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濕熱類溫病病理變化研究_第1頁
《溫病條辨》濕熱類溫病病理變化研究_第2頁
《溫病條辨》濕熱類溫病病理變化研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溫病條辨?濕熱類溫病病理變化研究【摘要】該文以?溫病條辨?中濕熱類溫病所出83首方劑為研究資料,通過對其多頻用藥進展分析,提出該類溫病以“祛濕、清熱、補氣、理氣為主要治法,進一步歸納濕熱類溫病之綜合病理變化為“濕“熱“虛“郁。并指出“濕“熱可外感,可內生;“虛以氣虛為主,亦可見陰虛;“郁以氣郁為主,尚可見血瘀。四者之中,“濕與“熱為始動因素,是導致“虛“郁形成的主要原因,從而構成溫病濕熱病證的綜合病理變化。【關鍵詞】?溫病條辨?;濕熱類溫病;病理變化?溫病條辨?列九種溫病,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列為一類,溫瘧及秋燥各單列一類,而暑溫與伏暑,濕溫與寒濕時而分而言之,時或合而論之。但總其所

2、出之方,乃將多種溫病分為溫、濕兩大門類。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溫瘧及秋燥之方為溫熱所設,而濕溫之治方為濕熱而設,暑溫所列之方那么分屬治溫及治濕。正如汪廷珍在該書中焦篇第43條按語中指出:“溫熱、濕溫,為本書兩大綱。據統計,濕熱類溫病出方83首,涉及藥味154味。其中含祛濕藥和清熱藥的方劑最多,分別為50首和47首,可見濕熱類溫病治療以祛濕、清熱為大法。其次,濕熱類治方中35首方劑含化痰止咳平喘藥,燥濕除痞、通降氣機之半夏及宣肺化濕之杏仁為多頻用藥,其配伍實亦為祛濕而設。再次,32首方劑含辛溫解表藥,其中多頻用藥生姜之配伍也以散濕為目的。另有32首和30首方劑分別含補氣藥和理氣藥。可見,

3、除祛濕、清熱外,補氣和理氣亦為濕熱類溫病的主要治法,而“濕“熱“虛“郁那么為該類病證之綜合病理變化。吳氏也曾在中焦篇第43條中明確指出濕熱類溫病的病理特點,他說:“熱濕者,在天時長夏之際,盛熱蒸動濕氣流行也,在人身濕郁,本身陽氣久而生熱也,兼損人之陰液。自表傳來,一由經絡而臟腑,一由肺而脾胃。水谷內蘊,肺虛不能化氣,脾虛不能散津,或形寒飲冷,或酒客中虛。內外相合,客邪既從表入,而伏邪又從內發也。傷脾陽,在中那么不運痞滿,傳下那么洞泄腹痛。傷胃陽,那么嘔逆不食,膈脹胸痛。兩傷脾胃,既有脾證,又有胃證也。其傷脾胃之陰假設何?濕久生熱,熱必傷陰,古稱濕火者是也。傷胃陰,那么口渴不饑。傷脾陰,那么舌先

4、灰滑,后反黃燥,大便堅結。濕為陰邪,傷人之陽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見。其傷人之陰也,乃勢之變,故罕而少見。在濕熱類溫病病理變化中,“濕和“熱是導致該類溫病發生的始動因素。?溫病條辨?中,“濕和“熱的形成大致有兩種原因,一為感受外界濕熱病邪而成,即六淫中的暑、濕二氣相合為病;一為體內濕邪久伏化熱,亦可釀致濕熱為玻暑溫和伏暑的發生均為感受暑濕之邪而得,如上焦篇第22條指出:“熱極濕動,火生土也。上熱下濕,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而上焦篇36條又明白點出:“長夏受暑,過夏而發者,名曰伏暑。濕溫的發生除與感受外界濕熱之邪外,還與內濕有關。或因肺不化氣,或因脾不運化,或因形寒飲冷,或為素嗜飲酒,均可導致濕濁內

5、蘊,郁久化熱而成濕熱。“內不能運水谷之濕,外復感時令之濕,外濕引動內濕,內外相合而為玻關于濕熱之邪的感受途徑,吳氏認為:“自表傳來,一由經絡而臟腑,一由肺而脾胃。即有自口鼻吸入和自肌表襲入的不同。其在發病方式上亦有所不同:自肌表而入者,以濕熱郁遏衛陽方式起病,初起表現有“頭痛惡寒的衛分表證;“濕熱受自口鼻者,那么“由募原直走中道。再就濕邪與熱邪之間的關系而論,吳氏認為,濕邪是熱邪生成的必要條件。濕邪阻滯三焦氣機,是化熱的主因。他曾有言:“穢濕著里,氣機不宣,久那么釀熱、“濕蘊生熱。而素體陽盛又是濕邪化熱的內因,如他在中焦篇第40條自注曰:“暑兼濕熱,其有體瘦質燥之人,感受熱重濕輕之證,濕先從熱

6、化盡,只余熱結中焦。轉貼于論文聯盟.ll.除“濕“熱外,“郁亦為濕熱類溫病綜合病理變化之一。觀其形成,與濕熱阻滯氣機關系親密。濕邪為質陰有形之邪,六淫之中濕邪最易阻遏氣機,一旦與邪熱蟠踞一處,膠固不化,更易阻滯氣機。氣機阻滯,不但使濕不能消散,體內正常水液代謝亦受障礙,濕從內生,加重氣機運行失暢。?溫病條辨?中,氣郁于中焦病證最為常見,如中焦篇第87條注曰:“氣為濕熱郁傷,而不得暢遂其本性。第91條亦注曰:“暑濕內伏,三焦氣機阻窒。此外,氣郁亦存在于下焦病證中,如吳氏在第56條自注中云:“濕凝氣阻,三焦俱閉,二便不通。濕久濁凝,至于下焦,氣不惟傷而且阻矣。此外,“郁尚包含血瘀。其形成為“氣分之

7、濕熱久而入于血分所致,以“久痢帶瘀血為主癥。濕熱類溫綜合病理變化中之“虛乃以氣虛為主,氣虛之由有三:一為素體氣虛。本自缺乏之人,濕熱病邪易從口鼻入侵。吳氏認為素體氣虛為伏暑發生的內因。本自缺乏之人易感外邪,尤其中氣虛者,濕熱病邪易從口鼻入侵。另素體氣虛之人,感受暑濕病邪易伏體內,至秋冬而發伏暑,如吳氏云:“長夏盛暑,氣壯者不受也。蓋氣虛不能傳送暑邪外出,必待秋涼金氣相搏而后出也。誠如薛生白云:“不挾內傷,中氣實者,其病必微。其次,素體氣虛也是濕熱病邪內陷的主因。如中焦篇第54條指出:“濕在上焦,假設中陽不虛者,必始終在上焦,斷不內陷;或因中陽本虛,或因誤傷于藥,其勢必致內陷。又如,濕熱下陷成滯

8、下也源于內虛。另外,素體氣虛還易導致邪氣固結不解,草果知母湯證即為明證。吳氏自注曰:“素積煩勞,未病先虛,故伏邪不肯解散,正陽餒弱,邪熱固結。他還指出中焦瘧,寒熱久不止的原因也在于氣虛留邪。二為濕熱之邪傷及中氣。濕為陰邪,其性重濁,最易損害人體陽氣;濕熱相合,蘊結不解遷延時久,脾胃更易受損。吳氏曾云:“濕為陰邪,其傷人之陽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見。他認為濕傷氣之因在于:“肺主天氣,脾主地氣,俱屬太陰濕土,濕氣太過,反傷本臟化氣。詳細而言,瘧痢日久均易耗傷正氣。首先,“瘧邪久擾,正氣必虛。如加味異功湯、扶陽湯證均屬久瘧傷正者,其論加減人參瀉心湯證為瘧傷胃陽,而露姜飲證那么屬瘧傷脾陽。其次,痢疾日

9、久,或反復發作,也易損傷脾胃陽氣。其中有直接損及脾胃陽氣者,如人參石脂湯證屬久痢傷及胃陽,附子粳米湯證那么屬脾陽衰敗;也有久痢腎陽虛不能溫煦中陽者,如肉蓯蓉湯證;尚有久痢傷及厥陰,木犯陽明而傷中陽者,如烏梅圓證。再有,暑濕也是傷氣之因。暑濕阻滯氣機,傷及中氣,致中氣受損,如清暑益氣湯證。三為誤治。吳氏在下焦篇第38條指出,暑邪誤治,易致病由上焦延及中下,認為因“正氣誤傷于藥,邪氣得以竊據于中,固結而不可解,而中焦篇第54條也指出,“誤傷于藥是導致中氣虛的原因之一。除氣虛外,“虛尚包含陰虛。究其原因,吳氏認為“濕久生熱,熱必傷陰,古稱濕火者是也。且指出“其傷人之陰也,乃勢之變,故罕而少見。如春溫內陷,熱多濕少,熱必傷陰;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