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思想主張與代表人物_第1頁
諸子百家思想主張與代表人物_第2頁
諸子百家思想主張與代表人物_第3頁
諸子百家思想主張與代表人物_第4頁
諸子百家思想主張與代表人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15/15中國古典文化先諸子百家一覽表諸子學派代表人物著作學說思想主名言警句儒家孔丘論語禮樂仁義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孟軻孟子德治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生于憂患,死于

2、安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老吾老,以與人之老;幼吾幼,以與人之幼。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道家荀況荀子性惡勸善湯、武存,則天下從而治;桀、紂存,則天下從而亂。誠者,君子之所守業,而政事之本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仁者愛人,義者循理。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學無止境。流言止于智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

3、成江海。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耳老子(道德經)莊子學派、朱學派、宋學派和黃老學派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治大國,若烹小鮮。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上善若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天下

4、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莊周莊子(南華經)逍遙自在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圣人不死,大盜不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列御寇列子(沖虛經)清靜無為法家悝、商鞅(法)、申不害(術)、慎到(勢)、斯、非(法術勢)非子變法圖強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5、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華而不實,虛而無用。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行成于思,毀于隋。業精于勤,荒于嬉。欲速則不達。墨家墨翟墨子兼愛非攻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節儉則昌,淫佚則亡。兼相愛,交相利。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兵家武、司馬穣苴、臏、吳起、尉繚、無忌、

6、白起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子兵法司馬法臏兵法吳子尉繚子兵者詭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多算勝,少算不勝。兵貴勝,不貴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縱橫家鬼谷子、儀鬼谷子子子合縱連橫,爭霸天下。陰陽家鄒衍鄒子鄒子終始陰陽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五德循環論)農家許行為神農之言與民并耕而食,饔饗而治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小說家芻蕘等等先 HYPE

7、RLINK :/baike.baidu /view/188277.htm t _blank 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間傳說議論,借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云:“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名家惠施、公龍公龍子“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注重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系醫家扁鵲經外經,四診法(即望、聞、問、切)諸子百家其他事情通過子兵法來處理屬于“折射”。如果不了解道,即使用子兵法處理兵事也屬于“折射”。鬼谷子、子兵法可以(也應該)混用。本站整理的道家、縱橫家、兵家的典籍,其中有些原文帶顏色的詞句,是我第二次看的時候感覺不錯標記的,不要在意。注釋、譯文皆摘自

8、網上,原文也可能會有出入。古書無標點。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daoj.html 道家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daoj/laozi.html 老子道德經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daoj/zhuangzi.html 莊子(南華經)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daoj/liezi.html 列子(沖虛經)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daoj/yinfj.html 黃帝陰符經 HYPERLINK :/ yinmajian

9、g /zzbj/zonghj.html 縱橫家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zonghj/guigz.html 王詡鬼谷子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zonghj/zhangc.html 向戰國策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bingj.html 兵家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bingj/sunz.html 武子兵法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bingj/wuz.html 吳起吳子兵法 HYPERLINK :/ yinmajia

10、ng /zzbj/bingj/sunb.html 臏臏兵法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bingj/simf.html 司馬穰苴司馬法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bingj/weilz.html 尉繚尉繚子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bingj/sanlj.html 三十六計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fangjj.html 醫家方技家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fangjj/huangdnj.html 黃帝經 HYPERLIN

11、K :/ yinmajiang /zzbj/mingj.html 名家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mingj/dengz.html 鄧析鄧子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mingj/gongslz.html 公龍公龍子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ruj.html 儒家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ruj/zhongy.html 孔伋中庸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ruj/dax.html 曾子大學 HYPERLINK :/ yin

12、majiang /zzbj/moj.html 墨家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moj/moz.html 墨翟墨子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faj.html 法家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faj/hanfz.html 非非子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faj/shangjs.html 商鞅商君書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zaj.html 雜家 HYPERLINK :/ yinmajiang /zzbj/zaj/lvscq.

13、html 呂不韋呂氏春秋引自百科: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漢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

14、榮局面。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漢族思想與文化兩千余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西周滅亡,促使人們更多地轉向對天下興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議的觀念,取而代之的是處士橫議的活躍風氣。在對人、事與社會的廣泛探討中,人們不再崇信天道,進而在如何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教化民眾等方面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派。這些學派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稱為諸子,百家則指這些學派。最有影響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學派的人物針對一些社會問題四處游說,推行自己的政治主,或著書立說,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在中國文化史上

15、形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的空前繁榮的局面。諸子百家的學術觀點反映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也隨之形成了不同的學術和文學派別。諸子散文大都觀點鮮明,言辭犀利,感情充沛,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所以諸子百家散文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中國諸子百家/古文觀止編輯:山間溪流諸子百家|古文觀止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LUNYU.htm 論語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mengzi.htm 孟子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zhongyong.htm 中庸 HYPER

16、LINK :/ tianyabook /gudian/daxue.htm 大學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daodejing.htm 道德經 HYPERLINK :/ tianyabook /zhuangzi/index.htm 莊子 HYPERLINK :/ tianyabook /hanfeizi/index.htm 非子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yijing.htm 易經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zhouyi.htm 周易參同契 HYPERLINK :/ tianyabo

17、ok /gudian/guiguzi.htm 鬼谷子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shunzi.htm 子兵法 HYPERLINK :/ tianyabook /zhanguoce/index.htm 戰國策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zuozhuan/index.html 左傳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gongyangzhuan/index.html 公羊傳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guliangzhuan/index.html 谷梁傳 H

18、YPERLINK :/ tianyabook /shanhaijing/index.htm 山海經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mozi/index.html 墨子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shangshu/index.html 尚書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erya/index.html 爾雅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lvshichunqiu/index.html 呂氏春秋 HYPERLINK :/ tianyabook /xunzi/i

19、ndex.htm 荀子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sanzijing.htm 三字經 HYPERLINK :/ tianyabook /shijing/index.htm 詩經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leizi/index.html 列子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qianziwen.htm 千字文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yili/index.html 儀禮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guoyu/i

20、ndex.html 國語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baijiaxing.htm 百家姓 HYPERLINK :/ tianyabook /shiji/index.htm 史記 HYPERLINK :/ tianyabook /hanfu/index.htm 漢賦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shenglvqimeng.html 聲律啟蒙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zhuzi.htm 朱子治家格言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xinyu1.htm

21、世說新語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caigentan.htm 菜根譚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wenguanzhi/index.htm 古文觀止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chajing.htm 茶經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shipin.htm 詩品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zengguang.htm 增廣賢文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xiushen.htm 修身 H

22、YPERLINK :/ tianyabook /hanfu/index.htm 漢賦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xinshu/index.html 新書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zuiwengting.htm 醉翁亭記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yueyanglou.htm 樓記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renjiancihua.htm 人間詞話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yangzhoushiri.h

23、tml 十日記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quanxue.htm 勸學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chushibiao.htm 出師表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xuxiake/index.html 徐霞客游記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zengguofan/index.htm 曾國藩文集 HYPERLINK :/ tianyabook /xiandai/fushengliuji/index.htm 浮生六記 HYPERLINK :/ tian

24、yabook /gudian/shenzi.html 慎子 HYPERLINK :/ tianyabook /wenxin/index.htm 文心雕龍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zhenguanzhengyao/index.html 貞觀政要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yanshijiaxun/index.html 顏氏家訓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huainanzi/index.htm 子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xiyuanjilu/

25、index.htm 洗冤集錄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sandufu.htm 三都賦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sixun.htm 了凡四訓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zhizhanshu.htm 止戰疏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shuijingzhu/index.html 水經注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bencaogangmu/index.html 本草綱目 HYPERLINK :/ tianya

26、book /gudian/wulinjiushi/index.html 武林舊事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yutaixinyong/index.html 玉臺新詠 HYPERLINK :/ tianyabook /qita/shanghanlun/index.html 傷寒論 HYPERLINK :/ tianyabook /caozhi/index.htm 植全集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qijing.htm 棋經十三篇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weiluyehua.htm

27、 圍爐夜話 HYPERLINK :/ tianyabook /mengxibitan/index.htm 夢溪筆談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caozijianji/index.html 子建集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36ji.htm 三十六計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shumuwenda/index.html 書目問答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rongzhaisuibi/index.html 容齋隨筆 HYPERLINK :/ tia

28、nyabook /gudian/jinsilu/index.html 近思錄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yangzifayan/index.html 子法言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yuefuzalu/index.html 樂府雜錄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linquangaozhi/index.html 林泉高致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jiuzhangsuanshu/index.html 九章算術 HYPERLINK :/ tiany

29、abook /gudian/luoyangmudanji.html 牡丹記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liuchaowenxie/index.html 六朝文絜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xiaojing.htm 孝經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dongjingmenghualu/index.html 東京夢華錄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houchibi.htm 后赤壁賦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qia

30、nchibi.htm 前赤壁賦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taipingguangji/index.html 太平廣記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xijingzaji.htm 西京雜記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mudanting/index.html 牡丹亭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tengwanggexu.htm 滕王閣序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dongtianfudiji.html 洞天福地記

31、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yuqiaowendui.html 漁樵問對 HYPERLINK :/ tianyabook /gudian/huangdineijing/index.html 黃帝經 HYPERLINK :/ tianyabook /zw/haiguosishuo/index.html 海國四說 HYPERLINK :/ tianyabook /zw/lianggongjiujian/index.html 梁公九諫 HYPERLINK :/blog.163 /fan_cun_fu/blog/static/45560920109291012531

32、83/ o 山間溪流 t _blank 古文觀止鑒賞辭典諸子百家、九流十家資料收集整理 (2012-08-22 09:18:45)標簽:雜談分類:書吧在中國史冊中,對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八大家排序,是按學派對歷史的影響:一儒家、二道家、三墨家、四法家、五名家、六陰陽家、七縱橫家、八雜家。九流十家:漢書藝文志中的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非、斯。作品:非子名家,代表人物:鄧析

33、、惠施、公龍和桓團。作品:公龍子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縱橫家,代表人物:、儀。主要言論傳于戰國策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農家,小說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還主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吁恢復周禮,并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

34、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儒家的百家爭鳴之孔子。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現在曲阜)人,被后人尊稱為“萬世師表”。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要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復禮”。孔子首創私人教學,主“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打破了貴族壟

35、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這種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重視道德教育,特別是個人修養,強調關愛別人,用社會規約束自己的行為。著作:春秋,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五種教本,連同春秋被后人稱為六經。詩、書、禮、易、春秋被稱為“五經”。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后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是孔子的嫡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亞圣”之稱。孟子的主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他主“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的倫理觀是“性本善”。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

36、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在政治方面,他主“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也哲學方面堅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過學習禮儀,通過法治,可以使小人變為君子,普通人變為圣人,荀子的這種主,被稱為性惡論。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的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后期的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

37、蔚然大宗!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朱學派、宋學派和黃老學派。道家百家爭鳴之老子。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于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大約是戰國人編纂的。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無所不

38、包的最高哲學概念。在他看來,道是凌駕于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他還提出“天發威,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絕對權威。老子的哲學里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兩方可以互相轉化,轉化的途徑是“守靜”。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無為是指不妄為,不胡作非為,為所欲為。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后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又名逍遙游是與道德經齊名的道家經典。莊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為學說為基礎而發展的。莊子一書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對道家學說加以解說。其中的語言形式對中國的古代小

39、說和傳奇的文本表達有重大的影響。道家思想講究一切講究自然,不可強求,與儒家思想相反。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國人。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40、。墨翟死后,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后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后學(亦稱后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漢社會的游俠。墨子的主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他主“兼愛”,消除親屬,貴賤的分別,同等的去愛所有的人、“非攻”,譴責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尚同”,“明鬼”、“尚賢”等。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法家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代表人物:非、斯、商鞅。作品:非子。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斯同學,出身于國的

41、貴族家庭。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42、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非子。名家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后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龍。該派萌芽于春秋末期,國大夫鄧析為先驅。作為一個學派,名家并沒有共同的主,僅限于研究對象的一樣,而各說差異很大。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所謂“合同異”,即認為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皆可“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該派以宋國人惠施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歷物十事”,即“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等十個命題。所謂“離堅

43、白”,即認為一塊石頭,用眼只能感覺其“白”而不覺其“堅”,用手只能感覺其“堅”而不覺其“白”。因此“堅”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該派以國人公龍為代表,“白馬非馬”、“堅白石二”等命題由其提出。合同異強調事物的統一性,離堅白強調事物的差異性。戰國末期,后期墨家對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糾正,提出了“堅白相盈”的觀點,荀子亦強調“制名以指實”。陰陽家陰陽的概念,最早見于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于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于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陰陽學說認為陰陽

44、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并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于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

45、一種,已全部散佚。成于戰國后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子齊俗訓、史記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諸子百家”之一: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著錄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將其列為十家九流之一。其后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使“諸子百家”(先至漢代出現的學術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最為著名的學派不過有幾十家,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縱橫家縱橫即合縱連橫。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

46、要代表人物是、儀等。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力主燕、齊、楚合縱以拒,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于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戰國時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他們朝暮楚,事無定主,反復無常,設第劃謀多從主觀的政治要求出發。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儀。最后失敗了,儀勝利了。在儀、之后,齊國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縱橫家魯仲連,人稱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后期最

47、后一次操縱和六國抗,不過還是以失敗告終!雜家雜家(zji)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于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著作以代呂氏春秋、西漢子為代表,分別為相呂不韋和漢王安招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龐雜。又因雜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認為雜家實為新道家學派。雜家,列于諸子中,是很鮮明的一派,因為它是戰國末至漢初兼采各家之學的綜合學派。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之一。后有蕤著綜述雜家. 戰國末期,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新興地主階級

48、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出現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為一的雜家,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國末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雜家的特點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雜家雖只是集合眾說,兼收并蓄,然而通過采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所以也可稱為一家。農家農家,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并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農家的重要資料。是先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呂思勉先生在其先學術概論中,把農家分為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農家列為九流之一,并稱: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與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農家的特點,尊神農氏。農家學派主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農家對農業生產技術經驗之總結與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可見于管子地員、呂氏春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