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全冊教案_第1頁
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全冊教案_第2頁
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全冊教案_第3頁
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全冊教案_第4頁
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全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全冊教案 七班級上冊中國歷史全冊教案1 【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課程標準】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征;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征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育觀察能力;通過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育再造想象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了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

2、和生活環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學步驟】 老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書上的導言,當科學考隊員,來考察一下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觀察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圖,設計考察的線路(按一定的時間順序)。調動學生的參加愛好 學生閱讀課 樂觀參加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后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為什么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為科學工,你怎么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老師

3、小結。過渡:已經發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討論,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境、身體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為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征(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觀察書上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么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么? 怎么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老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

4、產名錄。” 活動: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后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后,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著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愛好。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著重考察:怎么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鉆孔的? 五、收獲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么收獲呢?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為小

5、結。 拓展思路。 六、練習 書后“學習測評”。 【教學后記】 七班級上冊中國歷史全冊教案2 【課程標準】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征;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征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育觀察能力;通過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育再造想象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了解北京人與山頂

6、洞人和生活環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學步驟】 老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 書上的導言,當科學考隊員,來考察一下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觀察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圖,設計考察的線路(按一定的時間順序)。 調動學生的參加愛好 學生閱讀課 樂觀參加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后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為什么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為科學工,你怎么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7、?” 老師小結。過渡:已經發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討論,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境、身體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為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征(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觀察書上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么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么? 怎么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老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

8、為“世界遺產名錄。” 活動: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后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后,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 北京人 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 用火 穿著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愛好。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著重考察:怎么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鉆孔的? 五、收獲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么收獲呢? 還有哪些問題?

9、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六、練習 書后“學習測評”。 【教學后記】 七班級上冊中國歷史全冊教案3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和發現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征、發現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討論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育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討論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培育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

10、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歷史愛好,培育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系,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系,先介紹北京人的發現,再闡述北京人的特征和發現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跡三四百處,遍布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

11、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現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跡,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請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 教學準備1 老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s老師活動E學生活動6設計意圖b 導入新課H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么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欲

12、,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里?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征?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觀察并搶答: (1)云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制造工具。 培育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游,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北京人的發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討論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

13、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分組并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同學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么不同? 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根據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討論北京人過群居生活的原因。 火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火對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北京人的發現有什么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的動畫。 七

14、班級上冊中國歷史全冊教案4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 記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記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與方法: 1.通過識圖培育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育理解當時人們生活狀況的能力,發現當時人們的審美特點; 2.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比較方法。 3.通過北京人與猿類、現代人的比較,以及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比較,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并運用比較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5、。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制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實,啟發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點 南方地區學校以河姆渡遺址為第一重點,半坡遺址次之。 教學重點 1.“新石器”的含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點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授課類型 新授課 【教學準備】 老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學生收集感愛好的原始農耕文化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原始人類起初靠采集和漁獵獲取食物。隨著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

16、始人類學會了種植莊稼、飼養牲畜、制作淘氣、建造房屋,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分布著許多原始農耕文化遺址。讓我們走進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體驗一下原始農耕生活的甘與苦吧! 學習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導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么獲得食物的?(采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采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么問題?開始一種什么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了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分布圖指出河姆渡、

17、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 一、河姆渡遺址 提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時間的什么地點?生產工具怎樣?他們種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樣的房子?主要飼養何種家禽?手工業制造有哪些?學生閱讀第一目,觀察教材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分布圖,第8頁骨耜炭化稻谷,然后回答。 討論: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 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農作物種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飼養業和手工業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干欄式的房子,過定居的生活,已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禽、會制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的樂器。 填表:自然條件對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影響。 生存的自然環

18、境特點生產生活突出特點 氣候溫暖濕潤 雨量充沛原始農業:種植水稻 原始畜牧業:飼養水牛等 湖泊沼澤密布采集業:利用舟船,采集水生植物 捕撈業:捕撈魚蚌 居住:建干欄式房屋 其他:挖水井、制陶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是這樣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況如何呢?請大家仿照第一目學習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學生閱讀第二子目后回答。 二、半坡遺址 提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時間的什么地點?生產工具怎樣?他們種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樣的房子?主要飼養何種家禽?手工業制造有哪些?學生閱讀第二目后回答。 填表:自然條件對半坡原始居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生存的自然環境特點生產生活突出特點 氣候冬季寒冷

19、干燥 夏季炎熱少雨原始農業:粟、麻、蔬菜 原始畜牧業:豬狗牛羊雞等 采集業:植物種子果實 加工業: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紡織麻布,加工彩淘 居住:建半地穴式房屋 比較: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卻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環境的影響長江流域地勢低洼,潮濕溫熱;而黃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所以,我們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想象:我國原始的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分工? 引導學生結合現實想象。婦女:采集、紡織;男子:耕作、打獵、制陶;老人:做家務、看小孩。 三、大汶口遺址 請大家自學第三目大汶口遺址。思考:大汶口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多

20、少懸殊的現象?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進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現了貧富懸殊。 小結:指導學生填表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歸類: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情況原始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七班級上冊中國歷史全冊教案5 【課程標準】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他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和方法:通過識圖,培育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培育審美能力;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培育學生掌握、運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所制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他們適應、利用與改造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為重點,前者更重。 難點為新石器的涵義,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教學步驟】 老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導入農業及農業的起源而導入本課的新課學習。 (科考隊進入下一站,來到浙江余姚) 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談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