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章課件_第1頁
《老子》三章課件_第2頁
《老子》三章課件_第3頁
《老子》三章課件_第4頁
《老子》三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老子三章生平:老子(約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后退隱,著老子。傳說 據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發,白白的大絡腮胡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子叫“老

2、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仕途之路老子有著滿腹學問,至于活了多少歲也說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廣納賢才的周文王請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職,主管國家存藏的竹簡(相當于國家圖書館)。 武王繼位后,老子負責記錄朝廷朝政議論。成王執政的時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極大秦、竺乾等國,他到處講學,頌揚周德。由于這位仙風道骨的長者,學識淵博,今人欽敬,所以,各國的君主朝臣都尊稱他為“古先生”。 輪到昭王執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將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這爾于我詐的爭斗,于是,他辭去朝官,騎了頭青牛,西出函谷關,去昆侖山隱德修行。老子經過函谷關時,函谷關關令尹喜知

3、道他即將隱去,請老子著書,于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也是他留給后人唯一的著作老子。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當時無人知曉,因其留下的道德經太過玄妙,后世眾人景仰之余,相互傳誦,越傳越奇,遂將老子捧為壽與天齊的神仙,并以神話的方式描述。 老子出關老子作品道德真經即道德經,或稱老子老子五千文。原為先秦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為道教奉為主要經典。年代關于老子和老子這部書的時代問題,學術界爭論較大,尚無一致的結論,一般認為最后成書于戰國時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稱,老子應關令尹喜之請,“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后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1973年

4、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種老子帛書寫本,則皆德經在前,道經在后,文字亦略有差異。版本 老子歷來有多種版本,其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兩種,道教以河上本為準。 主要思想 老子采用哲理詩的形式寫成,整個哲學思想由“道”展開,“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疇,“道”字在書中出現了七十余次。他認為: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天道自然無為是老子一書的主旨。老子包含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比較系統地揭示了事物

5、互相對立依存的關系。他認為善惡、美丑、長短、高下、前后、有無等都是對立的統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他體察到事物的矛盾會相互轉化,“反者道之動”是事物運動的規律。在認識論上,老子則主張“滌除玄覽”,靜觀萬物的循環演變。他不重視經驗知識,認為“不出戶,知天下”。在社會政治觀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并描繪了一幅“小國寡民”的理想國圖畫。他反對儒家的仁義道德,主張“絕仁棄義”。注疏 老子成書后,從戰國末的韓非起,歷代注家蜂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稱,詮疏箋注道德經者,六十余家,并對各家特點作了論述。 歷代注家因時代之不同,注釋思想即各具特點,有的視之為君人南面之術,有的視之為兵書,有的視之

6、為養生書,致使老子注釋書千姿百態,各有各的理解。 道士以道德經為祖經,歷代注疏者甚眾,在諸家注疏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同樣因為時尚不同和個人理解的差異,而呈現各自的特點。總的特點是將老子宗教化,從中升華出與宗教相通的內容,以之作為道教教理、方術的根據。 西漢初,黃老學大興,老子成為其主要經典。漢武帝以后黃老學逐漸向黃老道演化,老子逐步被神化,老子亦開始宗教化。東漢時,河上公老子章句首先從宗教角度理解和闡發老子,以之作為治國治身和修養成仙的理論依據,這給予當時的神仙方士以啟發和影響。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即有與河上公老子章句十分相似的思想,并汲取老子中的許多思想作為理論根據。到東漢后期,老子便成為道教所

7、奉的經典,寫出注釋書老君道德經想爾訓,以道教的觀點解釋老子,并將其作為教科書訓育徒眾。漢代道教老學的主要特征是黃老神仙長生思想,借用老子的“道”作為其神仙學說的理論依據,理論思維的水平不太高。 魏晉玄學的產生,給道教老學以新的啟迪。曹魏時道士孫登“以重玄為宗”解釋老子,為道教老學重玄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及發展到唐代,經成玄英、李榮等重玄派學者的發揮,遂成為道教老學中最有影響的學術流派,成為當時道教解老轉代表,連唐玄宗注疏道德經時也深受其影響。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對重玄派深為推許,重玄派解老有兩大特征:一是援莊入老,一是援佛入老。運用這種方法解老使道教的教理教義得到了發展,進一步深化了道教理論

8、思維水平。自魏晉迄唐的發展過程中,道教老學逐漸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流派,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事理因果之道,有的明重玄之道,各有學術特色和側重點,色彩紛呈。這就給唐代中后期道教老學的集注化創造了條件,這種集注化傾向在蜀中尤為突出。杜光庭的道德真經廣圣義更是引用和評論諸家,總結了漢魏以來的道教老學,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唐代是道教老學史上最興盛的時期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深受佛教哲學的影響,有較高的思辨性。 宋代道教解老之作仍深受重玄派的影響,但又較多地把易學思想引入到老子注解之中,使易、老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時,宋代道教老學還繼承發展了重玄派對“理”、“心”、“性”等的闡釋,給予宋明

9、理學的形成以深刻的影響。 元明以來,道教解老之作仍續有問世。較具代表性的是元道士李道純的道德會元和杜道堅的道德玄經原旨。這些著作中多以理學術語解老,反映其受宋明理學的影響較大,反映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總之,道德經在歷代道士的不斷注疏中,逐漸注進了新的內容,這是一個老子被逐漸神學化的過程,也是道教思想理論不斷深化的過程,其中包含著較豐富的思想內容,是研究道教教理、哲學的一大基本來源。 創作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王權下放,陪臣執命,政治和社會關系均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當現實社會中的氏族制束縛著歷史的發展,“舊命觀”和“天道觀”同樣也束縛著思想的發展,老子形而上學的“道”的提出是對自然史的認識上尋找否

10、決“天命觀”“天道觀”的理論根據,因而具有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譯文】人們都知道美的具體標準而去人為的制造“美”,那就是丑惡了;都知道怎樣做能被稱為善良,那么其中就已經存在不善良的因素了。所以說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音樂和噪聲、前和后都是互相比較、互相襯托而成的,本質是渾然一體的。所以圣人順應自然不造作生事,發揚的是不依賴文字語言的教化

11、。聽憑萬事萬物自然發展而不去人為干預,生成了不去占有,作育了不去把持,大功告成而不居功德。正由于不居功德,所以永遠也不會失去功德。我們所看見的現實中的美真的就是精神世界的美嗎?我們所看見的現實世界的惡真的就是精神世界的惡嗎?莊子中有一篇馬蹄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龁()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烙)之,連之以羈縶(),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后有鞭筴(冊)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 龔自珍的病梅館記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

12、,杭州之西溪,皆產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qi1)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yu4)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yu4)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對馬進行修飾,對梅加以造型,這在有些人看來,都是非常美的事情,其實都是最最丑惡的事。所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美是一種最不確定的東西。有無相生老子11章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

13、,有車之用。埏(shn)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紅樓夢那副著名的對子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對此概括得最為經典。 難易相成難易相成,說此事難,也就是說彼事易,相比為難。老子63章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長短相形,長短是相比較而體現的。尺對于寸來說是長,對于丈來說就是短。俗語說: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高下相傾,有高才有下,有下才有高。高和下又不是絕對的,站在山腳下,覺得眾山皆高大,會當凌絕頂,才一攬眾山小。 音聲相和,音和聲是相和諧的,雖為兩者,

14、其實難分彼此。注:古人認為“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兩者是有區別的。 前后相隨,無前,無以顯后,無后,亦無以明前。以今天的知識看,宇宙空間中本無所謂前與后,一直向前走,繞地一圈,又到了后面。從人的心態說也是這樣,向前看,覺得自己在后面,向后看,又覺得自己還是在前面,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老子中還有大量的這類辨證范疇,如“曲全”、“枉正”、“洼盈”、“弊新”、“少多”、“重輕”、“靜躁”、“貴賤”、“柔剛”、“禍福”等等。可以說,一部道德經,就是由這一系列辨證組成的。老子為什么要弄出這么多矛盾的東西來呢?無非是說現實的世界不可靠,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觀察也往往適得其反,恰如西方哲學說的“感性經

15、驗又是人的認識的嚴重障阻,只有清除了感覺的雜念,人才能達到對真理的認識。而清除感覺的雜念(智障“執障”)的最好辦法,就是指出它們的內在矛盾。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既然現實中的事情都是相互矛盾、相互轉化的,那么,最好就不要多事,因為,當你自以為做了某件美事的時候,很可能同時也帶來相應的惡果。劃分等級產生斗爭;建立國家發生戰爭;制禮作樂禮崩樂壞(以及恩格斯說的,科學征服自然的每一進步,都會遭到大自然加倍的報復。)所以圣人以無為的態度處事。老子第3章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為無為,則無不治。所以老子主張治大國若烹小鮮(60章),

16、讓人民都能按其樸素的自然本性生活,天下都能按其自然的規律運行,那么也就達到大治了。莊子中有個混沌鑿七竅而死的故事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柳宗元寫了一篇種樹郭囊駝傳 問者日: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日:我知種樹而已,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呼日:官命促爾耕,勖(x)爾植,督爾獲,蚤繅而緒,蚤織而縷,字而幼孩,遂爾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sn)饔(yng)以勞吏者,且不得暇

17、,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這兩則寓言都說明同一個道理,就是現實生活中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事,當事人自以為是做了好事,其實效果恐怕適得其反。既然如此,還不如放棄人為干預,讓事情按自己本性發展。所以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讓百姓休養生息,最終能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也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行不言之教做事是如此,說話也是如此,你以為說得很對,其實未必,恐怕說得越多,錯得越多,還不如不說。所以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章)最好是效仿天道,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73章)老子既然主張實行“不言之教”,那么他自

18、己為何還要說這么多的廢話呢?所以白居易就做了一首詩加以嘲笑:讀老子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言?這種批評其實還是沒有讀懂老子的,老子雖有五千言,但那都是由一系列矛盾概念構成的(美與惡,善與不善,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后,還有曲與全,枉與直,洼與盈,敝與新,少與多,大與細,等等),“言”與“不言”也是一對矛盾概念,老子通過揭示概念的內在矛盾,用語言否定語言,好象數學中的1-1=0,引導人們在這言說的互相否定中,領悟那不可言說的道理。所以真正讀懂老子的人評論說:圣人終日言,而未嘗言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

19、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 上善若水【譯文】最好的德行就象水:水善于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著無人來爭、與人無爭的善地;心境如深淵一般清明寧靜;行為因內心的祥和而對眾生充滿慈愛;言語因清靜無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義卓著;政治上也會因為無私無欲,不刻意追求有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雜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專注于辦事,從而無所不通;行事也會看清真正應該發動的時機,而且善于把握時機。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郁,也沒有來

20、自外界的憂患、憂難。為什么說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而常德眾之先。”居,善地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謙和的心態,那么就是“不爭”,“不爭”就是“上善”的行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終是占大便宜的。所謂“吃虧是福,得便宜處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盡管它不停地奔向低洼的地方,但是沒有哪一刻停止過自身的升華(蒸發),最后它又以一種嶄新的、更為純凈的形態遨游于藍天,那就是白云沒有任何人可以居高臨下地俯視它。正所謂“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淵里。自有老天不我欺,青云直

21、上居九天。”心,善淵水的本質的清明寧靜的,從來不受任何外來物的影響,它的物理化學性質極為穩定:無色、無味、透明。它在急速運行時可以混雜夾帶著泥沙礫石,但一停下來,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來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無機鹽和礦物質,但當它升華(蒸發)的時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純凈。與,善仁水對任何物體都是很“仁愛”的,瓦礫和寶玉都可以跟著它一起去旅行,它絕對不會厚此薄彼。參天的大樹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潤,既不趨炎附勢,也不故作清高。言,善信水的聲音是天地間最美妙的聲音,也是最變化莫測的聲音,但是每種聲音都符合它的身份。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潤物細無聲”,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嘩嘩”,可

22、以是大海的呼嘯,聽其聲可知其形,這就是是“信”。內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情偽飾。正,善治水完全根據“道”的原則和具體地理環境來決定它要走的路,無論東西南北,無論直行蜿蜒,它都依據地勢而為,絕對沒有什么主觀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個大方向,奔向低洼,不考慮氣派和面子的問題,寬可以數十里,窄可以幾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慮最終是奔向大海還是奔向沙漠,絕不會自動自發地去趨吉避兇。水執行的是真正的“無為之治”。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潤,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沖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它不會去計較是不是主角,有多少收益,吸

23、引多少眼球,人氣指數有多高,它只是默默地勤奮地敬業地工作。但是,哪里可以完全離開水呢?可以說這世間的絕大多數工作如果沒有水的參與,根本是不可能辦成的。動,善時水又是最善于等待時機來發動的。春天萬物復蘇、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來了;夏天萬物生長壯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萬物氣息收斂,生機轉入種子,相應降水就開始少;冬天萬物閉藏,生機封固于內,就基本上不怎么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動(雪),留待來春地氣回暖、萬物復蘇時再用。夫唯不爭,故無尤。以不爭爭,以無私私。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譯文

24、】認識別人的才能和弱點,從而正確地運用和必要地制約、更好地開發,這稱為智慧;反觀自身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究竟有多大能力,最易失誤的是什么,這稱為有自知之明。能夠擊敗敵手,超越他人的功績,這可以證明你能力卓絕;而能夠不斷戰勝自己的不良欲望、惡劣習性,超越自我,更上一層樓,才是真正的強者。懂得安于寧靜、內心滿足、平安喜樂、祥和自然就是最大的財富。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克服重重險難奮勇前進的人才算有志氣。在任何情況下不忘記自己的根本,不迷失自己的本心,才能長久地保存自己。就算實體遭到毀滅,精神仍源遠流長才是真正的生命長久。知人者智 “知人”就是了解別人、認識別人,是向外的。“知人”是一切人際關系開展的基

25、礎。紅樓夢里有副著名的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講的就是“知人”。“知人”才能“善用”。“知人”就是“識人”,有句古話叫做“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識人”是為人處世的頭等大事。無論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都不能不“知人”,否則簡直可以說是寸步難行。“知人”是每個人都會一點的基本生存技巧,人和人的區別只在于“知人”的水平有高低。所以,善于“知人”的人當然是智者,有智慧的人才善于“知人”。自知者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是向內的。“自知”是“知人”的基礎,“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要了解別人,首先要對自己要有深刻的了解。所有人中最方便、最容易了解的人就是

26、自己。但是最難透徹了解的也是自己,因為太主觀了,就象一面鏡子,可以照盡天下萬物,卻獨獨照不到本身。所以真正能“自知”的人才是不容易的人,因為徹底的“自知”不僅需要“外照”,而且需要“內照”更重要的是“內照”。一個懂得“內照”的人才能真正的“自知”,才有資格稱為“明”。“明”是“內修”的境界“心境空明”,“智”是“外學”的范疇,“明”比“智”的等級不知道要高多少倍呢。勝人者有力“勝人”就是勝過別人,征服別人,是向外的。“勝人”是人和人之間的競爭,是強者擊敗弱者的過程。自然界奉行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原則,就是一個互相“勝”的原則。人在這個社會,也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勝人”或被人“勝”,小到測驗

27、、競技,大到事業、婚姻,甚至是生命。只要有競爭,就有“勝負”。“多力者勝,少力者負”是競爭的規則,區別只在于這個“力”是體力、武力、智力、能力等等的不同。因此,能夠從種種競爭中“勝”出的人,當然是相對的“有力”者。自勝者強“自勝” 就是勝過自己,征服自己,是向內的。“自勝”是自己超越自己,是自我提升的過程。“勝人”不過是說明你擁有的“力”多,你有100斤力,對方只有50斤,當然是你“勝”;如果別人有 200斤,就是人“勝”。“自勝”是過去我只有100斤力,通過“自勝”,現在我可以有200斤甚至更多。“自勝”是“勝人”的基礎,“自勝”的目的又不僅僅是“勝人”,這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極限的過程,是一

28、個效法天道、自“強”不息的過程,所以能夠“自勝”的人才有資格稱為真正的“強”者。“自強”是自勵自進的過程,是“內修”的境界,是不斷反省、不斷自律、不斷精進、不斷升華的過程。知足者富什么人是真正的“富”人?“富”首先是一種精神狀態,就是知道滿足的精神狀態。他知足長樂,能夠“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樂”。這種知道滿足的精神狀態和具體擁有多少物質和金錢的關系不大。也許他剛夠溫飽,但是他滿足于這樣平淡甚至有些清苦的生活,對于他來說,精神是極大豐富的,豐富到了可以忽視世俗生活中一切的物質貧乏,因此,他才是“富”人。其次,他樂善好施。他的財產也許只有兩個剛剛夠自己吃飽的餅,但是他能夠自覺自愿地省出一

29、個來布施給一個餅都沒有的窮人。他覺得不但自己擁有夠多,而且還有多余的可以拿出來貢獻給更需要的人們。這就更是“富”人了,他不僅以此獲得了心理的滿足和喜樂助人永遠是快樂的,這種快樂是高尚的快樂、純樸的快樂、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快樂、脫離了低級趣味的快樂;而且他這種行為必將為自己在久遠的輪回中、漫長的生命長河里帶來無窮無盡的財富。強行者有志什么人是真正的“有志”者?“有志”者不是經常立下各種“宏偉”志向的人,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萬劫不復我獨行”的“強行者”。郭沫若曾經寫過這樣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真正的有志者不僅要有“破釜沉

30、舟”式的勇氣和決心,更要有“臥薪嘗膽”式的堅忍與毅力。這樣的人內心擁有著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足以戰勝外界一切阻撓他到達目標的力量。他不僅有著“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決,更有著不惜“上窮碧落下黃泉,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毅。玄奘 、鑒真不失其所者久“不失其所者久”。“所”是一個人的根本,“不失其所”就是不會忘記、失去自己的根本。從“道”的角度來說,萬物總有一天都會回到它們各自的根本、源頭上去。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赤裸裸地來;等到走的那一天,也帶不走分毫。從物質上看,每個人最終都會回到當初他來的那個“所”。但是從精神上來說,又有多少浪子迷途而忘歸呢?多少人沉迷于種種物欲、流浪生死大海,再也找不回來時的路了呢?一個忘記自己根本的人,雖然肉體也許還活著,其實他已經死了,或者說“蛻變”了;只有不迷失自己本心的人,始終記得自己的使命與歸宿的人才能算是真正長久的。死而不亡者壽有“生”就有“死”,“死”是任何一個人最終必然的結局。世人普遍好“生”而惡“死”,希望能夠“長壽”,能在這個世界活得長一點。但是客觀世界是很殘酷和真實的,人類的軀體是注定不能在這個世界里“久住”的,是屬于很快就會敗壞的那一類。就算活了一百年,甚至是兩百年,終究還是難逃一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