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監測方案word版(共20頁)_第1頁
基坑監測方案word版(共20頁)_第2頁
基坑監測方案word版(共20頁)_第3頁
基坑監測方案word版(共20頁)_第4頁
基坑監測方案word版(共20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 PAGE 22 頁 共 28頁目 錄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422909176 1、概況 PAGEREF _Toc422909176 h 3 HYPERLINK l _Toc422909177 1.1工程概況 PAGEREF _Toc422909177 h 3 HYPERLINK l _Toc422909178 1.2基坑概況 PAGEREF _Toc422909178 h 3 HYPERLINK l _Toc422909179 1.3工程地質概況 PAGEREF _Toc422909179 h 3 HYPERLINK l _Toc4229091

2、80 1.4環境概況 PAGEREF _Toc422909180 h 3 HYPERLINK l _Toc422909181 2、基坑支護及施工方案 PAGEREF _Toc422909181 h 3 HYPERLINK l _Toc422909182 3、監測目的、范圍、依據、原則及監測內容 PAGEREF _Toc422909182 h 4 HYPERLINK l _Toc422909183 3.1 監測目的: PAGEREF _Toc422909183 h 4 HYPERLINK l _Toc422909184 3.2 監測范圍: PAGEREF _Toc422909184 h 4 HY

3、PERLINK l _Toc422909185 3.3 監測依據: PAGEREF _Toc422909185 h 4 HYPERLINK l _Toc422909186 3.4 編制原則 PAGEREF _Toc422909186 h 5 HYPERLINK l _Toc422909187 3.5 監測內容 PAGEREF _Toc422909187 h 6 HYPERLINK l _Toc422909188 4、基坑監測項目和監測方法要求匯總表 PAGEREF _Toc422909188 h 7 HYPERLINK l _Toc422909189 5、監測方法 PAGEREF _Toc42

4、2909189 h 7 HYPERLINK l _Toc422909190 5.1 水平位移觀測: PAGEREF _Toc422909190 h 7 HYPERLINK l _Toc422909191 5.2 沉降觀測 PAGEREF _Toc422909191 h 8 HYPERLINK l _Toc422909192 5.3基坑工程整個施工期內,每天均應進行巡視檢查。 PAGEREF _Toc422909192 h 8 HYPERLINK l _Toc422909193 6、監測點的埋設 PAGEREF _Toc422909193 h 9 HYPERLINK l _Toc42290919

5、4 6.1基準點 PAGEREF _Toc422909194 h 9 HYPERLINK l _Toc422909195 6.2 水平和垂直位移監測點 PAGEREF _Toc422909195 h 10 HYPERLINK l _Toc422909196 6.3周邊管線沉降監測點 PAGEREF _Toc422909196 h 11 HYPERLINK l _Toc422909197 6.4周邊圍墻沉降監測點 PAGEREF _Toc422909197 h 11 HYPERLINK l _Toc422909198 6.5周邊道路沉降監測點 PAGEREF _Toc422909198 h 11

6、 HYPERLINK l _Toc422909199 7、監測精度及所采取的技術措施 PAGEREF _Toc422909199 h 11 HYPERLINK l _Toc422909200 7.1 監測精度 PAGEREF _Toc422909200 h 11 HYPERLINK l _Toc422909201 7.2技術措施 PAGEREF _Toc422909201 h 12 HYPERLINK l _Toc422909202 8、基坑監測組織方案 PAGEREF _Toc422909202 h 13 HYPERLINK l _Toc422909203 8.1 監測周期 PAGEREF

7、_Toc422909203 h 13 HYPERLINK l _Toc422909204 8.2 監測過程策劃 PAGEREF _Toc422909204 h 13 HYPERLINK l _Toc422909205 8.3 預警值 PAGEREF _Toc422909205 h 14 HYPERLINK l _Toc422909206 9、監測資料處理與成果提交 PAGEREF _Toc422909206 h 15 HYPERLINK l _Toc422909207 9.1 日報 PAGEREF _Toc422909207 h 15 HYPERLINK l _Toc422909208 9.2

8、 月報 PAGEREF _Toc422909208 h 15 HYPERLINK l _Toc422909209 9.3 最終監測報告(包括以下內容) PAGEREF _Toc422909209 h 15 HYPERLINK l _Toc422909210 9.4 監測數據提交 PAGEREF _Toc422909210 h 15 HYPERLINK l _Toc422909211 10、監測人員和測量儀器安排 PAGEREF _Toc422909211 h 15 HYPERLINK l _Toc422909212 11、其他監測要求 PAGEREF _Toc422909212 h 16 HY

9、PERLINK l _Toc422909213 11.1 加強監測 PAGEREF _Toc422909213 h 16 HYPERLINK l _Toc422909214 11.2 應急預案 PAGEREF _Toc422909214 h 17 HYPERLINK l _Toc422909215 11.3 質量保證 PAGEREF _Toc422909215 h 17 HYPERLINK l _Toc422909216 11.4安全生產與文明生產 PAGEREF _Toc422909216 h 18 HYPERLINK l _Toc422909217 11.5 觀測標志保護及每日儀器校核、基

10、準點復核 PAGEREF _Toc422909217 h 18 HYPERLINK l _Toc422909218 12、附錄 PAGEREF _Toc422909218 h 18 HYPERLINK l _Toc422909219 A基坑監測數據記錄表 PAGEREF _Toc422909219 h 18 HYPERLINK l _Toc422909220 B巡視監測日報表 PAGEREF _Toc422909220 h 18 HYPERLINK l _Toc422909221 WXLC-JL4.9-03-01 A基坑監測數據記錄表 PAGEREF _Toc422909221 h 19無錫深

11、港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無錫深港國際A2地塊)基坑工程安全監測方案1、概況1.1工程概況本工程位于無錫市新區新坊路北側、錫滬路南側、新興路東側,建筑占地總面積約為100000。1.2基坑概況 基坑規模:施工范圍內共有8處基坑獨立開挖,合計基坑總周長約3300m。 基坑開挖深度:該基坑實際挖深為5.40m,最大開挖深度達到5.85m。1.3工程地質概況 詳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1.4環境概況場地北側: 地下室外墻離錫滬路南側路邊約12m,分布有電力及其它管線;場地東側:地下室外墻離規劃路約12m,分布有電力及其它管線;場地南側:地下室外墻離新坊路北側路邊約為10m,分布有電力及其它管線;場

12、地西側:地下室外墻離新興路東側路邊約為10m,分布有電力及其它管線。根據本工程周邊環境要求、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及基坑挖深綜合確定本基坑工程安全等級為“二級”。基坑設計單位為蘇州光華巖土工程有限公司,具體基坑深度及其范圍可參照相關圍護設計圖紙。2、基坑支護及施工方案見基坑支護及施工方案。3、監測目的、范圍、依據、原則及監測內容3.1 監測目的:3.1.1 根據監測結果,發現可能發生危險的先兆,判斷工程的安全性,防止工程破壞事故的發生,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消除在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隱患,以確保圍護結構和臨近建筑及地下管道的安全;3.1.2以基坑監測的結果指導現場施工,進行信息化反饋優化設計,使

13、設計達到優質、安全、經濟合理、施工快捷;3.1.3 為設計人員提供準確的現場監測結果使之與理論預測值相比較,用反分析法求得更準確的設計參數,修正理論公式,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原有的設計方案,以指導下階段的施工,確保地下施工的安全順利進行,同時也能為其它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參考。3.2 監測范圍:3.2.1 基坑支護結構主體監測;3.2.2 基坑周圍環境監測。3.3 監測依據:基坑監測方案可根據下列依據制定:a 建設單位提供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由蘇州光華巖土工程有限公司提供)b 國家相關規范、規程、標準或地方規程:序 號名 稱編 號1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2工程測量規范GB5

14、002620073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720064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5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6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T 8-20073.4 編制原則深基坑開挖及支護施工過程中,每個分步開挖的空間幾何尺寸和開挖部分的無支撐暴露時間,與周圍墻體、土體位移即三維空間的各種變化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這就反映了基坑開挖中時空效應的規律。基坑開挖是基坑卸荷過程,由于卸荷而引起坑底土體產生以向上為主的位移,同時也引起支護結構在兩側壓力差的作用下而產生的水平方向位移和因此產生的支護結構外側土體的位移。基坑變形包括支護結構體的變形、坑底隆起及基坑周圍地

15、層移動等。加強監測工作可以可靠而合理地利用土體自身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控制土體位移的潛力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根據本工程監測技術要求和現場施工具體情況,監測方案按以下原則進行編制:a 基坑施工土體變形影響范圍(一般約為3倍基坑開挖深度)內的建(構)筑物、周邊道路、地下管線和基坑本身作為本工程監測及保護的對象。b 設置的監測內容及監測點必須滿足本工程設計方及有關規范的要求,并能全面反映工程施工過程中周圍環境及基坑圍護體系的變化情況。c 監測過程中,采用的方法、監測儀器及監測頻率應符合設計方和規范要求,能及時、準確地提供數據,滿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3.5 監測內容根據本基坑開挖深度,基坑邊線外延30m

16、范圍內,基坑周圍道路及基坑支護本身,及降水引起的環境變化,是本工程考慮監測保護對象。根據場區工程特點及設計要求,具體監測內容如下:1)支護結構水平位移和沉降監測,共布設98個水平位移和沉降監測點;2)周邊管線沉降監測,共布設61個監測點;3)周邊圍墻沉降監測,共布設15個監測點;4)周邊路面沉降監測,共布設17個監測點;5)現場巡視。4、基坑監測項目和監測方法要求匯總表 監測方法監測項目監測布置和測點數量監測方法監測控制值監測目的支護結構頂部位移(98個)在支護結構頂部每15-20m設置1個位移測點,等間距布置全站儀5mm/d連續三天累計40mm判斷結構穩定支護結構頂部沉降(98個)在支護結構

17、頂部每15-20m設置1個沉降測點,等間距布置精密水準儀4mm/d連續三天累計30mm判斷結構穩定周邊管線沉降(61個)施工沿線地面道路每隔20m布置沉降觀測點精密水準儀累計20mm2mm/d連續三天相鄰兩測點差達8mm地下管線穩定周邊圍墻沉降(15個)施工沿線地面道路每隔20m布置沉降觀測點精密水準儀累計20mm2mm/d連續三天相鄰兩測點差達8mm周邊建筑穩定周邊路面沉降(17個)施工沿線地面道路每隔20m布置沉降觀測點精密水準儀累計35mm5mm/d連續三天相鄰兩測點差達8mm周邊道路穩定現場巡視5、監測方法5.1 水平位移觀測:水平位移采用測小角法,角度觀測一測回,距離按1/2000的

18、精度測量,測小角法是利用精密經緯儀精確地測出基準線與置鏡點到觀測點視線之間所夾地微小角度i(如圖所示),并按下式計算偏移值:li=i.Si/式中Si為端點A到觀測點Pi的距離,=“206265”;5.2 沉降觀測在遠離基坑50米以外安全可靠處布設一組(一般不少于3個點)穩固基準點,采用精密水準儀進行觀測,按國家二等水準測量技術要求執行。5.3基坑工程整個施工期內,每天均應進行巡視檢查。本基坑工程巡視檢查包括以下主要內容圍護結構a.支護結構成型質量;b.坡頂后土體有無沉陷、裂縫及滑移;c.基坑有無涌土、流砂、管涌。施工工況a.基坑開挖分段長度及分層厚度是否與設計要求一致,有無超長、超深開挖;b.

19、場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狀況是否正常,基坑降水設施是否運轉正常;c.基坑周圍地面堆載情況,有無超堆荷載。基坑周邊環境a.地下管道有無破損、泄露情況;b.周邊建(構)筑物有無裂縫出現;c.周邊道路(地面)有無裂縫、沉陷;d.鄰近基坑及建(構)筑物的施工情況。監測設施a.基準點、測點完好狀況;b.有無影響觀測工作的障礙物;c.監測元件的完好及保護情況。根據設計要求或當地經驗確定的其他巡視檢查內容。巡視檢查的檢查方法以目測為主,可輔以錘、釬、量尺、放大鏡等工器具以及攝像、攝影等設備進行。巡視檢查應對自然條件、支護結構、施工工況、周邊環境、監測設施等的檢查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如發現異常,應及時通知委托方及

20、相關單位。巡視檢查記錄應及時整理,并與儀器監測數據綜合分析。6、監測點的埋設根據設計文件要求及本工程目前的實際情況,監測主要圍繞由基坑開挖引起的圍護結構本身變形;觀測點主要布置在能控制到基坑坡頂支護結構本身受力大的相對薄弱處。各監測項目的測點布設位置及密度應與基坑各分項施工順序、被保護對象的位置及特性相配套,同時為綜合掌握基坑的變形狀況,系統了解變形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應注意每一開挖段的施工監測,各測點布設時間如下:監測項目埋設時間備注圍護結構頂部垂直及水平位移邊坡施工完畢即可布設各測點布設完畢穩定后,在基坑開挖之前進行23次的初始值采集,取其穩定值的均數做原始基準數據。周邊建(構)筑物沉降基坑

21、開挖前一個星期布設完成6.1基準點在遠離建筑物、穩定且不易被破壞的凈慧東路、科研路及和風路上分別布設基準點BM1-BM3(其大樣如下圖),埋設長15cm的道釘嵌入路面并做提醒標識,定期以這三個基準點進行聯測檢測基準點高程。水平位移基準點共布置4個,編號P1P4,并互相聯測。布設方法如下圖:6.2 水平和垂直位移監測點由于基坑開挖期間小面積大量土方卸載,支護結構將產生縱、橫向的位移變形,對基坑的安全保護是必不可少的監測內容。本工程采用支護結構頂部埋設圓頭鋼筋帶有十字標志的沉降、水平位移布設測點方式,沿支護結構頂部每20米設置一點沉降和水平位移監測點,共98點(PD1-PD98)。布設方法如下圖:

22、6.3周邊管線沉降監測點根據設計圖紙在基坑邊的管線上每隔20米左右地表上埋設監測點,采用30cm50cm長25的鋼筋埋入地下,采用間接監測法進行監測,擬布設61個沉降監測點(GX1-GX61)。6.4周邊圍墻沉降監測點根據設計圖紙在基坑邊的圍墻上每隔20米左右圍墻內埋設監測點,采用10cm長的鋼筋植入墻內,采用間接監測法進行監測,擬布設15個沉降監測點(W1-W15)6.5周邊道路沉降監測點根據設計圖紙在基坑邊的道路上每隔20米左右地表上埋設監測點,采用30cm50cm長25的鋼筋埋入地下,采用間接監測法進行監測,擬布設17個沉降監測點(DL1-DL17)。以上測點布置僅供參考,最終測點布置應

23、根據各方意見共同確定后實施。7、監測精度及所采取的技術措施基準點觀測及沉降觀測點采用武漢中緯DZL700電子精密水準儀及配套的2M銦瓦水準尺;水平位移觀測點采用拓普康2秒級GTS335W型全站儀。7.1 監測精度7.1.1本次監測精度按二級變形測量等級要求執行,其精度指標要求如下表:變形測量級別沉降觀測位移觀測觀測點測站高差中誤差(mm)觀測點坐標中誤差(mm)二級0.53.07.1.2水準測量的有關技術要求如下:a.水準觀測的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和視線高度,應符合下表的規定:等級視線長度(m)前后視較差(m)前后視累積差(m)視線高度(m)二級502.03.00.3b.水準觀測的限差,應符合

24、下表的規定:等級基輔分劃讀數較差(mm)基輔分劃所測高差較差(mm)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 (mm)單程雙測站所測高差較差(mm)檢測已測高差較差(mm)二級0.50.71.00.71.57.1.3水平角觀測的限差應符合下列要求:a.方向觀測法的觀測限差應符合下表的規定:儀器類型兩次照準目標讀數差半測回歸零差一測回內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測回互差GTS335W2353b.全組合測角法的觀測限差應符合下表的規定: 儀器類型兩次照準目標讀數差上下半測回角值互差同一角度各測回角值互差GTS335W2337.2技術措施為了確保各項監測項目的精度,投產的儀器必須在計量認證的有效期內,并按規定內容檢查標

25、定其主要技術指標,儀器檢查合格后方能使用,并做記錄歸檔。遇特殊情況(如受震、受損)隨時檢查、標定。不合格儀器堅決不能投產使用。初始數據必須觀測兩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可靠性。水準測量采用閉合環或往返閉合觀測方法。觀測數據不能隨意涂改。結合沉降觀測特點, 操作時采取固定儀器,固定人員,固定觀測路線,以減少系統誤差,增加各次觀測成果的可比性。每次觀測后應及時進行數據處理,發現異常,立即進行分析或復核,以保證觀測數據可靠準確。各監測項目變形量或測量值接近報警值時,及時報警,并提醒業主及有關單位。8、基坑監測組織方案8.1 監測周期基坑安全監測時間為,圍護結構施工前一周至地下室建成土體回填后一周止。預

26、估基坑挖土施工工期(2階段)約需30日歷天,墊層澆筑與底板澆筑(2階段)約需20個日歷天,地下室建成到土體回填后一周(2階段)約需30日歷天,預估監測需50次,具體監測時間視施工進度作調整。8.2 監測過程策劃由于開挖面積較大, 施工工期較長, 隨著施工進展, 各個階段的監測要求不同,且對周邊環境影響的程度不一。鑒于各階段監測控制的側重點不同,我們擬按下述四階段監測:第一階段為深基坑淺部開挖,開挖深度小于2.5米期間。須對基坑支護結構和周邊環境進行監測;監測內容主要為基坑周邊地表沉降、基坑本身包括基坑支護結構變形進行監測,具體時間隨施工進度進行,監測頻率為每天一次。第二階段為深基坑開挖期間,開

27、挖深度大于2.5米。須對基坑支護結構和周邊環境進行監測,監測內容主要為基坑周邊道路管線沉降和基坑本身包括基坑支護結構變形等進行監測,這期間的監測是整個監測過程的重點及關鍵,監測頻率為每天一次,如遇雨天、突發事故、接近報警值時,應提高監測頻率。第三階段為地下室工程施工期間。該期間挖土已全部結束,基坑圍護已全面受力,周邊土體處于恢復期間,這期間的監測內容主要跟第二階段基本相同,這期間的監測也是整個監測過程的重點,僅監測頻率有所減少。監測頻率為每一至三天一次。第四階段為地下室建成到土體回填期間。該期間變形較小,須對基坑支護結構和周邊環境進行監測,監測內容主要為基坑周邊道路管線沉降、深層土體水平位移及

28、坑外地下水位和基坑本身支護結構進行監測,監測頻率為每三至五天一次;監測工作自始至終要與施工的進度相結合,監測頻率應滿足施工工況的要求,根據根據規范和設計圖紙上對各監測項目的監測頻率要求,預估觀測次數如下表:基坑圍護結構體變形與周邊環境監測頻率、預估觀測次數一覽表序號 時段內容 監測前淺部開挖監測深基坑開挖安全監測擬觀測次數第一階段(10天)第二階段(20天)墊層與底板施工(20天)地下室主體施工(30天)1支護結構頂部水平、垂直位移監測2次8次1次/1天16次1次/1天16次1次/1-3天8次1次/3-5天50次2坑外管線沉降監測2次8次1次/1天26次1次/1天16次1次/1-3天8次1次/

29、3-5天50次3坑外圍墻沉降監測2次8次1次/1天26次1次/1天16次1次/1-3天8次1次/3-5天50次4坑外道路沉降監測2次8次1次/1天26次1次/1天16次1次/1-3天8次1次/3-5天50次備注:上述監測頻率為正常狀況下的監測頻率。現場監測時需根據施工工況和監測數據變化速率及時調整監測頻率,遇超過警戒值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監測時間間隔,以保證及時反饋信息,確保工程安全。8.3 預警值監測項目的報警警戒值如下主要表:監測項目基坑類別(一級)累計值變化速率(mm/d)報警值相對基坑深度(h)控制值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累計40 mm0.6%0.8%5支護結構頂部沉降累計30 m

30、m0.6%0.8%4周邊管線沉降累計20 mm2 周邊圍墻沉降)累計20 mm2周邊路面沉降累計35 mm5現場巡視備注:監測數據達到報警值時,報告施工管理人員,提出相關建議。9、監測資料處理與成果提交9.1 日報提供各監測項目的前一次的監測數據統計表。9.2 月報根據相關單位的需要提供各監測項目的上一個月監測數據統計表;各監測項目時程曲線;各監測項目的速率時程曲線;各監測項目在各種不同工況和特殊日期變化發展的形象圖。9.3 最終監測報告(包括以下內容)9.3.1工程概況;9.3.2監測項目和各監測點的平面布置圖;9.3.3所采用的儀器設備和監測方法;9.3.4監測數據處理方法和監測結果匯總表

31、和有關匯總和分析曲線;9.3.5對監測結果的評價。9.4 監測數據提交監測數據日報表由電腦整理、計算、儲存,在次日監測時提交業主;當實測值超過“報警” 值時,測量結束后當日提交速報,向業主、監理公司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報警,以便采取相應技術措施確保基坑施工和周圍環境的安全,并加強監測。最終報告可在監測工作全面結束后一個月內提交。10、監測人員和測量儀器安排擬投入本項目人員一覽表序號職務姓名專業職稱聯系電話1項目負責人錢小步工程測量工程師136161819772技術負責人羅云杰測繪工程高工139124756813報告審核李新莊工程測量高工137051512094報告校核姚建菊測繪工程助工18851

32、5076565現場監測錢海洋測繪工程助工180619555656現場監測王新潮測繪工程助工186610967497現場監測錢坤土木工程助投入本項目設備一覽表本工程中擬所用儀器、傳感器及設備詳見下表序號監測項目儀器、設備名稱精度產地有效期限1垂直位移ZDL700電子水準儀0.7mm/km武漢2014.10.142.0m銦鋼尺2水平位移GTS335W測角: 5”測距:2+2PPm/進口2014.11.16配套覘牌進口5數據處理電腦/打印機/6通訊對講機11、其他監測要求11.1 加強監測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下列一些異常情況,應加強監測。a 雨季:加強圍護安全監測和巡視

33、,必要時在土方開挖放坡面增設邊坡位移監測點。b 圍護滲漏:加強坑外地下水位監測、滲漏處圍護安全監測和巡視。c 地面裂縫:加強對裂縫處沉降監測、裂縫附近圍護安全監測和巡視。d 監測數據持續報警:加強監測頻率,出現異常時及時通知相關單位。11.2 應急預案11.2.1 報警制度a 達到報警值的80,在監測日報表上作上預警記號,口頭報告管理人員;b 達到報警值的100,除在監測日報表上作上預警記號外,寫出書面報告和建議,并面交管理人員;c 達到報警值的110時,除在監測日報表上作上預警記號外,寫出書面報告和建議外,應通知主管工程師立即到現場調查,召開現場會議,研究應急措施。11.2.2 現場應急預案

34、險情或事故發生后錢海洋(安全員)、李新莊(安全負責人)錢小步(項目經理)傷者送至醫院監理代表:業主代表:急救:120火警:119錢青梅 (公司法人)聯系電話: 錢小 羅云錢海11.3 質量保證11.3.1監測方案需經有關單位進行評審,評審通過才可執行。11.3.2儀器設備應經計量部門檢定。11.3.3監測過程中,從測點埋設及保護、測線布置、原始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成果提交等所有過程嚴格遵守國家各項技術規程、規范。11.3.4監測報表提交前,需經現場監測人員應自檢,項目負責人復檢,檢核無誤方可提交。11.3.5監測工作

35、期間,現場應24小時有人值班,配合施工進度。11.3.6現場實際負責監測工作實施的人員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專業素質。11.3.7準時參加工地各項會議,積極加強與各參建單位的聯系和溝通。監測現場所有來往文件按規范格式作好書面簽發記錄。11.4安全生產與文明生產11.4.1安全生產a 加強安全教育,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b 認真貫徹安全生產管理制度;c 崗位分工明確,不準串崗操作;d 測量過程中,注意工作人員的自身安全,并保證測量儀器、設備安全。11.4.2文明生產a 遵守現場文明生產的有關要求;b 文明施工,協調、積極配合相關施工單位施工人員工作,確保施工正常進行。11.5 觀測標志保護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