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斷章》課件_第1頁
卞之琳《斷章》課件_第2頁
卞之琳《斷章》課件_第3頁
卞之琳《斷章》課件_第4頁
卞之琳《斷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斷章 卞之琳 卞之琳1929年畢業于上海浦東中學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就讀,接近英國浪漫派、法國象征派詩歌,新詩創作。193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曾師從徐志摩,深受賞識,徐志摩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因為這段經歷,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卞之琳于20世紀30年代出現于詩壇,曾受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于法國象征派,并且善于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并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大多偏于晦澀

2、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詩人高洪波說:卞之琳先生是中國詩壇的琢玉者。他一生寫的詩歌沒有超過五千行,惜墨如金,是個很特殊的例子,真有點兒像當年唐代的孟郊、賈島這樣的苦吟詩人,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詩的寫法有兩種,一種是才華橫溢式的,寫得很多,像龔自珍:另一種是披沙揀金式的,拙于言語,但有耐心和耐力,寫得持久,不以數量取勝,如卞之琳。他把詩當成一塊玉來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詩作錚錚然有金玉之聲。卞之琳長于內心思考,短于社會交往,把自己封閉起來,絕對不是公眾人物,不是表演式的公眾人物,就像孫犁,是遠距離征服式的作家。但他卻是文化和精神意義上的真正的公眾人物。其詩,表現了人生深層次的痛苦、孤獨

3、、命運和思索,博采中西各家之所長,又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層挖掘,沉著、大氣、精光內蘊同時也靜氣內斂,并直接影響了當時的九葉詩人等詩作者。他是一個純粹的詩人。 卞之琳:人在風景中 文/童道明 卞先生去世前好幾年就不出家門了。熱心的年輕人張曉強倒不時去看望看望他,回來還告訴我們一個他的發現:卞先生喜歡吃炸馬鈴薯片。為什么?他喜歡聽馬鈴薯片咬碎時發出的響聲。我聽了一怔,心想:卞先生真寂寞。 卞先生很規矩謙和,但也常常出人意外。他是莎士比亞專家,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卻寫了一部很有分量的研究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的著作-布萊希特印象記;他是詩人,但六十年代初他投寄給北京晚報的卻是雜文漏室銘。這篇分兩天登完的文

4、章,講述他遭遇的居室漏雨之苦,行文詼諧,怨而不怒。北京晚報是當時北京唯一的一家晚報,發行量極大,卞先生一時間也因此在北京老百姓中間獲得了知名度。一次到醫院看病,醫生見到病歷上的名字,就問:您就是寫漏室銘的吧?卞先生哭笑不得。 卞先生很方正、耿直,但說話愛繞彎子,有人因此覺得他說話啰嗦,但牛漢先生說:卞先生即使啰嗦也啰嗦得可愛。這是因為卞先生這個人可愛。 照我說,繞彎子是卞先生的一個獨特的思維方式。他的文章,如上邊提到的布萊希特印象記漏室銘,都被他繞彎子繞出了深刻的精彩。出版過名篇斷章,好像也是有卞之琳式的繞彎子痕跡。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5、。有了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這一繞,就默契了人與自然的聯系,在橋上看風景的人,也就進入了風景之中,卞之琳于是給我們拓開了一個新的審美空間。從此我們再讀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就有了人在風景中的聯想,因為相看兩不厭的詩人與敬亭山,都成了我們的審美物件。斷章是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卞先生去世,有家報紙的標題是寫斷章的人去世了。情感經歷 卞之琳苦戀的對象是張充和。1933年,卞之琳虛歲23,夏天在北京大學英文系畢業,秋天認識了來北大中文系念書的張充和。因為張充和,卞之琳詩創作也發生了很有意味的變化。當初聞一多先生曾經當面夸他在年輕人中間不寫情詩,他自己也說一向怕寫私生活,正如我 面對重大的歷史事件不

6、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觸及內心的痛癢處,越 是不想寫詩來抒發。事實上我當時逐漸擴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這方面也沒有感到過這種觸 動。但是后來,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來了。張充和 他在雕蟲紀歷自序中坦言 -在一般的兒女交往中有一個異乎尋常的初次結識,顯然彼此有相通的一點。由于 我的矜持,由于對方的灑脫,看來一縱即逝的這一點,我以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 顆朝露罷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們彼此有緣重逢,就發現這竟是彼此無心或有意共同栽培 的一粒種子,突然萌發,甚至含苞了。我開始做起了好夢,開始私下深切感受這方面的悲歡 。隱隱中我又在希望中預感到無望,預感到這還是不會開花結果。仿

7、佛作為雪泥鴻爪,留個紀念,就寫了無題等這種詩。但事情并不到無題詩時期為止,這番私生活以后 還有幾年的折騰長夢。說得更鄭重一些,這其實是一個人一生中刻骨銘心的經驗和記憶。 斷章解讀取向芻議 藍棣之教授在為現代派詩選所作的前言里特意提及卞之琳的斷章,說“讀過之后,像是懂了,仔細一想,又像沒有全懂,越往深處想,就越覺得含義太多”。進入中學語文課本之后,斷章順理成章地成了師生們實踐多元解讀的絕佳范本。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設計的一個開放性練習,就是讓大家討論斷章是一首情詩,還是一首哲理詩。頗有意思的是,絕大部分學生的直覺高度一致,認為斷章所表達的不過是一份朦朦朧朧的單相思而已;老師們的閱讀興趣則不止于此

8、,往往要就斷章的哲理意蘊大作文章,給學生們造成一種深不可測的印象。 其實,老師們對斷章的哲理化解讀,有相當一部分并非基于個體的閱讀體驗,而是對作者主觀意圖和學者研究成果的直接“販賣”。不妨略舉幾例。一,相對說。卞之琳本人就在多處談到過這一點,以為斷章描述了一種“相對相親、相通相應”的人事關系,“你”欣賞風景,也可能點綴了風景,“你”發現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己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著重點始終在闡發宇宙間“相對、平衡”的觀念。二,距離說。陳德錦認為斷章是卞之琳藝術觀的具體體現,即“把有距離的事物組織起來,尋找其空間上與時間上的聯系狀態,并試圖以此掌握物鏡與心境的微妙關系”。(卞之琳抒情詩的

9、距離和組織)葉維廉則由分析物和觀者可并立而不對立的距離問題,指出了斷章對“縱時式直線思維的批判”。三,鏡子說。張曼儀通過對幾首類似卞詩的分析,發現斷章不只是處境上的對比,更是處境上的對調,猶如鏡子的效果,“人站在鏡子前面,與自己的影像面面相對,一舉手一投足,影像都與之相應而相反”。(鏡子:對照的組織)四,對語說。徐敬亞記臺灣詩人張默、蕭蕭之言:“卞之琳受到傳統詩歌中道家美學的啟迪,包括哲學思維的形象化與戲劇化,提供出一種靈視,在多重距離(既是時間的又是空間的)互指、互玩、互織形成了一種冷凝而弓張弦緊的對語?!保ㄏ蕊w起來再讀詩)五,反射說。余光中稱斷章的結構“交相反射”,具有層層更進的趣味,“令

10、人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成語”。(詩與哲學)類似的解讀尚不止此。這種現象似乎佐證了鮑爾吉原野的一個觀點:“好詩像登上黃山頂峰,在大鐵鏈鎖上一把黃銅鎖,咔噠,鎖死了,把鑰匙丟入深澗。深澗下,堆著像山一樣的鑰匙。”(我們有時度過一個親密的夜)也許是受西方解釋學、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批評理論的片面影響,面對一個經典性的文本,老師們總有一種闡釋的沖動,非常熱衷于向學生展示“像山一樣的鑰匙”,以為一個文本的解讀渠道越多,越能證明其價值,全然不顧具體文本的自身特質。本來,“文本”泛指一切以書面文字和口頭語言表達的人類語義交往的形式,“文本解讀”即關于文本的總體性理解和說明。當文本具體化為某一特定類型時,它

11、就獲得了自己特殊的構成要素和構成原則,讀者只有循此方向進行解讀,才不致出現誤讀、硬讀以及一切牽強附會的過度詮釋。所以,神話應有神話的讀法,圣經應有圣經的讀法,論語應有論語的讀法,紅樓夢應有紅樓夢的讀法,不宜相互置換以圖標新立異。魯迅曾稱對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絳洞花主小引)云云,事實上只是讀者本位主義的讀法,皆非作為文學文本的紅樓夢應該被閱讀的方式;而他本人由寶玉“看見他看見許多死亡”(同上引),以為“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中國小說史略),則透露出濃濃的文學意味,無意間向人們指示了紅樓夢應當被解讀的

12、路徑。同理,作為文學文本的斷章在被多元解讀的過程中,也必須堅持相應的文學性取向,即雅各布森所謂的“使一部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東西”(現代俄國詩歌)。盡管伊格爾頓、喬納森卡勒、德里達等現代西方學者已經否定了抽象的“文學性”的存在,但我們顯然不能無視一個具體的文學文本跟一個具體的哲學文本或歷史文本之間的區別。尤其是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著力處理的是文學性的具體表現形式,而非本質化的內在規定性,堅持文學文本解讀的文學性取向有著極強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就一般的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而言,文學性的具體關注點是什么呢?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

13、苗言,華聲,實義?!鼻椋巳私杂?,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詩人,而有些人能賦予自發之情以諸如“言”“聲”“義”等能自足于己的表達形式,便誕生了文學。上文所引斷章的五種解讀,角度各異,不乏洞見,但也無法掩蓋一個根本性的缺陷,即對文本哲理內涵的闡發和藝術形式的探討既不基于、亦不歸于情感的體驗,結果讀者越是深入文本,也就越是背離斷章應當被閱讀的文學性取向。卞之琳反復強調理解斷章的鑰匙為一種“相對”觀念,至于何謂“相對”,又未作深言。從文本看,所謂“相對”的“奧義”也只不過是主客之間的相互對立、相互借景、相互裝飾而已,要談此外的深意,大概只能抽取“相對”概念本身作哲學式的玄想了,很難再借助文本獲取更多

14、的東西。其實,詩人不是思想家,也不必是思想家?!霸姼柚械乃枷胪顷惛?、虛假的,沒有一個16歲以上的人會僅僅為了詩歌所講的意思去讀詩?!保ú┒蛩拐軐W和詩歌)思想只有與情感肌理交織在一起,成為水乳交融的構成元素時,才能形成其文學意義上的價值。學者們普遍認為,1935年是卞之琳前期詩歌由主情型向主知型轉變的標志,而斷章恰好寫于這一年的10月。跟郭沫若以降那種宏大的抒情風格相比,斷章確實顯得特別冷靜、內斂,其中的抒情主人公也似有若無,但因此就認定斷章的價值在思想層面而非情感層面,無異于把一個詩歌文本混同于一個哲學文本了。其實作為詩人,卞之琳很清楚情感在詩歌中的地位,他在為自己的詩集雕蟲紀歷所作的序

15、里坦言:“人非木石,寫詩的更不妨說是感情動物。我寫詩,而且一直是寫的抒情詩,也總在不能自已的時候,卻總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動物?!币簿褪钦f,與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抒情手段不同,卞之琳在斷章里徹底取消了感嘆句、祈使句的運用,摒棄了浪漫主義的濫情和感傷主義的煽情,轉而以明練的敘述和對稱的結構達到了極具現代性的抒情效果,借用張遠山先生的術語不妨稱之為“冷抒情”。然而,卞之琳為什么要一再高調聲稱斷章不可作情詩讀呢?弗洛伊德如果有機會讀到卞之琳的斷章及其自我解釋,大概會興致盎然地一探其潛意識之究竟。事實上,卞之琳的生命中確實有一段令其刻骨銘心又終生未遂的情緣,這個在卞詩中不斷出現的“你”叫張充和

16、,即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一個妹妹。香港張曼儀女士所編的卞之琳年表里記載著這樣一些信息:1933年卞張初識;1936年卞回老家江蘇海門,辦完母親喪事后往蘇州探望張;1937年卞作無題詩五首,并收入詩集裝飾集題獻給張充和;1943年卞寒假前往重慶探訪張。另外,張充和于1948年跟德籍漢學家傅漢思結婚,卞之琳于1955年(時已45歲)跟青林結婚??箲饎倮?,張家孩子齊聚上海大團圓,前排從左依次為張充和、張允和、張元和、張兆和。后排從左依次為張寧和、張宇和、張寅和、張宗和、張定和、張寰和。“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他們都會幸福一輩子?!比~圣陶說,當時他在張家創辦的“樂益”女校教書。當時四個姑娘也還年

17、輕,短發,高中民國學生裝。斷章作于1935年,卞之琳的情感當處于那場“異乎尋常的初次結識”(卞自語)之后的充分醞釀期。盡管卞本人只承認后來寫的無題組詩是關涉卞張戀情的,但實際上斷章里已經包孕了無題所創設的情感氛圍,甚至若干意象。“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橋上的“你”看風景乃無意之人的無意之舉,而樓上的人看“你”則是有心之人的有心之舉,一如流水無意,落花有心,美好而又矜持,點到為止?!懊髟卵b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仿佛是想象橋上的“你”回屋安寢時偶然瞥見窗前的明月,卻不知自己的一舉一動已成為樓上的“別人”美夢的全部內容。這雖是結句,卻無出奇的力量,也少深化的內容,橋上的

18、“你”和樓上的人依然保持著先前不遠不近的距離,思戀與顧慮中和成了一片淡淡的悵惘之情。1936年卞張重逢后,卞之琳驚喜地發現“彼此無心或有意共同栽培一粒種子,突然萌發,甚至含苞了”,但同時他“又在希望中預感到無望,預感到這還是不會開花結果”。(雕蟲紀歷自序)沉睡多年的情愫在剎那間被喚醒,又隱隱地露出虛幻的面容,于是卞之琳的心間流淌出了這樣的詩句: 百轉千回都不跟你講, 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載你。 你的船呢?船呢?下樓去! 南村外一夜里開齊了杏花。(無題一)斷章里樓上的人化成了“水”,而橋上的“你”被置換為樓上的“你”。詩人的情感不再克制,亦不再朦朧,高高地仰對著樓上的女神,詩人把自己放得很低,

19、很低,“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載你”,仿佛是歌德筆下少年維特對綠蒂痛苦而又深情的哀告。“你的船呢?船呢?下樓去!”急切的邀約中透露出詩人無限深隱的絕望,于是“南村外一夜里開齊了杏花”終歸淪為詩人的情感烏托邦。從無題看斷章,猶如從一個情戀故事的下篇看其上篇,卞之琳對張充和的一往情深無可隱遁。大概是受了卞之琳自我解讀的影響,陳德錦等的距離說、張曼儀的鏡子說和張默、蕭蕭的對語說也只注目于斷章中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戲劇性處境”,而未能由此切入,讀出對人生的某種情感性體驗。這方面,跟卞之琳同一時期的文學批評家李健吾的解讀顯得更有文學性自覺。在卞之琳先生作一文中,李健吾抓住“裝飾”一語,指出斷章“詩面呈

20、浮的是不在意,暗地卻埋著說不盡的悲哀”。這個解讀雖未具體展開,但細細體會,不能不為之叫絕。“你站在橋上看風景”,“你”是主,“風景”是客,“你”可以自由掌控“風景”的存在形態,顯示了人在生活中的自我把握和從容自如。但與此同時,“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你”在不經意間成了他人眼里的風景的一部分,淪為另一個視角里的客體,而且終生無法抗拒。這樣的格局轉換不正是每個人人生境遇的一個隱喻嗎?詩作三、四兩句重復了這樣一種格局轉換,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又不由自主地成了別人的明月,“裝飾”一詞的感情色彩迅速貶義化。于是,在人生的大舞臺上,每一個“你”都將不可避免地淪為別人的裝飾物,無法絕對擁有屬于自

21、己的價值實現,而人生也不過是一場“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裝飾過程。讀者若能體會到這一點,能不悲從中來嗎?可見,主客易位之“理”本談不上深奧,但把它轉向切切實實的人生境遇內去解讀,就會萌生出繁復的情感,迸發出文學感染人、震撼人的力量。同樣,余光中的反射說也只是淺表的理性化解讀。他似乎對斷章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式的層層更進手法非常感興趣,特意寫了一首連環來仿擬:你站在橋頭看落日 /落日卻回顧 /回顧著遠樓 /有人在樓頭正念你 你站在橋頭看明月 /明月卻俯望/俯望著遠窗 /有人在窗口正夢你如果單就詩作的表層結構而言,這首詩并不比斷章遜色,甚至更精致復雜:斷章只是“你”與風景(明月)之間的主客易位,連環則構設了一串由“你”及落日(明月)及遠樓(遠窗)及樓頭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