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與古代泰州文化-2019年文檔_第1頁
范仲淹與古代泰州文化-2019年文檔_第2頁
范仲淹與古代泰州文化-2019年文檔_第3頁
范仲淹與古代泰州文化-2019年文檔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范仲淹與古代泰州文化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 年),34 歲的范仲淹領泰州西溪鹽監銜知興化縣事。第二年升遷大理丞,仍知令興化,直至天圣五年(公元1027 年)冬,因母親去世而離任,先后宰令興化五載。 范仲淹在領泰州西溪鹽監銜知興化縣事期間,為古代泰州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一、范仲淹與古代泰州政治文化范仲淹在領泰州西溪鹽監銜知興化縣事期間,吏治嚴肅,政治清明,為官清正,愛民如子。他在興化招流民,勉農耕,輕徭賦, 賑災荒, 人民有口皆碑。其突出業績是組織民眾修筑捍海堰。古代泰州東部沿海的捍海堰,原為唐大歷年間淮南節度使判官李承任內所筑,后為潮汐蕩沒。宋天圣初,張綸

2、知泰州事,范仲淹監泰州西溪鹽稅,見海潮漲漫,民田鹵斥,遂提議修筑海堰。經張綸舉薦,范仲淹“令興化, 董其役”。 天圣五年 ( 1027) 秋,發通、泰、楚、海四州民夫,積工壘石,于次年春修建成長一百四十三里、基闊三丈、高一丈五尺的捍海堰,并建有草埝、葦港等十多座石質水閘1 。堤成后,“束內水不致傷鹽,隔外潮不至傷禾”,以堤分界,東鹽西稼,堤內百余里間,瀉鹵之地盡復為良田, 徹底改變了古代泰州東部沿海及其興化的經濟結構,即由以制鹽為主變為以農業為主,使農耕文明得以興起,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范仲淹在領泰州西溪鹽監銜知興化縣事期間,不僅政績顯 著, 為古代泰州政界樹立了“勤政”為民的典范, 而且為政

3、清廉,為古代泰州政界樹立了“廉政”的文化風范。范仲淹說:“天下之政,唯有賢者用,方可序而不亂;天下之憂,必有賢者出,才能安而不躁。”又說為官以清廉為本,官官之間應該“濯纓交進,束帶相見。”在他推行的慶歷新政中,很大的一部分; 內容事關吏治“明黜陟”、“擇長官”的舉措1 。而這對有著長期地方吏治經歷的范仲淹來說,是有著深厚的實踐基礎的。他在領泰州西溪鹽監銜知興化縣事期間,以自己的端方廉正表率作用,為后世官任泰州及其興化者樹立了榜樣和楷模。天圣三年 (公元 1025 年) , 范仲淹在興化海濱踏勘時, “感士庶之諄諄愛戴”,揮毫為白駒關帝廟寫了一篇碑記。文不長,核心一句即為“愿后之居高位者尚其體侯

4、之心以為心”1 。這句話如同他親自構筑的興化滄浪亭和梅花嶺一樣,給后來者擺下了一道試題。經歷代增建,這道千古試題愈加明朗,化成了自興化滄浪亭到縣衙梅花嶺之間的一條吏治文化線路。興化古縣衙前木柵門上一匾赫然:“文正流風”。其“文正”即范仲淹,“流風”意流韻。 明代初年,以“宋參知政事前興化知縣謚文正范公仲淹”入祀名宦祠,附祀大成殿 1 。在這種濃郁的吏治文化氛圍中, 自北宋范仲淹到清代魏源,在興化形成了一條清官文化鏈。二、范仲淹與古代泰州詩歌文化范仲淹在泰州,除了修筑捍海堤堰的壯舉之外,在文壇上也留有佳話。大家都知道范仲淹應滕宗諒之邀,為湖南岳陽樓寫下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卻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與滕

5、宗諒(滕宗諒即岳陽樓記中“謫守巴陵郡”的滕子京)最早以文相交正是在泰州2 。北宋祥符八年(1015 年),范仲淹和滕子京同登進士第。天圣元年(1023 年)同到泰州,范仲淹任西溪鹽監,滕子京任州府通判,結下深厚友誼。他們又結識了泰州人胡瑗、周孟陽和隨父來泰州的洛陽人富弼,皆意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這時范仲淹 35 歲,滕子京33 歲,胡瑗31 歲,周孟陽24 歲,富弼20歲,是一群胸懷天下的有志青年,以后都走出泰州,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各自的貢獻,留名青史,鄉人稱“五賢”。當年,滕子京任職泰州時,其職務僅次于州守,掌握實權。他生性灑脫,好郊游,故在州署內建文會堂,作為五人經常聚會之所。原建筑已不

6、存,所幸崇禎泰州志?藝文志保存了范仲淹一首文會堂賦書海陵滕從事文會堂,猶可仰見當年諸賢高遠的風懷。范仲淹在此作中寫道:“東南滄海郡,幕府清風堂。詩書對周孔,琴瑟視羲皇。君子不獨樂,我朋來遠方。一學許周查,三遷徐陳唐。芝蘭一相接,豈徒十步香。德星相聚會,千載有余光。道味清可挹,文思高若翔。笙磬得同聲,精色俱激揚。栽培俱桃李,棲止俱鸞凰。琢玉作鎮圭,鑄金為干將。獨哉滕子京,此意久而芳。”此詩收入范文正公集,詩中所提到泰州的具體人和事被刪去,但泰州志中被保存下來。詩中所提到的幾個姓氏,都是泰州本籍的名人2 。這不是一般的唱和詩。五人中范仲淹年紀最長,當是應滕子京之邀, 特為文會堂建成而作的開宗明義的

7、序詩。此詩貫穿了儒家禮樂教化思想和積極奉獻精神,核心是“君子不獨樂, 我朋來遠方。芝蘭一相接,豈徒十步香。”可見文會堂不僅是以文會友的沙龍,也是傳播儒學的講堂。慶歷四年(1044 年),滕子京謫守巴陵。次年,即在泰州修建文會堂的二十三年后,又在岳州重修古唐遺存岳陽樓(岳陽樓原為岳陽西門城樓,相傳三國吳魯肅于此建閱兵樓,唐天寶以后其名漸著,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等均有詠岳陽樓詩),仍請范仲淹作記。這時他們都已50 多歲了,相知益深。范仲淹已登宰輔,正推行新政,是為王安石變法前的一次重大改革,遭貴族官僚激烈反對,同時變革兵將制度,以提高抵御西夏的戰斗力,亦多阻礙,內憂外患集于一身,思想和意志更加

8、堅定。范仲淹因故沒能參加新修岳陽樓的落成典禮,但寄去一篇千古名文岳陽樓記。寫景,抒懷,言志,其思也廣,其憂也深。歸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篇千古名作曾激勵了后世多少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士仁人。從泰州文會堂到岳州岳陽樓, 從“君子不獨樂”到“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儒家憂樂觀一脈相承3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泰州文會堂相聚的“五賢”中最年輕的富弼, 后亦為名相,也是范仲淹失敗了的新政的積極支持者,曾被罷官。周孟陽和滕子京皆官至天章閣待制。周孟陽在泰州做了不少公益事業。滕宗諒每到一地,必增添一些人文景觀,曾以濫用公款遭彈劾,及卒,家無余財。更有胡

9、瑗, 為北宋理學先驅,大教育家,大音樂家,經范仲淹推薦,以布衣入朝,校正鐘律,制定雅樂,主講太學十余載,凡進士出身官員半為其弟子,天下師從。后人嘆曰:當年泰州文會堂,只為州衙小小一角,而其文化體量何其大也!曾經活動其間的人物,一個個實踐了各自的理想和抱負,輝耀于歷史星空。作為建筑物,早為千年滄桑湮沒,諸賢的思想、風貌和著述,則成寶貴的精神遺產而與世長存。三、范仲淹與古代泰州教育文化范仲淹認為,“國家之憂患,莫大于缺乏人材”,他十分贊同胡瑗所說的“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因而他十分重視教化和辦學 4 。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在興化滄浪河畔創建興化文

10、廟,祭祀大教育家孔子。在廟內設立第一所官辦學校學宮,以儒興學。范仲淹創建的興化學宮是全國最早的學宮之一,比他日后官參知政事,推行慶歷新政、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詔令天下興辦府州學宮的“慶歷興學”要早上二十年 1 。范仲淹一輩子都重視學習和教育。他從艱苦中走來,自 幼孤貧,“斷齏畫粥”、“蘆管書沙”的故事激勵了若干后人。宰令興化時,建學宮、施教育;離開興化后,又曾隨晏殊專門辦學 1 。開一代風氣之先的興化學宮,培育了許多人才。自宋以來,興化學風盛熾,人才輩出。歷史上僅進士就出了一百多位,其中文武狀元各一人,這在全國縣級城市中是不多見的。更何況,出了如施耐庵、陸西星、宗臣、鄭板橋、李魚單、任大椿、劉

11、熙載這一長串文學巨星。更有李詳、李繼侗、喻兆琦、鈕經義、李德平、朱亞杰、王振義等那么多近現代學者和院士1 。明初興化縣衙西移,當年范仲淹為令時的宋代古衙“明為主簿署,裁缺為縣丞署”,到了清代道光十二年(1382),縣丞亦裁缺、古衙閑置。十四年(公元1834 年),因洪水浸圮原先筑于拱極臺上的昭陽書院,地方呈請,便以古衙改辦書院。為表達興化人民世代景范之情,命名為文正書院。書院“上房三間”,中奉至圣先師,旁奉范文正公,正屋以西剛好是梅花嶺,范公讀書處。主廳命名為文會堂,知縣龔善思在一篇記中十分敬佩地說: “文會堂課士舊額至令猶深人仰止之思焉”。 堂中一副柱聯則完整地表達了興化士民對范仲淹的景仰和景范辦學的宗旨:“是前賢聽政之,尚有風流余韻;為后學會文之地,定多益友良師。 ”文正書院曾培養出很多歷史名人。 被中國文學史贊譽為繼曹丕、劉勰以后第三個里程碑的藝概的作者、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文藝評論家劉熙載就在這里完成了少年時期的學業。創辦文正書院的同時,又在范公祠中設景范書院和范公祠社學(后改學堂)。清末變法,科舉制度取消后,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范公祠首設興化XX局 ,XX局。文正書院改辦為文正高等學堂。辛亥革命后,文正書院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