2縣;安定郡轄今固原地域少部分地域。第21頁唐代 穿越固原境內絲綢之路,如同一條輕柔、飄逸而又壯闊宏大通道,負載著中西文化巨舟往返途經于固原,固原也迎來了它興盛繁榮歷史時期。唐朝建立后,固原仍為平涼郡治。到了唐武德元年(公元6),唐政府再改平涼郡為原州。這一改,“原州”便一氣走過了百余年里程,直到唐代走下坡路天寶年間。原州先后所轄縣有:平高、平涼、蕭關、百泉、他樓等縣。第22頁 六、宋代鎮戎軍:宋夏對峙前沿 北宋在唐代故原州(治所仍在今寧夏固原城)設置軍事性質州郡級軍政機構鎮戎軍,是宋代固原最高軍事指揮中樞。鎮戎軍轄境較唐
8、代大為縮小,但軍事意義上建制格局并沒有降低。至此,歷史又將固原推向戰爭邊緣,與西夏臨邊,是防御西夏第一道屏障,固原軍事地理位置再次得到顯現,成為北宋王朝在西北地域重鎮,屬陜西秦鳳路所轄。第23頁 七、元代安西王府:成吉思汗奠定政治格局 成吉思、汗忽必烈與六盤山 元代六盤山政治格局是在成吉思汗時期奠定。公元1227年閏五月,成吉思汗在攻滅西夏前夜避暑六盤山。寧夏固原城南15公里處開城鎮,在元代初年頗為主要,曾在此封分王子,建立安西王府。成吉思汗避暑時建立斡耳朵(警衛部隊營帳)就在開城,。當初設置斡耳朵,就是為維護成吉思汗避暑之地而建立。成吉思汗之后,憲宗蒙哥、太祖忽必烈都先后駐蹕六盤山,尤其是忽
9、必烈時期,六盤山已成為當初政治、軍事中樞,在客觀上表達了“行宮”地位,不少重大事件都是在六盤山議定。第24頁第25頁 固原開城忽必烈行宮蒙古國祭祠幣第26頁 八、明代九鎮之固原大鎮 明代固原軍鎮建制 明代陸續設置“九邊”重鎮,固原鎮作為九邊重 鎮之一,朝廷設總制府于固原,為陜西三邊重鎮指揮中樞,總攬延綏、寧夏、甘州諸鎮。第27頁 滿俊起義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夏四月,固原土達滿俊背叛朝廷,聚眾起義,結束了自其祖父巴、丹以來歸順大明王朝歷史。從此,滿俊憑藉險要石城與明朝廷抗衡,明朝政府先后調集近10萬大軍,與滿俊展開了聲勢浩大戰爭攻伐,前后圍剿戰連續近一年時間,滿俊與石城皆所以而聞名于史籍
10、。第28頁楊一清與固原楊一清(14541530年),是出任陜西固原三邊總督代表人物。楊一清著有西征日錄一卷,車駕幸第錄二卷并傳世。西征日錄寫就是總制陜西三邊時見聞,除了記載和描寫固原乃至西北風光和景觀外,就是他強國之策,富民之道。諸如他奏準實施吸引商人運糧至邊地、以糧食易鹽引“開中鹽法”;為處理邊軍糧餉而實施商屯和民屯等。第29頁 九、 清代固原州:州縣變遷一、清代初年軍事建制變遷清代初年陜甘總督駐節固原,仍設固原州,是明代固原陜西三邊總制延續。陜西總督仍駐節固原,下轄陜西、甘肅、延綏、寧夏四巡撫,節制陜、甘兩??;西北,總兵力近10萬人。 陜西總督府設置固原后,于順治十四年(1657年)移總督
11、府于漢中,但陜西提督卻移駐固原,直到清末。順治初年,置固原道,屬陜西省平涼府轄。第30頁二、州、縣變遷清代同治年間回民起義后,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升固原州為固原直隸州,隸屬平慶涇固化道,為清政府直轄。海剌都城,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為海城;乾隆十四年改設鹽茶廳。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今海原縣地置海城縣;在今西吉縣硝河鄉置硝河城分州,均隸屬于固原直隸州。同治十年(1871年),在原化平縣地置化平廳;同治十一年(1872年)析平涼、固原、隆德、華亭四州縣地,置化平直隸廳??滴趿昶咴拢?667年),改陜西右布政司為甘肅布政司,從此有甘肅省之稱,固原州改隸甘肅省平涼府。 第31頁 十
12、、 民國時期:州縣變遷辛亥革命初,改平涼府為涇原道,固原州歸其所轄。民國時期固原地方政權變更,以1924年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民國二年(19),陜西固原提督府裁撤,明、清以來橫跨陜、甘兩省陜西固原提督成為歷史。同年,固原直隸州也隨之裁撤,改為固原縣,并將清末設置固原直隸州硝河城州判裁撤,一并歸入固原縣管轄。因海城與奉天(遼寧)海城縣名重復,1941年更名為海原縣。海固三次農民暴亂之后,劃割固原、海原、隆德、莊浪、靜寧五縣地,于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沐家營新置西吉縣。第32頁 今日之固原地理環境 固原市位于寧夏南部,東與甘肅慶陽市、平涼市為鄰,南與平涼市相連,西與白銀市分界,北與寧夏中
13、衛市、吳忠市接壤。地域范圍在北緯35.1436.38,東經105.20106.58之間??偯娣e14422.1平方公里,固原市區面積45平方公里第33頁第34頁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第35頁人文固原 人口人口結構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為122萬人。 性別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19331人,占50.43%;女性人口為608825人,占49.57%。 年紀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329351人,;15-64歲人口為816083人,65歲及以上人口為82722人,第36頁 民族組成西海固居民全市人口中,漢族人口為682558人,占55.58%;各少數民族人口
14、為545598人,占44.42%,其中回族人口為545072人,占44.38%。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含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人口為59668人;含有高中(含中專)程度人口為105699人;含有初中程度人口為301198人;全市文盲為144137人。第37頁第38頁旅游、涇源旅游區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火石寨 戰國秦長城安西王府 沙溝拱北 百泉故址 隆德城 秦漢蕭關唐制勝關 無量山石窟 北象山 北聯靈湫 固原城須彌山石窟 鹽湖 堡子山 云霧山草原 朝那湫淵東岳山固原清真寺西安州古城 瓔珞寶塔 朝那城 二十里鋪拱北燈盞山 天都山石窟第39頁涇原旅游區第40頁第41頁 西吉(火石寨)第42頁 安西王府(今日阿難答)第43頁 二十里鋪拱北第44頁固原老城墻第45頁須彌山石窟第46頁東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