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ICS67.020CCSX116101DB6101/T31002021西 安 市 地 方 標 準DB6101/T31002021城市軌道交通下穿鐵路監測技術設計規范Technicalcodeformonitoringofurbanrailtransitlineonundercrossingrailway2021-03-16發布2021-04-16實施西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發布DB6101/T31002021前言根據西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下達2019年第三批西安市地方制定項目計劃的通知(2019 421號)文件的要求,本規范由西安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中鐵第六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中鐵第一
2、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中電建(西安)軌道交通建設有限公司會同設計、施工、監測等單位共同編制。本規范的編制經廣泛調查研究,在總結西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下穿鐵路監測實踐經驗,參考有關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進行了討論、修改和完善,最后經審查定稿。本規范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3基礎資料調查;4變形控制;5盾構法下穿鐵路監測;6淺埋暗挖法下穿鐵路監測;7頂管法下穿鐵路監測;8監測成果及信息反饋。本規范由西安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歸口管理,由西安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發現需要修改或補充之處,請將意見和建議反饋給西安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城市軌道交通下
3、穿鐵路監測技術設計規范編制組(地址:西安市鳳城八路126號,郵編:710021,電話。本規范主編單位:西安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本規范參編單位:中鐵第六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中電建(西安)軌道交通建設有限公司本規范主要起草人員:宋揚楊曉強劉東坡王彥臻周志強趙偉廖勇胡自全劉斌惠燁鈞翁木生白陽陽馮輝郭輝吳升張忠劉犬儒栗慧珺本規范主要審查人員:王百發楊明郭榮科姜雁飛馬明秦寬宋娛劉志千DB6101/T31002021目次1總則.12術語.23基礎資料調查.44變形控制.55盾構法下穿鐵路監測.86淺埋暗挖法下穿鐵路監測.127頂管法下穿鐵路監測
4、.168監測成果及信息反饋.19附錄.21本規范用詞說明.26引用名錄.27附:條文說明.291DB6101/T31002021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12Terms.23BasicDataInvestigation.44DeformationControlRequirements.55MonitoringofTheSectionofShieldTunnelingMethodConstructiononUnderCrossingRailway.86MonitoringofTheSectionofShallowBuriedExcavationMethodConstr
5、uctiononUnderCrossingRailway.127MonitoringofTheSectionofPipeJackingMethodConstructiononUnderCrossingRailway.168ResultArrangementandInformationFeedbackofMonitoring.19Appendix .11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26ListofQuotedStandards.27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291DB6101/T310020211 總 則1.0.1為西安
6、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在下穿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專用線、站場等監測設計過程中,貫徹執行國家相關技術經濟政策,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確保質量、保護環境,制定本規范。1.0.2本規范適用于西安地區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盾構法、淺埋暗挖法、頂管法下穿鐵路線路及站場等相關設施的監測設計。1.0.3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下穿鐵路及站場等應進行監測。作業前,應編制合理的監測方案;監測方案,應進行方案論證;論證后,應嚴格組織實施并為動態設計、信息化施工和安全運營提供及時、準確、可靠的監測成果。1.0.4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下穿鐵路及站場等應與既有鐵路權屬、運營管理部門溝通協調,結合鐵路天窗期進行測點布設,相
7、關單位應積極配合。1.0.5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下穿鐵路及站場的監測設計與監測實施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與鐵路部門及相關行業的技術規范、規程、養護等規定。1DB6101/T310020212 術 語2.0.1城市軌道交通urbanrailtransit采用專用軌道導向運行的城市公共客運系統,包括地鐵、輕軌、單軌、有軌電車、磁懸浮、自動導向軌道、市域快速軌道系統。2.0.2 監測monitoring采用儀器量測、現場巡查或遠程視頻監控等手段和方法,長期、連續地采集和收集反映工程施工、鐵路運營線路結構以及周邊環境對象的安全狀態、變化特征及其發展趨勢的信息,并進行分析、反饋的活動。2.0
8、.3工程影響分區influencedzoneofconstruction根據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受工程施工影響程度的大小而進行的區域劃分。2.0.4淺埋暗挖法shallowburiedexcavationmethod在距離地表較近的地下進行各種類型地下洞室暗挖施工的一種方法。2.0.5盾構法shieldtunnelingmethod在巖土體內采用盾構開挖巖土修筑隧道的施工方法。2.0.6頂管法pipejackingmethod借助頂推裝置,將管道在地下逐節頂進的非開挖施工方法。2.0.7監測點monitoringpoint直接或間接設置在監測對象上,并能反映監測對象力學或變形特征的觀測點。2.
9、0.8監測頻率frequencyofmonitoring給定時間內對監測點實施監測的次數。2.0.9監測控制值limitedvalueformonitoring針對各監測項目的監測數據變化量所設定的受力或變形的設計允許值的限值。2.0.10監測預警值forewarningvalueformonitoring對監測項目所設定的警戒值。2.0.11站場stationyard以車站為中心,線路的上行線和下行線兩側都設有進站信號機和出站信號機,以兩側進站信號機為界,包括到發場、旅客候車廳、調車場、咽喉區、維修區、檢修區、牽出線、機車走行線等。2DB6101/T310020212.0.12鐵路線路安全保
10、護區safetyprotectionzoneofrailwayline為防止外來因素對鐵路列車運行的干擾,減少鐵路運輸安全隱患,保護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在鐵路沿線兩側一定范圍內對影響鐵路運輸安全的行為進行限制而設置的特定區域。2.0.13監測基準datum為進行監測工作所確定和建立的起算點、起算面及相應參數的總稱。3DB6101/T310020213基礎資料調查3.0.1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下穿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專用線及站場等監測設計前,應對鐵路進行相關調查,并應包括以下內容:1搜集鐵路竣工資料;2調查鐵路設備設施及養護狀況;3調查鐵路構筑物和周邊管線等;4掌握下穿段鐵路的行車速度、間
11、隔時間、天窗時間等信息;5高速鐵路監測數據等;6其他相關數據資料。3.0.2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下穿鐵路及站場前應查明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和環境邊界條件等,對疑存地下障礙物的區域應進行探查。4DB6101/T310020214變形控制4.0.1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下穿鐵路及站場的設計方案,應符合下列規定:1下穿鐵路時,線路平面宜與鐵路線路正交或近似正交。宜避免下穿道岔區或減少下穿道岔數量;2下穿鐵路應選擇有砟道床段、橋梁段或預留的樁板結構段;下穿無砟道床段時,應進行專項設計;3聯絡通道等附屬結構宜避免設置在主要影響區范圍內,若在影響區范圍內施工,應參照相應工法的監測技術;4應類比類似工程優化設計方案。4
12、.0.2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下穿鐵路及站場時,應根據下穿設計方案對影響區內鐵路路基、橋梁、涵洞等主要建(構)筑物的填筑型式、基礎類型、埋設深度等主要設計參數及鐵路道床、附屬設施進行分析并劃分風險等級,制定相應的監測設計方案。4.0.3下穿鐵路、站場段的預加固措施,應符合下列規定:1在條件允許時,宜對鐵路軌道或地基進行預加固;2地面不具備預加固條件的,宜采用洞內加固措施;3下穿鐵路及站場影響區前,宜設置試驗段進行施工參數優化。4.0.4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下穿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專用線及站場的沉降控制,應符合下列規定:1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專用線及站場等的沉降控制,應在調查分析地質條
13、件、軌道結構形式和線路現狀情況等的基礎上,結合與工程的空間位置關系,進行必要的結構檢測、計算分析和第三方安全性評估后確定;2依據國內及西安下穿鐵路的工程實踐,沉降控制宜分別符合表4.0.4-1和表4.0.4-2的規定;表4.0.4-1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及站場路基沉降控制監測項目沉降控制值(mm)15變化速率(mm/d)1.5有砟道床路基沉降無砟道床101.5注:作業前,監測控制值需征得鐵路主管部門的確認。表4.0.4-2高速鐵路路基沉降控制監測項目沉降控制值(mm)10變化速率(mm/d)1.5路基沉降有砟道床5DB6101/T31002021無砟道床51.5注:作業前,監測控制值需征得鐵路主
14、管部門的確認。3風險等級較低且無特殊要求的專用線路基沉降,可按現行國家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911)確定。專用線路基沉降控制值宜符合表4.0.4-3的規定,且路基差異沉降控制值宜小于0.04%Lt(Lt為沿鐵路走向兩監測點間距,12.5米Lt25米);表4.0.4-3專用線路基沉降控制值監測項目累計值(mm)1020變化速率(mm/d)無砟道床1.51.5路基沉降有砟道床20304橋梁監測項目控制值應在調查分析橋梁規模、結構形式、基礎類型、建筑材料、養護情況等的基礎上,結合與工程的空間位置關系、已有沉降、差異沉降和傾斜以及既有經驗,通過結構檢測、計算分析和第三方安全性評估后確定
15、。墩臺頂控制值應符合表4.0.4-4的規定;表4.0.4-4墩臺頂控制值(單位:mm)墩臺頂位移軌道類型橫向水平位移縱向水平位移豎向位移有砟軌道無砟軌道3232325下穿旅客地道及涵洞時,沉降控制應與相連的鐵路路基相一致;6普速鐵路軌道幾何尺寸容許偏差值,應按鐵運印發鐵路線路修理規則的要求進行控制,見附錄;7位于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下穿影響區內的高速鐵路接觸網桿支柱水平位移、豎向位移控制值不宜大于10mm,接觸網桿傾斜控制值不宜大于5;還并應按照高速鐵路接觸網運行檢修暫行規程的要求結合鐵路部門維修天窗期進行人工巡視;人工巡視時應觀察有無侵入限界、有無妨礙機車車輛運行的障礙,有無支柱破損或變形的情況
16、;8位于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影響范圍內的轉轍機、信號機因專業性較強,宜根據鐵路維護確定;9鐵路燈塔沉降不應超過+10mm-20mm的范圍,傾斜率累計不應大于5,對其它設備進行監控量測,宜根據鐵路維護確定。4.0.5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下穿鐵路的監測方法和技術要求,應按現行國家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911)執行。4.0.6下穿鐵路運營線路基段,列車若限速通過,可根據工程需要調整沉降控制。6DB6101/T310020214.0.7下穿鐵路工程監測宜建立監測預警等級和預警,監測預警等級劃分采用控制值的70%、85%和100%,預警分級應符合表4.0.7的規定。表4.0.7監測預警分級預警級
17、別預警級別預警狀態描述黃色預警橙色預警紅色預警變形監測的絕對值和速率值雙控指標均達到控制值的70%;或雙控指標之一達到控制值的85%。變形監測的絕對值和速率值雙控指標均達到控制值的85%;或雙控指標之一達到控制值。變形監測的絕對值和速率值雙控指標均達到控制值。4.0.8對于已預警監測點位,當變形速率趨于穩定后,可根據現場施工情況逐步降低監測頻率,直至恢復正常監測,并及時消警。7DB6101/T310020215盾構法下穿鐵路監測5.0.1變形監測基準點、工作基點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1基準點應布設在施工影響范圍以外的穩定區域,且每個監測工程的豎向位移觀測的基準點不應少于3個,水平位移觀測的基
18、準點不應少于4個;2當基準點距離所監測工程較遠致使監測作業不方便時,宜設置工作基點;工作基點應與基準點聯測;3基準點和工作基點應在工程施工前埋設,并應埋設在相對穩定土層內或沉降影響區以外穩定的建(構)筑物結構上,經觀測確定穩定后再使用;4監測期間,基準點應按要求定期復測。5.0.2盾構法下穿鐵路段的監測宜根據鐵路運營現狀、影響范圍、天窗期及監測頻率等選擇合適的監測方式。高速鐵路及不具備人工監測條件的區段,宜局部采用自動化監測。5.0.3盾構法下穿鐵路工程影響區的劃分宜根據隧道結構的底板埋深、地質條件和工程經驗等綜合確定,并應符合表5.0.5的規定。表5.0.5盾構法隧道周邊影響分區表受隧道影響
19、程度分區主要影響區()范圍隧道正上方及外側0.7H范圍內次要影響區()一般影響區()隧道外側0.7H1.0H范圍內隧道外側1.0H1.5H范圍內注1:H-盾構法施工隧道底板的埋深。5.0.4監測點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軌道監測點,沿軌道縱向宜每3m布設一組監測點,每組監測點分別布設于軌枕、無砟道床或兩根軌道上,兩根軌道監測點連線垂直于對應軌道,監測軌道的軌距、高低、水平、三角坑等項目。測點布置應牢固,不得影響線路行車運行安全;2道岔監測點,應結合道岔結構形式,在軌枕或道床基礎上間距不大于3m布置測點,對于岔心、尖軌位置宜增加監測斷面,不得影響線路行車運行安全;3轉轍機監測點,應在轉轍機基礎上
20、布置1個測點,且不得影響轉轍機的正常使用;8DB6101/T310020214接觸網立柱、高壓電桿立柱監測點,應每根立柱均上下各布置1個測點,上部監測點應布設在接觸網帶電體安全范圍之外(一般不少于2m),下部監測點宜布設在基礎底座上;5信號燈立柱監測點,宜根據形式布置12個測點;6地面沉降監測點,應監測點應沿隧道軸線上方地表布設,間隔不大于5m;垂直于隧道軸線布設橫向監測斷面,間隔不大于10m。監測斷面內測點位于主要影響區時間距不宜大于5m,位于次要影響區時間距不宜大于10m。布設的范圍為從線路中心往外到一般影響區邊緣,當與鐵路軌行區平面位置沖突時,宜布置在非道床位置;7土體分層豎向位移監測,
21、可根據工程需要進行布置;8現場條件允許時,軌道監測點與地表監測點宜處于同一里程;9監測點應根據現場情況、儀器位置,在滿足通視要求的情況下合理布置。5.0.5盾構法下穿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專用線及站場施工期間,監測應分為試驗段監測、下穿施工監測及工后監測等階段;施工前,應進行初始數據采集。5.0.6盾構法下穿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及專用線前50m,應進行影響區范圍內監測項目的初始數據采集。試驗段監測,在盾構刀盤至鐵路最外邊線的距離L5D時,監測頻率應分別符合表5.0.6-1和表5.0.6-2的規定。表5.0.6-1盾構法下穿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及專用線時自動化監測頻率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
22、的監測部位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開挖通過后監測對象監測頻率距離3DL8DL3D1次/12h1次/6h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下穿時1次/4hL3D1次/6h3DL8D1次/12h注:D-盾構法隧道開挖直徑(m);L-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水平距離(m);h-小時。表5.0.6-2盾構法下穿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專用線時人工監測頻率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監測部位監測對象監測頻率距離3DL8DL3D1次/1d2次/1d3次/1d2次/1d1次/1d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開挖通過后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下穿時L3D3DL8D
23、9DB6101/T31002021注:D-盾構法隧道開挖直徑(m);L-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水平距離(m);d-天。5.0.7盾構法下穿高速鐵路時,距鐵路安全保護區前100m,應完成相關監測點的初始數據采集。試驗段監測,在盾構刀盤至鐵路安全保護區最外邊線的距離L5D時,監測頻率應分別符合表5.0.7-1、表5.0.7-2的規定。表5.0.7-1盾構法下穿高速鐵路時自動化監測頻率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監測部位監測對象監測頻率距離3DL8DL3D1次/8h1次/4h1次/2h1次/4h1次/8h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開挖通過后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下穿
24、時L3D3DL8D注:D-盾構法隧道開挖直徑(m);L-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水平距離(m);h-小時。表5.0.7-2盾構法下穿高速鐵路時人工監測頻率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監測部位監測對象監測頻率距離3DL8DL3D2次/1d3次/1d3次/1d3次/1d2次/1d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開挖通過后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下穿時L3D3DL8D注:D-盾構法隧道開挖直徑(m);L-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水平距離(m);d-天。5.0.8盾構法下穿站場時,距站場前50m應完成初始數據采集。試驗段監測,在盾構刀盤至鐵路最外邊線的距離L5D時,監測頻率應
25、分別符合表5.0.8-1和表5.0.8-2的規定。表5.0.8-1盾構法下穿站場時自動化監測頻率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監測部位監測對象監測頻率距離3DL8DL3D1次/8h1次/4h1次/2h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下穿時1次/4h1次/8hL3D開挖通過后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3DL8D注:D-盾構法隧道開挖直徑(m);L-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水平距離;h-小時。表5.0.8-2盾構下穿站場時人工監測頻率表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監測部位監測對象監測頻率距離10DB6101/T310020213DL8DL3D2次/1d3次/1d3次/1d3次/1
26、d2次/1d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開挖通過后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下穿時L3D3DL8D注:D-盾構法隧道開挖直徑(m);L-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水平距離(m);d-天。5.0.9鐵路接觸網桿變形、燈塔、信號機及轉轍機變形監測頻率,宜與沉降監測頻率相同。5.0.10鐵路軌道監測項目應包含軌道靜態幾何尺寸,含軌距、水平、高低、軌向及三角坑扭曲等。5.0.11監測項目的延續時間,應在下穿通過8D后,連續監測100d,當最后100d的最大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時,可認為達到穩定狀態,監測頻率應符合表5.0.11的規定。表5.0.11監測項目延續
27、時間監測頻率表監測次數間隔時間7d第1次第2次第2次第3次第3次第6次15d30d注:D-盾構法隧道開挖直徑(m);d-天。5.0.12限速條件下,可根據工程需要降低監測頻率。5.0.13工程施工期間,現場巡查每天不宜少于一次,并應做好巡查記錄,在關鍵工況、特殊天氣等情況下應增加巡查次數。11DB6101/T310020216淺埋暗挖法下穿鐵路監測6.0.1變形監測基準點、工作基點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1基準點應布設在施工影響范圍以外的穩定區域,且每個監測工程的豎向位移觀測的基準點不應少于3個,水平位移觀測的基準點不應少于4個;2當基準點距離所監測工程較遠致使監測作業不方便時,宜設置工作基點
28、;工作基點應與基準點聯測;3基準點和工作基點應在工程施工前埋設,并應埋設在相對穩定土層內或沉降影響區以外穩定的建(構)筑物結構上,經觀測確定穩定后再使用;4監測期間,基準點應按要求定期復測。6.0.2淺埋暗挖法下穿鐵路段的監測宜根據鐵路運營現狀、影響范圍、天窗期、監測頻率等選擇合適的監測方式。高速鐵路及不具備人工監測條件的區段,宜局部采用自動化監測。6.0.3淺埋暗挖法下穿鐵路工程影響區的劃分,宜根據隧道結構的底板埋深、地質條件和工程經驗等綜合確定,應符合表6.0.3的規定。表6.0.3淺埋暗挖法隧道周邊影響分區表受隧道影響程度分區主要影響區()次要影響區()一般影響區()范圍隧道正上方及外側
29、0.7H范圍內隧道外側0.7H1.0H范圍內隧道外側1.0H1.5H范圍內注1:H淺埋暗挖法施工隧道底板埋深。6.0.4監測點布置按本規范5.0.4條的規定執行。6.0.5淺埋暗挖法下穿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及專用線時,監測頻率宜滿足下列要求:1淺埋暗挖法下穿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及專用線時,自動化監測頻率應符合表6.0.5-1的規定;表6.0.5-1淺埋暗挖法下穿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及專用線時自動化監測頻率表監測部位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監測對象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距離監測頻率1次/6h2BL5BL2B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1次/4h下穿時1次/2h12DB6101/T31002
30、021L2B1次/4h初期支護結構、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開挖面后方2BL5B1次/6h注1:B-淺埋暗挖法隧道或導洞開挖寬度(m);L-開挖面至監測斷面的水平距離(m);h-小時;注2:當拆除臨時支撐時應增大監測頻率。2淺埋暗挖法隧道人工監測時,監測頻率應符合表6.0.5-2的規定,鑒于施工時主要步序轉換或不同工法轉換期間風險較大,監測頻率宜加大1倍。表6.0.5-2淺埋暗挖法下穿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專用線時人工監測頻率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距監測部位監測對象監測頻率離2BL5B1次/2d2次/1d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L2B下穿時3次/1dL1B(1
31、次2次)/1d1次/1d1BL2B2BL5BL5B初期支護結構、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開挖面后方1次/2d1次/(3d7d)注1:B-淺埋暗挖法隧道或導洞開挖寬度(m);L-開挖面至監測斷面的水平距離(m);d-天;注2:當拆除臨時支撐時應增大監測頻率。6.0.6淺埋暗挖法下穿高速鐵路,監測頻率應符合下列規定:1淺埋暗挖法下穿高速鐵路時,自動化監測頻率應符合表6.0.6-1的規定。表6.0.6-1淺埋暗挖法下穿高速鐵路時自動化監測頻率監測部位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開挖面后方監測對象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距離監測頻率1次/12h1次/6h2BL5BL2B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下
32、穿時1次/4h1次/6hL2B初期支護結構、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2BL5B1次/12h注1:B-淺埋暗挖法隧道或導洞開挖寬度(m);L-開挖面至監測斷面的水平距離(m);h-小時;注2:當拆除臨時支撐時應增大監測頻率。2淺埋暗挖法下穿高速鐵路時,人工監測頻率應符合表6.0.6-2的規定。13DB6101/T31002021表6.0.6-2淺埋暗挖法下穿高速鐵路時人工監測頻率監測部位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監測對象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距離監測頻率1次/1d2BL5BL2B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2次/1d下穿時3次/1dL1B2次/1d1BL2B2BL5BL5B1次/1d初期支
33、護結構、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開挖面后方1次/2d1次/(3d7d)注1:B-淺埋暗挖法隧道或導洞開挖寬度(m);L-開挖面至監測斷面的水平距離(m);d-天。注2:當拆除臨時支撐時應增大監測頻率。6.0.7淺埋暗挖法下穿站場,監測頻率應符合下列規定:1淺埋暗挖法下穿站場時,自動化監測頻率應符合表6.0.7-1的規定。表6.0.7-1淺埋暗挖法下穿站場時自動化監測頻率監測部位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開挖面后方監測對象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距離監測頻率1次/12h1次/8h2BL5BL2B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下穿時1次/4h1次/8hL2B初期支護結構、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2B
34、L5B1次/12h注1:B-淺埋暗挖法隧道或導洞開挖寬度(m);L-開挖面至監測斷面的水平距離(m);h-小時。注2:當拆除臨時支撐時應增大監測頻率。2淺埋暗挖法下穿站場時,人工監測頻率應符合表6.0.7-2的規定。表6.0.7-2淺埋暗挖法下穿站場時人工監測頻率監測部位監測對象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距離監測頻率1次/2d2次/1d3次/1d2次/1d2BL5BL2B開挖面前方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開挖通過時開挖面后方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下穿時L2B初期支護結構、周圍巖土體14DB6101/T31002021和周邊環境2BL5B1次/1d注1:B-淺埋暗挖法隧道或導洞開挖寬度(m);L-開挖
35、面至監測斷面的水平距離(m);d-天;注2:當拆除臨時支撐時應增大監測頻率。3淺埋暗挖法下穿站場時,站場內如存在越行線,監測頻率應參考本規范6.0.5條和6.0.6條的規定。6.0.8鐵路接觸網桿變形、燈塔、信號機及轉轍機變形監測頻率,宜與沉降監測頻率相同。6.0.9鐵路軌道監測項目應包含軌道靜態幾何尺寸,含軌距、水平、高低、軌向及三角坑扭曲等。6.0.10監測項目的延續時間,應在下穿通過5B后,應連續監測不少于100d,當最后100d的最大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時,可認為達到穩定狀態,監測頻率應符合表6.0.10的規定。表6.0.10監測項目延續時間監測頻率表監測次數間隔時間7
36、d第1次第2次第2次第3次第3次第6次15d30d注:B-淺埋暗挖法隧道或導洞開挖寬度(m);d-天。6.0.11限速條件下,可根據工程需要降低監測頻率。6.0.12工程施工期間,現場巡查每天不宜少于一次,并應做好巡查記錄,在關鍵工況、特殊天氣等情況下應增加巡查次數。15DB6101/T310020217頂管法下穿鐵路監測7.0.1變形監測基準點、工作基點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1基準點應布設在施工影響范圍以外的穩定區域,且每個監測工程的豎向位移觀測的基準點不應少于3個,水平位移觀測的基準點不應少于4個;2當基準點距離所監測工程較遠致使監測作業不方便時,宜設置工作基點;工作基點應與基準點聯測。3
37、基準點和工作基點應在工程施工前埋設,并應埋設在相對穩定土層內或沉降影響區以外穩定的建(構)筑物結構上,經觀測確定穩定后再使用;4監測期間,基準點應按要求定期復測。7.0.2頂管法下穿鐵路段的監測宜根據鐵路運營現狀、影響范圍、天窗期、監測頻率等選擇合適的監測方式。高速鐵路及不具備人工監測條件的區段,宜采用局部自動化監測。7.0.3頂管法下穿鐵路工程影響區的劃分,宜根據隧道結構的底板埋深、地質條件和工程經驗等綜合確定,應符合表7.0.3的規定。表7.0.3頂管法周邊影響分區表受頂管影響程度分區主要影響區()次要影響區()一般影響區()范圍頂管正上方及外側0.7H范圍內頂管外側0.7H1.0H范圍內
38、頂管外側1.0H1.5H范圍內注:H-頂管法管節底的埋深。7.0.4監測點布置按本規范5.0.4條的規定執行。7.0.5下穿普速鐵路時,監測應分為下穿施工監測及工后監測等階段;施工前,應進行初始數據采集。1頂管法下穿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及專用線時,自動化監測頻率應符合表7.0.5-1的規定。表7.0.5-1頂管法下穿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及專用線時自動化監測頻率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監測部位監測對象監測頻率距離1BL2BL1B1次/1d2次/1d3次/1d2次/1d1次/1d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開挖通過后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下穿時LB1BL2B16DB61
39、01/T31002021注:B-頂管管節總寬度(m);d-天;2頂管法下穿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及專用線時,人工監測頻率應符合表7.0.5-2的規定。表7.0.5-2頂管法下穿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及專用線時人工監測頻率表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監測部位監測對象監測頻率距離1BL2BL1B1次/2d1次/1d2次/1d1次/1d1次/2d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開挖通過后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下穿時LB1BL2B注:B-頂管管節總寬度(m);L-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水平距離(m);d-天;7.0.6頂管法下穿高速鐵路時,監測應分為下穿施工監測及工后監測等階段;
40、施工前,應進行初始數據采集。1頂管法下穿高速鐵路時,自動化監測頻率應符合表7.0.6-1的規定。表7.0.6-1頂管法下穿高速鐵路時自動化監測頻率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監測部位監測對象監測頻率距離1BL2BL1B1次/12h1次/8h1次/4h1次/8h1次/12h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開挖通過后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下穿時LB1BL2B注:B-頂管管節總寬度(m);h-小時;2頂管法下穿高速鐵路時,人工監測頻率應符合表7.0.6-2的規定。表7.0.6-2頂管法下穿高速鐵路時人工監測頻率表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監測部位監測對象監測頻率距離1BL2B
41、L1B1次/2d2次/1d3次/1d2次/1d1次/2d開挖面前方開挖通過時開挖通過后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下穿時LB1BL2B注:B-頂管管節總寬度(m);L-開挖面至監測點或監測斷面的水平距離(m);d-天;7.0.7鐵路接觸網桿變形、燈塔、信號機及轉轍機變形監測頻率,宜與沉降監測頻率相同。7.0.8鐵路軌道監測項目應包含軌道靜態幾何尺寸,含軌距、水平、高低、軌向及三角坑扭曲等。7.0.9監測項目的延續時間,應在下穿通過2B后,連續監測不少于100d,當最后100d的最大沉降速率小17DB6101/T31002021于0.010.04mm/d時,可認為
42、達到穩定狀態,監測頻率應符合表7.0.9的規定。表7.0.9監測項目延續時間監測頻率表監測次數間隔時間7d第1次第2次第2次第3次第3次第6次15d30d注:B-頂管管節總寬度(m);d-天。7.0.10限速條件下,可根據工程需要降低監測頻率。7.0.11工程施工期間,現場巡查每天不宜少于一次,并應做好巡查記錄,在關鍵工況、特殊天氣等情況下應增加巡查次數。18DB6101/T310020218監測成果及信息反饋8.0.1監測成果應包括現場實測資料和室內數據處理成果兩大類。在階段性及全過程的監測工作完成后,應形成書面文字報告,并對階段性及全過程的監測工作進行總結、分析,給出相關分析結論和建議。8
43、.0.2現場監測應對不同監測項目的數據準確記錄,自動化監測應保存相應的電子數據;應定期進行現場巡查并做好記錄;如有遠程視頻監控,應保存相關視頻監控錄像資料。8.0.3現場作業完成后,應對各類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校對,并應進行質量檢查,當發現數據異常時應及時分析原因并進行復測。8.0.4監測報告包括日報、警情快報、階段性報告和總結報告。報告應以表格、圖形等形象直觀的方式表達監測對象的安全狀態,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日監測工作完成后,應及時整理、分析各類監測數據并形成日報,及時反饋給相關單位,做到信息化施工;2當出現警情時,應出具警情快報,迅速上報相關部門。警情快報包括時間、地點、情況描述、嚴重程
44、度等內容,并應進行初步判斷,提出相應的處置建議。信息反饋流程應按圖8.0.4執行;3階段性報告包括周報、月報等,是一定時間段各類監測成果的總結和分析,應反映工程整體的變化規律、發展趨勢,為施工提供階段性指導;4監測工作完成后,應提交監測總結報告,包括監測數據、巡查信息、分析評價、結論與建議等。5監測報告應按相關規范及要求編制。19DB6101/T31002021工程施工現場監測人工巡查監測數據監測數據綜合分析評價否是否預警是正常監測黃色預警橙色預警紅色預警報送參建單位、建設單位、權屬及鐵路運營單位報送參建單位、建設單位、權屬及鐵路運營單位權屬及鐵路運營單位啟動聯動預案啟動預警相應施工預案啟動預
45、警相應施工預案加密監測、加強巡視、原因分析、趨勢預判監測數據分析反饋否是否趨于穩定是消除預警狀態監測數據分析反饋建設單位權屬及鐵路運營單位相關參建單位指導施工鐵路運營養護圖8.0.4監測信息反饋流程圖20DB6101/T31002021附錄(規范性)鐵路線路修理規則表A.0.1線路軌道靜態幾何尺寸容許偏差管理值(mm)160kmhmax正線120kmhmax160kmh正線80kmhmax120kmh正線max80kmh正線及到發線其它站線作臨計臨限速計臨限速計臨計臨項目限速限速作業劃時封驗收維補鎖修修業計劃時驗維修補作業劃時(160km驗收維補h)作業劃時(80km作業劃時驗收保補養修(16
46、0kmh)(45kmh)驗收維補h)修修收修修修+2+4+6-2-3-4+8-6+4-2+6+8-4-6+14-7+6-2+7+14-4-7+16-8+6-2+7+16-4-8+19-9+6+9+19+21-2-4-4-10軌距水平高低3355881011446106111415446614151719446617192022558811221l24軌向(直線)334475964465961274465127158446615818955871120三角緩和曲810坑線(扭曲)直線和圓曲線346846811461113461315581016注:軌距偏差不含曲線上按規定設置的軌距加寬值,但最大
47、軌距(含加寬值)。表A.0.2道岔軌道靜態幾何尺寸容許偏差管理值(mm)120kmhmax80kmhmax160kmhmax正線max 80kmh正線及到發線160kmh正線120kmh正線其它站線項目作業計劃臨時作業計劃臨時作業計劃臨時作業計劃臨時作業計劃臨時驗收維修補修驗收維修補修驗收維修補修驗收維修補修驗收維修補修+2-23+4-25+5-27+3-2+4-2+6-2+3-2+5-3+6-3+3-2+5-3+6-3+3-2+5-3+6-3軌距水平高低44558844668844669966881010357直線支距3234346464245368484246368484246369496
48、25838104軌向三角坑(扭曲)101高速鐵路無砟軌道平順性應符合靜態幾何尺寸容許偏差,按高速鐵路無砟軌道線路維修進21DB6101/T31002021行,具體詳見表A.1.1、A.1.2。表A.1.1200250km/h線路軌道靜態幾何尺寸容許偏差管理值(mm)項目作業驗收經常保養臨時補修限速(160km/h)+1-1+4-2+6-4+8-6軌距(mm)水高平(mm)低(mm)258876/1011925軌向(直線)(mm)扭曲(mm/3m)22448軌距變化率1/15001/1000/注1:高低和軌向偏差為10m及以下弦測量的最大矢度值;注2:扭曲偏差不含曲線超高順坡造成的扭曲量。表A.
49、1.2250(不含)350km/h線路軌道靜態幾何尺寸容許偏差管理值(mm)項目作業驗收經常保養臨時補修限速(200km/h)+1-1+4-2+5-3+6-4軌距(mm)水高平(mm)低(mm)246755/7866/24軌向(直線)(mm)扭曲(mm/3m)軌距變化率22431/15001/1000注1:高低和軌向偏差為10m及以下弦測量的最大矢度值;注2:扭曲偏差不含曲線超高順坡造成的扭曲量。2高速鐵路無砟軌道道岔區平順性,應符合道岔區靜態幾何尺寸容許偏差,按高速鐵路無砟軌道線路維修進行,具體詳見表A.2.1、A.2.2。22DB6101/T31002021200250km/h道岔靜態幾何
50、尺寸容許偏差管理值(mm)表A.2.1項目作業驗收經常保養臨時補修限速(160km/h)+1-1+4-2+5-2+8-6軌距(mm)水高平(mm)低(mm)2577646/1011925直股距24軌向(mm)支2234/扭曲(mm/3m)軌距變化率81/15001/1000/注1:支距偏差為實際治具與計算支距之差,導曲線支距測量應從尖軌跟端開始直至道岔導曲線結束;注2:導曲線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2號道岔作業驗收為2mm,經常保養為3mm,臨時補修為5mm;18號及以上道岔作業驗收為0mm,經常保養為2mm,臨時補修為3mm。表A.2.2250(不含)350km/h道岔靜態幾何尺寸容許偏差管理
51、值項目作業驗收經常保養臨時補修限速(200km/h)+1-1+4-2+5-2岔區+6-4軌距(mm)+1-1+2-2+3-2尖軌尖水高平(mm)低(mm)2467545/786/6/24直股距24軌向(mm)支2233扭曲(mm/3m)軌距變化率1/15001/1000注1:支距偏差為實際治具與計算支距之差;注2:導曲線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8號及以上道岔作業驗收為0mm,經常保養為2mm,臨時補修為3mm。3高速鐵路有砟軌道靜態幾何尺寸容許偏差,應按高速鐵路有砟軌道線路維修進行,具體詳見表A.3.1、A.3.2。表A.3.1200250km/h線路軌道靜態幾何尺寸容許偏差管理值(mm)項目作
52、業驗收經常保養臨時補修限速(160km/h)+2-2+4-2+6-4+8-6軌距(mm)水高平(mm)低(mm)33355488710119軌向(直線)(mm)23DB6101/T31002021扭曲(mm/3m)軌距變化率346/8/1/15001/1000注1:高低和軌向偏差為10m及以下弦測量的最大矢度值;注2:扭曲偏差不含曲線超高順坡造成的扭曲量。表A.3.2250(不含)300km/h線路軌道靜態幾何尺寸容許偏差管理值(mm)項目作業驗收經常保養臨時補修限速(200km/h)+1-1+4-2+5-3+6-4軌距(mm)水高平(mm)低(mm)22446778軌向(直線)(mm)245
53、6扭曲(mm/3m)軌距變化率235/6/1/15001/1000注1:高低和軌向偏差為10m及以下弦測量的最大矢度值;注2:扭曲偏差不含曲線超高順坡造成的扭曲量。4高速鐵路有砟道岔靜態幾何尺寸容許偏差,應按高速鐵路無砟軌道線路維修進行,具體詳見表A.4.1、A.4.2。表A.4.1200250km/h道岔靜態幾何尺寸容許偏差管理值(mm)項目作業驗收經常保養臨時補修限速(160km/h)+2-2+4-2+5-2+8-6軌距(mm)水高平(mm)低(mm)3577646/1011935直股距34軌向(mm)支2334/扭曲(mm/3m)軌距變化率81/15001/1000/注1:支距偏差為實際
54、治具與計算支距之差,導曲線支距測量應從尖軌跟端開始直至道岔導曲線結束;注2:導曲線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2號道岔作業驗收為2mm,經常保養為3mm,臨時補修為5mm;18號及以上道岔作業驗收為0mm,經常保養為2mm,臨時補修為3mm;注3:軌距偏差不含構造軌距加寬。24DB6101/T31002021250(不含)300km/h道岔靜態幾何尺寸容許偏差管理值表A.4.2項目作業驗收經常保養臨時補修限速(200km/h)+1-1+4-2+5-2岔區+6-4軌距(mm)+1-1+2-2+3-2尖軌尖水高平(mm)低(mm)2467545/786/6/24直股距24軌向(mm)支2233扭曲(mm
55、/3m)軌距變化率1/15001/1000注1:支距偏差為實際治具與計算支距之差;注2:導曲線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8號及以上道岔作業驗收為0mm,經常保養為2mm,臨時補修為3mm。注3:軌距偏差不含構造軌距加寬量。25DB6101/T31002021本規范用詞說明1為便于在執行本規范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表示有選擇
56、,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執行的寫法為:“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執行”。26DB6101/T31002021引用名錄1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9112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范GB/T503083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84鐵路營業線施工安全管理辦法TG/GW1065鐵路軌道工程施工質量驗收TB104136高速鐵路設計規范TB106217普速鐵路線路修理規則TG/GW1028高速鐵路軌道工程施工質量驗收TB107549鐵路隧道設計規范TB1000310鐵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TB1012111公路與市政工程下穿高速鐵路技術規程TB1018212鐵路
57、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39號)13高速鐵路安全防護管理辦法(交通運輸部令2020年第8號)14高速鐵路無砟軌道線路維修規則(試行)(鐵運201283號)15高速鐵路有砟軌道線路維修規則(試行)(鐵運201329號)16普速鐵路接觸網運行維修規則(鐵總運20179號)17國家其他相關技術規范27DB6101/T31002021DB6101/T31002021西 安 市 地 方 標 準城市軌道交通下穿鐵路監測技術設計規范DB6101/T3100-2021條文說明29DB6101/T31002021編制說明城市軌道交通下穿鐵路監測技術設計規范DB6101/T3100-2021,經西安市市場監督管
58、理局2021年3月16日以2021年第1號(總第18號)公告批準、發布。本規范編制過程中,編制組廣泛調研和分析了西安軌道交通下穿鐵路監測技術設計要求、經驗總結和其他相關技術資料,總結了西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以來相關科研和下穿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專用線、站場等監測設計各類成果。同時參考了國家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911)。吸收了國內下穿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專用線、站場等相關行業工程監測的先進理念和最新研究成果,通過調研、征求意見及專家咨詢,取得了適合西安地區下穿鐵路的重要技術參數。為便于廣大設計、施工、科研和高校有關人員在使用本規范時能正確理解和執行條文規定,城
59、市軌道交通下穿鐵路監測技術設計規范編制組按章、節、條、款順序編制了條文說明,對條文規定的目的、依據和執行中需注意的問題進行了說明。但是,本條文說明不具備與規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僅供使用者作為理解和把握規定的參考。30DB6101/T31002021目次1總則322術語333基礎資料調查344變形控制355盾構法下穿鐵路監測366淺埋暗挖法下穿鐵路監測377頂管法下穿鐵路監測388監測成果及信息反饋3931DB6101/T310020211 總 則1.0.1隨著西安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下穿既有鐵路設施的工程日益增多,從西安軌道交通工程下穿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專用線、站場等安全風險
60、控制的需要出發,總結已有下穿鐵路監測經驗和監測技術設計手段,減少施工對鐵路設施的影響,避免鐵路線路結構較大變形影響鐵路線路運營安全為目標,以有效降低軌道交通工程下穿鐵路施工的安全風險。同時為了貫徹執行國家相關技術、安全、質量和環保等政策,中國鐵路西安鐵路局集團有限公司與西安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于2017年6月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于2020年7月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本著誠信平等、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同意在地鐵建設期,充分利用相互優勢,實現資源共享,為地鐵與鐵路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提供便利,并積極配合共同解決地鐵下穿鐵路的設計和施工問題及其他相關事宜。西安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織設計、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鹽泥資源的加工與利用考核試卷
- 糖果生產技術創新與發展考核試卷
- 自然遺跡保護與山地戶外運動規劃考核試卷
- 竹子種植與加工技術發展趨勢考核試卷
- 三明市重點中學2025年初三年級第二學期期初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曲阜師范大學《風險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科創職業技術學院《中級朝鮮語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京郵電大學《結構模型設計制作》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現代職業學院《眼科護理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濰坊職業學院《美術基礎(Ⅰ)》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磨煤機檢修步驟工藝方法及質量標準
- 遼寧省高中畢業生登記表含成績表學年評語表體檢表家庭情況調查表完整版高中檔案文件
- 壁飾設計(課堂PPT)
- 易拉罐回收機設計畢業設計
- 鋼管扣件進場驗收記錄
- 安徽合肥住宅工程質量通病防治導則
- 《抑郁癥健康教育》PPT課件.ppt
- 金屬材料學答案戴起勛(復試).docx
- 試題的難度、區分度、信度和效度【最新】
- 26個英語字母棒棒體練字模板AZWord版
- 中華講師網許春輝:理能養生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