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中國哲學史教學大綱_第1頁
蒙大中國哲學史教學大綱_第2頁
蒙大中國哲學史教學大綱_第3頁
蒙大中國哲學史教學大綱_第4頁
蒙大中國哲學史教學大綱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5中國哲學史教學大綱課程編號:0043161112 課程名稱:中國哲學史 學分/學時:4/128課程層次:專業課 修課類型:必修 考試方式:閉卷/開卷開課學期:3、4學期 適用專業:哲學、文史哲基地教學目的:本課程屬于大學本科哲學專業必修課。它同時與哲學原理、西方哲學史共同構成哲學專業的主干基礎課。本科程旨在通過對中國哲學發展進程的歷史考察和邏輯分析,總結和吸取其中理論思維的經驗教訓。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哲學發展的源流和特殊規律性,解剖中國文化系統中哲學創造的歷史類型,繼承這份優秀的遺產,提高理論思維水平,充實對人類認識史的概括,促進哲學思維的發展。同樣,對于認識和解決我們民族

2、當前面臨的時代任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我們民族的理論思維水平,都是極其重要的 。教學基本要求:本課程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系統地介紹中國古代和近代的著名哲學家,以及他們哲學思想的形態,產生的時代原因及發展規律。本課程以哲學史就是人類認識的發展史為出發點,注重歷史的考察和邏輯的分析中國哲學思想。全課程包括先秦哲學、兩漢哲學、魏晉哲學、隋唐哲學、宋明哲學、明清哲學和近代哲學等部分。要求學生系統了解和把握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和范疇,認識和掌握中國哲學發展的源流和理論進程,繼承和發展中國哲學的優秀思想成果。全課程采取重點講授、課堂討論、課時論文和指導閱讀相結合,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思考的

3、主動性和思維的創新性。課程基本內容及學時分配:第一編 商周春秋時期的哲學(20學時)中國哲學的萌芽與產生(3學時)第一節 殷商時期的神權觀念第二節 西周時期的天命觀念第三節 殷周時期的原始陰陽五行觀念孔子(8學時)第一節 正名思想第二節 仁學思想第三節 認識論思想第四節 中庸思想第五節 天命思想孫子(3學時)第一節 富國強兵思想第二節 軍事辨證思想墨子(6學時)第一節 社會政治思想第二節 經驗認識論宗教思想第二編 戰國時期的哲學思想(48學時)孟子(4學時) 第一節 仁政學說 第二節 性善論 第三節 良知說老子(6學時) 第一節 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 第二節 道生萬物的哲學體系 第三節 樸素的辯

4、證法思想管子(4學時) 第一節 精氣說 第二節 靜因之道的認識論 第三節 禮法結合的社會政治思想莊子(6學時) 第一節 逍遙游的人生觀 第二節 齊物論的方法論 第三節 自本自根的道論惠施和公孫龍(2學時) 第一節 惠施的合同異說 第二節 公孫龍的離堅白說后期墨家(2學時) 第一節 認識論 第二節 邏輯理論易傳(4學時) 第一節 易傳的體系 第二節 易傳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荀子(6學時) 第一節 社會政治歷史觀 第二節 性惡論 第三節 自然觀 第四節 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韓非(6學時) 第一節 法術勢 第二節 認識論 第三節 自然觀和無神論思想第三編 漢唐時期的哲學思想(25學時)第一章 漢初哲學(2學

5、時) 第一節 黃老學派 第二節 陸賈 第三節 賈誼第二章 董仲舒(3學時) 第一節 大一統的政治理論 第二節 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 第三節 歷史觀和性三品第三章 王充 (2學時) 第一節 自然觀和無神論 第二節 認識論 第三節 歷史觀和人性論第四章 王弼(3學時) 第一節 名教本于無為 第二節 本體論 第三節 得意忘象的認識論第五章 郭象(2學時) 第一節 獨化說 第二節 因果各自成體的形而上學第六章 東晉南北朝的佛教哲學思想(4學時) 第一節 慧遠 第二節 僧肇第七章 范縝(1學時) 第一節 神滅論 第二節 無神論第八章 隋唐佛教哲學思想的發展(4學時) 第一節 玄奘與唯識宗 第二節 法藏與

6、華嚴宗 第三節 慧能與禪宗第九章 韓愈和李翱(2學時) 第一節 韓愈的哲學及反佛教思想 第二節 李翱的哲學及反佛教思想第十章 柳宗元和劉禹錫(1學時) 第一節 柳宗元的元氣自然觀和社會歷史觀 第二節 劉禹錫天人交相勝思想第四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想(35學時)第一章 張載和王廷相的氣學(5學時) 第一節 氣一元論的自然觀 第二節 人性與道德論 第三節 唯理論的認識論第二章 程朱道學(10學時) 第一節 周敦頤的太極動靜說 第二節 二程的天理論 第三節 朱熹的理一元論 第四節 格物窮理論 第五節 人性論倫理學說和歷史觀第三章 陸九淵和王陽明的心學(9學時) 第一節 心即理的主觀唯心主義 第二節

7、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第三節 唯心主義的倫理學說第四章 陳亮與葉適(1學時) 第一節 陳亮的功利思想 第二節 葉適的哲學思想 第五章 李贄(1學時) 第一節 對封建禮教的批判 第二節 世界觀第六章 方以智、黃宗羲和王夫之哲學(5學時) 第一節 方以智的自然哲學 第二節 黃宗羲的政治哲學第三節 王夫之氣論及其認識論第七章 顏元和戴震(4學時) 第一節 顏元的習行格物 第二節 戴震的血氣心知教材和主要參考文獻:教材:郭齊勇編著中國哲學史(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教研室編中國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主要參考文獻:1、肖萐父、李錦全

8、主編:中國哲學史(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2版。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兩卷本),中華書局1961年版。3、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全一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版。4、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5、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6、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7、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隋唐),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8、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庇洠?,全二冊,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9、諸子集成,全八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10、張立文: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天道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人道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11、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