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李白的傳奇一生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傳奇詩人,也是少有的天才詩人。他的心靈猶如一注汩汩濤濤,流淌不盡的詩的源泉。無論是山川風物,還是人事交往,無論是所見所聞,還是所思所想。在他的筆底,統統可以譜成震撼人心的樂章。而且,永遠是那樣地雄渾而清新,具有高山大河般的力量,初日芙蓉般純粹的美感。一。李白二入長安的榮與衰1李白的少年生活受漢地和西域兩種文化熏陶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李白的生平和創作大概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我們談談他的少年生活,李白生于武則天長安元年,也就是公元701年,字太白,關于李白的貫望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蜀人;一種說法是山東人,還有一種說法是隴西人,這是李白的族叔李陽冰的說
2、法,還有一種說法說李白出身于中亞碎葉,也就是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這是范傳正的說法。現在學界一般都認為李白應該生于中亞碎葉。關于他的家世,現在難以詳考,據唐代李陽冰草堂集序等記載,李白是涼武昭王九世孫,他的祖先因在朝廷犯了事兒,被流芳到碎葉,到唐代中宗神龍元年,大概是705年,李白隨著父親遷居內地,回到了唐代的劍南道綿州昌明縣青蓮鄉。李父入蜀之后,一直過著“高臥云林,不求祿仕”的隱逸生活。據現代考證,有人說李白的父親可能是一個富商,還有人說李白的父親可能是一個胡商,因為西域人善于經商。不過,從現有史料來看,不管李白是不是胡人,他的家庭顯然具有濃重的西域文化背景,他的幼年和青少年是在蜀中度過的
3、,他同時受到了漢地和西域兩種文化的熏陶,這就不僅給他一幅西域人的長相,史料記載,李白是“眸子迥然,哆如餓虎”,李白的眼睛很大,炯炯有神,和當時的內地人不一樣,帶有西域人的比較深的眼窩,比較大的眼睛。哆如餓虎”,哆就是張大口,李白張大口之后,就像下山的餓虎一樣,顯得嘴很大,這和當時內地人的相貌明顯不同。西域人的相貌不僅給他帶來了一幅帶有西域特征的外在相貌,更賦予了他追求自由和豪放不羈的性格。他曾經在與韓荊州書中說,自己是“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這個七尺是唐代的“尺”,和現在不能相比。如果按現在的說法,長不滿七尺,不說七尺,就是六尺,一米三尺,李白如果按照現在的度量衡算法,那他應該是兩米高,其
4、實唐代的六尺,我估計現在頂多也就是一米七幾,不會超過一米八。2. 李白少年時就“雄心萬夫”雖然李白并不是身材魁梧,但他卻有一顆雄心,他說自己“心雄萬夫”,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蜀中出豪杰,巴蜀在漢代曾經孕育了司馬相如、楊雄這樣偉大的文士,王褒這樣的大作家,在初唐的時候也孕育出了陳子昂的革新詩人。巴蜀秀美的山川培養了李白磊落的胸襟,慷慨的激情,更激發出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李白少年時期,正當開元之治的前期,這時候唐玄宗勵精圖治,使整個社會欣欣向榮,特別是朝廷廣開才路,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希望。李白生活在這樣富庶、開明的社會環境之中,又加上他父親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因而從小就受到了較好的文化教育。他讀書
5、是泛覽百家,不事章句,讀書很雜,但他又不像當時的儒生一樣雕章琢句,研究詩詞的訓詁,而是有點像陶淵明,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他敬慕戰國時期的魯仲連那樣扶危濟困、功成身退的英雄,鄙視皓首窮經的儒生。同時他又羨慕神仙的長生之術,他喜歡煉丹,求長生,喜游俠擊劍,他曾經跟隨當時最有名的一個劍術家趙蕤學習縱橫術,修煉劍道。李白在多年之后還在詩中描寫自己“抽劍步霜月,夜行空庭遍”。在有皎潔月光的夜晚,他在庭院之中一個人舞劍,劍上的霜花和月光的皎潔渾成一片。很瀟灑。到開元八年,禮部尚書蘇廷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二十歲的李白帶著詩文前去拜訪,深得素廷贊賞:“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
6、以學,可與相如比肩也。”就是說這個青年具有文學創作的天才,而且下筆秀麗,一旦開始創作,文思如泉涌,難以遏止。雖然風格還沒有完全成熟,但已經能夠看出他將要稱霸文壇的勢頭,“若廣之以學,可與相如比肩也”。如果再多讀些書,再多一些創作的實踐,李白的文學創作成就,將會和漢代的大文豪司馬相如相提并論了。這是他在二十歲時得到當時朝廷忠臣,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蘇廷的這么高的贊美和稱譽。3. 李白前期漫游與干謁開元十三年時,李白二十五歲了,他認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認為一個男子漢,一個大丈夫,應該有為國家、為四海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所以他攜帶著自己的寶劍,離開了自己的故鄉,辭親遠游去了,從
7、此開始了他漫游、干謁的生涯。李白自蜀中而出,沿途作有登峨嵋山、峨嵋山月歌等詩,出蜀至將領,他遇到了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一看到他就贊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因而寫了大鵬賦,可以振翅高飛,一展宏圖。不久,李白沿江東下,東至金陵和揚州,這時候的金陵和揚州是唐代最繁華的都市,李白風華正茂,家里又有錢,所以廣事交游,輕財好施。他后來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說“昔東游維揚,不過一年,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救之”。不到一年,就用了三十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且自己有一身很高的劍術,武藝高強,拿著自己的寶劍能夠一下子砍倒好幾個敵人。他自己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說“結發未識事,所交盡豪雄”,
8、這時候的“豪雄”類似于我們現在所講的“黑社會”。“托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自己把自己放在“豪雄”的爭斗之中,不顧一切地和對方廝殺。也有一些學者說,李白曾經路見不平,救過一個被流氓欺負的江邊洗衣姑娘。到開元十五年時,李白西游安州,從揚州一帶,金陵一帶,往西上,到長江中游,現在湖北的安陸,到這個地方漫游,在這個地方,已故宰相許圉師的家人看上了李白,就把許圉師的孫女嫁給了李白。從此之后,李白便以安陸為家,一邊讀書寫作,一邊從事干謁活動。他在這個時候寫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中說,“申管晏之談,謀霸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
9、不足為難矣。”表達了他的政治抱負與人生愿望。到了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了,這時候他已經出蜀五年,漫游了長江中下游,遍干諸侯,向各地的達官貴人,投遞自己的文學作品,申訴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卻未遇知己,一直沒有獲得他人的引見,因此到這個時候,他就有了“南徙莫從,北游失路”的慨嘆,還是無所依靠,不能找到政治上的出路。4. 李白第一次入長安“歷抵卿相”卻有志難伸于是在這一年的夏天,他決定不再在地方上找出路了,而是直奔當時的京都,長安而來。這是李白第一次入長安,到了長安之后,他“歷抵卿相”,到各個王公貴族府上投遞自己的作品,卻有志難伸,徘徊魏闕之下,望其門而不得入,心中苦悶。在苦悶之中,他又和長安的市井少
10、年廝混到一起了,他說自己是“誤與五陵豪”交往,險些遭人毒手,因此大失所望,敗興而歸。他出京時在齊魯一帶,做了長相思、蜀道難、行路難,因他無顏再回安陸,乃泛黃河而下,到汴州、宋州、洛陽等地。汴州就是現在的開封,宋州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還有洛陽。他在這些地方漫游,創造了長相思、蜀道難、行路難這樣的作品。到開元二十二年的時候他又出游襄陽,拜訪了當時享有盛名的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韓朝宗,在書中說自己“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日試萬言,倚馬可待”,希望韓朝宗舉薦自己,但也沒有結果。到開元二十三年時他又應自己的朋友元演的邀請,北游太原及雁門,第二年又返回河南,與他的朋友元丹丘、岑勛等人在嵩山南麓穎陽山置
11、酒高會,其名作將進酒即此時所作。到了開元末年,大概由于許氏夫人去世,李白便移居山東任城,此時已四十一歲。至此,李白雖已壯年,但他出蜀以來的漫游與歷次的政治干謁活動都沒有任何效果。5. 李白二次入長安的風光與失落天寶元年,李白42歲了,可能是由于他的好朋友元丹丘的推薦,元丹丘在此前已經以道士的身份受到玉真公主的召見,因為元丹丘的推薦,所以唐玄宗皇帝下詔,命李白入京,李白這時候正在山東任城,他初聞征召更是喜出望外,以為他多年的政治理想終于有了實現的機會,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他覺得自己這幾年所受到的壓抑終于可以排遣掉了。但李白不知道,這時候的玄宗已經不再勵精圖治,因為開元二十四年,
12、張九齡罷相之后,朝廷的權力便由當時的奸相李林甫掌握了。所以唐玄宗召李白進京,并不是真正的要任用賢才治理國家,他主要的目的是需要一個出色的文人來點綴太平。是唐玄宗附庸風雅的一個表現。初入長安,李白的確受到了唐玄宗的眷顧。玄宗降輦步迎,從步輦上親自下來迎接他,而且對李白說“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焉能致此。”就是說,你雖然是一個平民百姓,一介布衣,但你的大名我早有耳聞,如果不是你長時期地積蓄了這么高的道義,你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名聲和成就呢?唐玄宗賜予他七寶床,御手調羹,親自為李白調制羹湯給他喝,這在當時是一種特別高的榮耀。接著唐玄宗就命李白待詔翰林。當時朝廷有一個制度,皇帝所在的辦公之處,處
13、理朝政之處,必有文辭精學之士,有哪些人在這兒為他做顧問呢?下至醫卜技術之流,醫學家,相命的,還有各種方術,雜技的,隨時待詔命,備顧問,皇帝有疑問隨時可以請教。唐玄宗把這個地方叫做“翰林院”,開元二十六年時又另外建了一個學士院,但這些學士院里的人基本都在朝廷有正式官職,兼容學士,專長起草詔令。6. 李白因清平調更受唐玄宗賞識但是李白入翰林和這些人不一樣,他只是以文辭秀逸待詔供奉而已,只是因為他有很高的文學創作才華,詩文寫得好,才被唐玄宗詔請過來入翰林,當時唐玄宗并沒有正式授予李白官職。但因為他聲名特別大,玄宗開始對他頗加禮遇,命令他起草了一些昭告,據說他曾經做過和蕃書、出師詔等文,又應詔作過一些
14、描寫宮廷歌舞享樂的詩文,如泛白蓮池序、宮中行樂詞、清平調等。這些作品都獲得了玄宗的欣賞。當時皇宮中剛開始重視喜歡木芍藥,什么叫木芍藥?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牡丹,當時的靜宗把木芍藥稱之為牡丹,得到了四株牡丹花,紅、紫、淺紅、通白四種顏色,唐玄宗就把這四株牡丹花移植到清心池東邊沉香亭,花卉繁開,在牡丹花盛開的季節,唐玄宗就會騎著他的名馬沼液白,太真(楊玉環)以步輦從,去賞牡丹花。通常這個時候唐玄宗又會詔請特選梨園弟子中的最好的人找過來,演奏十六部樂,讓當時最有名的歌唱家李龜年給大家獻藝,李龜年手捧檀板,在樂隊跟前,既是指揮,又是領唱。“將歌之”,李龜年正要開口演唱歌曲的時候,唐玄宗突然說,“賞名花,對
15、妃子,焉用舊樂詞為?”我們今天欣賞這么名貴的花卉,又對著這么美麗的妃子,怎么能用前人創作的舊歌詞呢?遂命龜年持金花盞,宣賜李白,讓李白現場填詞。李白填清平調辭三章,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寫了清平調辭,寫了三段,欣然成紙。皇帝既然命令他馬上寫出來,他當然很高興,就接受了。但又考慮到昨天晚上喝的酒還沒完全醒,所以就拿著筆,慢慢地寫了下來。辭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曉拂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支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李白寫的詞既是贊美如此美艷的牡丹花,實際上又是寫的貌若牡丹的楊貴妃的
16、美麗。龜年遂以辭進,李龜年把清平調詞獻上以后,唐玄宗就命梨園弟子約略調撫絲竹,重新調查了一下樂曲的節奏,遂促龜年已歌,趕快催促著李龜年為大家獻唱。太真妃(楊玉環)持玻璃七寶盞,斟西涼州葡萄酒,笑領歌意甚厚,笑盈盈地對著李白,表示對李白清平調的贊美,以及對李白對她贊美的心靈神會。這個時候唐玄宗自己親自取了一支玉笛配合著吹奏,每曲變將換,而且在每一段快要唱完時,唐玄宗還特地把聲音拉得更長一些,來討好楊貴妃。楊貴妃喝完葡萄酒之后,把自己的繡巾收起來,再次拜謝唐玄宗。這個事情,龜年常語于五王,后來李龜年告訴了其他的一些王,獨憶以歌得自勝者,無出于此,抑或一時之極致耳。他說,我一生中演唱了那么多的歌曲,
17、覺得唱得最好的就是這一次,當場演唱李白剛創作的清平調,這也可以說是當時歌壇上最廣為人知,最有意思的一次歌會。唐玄宗至此之后,對李白更為重視,遠遠超過了對其他人的欣賞。后來唐玄宗帶著大批的妃娦,官員,幸驪山溫泉宮,李白也在侍從之列。他曾得意地說:“幸陪鸞輦出鴻都,身騎飛龍天馬駒。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章紫綬來相趨。”王公大人也要來求他,這時候的李白以為自己不僅可以平步青云,而且還能援引故人,幫助他的一些朋友在皇帝面前說好話,他說“激賞搖天筆,承恩賜御衣。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飛。”如果為你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你們以后也會跟我一樣飛黃騰達。但李白這時候的行為舉止還保持著平交王侯,不肯屈己下人的故態。對
18、唐玄宗是歌功頌德,對官僚顯貴則取“平交”的態度。7. 李白發現自己是玄宗粉飾太平的裝飾,黯然離去但是沒過多久,李白便發現,唐玄宗對自己只不過是倡優蓄之,就像當時的倡優一樣養著他,在朝廷和那些人一樣的角色,并沒有委以大任,這和李白的政治理想可以說是大相徑庭,于是李白這時候就開始“浪跡縱酒,以自昏穢,詠歌之際,屢稱東山”,漸漸表現出來了厭倦情緒。這時候他經常和賀知章等人在一起喝酒,號為“酒中八仙”,杜甫后來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中酒中仙。”從中我們可見,李白可能有借酒裝瘋,拒絕奉詔的舉止。他還曾經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玄宗把李白從長安市上詔回
19、來之后,要給一個外來進貢的番國寫詔書,而李白借著酒興,說自己醉了,讓高力士為他把靴子脫了,讓楊貴妃親自為他研墨,他才來寫這封詔書。由于李白“戲萬乘為僚友,視儔列為草芥”,恃才傲物,遂遭讒謗,他自知不為朝廷所容,他自知不為朝廷所容,便在天寶三年上書朝廷“還山”,玄宗也以其“非廊廟器”,賜金放還。這樣,李白在天寶三年的時候,45歲的時候,懷著悲涼,怨憤又戀戀不舍的心情,高唱著“鳳饑不啄粟,所食唯瑯玕.焉能與群雞,刺蹙爭一餐。朝鳴昆丘樹,夕飲砥柱湍。歸飛海路遠,獨宿天霜寒”,悵然離去。二. 理想化的人生,注定失敗1. 李白杜甫洛陽相會一見如故天寶三載春,李白帶著滿腔的憂憤離開了京城,沿著黃河東下,在
20、五月間的時候到了洛陽,在這個地方遇到了杜甫。李白由于在宮中受小人的讒誹,被玄宗賜金放還,途徑洛陽。而杜甫當時正因為一些私事兒,往來于洛陽和他的故鄉,從年齡上來說,李白比杜甫大11歲,而且李白當時名動天下,杜甫還只是一個小詩人,在家鄉洛陽才剛露頭角,但現代詩人,著名文學家聞一多先生曾經把李杜兩人的這次洛陽會,看作是詩中的兩曜相逢。說這是當時詩壇上的兩顆明星,相逢了。他在唐詩雜論“杜甫”這章中激動地寫道“我寫到這里該品三通話角,燃三天鞭炮,大書特書,因為四千年的歷史里,除了孔子見老子(假如他們是見過面的,沒有比這兩個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紀念的了。我們再想象,譬如說,青天里太陽和月亮碰了頭,
21、那么塵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不知道多少人要望天遙拜,說是皇家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劈面走來了,我們看去,不比書中一樣神奇,一樣意義重大嗎?”聞一多先生在這兒如此激動地寫出了李白和杜甫相遇的文學史意義、文化史意義,說他們兩個人的會面是如此重大、如此神圣、如此可紀念。這從文學史的意義上來講可以這么說,但是大家要知道,這在當時是太普通太普通的事兒了,雖然李白當時名動天下,但杜甫才33歲,他的許多作品還沒有產生,沒有創作出來。當然,年齡的差別并沒有影響他們之間的友誼,這兩人第一次會面就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杜甫后來在寄李十二白十二韻中回憶了這次會面,他說“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聲
22、名從此大,汨沒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龍舟移(木卓)晚,獸錦奪袍新。白日來深殿,青云滿后塵。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這就是指當年的四名狂客,賀知章初次遇見李白的時候說李白是謫仙人下凡,而且當時賀知章第一次見到李白的時候,就解下腰間的金龜換酒與李白痛飲。李白寫詩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當時年輕的杜甫對李白是特別崇拜、特別敬仰的。詩中說他,詩名如此大,已經能入朝為官了,受到了唐玄宗的寵信。跟隨著唐玄宗游山玩水,欣賞美景,上書唐玄宗,請求還山,而唐玄宗當時是賜金放還。雖然他是大文豪,大文士,但碰到我這樣的小的文學
23、青年,還是對我很欣賞,對我很好。李白能夠全身而退,和“我”(杜甫)在一起漫游的時候,經常說一些很智慧的言論,而且對高士,對隱逸山林的佚名高士很喜歡。“嗜酒見天真”,一喝起酒來,就露出了他那種天真的性格。二人一起“醉舞行歌”。2. 李杜二人齊州再相遇,兄弟情更深一年之后,李杜二人在齊州,現在的山東濟南再次相遇,他們更加建立起了兄弟般的深情厚誼。李白曾經和杜甫“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在秋天喝醉酒的時候和杜甫睡一條被子,白天時手拉著手一起游賞秋天的美景。但是至此之后,李杜二人再也沒有會面。李白因為追求新鮮事物的性格,熱衷于尋找新的世界和友誼,現存李白的文集中,甚少有憶念杜甫的作品,但杜甫卻無時不
24、在思念著李白。從李杜二人分手之后各自的詩文創作來看,我們可以知道,李白和杜甫的性格是如此不同。李白性格那么豪放,不拘小節,但也顯得對和杜甫之間的友誼并不時時放在心里,但杜甫卻是一個重視感情的人,內心的感覺可能比較細膩,所以他無時無刻地不在思念著李白。這是后話。李白在洛陽和杜甫相會之后,又遇到了高適,他們三個人同游梁宋,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一帶。天寶四年(745年),再次和杜甫、高適相會在魯郡和濟南,11月,李白做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兒,從高天師受道箓于濟南郡紫極宮,回任城后,修酒樓,日夜沉飲其上,以示絕意仕進。天寶五年,漫游越中,臨行前寫了一首很著名的詞夢游天姥吟留別,表示了自己的郁悶。于越中,李
25、白經賀知章故宅,追憶當年長安相見事,不勝感慨。天寶六年,北海太守李邕和淄州太守裴敦復同遭李林甫陷害,李白不勝悲憤。于金陵作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鳴不平:“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篙棘居。”3. 時局變亂,李白落魄天寶九年,李白五十歲,深感從政無望,欲以詩文為終身事業,作古風.大雅久不作等詩以明志。在天寶十年秋,李白在南陽附近的石門山中元丹丘處作客,這時候他又有了出世之意,想做世外高人,但不久他又寄詩給當時的幽州節度使判官何昌浩,想棄文從武,從軍赴邊。大概在這年的秋天,晚秋時,他有了一次幽州之行,來到了北京這一帶。李白到幽州的時候看到了邊塞的真相,在軍中,他知道當時的
26、幽州刺史安祿山已經萌生了作亂之心,便毅然南返,第三次入長安,欲向朝廷反映安祿山軍中的真相,但因為安祿山此時正深得玄宗的寵信,他雖憂心如焚,但無計可施。他認為,如果自己貿然向唐玄宗舉報安祿山的作亂之心,唐玄宗不但不會相信,可能自己還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他不得已離開了長安。不久之后,他從河南的梁園南下宣州,作了遠離別。天寶十二年秋,與族叔侍御史李華登謝眺樓,作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表達了自己對朝政局勢的憂慮。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起,官軍一觸即潰,戰火迅速蔓延。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洛陽淪陷了,李白攜帶他的宗氏夫人匆忙避難,一開始往南,欲往越中避難,后來又西入廬山。到天寶十五年六月時,潼關失守,
27、玄宗倉皇逃奔到蜀中,在路上楊玉環被賜死在馬嵬坡。七月的時候,唐玄宗逃到漢中,接受了當時宰相房琯的建議,以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諸王分領諸道節度使,并遣永王李璘出鎮江陵。當時李亨于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李亨命李璘還蜀,璘不從,十二月,璘出兵沿江東下,三次派人請李白入幕。李白素懷報國之心,遂入永王軍中,作永王東巡歌十首。這時候他對李璘的心思一點都不知曉。不到一個月,李亨、李璘內戰,李璘戰敗了,李白以“附逆作亂”罪入獄,僥幸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幫助,在新皇帝李亨面前為他清洗罪名,說李白是無知,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而跟隨李璘去的。當時的御使中丞宋若思又上書推薦李白,肅宗李亨雖然沒有賜死李白,但也沒有接受御
28、使中丞宋若思的推薦,沒有讓他入朝為官,而是判他流放夜郎。至德二年春,李白流放行至奉節,遇赦返江陵,作早發白帝城詩。這時候的李白以為長安、洛陽兩京恢復,國家中興在望,又產生了用世之意,他還至江夏,廣事干謁,到處投遞自己的詩文,拜訪達官貴人,希望他們能夠再一次地推薦自己,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結果又告失敗。他唯有痛飲澆愁,狂歌當哭。4. 李白晚年生活拮據,結束了自己傳奇一生上元元年,760年,李白六十歲了,他還至豫章(江西南昌),再次登廬山,作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一詩,意欲求仙學道,以度殘年。上元二年,復游金陵,想起自己出川,年輕時二十幾歲第一次游金陵,散金三十萬,那樣的風流倜儻,感覺此時已是物是人非
29、,生活已經不像當時那樣富裕了,他已經生活拮據,拮據到把隨身跟隨自己漫游四海的寶劍拿出來抵償酒錢。而且這一年,安史叛軍的余孽又再一次南下作亂,當時的天下兵馬副帥李光弼出鎮臨淮,將要北上討賊的時候,李白又欲立功報國。遂請纓入幕。這時候李白已經六十一歲了,一個六十一歲的老人還主動請纓入幕,要報國,帶著自己的寶劍,拖著自己的病體帶病前去,但因為他身體情況太糟糕了,因病半途而返,只好回來依靠自己的族叔李陽冰。次年春,李白的病稍有痊愈又復游宣城,又因病重到當涂,這時候李陽冰也要辭官歸隱,李白無處可去,作笑矣乎、悲矣乎二詩。從這兩首詩中我們看出李白寫詩已經語無倫次,心理已經處于十分糟糕的境地。有人說,他已經
30、是悲憤至極,精神失常了。寶應元年,762年,李白六十二歲,十一月在當涂去世,去世前作有臨終歌。他自比大鵬臨空,中天摧折。雖然在天上折翅了,掉下來了,像大鵬鳥一樣從天空中掉了下來,翅膀斷了,但他仍然相信他飛騰在天的激起的余風足以流傳萬世。關于李白的死也有兩個說法,一說他死于“腐肋疾”,就是腋下的什么地方腐爛了,因為疾病而去世。但更多的人相信李白是喝醉酒之后入水捉月而亡,在現在的馬鞍山旁邊。還有一個地方,說是李白落水捉月處,喝醉酒了,在船上,因為李白一生愛喝酒,而且喜歡對著月亮喝酒,說李白有一天喝得酩酊大醉,后來在江邊看見月亮,說要和月亮去喝酒,所以掉到江里去世了。對于這樣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人們對
31、他的死也給予了一種傳奇的想象,而不愿意說李白死于一般的疾病,愿意說他捉月入水而亡。這是李白傳奇的一生。5. 李白的人生設想過于理想化,所以注定失敗李白一生的思想很復雜,剛開始說到,李白是受西域和漢地兩種文化的影響,他的身上有儒、道、游俠、縱橫家的成分,但是以儒、道為主,他追求人生的自由,他要與眾不同,所以他的求仕之路,不愿意走正常的科舉之路,他希望以自己的名聲,以自己的文采和雄才大略,被皇帝請去,為帝王師。這種思想是盛唐的產物,盛唐的詩人積極入世,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功名心很強,有強烈的濟蒼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李白的政治思想是要“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每天只知道誦讀經書,鉆研章句,他看不起這樣的儒生,也不愿意走科舉入世的道路,也不想從軍邊塞,他認為最理想的人生道路是隱逸于世,廣逸交游,寄希望于風云際會,以便名動京師,待朝廷主動詔請他入朝為官。他始終幻想著要“平交王族”、“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以平等的態度和王公貴族交往,建立蓋世功業,不想走一級級往上升的道路,而是希望一下子就當上宰相。他所敬仰的人是姜尚,是范蠡,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