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傳統節日嗎_第1頁
冬至是傳統節日嗎_第2頁
冬至是傳統節日嗎_第3頁
冬至是傳統節日嗎_第4頁
冬至是傳統節日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冬至是傳統節日嗎冬至是傳統節日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 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 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 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 日至23日之間。冬至作為一個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據記載,周秦 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 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 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 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 祖、家庭聚餐等習俗

2、,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 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 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 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 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 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 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 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 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 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3、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 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 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 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 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蘇州人過冬至一一吃餛飩憶西施由于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 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 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 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

4、義。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 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 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 “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 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 鏈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余”(魚)等,形色相 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 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 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團子,四

5、月十四神仙糕,五 月炒肉餡團子,六月二十四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 初九重陽糕,十月蘿卜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 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 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 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 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 “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 的應景美食。“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于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 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

6、 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 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只羊, 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 是一舉兩得的美事。寧夏人過冬至一一冬至吃“頭腦”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 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一一“頭腦”。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凈、熬湯, 熬好后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蔥、蒜、辣 椒面翻炒,入味后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 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面、精鹽、醬油;肉爛以后放木 耳、金針(黃花菜

7、)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后放進切好 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 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 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 讓人垂涎欲滴。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 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 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卜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 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 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福建人過冬至一一“冬至暝”搓丸“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冬至一首兒歌。八

8、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 熟,而薦之于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 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廳堂上紅燭通 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岳”(即是把紅柑 堆疊成小山岳狀,故名)。紅柑的最頂層插上“三春”(即民間剪紙 者用紅紙剪成福祿壽的紙花)一支,用紅紙條封腰的箸子一副(十雙) 和生姜、板糖各一塊,一家人洗手面,家長點燭上香,放了鞭炮, 開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當年有新婚的,則 是搓紅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會更紅火。這時,女的穿上紅 衫,在燈光下分外耀目,孩子們笑口開顏,天真

9、活潑。大家一齊圍 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躍躍欲試”。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 成圓形長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圓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 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 興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寶、聚寶盆;有的在捏小狗、小豬,取“運氣好,狗仔銜元寶”及“做狗,做豬,做元寶”的俗諺,寓有 “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孩子們對小狗、小豬最有興趣, 歡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媽媽、奶奶都在做豬!” 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來。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孩子們搓來搓去總是搓不完,

10、有扁扁的,也有長長的, 連他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 可笑又可愛。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撿起來,吹去 沾上的灰塵,不然的話,今后會長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兒童從小就 要愛惜糧食。“搓丸”畢,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 蓋子,擺在“灶公”灶前過夜。冬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著,天未亮,就 吵著媽媽要吃“丸子湯”,故有“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的童 謠。主婦把“丸子”倒進鍋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 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后,全家 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門框之上,以祀“門丞戶尉”,保 一家平安

11、。還要把“(飼)喜鵲丸”丟在屋頂(一般是12粒,閏年為 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鵲來爭食時,噪聲嘩然,俗叫“報喜”,寓意五福臨門。冬至早,一家人帶著“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 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 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潮汕人過冬至一一上墳掃墓吃甜丸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 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 “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 南至,漸長至也。”據辭海載:“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 冬季開始。”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

12、地區民 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 墓等習俗。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 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 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 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 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貼在 自家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 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 能團聚。

13、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 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 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 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谷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 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 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 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 音娘娘聽后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后搬進 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 不僅不衛生,

14、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 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 后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 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于上山野餐。潮汕還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的俗諺。據王琳乾先生的汕頭 舊俗談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小 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 殺人的季節,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決,如果到冬至尚 未處決,則循例可

15、延至明年再處決,所以說又多一歲”。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 踐中,對于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于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冬至 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 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紹興人過冬至一一“做冬至”、“送寒衣”、“冬至酒”冬至是紹興民間一年中的大節,諺稱“冬至大如年”。在古代, 人們一直是把它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的。嘉泰會稽志稱其節 “大略如正旦而差簡”,且諸多事情皆以冬至為起點。農歷推算清 明,即以冬至后106天為準,謂“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 也以冬至起算為頭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記季節變化。民間更有 “冬至月初,石板冰酥

16、,冬至月中,赤裸過冬,冬至月底,賣牛買 被”,“冬前不結冰,冬后凍煞人”及“晴冬至爛年邊,雨冬至晴 過年”之諺,以冬至遲早、晴雨占一冬寒暖與年邊干濕。是日,民 間必家家團聚宴飲,一如除夕吃年夜飯之俗。紹興民間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廟里去祭祖,謂 “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 化,俗稱“送寒衣”。祭祀之后,親朋好友聚飲,俗稱“冬至酒”, 既懷念亡者,又聯絡感情。紹興、新昌等縣的習俗,多于是日去墳 頭加泥、除草、修基,以為此日動土大吉,否則可能會橫遭不測之 禍。冬至又稱“長至”,一年中,此日夜晚為時最長,故民間有“困 覺要困冬至夜”之說,謂冬至安眠一夜,可

17、保全年好夢天天。舊時,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紹興人愛在冬至日前后將一年中 的吃飯米預先舂好,謂之“冬舂米”,一來因為過了冬至,再個把 月時間就“著春”了,家事將興,人人須忙于備耕,無暇再去舂米; 二來因為春氣一動,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時的堅實,冬舂米 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犧,減少糧食的損耗。紹興人家中釀酒,一般都愛在冬至前下缸,稱為“冬釀酒”,釀 成后香氣撲鼻,特別誘人,加之此時的水還屬冬水,所釀之酒易于 保藏,不會變質。此時還可以用特種技法釀成“酒窩酒”、“蜜殷 勤”以饗老人,或作禮品饋贈親友。餛飩冬至夜,紹興民間還有“生火熜”習俗,畚隔夜火熜,裹入 被內,謂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來年家事興旺發達。舊時越中,無論男子婦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餛飩吃吃; 而在夏至,則挨家挨戶都要吃一頓面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