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論無為而無不為_第1頁
老子論無為而無不為_第2頁
老子論無為而無不為_第3頁
老子論無為而無不為_第4頁
老子論無為而無不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z.老子論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講無為,又講無為而無不為。曲則全,通過無為可以到達無不為。外表看來,無為似乎只是手段、工具,而無不為似乎才是目的。在老子哲學中,無不為不是目的而是結果。無為并不只是手段,只是工具,無為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狀態。上德無為而無以為,老子真正推崇的是無為而無以為,是自然而無為。 老子講無為。在老子哲學中,無為是附屬于自然的,而自然是附屬于道的。道的根本屬性是自然,人也應當自然。人如何到達自然通過無為而到達自然。不僅如此,通過無為,可以到達無不為。所以老子哲學中,還有第四個根本的觀念,就是無為而無不為。1. 無為可以無不為老子第二十二章講: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

2、外表上看來是曲的,但實際上通過這種曲,可以到達直,可以到達全。所以: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者,豈虛言哉看來曲則全這一講法,也不是老子的創造。在老子之前,這已經是在社會上流傳的一種觀念,我們現在也有成語叫委曲求全、以屈求伸。通過曲,通過曲途,可以保全自己。在動物界,有很多這樣的事例。有一種毛毛蟲就是通過屈,才可以伸,才可以行走。還有壁虎,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都是通過斷尾而去,以保全自己的生命。在老子看來,無為也可以說就是一種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很多東西,并不是你爭就可以爭得來的。以一種不爭的態度去對待,反而可以到達無所不為。老子還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

3、而自均。天要下雨,這完全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命令它,要它什么時候下雨,下多少。但是一年四季,在一個地區,它的降雨量根本上都是大體相當的。老子通過對自然事物、自然現象的總結,總結出來這樣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曲則全。在老子看來,以曲求全,這是一個大道理,不僅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大道理,而且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大道理。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樣一種處事的態度,應當成為一個人安身立命的信條。老子第七章講: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里講到的圣人,是一個政治學概念,是從政治學意義講的。這里的圣人,并不

4、是指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而是指統治者。老子一書中所謂的圣人,都可以作有德之君來解。作為一個統治者,只有保持一種低下的姿態,民眾才可以使其成為一個領導者。就是說,統治者只有處于一種下態,總是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遇到問題、處理問題,不是為個人謀利益,不為自己作考慮,只有這樣,你的民眾才能夠擁護你。后其身而身先。后其身,是把個人的利益放在身后,只有把個人的利益放在身后,民眾才會擁護他,才會擁戴他成為一個領導者。身先,是處于民眾之先。處于民眾之先,也就是做民眾的領袖。所以外表上看來是一個下,是一種下的姿態。但正是這樣一種下的姿態,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得到了民眾的愛戴,使他成為一個領導。外其身而身存。

5、一個人總是最后考慮自己,不是優先考慮自己,這是外其身。一個人總是以這樣一種方式來處事,則他作為一個領導者的身份,才可以保存下來,這就是身存。相反的,有的人遇事總是首先想到自己,我自己應該怎么樣這對我有多大的好處則這個人作為一個領導,卻總是謀私利,總是替自己考慮,則他領導者的身份,也就難以保持了。所以,這里講后其身而身先。你沒有爭,你不想爭,所以誰也不能和你爭。有些人就是這樣,不想當領導,從來沒想去當領導,但是不想當還不行,非得讓他當。因為民眾擁護他,因為他沒有爭,也沒有人能和他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有的人想盡千方百計,想要當官,但是沒有人支持他,因為他的私心太重。所以,這樣一個曲則全

6、,它不僅是一個大道理,而且是我們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所在,是我們一個人安身立命的信條。在老子看來,這樣一種曲則全,這樣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態度,還可以成為侯王治理國家的根本方針。老子第三十七章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假設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以這樣一種無為的態度來治理國家,處理事務,因為是無為的,所以可以到達無不為。這樣來看,在侯王治理國家的時候,他也應當以無事處有事,以無為對有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由無為可以到達無不為。2. 無為不是目的而是結果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似乎無為只是一個手段,無不為才是目的。有的人就這樣講,認為老子是一個陰謀家,外表上不做事,其實心里做著種種的計較。如何對

7、待這個問題呢在老子的哲學中,無不為并不是就一個目的,而是一個結果。對于無欲之人而言,無為本身就是一種生活,就是一種非常愜意的、非常舒適的生活。對于有欲之人而言,老子講,可以通過無為而到達無不為。但這樣的無不為仍然不是一個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我們一個人心里的一種設計。我們在心里設計好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案、一定的步驟、一定的目標,采取行動。這時我們心里充滿著期待,期待一種結果的出現。目的是指引行動的一個指南,而結果卻不是。結果是什么結果是我們采取*種行動之前,我們沒有預先這樣設想,我們甚至也沒有這樣期待,但后來卻到達了這樣一種程度。其實,我們一個人做很多事,我們現在到達這樣一種程度,對于有些人

8、來講,甚至對于很多人來講,可能并不是一個目的所在。包括我本人,如果說20年前讓我想著我可能會成為一位大學教師,成為一名教授,我說我可能壓根沒有這種想法。我上大學的時候,從來沒想過,我有一天會成為今天這個樣子。不是我沒有理想,而是我沒有這樣的理想。則為什么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呢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它并不是我的理想,并不是我的目的,它只是一個結果。結果是不期然而然的。人世間總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即使我們一個人有了愿望、有了想法,從自己的愿望出發,去努力、去采取行動,我們就一定能夠到達目的嗎這就好比一艘小船,我們一個人也好似是一艘小船,我們抱著一個目的、一個愿望,懷著一個理想,離開了港灣,出發了,開場了一個

9、人的人生旅途。我們按照自己心中的目標去前行,我們努力地拼搏,我們努力地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你會發現,當你離開港灣以后,有風、浪、激流、暗礁,也有淺灘,這些是我們一定會遇到的困難。也有岸邊的人,他們向你招手、向你致意,請你停留,請你到他那里去。結果我們失去了目標。突然有一天,我們到達了一個地方,我們以為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但是,到了這個目的地,我們會發現,這絕不是我們開場離開港灣的時候心中的目的地。我們落在了我們目標的下游。還有些人,出發了,也努力了,結果再也找不到方向,飄飄蕩蕩,就這樣來到了一個孤島上。大多數人的境況可能都是如此。這就是結果。我現在這種狀態不是我的目的,它只是一個結果。如果讓我

10、再重新生活一次,我仍然可能不會選擇現在這樣一種狀態,但是也許我還會成為現在這種狀態。每個人可能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一些無奈。面對這一切,老子怎么講老子說,你應當以無為的態度來對待。因為你的想法比擬少,對于無欲之人而言,你的欲望很少,所以你得到一點點,就覺得已經很多了。所以對于無欲之人而言,無為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生活。而對于有欲之人而言,老子是在教誨他,通過這種無為,可以到達無不為。這樣一種無不為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是一種不爭而得的狀態。很多人都教誨別人,要去競爭,要去拼搶。但是老子教誨大家,不要去爭奪,不要去拼搶,以這樣一種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對待一切。從無為與無不為之間的關系來講,無為不簡單的就是一

11、個工具,就是一個手段,無不為也不是什么目的,而只是一個結果。這樣一個結果,對于有欲之人而言肯定是非常喜歡的,非常看重的。但是在老子哲學中,更為強調的不是無不為,而是無為。很多人沒有理解到這一點,于是說老子是一個陰謀家,老子講無為是為了無不為。外表上什么都不做,其實心里什么都在做,心里想著一切,做著一切,只是嘴上不說而已。這是對老子的一種誤解。雖然老子對后代有很大的影響,比方說對非子也有影響,非子是研究陰謀權術的比擬有名的人物,但老子這里并沒有這樣的因素。老子思想中更為重要的,還是無為,還是自然,從無為到自然。自然無為,這是老子哲學的根本。至于無不為,那只是一個結果而已。對于那些統治者而言,是說

12、可以通過這樣一種手段,可以到達無不為,是以不爭對來對待爭。有的東西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爭來還會得而復失。這是老子哲學的根本情況,是老子的根本思想。老子強調無為,而不是無不為,還可以從第三十八章得到說明。老子第三十八章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在這里老子著重講了無為的目的性意義。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最高的德是上德。上德是什么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什么叫無為而無以為我自己沒有做事,但是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沒有做事。我并不是要通過這種沒有做事而到達什么,而謀求什么。這是最高的境界。一個人沒有做事,當別人問他為什么沒有做事的時候,他還不知道自己沒有做事,沒

13、有想到自己為什么沒有做事,就是這樣一種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這種境界,我們甚至可以說是我們一個常人所無法到達的一種境界。我們過去所講的,大多都是下德。下德是什么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什么叫無為而有以為意思是,他沒有做事,但沒有做事是有用心的,是有想法的,他是自己想好了以后,要用這樣一種無為,來對待有為。也就是說,在他的思想中,他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所以他采取了這樣一種無為的做法。一個人知道什么該做,知道什么不該做,所以他選擇了不做;一個人知道什么該說,知道什么不該說,所以他選擇了不說,這叫下德無為而有以為。第三個層次是上仁。上仁是什么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什么叫為之而無以為上仁不是無為,而是有為

14、;上仁不是不做事,而是做事。雖然做事了,但是不圖報答,不是因為*種具體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個人具體的需要,不是為了通過做這件事,而得到*種實際的利益。所以,外表上他在做事,但他心里卻沒有任何想法,沒有想通過做這件事而得到什么。這就叫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第四個層次是上義。上義是什么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什么叫為之而有以為上義也是為,這是上義和上仁的一樣之處。但是這樣一種為,在上仁是沒有目的、沒有用心、沒有意圖的,而在上義是有目的、有用心、有意圖的。就是說,一個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他做這件事是有用心的,也是有期待的。如果沒有這種期待,如果不能到達目的,他會寧肯不做。我們現代社會上大多數人,可能都停留在

15、這樣一個層次,也就是為之而有以為的層次。則,在為之而有以為之上,還有三個層次。為之而無以為,是做任何事情不圖報答,這是上仁。在上仁之上是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外表上是不做,但是不做是有原因的,也就是說這個無為是有意識的無為。最高的境界是上德。上德是無為而無以為,沒有做事,什么都沒有做,沒有做并不是自己有意沒有做,而是沒有任何原因的沒有做,而是沒有感覺到,沒有認識到自己沒有做,而是無意識的無為,這是最高的境界。上德是不離道,實際上也就是自然。下德是懂道、守道,是依道而行。守道、依道而行是我們可以到達的,雖然做起來很難,但畢竟還可以做。而不離道、自然卻不是想做就可以做到的。下德還可以修為,上德則不可

16、以修為。因為任何修為也是一種為,自然不可追求。追求自然,即不自然。在道家哲學中,最高的境界,正是這樣一種上德的境界,是無為而無以為的境界。無為而無以為,這就是自然,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為。所以老子哲學所強調的,并不是無不為,而是自然,而是無為,而是自然無為。老子第三章講: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為什么不尚賢墨子書中專門有一篇,題目就是尚賢,講的就是尚賢。而老子卻講不尚賢。為什么要不尚賢你遵從了賢人,推崇了賢人,大家都會這樣做,這就出現了一種競爭。老子反對這樣一種狀態,所以,不尚賢,是為了使民不爭。為什么不貴難得之貨不貴難得之貨,是指不以難得之貨為貴,不去追求難得之貨,不去抬高難得之貨。比方如果沒有人購置盜墓的人盜得的東西,就沒有人去盜墓。我們不以金銀為貴,就沒有人去盜竊金銀珠寶。所以,不貴難得之貨,是為了使民不為盜。老子所追求的生活是什么就是那種純樸的、樸素的生活。也就是老子第八十章講的: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道家所追求的狀態。老子生活的時代和孔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時代。這是一個什么時代我們簡單地講,就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人們為所欲為,強盜橫行。面對這樣一種社會混亂,以儒家為代表的孔子,他所提倡的治理國家的方針政策是克己復禮。提倡作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