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及人體作業特征概述課件_第1頁
作業及人體作業特征概述課件_第2頁
作業及人體作業特征概述課件_第3頁
作業及人體作業特征概述課件_第4頁
作業及人體作業特征概述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4 作業及人體作業特征本 章 目 錄4.1 作業類型4.2 人體能量消耗4.3 勞動負荷評價4.4 勞動強度與分級4.5 作業能力4. 1 作業類型作業,又稱為勞動,是人為了一定目的而從事的一切活動。可分為靜態作業、動態作業和混合性作業身體和四肢關節保持不動時所進行的作業,也稱靜力作業保持肌肉張力不變,即等張性收縮的情況下,經肌肉交替收縮和舒張,使關節活動來進行的作業,也稱張力作業4.2 人體能量消耗能量代謝:在物質代謝過程的同時發生著能量釋放、轉移、儲存和利用的過程,這一系列過程稱為能量代謝。能量代謝分為合成代謝和分解代謝。合成代謝是通過合成自身的成分來儲存能量。分解代謝是通過氧化分解釋放能

2、量。人體攝入物質(糖,脂肪,蛋白質)氧化分解,釋放熱量主要能源(70) 儲存 人體的主要組成部分 生物氧化 能量CO2,H2O 熱能(50) (化學能)三磷酸腺苷(ATP)維持體溫,散發出體外 放出能量 供合成代謝和生理活動4.2.1 人體能量的來源 1. ATPCP系列2. 需氧系列3. 乳酸系列 1. ATPCP系列 肌肉所需能量是由肌細胞里的ATP迅速分解而直接提供的,肌細胞中的ATP由磷酸肌酸(CP)與二磷酸腺苷合成予以補充: 即 CPADP Cr(肌酸)ATP 該過程簡稱為ATPP系列。 特點:ATPCP系列提供能量的速度極快,不需要O2,不產生乳酸CP在人體內的貯量有限;該途徑的產

3、能過程只能維持肌肉大強度活動幾秒鐘 2. 需氧系列 ATP需從糖類和脂肪的氧化分解來提供,需要氧的參與才能進行,叫做需氧系列。 即 葡萄糖或脂肪氧 ATP 特點:在合成的開始階段,以糖的氧化磷酸化為主;在作業持續到結束階段,以脂肪的氧化磷酸化為主;ATP生成總量大(輸出功率15J/(kg.s),但速度慢;不產生乳酸;長時間耐力活動的物質基礎氧化磷酸化 3. 乳酸系列 在大強度勞動時,能量需求速度較快,相應ATP的分解也必須加快,但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此時,要靠無氧糖酵解產生ATP和乳酸來提供能量,故稱為乳酸系列: 葡萄糖(糖原) ATP乳酸 特點: 乳酸逐漸擴散到血液,部分排出體外,其余在肝,

4、腎內部又合成為糖原;在食物營養充足條件下,經休息,可較快合成為糖原; 產能方式不經濟(需大量葡萄糖);乳酸屬致疲勞物質;乳酸系列轉換不能持續較長時間。糖酵解糖酸解時1g分子葡萄糖能合成2g分子ATP, 但糖酵解的速度比氧化磷酸化的速度快32倍, 所以是高速提供能量的重要途徑。 三種產能過程如圖所示肌肉活動時能量的來源示意圖 肌肉轉換化學能做功的效率約為40%;若包括恢復所需能量,總效率約為10%-30%),其余的能量以熱的形式釋放。 表4.1 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4.3 勞動負荷評價勞動負荷不同,生理上的變化也不同,通過測定人的最大氧耗量、最大心率、搏出量與心臟輸出等生理學參數科學地推斷人從事某

5、種活動所承受的生理負荷,并據此合理安排勞動定額和節奏,有效地預防或減輕作業疲勞,從而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4.3.1 作業過程中人體的機能調節與適應作業負荷:指勞動體系對機體生理、心理的需求和產生的壓力。人體機能調節反映在以下方面:神經系統的機能調節心血管系統的機能調節排泄系統的機能調節呼吸系統的機能調節體溫的機能調節 1 最大耗氧量及氧債能力1)概念比較需氧量 攝氧量耗氧量需氧量指人體單位時間所需要的氧量;成年人安靜時每分鐘約為0.2-0.3L/min。總需氧量勞動及勞動結束后恢復期所需氧量之和。計算式:Vo2z=Vo2lVo2h一Vo2j(t1+th)式中Vo2z勞動時的總需氧量,m

6、L/min ; Vo2l作業期攝氧量,mL/min;Vo2h恢復期攝氧量,mL/min;Vo2j安靜時平均需氧量,一般為2 5 OmL /min;t1作業時間,min;th恢復時間,min。4.3.2 作業負荷評價指標 1 最大耗氧量及氧債能力 1)概念比較需氧量 攝氧量耗氧量單位時間內人體通過循環、呼吸系統所能夠吸入的氧氣量稱攝氧量。人在繁重體力勞動時,循環、呼吸系統的功能經12min達到極限攝氧能力,這時,單位時間內的攝氧量叫最大攝氧量,由Vo2max表示。 1 最大耗氧量及氧債能力1)概念比較需氧量 攝氧量耗氧量人體單位時間內所消耗的氧量叫耗氧量。一般耗氧量和攝氧量大致相等。人在繁重體力

7、勞動時,單位時間內的耗氧量叫最大耗氧量。此時最大耗氧量近似等于最大攝氧量。最大可達安靜休息時的30倍,達到3一6Lmin。1 最大耗氧量及氧債能力1)概念比較最大耗氧量決定于年齡(AG)、性別、海拔、訓練、強度、持續時間等。 Vo2max=(5.6592-0.0398AG)mL/(kgmin)最大能量消耗率與最大耗氧量關系 Emax=354.3Vo2maxW其中體重W單位N ;Vo2max單位mL/Nmin。1 最大耗氧量及氧債能力2)氧債和勞動負荷氧債劇烈活動時,呼吸、循環機能跟不上氧需,致使肌肉缺氧,這時需氧量與實際供氧量的差值就叫氧債。缺氧時,能量必須以無氧分解代謝提供,體內要透支1L氧

8、,大約要產生7g乳酸。氧債能力,一般人約為10L,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可達15-20L。氧債能力衰竭,血液中的乳酸量會急劇上升,pH值迅速下降,這對肌肉、心臟、腎臟及神經中樞都很不利。1 最大耗氧量及氧債能力2)氧債和勞動負荷勞動負荷分類:常量負荷高量負荷超量負荷 勞動時攝氧量與需氧量保持平衡的負荷,即需氧量小于最大攝氧量的各種非繁重勞動負荷。此時,只有作業開始2-3min內,呼吸、循環系統暫時略欠氧債。其后轉入穩定狀態,這是人體可以持久作業的最理想的狀態。穩定狀態結束后,歸還所欠氧債,見圖。1 最大耗氧量及氧債能力2)氧債和勞動負荷勞動負荷分類:常量負荷高量負荷超量負荷 需氧量已接近或等于最大攝

9、氧量的強度較大的勞動負荷。此時,氧債也是在需氧量上升期間出現,到達最大攝氧量后,便維持穩定狀態,見圖。1 最大耗氧量及氧債能力2)氧債和勞動負荷勞動負荷分類:常量負荷高量負荷超量負荷 勞動強度過大,需氧量超過最大攝氧量,人體一直在缺氧狀態下活動,形成較大氧虧,處于“假穩定狀態”下的負荷,見圖。超量負荷時,當心肺功能的惰性逐漸克服后,每分鐘需氧量仍高于最大攝氧量,運動強度的持續,局限在氧債能力范圍內,活動不能持久。勞動結束后,人體還要繼續維持較高的需氧量以補償欠下的氧債。例4.1 已知自行車測功計對某人騎自行車活動的測試實驗結果如下表,求勞動時總氧需、氧債和總氧債。2 最大心率心率:單位時間內心

10、室跳動的次數稱為心率(HR)。心率和勞動強度密切相關。正常人安靜時的心率約75次/min。在作業開始前1 min,由于心理作用,心率稍有增加。作業開始后,為適應供氧要求,前3040 S內迅速增加,以后緩慢上升。一般經45min達到與勞動強度適應的穩定水平。輕作業,心率增加不多;重作業能上升到150200次/min。青年人中,當以50的最大攝氧量工作時,男子心率約為130次min,女子140次min。最大心率:當人達到最大負荷時心室每分鐘的跳動次數稱為最大心率(HRmax)。最大心率幾乎無性別差異,都隨著年齡(A)的增加而下降,近似計算式: HRmax=209.2-0.75A (次/min) 式

11、中HRmax 最大心率,次min;A年齡,歲。勞動負荷的適宜水平可理解為在該負荷下能夠連續勞動8h,不至于疲勞,長期勞動時也不損害健康的衛生限值。一般認為勞動負荷的適宜水平約為最大攝氧量的1/3,適宜心率按式4.14計算。表4.5為男女適宜負荷水平。適宜心率=(最大心率 安靜心率)X 40% +安靜心率 (4.14) 表4.5 適宜負荷水平 3 搏出量與最大心臟輸出搏出量:心臟每次搏動從左心室注入主動脈的血液量稱搏出量。心臟輸出量:單位時間內(1min)從左心室射出血量Q叫心臟輸出量。重作業時,心臟每搏輸出血液量由安靜時的4070mL可增大到 150 mL,每分鐘輸出血量可達 1525 L,有

12、鍛煉的人可達 35 L/min。最大攝氧量與最大心輸出量關系: Qmax=6.5+4.35Vo2max(L/min) (4.15) 式中Qmax最大心輸出量,L/min ; Vo2max最大攝氧量,L / (Nmin)。4 肌電圖 肌電圖:肌纖維細胞收縮時產生生物電位動作電位,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動作電位可通過電極引出,再經放大、記錄得到的波形圖叫肌電圖(簡稱EMG)。放電頻率和振幅:肌肉從輕微收縮增加到最大收縮時,放電頻率可從5次s增加到50次s。動作電位振幅(mV)的大小反映了參加收縮的肌纖維數量的多少。因此,通過肌電圖可以測定肌肉收縮的強度。4 肌電圖 肌電圖在安全人機工程學上的應用主要是作

13、業設計、作業姿勢、機械和工具設計的人性化、合理化和最優化研究。在工業座椅、家用沙發和床等尺度的研究中,肌電圖是一個實用的評價指標。一個具有良好人機工程學設計的工業座椅能有效地減少人體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提高工作效率;一個舒適的坐姿或者臥姿可使全身肌肉放松,這種放松程度,可通過肌電圖來評價。 3組不同坐姿的23腰椎背棘直肌肌電圖肌電圖在肌肉疲勞時發生明顯變化,振幅增大而頻率降低,可直接反映局部肌肉的疲勞。5 呼吸量的測定人體活動時,新陳代謝率增高,氧氣的消耗量與二氧化碳的呼出量都隨著活動量而增多:呼吸頻率由平靜時的每分12-18次增加到每分40-50次;呼出量由平靜時的500mL升到2000mL上

14、;通氣量由平靜時的6-8L升到100L以上。 6 脈搏數的測定主要是測定與疲勞程度有關的剛結束作業的脈搏數、脈搏積及回復到安靜時脈搏數所用的時間。脈搏積=脈搏數(最高最低血壓差)100 7 發汗的測定 汗腺分泌汗液的活動叫做發汗發汗是肌體散熱維持恒定體溫的有效途徑,發汗量是高溫下勞動或重體力勞動肌體喪失水分程度的標志。發出大量汗水可造成脫水,因此對發汗量及汗液化學成分等應進行測定,可以防止高溫中暑等疾病。 在安靜狀態下,當氣溫達到281時便發汗。如果空氣濕度高且穿衣較多,氣溫達到25時即發汗。勞動時,氣溫在20以下,也會發汗。勞動強度越大,發汗量越顯著。 8 血液成分變化的測定 測量內容主要是

15、與疲勞關系密切的pH值、血糖量、血紅蛋白量、乳酸含量等。 9 腦電圖 人無論是處于睡眠還是覺醒狀態,都有來自大腦皮層的動作電位(腦電波)。在頭部表皮上通過電極和高感度的低頻放大器可測得這種生物電現象。即得到腦電圖( EEG)。9 腦電圖名稱頻率日本橋本把大腦意識狀態劃分為慢波波0.5-3.5Hz階段0失去知覺、睡眠的狀態,無意識,無反應能力。主要腦波是波。成人如果在覺醒時出現慢波則可診斷為大腦異常。波4-7Hz階段I過度疲勞、單調作業、飲酒等狀態,知覺能力的下降,發呆、發愣、不能注意。主要腦波為波。快波波8-13Hz階段II休息、習慣上的作業的狀態,意識處于正常放松狀態,這時無預測能力和創造力

16、。主要腦波為波。波14-25Hz階段III積極活動狀態,這時大腦清醒,注意力集中,富有主動性。主要腦波為波。事故潛在性最小。波及以上頻率25Hz以上階段IV過度緊張和興奮的狀態,這時注意力集中一點,一旦有緊張情況大腦將馬上進入停止狀態。腦波狀態是和更快頻率的腦波。事故潛在性最大。9 腦電圖 利用腦電波的頻率和幅值可評價人大腦的覺醒狀態。在人機工程學研究領域內,常利用腦電波研究環境與人的關系,如噪聲、室溫、床類用具尺度及質地等對睡眠深度的影響。在作業領域,它與事故的發生和防止有密切的關系。10 手工搬運提舉限值可用來預測搬舉重物勞動的負荷應該在何數值內,評價實測負荷是否安全,是否應采取改進措施體

17、力搬運質量限值見表4.74.4 勞動強度與分級勞動強度:作業中人在單位時間內做功和機體代謝能力之比。可作為勞動負荷大小的判定標準之一。勞動可分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和精神緊張性勞動3種。體力勞動:以肌肉活動為主要形式的勞動腦力勞動:以腦力活動為主要形式的勞動精神緊張性勞動:精神緊張和精力高度集中的勞動,如精密儀表的生產和裝配,儀表監視等國際勞工局分級標準按耗氧量將勞動強度劃分為3級:中等強度作業,大強度作業和極大強度作業中等強度作業指需氧量不超過氧上限,大多數作業屬于此類,見表4.8大強度作業,指需氧量超過氧上限,即在氧債大量積累的情況下作業,如爬坡負重、手工揮鎬或煅打等極大強度作業,指完全在無

18、氧條件下進行的作業,氧債幾乎等于需氧量。只有在短跑、游泳比賽時才出現這類情況,持續時間短,不超過2min。表4.8 中等勞動強度作業分級我國分級標準我國于1983年制訂了按勞動強度指數劃分的體力勞動強度分級國家標準(GB3869-83),該標準是在對262個工種的工人勞動時、 能量代謝和疲勞感等的調查分析基礎上,以勞動時間率和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謝率kCal/(minm2)為指標制訂的,能比較全面地反映作業時人體負荷的大小。 1997年,又重新確定了新標準(GB3869-97) 代替之,即體力勞動強度分級(GB3869-1997)以此標準為基礎,頒布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GBZ2-200

19、2)(本書延用)國標,劃分勞動強度。表4.9 我國體力勞動強度分級表4.5 作業能力4.5.1 作業能力的影響因素4.5.2 作業疲勞4.5.3 作業疲勞與安全生產4.5.1 作業能力的影響因素勞動者在從事勞動過程中,完成某項工作 的能力稱為作業能力。作業能力是指在不降低作業質量指標的前提下,盡可能長時間內維持一定作業強度的能力。圖4.6 勞動過程中作業能力的動態工作日開始時工作效率較低,其后動作逐漸協調、加快和準確,效率上升,單位時間的產量增高,操作時間縮短和廢次品減少,這段時間約持續12h,叫做入門期作業能力達到最高水平,各項生產指標變化不大,一般能維持1h左右,叫做高效穩定期隨后作業人員

20、主觀感到勞累,操作活動的速度放慢,準確性下降,單位時間的產量減少,廢次品增多,這叫做疲勞期在工作日結束前,工作效率又有所上升,這與趕任務或爭取完成或超額完成任務等有關,這種現象叫做終末激發,通常不能持久。影響作業能力的因素1. 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 社會地位決定了勞動者的地位和分配制度,直接影響勞動者的工作態度;處理好家庭關系、上下級關系、同事關系,健全各種保障體系,增加工作滿意度感等對提高作業能力會起重要作用2.生產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通常是指工作場所范圍內的空氣狀況、 噪聲、照明、色彩和微氣候等,對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能力有較大影響。 影響作業能力的因素3. 工作條件和性質 生產設備與工具的好壞

21、對作業能力的影響較大,這主要看它在提高工效的同時,是否能減輕勞動強度,減少靜態作業成分,減少作業的緊張程度等。此外還有勞動強度與勞動時間、勞動組織與勞動制度等4. 操作的熟練程度 操作熟練能使動作協調、敏捷和準確,大腦皮層的負擔減輕,故不易發生疲勞。 5.個體因素體力勞動的作業能力, 隨作業者的身材、 年齡、 性別、 健康和營養狀況的不同而異。6.作業疲勞 作業疲勞導致作業能力降低4.5.2 作業疲勞由于作業疲勞會成為不安全因素,誘導事故的發生,因此運用勞動生理學和心理學的原理研究作業疲勞及疲勞的減輕和恢復,保障工人健康和作業安全,從而充分發揮作業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是極為重要

22、的,也是安全人機工程學的主要研究內容。4.5.2 作業疲勞作業過程中,由于不斷消耗能量,作業者體內的合成過程與分解過程不能平衡,從而引起作業能力明顯下降的現象就是作業疲勞。作業疲勞是作業過程中生理的一種正常表現,它起著預防機體過勞的警告作用。作業疲勞的主要表現:產生休息的欲望心理功能下降生理功能下降作業姿勢異常工作的質量或數量下降(1)按照疲勞的發生部位分類局部性疲勞全身性疲勞 1)作業疲勞的分類精神疲勞肌肉疲勞混合性疲勞(2)按照疲勞的表現形式分類心理性疲勞生理性疲勞智力疲勞技術性疲勞(3)按照引起疲勞的原因分類(4)按照疲勞恢復的快慢程度分類 一般疲勞、過度疲勞和重度疲勞4.技術性疲勞:主

23、要出現腦力和體力勞動均有的、神經系統高度集中作業中,疲勞表現為頭昏腦脹、全身乏力、瞌睡等。 例如:汽車、飛機駕駛、收發電報、電話接線員等。 3.腦力疲勞:由于長時間從事緊張的腦力勞動而引起的第二信號系統機能減退,表現為頭昏腦脹、全身乏力、失眠或瞌睡等。 例如:參加各種考試。 2.全身性的疲勞:全身參加繁重體力勞動引起的疲勞。表現為全身肌肉、關節酸痛、疲乏、不愿動等主觀疲倦感和客觀的工作能力下降、誤操作增加,反應遲鈍、打瞌睡等。 例如:長時間的體力勞動,游泳運動。1. 局部性疲勞:在個別器官或肢體參與緊張活動時,在身體局部產生疲勞,一般不影響其他部位的功能。 例如:抄寫、打字,計算機操作所帶來的

24、手臂、視覺疲勞等 心理疲勞 勞動強度不大,但由于神經系統過于緊張或長時間從事單調、厭煩的工作而使操作者表現出較強的疲勞癥狀,如感覺體力不支、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緩、情緒低落,心煩意亂,并往往伴隨著工作效率低下、錯誤率上升等現象,這種現象屬于心理疲勞的癥狀。 如監視儀表的工人。 心理疲勞常常帶有主觀體驗的性質,并不完全是客觀生理指標變化的反映。 心理疲勞的產生與工作特征和操作者個體因素均有關系 ,主觀上,操作者對工作的態度、動機、期望以及操作者的情緒狀態等對心理疲勞的產生和積累程度也有重大影響。 2)作業疲勞的規律 (1)疲勞可以恢復。 (2)疲勞有一定的積累效應。 (3)疲勞程度與生理周期有關

25、。 (4)人對疲勞有一定的適應能力。3)作業疲勞的特點1)局部疲勞可以引起全身癥狀和大腦疲勞;2)疲勞使作業能力下降,作業意志減弱,產生休息的需要,減少疲勞的產生和積累,起到防護身體安全的作用;3)疲勞能夠恢復,不會留下損傷痕跡;年輕人比老年人恢復得快;體力上的疲勞比精神上的疲勞恢復得快;4)心理造成的疲勞常與心理狀態同步存在,同步消失;同樣由作業內容和環境引起的疲勞,當作業內容和環境改變時,疲勞也可消減。3)作業疲勞的特點5)感覺和疲勞不一定同時發生,如樂不知疲。6)作業疲勞可以緩解但不能避免。只要從事生產作業,機體或組織器官就必然會疲勞,只是疲勞癥狀出現的時間與出現的程度不同而已。7)疲勞

26、的產生反映在人的行為中。機體或組織里的疲勞會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最終反映在人的動作行為中。如,工人在疲勞狀態下工作時,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明顯低于正常狀態,反應慢且極易出現判斷失誤。4)作業疲勞的產生機理1)疲勞物質累積機理2)能源物質耗竭機理3)中樞神經變化機理4)機體內環境穩定失調機理作業者短時間內從事大強度體力勞動,消耗較多能量,能量代謝需要的氧供應不足,產生無氧代謝,乳酸在肌肉和血液中儲積,使人感到身體不適,即產生疲勞感。4)作業疲勞的產生機理1)疲勞物質累積機理2)能源物質耗竭機理3)中樞神經變化機理4)機體內環境穩定失調機理作業者從事輕或中等勞動強度作業,時間較長,造成肝糖元耗

27、竭,使人產生全身不適,即產生全身性疲勞。4)作業疲勞的產生機理1)疲勞物質累積機理2)能源物質耗竭機理3)中樞神經變化機理4)機體內環境穩定失調機理前蘇聯學者認為,全身或中樞性疲勞是強烈或單調的勞動刺激引起大腦皮層細胞貯存的能源迅速消耗,這種消耗引起恢復過程的加強,當消耗占優勢時,會出現保護性抑制,以避免神經細胞進一步損耗并加速其恢復過程,這一機理稱為中樞變化機理。4)作業疲勞的產生機理1)疲勞物質累積機理2)能源物質耗竭機理3)中樞神經變化機理4)機體內環境穩定失調機理美、英學者認為全身(中樞)性疲勞是由于作業及其環境所引起的體內平衡紊亂,除肌肉疲勞外,還有血糖水平下降、肝糖元耗竭、體液喪失

28、、體溫升高等。另有學者認為,靜態作業時,肌肉收縮,肌肉變得堅硬,其內壓增大,引起部分或全部血流阻斷。能量代謝在缺氧或無氧狀態下進行,血液中產生乳酸堆積,產生局部疲勞感。 一般認為肌體疲勞是上述機理共同作用的結果。5)作業疲勞程度的判定(1)作業疲勞的主觀感覺評價法作業者在作業中出現作業機能衰退,作業能力下降,并伴有疲倦感等主觀癥狀。可以通過調查作業疲勞的主觀癥狀來推論疲勞的程度。作業疲勞主觀感覺癥狀調查9級量表法作業疲勞多級估量法作業疲勞主觀感覺癥狀調查日本產業衛生學會 疲勞研究會提供了自覺癥狀調查表,見表4.13。日本學者認為疲勞是由身體因子,精神因子和感覺因子組成,每項因子包含10項調查內

29、容,通過回答“是”“不是”,計算作業疲勞出現的次數,評價人體疲勞。表4.13 疲勞自覺癥狀調查表身體因子精神因子感覺因子頭暈頭腦不清精神恍惚頭痛不愿思考眼睛發滯、發干全身不適思想不集中動作笨拙、失誤身體局部不適或痛不愛說話腳下不穩、搖晃局部酸痛急躁感覺不靈敏呼吸困難困倦眩暈腿軟精神渙散眼皮及其他部位發抖口粘、口干對事冷漠聽覺遲鈍、耳鳴打呵欠易忘事手腳打顫出冷汗常出錯動作不準(2)作業疲勞的客觀測量法作業疲勞的客觀測量法指通過測量作業人員在作業過程中和作業結束后,其體內生化、生理、心理指標的變化來判定作業疲勞程度的方法。1)測定閃光融合臨界值2)測定能量代謝率3)測定心率(脈博數) 法4)測定反

30、應時間5)測定觸覺兩點閾值5)作業疲勞程度的判定1)測定閃光融合臨界值人對低頻的閃光有閃爍感,但當閃爍頻率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就不再感到閃爍,這種現象叫做閃光融合。被測試者觀看一個頻率可調的閃爍光源,記錄工作前、后被測試者可分辨出閃爍的頻率數值。具體做法是:不斷增大亮點閃爍儀的光點閃爍頻率,記錄視覺剛剛出現閃光消失時的頻率值,即融合閾值;光點閃爍頻率從融合閾值以上降低,記錄視覺剛剛開始感到光點閃爍的頻率值,即閃光閾值。閃光閾值和融合閾值的平均值叫閃光融合臨界值(CFF)。 CFF值越高,表示大腦的意識水準也相對較高。作業疲勞后,人體在疲勞狀態下,視覺神經出現鈍化, CFF值降低。這一方法對

31、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的工作人員(電話接線員、機場調度員)、視力高度緊張的工作及枯燥無味重復單調的作業疲勞測定最為適用。作業種類日間變化率/周間變化率/理想值允許值理想值 允許值體力勞動腦體結合腦力勞動-10-7-5-20-13-10-3-3-3-13-13-132)測定能量代謝率即測定勞動強度,完善的儀器設備可同時測得心跳,肺通氣量等多項指標,對于判定疲勞有利。5)作業疲勞程度的判定3)測定心率(脈博數) 心率恢復和疲勞強度密切相關。作業停止后,心率可在幾秒至十幾秒內迅速減少,然后緩慢地降到原來水平。心率恢復滯后于氧耗的恢復,疲勞越重,氧債越多,心率恢復得越慢。心率恢復時間的長短可作為疲勞程度

32、的標志和人體素質鑒定的依據。5)作業疲勞程度的判定4)測定反應時間反應時間是指人接收外界刺激到作出反應的時間。人體疲勞后,人的感覺器官對光、聲、電等的反應速度降低,顯示出反應時間延長。可以用機械式或電子式反應時間測定儀測定人作業前后的反應時間的長短作為疲勞判定的依據。5)作業疲勞程度的判定5)測定觸覺兩點閾值當皮膚表面上的兩個點同時受到刺激時,如果兩點間距離在50 mm以上,任何人都能清楚地感受到兩點的刺激。但是,當兩點距離縮短到一定值以后(正常情況下小臂約為20 mm),只感覺是一個刺激點,其值稱為兩點閾值。作業疲勞越重,感覺越遲鈍,此值上升越多。見表4.18。5)作業疲勞程度的判定指 尖中

33、 指食 指拇 指無名指 小 指上 唇第三指背脊背中央2.32.5 3.03.54.04.55.56.867.1面 頰鼻 部手 掌大足趾前 額腳 底手 背腹 部7.08.011.512.015.022.531.634.0胸 部前 臂肩 部背 部上 臂大 腿小 腿頸 背36.038.541.044.044.545.547.054.6表 4-18 身體不同部位的兩點閾值 單位:mm4.5.3 作業疲勞與安全生產作業疲勞的影響因素作業疲勞的預防和改善1)作業疲勞的影響因素客觀因素機械設備、工作環境、工作組織制度與勞動負荷主觀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工作心態客觀因素機械設備:由于目前我國的工業基礎設施發展

34、并不是特別完善,許多企業設備老化,或者許多設備是從國外引進直接投入生產使用的,從人機匹配的角度來看并不是十分合理,尤其在正常作業過程中產生的振動與噪聲都將不可避免的影響作業者的聽覺以及其他組織結構從而產生疲勞,使機體的應急能力與自我保護能力下降。客觀因素工作環境不良的作業環境,比如光照條件、溫度、以及作業場所色彩的搭配等對人的視覺以及作業心理的影響,同時作業空間的布置對作業人員正常作業姿勢,記憶邏輯思維等腦力勞動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加速作業疲勞的來臨,增加作業失誤率,降低工作能力,增加人失誤的發生機率。客觀因素工作組織制度與勞動負荷疲勞程度的輕重與作業速度、強度和時間有關。勞動制度與勞動組織不合理,周而復始重復單一的工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