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_第1頁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_第2頁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_第3頁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_第4頁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秦1、秦統一六國過程一、從群雄割據到大一統: (秦的統一)想一想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其他國家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A、任用外來人才; B、正確的戰略和策略(遠交近攻) 探究一:秦朝能兼并六國,完成統一的條件有哪些?客觀原因:主觀原因:社會基礎:經濟發展要求實現全國的統一(分裂阻礙經濟發展)政治基礎:兼并戰爭,出現局部統一 民心基礎:長期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理論基礎:韓非子的法家思想民族融合:春秋戰國時期以來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統一2、統一的原因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3、統一的影響 思考:假如你是秦始皇,完成統一后你最擔心

2、的是什么?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秦始皇是怎樣做的?政治上: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車軌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軍事上:北擊匈奴,南平越族法律上:頒布秦律建筑上:修筑長城、修筑通達全國的馳道、直道,修建靈渠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二、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歷史概念解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制度兩個概念。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專制主義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的,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沒有獨立

3、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原因(必然性):經濟根源:封建經濟分散性,需要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保證國統一;封建的小農經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封建地主經濟,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來保護其土地所有制,鎮壓農民反抗。政治根源:地主階級需要借助強大的政權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及鎮壓人民反抗;思想根源:法家思想的產生、發展,特別是韓非子提出的關于中央集權和“法治”的思想,為秦建立中央集權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古代人們稱祖先或神明為“皇”。“帝”是上古人們想象中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

4、,下的第一道重要詔令是“議帝號”。群臣商議后向秦王建議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號”,請王為“泰皇”。秦王不以為然,自認為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始皇曰:“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皇帝制度的建立名稱來源特征“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 。“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權至上本質是君主專制,即皇帝是封建國家政權的主宰和權力中心。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奉常郎中令衛尉太

5、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三公諸卿副丞相律令圖籍監察百官(位低權重)百官之首 全國政務軍務(虛有其位)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皇權獨攬作用:減少決策失誤你認為三公九卿是否分別把持了國家的最高權力?3郡縣制的全面推行(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材料一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同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史記 材料二 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史記 (1)指出材

6、料一主張的實質是什么?(2)材料二反對的理由是什么?“安寧之術”主要是指什么?(3)上述爭論的結果如何?實行分封制。分封諸侯國將重蹈覆轍,諸侯割據。推行郡縣制度。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閱讀教材P8,歸納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的背景、內容、影響?分封制的弊端(地方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在新兼并的地區設郡縣。秦統一后,秦始皇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決定實行郡縣制。郡是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其最高行政長官是郡守,負責承受中央命令,督責所屬各縣; 縣是郡的下一級行政機構,其長官是縣令或縣長,負責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縣以下是鄉

7、、里基層行政機構。此外還有負責地方治安的“亭”;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調動任命,不得世襲。郡縣制的特點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背景:B、內容:C 、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特點: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權力集中到皇帝。秦朝這套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的建立標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確立。 地方權力集中中央權力集中皇帝中 央 集 權專 制 主 義不同點:分 封 制郡 縣 制官員產生方式劃分標準與中央的關系影 響相同點:鞏固自己的統治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性質:世襲產生,有封地 皇帝任免,無封地 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按地域劃分易形成分裂割據有

8、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1)目的:諸侯是周王的臣屬,服從周王的命令,但諸侯國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地方絕對服從于中央(3)作用: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積極作用探究二: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4、選拔和考核管理制度: (1)考核方式:專員考核、官員自報 。 實行:“殿” “最” 制,“最”者受獎賞,“殿”者受罰。(2)作用:對世卿世祿的否定、有利于擴大統治階層5、嚴苛的法律制度: (1)特點: 細密 、嚴苛、輕罪重罰 (2)作用:維護君主專制的有力工具,但容易激起民憤,加劇階級矛盾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積極:消極:徹底打破傳統的貴族分封制,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有利于促進封建

9、經濟文化的發展(能調動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抵御外敵、進行工程建設)有利于以及對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A、對秦朝:B、對后世: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中央集權制之下的專制統治;易形成暴政,導致了秦的短命。1.(2013浙江文綜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統一大業。讀右圖判斷,符合秦滅六國先后順序的部分排列是()AB CD【考點】秦朝統一六國【解析】秦采用“遠交近攻”策略最終滅了六國。所滅的順序為“韓趙魏楚燕齊”,分別對應圖中的序號是。最遲滅的齊國位于今天的山東(“齊魯大地”),找到這一突破口,就可較快地找出正確選項。【答案】A2.(2011

10、全國新課標文綜24)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系起來。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 D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解析】分封制通過層層分封確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內大權獨攬,享有較強獨立性,A項錯在有效控制;土地與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國家手中,D項錯誤;周王對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權獨攬,B項不符合事實;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把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從而把國與家結合

11、起來,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對后世影響深遠。【答案】C 3.(2011海南單科1)秦統一后,“廢封建,立郡縣”,確立專制集權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續到明清。“分王子弟,以為屏藩”,是歷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緣分封長期存在說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權長期穩定 B血緣分封是中央集權的基礎C分王子弟是皇權的一種體現 D周代制度受到歷代政權推崇【解析】從西周分封制的實行最終導致了西周的滅亡和國家的分裂戰亂可以排除A。中央集權否定分封血緣,排除B。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與宗法制,而封建時代的中央集權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封建時代的最高統治者之所以長期實行血緣分封,主要是維護皇帝的特權。【

12、答案】C 4.(2010安徽文綜14)柳宗元認為,秦末農民起義“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漢七國之亂“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種說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縣制與秦末農民戰爭沒有關系 B七國之亂因漢初分封而爆發C郡縣制有利于中央集權統治 D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解析】題目給了三句話,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縣制,郡縣制有利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因此選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夠全面。材料無法體現郡縣取代分封的歷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權之得,因此排除D。【答案】C5.(2010遼寧、湖南、寧夏文綜25)柳宗元在封建論中

13、評價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說:“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縣制為“公天下”之開端,主要體現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屬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權C制度法令的統一 D依據才干政績任免官吏【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實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諸侯到卿、士,其權力、地位和財產一切世襲,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權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縣制,郡守、縣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襲,官吏任免的標準是才干政績。故地方政治權利向一般平民開放,此即材料中所謂“公天下”。【答案】D 補充知識天干地支紀年干支紀年是我國傳統紀年方法。所謂干支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

14、、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簡稱。因為地支和生肖都是十二個,所以每一個地支都對應一個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56789012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5678910110123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某年的天干就是這個年分的個位數所對應的天干,地支就是這個年分除以12所得余數的對應地支,生肖的算法同地支。如1900年,個位是0,對應的天干是“庚”;1900除以12余數為4,對應的地支是“子”,那么1900年就為“庚子年”。再如2009年,個位數是9,對應的天干就是“己”;2009除以12余數

15、為5,對應的地支是“丑”,那么2009年就是“己丑年”;對應的生肖是牛,那么今年就是牛年。【2008年海南卷,1】中國古代以干支紀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戰爭發生于1894年,八國聯軍侵華的1900年應是()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答案:B下圖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地(北京東城區張自忠路23號)。現門口懸掛“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室”匾。外間西墻上鑲有一長方形漢白玉刻石,上刻“中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時二十五分孫中山先生在此壽終。”刻石上懸掛孫中山遺像。右方鏡框內是在此寫的總理遺囑

16、,左邊鏡框為致蘇聯書。條案上放著建國方略中山全書等一切均照其生前樣子陳列。按我國古代傳統干支紀年方法,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應是( )A、乙丑年 B、甲子年 C、乙寅年 D、丙寅年提示:民國紀年算法:民國X年+1911=公元Y年民國十四年即是1911+14=1925年或1912+14-1=1925年。答案:A“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他從30歲左右開始授徒講學,開創了儒家學派。”從材料中可知,儒家學派產生于()A公元前6世紀后期 B公元前5世紀后期 C公元前6世紀前期 D公元前4世紀后期 提示:公元前551-30=公元前521年,十位數上數字越大說明屬于后期,越小屬于前

17、期。答案:A補充知識年號: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 從漢武帝開始有年號,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 有的皇帝只有一個年號,如唐太宗年號“貞觀”、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成祖年號“永樂”;有的皇帝有兩個年號,如宋高宗年號“建炎” “紹興”、元世祖年號“中統” “至元”; 有的皇帝有多個年號,如唐高宗有14個年號、武則天有17個年號。 明清兩代皇帝一般不改年號,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故往往就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愛新覺羅弘歷在位年號“乾隆”,稱乾隆皇帝。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的主人公郭靖、楊康名字來自于歷史上的“靖康之變”。“靖康”是指() A河南開封 B宋

18、欽宗年號 C宋徽宗廟號 D宋徽宗謚號 答案:B補充知識廟號: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的特立名號。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開國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大體上來說,唐代以前的歿世帝王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以后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謚(試)號:帝王、諸侯與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所給予的帶有褒貶性質的稱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2007年全國文綜卷I,12】帝王謚號主要依據其生前行為

19、而定。下列各項中屬于謚號的是()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答案:B避諱制度所謂避諱就是不直稱君主或尊長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則用改字、缺筆等辦法來回避。 避諱大約起源于周朝。“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禮記曲禮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問其家人名諱。以免在交談中,因犯諱而失禮。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民國成立后廢除。那時,人們對皇帝或尊長是不能直呼或直書其名的,否則就有因犯諱而坐牢甚至丟腦袋的危險。 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述了一個故事:“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于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

20、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避諱又有國諱、圣諱、官諱和家諱等之分。國諱,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這是舉國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圣諱,是指社會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會,特別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官諱,亦稱憲諱,是指上司長官之名,下屬官員需回避使用。陸游提到的田登,就屬于這類避諱。家諱,是指家族或家庭內尊長者之名,僅限于家族或家庭內部回避。避諱的方法:改字、空字和缺筆。(1) 改字法 凡遇到需要避諱的字,就改用與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做改字法。所避之字稱為諱字,改用的字稱為避諱字。改字之例,秦漢典籍常見。司馬遷撰史記,為了避秦莊襄王子楚之名諱,遂改“楚”為“荊”。漢高祖劉邦,漢書為避其諱,遂改“邦”為“國”。至隋唐,改字之風日盛。如唐高祖名淵,故楊上善太素改 “太淵”(針灸穴位名)為“太泉”。唐高宗名治,故劉禹錫劉賓客文集卷六鑒藥改“治身”為“理身”。不但字須改,甚至連偏旁也要避諱。唐太宗名世民,除了“世”改為“代”,從“世”之字亦改為從“曳”,故太素注文“飧泄”改作“飧洩”。到了宋代,避諱的范圍更加擴大。不僅當代君主要避諱,而且中華民族始祖軒轅氏也在避諱之列。以后,又連及孔子、老子,其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