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在家的正確種植有哪些_第1頁
人參在家的正確種植有哪些_第2頁
人參在家的正確種植有哪些_第3頁
人參在家的正確種植有哪些_第4頁
人參在家的正確種植有哪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人參在家的正確種植有哪些人參的種植(1) 土壤 : 人參對土壤的要求是腐殖豐富、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滲水性強、排水良好的沙壤, 森林腐殖土最好, 中性或微酸性土壤較好, 但堿性土壤不宜種植。(2) 水分 :人參對水分要求比較嚴格, 既喜水又怕澇。水分過大, 當土壤濕度超過60%, 就會造成土壤中的空氣不足, 使人參根系呼吸受到影響, 易染病害和爛根。水分過小, 當土壤濕度低于30%以下時, 會造成人參根系水分擴散, 使人參須根干枯, 導致產量下降。人參發育期要求土壤水分適宜, 春季出苗期土壤濕度保持在40%左右, 夏季生長期保持在45%50%, 秋季保持在40%50%為宜, 全年生長發育期濕

2、度范圍以40%50%為好。(3) 光照 :人參是喜陰植物, 喜散射弱光, 怕直射陽光。光照過強, 植物矮小, 葉片厚而色黃。光照過弱, 植株細高, 葉片薄而濃綠, 生長不正常。所以, 在人參栽培時, 應進行遮蔭, 調節透光度, 避免強光直射, 利用散射光和折射光。(4) 溫度:人參怕高溫, 耐嚴寒。在人參生長發育期間, 以平均氣溫在1520為宜, 溫度高于30或低于是10時, 人參處于休眠狀態。冬季在40的嚴寒也可安全越冬。人參更新芽在春季地溫于10以上即可萌芽生長, 但最怕早春的緩陽凍(即氣溫忽高忽低, 地表一凍一化現象) , 易引起凍害和根皮破壞(破肚子) 。播種后出苗期要求溫度在10以上

3、, 12年生的要求穩定在12以上, 生長期最適宜的溫度2025, 在36以上的烈日下, 葉子焦枯; 低于6, 莖稈會失去生長機能。(5) 肥料 :人參喜肥, 又怕不腐熟肥。喜的是有機肥和無機肥, 怕的是施未腐熟的糞肥和施肥后土壤缺乏水分, 造成人參燒須爛根(6)盆栽: 盆栽一般可選擇用高約30cm的圓形泥盆,每盆載24株一般需要養殖36年。盆土最好選用山坡上的腐殖土,也可用腐葉土6份,園土2份,河沙2份混合調劑。這樣的培養土質地疏松,通透性強,排水良好,有利根育。人參的藥方治營衛氣虛四君子湯: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吐逆:人參(去蘆)、白術、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

4、為細末,每服10克,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辟寒邪瘴霧氣。(局方四君子湯)定志丸:心氣不定,五臟不足,恍惚振悸,差錯謬忘,夢寐驚魘,恐怖不寧,喜怒無時,朝差暮劇,暮差朝劇,或發狂眩:遠志(去苗及心)、菖蒲各100克,人參、白茯苓(去皮)各150克。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后臨臥日三服。(局方定志丸)治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運人參25克,熟附子50克。分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濟生方)止血后此藥補之獨參湯:大人參(去蘆)100克,棗五枚。每服水二盞,煎一盞。細

5、呷之,服后熟睡一覺,諸病除根。(十藥神書獨參湯)治下痢噤口人參、蓮肉各15克。以井華水二盞,煎一盞,細細呷之,或加姜汁炒黃連15克。(經驗良方)治霍亂心煩躁桂心1克(末),人參25克(去蘆頭)。上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分溫二服。(圣惠方)治虛瘧發熱人參11克(二錢二分),雄黃25克(五錢)。為末,用粽尖搗丸,梧子大。發日侵晨,井華水吞下七丸,發前再服。忌諸般熱物。(丹溪纂要)治元氣虛脫癥人參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為拯危救脫要藥。適用于因大汗、大瀉、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氣虛極欲脫,氣短神疲,脈微欲絕的重危癥候。單用有效,如獨參湯(景岳全書)。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四肢逆冷者,應與回陽救逆

6、之附子同用,以補氣固脫與回陽救逆,如參附湯(正體類要)。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身暖,渴喜冷飲,舌紅干燥者,人參兼能生津,常與麥冬、五味子配伍,以補氣養陰。治肺脾心腎氣虛癥人參為補肺要藥,可改善短氣喘促,懶言聲微等肺氣虛衰癥狀。治肺氣咳喘、痰多者,常與五味子、蘇子、杏仁等藥同用,如補肺湯(千金方)。治胃虛冷,中脘氣滿,不能傳化,善饑不能食溫胃煮散:人參末10克,生附子末克,生姜克(切碎)。上三味和勻,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雞子一枚取清,打轉,空心頓服。(圣濟總錄溫胃煮散)治肺虛久咳人參末二兩,鹿角膠(炙,研)50克。每服15克,用薄荷、豉湯一盞,蔥少許,入銚子煎一、二沸,傾入盞內,遇咳時,溫呷三、五

7、口。(食療本草)治三、二年間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人參蛤蚧散: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酥炙黃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250克,知母、桑白皮、人參、茯苓(去皮),貝母各100克。上八味為末,凈磁合子內盛。每日用如茶點服。(衛生寶鑒人參蛤蚧散)糖尿病氣陰兩傷,體倦乏力者人參浸膏,每次5毫升,每日2次。脾虛食少,倦怠無力,腹瀉的人人參10克,白術10克,茯苓8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服。對重病、久病后體力恢復卓有成效。治心氣虛損,怔忡而自汗者豬腰子一只,用水兩碗,煮至一盞半,將腰子細切,入人參25克,當歸(上去蘆、下去細者,取中段

8、)25克。并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有吃不盡腰子,同上二味藥滓,焙干,為細末,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百一選方)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人參湯:人參、甘草、干姜、白術各150克。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人參湯)人參的歷史在中國,人參歷來被視為百草之王。在西方,人參叫做PANAX MEYER GINSENG,PANAX來源于希臘語,意思是包治百病,異名有 (C. A. Mey.) (C. A. Mey.) () T 。古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推斷,人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孑遺植物之一。在地球上 被子植物極為繁盛的 第三紀(距今

9、6500萬年-距今180萬年),人參 在 植物界廣為繁衍。世界范圍內公認人參 分布在北緯33-48度之間。中國本草文獻的記載證實 中國人參的分布與古 地質學史,古生物史是相吻合的。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 中藥學專著,記載著中國4000年前就已經形成的人參 藥用的精髓:人參 ,味甘 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 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一名 人銜,一名 鬼蓋。生山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人參, 并有文字記載人參 的國家。甲骨文合集中查到刻在甲面上的 參字,這是個典型的象形文字。該字為上下結構,上部為人參 地上部分的集中表現,莖上生著多個核果狀漿果,這是人參 最主要的

10、 植物學特征。下部則代表著人參 的根莖,主根,側根等。甲骨文始于商殷時代,距今有3500年以上的歷史。在3500年前中國就已經創造出生動形象的參字,并有準確可靠的記載。公元121年,東漢 許慎撰 說文解字: 參,人參 , 藥草,出 上黨。這是文獻中對人參 產地的最早記載。 晉書. 石勒別轉:初勒家園中生人參 ,葩茂甚盛。可見人參 栽培在當時已經開展, 那是遙遠的1800年前。人參的生長環境人參多生長在具有1月平均溫度-23-5,7月平均溫度20-26的氣候條件下,耐寒性強,可耐-40低溫,生長適宜溫度為15-25。一般生長在氣候條件為年積溫2000-3000,無霜期125-150天,積雪20-

11、44厘米,年降水500-1000毫米的地方,人參喜冷涼濕潤氣候。喜斜射及漫射光,忌強光和高溫。土壤要求為排水良好、疏松、肥沃、腐殖質層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土的pH值為宜。喜寒冷、濕潤氣候,遇強光直射,抗寒力強。種子可陰干貯藏,種胚有形態后熟和生理后熟特性;前者要求20-10變溫,后者需要2-4低溫,需時各為3-4個月,沒有完成后熟的種子不能發芽。對土壤要求嚴格,宜在富含有機質,通透性良好的砂質壤土、腐殖質壤土栽培,忌連作。人參的主要分類物種分類一為 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一為五加科植物 西洋參的根。栽培特點分類普通參采用一次 移栽,6年收獲。邊條參采用兩次移栽。6-8年收獲。石

12、柱參主產遼寧寬甸。采用直接播種或育苗移栽,培育15年左右收獲。加工方法分類生曬參:連須根一起挖出,除凈泥土,曬干。紅參:取園參水子剪去支根及須根,洗刷干凈,蒸2-3小時,至參根呈黃色,皮呈半透明狀為宜,取出烘干或曬干。主要成品有紅參、邊條參等。糖參:取鮮參洗刷干凈,置沸水中浸泡3-7分鐘,撈出,再入涼水中浸泡10分鐘左右,取出曬干,再經硫黃熏過。然后用特制的針沿參體平行及垂直的方向扎小孔,浸于濃糖汁(100毫升水溶135克糖)中24小時。取出后曝曬1天,再用濕毛巾打潮,使其軟化,進行第2次扎孔,浸于濃糖汁中24小時。取出后,沖去浮糖,曬干或烤干。主要成品有白人參(為園參水子或移山參水子的加工品

13、)、糖參(為各種鮮參的加工品)等。大力參:取鮮參在沸水中浸煮片刻后曬干。掐皮參:加工法與糖參相似,一般將參體浸沸水中3次,每次1-2分鐘,約三成熟時,再將支根置沸水中約20分鐘。參體經扎孔后放入較稀的糖汁中浸3次,取出微火烘烤,使皮與內部分離,再用竹刀輕扎外皮,使成點狀即成。產地分類吉林人參(長白山人參)朝鮮人參(高麗參,別直參)西洋參商品分類生曬參:主根長約3-10厘米,直徑約厘米。表面土黃色,有黑棕色橫紋及縱皺,細支根及須根均已除去,而僅留痕跡。質脆,體輕,斷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狀裂隙。氣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莖及須根者,稱全須生曬參。白人參:性狀同糖參,形體較好,和野山參相似,但多為順直體

14、,根莖較紅參長,須根分散,短而脆。白干參:主根表皮均已除去,體表淡黃色或類白色,上端橫紋不明顯,但可見淺縱皺及支根痕。其它性狀與生曬參近似。紅參:主根長約5-20厘米,直徑約厘米。表面棕紅色,半透明,有大縱皺,環紋不明顯,有支根痕。根莖土黃色,上有碗狀莖痕4-6個。質硬而脆,斷面平坦,角質,棕紅色,中有淺色圓心。氣香,味微苦。掐皮參:主根長約6-15厘米,直徑約厘米,表面淡黃色,上端環紋不明顯,但可見許多加工所致的凹點。支根淺棕色,支根與須根用線扎成牛尾狀。斷面白色。氣香,味甘微苦。邊條參:性狀同紅參,惟一般以根莖較長,身長徑圓,支根較長為特點。有機人參:無農殘、無化肥、無轉基因。最大程度保留

15、了人參的成份與功效。野山參:又名山參。主根短租,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多具二個主要支根,形似人體。上端有細而深的橫環紋。根莖細長,一般長3-9厘米,上部扭曲,習稱雁脖蘆,蘆碗密集,下部無蘆碗而較光滑,俗稱圓蘆。須根稀疏,長約為主根的1-2倍,柔韌不易折斷,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珍珠點)。全體呈淡黃白色,皮細、光潤。氣香濃厚,味甘微苦。 根狀莖上部四面密生蘆碗,根狀莖下部具有較長園蘆。主根上端有細而深的密螺旋紋。中部及下部一般無紋。須根稀疏而長,不易折斷。其上有明顯疣狀突起。參須:以紅參須為多見,性能與紅參相似,但效力較小而緩和。園參:根狀莖一面或兩面生蘆碗,無園蘆。主根上端有粗橫紋,不呈螺旋狀,有時全體皆可見橫紋。須根如掃帚狀,較短而脆,其上有不很明顯的疣狀突起。大力參:主根長5-15厘米,表面淡黃色,半透明,有明顯縱皺,上端有棕色橫紋。細支根及須根均已除去。質硬而脆。斷面平坦,透明角質狀。氣香,味苦。移山參:體形似野山參,但主根下部往往較肥大,紋粗而淺,常延續到主根中部,須根珍珠點較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