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導游基礎知識古代建筑_第1頁
全國導游基礎知識古代建筑_第2頁
全國導游基礎知識古代建筑_第3頁
全國導游基礎知識古代建筑_第4頁
全國導游基礎知識古代建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全國導游基礎:第五章-中國古代建筑 HYPERLINK wuha/tag.php?name=%D6%D0%B9%FA%B9%C5%B4%FA%BD%A8%D6%FE t _blank 中國古代建筑, HYPERLINK wuha/tag.php?name=%B5%BC%D3%CE t _blank 導游, HYPERLINK wuha/tag.php?name=%BB%F9%B4%A1 t _blank 基礎第五章 中國古代建筑 第一節 概述 一、發展歷程 原始社會至漢代是我國古建筑體系的形成時期。

2、原始社會建造穴居、地面式和干欄式木構建筑。商代夯土技術已經成熟,建有規模宏大的宮室和陵墓。西周出現以宮室為中心的城市和建于夯土高臺上的大殿,木構架已成為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戰國城市規模擴大,高臺建筑更為發達,磚瓦的使用也反映了建筑技術的提高。秦漢時期,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構架建筑,作為獨特體系,已基本形成,修建了空前規模的城池、宮殿、陵墓、長城等。東漢時期出現了全部石造建筑物,如石祠和石墓等。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建筑體系的發展時期。北魏洛陽城在漢魏都城的基礎上改建,布局為長方形,構成以宮室為中心的南北軸線,并設立東西二市。魏晉南北朝佛教建筑興盛,出現了許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壁畫,建造有許多自

3、然山水式園林,顯示了木結構和磚石結構技術的巨大進步。隋唐是我國古建筑體系的成熟時期。隋朝建有世界最早的券拱大石橋安濟橋,唐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繼續營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遺存的建筑物及城市宮殿遺址,布局和造型均具有較高藝術和技術水平。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是建于唐代的五臺山南禪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宋朝是我國古建筑的大轉變時期。北宋改變了漢以來歷代都城采用的封閉式的坊市制度,成為沿街設店的街肆方式。建筑構件標準化在唐代基礎上有所發展,將作監李誡的營造法式是北宋管理各種建筑設計、結構、用料的規范。宋代的建筑規模一般比唐代小,但建筑造型更為秀麗、精細,并出現了多種復雜式樣的殿閣樓臺、流

4、行仿木構形式的磚石塔和墓葬。兩宋園林建筑更加盛行。現存宋代著名的建筑有太原晉祠圣母殿、泉州清凈寺、正定隆興寺和寧波保國寺等。元代是我國古建筑體系的進一步發展時期。元代建筑除繼承宋代傳統外,還受到其他民族甚至域外的影響。元大都按漢族傳統的都城布局建造,規模巨大,規劃完整,功能齊全。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建筑在全國普遍興建。元代普遍采用遼代創造的“減柱法”,使梁架結構有所創新。元代現存著名建筑有山西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和北京妙應寺白塔等。明清是我國古建筑發展的頂峰時期。明代城墻和長城用磚石包砌,地方建筑大量使用磚瓦,琉璃磚瓦數量與質量均超過歷代。同時民族建筑有所發展,地方建筑特色顯著。經元代簡化,明

5、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構架,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統一了官式建筑模式和用料標準,簡化了構造方法。明清皇家和私人園林有很大發展,明末計成的園冶是專門總結造園技藝的精典著作。清代除園林建筑極盛外,還興建了一大批藏傳佛教建筑。現存8萬多處古代建筑,絕大部分建于明清時期。北京故宮、天壇、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瑰寶。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并設置租界,逐漸引入了西方建筑形式;一些留學歐美的中國建筑師,帶回了歐美建筑的流行風格;而幾千年延續下來的中國傳統建筑形式,依然根深蒂固地影響著近代建筑。20世紀初,由于傳統和現代、中國與西方多種建筑風格的融合與交流,在城市規劃、建筑

6、單體和組群的設計中,出現了近現代建筑復雜多樣的風格形式。二、特點 我國古建筑單體外形的特點可概括為“高基座、木構架、大屋頂”,“木構架”是決定建筑單體結構的核心。(一)梁柱式的彈性木結構體系我國古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材,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結構方式。單體建筑的基本組成是:基座位于建筑底部,多為條石或磚石所砌,具有承托和固定木構架、保護柱基的功能;木構框架承托屋頂,并構成單體建筑整體形狀與空間規模;圍護墻具有防寒保暖及安全功能。木構架結構以榫卯相吻合的方式,將柱、梁、檁等豐要木構件組建成富有彈性的整體框架。1木構架結構的方式 木構架結構有3種不同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

7、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稱疊梁式。使用范圍廣,在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為皇家建筑群所選用,是我國木構架建筑的代表。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柱子穿連成為排架,然后用柱、檁直接連接而成,多用于民居和較小的建筑。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因其圍成空間似井故名。其結構較原始、簡單,現已很少使用。2基本木構件及其功能 木構架結構主要木構件有柱、梁、檁、枋、椽和斗拱等。 柱是直接支撐梁架,垂直承受上部荷載的構件。柱子種類較多,依其所在位置,分為檐柱、中柱、山柱、童柱和角柱等。 梁是古建筑上架構件中最重要的承重構架,它承擔上架構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考試大整理檁是橫向架在兩組或數組梁柱木構架

8、上的橫木。由檁連接的兩組木構架構成的空間稱“間”,是建筑單體空間的基本單元。“間”也是描述建筑單體規模的量詞,即四柱為一間。枋是屋檐下連接兩根立柱的方形橫木,位于檐檁和底梁下,是穩定柱和梁的輔助性構件。枋不具主要承重作用,但在輔助梁架組成整體中起重要作用,并且是檐下彩繪的重要部位。椽是并排密集架在檁坡上的細木,構成木質屋頂,并承接覆蓋其上方的屋面。斗拱是木構架結構中的小型部件。方形木塊為斗,弓形木塊為拱,向斜下方延伸的稱昂,向斜上方抹去的叫螞蚱頭。斗面上有十字凹槽,兩塊拱弓形向上座于斗的十字凹槽中;拱的兩端再放升斗,依次層疊配置,形成由下向上散開的斗拱結構。斗拱一般安放在柱頭和枋額上,是我國古

9、建筑中特有的結構構件。其功能有:擴大立柱支撐面,承接梁頭和枋頭;支撐屋檐重量和挑起屋檐高度,增加入室陽光及防止雨水浸泡屋身,一般屋頂出檐深度愈大,斗拱層數愈多;增加檐下結構的裝飾作用;斗拱也是等級標志,只限于在宮殿、寺廟及其他高級建筑上使用,斗拱愈多等級愈高;斗拱還兼具抗震作用。3木構架建筑結構的優勢與劣勢 木構架結構有多個優點:一是承重與維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承擔,由于墻體不承重,外墻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作用,內墻起分割室內空間作用,這種形式賦予建筑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墻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它的這一特點;二是有利于防震和抗震,木材有彈性,木構架結點用斗拱和榫卯連接可減少地震對構

10、架的危害;三是取材方便、施工快捷。木構架結構缺點是怕火、怕潮濕、易腐蝕。 (二)整齊而又靈活的平面布局 我國古建筑平面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對稱方式,沿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民居及風景園林則采用“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1庭院布局模式 建筑組群特色,是指建筑單體在平面上的布局方式與規律。我國古建筑在平面布局上遵循一種簡明規律,即以“間”為單位構成建筑單體,再以三四座建筑單體圍繞一個中心空間構成封閉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多種形式組群。一個建筑組群無論規模多大,都是與外界隔絕的封閉空間。 (1)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是由三座房屋構成的庭院,分別布局在南北縱軸線北端及軸線東西兩側,南側為

11、院墻和院門。北端為主體建筑,體形較大;東西兩側為次要建筑,體形較小。四合院是在南側院墻的位置上再建一座次要建筑。主體建筑長輩居住,東西兩側建筑子女居住,南房為仆人或客人居住。其布局和使用方式體現長幼尊卑,并有安全和防風沙功能。(2)廊廡院:是規模較大庭院的一種布局方式,即在縱軸的北端建廳堂,東西兩側為回廊,在回廊的中間建房室。一般用于宮殿、廟宇或大型的住宅。 2建筑組群類型 正規組群:正規組群有明顯的中軸線,嚴格遵照中軸對稱規則布局,多座庭院沿縱軸和橫軸方向延伸對稱排列。主要有宮殿、衙署、寺觀、祠堂、邸宅等。 休憩組群:休憩組群是我國古代園林的靈活布局方式。建筑布局因地因勢而異,沒有固定形式。

12、 (三)優美的藝術造型 我國古建筑藝術造型是東方建筑特有的藝術形象,其中以建筑單體表現最為直觀,主要以宮殿、廟宇、宗族祠堂及邸宅等高等建筑為代表。 1豐富的單體造型 (1)平面投影:建筑單體的平面投影,多為長方形;在祭祀與休憩建筑組群中有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正多邊形和扇形等。 (2)立體造型:單體立體造型主要是正規殿堂,其他有亭、臺、樓、閣、軒、榭、舫、廊和橋等。 2多樣的屋頂造型 我國古建筑常由屋頂、基座及墻體組合,創造優美的造型,尤以屋頂造型為最。通過舉折,屋頂各個檁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變化,從而使屋頂坡面形成上陡下緩的曲面,保護屋身免受雨水浸泡。并在屋檐轉角處起翹和出翹,既減輕屋頂重量

13、,又使建筑輕巧活潑。常用的屋頂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此外還有盝頂、平頂和單坡頂等。 (1)廡殿頂: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側屋面與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條斜脊,俗稱五脊頂。廡殿頂又有單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廡殿頂規格最高。(2)歇山頂:從外部形式看,是懸山頂和廡殿頂的結合,形成兩坡和四面坡屋頂的混合形式,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斜脊,俗稱九脊頂。歇山頂也有單檐與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頂。(3)懸山頂:屋面僅有前后兩坡,一條正脊,四條垂脊,正脊兩端伸出山墻。 (4)硬山頂:屋面以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后兩坡,左右兩面山墻或與屋面平齊

14、,或高出屋面。(5)攢尖頂:屋面在頂部交會于一點,形成錐形,多在尖端置寶頂裝飾。有單檐與重檐之分。(6)卷棚頂:整體外貌與硬山、懸山一樣,惟一的區別是沒有明顯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滾向后坡,兩坡相交處呈弧形曲面。我國古代遺留的建筑精品中,除上述單一造型屋頂外,還有由各種單體屋頂組合而成的復雜形體。屋頂以造型復雜奇特和形體氣勢宏大著稱的主要有北京故宮角樓、黃鶴樓、岳陽樓樓、滕王閣等。3基座 位于建筑底部,主要由臺基、踏道、欄桿和鋪地組成。多為條石或磚石所砌。臺基分普通臺基和須彌座兩類,須彌座又有一層、二層、三層之分。須彌座借用佛教的宇宙中心須彌山,凡是軸線上的高等級建筑,基座都采用須彌座。

15、須彌座形體雖復雜,但主要特征是帶有雕刻花紋和角線的基座中間收腰。(四)絢麗而又淡雅的色彩 建筑木質構件外經抹平處理,再進行涂色繪畫,既美化了建筑,又起到了保護的作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色彩與繪畫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至明代才總結出一套完整手法和不同風格式樣。建筑用色與繪畫內容存在地域差異,宮廷與民間建筑差異更為突出。考試大編輯整理1色彩:春秋時代紅、黃兩色已確定為宮廷建筑專用色。南北朝和隋唐時代,宮殿、廟宇多用白墻、紅柱、灰瓦。宋金開始,宮殿逐漸使用白石臺基,紅色墻、柱和門窗,黃綠琉璃瓦,明代明確規定了紅、黃兩色的皇家專用權。江南民間建筑多由白墻、灰瓦,栗黑或墨綠色梁柱構成。這種秀麗淡雅的風格和

16、皇家莊嚴華麗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彩繪:彩畫多出現于梁枋、斗拱及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殿式彩繪是元代以后皇家專用彩繪,主要有金、藍、綠等色,分和璽彩繪與旋子彩繪兩類。蘇式彩繪是民間建筑使用的繪畫形式,源于江、浙一帶私家住宅與園林,后被普遍采用,包括皇家園林。 (1)和璽彩畫:等級最高,多用于宮殿、壇廟主殿、宮門等處。構圖在“”符號內,繪以龍鳳為主題的圖案,線條用瀝粉貼金,以青綠紅作底色,襯托金色 圖案,根據所畫內容不同,常分金龍和璽、龍鳳和璽和龍草和璽。(2)旋子彩畫:等級次于和璽彩匭,多用于官衙和廟宇的主殿、壇廟配殿和牌樓等處。主要特點是畫有

17、旋渦狀幾何圖形,稱旋子或旋花。(3)蘇式彩畫:源于蘇州,故名。由圖案和寫生畫兩部分組成,常用于園林建筑或住宅。蘇式彩畫將檁、墊、枋三者合起來構圖,將其中段部分畫線圍成一個半圓形空地稱作包袱。包袱內畫山水人物、花鳥蟲魚、樓臺殿閣等寫生畫。包袱的圍線稱為包袱線,層層退暈,內層線稱煙云,外層線稱托子。(五)豐富多彩的雕塑裝飾 雕飾是我國古建筑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木雕、磚雕、石雕、竹雕及金、銀、銅、鐵等裝飾,其中以木雕、磚雕和石雕為主。雕飾基本都在建筑部件上進行,雕刻技法可分為線刻、平雕、浮雕、圓雕和半圓雕等。我國雕刻多為浮雕和鏤空雕,用材比西方豐富。雕飾題材有動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景和歷史

18、故事等。皇家匿建筑多為山河、云朵和龍鳳等,民間則為山水、花卉、動物和人物故事等。 1木雕:戰國時代已經被采用,明清使用數量、內容、技法均進入鼎盛期,并形成眾多流派和風格。 2磚雕:最遲在漢代已經出現,明朝先燒磚后雕刻手法盛行,清代磚雕工藝進山步完善,出現一大批能工巧匠,逐漸形成南北兩派風格,北方以山西為主,南方以蘇州和徽州為主。 3石雕:公元前12世紀殷墟中有石虎和石人等雕刻。石雕常見于須彌座、欄板望柱、抱鼓石、華表等,及石碑、石獅、佛像、石人、石獸等單體。 4琉璃塑:琉璃瓦始于北魏,宋元以后大規模使用,明清形成固定的造型組合。宮殿壇廟建筑的脊飾有嚴格規制,屋脊的收束部分稱鴟尾。此外還有瑞獸置

19、于屋頂角脊,稱戧脊獸。 (六)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配合與協調 我國古代設計師、藝術家和工匠,規劃、設計和施工時都十分注意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對周圍山川地勢、氣候條件、河湖徑流和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力求建筑的體量、形式、色調、布局與自然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天人合一”的最佳環境空間第二節 城市建設 一、城市建設的基本模式周禮.考工記記載“天子之城,方九里,旁三門,九經九緯,經涂九軌,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即都城總體布局以宮室為中心,宮城、皇城、都城的城墻呈“回”字形,層層相套,都城墻邊長九里,四面各開城門三個,彼此對應的城門以街道相連,南北為街,東西為巷,縱橫交叉將全城分隔成若干個整齊的街區

20、;皇城南面是文武官員的辦公衙署,北面是集貿市場,東面是祭祀帝王列祖列宗的祖廟,西面是祭祀社神、稷神的社稷壇;周圍街區是用圍墻圍起來的小區,稱里坊,為市民居住區。(一)方正型城市模式中國是最早對城市進行統一規劃的國家,早在周代就按禮制建筑城市,周禮.考工記中就明確規定了城市的等級規模和布局模式。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并波及到了周邊的東方國家,形成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模式,即方正、整齊、左右對稱,井然有序的棋盤式結構,外以高大城墻包圍的封閉式模式。如隋唐長安城、北宋東京開封城、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等。(二)自然型城市模式不同的自然環境與不同的建城歷程,也影響了我國古代城市輪廓形態與內部結

21、構。如南宋杭州、明朝南京等,城市輪廓形態和內部格局均因地而異,為封閉式自然型城市模式。(三)西方開放型城市模式1840年以后,西方中心放射式開放型的城市布局模式,對我國城市建設也有影響,如上海、哈爾濱等,以中心廣場為中心,道路呈放射狀向外延伸,以一定間隔若干環形路將放射狀道路連接,形成中心放射網格式格局。 二、城市類型(一)古代都城我國歷史都城曾有200多座,中國七大古都是安陽、西安、開封、洛陽、杭州、南京和北京。歷史上城市布局最典型、規模最壯觀、世界影響最大的是唐都長安和元大都北京,但景觀保存最完整、對世界吸引力最大的是古都北京。唐長安城東西長9 721米,南北寬8 651米,面積約87平方

22、千米,周長36千米,約為今西安城墻所圍面積的8倍。皇城位于城北正中,中軸線寬150米,全城分100多個里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名城。北京城始建于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建都史始于金天德五年(1153),至元四年(1267)修建的元大都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格局。明南京城曾為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的都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九年(1386)在元代的府城基礎上建筑了周長35267千米的南京城。洪武二十三年(1390)又增筑外廓,周長60千米。明南京城城墻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墻,也是我國僅存的古都城墻。明南京城規劃突破了方正對稱的傳統都城形制,共設城門13座,城內東部為皇城區

23、,中部為居民市肆區,西北部為駐軍區。(二)歷史文化名城根據各城市歷史地位和文物古跡保留狀況,為進一步加強對古老文化保護,我國批準并公布了10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其中有歷代古都,有繁華的都會、商埠、府郡州縣治所、文化古城、旅游勝地和革命圣地等。除城市基本格局遵照古制外,這些城市景觀更多地體現了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它們以實物從不同側面和領域,反映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明西安府城,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城,建于13701378年。城墻周長119千米,面積約12平方千米。四面正中設門,每座門外設箭樓,內筑城樓,兩樓之間建甕城。平遙古城,坐落于山西晉中盆地,古城重建于明洪

24、武三年(1370),面積23平方千米,城墻周長6千米,高812米,頂寬3一6米,青磚包砌,南面隨河道蜿蜒而筑,其余三面皆直線砌筑。城內街道、市樓、衙署、商號、寺觀、民居等均保留原有形制,建筑風格極富山西晉中地方特色。麗江古城,位于云南麗江市,海拔2410米,始建于宋末元初,面積38平方千米。古城布局不同于我國任何一座古城,沒有城墻,只有關隘。城內沒有規整的道路網,而與穿城水系密切結合,形成主街傍河、小巷臨渠、跨河筑樓、門前即橋、引水入院的景象。城內民居瓦屋樓房,古樸雅致,構成水鄉與山城相融合的風貌。(三)東方大都會上海東方大都會是西方人對上海的專稱。1840年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強行在長江三角

25、洲開辟商埠。伴隨經濟入侵的是文化移植,白南京路到外灘,呈現出一派西方城市景觀。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新型民居建筑群石庫門與西方洋樓相伴而生。考試大整理(四)風景名勝城市廣西桂林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蘇州、杭州被譽為“人間天堂”,“春城”昆明以風景優美四季如春聞名,承德是融合漢、藏、蒙、滿各族建筑藝術精華的風景城市。第三節 宮殿與祭祀建筑 一、宮殿建筑宮殿是古代最高統治者處理政務并居住的建筑,是最高級的古建筑類型,北京明清故宮是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筑群。(一)建筑布局根據左傳和禮記記載,周朝已出現宮殿,其建筑規制也隨之確立。雖然宮殿建筑經歷了3 000多年的歷史演化,但建筑布局規制始終

26、延續。1中軸對稱:嚴格的中軸對稱是我國正規建筑組群的傳統,宮廷建筑尤為如此,即使本應充滿自然隨意的園林,其宮殿區也依然遵照這種布局形式。在龐大的宮殿建筑群中,有多條平行并列的縱向軸線,但宮殿主體建筑必須布局在中央軸線上,構成數進院落的庭院結構。2左祖右社:這本是古代都城的布局規制,即祭祀祖先的廟宇建在皇城外東邊,祭祀土神及谷神的祭壇建在皇城外西邊。明永樂皇帝朱棣營建皇宮時,將祖廟和社稷壇建在皇城內,位于宮城前方中軸線兩側,清朝延續了這種布局規制。3前朝后寢:中國古代宮殿是帝王處理國家大事與日常生活的地方。這兩種不同行為的活動空間,在宮殿建筑組群布局中有嚴格規定。前朝后寢是這種布局的規制,即各種

27、朝會的建筑位于整座建筑群前部稱前朝,帝、后及子女生活起居的建筑位于后部稱后寢。(二)京外現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秦漢以來宮殿規模更為宏大,如秦朝的阿房宮、漢朝的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唐代的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等。保存完好的宮殿建筑群主要有三處,即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拉薩布達拉宮。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是清朝人關前的皇宮和人關后的行宮。面積6萬多平方米,是一座融滿漢民族建筑風格于一體的宮殿建筑群。建筑布局分東、中、西三路。東路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建造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正殿用于皇帝舉行大典,“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公之地。此建筑格局脫胎于滿族的八旗制度。中路是清太宗皇太

28、極續建的大內宮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及清寧宮等,是中軸對稱主體,三進院落,前院崇政殿是皇太極臨朝之地,鳳凰樓是當時盛京最高建筑,清寧宮為后寢。可見已接受了中原前朝后寢規制的影響,但是將樓建在中軸線上的前朝后寢之間,卻成特例。西路屬行宮性質,有乾隆建造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文溯閣是西路主體建筑,專為收藏四庫全書之用,建筑形式仿浙江寧波天一閣。拉薩布達拉宮,位于拉薩市瑪布日山,海拔3 700多米,占地36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3萬余平方米,主樓高117米,共13層,有近萬間房屋,宮殿、靈塔殿、佛殿、經堂、僧舍、庭院等一應俱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筑群。布達拉宮始建于公

29、元7世紀,原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清順治二年(1645),達賴五世受清朝冊封后,遂擴建宮室到現今規模。從達賴五世起,西藏的重大宗教、政治儀式均在此舉行,是原西藏地方統治者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布達拉宮主體建筑分為白宮和紅宮:白宮是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原西藏地方政府辦事機構所在地;紅宮主要是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和各類佛殿。二、祭祀建筑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治理國家的思想主要體現于兩方面:其一崇尚自然,其二崇尚祖先。歷代帝王都自封是天地神靈的代表、真命天子,因此十分重視對天地鬼神的祭祀活動。祭禮為吉禮,居“五禮”之首。帝王的祭祀活動按規定分大祀(祭祀天、地、上帝、太廟、社稷)

30、、中祀(祭祀日、月、先農、先蠶、前代帝王、太歲)和群祀(祭祀群廟、群祠)3個等級。大祀必須皇帝親自主祭;中祀皇帝可親臨主祭,也可委派皇子或王公貴族主祭;群祀不必親臨,可委派其他人主祭。壇廟祠堂是用來祭祀天地神靈、山川河岳、祖宗英烈和圣哲先賢的禮制性建筑物。(一)壇廟壇廟是祭祀天地諸神和祖宗神靈的禮制建筑。古都北京的祭祀建筑,規模和數量均超過歷朝都城,號稱九壇十八廟,有天壇、地壇、社稷壇、日壇、月壇、先農壇、太廟、歷代帝王廟、孔廟、群廟、群祠等壇廟祠堂建筑。岱廟,又名東岳廟、泰岳廟、岱岳廟,是泰山規模最大的建筑群,是秦漢以來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的地方,面積96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貺(kuang

31、)殿、寢宮、漢柏院、東御座等。天貺殿是岱廟主體建筑,始建于北宋,重檐歇山頂,面闊九間,深四間,高223米,面積近970平方米。殿內保存有宋代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描繪了東岳泰山神出巡時的壯觀場面。天貺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并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建筑。考試大編輯整理曲阜孔廟是祭奠孔子的廟宇,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廟呈長方形,建筑群仿皇宮建制,九進院落、三路布局、左右對稱。建筑群規模僅次于北京故宮古建筑群。在全國孔廟中曲阜孔廟是規模最大、時代最早、規制最高的一座。著名建筑有欞星門、奎文閣、杏壇、大成殿、寢殿等。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清雍正二年(1724)再建。黃瓦重檐歇山頂,面闊九間

32、,進深五間,高32米,兩級須彌座,檐下有28根雕龍石柱,其中前檐lo根為透雕蟠龍柱,均以整石刻成,下托山海波濤,上綴朵朵祥云,氣勢恢弘。解(xie)州關帝廟,位于山西運城解州鎮,是關羽故里,建筑面積近2萬平方米,是國內最大的紀念關羽的建筑群,為武廟之祖。隋開皇九年(589)始建,現存建筑多為明清遺物。關帝廟建筑布局嚴謹、軸線分明,北部為正廟,仿宮殿式布局,南部為結義園。(二)名祠祠是封建制度下,社會公眾或某階層為共同祭祀先賢而修建的建筑群。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為紀念三國蜀丞相武侯諸葛亮而建。初建于西晉末年,與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并人昭烈廟,故大門橫額書“漢昭烈廟”。現存殿宇是清康熙

33、十一年(1672)重建,形成武侯祠君臣合廟的格局。主體建筑在中軸線上,依次是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建筑。包公祠,位于安徽合肥包河公園,是紀念北宋包拯的專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間,現存建筑為清光緒八年(1882)和1946年重修,主體建筑是包公享堂。(三)宗祠宗祠又名祠堂,是宗法制度下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家族議事、學堂及履行族法、家法之地。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績溪縣,初建于宋,明兵部尚書胡宗憲在嘉靖時對祠堂進行大修,因此建筑具有明代風格,其中雕刻藝術有徽派“木雕藝術廳堂”的稱譽。祠堂占地1 146平方米,建筑體量宏大,懸山屋頂、抬梁構架、磚木結構,三進七開間。主要有門廳、回

34、廊、正廳、寢室,建筑布局方正對稱、主次分明。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位于廣州中山八路,是廣東省陳氏合族祠堂,由清末廣東七十二縣的陳姓聯合建造,建于清光緒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它占地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 400平方米,建筑群布局嚴整、均衡對稱,“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布設,六院八廊互相穿插。既具有我國建筑傳統形式,又富有廣東地方工藝裝飾特點。廣泛采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工藝,集嶺南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大 。第四節 古陵墓建筑 一、陵墓構成陵墓構成包括陵墓建筑、陵墓建筑上的繪畫雕刻等文化藝術和隨葬品三部分。我國現存古代陵墓景觀有兩種展示方式:第一種,地

35、面和地下建筑規模都很龐大,在嚴格保護的情況下就地開放;第二種,地下規模與布局不適于人流行動,多集中、復制展示,如洛陽的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二、古陵墓類型古墓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可分為3類:1帝王陵寢:規模大,隨葬品豐富。主要有秦始皇陵、漢高祖長陵、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乾陵、河南鞏義宋陵、寧夏西夏王陵、內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東陵和清西陵等。2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名人墓地:除個別著名人物外,一般規模不大,墓中隨葬物微薄稀少。如孔林、司馬遷墓、岳飛墓等。3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墓葬:主要有遼寧遼陽漢魏壁畫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

36、高句麗古墓群、麻浩崖墓等。三、古陵墓結構古墓葬一般分為兩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結構和隨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園建筑。(一)地下部分墓室使用木、磚、石3種材料構造。大型木槨墓室從殷商開始直到西漢達到高潮,出現了“黃腸題湊”的形式。磚筑墓室始于戰國末年,此后磚的種類越來越多:空心磚、畫像磚等。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五代時已經盛行,從明朝開始地宮建筑發展到頂峰,用巨型條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墓室中雕刻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從打開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與清代乾隆墓穴地宮都有石像雕刻。(二)地面部分1封土大約殷末周初,墓上開始出現封土墳頭。春秋戰國后,墳頭封土愈來愈大,特

37、別是帝王陵墓更為高大。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狀和規模的制度。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來,經歷了“覆斗方上”式、“因山為陵”式和“寶城寶頂”式的演化過程。“覆斗方上”是在地宮上方用黃土堆成逐漸收縮的方形夯土臺,形狀像倒扣的斗,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臺體。因其上部是一方形平頂,好似錐體截去頂部,故稱方上。這種封土形制沿用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續到隋朝,后來又被宋朝選用,秦始皇陵墓的陵冢形體最大。“因山為陵”是將墓穴修在山體之中,以整座山體作為陵墓的陵冢,既體現帝王浩大氣魄,又可防盜。唐代帝王陵大多采用此形式,如唐昭陵、乾陵等。因山為陵制度,源自漢文帝霸陵。東晉諸帝亦多因山為陵。南朝諸

38、帝也多仿照。“寶城寶頂”是在地宮上方,砌成圓形或橢圓形圍墻,內填黃土夯實,頂部做成穹隆狀。圓形圍墻稱寶城,高出城墻的穹隆狀圓頂稱寶頂。在寶城之前,有一向前突出的方形城臺,臺上建方形明樓,稱“方城明樓”。明清多采用寶城寶頂形式。2陵園建筑帝王陵園的地面建筑,除上述封土外,主要有3個部分。祭祀建筑區,建在陵冢前方,是封閉的多進庭院建筑群,供祭祀之用。早期稱“享殿”、“獻殿”、“寢殿”、“陵殿”等。秦始皇陵北部設有寢殿,開創帝陵設寢先例。明代帝王陵園祭祀建筑區由棱恩門、棱恩殿、配殿、廊廡、祭壇、朝房、值房等建筑組成。清代改棱恩門、祓恩殿為隆恩門、隆恩殿。神道是從陵園大門直達棱恩門的大道,又稱“御路”

39、、“甬路”。唐以前神道并不長,在道旁置少量石刻,在神道入口設闕門。唐朝陵前神道石刻增多,形成大型“石像生”石刻群。明清,帝王陵神道發展達到高峰,明十三陵神道長7千米,清東陵神道長5千米。護陵監是專門保護和管理陵園的機構,是為帝王守護陵墓的官吏值守居住的地方。為防止盜掘和破壞,每個皇帝陵均有護陵監。護陵監外有城墻圍繞,里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四、京外現存的著名古代陵墓(一)紀念性帝陵1黃帝陵: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軒轅黃帝的陵墓,是我國保留最古老的帝陵。位于陜西黃陵縣城北橋山頂,山下有漢代始建的軒轅廟與之呼應。據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陵冢始建于春秋,總面積4平方千米,高36米。陵前設祭

40、亭,內立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2成吉思汗陵:位于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建筑造型為蒙漢文化結合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民族風格。主體建筑由3座蒙古包式大殿和與之相連的廊房組成。(二)著名的帝王陵墓1秦始皇陵:位于陜西臨潼驪山腳下,是我國第一座皇帝陵,在歷代單葬制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始建于公元前246年,歷時37年,仿咸陽宮規模修建。陵區分陵園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外城為長方形,周長63千米;內城近方形,周長25千米。墓冢封土為覆斗方上式,原高120米,現陵丘殘高46米。陵園地面祭祀建筑蕩然無存,在陵區東側發現兵馬俑坑,兵馬俑再現了秦統一六國時雄偉的陣容;在陵區西側發現了銅車馬坑、馬廄坑及造墓人葬坑。2西漢

41、帝陵:西漢共有11位皇帝,除漢文帝霸陵因山為陵外,其余皆為方上形式。漢武帝茂陵的陪葬墓霍去病墓上的石雕“馬踏匈奴”,為現存陵前石雕像最早的實物,舉世聞名。3六朝陵墓:三國吳、東晉以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宋齊梁陳,史稱“六朝”,均建都南京。江蘇南京、丹陽一帶分布有六朝皇帝陵和部分王侯墓。六朝陵墓前石刻藝術遺存十分豐富,雕刻精美細致、靈動威武。考試大收集整理4唐陵:唐朝歷時290年,共有21位皇帝,除最后兩位皇帝的陵墓在河南偃師和山東菏澤外,其余19位皇帝均葬于陜西渭河北岸,綿延約150千米。其中因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陵墓,所以有“關中唐十八陵”之稱。唐陵的封土形制,除高祖李淵獻陵等4座仿秦漢“覆斗方上

42、”式外,皆因山為陵。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是惟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陵。5北宋陵:北宋七帝八陵位于河南省鞏義市城西。保存有地面建筑遺跡和豐富生動的陵前石雕群。6明孝陵和明顯陵:(1)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朝第一座皇帝陵墓,葬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馬氏。明孝陵1376年開始籌建,1405年建成,規模宏大,圍墻長225千米,大約等于南京城墻23。現存下馬坊、大金門、碑亭、碑殿、享殿、方城明樓等。(2)明顯陵,俗稱皇陵,位于湖北鐘祥市城東,是興獻王朱事占杭和王妃蔣氏的合葬墓。明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死后無子,遺詔由堂弟興獻王之子朱厚熄繼承皇位,改年號嘉靖。嘉靖三年(1524),朱厚熄

43、追尊其父為恭睿獻皇帝,改獻陵為顯陵,建筑規模和祭掃制度與其他皇陵相同,是歷代帝王陵寢中的特例。7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東陵和清西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之一,建筑體系結構與明十三陵大體相同。(1)清東陵位于河北遵化市馬蘭峪昌瑞山下,以順治皇帝的孝陵為主,埋葬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帝、15后及141嬪妃。裕陵是乾隆皇帝陵寢,地宮由九券四門構成,四壁、券頂及石門上都布滿佛教題材雕刻及經文,譽為“地下佛堂”,在明清帝陵地宮中惟其最富麗豪華、獨具風格。慈禧陵大殿內外彩畫中共有2 400多條金龍,64根明柱上均盤繞半立體鎏金盤龍,梁枋全都用名貴黃花梨木制成。隆恩殿前的龍鳳陛石,

44、使用高浮雕與透雕手法,構圖打破傳統龍鳳并排格局,采用鳳在上、龍在下圖案,龍翔鳳舞神態生動。(2)清西陵位于河北易縣永寧山下,以雍正皇帝的泰陵為主,埋葬有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4帝及后妃等。8清盛京三陵:指永陵、福陵和昭陵。永陵規模最小,是努爾哈赤遠祖、曾祖、父親、叔父及妻子墓地,又稱西陵。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皇后陵墓,又稱東陵。清昭陵位于沈陽舊城北,又稱北陵,是皇太極和皇后的陵墓。昭陵在三陵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該陵始建于崇德八年(1643),后歷經改建和增修,陵園建在平地,主要建筑在中軸線上,四周有圍墻,園內有正紅門、碑亭、隆恩門、方城明樓和寶城寶頂,方城和寶城是陵園建筑主體,把清初城堡式

45、建筑藝術和中國傳統的陵園建筑風格融為一體,成為一座城堡式陵園建筑群。第五節 宗教建筑 一、佛教建筑中國佛教分為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3大派系。我國佛教建筑分為寺廟、塔幢、石窟寺(含摩崖造像)3大類。(一)佛教寺廟佛教寺廟是佛教僧侶供奉佛像、舍利,進行宗教活動和居住的處所。我國歷史上曾有浮屠、伽藍、精舍、禪林、寺、廟等名,明清時期通稱寺廟。1漢地佛教寺廟佛教寺廟相對集中的有峨眉山、五臺山、九華山、普陀山等佛教名山,其中蛾眉山最為著名。漢地佛教早期受印度佛教影響,塔置于佛寺中心。魏晉隋唐以來,塔的地位逐漸降低,多建在寺后或另建塔院,失去了供奉中心的功能。殿的地位日益提高,采用我國傳統宮殿院落

46、式布局,供佛大殿成為寺院建筑主體,坐北朝南,左右對稱,有明顯中軸線,次要建筑布置于兩側。中國特色佛寺格局,南北朝已基本定型。遼代佛寺因契丹族有“朝日”習俗,寺門大多朝東。元代以后,多數佛寺只建殿堂而不建塔。漢地佛教主體建筑坐落在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等。中軸線左右兩側大致布局是:山門內兩側為鐘、鼓樓,大雄寶殿前東西配殿為伽藍殿、祖師殿;其他配殿為觀音殿、藥師殿,大的寺院還有羅漢堂。山門殿也稱三門殿,供奉二仁王。天王殿供奉大肚彌勒或天冠彌勒,兩側為四大天王,背后有護法天王韋馱。大雄寶殿是寺院正殿,也稱大殿,供奉本尊佛及左右脅侍,主尊有一、三、五、七尊之分;

47、佛壇背后常供奉海島觀音。法堂是宣講佛法的主要場所。藏經閣是收藏佛經的地方。此外,在東西兩院還有方丈室、戒臺殿、僧侶生活區和游方僧的接待區。白馬寺,位于河南洛陽市東郊,為中國第一古剎,譽稱中國佛教“祖庭”和“釋源”。寺院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68),是佛教傳人中國后建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經歷代翻建修葺,現存寺院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修,中軸線主要建筑有山門殿、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清涼臺和毗盧閣等,東西兩側有鐘、鼓樓、齋堂、客堂、禪堂、祖堂、法寶閣等,左右對稱,布局規整。2藏傳佛教寺廟藏傳佛教寺廟建筑以大經堂為中心依山而建,布局較為自由。不均衡中求對稱,變化中求協調,錯落有致

48、地布置在山坡上。也有將曼陀羅運用到佛寺布局或佛殿造型上的,如:西藏第一所接納僧人、佛法僧三寶俱全的藏傳佛教寺廟桑耶寺,整體上就是按照曼陀羅規制建造的。著名的藏傳佛教六大寺廟有西藏拉薩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卜楞寺。大昭寺,位于拉薩市中心帕廓街,建于7世紀中葉,是西藏的木構建筑代表。“大昭”藏語是“覺康”,意為寺院,是有釋迦牟尼像的經堂。相傳由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赤尊公主共同主持修建,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釋迦神殿是大昭寺的主體,覆蓋金瓦的殿頂,在陽光下光彩奪目。建筑金頂和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而碉樓和雕梁則屬藏族特色。殿內主供文成公主

49、從長安攜來的釋迦牟尼鍍金佛像,這尊佛像在藏傳佛教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宗喀巴塑像前供奉金本巴(金瓶),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御賜,用于確立藏區大活佛的轉世靈童。大昭寺門前有公元823年樹立的刻有藏漢兩種文字的唐蕃會盟碑,此碑是漢藏團結的歷史見證。3南傳佛教寺廟主要位于云南傣族聚居區,一般建于村寨較高的山崗或臺地上,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坐西朝東,佛寺以佛殿和佛塔為中心,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也保留東南亞的影響。主要建筑由佛殿、藏經室、僧舍、佛塔、戒亭組成。佛殿多為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佛寺旁或附近大多建佛塔。主要有西雙版納的宣慰街佛寺、滄源廣允緬寺等。(二)塔幢1佛塔佛塔起源于印度,稱窣(

50、su)堵波或浮圖,用以藏佛舍利。我國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和塔剎組成。地宮位于塔基以下珍藏舍利;塔基包括基臺和基座;塔身是塔的主體,不同類型的塔,塔身形式不同;塔剎位于塔最高處,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公元1世紀,塔隨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與我國木結構的亭、臺、樓、閣等形式結合,其功能也逐漸擴大,從單純存放佛舍利,發展到藏經、供佛像,甚至用于鎮邪、導航、觀景。我國塔分布廣、數量多,造型豐富、形式多樣。從藝術造型看有樓閣式塔、密檐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傣族塔、花塔等,從建筑材料看有木塔、磚塔、石塔、琉璃塔、金屬塔等。(1)樓閣式塔:源于我國傳統建筑中的樓閣形式,是我國古

51、塔中最龐大、藝術水平最高、最普遍的一種造型。把佛塔與樓閣結合,登、可望、可居,形式更為美觀。底部為石質基座,塔身的梁、柱、斗拱、門窗是木結構或磚木混合結構,塔頂為縮小的印度古塔造型。塔身自下而上層層收縮,層間出檐,塔心內空可登臨塔頂。著名的有山西應縣木塔、西安大雁塔、河北定州市開元寺塔我國現存最高磚塔)等。山西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塔。 (2)密檐式塔:以外檐層數多且間隔小而得名。其特點是:下為須彌座,底層塔身較高,以上各層驟變低矮,檐與檐之間多不設門窗,塔身越往上收縮越急。大多為磚石結構實心建筑,一般不能登臨。著名的有河南登封嵩岳

52、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三塔、北京天寧寺塔等。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是我國最早的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是我國現存密檐中空磚塔的孤例。 (3)覆缽式塔:又名藏式塔,多分布藏傳佛教傳播地區。藏、蒙等民族的藏傳佛教建筑常采用這種形式。內地源于元代,明清繼續發展。其特點是,塔下部為一高大基座,上面安置巨大圓形塔肚,塔肚上豎立向上收縮的細高塔頸,頂下置華蓋和仰月寶珠。塔身刷成白色,是我國現存故稱“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北海白塔等。妙應寺白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覆缽式塔,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 (4)金剛寶座式塔:造型仿印度佛陀迦耶精舍而建,最早出現

53、于隋代敦煌壁畫中,但最早實物見于明代。其特點是,塔下部為高大基座,臺基上建5座小塔,中央的塔較大,四角的塔較小。著名的有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云南昆明官渡妙湛寺金剛寶座塔、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塔等。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始建于明永樂初年,竣工于明成化九年(1473),是我國現存同樣形式塔中最古老、最精美的一座。(5)筍塔:位于我國云南傣族地區,多建于山坡高地,佛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一般為正多邊形,塔身多圓形,塔剎逐節收縮似竹筍環節堆積而成,頂部是塔針,塔四周有佛龕。多為實心磚石結構,外涂石灰、涂料或彩繪貼金。著名的傣族筍塔有西雙版納景洪曼飛龍佛塔。 2經幢經幢為小型佛教建筑物,是雕刻

54、有經文的石柱或金屬柱。石柱一般呈圓形或多邊形,我國經幢多為石質,鐵鑄較少。多立于佛寺庭院、高僧墓前或塔的前方,有的為紀念功德或紀念高僧而建。經幢由基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組成,幢身銘刻陀羅尼經文或其他經文、圖案等,基座和幢頂雕飾花卉、云紋、仰蓮及佛像、菩薩等。經幢最早建于唐初,唐宋以來建幢之風盛行。我國著名的有河北趙縣陀羅尼經幢、上海松江唐經幢、云南昆明地藏寺經幢、湖南常德鐵經幢等。 (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石窟寺是佛教寺廟建筑的一種,開鑿于山崖,簡稱石窟。石窟由于寺洞密集,故稱千佛洞。佛教石窟源于印度,我國石窟始于公元3世紀,盛于5至8世紀,最晚到16世紀。摩崖造像是石窟的一種類型,為保護造像還

55、修造有樓閣殿堂。石窟寺主要分布于新疆、中原和南方3個地區。新疆地區石窟開鑿較早,主要有克孜爾千佛洞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中原地區主要指新疆以東、黃河流域及長城內外的廣大地區,石窟數量多,著名的有中國四大石窟: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南方地區指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石窟分布分散,著名的有四川樂山大佛、重慶大足北山寶頂山摩崖造像,此外還有浙江飛來峰造像、云南石鐘山石窟等。考試大整理我國石窟寺形制分類主要有:中心柱型窟、前廊列柱型窟、前堂后室型窟、龕型窟、大像窟5種。每一種還可細分為佛殿窟、佛壇窟、羅漢窟、僧房窟。中國著名的石窟與摩崖造像有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與樂山大佛。莫高

56、窟,俗稱千佛洞,位于甘肅敦煌鳴沙山東麓崖壁上,始于公元366年,后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相繼開鑿,沿續10個朝代形成上下5層,長約1 600米規模宏大的石窟群。保存有洞窟492個、壁畫45 000多平方米、飛天4 000余身、彩塑2 415尊、唐宋木結構建筑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等。莫高窟是一處由建筑、繪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東西綿延1千米。現存主要洞窟53個,分東、中、西3部分,其中主洞21個,小龕1 100多個,造像51 000多尊。石窟

57、以北魏洞窟為主體,其中“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為雄偉,即現存的第16窟至第20窟,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460_465)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開鑿。第5、第6窟和五華洞是云岡藝術的精華,第5窟后室中央坐佛端莊雄偉,高17米,為云岡石窟的標志性造像。龍門石窟,位于洛陽伊水兩岸,南北長約1千米。始鑿于北魏遷都洛陽(493)前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的雕鑿。現存窟龕2 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 600多方,佛塔40余座。代表性洞窟有北魏古陽洞、賓陽洞和唐代潛溪寺、奉先寺等。其中唐代奉先寺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主像盧舍那佛高 17.14米,面容端莊持重,是龍門石窟的標志性造像。樂山大佛,位于四川樂山市凌云山西壁,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3江交匯處,開鑿始于唐開元初年(713),歷時90年完工。佛像高71米,肩寬24米,腳背可坐百人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第六節 其他著名古建筑一、樓閣我國歷代都有在風景優美、視野開闊的山地、湖邊、江邊建造高大樓閣的習慣,其中以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最為著名。 黃鶴樓,位于湖北武漢市長江南岸邊蛇山之巔。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記載,自唐朝詩人崔灝寫了黃鶴樓一詩后名聲大振。該樓歷代多次遭毀,多次重修。現在黃鶴樓為1981-1984年新建,為仿木結構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