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職務與職級并行歷史經驗_第1頁
中國古代職務與職級并行歷史經驗_第2頁
中國古代職務與職級并行歷史經驗_第3頁
中國古代職務與職級并行歷史經驗_第4頁
中國古代職務與職級并行歷史經驗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代職務與職級并行的歷史經驗2015年1月,中央印發對于縣以下機關成立公事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的建議,明確提出在縣以下機關實行公事員職務與職級并行、職級與待遇掛鉤的制度。這項制度的實質,是經過加強職級的作用而未必僅以提攜職務的方式激勵基層干部,用以解決基層干部待遇低、榮膺難的問題,保證基層干隊伍伍的穩固。回首歷史,能夠發現,近似的做法古已有之。兩難決斷西漢元康元年(前65),漢宣帝親身主持實行了一次大規模人事調整,要求擇選朝中通暢政事的博士、諫醫生外派出任郡國守相。在此次人事調整中,諫醫生蕭望之被選派擔當平原太守(今山東德州一帶)。但蕭望之卻不肯離京,不久上疏漢宣帝說:“陛下哀憫百姓,擔憂

2、地方治理,所以悉派諫官以補郡吏,這份心情足以理解。但朝無諍臣則不知過,國無達士則不聞善,這是憂其末而忘其本啊!希望陛下更為重視內臣選拔,只需朝廷納諫憂政,遵守治道,外郡不治,豈足憂哉?”漢宣帝與蕭望之的爭辯,實質是對人材資源怎樣在中央(上司)與基層之間進行合理分派的分歧。一方面,在單調制中央集權制下,中央政府負責國家大政目標的擬訂,需要將最優異的人材集中到中央來,包含從基層遴選人材,以加強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與向心力。另一方面,基層作為國家政權的神經末梢和政策實行的落腳點,與國計民生息息有關,相同需要大批人材的齊集。但因為權利自下而上集中,各項政策指令、資源分配以及下級官員的進退留轉、待遇保障都來

3、自上司,特別是在科層制下,越往基層,官員數目越多,級別越低,權利越小,上漲通道也越窄,這就不行防止會對基層官員的向上流動夢想和志向造成沖擊,進而,就產生了國家治理中怎樣保持基層官員穩固的兩難。值得一提的是,兩漢之時,官與吏并沒有截然劃分,許多重臣名相都是從佐吏做起,特別是縣令多取郡吏之尤異者。不過以后官吏分別,胥吏地位下沉,遇到嚴格限制,沒有升遷希望,同時不像官員有回避、調任等拘束,于是專于弄權,成為政界蠹害。這也告訴我們,重視基層“小吏”的“職業發展”,使他們保持優異的心態、狀態,對于吏治整飭,絕非小事。解決方法那么,先人又是怎樣解決這一難題的呢?只管中國古代素來有守令擢入臺省、郎官出宰百里

4、的傳統,中央政府常常將富裕地方治理經驗的優異人材選拔到中央,及至出任公卿將相,同時存心識地選派中央官員到地方任職,一能夠豐富其經歷,二能夠為地方輸送人材,正如唐玄宗即位之初公布詔令所重申,“選京官有才識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跡者除京官”,“永為恒式”。但是,在金字塔形的權利構造下,不行能全部優異基層官員都能獲得提攜,京官外派也不行能成為地方官員選配的主要渠道,不然,客觀大將擠壓地方官員為數不多的上漲空間,傷害其踴躍性。換言之,更重要的問題是怎樣鼓舞基層官員放心崗位、勤懇工作。對此,漢宣帝相同給出了很好的回答:“太守,吏民之本,數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行欺罔,乃聽從其教化。”就是說

5、,包含太守在內的地方官員假如任職飄忽不定,部下及百姓知其在任不久,對其政策可否長久將失掉信心,甚至陽奉陰違,只有知其任職將久,才不敢虛以應付。所以,對查核優異、吏民歌頌的太守,漢宣帝常以璽書鼓舞、增進秩俸、恩賜賞金及至封侯授爵等進行嘉獎,而未必簡單以提攜作為獎賞,堪稱多管齊下、專心良苦。漢代保持地方官員任職穩固的做法,向來為后輩所繼承。歷史上大部分朝代都規定了太守、縣令三年一任,非任滿不得遷轉。武則時節,史學家劉知幾上疏,建議“刺史非三歲以上,不行遷官”,唐德宗時曾命令對優異縣令授與榮譽虛銜而命其仍居本職。明朝對知縣三年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對任職屆滿而業績卓著的知府、縣令常常仍命其留任而

6、以增進品秩作為賠償。比如,明朝知府品秩為四品,但況鐘守蘇州、陳本深守吉安,因深孚民望,再三留任,品秩增至三品;陳敏知茂州,累加秩至四川布政司右參政,“仍視州事,在州二十余年,秩既高,諸監司郡守反在其下”。清朝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特意辟條“因部民乞留而留任且加擢者”,總結“古來重吏治者,多以久任為效”,對保持基層官員任職穩固作出了重申。待遇保障在眾多對基層官員的激勵舉措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提升薪俸。正如呂思勉先生在中國制度史中所總結的,“歷代制祿厚薄雖有不一樣,其足以養其身,贍其家,使其滋潤及于九族鄉黨而猶有余裕,則一也”,并認為“官祿至近代而大薄,亦為官吏不可以廉潔之原由”。顧炎武在日知錄中也談到

7、,“今天貪取之風,所以膠固于人心而不行去者,以俸給之薄而無以贍其家也”。明顯,他們都意識到了官員俸祿與廉潔之間的客觀聯系。只管孔子曾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孟子也曾說,“古之人何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這一思想也向來為后代士子所牢記遵守;但是,與此同時,孟子也認可,“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也就是說,入仕為官,目的在于弘道,但又不可以不看到這也是糊口的一種手段,脫開物質利益一味高倡弘道,對于大部分人而言,事實上也是很難做到的。特別是對于基層官員來說,擔當著大批沉重的平時事務,又和百姓直接打交道,假如沒有必定的物質保障,弘道不免就會流于空談,清正廉潔唯恐也是難上加難。西漢神爵三年(前59),漢宣帝公布詔令,重申“吏不廉平則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祿薄,欲無侵漁百姓,難矣!其益吏百石以下俸十五”;東漢建武二十六年(50),光武帝下詔“增百官俸,其千石以上,減于西京舊制;六百石以下,增于舊秩”,著要點都是提升基層官員的俸祿。值得一提的是,漢代官員的俸祿,從號稱萬石的三公到百石以下的斗食佐吏,一共二十多級,但一些表現突出的郡縣佐吏,俸祿常常能到百石、二百石。漢代吏治之盛,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