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浙江科技學院實驗報告課程名稱:化工原理實驗名稱:恒壓過濾常數測定實驗學 院: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專業班:化學工程與工藝111姓 名:王建福學 號:5110420006同組人員:楊瞇瞇 張濤實驗時間:2013年11月14日指導教師:諸愛士、實驗課程名稱:化工原理二、實驗項目名稱:恒壓過濾常數測定實驗三、實驗目的和要求:1.熟悉板框壓濾機的構造和操作方法;2.通過實驗,驗證過濾基本原理;學會測定過濾常數K、q、t及壓縮性指數S的方法;4. 了解操作壓力對過濾速率的影響。四、實驗內容和原理實驗內容:測定時間與濾液量的變化關系,繪制相關圖表,求出過濾常數K及壓縮性指數S。實驗原理:過濾是以某種多孔物質作
2、為介質來處理懸浮液的操作。在外力作用下,懸浮液中的液體通過 介質的孔道而固體顆粒被截留下來,從而實現固液分離。過濾操作中,隨著過濾過程的進行,固體顆粒層的 厚度不斷增加,故在恒壓過濾操作中,過濾速率不斷降低。還有濾餅和懸浮液的性質,懸浮液溫度,過濾介質的K:康采尼常數,層流時,K = 5.0山濾液粘度,Pas p:過濾的壓強差,Pa影響過濾速率的主要因素除壓強差、濾餅厚度外 阻力等,在低雷諾數范圍內,過濾速率計算式為:18 3 邱U =K a2(1 -8)2 pLu:過濾速度,m/s:床層空隙率,m3/m3a:顆粒的比表面積,m2/m3L:床層厚度,m(3)恒壓過濾時,令k=1/Rrv,K=2
3、kp1-s,q=V/A,qe=Ve/A,對式積分得: (q+qe)2=K(T+Te)K、q、qe三者總稱為過濾常數,由實驗測定。對(3)式微分得:2(q+qe)dq=KdT -dr 22一=q + 氣dq K K e用T/q代替dT/dq,在恒壓條件下,用秒表和量筒分別測定一系列時間間隔Ti,和對應的濾液體積 *可計算出一系列qi、qi,在直角坐標系中繪制T/qq的函數關系,得一直線,斜率為2/K,截 距為2q /K,可求得K和q,再根據t =q 2/K,可得t。eee ee改變過濾壓差p,可測得不同的K值,由K的定義式兩邊取對數得:lgK=(1-S)lg(p)+lg(2k)(5)在實驗壓差范
4、圍內,若k為常數,則lgKlg(p)的關系在直角坐標上應是一條直線,斜率為(1-S),可得 濾餅壓縮性指數S,進而確定物料特性常數k。五、主要儀器設備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2S16-閥 72726254 4 27一閥 31 28閥 11-可移動框架2-閥2 3-止回閥 板框進口壓力表12-閥12 13-閥 21-進水口 22-閥 9 23一閥 10璃視鏡戶一壓力表9-壓緊手輪10-板框組11-17-閥6 18-配料槽19-出液口 20-指示尺圖2控制柜面板圖控制柜面板圖如圖2:1-儀表電源開關2-空壓機電源開關6-電子天平通訊串口 7-智能儀表通訊串口 8-壓力顯示儀9-空氣開關 板框壓慮機的結
5、構尺寸:框厚度11mm,過濾總面積0.0471m2。空氣壓縮機規格型號:V0.08/8,最大氣壓0.8MPa。六、操作方法與實驗步驟(一)實驗步驟:配制含CaCO33%5%(wt%)的水懸浮液。開啟空壓機,關閉閥1、閥4、閥5,打開閥3、閥2,將壓縮空氣通入配料槽,使CaCO3懸浮液攪拌 均勻。正確裝好濾板、濾框及濾布。濾布使用前用水浸濕。濾布要繃緊,不能起皺(注意:用螺旋壓緊時, 千萬不要把手指壓傷,先慢慢轉動手輪使板框合上,然后再壓緊)。等配料槽料液攪拌均勻后,關閉閥3,打開閥5及壓力料槽上的排氣閥,使料漿自動由配料桶流入 壓力料槽至其視鏡2/3處,關閉閥2、閥5。打開閥4,通壓縮空氣至壓
6、力料槽,使容器內料漿不斷攪拌。壓力料槽的排氣閥應不斷排氣,但又 不能噴漿。調節壓力料槽的壓力到需要的值。主要依靠調節壓力料槽出口處的壓力定值調節閥來控制出口壓力 恒定,壓力料槽的壓力由壓力表讀出。一般可以用一個閥調節不同的三個壓力來做實驗,具體壓力 根據操作情況現場決定,一般取2040kPa左右。考慮各個壓力值的分布,從低壓過濾開始做實驗較 好。打開閥7、閥10及閥12、閥13,開始加壓過濾。放置好電子天平,按下電子天平上的“on”開關,打開電子天平,將料液桶放置到電子天平上。做 好準備工作,可以開始實驗。手動實驗時每次實驗應在濾液從匯集管剛流出的時候作為開始時刻,每次/取0.10.2kg左右
7、,濾 液量可以由電子天平處讀出。記錄相應的過濾時間At及濾液量。每個壓力下,測量20個以上讀數 即可停止實驗。關閉閥12。每次濾液及濾餅均收集在小桶內,濾餅弄細后重新倒入料漿桶內,實驗結束后要在水桶中沖洗濾框、 濾板及濾布,濾布不要折,應用刷子刷。七、實驗數據記錄與處理實驗原始數據列于表1中,本實驗稱質量,再換算成體積。計算結果列于表2中。表1 實驗數據 p = 40 kPap =kPap3=kPaM (kg)V(mL)V(mL)t(s)M (kg)V(mL)v(mL)t(s)M (kg)V(mL)v(mL)t(s)0.440040031.350.440040033.000.440040034
8、.80.440040036.170.440040041.550.440040044.480.440040046.62計算示例表2 計算結果 p = 40kPa七=kPa=kPaq(mm2)一 /&(mm3)q(mm2)q(mm2)一 (mm3)q(mm2)q(mm2)一 (mm3)q(mm2)0.0084925693691.46250.008492569八、實驗結果與分析繪制不同壓力情況下的關系線,求出K及s。表3不同壓力下的K值p(kPa)過濾常數K(m2/s)壓縮性指數s=Y=37396x+3237.3斜率 2/K=37396,所以 K=2/37396=5.3482*(10八-5)(2/K
9、)*qe=3237.3,所以 qe=3237.*7396=0.086568九、討論、心得思考題當操作壓強增加一倍,K值是否也增加一倍?要得到同樣的過濾液,過濾時間是否縮短一半?為什么過濾開始時,濾液常常有點混濁,過段時間后才變清?答:1、1)當操作壓強增加一倍,K值也增加一倍。因為K=2KAP(1-S),對于不可壓縮濾餅,S=0,而 k與P無關,故當P增加一倍,K值也增加一倍。2)而要得到同樣的過濾液,過濾時間不是縮短一半。由u和?的關系式可知,隨著?增加一倍, 表面上過濾速率也增加一倍,實際上隨著過濾的進行,濾餅層逐漸增厚,過濾阻力逐漸增加, 過濾速率會逐漸減小,因此u 與P不呈嚴格的線性關系。2、在過濾中,主要靠濾餅層。剛開始濾餅層還未形成,大顆粒易通過空隙較大的濾布流入濾 液,造成濾液混濁,隨著濾餅層的增厚,濾液逐漸變清。心得這次實驗我覺得我還是非常的認真的,實驗前很認真的預習了本次的實驗,但看的云里霧里 的。做實驗前,老師給我們詳細的講解了實驗原理、實驗過程及一些注意事項,并且告訴我們 做實驗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的每個步驟要知道為什么。實驗過程中我們組的3個成員都非常 的認真,我們進行分工,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