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語文一輪文言文復習:新高考Ⅰ卷新題型課內外詞語比較分析試題_第1頁
2023高考語文一輪文言文復習:新高考Ⅰ卷新題型課內外詞語比較分析試題_第2頁
2023高考語文一輪文言文復習:新高考Ⅰ卷新題型課內外詞語比較分析試題_第3頁
2023高考語文一輪文言文復習:新高考Ⅰ卷新題型課內外詞語比較分析試題_第4頁
2023高考語文一輪文言文復習:新高考Ⅰ卷新題型課內外詞語比較分析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2新高考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孟嘗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

2、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shù)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聞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秦王大恐,割

3、地請降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1(2022新高考卷)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xiàn)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答案】C【解析】前者譯為“成為趙國的屏障”;后者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為“被(受)蒙蔽”之意,表示被動。2(2022新高考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

4、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將伐魏”與“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將”字的含義不同。B.“魏王聞之”與“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兩句中的“之”字的含義不同。C.“告之曰”與“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出師表)兩句中的“告”字的含義相同。D.“子為寡人謀”與“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兩句中的“為”字的含義相同。【答案】C【解析】C項,前者是“告訴”的意思,后者是“告慰”的意思。A項,前者是副詞“將要”的意思;后者是“大將軍”的意思。B項,前者是代詞,代指“秦國準備攻打魏國”;后者用在定語和中心

5、詞之間,作定語后置的標志。D項,二者都是介詞“替,給”的意思。3(2022新高考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王聞之”與“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贈花卿)兩句中的“聞”字含義不同。B“夜見孟嘗君”與“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兩句中的“夜”字含義不同。C.“秦且攻魏”與“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兩句中的“且”字含義相同。D“孟嘗君之趙”與“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 兩句中的“之”字含義相同。【答案】C【解析】C項,前者是“將要”的意思,后面懂得動作“攻”即將發(fā)生;后者是“將近”的意思,后面跟表示時間的名詞。A項,前者是

6、“聽說”的意思,后者是“聽見”的意思;B項,前者是名詞作狀語,翻譯為“在夜里”,后者是“夜晚”的意思;D項,二者含義都是動詞“到”的意思。4(2022新高考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可得聞乎”意思是能講給我聽聽嗎?“聞”使動用法,其后省略賓語“余”,即趙王。B.“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中的“兵”是軍隊的意思,與詩經(jīng)秦風無衣“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中的“兵”含義相同。C.“魏之兵非能弱于趙”與“而青于藍”(勸學)兩句中的“于”用法和意義相同。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的“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與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7、中的“所以”含義不同。【答案】B【解析】B項,前者是“軍隊”的意思,后者是“兵器”“武器”的意思。C項正確,符合結構“形容詞+介詞(于)”,“于”表示比較。D項,前者是“的原因”的意思,后者意思是“是用來的”。5(2022新高考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寡人愿子之行也”與“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歸去來兮辭)兩句中的“愿”字含義相同。B.“歃盟”的意思是歃血為盟,古人盟會時,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誠意,舊時指宣誓締約,現(xiàn)指階級的聯(lián)合,國與國的聯(lián)合。C.“許諾”的意思是“同意,應允”,與史記項羽本紀“項伯許諾”中的“許諾”含義相同。D.“歲

8、不熟”的意思是年成不豐熟。“熟”指植物的果實或種子長成,又特指莊稼可收割或有收成。【答案】A【解析】A項,前者是動詞“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詞“愿望”的意思。6(2022新高考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燕王尚未許也”與“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酬樂天詠老見示)兩句中的“尚”字含義相同。B.“臣效便計于王”與“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前出師表)兩句中的“效”字含義相同。C.“王不用臣之忠計”與“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兩句中的“用”字含義不同。D.“魏王折節(jié)割地”中的“折節(jié)”意思是魏王主動改變志節(jié)、降低身份、降下身段,投秦之所好,

9、以求秦退兵。【答案】B【解析】A項,二者都是副詞,意思都是“仍然”,表示動作行為仍在繼續(xù)。B項,前者是“貢獻、進獻”的意思,后者是“效果、功效”的意思;C項,前者是“使用、采納”的意思,后者是“被任用”的意思;7(2022新高考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嘗君”名文,食客數(shù)千人,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雞鳴狗盜之徒,無貧貴賤,皆招致之。是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B.“寡人愿子之行也!”與“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兩句中的“之”字含義相同。C.“文愿借兵以救魏”與“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以”字含義相

10、同。D.“燕王尚未許也”與“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書憤)兩句中的“許”字含義不同。【答案】C【解析】B項,二者都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子之行”本是一個獨立的句子,加“之”后就變成這個句子的賓語了。“松柏后凋”也本是一個獨立的句子,加“之”后就變成這個句子的賓語了。C項,前者是目的連詞,連結兩個動詞,譯為“來”;后者是介詞,表示原因,后面跟名詞,譯為“因為”“由于”。D項,前者是動詞“答應”的意思;后者是動詞“期望”的意思。8(2022新高考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臣效便計于王”與“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兩句中的

11、“于”字含義不同。B.“文請行矣”與“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兩句中的“行”字含義相同。C.“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與“恐托付不效”(出師表)兩句中的“恐”字含義相同。D.“秦必去矣”與“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必”字含義不同。【答案】B【解析】B項,前者是動詞“離開”的意思,后者是“流通”的意思。A項,前者是介詞“對、向”的意思,后者是介詞“由于”的意思。C項,二者都是“恐怕”的意思,表示推測。D項,前者是副詞“一定”的意思,后者是假設連詞“倘偌,假如”的意思。9(2022新高考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12、)A.“以國之半與秦”與“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史記項羽本紀)兩句中的“與”字含義相同。B.“秦必去矣”與“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難)兩句中的“去”字含義不同。C.“秦已去魏”與“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出師表)兩句中的“已”字含義相同。D.“魏王悉韓、魏之兵”與“悉使羸兵負草填之”(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兩句中的“悉”字含義不同。【答案】C【解析】C項,前者是副詞“已經(jīng)”或“之后”的意思;后者是動詞“停止”“停下來”的意思。A項,二者都是動詞“給予”的意思。B項,前者是動詞“離開”的意思,引申為“撤軍”。后者是“相距、距離”的意思。D項,前者做動詞,根據(jù)

13、語境翻譯為“率領所有的”,后者是副詞,全部,全都的意思。10(2022新高考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此國之利也”與“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兩句中的“利”字含義不同。B.“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與“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莊子養(yǎng)生主 )兩句中的“而”字含義相同。C.“雖欲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可得乎?”與“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兩句中的“雖”字含義相同。D.“燕不救魏”與“或師焉,或不焉”(師說)兩句中的“不”字含義不同。【答案】B【解析】B項,前者是連詞,連結動詞“出”和“望

14、”,兩個動詞有先后關系,所以這里“而”表示順承,翻譯為“就”。后者是連詞,表示轉折關系,翻譯為“可是”。A項,前者是名詞“利益”“好處”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詞“快、迅猛”的意思。C項,二者都表示假設關系,翻譯為“即使”。D項,前者是否定副詞,暗示前后句為否定的假設關系。后者通“否”,根據(jù)語境,翻譯為“不從師”。11(2022新高考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請行矣”與“于是公子請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兩句中的“請”字含義不同。B.“又西借秦兵”與“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凈沙秋思)兩句中的“西”字含義相同。C.“王且何利?”與“信臣精卒

15、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兩句中的“何”字含義相同。D.“利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乎”與“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莊子內篇養(yǎng)生主)兩句中的“乎”字含義不同。【答案】C【解析】C項,前者的意思是“有什么”,后者是動詞,通“呵”,意思是“問,盤問,詰問”。A項,前者是“請求”“懇請”的意思,后者是“邀請”的意思。B項,二者都是方位名詞作狀語,翻譯為“向西”。其共同特征是結構相同,都是“西+動詞”結構。D項,前者是疑問句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翻譯為“呢”;后者是用作形容詞、副詞詞尾。相當于“然”。12(2022新高考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16、“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與“度道里會遇之禮畢”(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道里”的含義相同。B.“寡人聽子”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記大學)兩句中的“聽”字的含義不同。C.“乃為之起兵八萬”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兩句中的“乃”字的含義不同。D.“以從田文”與“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兩句中的“從”字的含義不同。【答案】C【解析】C項,前者是副詞“于是、就”的意思;后者是副詞“竟然”的意思。A項,二者的意思是“路上行程、路程”。B項,前者是“聽從”的意思;后者是“聽到”的意思。D項,前者是動詞“跟隨”的意思,后者古同“縱”,南北方向,也指合縱的盟約。13(

17、2022新高考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乃為之起兵八萬”與“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兩句中的“起”字的含義相同。B.“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與“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阿房宮賦)兩句中的“輸”字的含義相同。C.“魏王大說曰”與“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琵琶行)兩句中的“說”字的含義不同。D.“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與“溯洄從之,道阻且長”(詩經(jīng)蒹葭)兩句中的“且”字的含義相同。【答案】A【解析】A項,前者是“派遣”的意思,后者是“起義,起事”的意思。B項,二者都是“運輸、輸送”的意思。C項,前者通“悅”,“高

18、興”的意思。后者是動詞“敘說”的意思。D項,二者都是連詞,表示遞進關系,翻譯為“而且”。14(2022新高考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王大恐”與“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恐”字的含義不同。B.“割地請降于魏” 與“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寡人之于國也)兩句中的“請”字的含義相同。C.“歸燕、趙之兵”與“自牧歸荑,洵美且異”(詩經(jīng)邶風靜女)兩句中的“歸”字的含義不同。D.“而封田文”與“又欲肆其西封”(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封”字的含義不同。【答案】B【解析】B項,前者動詞“請求”的意思,“向魏

19、國割地求和”;后者是副詞,表示請求對方允許說話人(即“我”)做某事。A項,前者意思是“恐懼、害怕”;后者是“恐怕,表示估計兼擔心”的意思。C項,前者是“歸還”的意思;后者通“饋”,“贈送”的意思。D項,前者是“加封”的意思,后者是“疆域,分界”的意思。15(2022新高考卷改編)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謂趙王曰”與“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史記項羽本紀)兩句中的“謂”字的含義相同。B.“文愿借兵以救魏”與“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歸去來兮辭)兩句中的“愿”字的含義不同。C.“愿大王救之”與“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20、)兩句中的“愿”字的含義相同。D.“國之半”為定語后置句,“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國之半”翻譯為“半個魏國”。【答案】C【解析】C項,前者是代詞,代指魏國;后者是動詞“到、往”的意思。A項,二者都是“對說”的意思。B項,前者是動詞“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詞“愿望”的意思。D項正確。【參考譯文】秦國準備攻打魏國,魏王聽說以后,晚上會見了相國孟嘗君,告訴他說:“秦國準備攻打魏國,您為我出謀劃策,該怎么辦?”孟嘗君說:“如果有諸侯的救援,那么國家可以保全。”魏王說:“我希望您為我走一趟。”并鄭重地為他準備好一百輛戰(zhàn)車。孟嘗君到了趙國,對趙王說:“我希望借兵來救魏國。”趙王說:“我不能借。”孟嘗君說:“敢來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趙王說:“可以聽聽你的道理嗎?”孟嘗君說:“趙軍并不比魏軍強,魏軍并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