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過程中的環境問題與對策研究_第1頁
城市化過程中的環境問題與對策研究_第2頁
城市化過程中的環境問題與對策研究_第3頁
城市化過程中的環境問題與對策研究_第4頁
城市化過程中的環境問題與對策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省域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及對策研究姓名:徐星學生證:學院: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專業:地理科學導師:明華 職稱:副教授摘要:當前,我省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隨著省級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城市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出現了以、有關的中原城市群。本文基于城市地理學原理,分析了近年來我省城市化進程的特點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關鍵詞:??;城市化;環境問題河南省城市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及對策摘要:河南省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隨著河南省城鎮化和城市經濟的發展,近年來以鄭州、洛陽、開封、焦作、新鄉為中心的豫中城市群?;诔鞘械乩韺W原理,河南省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和城市化進程所

2、帶來的環境問題,解決了河南省城市化進程、河南省城市化與環境發展的關系,探討了河南省城市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對策的過程。關鍵詞:河南省; _城市化;環境問題引言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城市發展越來越快,省級城鎮化水平也越來越高。城市化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隨著省域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了許多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已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障礙1 。因此,在快速城市化的條件下,加強環境保護,探索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途徑和對策,確保實現城市化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務之急。一、全省城鎮化現狀及特點1.1城鎮化水平逐年提高城市化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反映城鎮

3、化水平的重要指標。 2001年至2009年,全省城鎮化水平逐年提高。 2001年全省城鎮人口2334萬人,占總人口的24.43% ,而2009年末全省城鎮人口3758萬人,占總人口的37.70% 。 9年來,城鎮化水平提高了13.27個百分點,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見圖1 )圖1 2001- 2009年城鄉人口及城鎮化率變化2圖 1 。河南2001-2009年鄉鎮人口變化與城鎮化率1.2城市空間擴張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會增加對城市空間的需求。為滿足這一需求,對原有城市的改造利用和新城區的建設,使全省“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空間成倍增長” 3 。例如, 2010年全市土地面積1010 km 2 ,

4、建成區面積343 km 2 ,是2002年156 km 2的2.20倍; 2;全市土地面積36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94平方公里,是2002年建成區面積70平方公里的1.34倍。表 1 近年全省主要城市建成區土地面積 4 單位: km 2表1.河南省近年來城市建成區土地面積單位:km 2地區名稱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2010省9441016107512071287.951360142614621647城市156170188262282321329337343城市7070707581868994194城市111121132133144.49

5、145164166181城市4953556066.4661626371城市696973737373737576城市384040404245484951城市626875778991959697城市576771757778909090城市303234353636363651城市263636464863657480城市323639475051515260城市242425272828292930城市676769777781878792城市555555565959595960城市404243464852586268城市252932404242424451城市3637383845484949521.3新城

6、市體系的形成1980年代,只有16個城市。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目前,全省擁有200萬以上人口特大城市1個、1-200萬人口特大城市13個、 50-100萬人口城市16個、 20-10萬人口城市6個500,000 一個人口少于 200,000 的小城市。隨著城市的增多和規模的擴大,形成了以省會為中心、以、濟源等副中心和區域城市為節點的緊密聯系圈中原城市群已經基本形成。圖2城市分布 5 圖 2 。河南市區分布1.4城鎮居民生活水平提高2001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7.42元。 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2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

7、2.95% 。同期,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24% ,增速快于農民。 2011年,我省城鎮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4.8元,比上年增長14.2% 。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漲幅為8.4% ,略高于全國水平。城鎮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逐步改善。 1995年及以前,全省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在49%以上,徘徊在溫飽最低線附近。 2010年全省城鎮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3.0% ,比1995年的50.1%下降17.1個百分點 6 。城鎮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和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相應增加,特別是醫療、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和住房等消費支出增長較快;家庭主要耐用品擁有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19

8、95-2010年恩格爾系數 7 圖3 。河南1995-2010恩格爾系數2全省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當前,省級城鎮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隨著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非農業人口不斷增加,增加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產品的消費。第二產業比重不斷提高,特別是工業、建筑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對資源和環境造成了必然的脅迫。此外,由于認識上的偏差,該省習慣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視為非生產性建設,導致投資較少,使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滯后于城市產業和人口。發展了很長時間。城市“超載”運行導致城市生態環境惡化 8 。另一方面,城市化的發展使人口高度集聚,各種污染物排放量激增

9、,但城市自然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凈化能力有限,導致各種環境問題。2.1城市化對水資源的影響2.1.1水污染嚴重城市化在大大增加用水量的同時,也相應增加了廢水排放量。城鎮人口集中生活污水增多,同時大量工業項目開工建設,導致城鎮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廢水排放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飲用水水質的變化上。 2009年,對全省11個地級市及郊區的142口井進行了水質監測,其中64口井達到飲用水標準,占監測井總數的45.1% 。大部分水井因總硬度超標、未溶解固體、硝酸鹽氮、氟化物、鐵、錳等原因未能達到飲用水標準。廢水的大量排放不僅嚴重破壞了城市水質,還造成了河流水體污染. 2009年全省重點監測河流水質總體評

10、價為中度污染,主要河流均出現不同程度污染。2.1.2加劇水資源短缺目前,全省常年缺水量為40-50 (10 8 m 3 )。未來10-20年,在采取各種節水措施,并考慮到一定的生態環境用水量的情況下,年缺水量將達到70-100 (10 8 m 3 ),差距很大 9 。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雖然年供水量變化不大,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各省市人均可用水資源量逐年減少。 (見圖4 )2002-2009 年城市人均可用水量 10 圖 4 。 2002- 2009年,城鎮人均用水量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資源污染加劇,城市化對水資源的脅迫作用將更加明顯,容易表現出“水資源日益短缺城市化發展緩慢生態環境持續

11、惡化水資源短缺更加限制了城市化進程”的惡性循環格局。2.2城市化對空氣質量的影響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該省大量消耗化石燃料,并產生煙塵和各種有害氣體,導致城市空氣污染日益嚴重 11 。據統計, 1998年工業廢氣排放量6619億標準立方米, 2008年排放量21156億標準立方米,凈增加14537億標準立方米,年均增長18.06% 。廢氣排放量增加了兩倍多(圖5 ) 。近年來,隨著政府污染治理措施的實施,環境惡化得到控制,注入工業煙塵、粉塵和工業SO 2的氣團大氣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減少,排放量有所增加。均呈下降趨勢。1998-2008年城市廢氣排放 12 圖 5 。

12、 1998-2008 年城市排放2.3城市化進程中產生大量城市垃圾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全省產生的垃圾量不斷增加,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高,有很大一部分被丟棄,并出現“白色污染”等現象“垃圾圍城”無處不在。可見,而且在一些小城鎮更為嚴重 13 。 2009年,全省清運城市生活垃圾695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82.6% 。在一些小城鎮,城市垃圾只能運到郊區長期露天存放。垃圾中的有害物質以及產生的廢液、廢氣將直接威脅周邊環境,對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城市垃圾的直接傾倒對環境的危害相當嚴重,直接造成二次污染,如一次性廢棄塑料袋、亂扔垃圾、埋入地下,會導致土壤性質發生變化,影響植物生長,甚

13、至危害人體健康。3省域城鎮化進程中解決環境問題的對策當前,面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形勢,要實現快速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把生態文明作為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標志,建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我們著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建設綠色中原和生態中原,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3.1調整產業結構,走“三化”新路該省歷來以農業為榮,但隨著當前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已開始以工業為主。工業化發展的直接表現是“三廢”的增加,給生態環境建設帶來巨大壓力。改變這種局面,需要堅持走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化“三化”協調發展道路,不犧牲糧食農業、生態環境。3.2加大防控力

14、度,改善城市環境3.2.1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力度。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14 。因此,防治水污染的重點是控制廢水排放。首先,要提高工業生產技術,減少工業廢水排放。此外,在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過程中,要從城市整體效益出發,根據污染源分布、污染物種類和區域環境特點進行合理規劃。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發展具有規模效益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廢水循環利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量也會增加。如果只關注末端治理,很難達到改善當前水污染狀況的目的。因此,我們需要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廢水資源化利用,一方面可以改善水環境,另一方面可以緩解我省水資源

15、短缺的問題。3.2.2大氣污染防治減少污染物排放,更多使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改革能源結構,使用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氣),開展燃料預處理(如如燃煤前的先進脫硫),改進燃燒技術可以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 15 。此外,在污染物進入大氣之前,采用除塵消煙技術、冷凝技術、液體吸收技術、回收處理技術等,消除廢氣中的部分污染物,可以減少進入大氣的污染量。 .3.2.3城市垃圾防治對餐飲、娛樂、酒店等服務企業,禁止提供一次性餐具、洗滌用具等一次性消費品。在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時,還要注意垃圾處理技術的提高;逐步建立和完善勞動材料回收網絡;鼓勵垃圾焚燒余熱利用和垃圾填埋氣回收利用,與有機垃圾高溫堆

16、肥、厭氧消化沼氣生產等相兼容。3.3 協調城市發展,緩解人口壓力城市化帶來的各種環境問題,基本上與城市人口密度過大有關。城鎮人口過度集中,導致供水不足,人均可用水量持續下降;生活廢水、廢氣、生活垃圾的排放量不斷增加;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也在增加。因此,解決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必須從緩解人口壓力入手。針對大城市人口密度過大的現狀,擴大城市空間。加強老城區改造和新城區建設,在控制城市更新建設力度的同時,注意住宅區和學校、醫院、營業所等設施的合理布局,避免人口過度集中.針對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的現象,改善農村和小城鎮的人居環境,削弱大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積極支持農村社區和小城鎮發展建設,完善

17、公共服務,改造供水和污水管網,改善污水和垃圾處理,引進回收和堆肥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小城鎮,降低農村地區的速度。人口向城鎮遷移的趨勢。結語本文研究了該省近年來的城市化進程,揭示了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主要包括水資源的污染、空氣質量的下降和城市固體廢物的污染。基于協調城鎮化與環境問題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是從整體出發,提出調整產業結構,采取“三類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新型農業化”。二是針對水污染、大氣污染、城市生活垃圾等環境問題提出具體防控措施。統籌城市發展和緩解人口壓力的對策。至作為我的導師,明華老師在這篇文章的寫作過程中給了我很多幫助。她治學嚴謹,知識

18、淵博,視野開闊,使我能夠接受新思想,了解基本思維方式,掌握一般研究方法。正是老師在百忙之中多次審閱全文,修改細節,為本文的寫作提出了許多中肯寶貴的意見,才形成了這篇文章。在此,向明華先生表示衷心的哀悼!參考1金學良,史寶通.城鎮化發展研究J大學學報,1999(2): 62-67 。2省統計局。省統計年鑒( 20022010 ) Z.:中國統計。3王秀華.省域城鎮化進程研究D .碩士論文,2006(5):12 。 4 省統計局。省統計年鑒( 2003-2011 ) Z.:中國統計。 5 丁志偉省級城市-區域系統空間結構分析與優化 D .碩士論文, 2011(5): 49-51 . 6 王詩燕,朱懷安,杰城市化進程分析J 省情統計 ,1998(12):5 。 7 省統計局。省統計年鑒(1996-2011 ) Z.:中國統計。 8 喬麗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能源與環境問題分析J.師范學院學報, 2004(6):6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