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何必曰利教學設計_第1頁
2王何必曰利教學設計_第2頁
2王何必曰利教學設計_第3頁
2王何必曰利教學設計_第4頁
2王何必曰利教學設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5教學設計 主備人 張麗彬 學科長審查簽名_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 (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孟子選讀 21 王何必曰利 一、內容和解析:1、內容: 本文是孟子的作品,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2、解析:孟子認為“四端”是內在于自覺心的,屬于人的“本質”,即所謂人的“性”。人之性,必有異于禽獸之處,這種“異于禽獸”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應放

2、棄私利,以達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觀。 二、目標及其解析:1、目標探究孟子義利觀2、解析孟子認為“四端”是內在于自覺心的,屬于人的“本質”,即所謂人的“性”。人之性,必有異于禽獸之處,這種“異于禽獸”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應放棄私利,以達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觀。三、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及其解析:1、教學重點:領悟孟子的仁義思想。解析;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恒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

3、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2、教學難點:討論對孟子仁義思想的現實意義。解析;孟子的義利觀是典型的重義輕利觀,主張先義后利、以義統利、見利思義,反對后義而先利、見利忘義、放棄義而去追求物質利益。孟子的義利觀不僅在歷史上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對我國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具有的積極意義。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戰國中期,諸侯紛紛以征伐經營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圖。世風蛻變,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兒子遺棄父母、臣子不顧國君,社會爾虞我詐、弱肉強食、混亂動蕩。為了改變社會

4、現實,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揚起了仁義的大旗。(二)、內容講述及問題1、學習選文第一則 問題1:找出孟子在選文中的中心論點?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問題2:說明孟子所用的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A、通過反面分析“利”的壞處弒君犯上B、通過正面闡述“義”的好處孝親忠君 總結:急功近利就會弒君殺父,躬行仁義則會忠君孝父,“先義后利”,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學習選文第二則探討1:探討選文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A、逐利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則恩斷義絕,父子反目則家將不家,君臣成仇就會國將不國;B、行義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倫、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稱霸天下。探討2:探討:“

5、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提示:如果把人生所有的東西都以“利”作為標準,那么,我們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別在這充滿商業竟爭的社會,一些把感情當作交易的砝碼,雖賺到了許多錢,但心靈世界是空虛的一無所有。(非標準答案) 總結:行為本身是否合乎仁義,乃是行為主體判定某事當行不當行的唯一根據,至于其結果的利與不利,則不僅不應計較,而且不應考慮,甚至可以說不求。可以說,仁義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萬死不辭。:“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3、 學習選文第三則分析;分析利與善對人的發展傾向所產生的不同影響揚善圣賢之君逐利殺人魔王4、深度探究(1)、儒家

6、義利觀A、孔子最早提出義和利的對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B、孟子答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義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強調要“先義后利”C、后世儒者主張存義去利、諱言財利(2)、諸子義利觀A、道家倡“無為”、“寡欲”,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利”。B、商鞅,一反儒家義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義之本也。”C、韓非則強調政治強制與強烈的“計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規范對利的制約。(3)、孟子義利觀的局限性從理論上說,孟子的學說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夠自圓其說的。但是從歷史和現實的實踐來看,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既然有軍事行動發生,就不可能沒有利害關系在

7、內,也不可能有純粹為抽象的仁義道德而戰的戰爭和純粹為抽象的仁義道德而罷兵停戰的和平出現,在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尤其沒有這種可能。(4)、孟子義利觀的現實意義孟子的義利觀是典型的重義輕利觀,主張先義后利、以義統利、見利思義,反對后義而先利、見利忘義、放棄義而去追求物質利益。孟子的義利觀不僅在歷史上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對我國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具有的積極意義。(三)、課文小結 所謂義,一般是指與禮制緊密相關的封建道德規范。所謂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們的物質利益。可見,義利問題就是指人的道德與物質利益之間的關系問題。孟子的義利觀的真正含義,對于我們今天考慮、衡量和處理個人與集體、集體與國家

8、之間的利益關系問題時,無疑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四)目標檢測完成思考與練習二(五)課外作業完成創新設計自主學習篇16題五、課后反思: 教學設計 主備人 張麗彬 學科長審查簽名_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 (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孟子選讀 22 王何必曰利 一、內容和解析:1、內容: 本文是孟子的作品,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2、解析:孟子認為“四端”是內在于自覺心的,屬于人的“本質”,即所謂人的“性”。

9、人之性,必有異于禽獸之處,這種“異于禽獸”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應放棄私利,以達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觀。 二、目標及其解析:1、目標(1) 知識目標:掌握相關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 能力目標: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及虛詞 (3)情感目標:感悟文章主題,探索孟子的政治主張。2、解析引導學生疏通文意,掌握古文中部分詞語及其用法。詞語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斷句、疑問句等,體會孟子的思想活動與政治主張。三、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及其解析:1、教學重點::進一步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解析;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

10、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恒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2、教學難點:揣摩意蘊深刻的語句,提升審美品位。解析;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們領略到 “亞圣”(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明知的政治主張。也使學生們學到了,一味的追逐個人財利而且不擇手段的人,是可鄙的,要培養高尚的品德,把善德放到更高的位置上,這是人生的真諦。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上節課

11、我們已初步了解孟子,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這節課,我們走近“亞圣”,聆聽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揚起仁義的大旗的。 (二)、內容講述及問題1、復習上節課的要點: 名句默寫: 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也 。 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愛人者,人恒愛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 。 2、解釋加點字義,并翻譯句義。 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饜:“大厭”滿足。 譯:如果把義為后,以利為先,那么大臣不殺國君而奪取全部財利就不會感到滿足的。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

12、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擺脫,拋開。 譯:這樣,君臣關系,父子,兄弟關系、拋開利益關系、懷著仁義來互相交往,這樣不能稱王天下,從來沒有過。 3、體會孟子是如何闡述其政治觀點:朗讀課文,并思考:問題1: 對利的追求孔子與孟子的區別在哪里?明確:孔子:極力追求利,但要符合義。孟子:堅決反對追求利試比較孔孟兩人的利義觀? 明確:孟子反對利,而特別強調義;孔子贊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義作為前提。問題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4、先帶領學生回顧燭之武退秦師,在解讀宋牼將之楚中孟子的政治主張。問題3:翻譯原文解讀各別

13、語句。問題4:全方面把握該文分析文章從那兩個方面得出結論“王何必曰利”的? 明確:從正反兩方面來得出結論的:反面:人于人之間淪為利益關系,破壞社會和諧,喪失對仁義價值的關懷。正面:用仁義來大動人 問題5:朗讀課文,并思考下列問題: 孟子與梁王、宋牼討論了什么問題? 明確:論述了“利”的危害。孟子認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 (列舉哪些事例論證?) 弒其君、奪不饜 存在的危害: 秦、楚、拘兵 破壞社會秩序 君臣、父子、兄弟去仁義。 王何必曰利施行“仁義”(論點) 5、翻譯雞鳴而起體會孟子的主張。 1、 孟子的主張:孟子說:“晨雞報曉連忙起來,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類的人;晨雞報曉連忙起來,孜孜不倦地

14、謀利者,是跖一類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區別,沒有別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別。” 2、為下列加紅詞語注音。a、宋牼將之楚b、然而不王者c、孳孳為善者 d、蹠之徒也e、利與善之間也(提示:kng、wng、z、zh、jin)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紅詞語的含義。1、上下交征利 2、茍為后義而先利 3、吾聞秦、楚構兵 4、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 5、愿聞其指 6、然而不亡者7、孳孳為善者 8、舜之徒也 9、利與善之間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提示:1、相互 2、如果 3、交戰 4、使停止5、意向 6、這樣而 7、勤勉、努力不懈的樣子8、類 9、差別 10、背離) 6、理解重點句子、拓展延伸。 1、“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孟子說的有沒有道理?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已見)。 (點撥:古人云:“衣食足,則知榮辱”。在充滿物欲誘惑的現代社會,我們的確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發,無節制地攝取和占有,色情、搶劫、殺等將會成為現代社會的“毒瘤”。我們的生命將會被無休止的吞噬。) 2、“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各抒已見) (點撥:如果把人生所有的東西都以“利”作為標準,那么,我們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別在這充滿商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