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集集體 學術日日新-回顧與總結“科技史重大項目的籌劃與實施”(代編者按)_第1頁
研究集集體 學術日日新-回顧與總結“科技史重大項目的籌劃與實施”(代編者按)_第2頁
研究集集體 學術日日新-回顧與總結“科技史重大項目的籌劃與實施”(代編者按)_第3頁
研究集集體 學術日日新-回顧與總結“科技史重大項目的籌劃與實施”(代編者按)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集集體學術日日新回顧與總結“科技史重大項目的籌劃與實施”(代編者按)摘 要 近40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史重大科研項目在學術研究、學科建設 與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2020年7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 所舉辦“重大科研項目的籌劃與實施”系列報告會,回顧中國傳統工藝全集、 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華大典(數學典與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 書的籌劃與實施。四位負責人的報告指出,發揮集體優勢與追求學術創新是 這些重大項目的成功經驗。關鍵詞 科學技術史;重大科研項目;籌劃;實施;集體;創新本期增刊的主體內容來源于2020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以下簡稱 “科學史所”)舉辦的“重大科

2、研項目的籌劃與實施”系列報告會。此次活動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說是機緣巧合。當時,科學史所正在謀劃“十四五”時期的科研任務,若能夠汲取以 往重大科研項目的經驗,則有助于規劃的制定;借此機會還可以從籌劃與實施項目的視 角,梳理數十年來科技史的學科進展,這在國內科技史界應該是頭一次;時值暑期,恰逢科 學史所正在策劃第三屆“科技歷史與文化”大學生夏令營的高質量學術活動。于是,一場 結合回顧與展望、面向學者與學生、兼顧提高與普及的報告會由此誕生。報告會分為四場,華覺明、戴念祖、郭書春與張柏春四位項目負責人分別回顧中國 傳統工藝全集、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華大典(數學典與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 究叢書的成書歷程

3、,分享收獲,漫談心得。在學術報告廳和在線直播平臺上,老中青幾 代人交流討論,氣氛熱烈又意猶未盡。在最后一場的互動環節結束后,張柏春研究員提 出“自然科學史研究可否出一期增刊,正式發表此次的報告內容? 此倡議很快得到了 各報告人、會議組織方(科學史所聯合辦公室、所科學傳播中心)和本刊主編的贊同,編輯 部也隨即啟動各項工作。統稿之時,不覺已到了 2020歲末。“言之易,行之難”,重大科研項目更是如此。讀者不難發現,幾位負責人不約而同地 強調合作共進、追求卓越的重要性。這應該不是巧合。二十余年前,席澤宗曾注意到, “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概括當年的攻關經驗為“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 新”E所謂英

4、雄所見略同,多是窺睹堂奧之后相近的體悟。實際上,希望發揮集體力量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科技史學科建制化的重要動因。 當年最能體現集體意識的成果當屬兩份科學技術史學科發展規劃一1956年制定的中 國自然科學與技術史研究工作十二年遠景規劃草案和1958年起草的19581967年自 然科學史研究發展綱要(草案)。前者判斷了當時的“基本情況一“研究人員太少, 力量還很不夠”;后者明確提出“發揮集體研究的積極性”。在國家醞釀重大科技規劃之 際,前輩學者企盼將具有綜合研究性質的中國科技史列為“重大項目之一”,那份珍視歷 史的擔當精神與時不我待的迫切心情,至今仍能引起共鳴。放眼國際,彼時正是科技史事業的勃興

5、之期。薩頓(George Sarton,18841956)、辛 格(Charles Singer,18761960)、庫恩(Thomas Kuhn, 19221996)、柯瓦雷(Alexandre Koyre,18921964)、塔頓(Rene Taton,1915#2004)以及蘇、俄的學者也以極大的熱情投 入到前所未有的綜合性科技史研究之中。他們的成就,有的屬于匠心獨具的個人研究,而 有的則歸功于巨擘共擎的集體項目。中國的首部綜合性的科技史著作就是一項集體成果。1959年,科學史所的前身“中 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主編了一本中國古代科學家。室主任李儼在該書的序中寫道: “這里,我們組織了各有

6、關單位的研究人員和專家”囪。僅200頁的一本書,卻匯聚了 10 個學術機構的24位作者,他們大多是國內科技史學科建制化初期的中青年骨干。同年, 李約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的巨作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中譯本題為 中國科學技術史,以下簡稱SCC)已正式出版第3卷(第1卷出版于1954年),而他當 時只有魯桂珍、王鈴等為數不多的合作者。以至于,曾在二戰時同李約瑟來華考察的英國 生物學家與音樂史家皮肯(Laurence Picken ,19092007)驚嘆,李約瑟矢志撰寫SCC是一 次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單干之舉(the

7、greatest single act) *。竺可楨同樣贊佩其單身 匹馬地來進行中國科學史的研究”。李約瑟本人卻說沒有一個人能夠單槍匹馬地完 成這項任務。”他或許只是謙遜地回應兩位老友的評價,但是毋庸置疑,李約瑟有自己 的團隊,其組織與運作形式既不同于中國的同行們,也與同時代的其他國際科技史團隊有 所差異。自1957年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創建、1975年擴建為科學史所以來,籌劃綜合性的 集體研究一直是責任所系。個人研究固然有必要,但正如前所長席澤宗先生所講,“作為 國家辦的一個科研機構,又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各自為政,還要發揮綜合性、多學科相互配 合的集體優勢,接受上級交下來的一些任務或組織一些

8、重大的科研項目,這樣才能說明單 位存在的必要性”刃。席先生的觀點代表了幾代學人的共識。錢寶琮先生主導完成的 中國數學史與宋元數學史論文集便是中國數學史家在“文化大革命”前集體創作的 產物,而中國天文學史整理研究小組編著的中國天文學史等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得 以出版,這些成就均受到海內外學界的重視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前,中國的科技史大 項目雖難于付諸實施,但在科學史室(所)和若干專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等保留著學術 的星星薪火和有生力量,其中包含后來形成重大選題的初期探索,以及日后主持或參與各 項目的干才。以上種種情形,姑且看作是添補的中國科技史重大項目的“前傳!,不再 贅述。改革開放之后,運作科

9、技史大項目的外部條件才逐步成熟起來。本期刊載的四個重 大項目都是近三十年內籌劃并實施的。從最初設想到刊印成書,大多經歷十余載的千淘 萬漉。文章千古事,雖說甘苦自知,但治學之道亦可道。報告人回首數十年的學術發展, 都不經意地點出了一個“新”字的兩重境界。其一,成果有新意中國科學技術史融匯了學界長期探索得到的新史料、新發現 與新研究,它與同樣厚重的SCC各有所長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首次打通諸多過去幾無 往來的學科與領域,有體系地探尋前人研究的“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國近現代科學 技術史叢書開創了近現代科技史研究的新局面,嘗試突破“成就描述”的范式=中華大 典(數學典首次按現代數學分類,點校了自先秦至清

10、末的中國數學典籍。因此,這些成 果都是厚積薄發的新研究,絕非“新瓶裝舊酒”。其二,求新無止壕中國科學技術史大量涉及的中西科技交流史和世界科技史方 向,當前仍在繼續累積與拓展。中國傳統工藝全集已經啟動了續編計劃,學科建設和 成果普及推廣業已展開。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叢書直接帶動了國內數量可觀的后 續專題研究,而且引起了國際學界的關注,據悉部分專著近年將推出修訂牖中華大典 -數學典促使編纂者提出新的課題,某些進一步的研究由此開始。可見,這些重大項目 不但有承上啟下的樞紐之功,而且著實鍛煉與培養了大批人才增刊的出版,意在集中反映四個項目的經驗,增進同行之間的交流。增刊得以順利出 版,需特別感謝王作躍

11、教授和Ernst Hamm教授。王教授不僅是2008#2010年Isis有關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叢書的系列書評的策劃人之一,而且幫助本刊獲得此次漢譯成s 書評的授權并審讀了每篇譯文。Hamm教授當年負責編輯該系列書評,他的熱心支持和 直接幫助推動了相關書評的發表。感謝美國科學史學會(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Isis雜志與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惠允翻譯、發表該系列書評的中文版,感謝出版社期刊分 部的Andrew Seagram先生代表出版社給予免費許可。Isis當年花大力氣組織此系列書 評,

12、而此次版權方又慷慨授權,這些都是對中美學術交流的可貴支持。希望國內學者、學 術機構通過投稿、訂閱雜志來踴躍參與國際科技史的學術交流。感謝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AHST)惠準翻譯、發表關于 中國科學技術史與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的兩篇英文書評。這份英文刊創辦四年來,極 有成效地向國際同行展示科技史相關領域的成果,已成為溝通中外學術創見的新平臺。感謝中國社會科學網授予一篇關于中華大典(數學典的書評版權。感謝科學史 所聯合辦公室、所科學傳播中心、所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共同組織的“重大科研項目的籌劃 與實施”系列報告與夏令

13、營。感謝賈澤宇、佟路明兩位在讀研究生分別幫助校對2篇報 告初稿。在此,向科技史的同事、同行、同學,以及來自四面八方參與活動的熱心網友致以 謝意。歡迎大家提出意見與建議!為確保計劃順利進展,臨時成立了一個增刊編輯委員會,委員包括(按姓名拼音排 序):鮑寧、陳樸、戴念祖、高峰、郭世榮、郭書春、華覺明、黃興、李成智、李勁松、李明洋、羅 桂環、呂昕、屈寶坤、孫承晟、孫烈、田淼、王作躍、姚立澄、俞月圓、張柏春、張宗鶴、趙力、鄒 大海,由孫烈任增刊的執行主編。2020年0月31日,增刊順序啟動出版申報、約稿、撰 稿、審稿、修訂、版權確認、編輯以及清樣的“三審三校”等流程。各環節的分工與實際貢 獻者如下:出

14、版申報:姚立澄、孫烈。核心作者:戴念祖、華覺明、郭書春、張柏春。其他作者:高峰、黃興、李明洋、戴吾三、張燕、白云燕、沈之嫻、吳丹彤、李勁松、邱耿 鈺、潘妙、徐澤林、張宗鶴、陳樸、吳世磊、孫烈。其中,高峰撰寫中華大典(數學典)編 纂漫談的部分內容,黃興協助戴念祖整理初稿并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編纂與編委 會,戴吾三、長北、白云燕、沈之嫻、吳丹彤、李勁松、邱耿鈺、潘妙、徐澤林是中文書評的 作者,李明洋撰寫Isis系列書評簡介,陳樸、張宗鶴整理各報告稿初稿并撰寫會訊,C6*S7 編輯部、高峰、吳世磊分別介紹英文刊、李儼圖書館、綜合實驗室的發展簡況,自然科學 史研究編輯部撰文回顧科技史著作獲郭沫若獎的情況,孫烈撰寫編者按。書評譯者:呂昕、俞月圓、李明洋、沈慧。審稿專家:張柏春、王作躍、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