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Word文檔,下載后可任意編輯 有教無類課件+教案(人教選修先秦諸子選讀)有教無類教案設計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掌握孔子關于教育及教與學的一些重要思想 2、領會孔子教育思想對今天的啟發意義 3、學習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詞匯 教學重難點: 1、掌握孔子關于教育及教與學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掌握孔子關于教育及教與學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課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課時安排: 兩課時第一課時一、導入。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辭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給孔子屢加尊謚,如魯哀公的尼父,漢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終固定下來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
2、宗的至圣先師.舊時的學堂,大多懸掛孔子像,尊孔子為萬世師表.孔子作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對派那里,也無法動搖.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貴族的專利,即所謂學在官府.直到孔子創辦私學,才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來自其首創私學之功,更在于其有教無類(衛靈公)主張的提出和實踐.所謂有教無類。這四個字也是我們這整課的綱目,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學。 二、思想理解。 我們怎么去理解這四個字呢?按照書上的解讀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沒有類別的區分”,換句話說什么樣的學生孔子都教。這個是有據可查的,荀子法行記載,南郭惠子曾問于子貢
3、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 子貢以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ynku,矯正竹木彎曲的工具)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回答,可從中看出孔子有教無類的實踐。然而,細細體會,這句話還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無類”不僅僅是不分類別(身份地位、地域種族)地進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講解過這一句,他認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無類”,得先弄清楚“有A無B”這種句式。這種句式在漢語中有四種意思:一,只有A,沒有B,比如有勇無謀、有名無實;二,有A,沒有非A(B),比如有增無減、有過之無不及;三,既有A又沒有A,比如有意無意、有一搭沒一搭;四,如果有A,就沒有B,比如有備無患、有恃無恐
4、。“有教無類”屬于哪一種呢?第一種不對。因為教與類不像勇與謀、名與實,是矛盾對立的兩面。第二種也不對,理由同上。第三種更不對。能選擇的,只有第四種,即“有A則無B”。比方說,有備則無患,有恃則無恐。同樣,有教則無類。所謂“有教則無類”,就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賢,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這可以算另一層意思,可見“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結果,不是前提。通過教育來消除差別,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構想。 即對人無貧富貴賤愚智等差別一律給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彌合這些差別。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夠
5、想到這四個字。首先來自他對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認識。孔子雖自幼喪父,家境貧寒,但從兒時起便研習禮儀,且十有五而志于學,終成一代宗師。通過對個人及門下弟子成長經驗的總結,孔子得出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其中的習指后天習染,包括教育和環境影響.孔子認為,人的先天素質沒有多大差別,只是由于后天的習染不同,才相距懸遠.根據這一認識,孔子曾極具挑戰性地認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雍即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學生.雖然冉雍的父親是賤人,但因為有良好的德行,孔子認為他可擔當君主之大任.此言一出,對其弟子和后儒影響極大.顏淵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說:
6、涂之人可以為禹.這些肇始始于性相近,習相遠的認識結論,體現了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意蘊.孔子認為平民通過教育和實踐亦可達致大境界,可以有大作為,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對象的認識基礎。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其次,也來自他的仁愛思想.據左傳昭公十年記載,到春秋時期,在統治集團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級制度,馬夫牛牧等底層民眾被列在十等之外,幾近不人.而孔子則堅持主張仁者愛人。論語鄉黨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 不問馬.馬匹是當時的主要運載和耕作工具,歷史上有匹馬束絲換五名奴隸的記載.在馬廄工作的,當是馬夫和馭者之類.孔子從朝庭下班后發現家中的馬廄失火,首先關注的是傷人沒有,既體現了他對人的重
7、視。有了這種思想理念,其打破等級界限辦學授徒,就是應然的事情了。三、思想分析。 剛才我們說,孔子的有教無類,既是學生不分資質,也是一個教育效果的表示。第一層的意思,不僅是孔子作為老師的想法。也貫徹于對學生的教育培養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雖資質不同,表現各異,孔子在評價上也不盡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卻一視同仁,即使對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下一課中有這么一則故事: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
8、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有一位叫陳亢的學生曾向孔子的兒子伯魚打探:您在老師那兒得到過與眾不同的傳授嗎 伯魚回答說:沒有.他曾經一個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過時,他問我道:學詩沒有 我回答說:沒有.他便告訴我:不學詩就不會說話.我退回便學詩.另有一天,他又一個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過時,他問我道:學禮沒有 我回答說:沒有.他便告訴我: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憑.我退回便學禮.我只聽到這兩件事.陳亢回去后,非常高興地說:我問一件事,知道了三件:知道學詩,知道學禮,知道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季氏)陳亢的結論是很公允的。 第二層意思,有教的目的是為了無類。那么,為了消除人與人之間這種“
9、類”的區分,在教學上就要有類,一堆學生吃大鍋飯,每人都吃一碗,肚量大的餓死,度量小的撐死,怎么無類呢?那就要循序漸進,因材施教。課本上有兩個例子: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說:“中上等天賦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學問;中下等天賦的人,不可以同他討論高深的學問。” 這句孔子的自白,讓后人看到,這位萬世師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的教法。孔子重視學習和思考的關系,所以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不聰明,自己又講的太玄妙。學生會去想啊想,想不出來,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險。學生理解能力足夠,就講授適合他們學的東西,這就是孔子。后
10、面的一段論語證明了這一點: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樣?”孔子說:“可以。不如窮得有志氣,富得有涵養的人。”子貢說:“修養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對吧?”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說到過去,你就知道未來。”這則故事,除了讓我們看到孔子的教學方法在于啟發之外,“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這一句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貢弄明白前一個道理之后,才開始和他談論詩經,這就是
11、循序漸進。另一則,講的是孔子的非常有俠氣的弟子子路。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到了就去做嗎(聞斯行諸)?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都在,怎么能聽到了就做(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也問了同樣的問題:聽到了就去做嗎(聞斯行諸)?孔子說,當然,聽到了就該去做(聞斯行之)。這下子公西華不懂了。同一個問題,怎么會有兩種答案呢?所以他對孔子說:“赤也惑,敢問。”孔子回答說:“求
12、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就是冉有。由,就是子路。退,就是退縮。兼人,就是勇為。冉有這個人,大約比較瞻前顧后,因此孔子鼓勵他勇往直前。子路這個人,則膽大妄為,因此孔子告誡他不要聽風就是雨。孔子的因材施教,這條記載就是證明。四、課后思考。1、從課文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途徑是什么,也就是說他的教學方法有幾種?第二課時一、回顧。上一節課我們討論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因材施教”。那么,孔子是通過哪些途徑因材施教,教什么,效果又怎么樣呢?二、教育目的。孔子為什么興辦私學?為了斂財?顯然不是,孔子是有他的想法的。春秋時期是中國社會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作為上層建筑的“周禮”,在一些方面已顯露出不
13、能與新興的生產力相適應,需要進行改革。孔子的政治活動就是對“周禮”進行維護和改革。所以論語中很多地方提到了“為政”的事情。孔子怎樣才能參與政治或者影響政治呢?有兩個辦法,一是游說君主,游說的對象,包括國君,也包括執政的大夫。據錢穆先生孔子傳和李零先生喪家狗,公元前517年,即孔子三十五歲那年,他到過齊國。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歲),到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歲),周游列國十四年。出國的目的,一是“從政”,二是“為政”。也就是說,如果有可能,孔子希望能在某個國家做官,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如果做不了官,則希望能夠游說執政者,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會上“百家講壇”,或者在網
14、上開博客。這實在比東奔西走到處游說效率高多了。孔子第一次出國,見了齊景公;第二次出國,在衛靈公、陳涽公、衛出公那里做過官,見過楚國的葉公,還打算見趙簡子和楚昭王。但孔子的官做得并不開心,事也辦得不順。據史記孔子世家,齊景公想用他,被晏嬰拆臺;楚昭王想用他,被子西拆臺。齊景公原本是要把尼谿(尼溪)之田封給孔子的,晏嬰如此這般一說,齊景公就變了卦,對孔子就敬而遠之了(敬見孔子,不問其禮),后來干脆客客氣氣地把他打發回去。齊景公的做法也很絕。他先是談待遇,說季孫氏那樣的薪水寡人可是開不了。然后是找借口,說寡人老朽,沒法用先生(此事論語微子也有記載)。孔子只好回國。同樣,楚昭王原本是要封給孔子七百里地
15、的,子西頭頭是道一說,楚昭王就變了卦,孔子也只好離開楚國。總之,孔子轉了一大圈,還是沒有出路。有個鄭國人說他“累累若喪家之狗”(史記孔子世家)。從政不如意,孔子選擇了第二條路:育人。換句話說,就是把自己的學生培養出來,和許多經歷過文革的父母一樣,自己年輕時的理想沒有實現,就常常對大家說一句話“我們的希望就都在你們身上了。”孔子就讓他的學生去從政、為政,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孔子講學,可以看做是孔子內在價值的外化。三、教學內容與方法。孔子招學生,都教些什么,又怎么教?孔子的教學,有四門功課: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孔子教授學生古代文獻,行為處世方法,忠誠和誠信。也就是說,孔子教是
16、四門課中一門是“文化課”,一門是“實踐課”,另兩門的“思想品德課”這和孔子以培養“君子”為目標的指導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孔子教學生,主要也就兩條:一是做官,二是做人。怎么教呢?上節課讓大家會去思考,大家有什么結論了?(學生討論)主要也是兩條:一是討論,二是答問。討論的例子我們之前讀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答問的記錄,論語中有很多。我們的課本上有這樣一則: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
17、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張問:“子文三次做宰相時,沒感到高興;三次被罷免時,沒感到委屈。卸任前,總是認真地辦理交接事宜,怎樣?”孔子說:“算忠心了。”問:“算仁嗎?”答:“不知道,哪來仁?”又問:“崔子殺了齊莊公,陳文子拋棄家產跑了。到了另一國,他說: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樣。又跑了。再到一國,再說:他們同崔子一樣。再跑了。怎樣?”孔子說:“算清白了。”問:“算仁嗎?”答:“不知道,哪來仁?”學生問孔子答,這是論語中表現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學方式,但是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謹慎的,“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說明“仁”的標準
18、是很高的,第二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問孔子的人,有學生,也有別人。問的問題,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易中天教授統計了一下,論語書中,孔子回答得最多的問題,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為政),19次。其次是問對某個人的評價,12次。再次是問仁,9次。又再次是問禮,5次;問孝,3次;問君子,3次;問士,2次。其余,如問友、問知、問明、問達、問行、問好惡、問做人也都可以歸入問仁問孝一類。有人問過軍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沒學過(論語衛靈公),也有人問過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這兩個答案,都等于拒絕回答。拒絕回答當然也是回答。答案就是:這些問題我沒興趣。感
19、興趣的,只有政治學和倫理學。其實即便是問文學,孔門師生也能扯到政治倫理上去。比如課文當中舉得這個例子: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啟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向孔子問詩。子夏,就是卜商,比孔子小四十四歲。有一次子夏問:詩經上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什么意思呀(何謂也)?課本翻譯為“未染色的絲綢變成了艷麗的衣裳”,值得斟酌。“素以為絢”可以看做一個賓語前置,即“以素為絢”,翻譯為“以本色為美”。這三句詩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麗的呀!這個意思很清楚,子夏為什么還要問?顯然,他
20、是要“舉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繪事后素”。繪事,就是畫畫;后素,就是“后于素”。也就是說,畫畫,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畫花紋。這就已經是由此及彼,說開去了。誰知子夏竟大受啟發,高興地問:“禮后乎?”什么叫“禮后乎”?就是說,禮,也像繪畫的花紋一樣,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聽,喜出望外地說:啟發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我可以和你討論詩了(始可與言詩已矣)!孔子為什么會這樣說?因為在孔子看來,禮樂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什么打底子?仁。仁愛或者仁義,就是禮樂的底子。仁為禮樂之本,當然要先仁義而后禮樂。這就叫“禮后”,或者說“仁先禮后”。不過這樣一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句話
21、的本意就變了,不再是“以本色為美”,而是“以本色為底”。所以課本的翻譯,雖未必是詩的原意,卻符合孔子的想法。曲解詩意的,不是課本,倒是孔夫子。那么,是孔子不懂詩嗎?不是。他是故意曲解,也就是要借古人的話,說自己的事。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嚴謹不嚴謹,他可不管。孔子的“曲解詩意”,其實是不怎么好批評的。環境不同,目的不同,想法也不同。孔子和子夏談詩,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講道理。子夏問,孔子答,目的都不在詩之中,而在詩之外。詩的本意,也就并不重要。只不過這個彎,也實在轉得太大了一點,讓我們看得一頭霧水。論語當中孔子也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過總結。一方面是客觀上的啟發,另一方面是主觀上的思考:1、 子
22、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說:“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教他了。”2、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來思考。結果沒好處,還不如學習。 3、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讀書不想事,越學越糊涂;想事不讀書,越想越頭痛。” 第一句話,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個深諳教育心理學的孔子,這個老師有點壞,“憤”“悱”兩個字,仿佛讓我看到她對著學生一臉悠然自得說:“很難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來了吧好吧,那就讓我來告訴
23、你”一副欠扁的樣子,但你又確實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說,一定是學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說,因為他知道這樣的教學效果最好。不像我們,大家不一定想知道,我在這里說的滿頭大汗,所以大家回去記不住什么。、第二句話和第三句話,孔子重視思考和學習的關系。這種關系荀子也論述過,他說的是“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讓他們記住,還得有時間讓學生來回味。這種狀態我很認可。但是,很不幸的,大家生活在一個學都來不及的時代里,思的時間就更少了,所以沒事多發呆,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想想學過的知識。四,總結。 就是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和內容,才成就了他大成至圣先師的榮耀。孔子辦學是“有教無類”,前
24、提只是每個學生交“十條干肉”,教的是政治學和倫理學,都是實用的學科。按現在觀點,孔子是以“市場化”方式辦學。這就要求孔子教育思想必須緊扣時代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有較高的就業率。雖然沒有國家直接采納孔子建議,但孔子一生培養了3000多名學生,除了個別人“有志于學“不入仕外,沒有一個人沒找到工作。按現在觀點,就業率是100%。因此,孔子的教學活動總體上是成功的。按現在觀點,孔子的私立學校相當于現在的黨校或行政學院。山東曲阜孔子的墓志銘是:“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這個概括比較準確。 五、課后作業。1、預習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2、背誦5、7條。(參考資料:易中天說諸子百家方爾加說孔子于丹論
25、語智慧論語講座夏傳才)“無類”指什么?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習性,對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子曰:“有教無類。”教,教育;類,類別;名詞。孔子說:“人人我都教育,沒有區別。”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斯,副詞,就;諸,之乎;其,表反問。 子路問道:“聽到就去做嗎?”孔子回答說:“有老父長兄健在,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冉有問道:“聽到就去做嗎?”孔子回答:“聽到就去做!”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
26、退之。”也,句中語氣詞;“進之”“退之”使動用法。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實踐它嗎,您說有父兄活著;冉求問聽到了就去實踐它嗎,您說聽到就去實踐它。我有點糊涂,斗膽問問。”孔子說:“冉求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讓他退一步想想。”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舊,過往、過往;以告,應為“以之告”子張問道:“令尹子文三次當令尹這個官,沒有高興的臉色;三次罷免了他,也沒有生氣的樣子。先前任令尹時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訴繼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說
27、:“(他)算得上忠了。”子張說:“(那)算得上仁嗎?”孔子答:“不曉得。哪里算得上仁呢?”“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子張問)“崔子殺了齊國的國君,大夫陳文子有馬四十匹,卻拋下離開齊國。到另一個國家,就說:這里的大夫就像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啊。于是離開這個國家。到了另一個國家,就又說:這里的大夫就像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啊。于是又離開這個國家。(您認為他)怎么樣啊?”孔子說:“算得上清白了。”子張問:“算得上仁嗎?”孔子說:“不曉得。哪里算得上仁呢?”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反,類推。整句話省略了主語。孔子說:“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個問題卻又弄不明白,就不去開導他,若非弟子想表達某種意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藥店的經營和管理
-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四年級上學期期末語文真題及答案
- 2025氧氣乙炔供應協議合同
- 高潛人才培訓課后體系構建
- 《課件展示:生產流程優化建議》
- 銷售人員培訓課件
- 2024年湖南學考選擇性考試地理真題及答案
- 2022-2023學年安徽省蕪湖市四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真題及答案
- 2025境內旅游組團合同(電子版)
- 《講師胡維亞》課件
- CT圖像的主要偽影
- 六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浙教版新)
- 2024年滌綸FDY油劑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形形色色的人》習作教學課件
- RhD抗原陰性孕產婦血液安全管理專家共識
- 2023年遼寧營口中考滿分作文《你是我成長中的榜樣》
- YYT 0316-2003醫療器械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
- 病例匯報課件(完整版)
- “互聯網+護理服務”探索與實踐
- 2023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考數學試題及參考答案
-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民法典系列解讀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