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師范大學錦園國際中學2022年高一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1頁
陜西省西安市師范大學錦園國際中學2022年高一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陜西省西安市師范大學錦園國際中學 2022 年高一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一、 現代文閱讀(35 分,共 3 題)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人們在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的雜居,以及“擬態環境”對文化空間的重構,導致了知識在獲取、存儲、交流、再生產等諸多環節發生深刻變化。如何面對由此帶來的挑戰成為擺在廣大學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大數據時代首先帶來了傳播話語權的遷移。在印刷時代,知識分子常常是報紙書籍等紙媒話語權的擁有者。比如,民國時期的新青年、新潮、語絲、展報副鐫等報刊,其編者常常具有大學教師、編輯、作家等多重身份,這為他們重構文化空間、進行文化啟蒙打下了重要基礎。而在大數據時

2、代,由于媒介身份和教育身份的分離,當今學者難以形成占據主導地位的話語權。文化話語權逐步從傳統學者移至媒介巨頭,尤其是以電視、網絡等現代傳播手段為代表的傳媒機構。無論如何,大數據重構了文化傳播的空間形態,也打破了原有的話語體系平衡,締造出新的話語權分布, 進而帶來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作為掌握媒介話語權的傳媒機構如何重塑文化價值空間?從目前 看,媒介文化產業正迅速崛起、快速發展,但由于從業人員的蕪雜,資本力量漸漸成為傳媒文化的主宰。特別是在資本邏輯的驅動下,文化的價值向度被嚴重剝落。不僅如此,媒介偏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印刷文明推崇客觀和理性的思維,同時鼓勵嚴肅、有序和具有邏輯性的公眾話語。而大數

3、據不僅用視像漸漸取代傳統文字,還使信息變得海量且混雜無章,這導致公眾話語變得數亂無序。正如尼 爾波茲曼的喟嘆: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因此,在大數據時代,廣大學者必須積極應對文化空間和教育背景的深刻變化,特別要處理好“為學”及人文教育等問題。就為學而言,在印刷媒介時代,藏書、購書與紙媒閱讀常常是文人學者為學的主要方式。民國時期,學者家中的藏書一般都要超過上萬冊。而在大數據時代,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查到各地的藏書狀況及學習資源,國內外開放的網絡數據資源使知識獲取更為便捷迅速。數字化出版的崛起更是重新塑造了人們的交流方式、交流對象和文化傳遞模式。在知識的存儲上,電子圖書具有紙媒所不具備的攜帶方便

4、、易于查詢等長處,實現了從古昔的汗牛充棟到當今的大容量可移動介質的重大轉變。在知識的交流上,網絡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機會,E-mail、博客、微博、論壇、微信等網絡平臺已經成為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而知識的分享、交流和傳遞也更為迅速和便捷。在知識的再生產上,海量網絡資源為人們的書寫記錄提供了重要平臺。由此可見,大數據時代的“為學”方式較紙媒時代已經發生很大改變。隨著“數字鴻溝”的不斷拉大,廣大學者除了要秉承傳統的為學精神,還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獲取及交流方法,使自身的學水研究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選自大數據時代:重構文化空間的人文向度,有刪改)下列不屬于“大數據時代帶來了傳播話語權遷移”的一

5、項是在大數據時代,由于媒介身份與教育身份的分離,當今學者難于形成占據主導地位的話語權。文化話語權逐步從傳統學者移至媒介巨頭,尤其是以電視網絡等現代傳播手段為代表的傳媒機構。媒介文化產業正迅速崛起,快速發展,但由于從業人員蕪雜,資本力量漸漸成為傳媒文化的主宰。大數據不僅用視像漸漸取代傳統文字,還使信息變得海量且混雜無章,這導致共眾話語變得散亂無章。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人們在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對“擬態環境”的文化空間重構,導致了知識在獲取、存儲、交流、再生產等諸多環節發生深刻變化。印刷時代,報刊的編者常常具有大學教師、編輯、作家等多重身份,這為他們重構文化空間、進行文化啟蒙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6、數字化出版的崛起重新塑造了人們的交流方式、交流對象和文化傳遞模式,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查到各地的藏書狀況及學習資源。大數據時代的“為學”方式較紙媒時代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在知識的再生產上,海量網絡資源為人們的書寫記錄提供了重要的平臺。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參考答案:7. C8. A面對大數據時代傳播話語權的遷移,廣大學者必須積極應對文化空間和教育背景的深刻變化,除了要秉承傳統的“為學”精神,還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獲取及交流方法。(意思相近即可)【7 題詳解】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題干問的是:下列不屬于對“大數據時代帶來了傳播話語權遷移”的一項是,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

7、概括。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選項C ,中“資本力量漸漸成為傳媒文化的主宰”是導致話語權遷移的原因,不符合題干要求。故答案選C。【8 題詳解】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題干問的是“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概括。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選項A,中“人們在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對”曲解文意。原文為“在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的雜居,以及擬態環境對文化空間的重構”,選項表述曲解了文意。故答案選A。【9 題詳解】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歸納概括的能力。這是一道考核歸納內容要點的題

8、目,答題時根據題干的要求先篩選主要的信息,然后對篩選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進行整合,此題要求回答: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根據題干的要求和對選文的理解,考生可以有如下的篩選:在大數據時代,廣大學者必須積極應對文化空間和教育背景的深刻變化,特別要處理好“為學”及人文教育等問題。廣大學者除了要秉承傳統的為學精神,還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獲取及交流方法,使自身的學術研究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點睛】信息篩選的題目,是實用類文本閱讀必考的題目,有局部信息篩序和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集中在文章的某個段落,綜合信息篩選集中在文章的某個部分或全文。答題時首先要求審清題干,確定試題的類型是局部篩選還是

9、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要對對應的段落進行劃分,提取關鍵詞語。綜合信息篩選要注意對局部或全文內容的概括,重點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題時注意提取文中的關鍵詞語分析作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題琴,其實并無古今之分,僅有中外之別。現在所謂“古琴”的說法,是為了和西方的各種琴類 樂器相區分罷了,而古琴在中國綿延千萬年的古代歷史與傳統文化中有著極重要的地位,幾經浮沉, 甚至一度成了鮮有人知的“奢侈藝術”。古琴初制,歷來眾說紛紜,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人將其歷史遠溯上古三皇時期, 故今之制式曰伏羲、曰神農、曰虞舜,皆是沿以始創之功。至仲尼時,琴學也已完備,其藝也大昌。至于秦漢,

10、琴在人們生活中更為普及,司馬相知一介寒儒尚有名琴“綠綺”一張,以此琴借語文君, 是為千年名曲鳳求凰。各類曲藝中有琴挑一折,專述相如風流逸事。至東漢,蔡伯喈博學多藝,妙于琴音,作游春 、 淥水 、 幽思 、 坐愁 、秋思諸曲,為著名的 “蔡氏五弄”。另作琴學專論琴操一篇,廣傳后世,是為琴學理論之濫觴。隋唐以來,琴學更 興,不僅琴家輩出,斫琴圣手亦繁盛一時。較有名者,如雷、郭、張、沈四家,蜀中九雷更是獨步古今,現存唐琴“九霄環佩”即出自雷氏一門,盛唐遺音借此琴傳響至今。明代士人間,無論是否善于操彈,皆懸琴一張于壁,如長物志所言“琴為古樂,雖不能操,亦須壁懸一床”。一般認為,此時的古琴儼然成為文人的

11、象征。因琴學影響廣泛,琴譜傳刻也是一時風尚。到了清代晚期琴學逐漸式徽,隨著西洋樂器及其音樂理論的進入,對于國故民樂影響甚大。古琴的傳承與教授,不同于西方樂器的記譜,而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記譜方式減字譜。減字譜代表的是古琴的指法,可以算得上是一段時間內行為動作的文字,是一段時間內行為動作的截取,用一種特殊的文字符號體系,是將時空運動符號化、凝固在一個文字體系之中。減字譜是中國古人偉大的創造發明之一,它并未準確地記錄音符,而將動作記錄,故而按弦時間的長短以及種種吟揉的動作使得古琴藝術呈現出不一樣的藝術風貌,即流派的形成。古琴在出現伊始是作為禮樂中樂器使用,但隨著之后的不停演進逐漸成為文人的象征,成為文

12、人必備的四藝之首,代表了一種自在風流。我們常常可以在古代的繪畫作品中看到攜琴訪友或者童仆抱琴的形象。正如前文所說,古琴之于文人,不在于是否真的會彈,而在于一種形象的標榜,一種身份的標志。這和文房四寶、茶、鶴、梅、劍等等一同組成文人生活之必備元素。正如明代文彭一方“琴罷倚松玩鶴”的印文,最能反映古琴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作用與意義。但隨著時代的變化,琴作為一種樂器已經不僅僅表達了文人的意趣,還帶有了一點對于古代世界追幕的情愫。1、下列對古琴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古琴的歷史悠久,它的記譜方式是中國古人偉大的創造發明,但后期也受到了西洋樂器及其音樂理論的影響。B、古琴的減字譜記錄的是撫琴時的動作,而撫

13、琴者按弦時間的長短以及種種吟揉的動作并不相同, 故而形成不同的流派。C、古琴,同文房四寶、茶、鶴、梅、劍等一同組成文人生活的必備元素。明代文彭的一方印章就是最好的證明。D、古琴出現時是作為禮樂中樂器使用的,但隨后逐漸演變成為文人的象征,它代表了一種自在風流,表達了文人的意趣。2、下列對文章的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這一說法不是為了區分古今琴類的不同,而是體現了它與西方的各種琴類樂器的區分。B、司馬相如一介寒儒尚有名琴“綠綺”一張,以此琴借語文君,演奏鳳求凰。可見,相較于前,秦漢時琴在人們生活中進一步普及。C、妙于琴音的蔡伯喈創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

14、游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是琴學理論的起源。D、隋唐以后琴學更興,斫琴圣手繁盛一時。雷氏就是其中佼佼者,至今尚能演奏的“九霄環佩”就出自雷氏一門。3、下列對文章的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古琴在中國千萬年的古代歷史與傳統文化中曾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不過,歲月更迭中,也曾一度成鮮為人知的“奢侈藝術”。B、明代士人無論是否善于操彈,都懸琴于壁,可見,古琴已經成為明代文人的象征,從中不難看出明代琴學影響廣泛。C、減字譜代表的是古琴的指法,不同于西樂器的記譜方式,是一種特殊的文字符號體系,記錄撫琴時一段時間內的行為動作。D、古代繪畫作品中的攜琴訪友或者童仆抱琴的形象反映了古琴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

15、一種形象的標榜,一種身份的標志。參考答案:1.A 2.C 3.B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文后各題。提筆忘字:科技進步導致文化衰退?日前美國洛杉磯時報的一則報道一石激起千層浪:“由于使用拼音發手機短信及電 腦打字正在取代擁有數千年傳統的一筆一畫漢字書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記得如何用筆書 寫漢字。”顯然“提筆忘字”不是個別現象,否則也不會吸引國內諸多媒體紛紛發表報道和評論。 雖然現在用得著手寫的地方越來越少,但在偶爾出現需要的時候,如寫個便條,填個表格, 答個試卷等等,“提筆忘字”卻并非偶然。此時,人們的解決之道頗為典型:不再去翻新 華字典,而是掏出手機按幾個鍵,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鍵盤依賴癥”,

16、就是這樣活靈 活現。其實,自從選擇了現代化發展之路,漢字手寫被更為高效和標準的鍵盤輸入所替代就是 必然結果。御牛耕地,燒火做飯,這些中國人千百年來賴以糊口吃飯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漸 退出歷史舞臺。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換代,是人類文明逐漸進步的伴隨現象,這是生產力 不斷上升的結果, 是歷史的必然。然而,對于漢字書寫的淡忘,卻絕對是中華文化至少 是傳統文化的衰退。相對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漢字書寫還擔負著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因為中國文化之 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漢字字形和書寫漢字的手腦配合之中。這是漢字區別于其他字母類文字的 地方,也是臺灣地區力主要把繁體漢字申報為世界遺產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國人都不

17、 再會手書漢字,將是以漢字為基礎的中國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遺失了中國的 傳統文化之精髓與漢字原形,我們成了數典忘祖的新文盲。”可是,避免成為“新文盲”的目標絕不是一紙政令或者法律法規所能達成的。今天的人 們雖然偶爾還會發出“原來你寫的一手好字啊”這樣的驚嘆,但基本上人們已經淡忘雋秀字 體所帶來的榮光。因為,寫一手好字已經失去了當年的實際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 找到更好的對象;因為,寫一手好字并不能與現在的辦公自動化“無縫銜接”,這是實用主 義的選擇。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們從高效低碳的無紙化自動辦公環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 人們在打字更高效的場合必須使用手寫。就像曾經的清朝,每年

18、的木蘭秋闈可以保證八旗子 弟不忘騎射,但是卻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軍隊戰斗力。所以,要想阻止“提筆忘字”現象的繼續惡化,僅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兩條無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夠的,必須讓能寫一手好字重新成為實用追求,甚至讓手書漢字不僅成為一項 技能,更加成為一種普遍認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現代社會節奏再快,也擋不住大家停下 來喝杯茶的興致。而我們知道,咖啡和可樂的入侵并沒有讓中國人遺忘飄蕩千年的茶香。 也許,拿起筆享受書寫,比將其看作宏圖重任更加輕松,更加實際。下列對“提筆忘字”的相關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提筆忘字”反映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一筆一畫書寫漢字,而是在使用手機或電腦時用拼音進行交流的現

19、象。“提筆忘字”時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機用拼音打出忘記的字,這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人們生活中普遍存在。“提筆忘字”如果成為在大部分中國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現象,將給以漢字為基礎的中華 文化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失。“提筆忘字”現象可以不再惡化,但必須讓能夠寫一手好字重新成為實用追求,甚至成為一種對美的享受。下列對漢字書寫的表述,不準確的一項是()漢字書寫不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還寄托著中國文化之精髓,擔負著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無紙化自動辦公比手寫漢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們在一切場合使用手寫。如今寫一手好字已經不再令人驚嘆,也失去了以此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對象的功用。“提筆忘

20、字”的最實際解決方案是拿起筆來享受書寫,正如中國人停下來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樣。下列表述與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項是()美國媒體率先發現了中國存在“提筆忘字”的現象,這一報道引起了國內媒體的紛紛報道和評論。用鍵盤輸入替代漢字手寫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淡忘了漢字書寫卻表現出傳統文化的衰退。臺灣地區力主要把繁體漢字申報為世界遺產,其原因之一是漢字字形和書寫漢字中寄托 了中國文化精髓。行政指令或法律無法避免出現數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蘭秋闈無法提升哪怕是保持軍 隊戰斗力。參考答案:8. A9. C10. A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下列對提筆忘字的相關敘述,不正確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對文 章重要詞語的理解

21、和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概括能力。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A 項,“提筆忘字反映的是在使用手機或電腦時用拼音進行交流的現象”錯誤;從文中來看,第一段原句是“由于使用拼音發手機短信及電 腦打字正在取代擁有數千年傳統的一筆一畫漢字書寫”,可見“提筆忘字”的原因并不是使用拼音進行交流,而是使用拼音法用手機短信或進行電腦打字。選項偷換概念。點睛:做選擇題,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還要用好“比對法”。就是把選項內容與原文有關內容認 真、仔細地比較、對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錯誤項,反之則為正確項。那么,要比對哪些內容呢?比對詞語,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對原句作了改裝、重組,即

22、主要采取了“刪”(刪除原文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原意)、“漏”(只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 “改”(改換詞語,曲解文意)、“湊”(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信息)等方式設 誤。要看看選項在對原句改造過程中,刪去了哪些詞,改了哪些詞,添了哪些詞,它們是否與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選項中的下面這些詞語最值得我們優先比對:指代詞(如“它”“其”等),比對它是否有偷換概念之嫌;范圍詞(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擴大或縮小外延現象;程度詞、時間詞(如“或許”“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經”“將來”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與必然、已然與未然,

23、說法絕對等。比對關系,(句間、分句間的邏輯關系),看這種關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對句間關系,則要求考生不只是單純地篩選信息,更應在篩選的基礎上關注信息間的聯系。因此,比對分句間的邏輯關系是比對的重點內容。比如本題的A 項,“用拼音進行交流”這一說法有誤,文章第一節說“使用拼音發手機短信及電腦打字”,這只不過是借助拼音法來打字,選項把“拼音法打字”等同于“用拼音交流”,偷換概念。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下列對漢字書寫的表述,不準確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 理解和辨析。設題的誤區如下:因果關系不當、于文無據、以偏概全、說法過于絕對化、變未然為已然。C 項,“已經不再令人驚嘆”說得

24、過于絕對;文章第五段原句是“今天的人們雖然偶爾還會發出原來你寫的一手好字啊這樣的驚嘆,但基本上人們已經淡忘雋秀字 體所帶來的榮光。因為,寫一手好字已經失去了當年的實際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 找到更好的對象”,可見 “今天的人們偶爾還會發出原來你寫得一手好字啊這樣的驚嘆”,選項“已經不再令人驚嘆”表達過于絕對化。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下列表述與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項”。解答理解和分析題要辨明檢索區 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系全文的傾向性,

25、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A 項,“美國媒體率先發現了中國存在提筆忘字的現象”錯誤;從文章來看,文中并沒有依據證明中國存在“提筆忘字”現象是美國媒體率先發現的,文章第一段只是說“日前美國洛杉磯時報的一則報道一石激起千層浪”,可見這只是美國媒體率先報道出來的;“這一報道引起了國內媒體的紛紛報道和評論”,這一說法也有錯誤,國內媒體紛紛報道和評論的不是美國媒體的報道,而是“提筆忘字”的現象。二、 古代詩文閱讀(35 分,共 3 題)4.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試題。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

26、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 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

27、,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2 分)殺人如不能舉沛公起如廁刑人如恐不勝沛公不勝桮杓C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距關,毋內諸侯 ks5u D其意常在沛公也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 分)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項王按劍而跽塞源而欲流長今日之事何如鄰之厚,君之薄也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翻譯下面的句子。(8 分)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

28、盡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 王不取也!參考答案:8、答案 CC 項“內”通納,接納,使進入A 項句中“如”,只,句中是往,到的意思。B 項句中“勝”是盡的意思,句中是承受之意。ks5u D 項句中“意”為意圖,句是料想的意思。9、答案 A. A 項兩句“以”均表目的,可譯為“來”。B 項“而”表修飾, 表轉折,可譯為“卻”。C 項“之”助詞,的, 主謂之間,取獨。D 項“因”介詞,趁機, 介詞,通過,經由。10、略略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游萬柳堂記(清)劉大櫆昔之人貴極富溢,則往往為別館以自娛,窮極土木之工,而無所愛惜。既成

29、,則不得久居其中, 偶一至焉而已;有終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為之。夫賢公卿勤勞王事,固將不暇于此,而卑庸者類欲以此震耀其鄉里之愚。臨朐相國馮公,其在廷時無可訾亦無可稱,而有園在都城之東南隅。其廣三十畝,無雜樹,隨地勢之高下,盡植以柳,而榜其堂曰“萬柳之堂”。短墻之外騎行者可望而見其中徑曲而深因其洼以為池而累其土以成ft池旁皆蒹葭云水蕭疏可愛。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師,則好游者威為予言此地之勝。一至,猶稍有亭榭。再至,則向之飛梁架于水上者,今欹臥于水中矣。三至,則凡其所植柳,斬焉無一株之存。人世富貴之光榮,其與時升降,蓋略與此園等。然則士茍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貴。彼身在富貴

30、之中者,方殷憂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為苑囿也哉!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其在廷時無可訾亦無可稱訾:非議而榜其堂曰“萬柳之堂”榜:題名則向之飛梁架于水上者向:過去又何必朘民之膏以為苑囿也哉朘:捐贈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則往往為別館以自娛然而隱忍以行而無所愛惜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有終身不得至者焉去今之墓而葬焉斬焉無一株之存臣聞求木之長者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馮公任職時雖沒做什么大事,但他修建的“萬柳堂”卻為后人留下一處觀賞美景,作者認為這是他的一大功績。作者曾經三游萬柳堂,三次所見均不相同。從原來的稍有亭榭到最后的頹敗不堪,萬柳堂已名

31、不副實。作者認為作為一個真正的士大夫,應該更多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過于在乎財富之類的身外之物。本文由開篇的議論引出后文的游覽萬柳堂的經歷,最后再以議論收尾,敘議結合,結構完整。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短 墻 之 外 騎 行 者 可 望 而 見 其 中 徑 曲 而 深 因 其 洼 以 為 池 而 累 其 土 以 成ft 池旁 皆 蒹 葭 云 水 蕭 疏 可 愛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夫賢公卿勤勞王事,固將不暇于此,而卑庸者類欲以此震耀其鄉里之愚。人世富貴之光榮,其與時升降,蓋略與此園等。參考答案:17. D18. D19. A短墻之外騎行者可望而見其中徑曲而深因其洼以為池

32、而累其土以成ft池旁皆蒹葭云水蕭疏可愛()其實,賢能的公卿大夫忙于國家的事務,根本沒有時間顧及這種事,只有庸俗貪卑的人, 大都想用建造豪華別墅向家鄉那些無知的人夸耀,使他們感到震驚。()人世間富貴的榮耀,它總是隨著時間有升有降,大概也和這個萬柳堂園一樣。【17 題詳解】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

33、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項解釋錯誤,“又何必朘民之膏以為苑囿也哉”中“朘”,搜刮。故選。【18 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在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課外文言文閱讀,可以聯系課文中學過的有關語句中該詞的用法來推斷詞義。 項,以:第一句,連詞,用來,表目的;第二句,連詞,表修飾。 項,所:第一句,助詞,與動詞一起構成名詞性短語;第二句,前面的“為”和后面的“所”構成“為所”的固定結構,表被動。項,焉:第一句,句末語氣詞;第二句,代詞,他們。 項,之:兩句都是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故選。【19 題詳解】此題考查對

34、文本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認真閱讀并翻譯文章的基礎上,注意時間、地點、人物,看是否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選項與原文逐字對照,看是否有出入。項, “作者認為這是他的一大功績”分析錯誤,從下文“宜其不外慕乎富貴”“又何必朘民之膏以為苑囿也哉”來看,作者并不贊成修建這樣的別院。故選。【20 題詳解】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此類題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相關語句,在語意把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標 志,如作主語、賓語的名詞、代詞,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句間連詞以及并列、排比結構等。劃線句子的大意是:在矮墻的外面,騎馬經過的人可以望見。園中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深處,利用園中低洼的沼地,建成了池

35、塘,又堆積泥土,造出了假ft;池塘邊都長滿了蘆荻,云彩和池水疏落映襯, 可愛極了。本題的斷句需要抓住主語來進行。 “騎行者”是“望而見”的主語,前面需要斷開。“其中”是“徑曲而深”的主語,前面需要斷開。“因”介詞,“而”連詞,兩句都有相同的結構“以為”,前后斷開。“池旁”是“皆蒹葭”的主語,“云水”是“蕭疏可愛”的主語,兩句前后斷開。分析可知,正確的斷句為:短墻之外騎行者可望而見其中徑曲而深因其洼以為池而累其土以成ft池旁皆蒹葭云水蕭疏可愛。【21 題詳解】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明確判斷句、被動

36、句、倒裝句、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范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本題的翻譯需要注意以下關鍵詞:()賢公,賢能的公卿;暇,空閑的時間;震,使震驚。()光榮,光輝榮耀;蓋,大概;略等,差不多。【點睛】文言文翻譯的方法: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參考譯文:過去的人,富貴到了極點,就往往要建造別墅來供自己享樂,竭盡建筑藝術的精巧,而不惜一切代價。等到建成,卻不能常常住在別墅中,只是偶然

37、去一次而已,甚至有的終身都沒有去過。而能夠常住在里面的人,卻又無力去建造別墅。其實,賢能的公卿大夫忙于國家的事務,根本沒有時間顧及這種事,只有庸俗貪卑的人,大都想用建造豪華別墅向家鄉那些無知的人夸耀,使他們感到震驚。康熙朝的宰相、臨朐人馮溥,當他在朝任職時,所做過的事既沒有可以指責的,也沒有什么可以稱贊的,只是他有座別墅園林在城的東南角。園的面積有三十畝,園中沒有一棵雜樹,隨著地勢的高低,全部種的是柳樹,因而題寫園中的堂名為“萬柳之堂”。在矮墻的外面,騎馬經過的人可以望 見。園中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深處,利用園中低洼的沼地,建成了池塘,又堆積泥土,造出了假ft; 池塘邊都長滿了蘆荻,云彩和池水疏

38、落映襯,可愛極了。雍正初年,我剛到北京,喜歡游玩的朋友都對我介紹萬柳堂的勝景。我第一次到萬柳堂,還多少有些亭臺水閣;第二次到那里,以前凌空架在水上的高橋,已斜臥在水中了;第三次去,則凡是園中所種的柳樹,都象斬過一樣,沒有一棵留存了。人世間富貴的榮耀,它總是隨著時間有升有降,大概也和這個萬柳堂園一樣。那么士大夫如果能夠自己有所領悟的話,就應該不再羨慕富貴這樣的身外之物。那些已經置身在富貴之中的人,正應當深憂也來不及,又怎么能搜刮百姓的脂膏來建造園林呢?!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1)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

39、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2?5) (2)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論語?為政2?8)(3)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八佾3.4)1、根據上面三段選文的文意,用原文詞語填空。(3 分)三段選文是圍繞著這一中心話題展開的,子夏認為在父母生前關鍵要解決的問題;而在父母死后,喪葬儀式要。2、結合選段,談談你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中“禮”的理解。(3 分)參考答案:1、孝色難寧儉(儉)(3 分)2、事之應恭敬,葬之應簡樸,祭之應莊重。要從內心和感情上體悟

40、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父母在世子女應恭敬孝順;去世時不必大肆鋪張,應該節儉;追祭時,重要的是在心里真正悲哀地悼念死者。)三、 語言文字運用(20 分,共 4 題)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中國古代詩人中真正弘揚了儒家思想,應該在儒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并用感情強烈的詩篇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從而打動與感染眾多的讀者。特別是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愛”精 神,幾乎成為杜甫一生堅守不渝的創作主題。這種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更重要的還在于他內心中常常激蕩著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它使得杜甫對孔孟所倡導 憂患意識、仁愛精神、惻隱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這不僅是因為杜甫以“儒生”自命A. B. C. D. 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句中的“這”應指代的是“杜甫”,因此適合放在首句,句中“更”與句中“不僅”形成一組關聯詞,句中“它”指代的是句中的“這種精神”,因放在之后。考點: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某中學將于 2018 年 5 月 20 日舉行 2018 屆畢業生成人禮儀式。以下是X 班班委會代表同學向全體家長發出的邀請信。其中有兩處詞語運用不簡明,三處詞語運用不得體,請指出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