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巖與沉積相4.3碎屑巖的其他構造及顏色_第1頁
沉積巖與沉積相4.3碎屑巖的其他構造及顏色_第2頁
沉積巖與沉積相4.3碎屑巖的其他構造及顏色_第3頁
沉積巖與沉積相4.3碎屑巖的其他構造及顏色_第4頁
沉積巖與沉積相4.3碎屑巖的其他構造及顏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講導學除了常見的層理、層面構造以外,碎屑巖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構造,如同生變形構造、暴露成因構造、化學成因構造、生物成因構造等等。這些構造類型特征明顯,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指示沉積環境的作用。碎屑巖的顏色也是碎屑巖肉眼觀察最直接的特征標志之一,其中的原生色也具有較好的指示環境的意義。這一講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碎屑巖的其他的構造類型和顏色,了解他們的識別標志的環境意義。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三、同生變形構造同生變形構造 也稱變形構造,是沉積物沉積的同時或在沉積物固結成巖之前還處于富含孔隙水的塑性狀態下發生的變形所形成的構造。(一) 重荷模和火焰狀構造(負載構造)(二) 球枕狀構造(三) 包卷層理(四) 滑塌

2、構造(五) 砂巖巖墻和巖床(六) 泄水構造(碟狀構造)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一)重荷模(load cast)和火焰狀構造重荷模/負載構造/重荷構造 覆蓋在泥質巖之上的砂巖底面上的不規則瘤狀突起 上覆砂質物陷入下伏泥質層瘤狀突起(負載囊)負載構造 泥質擠入上覆砂質層舌形or火焰形火焰狀構造火焰狀構造負載囊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重荷構造火焰狀構造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重荷模槽模重荷模同槽模的區別 形狀極不規則;缺少對稱性和方向性。共同點:在濁積巖中保存良好 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二)球枕構造1.定義 砂巖層斷開并向下陷入泥巖中形成的許多不均勻排列的橢球體或枕狀體。2.出現環境 不限于何種環境 間接表明快速沉積

3、作用 重荷模球枕構造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三)包卷層理包卷層理/卷曲層理/旋卷層理/揉皺層理/扭曲層理1.定義 層內的層理揉皺現象,由連續的開闊“向斜”和緊密的“背斜”組成。2.特點 只限于一個層內連續分布;從不發生斷裂和角礫化現象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3.成因 液化沉積層中的橫向流動,造成細層扭曲 沉積物中孔隙水泄水作用 4.出現環境 濁流沉積中較常見;潮間灘地與河流環境中的泛濫平原及砂壩中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四)滑塌構造(slump structure)1.定義 未固結軟沉積物在重力作用下發生運動和位移而形成的變形構造的總稱。 包括不規則的扭曲層理。2.特點 沉積層變形、揉皺、

4、斷裂、角礫巖化及巖性混雜。 局限在一定的層位內,頂部常遭沖刷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3.出現環境 一般伴隨快速沉積而產生,是水下滑坡的良好標志。 三角洲前緣; 海底峽谷前緣; 濁流、潮汐、曲流砂壩等。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五)泄水構造(water escape structure)1.定義 迅速堆積的松散沉積物中孔隙水向上泄出引起顆粒重排而形成的變形構造。2.類型 A.碟狀構造和柱狀構造 B.沙火山、泥火山 C.砂巖巖脈3.成因和環境 迅速沉積和較強振動 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四、暴露成因構造定義 沉積物(巖)中有些層面構造是因沉積物露出水面(或在水面附近)處在大氣中,

5、表面逐漸干涸收縮或受到撞擊而成的,稱為暴露成因構造。類型 如干裂、雨痕、泡沫痕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干裂(泥裂)定義 沉積物露出水面時因曝曬、 干涸所發生的收縮裂縫。特征 平面呈網格狀龜裂紋; 斷裂面常呈“V”形; 指示地層頂底出現環境 泥巖(粘土巖)和碳酸鹽巖中。 海/湖濱岸、干涸池塘、廢棄河道、泛濫平原、潮間帶。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五、化學成因構造定義 成巖過程中和成巖作用以后由化學作用所形成的構造。成因 化學沉淀和溶解兩種作用的結果類型 晶體印痕 結核 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一)晶體印痕定義 在一定條件下,松軟沉積物表面可形成鹽類和冰等物質的結晶體。這些晶體后來由于溶解、融化而消失,從而在層面上

6、留下晶體印痕。這些晶體也可被其它物質交代,或晶痕為其它沉積物充填,從而形成晶體假象(假晶)。賦存巖石 泥質沉積物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二)結核定義 是巖石中自生礦物的集合體。這種礦物集合體在成分結構、顏色等方面與圍巖有明顯的不同。特征 球狀、橢球狀、不規則的團塊狀,幾mm到幾十cm。賦存巖類 泥質巖、粉砂巖、碳酸鹽巖及煤系地層孤立/串珠狀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成因 未固結巖石中的呈溶液狀態的分散物質,重新分配和集中并逐漸增長而成。類型按形成階段: 同生結核 成巖結核 后生結核按成分: 碳酸鹽 硅質 磷酸鹽 硫化鐵、硫酸鹽成巖結核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五、生物成因構造定義 生物在沉積物內部或表面活動時,把

7、原來的沉積構造加以破壞和變形,而留下的它們活動的痕跡,稱為生物成因構造。生物遺跡構造(遺跡化石/trace fossils)生物擾動構造植物根跡生物硬體化石,可單獨組成巖石;生物軟體腐爛或向有機巖轉化。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一)生物遺跡構造(遺跡化石)按行為方式分為七類1.居住跡(Domichnia)2.覓食跡(Fodichnia)3.牧食跡(Pasichnia)4.停息跡(Cubichnia)5.爬行跡(Repichnia)6.耕作跡(Agrichnia)7.逃逸跡(Fugichina)Seilacher(賽拉赫),1953,1964,1967Ekdale et.al,1985第一節 碎屑巖構

8、造生物遺跡構造都是原地形成,不被搬運轉移,而是隨沉積物固結成巖保存下來,所以是判斷環境的良好標志。耕作跡(古網跡)深水沉積,往往與濁積巖伴生逃逸跡環境突變、躲避天敵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濱海地區,潮汐波浪作用強,溫度、鹽度變化大,底棲生物絕大多數挖掘很深的垂直潛穴或在巖石上鉆孔。淺海地區,環境因素變化小,底棲生物潛穴較淺,多數傾斜或水平。半深海或深海地區,環境相對安定,以食泥生物為主,在層面上留下各種彎曲狀、網狀、樹枝狀或螺旋狀的覓食和牧食跡構造及復雜的潛穴系統。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二)生物擾動構造(bioturbation structure) 不具有確定形態的生物成因構造,可以借助發育良好的層

9、理被破壞識別出來,通常稱為生物擾動構造。 一般表現為不規則的斑點(泥質沉積物內)。第一節 碎屑巖構造(三)植物根跡 植物根呈炭化殘余或枝叉狀礦化痕跡,出現在陸相地層中,指示植物就地生長。 陸相的可靠標志,如三角洲平原、沖積平原、沼澤、海濱平原等大陸環境。煤系中最常見。垂直根跡須根跡 碎屑巖的顏色 鑒別巖石,劃分和對比地層, 分析判斷古地理的重要依據碎屑巖的顏色可分為三類繼承色自生色次生色第二節 碎屑巖的顏色一、繼承色 主要取決于碎屑顆粒的顏色,即繼承的母巖的顏色。二、自生色 沉積和早期成巖過程中自生礦物的顏色。 繼承色和自生色是碎屑巖的原生色判斷沉積環境 紅色、黃色氧化環境; 綠色半氧化、半還原環境; 灰色、黑色還原環境。三、次生色次生色不能作為相標志 后生或風化作用階段,新生成的次生礦物造成的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