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陰病與現代臨床課件_第1頁
三陰病與現代臨床課件_第2頁
三陰病與現代臨床課件_第3頁
三陰病與現代臨床課件_第4頁
三陰病與現代臨床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三陰病與現代臨床 目錄:太陰系統病變少陰系統病變厥陰系統病變一、太陰系統病變太陰系統主人體水谷精微運化功能。以脾主運化水谷,輸布津液,主升清,脾胃共居中焦,又為氣機升降之樞,為氣血生化之源,與大小腸同屬于土臟。所以,太陰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有賴于脾胃、大小腸等臟腑功能的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脾胃健運,津液輸布正常,氣機升降有序,氣血生化充足。病理情況下,人體脾胃失于健運,清陽不升,津液不布,氣機升降失序,氣血生化無源,就可出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等癥狀,即太陰系統典型病變。 太陰系統病變的發生,最常見的原因是感受外邪,如濕邪、寒邪,寒濕、風濕、濕熱之邪,暑濕之邪等。其中,以脾為

2、陰土,惡濕喜燥,所以濕邪及寒濕之邪為病,最為多見。另外,其發病與患者的體質也密切相關。臨床上,多發生于脾胃素虛,胃腸功能不好的患者。可見于多種急慢性消化系統疾病。 其發病方式,可以是感受外邪,如寒邪直中,也可由太陽系統、陽明系統、少陽系統病變轉化而來。但轉化過程中,常常是曾經誤治。如傷寒論279條所謂“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就屬于這種情況。其他如素嗜酒漿、久臥濕地、居處潮濕及過食生冷瓜果等也常成為太陰系統病變發生的病因。太陰系統病變的預后轉歸,部分患者經積極治療,脾胃陽氣漸復,可以痊愈。傷寒論274條云:“太陰中風,四肢煩痛,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太陰體質之人,感

3、受外邪,風寒之邪,常挾濕邪,可表現為四肢煩痛,脈象寸脈變弱,說明風邪漸退,尺脈澀轉而變長者,說明濕邪漸退,陽氣漸長,所以說,“為欲愈”。至若278條所謂“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陽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指出太陰病七八日,出現暴煩下利,“煩”說明陽氣來復,“下利”說明脾氣充實,將退卻腐穢之邪,所以,雖日十余行,必自止。其后,病可望痊愈。太陰系統病變,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轉化為其他系統病變。太陰脾胃陽虛,治療不積極,或再經誤治,或因調養失宜,病情進一步發展,可進展而為脾腎陽虛,而呈現出少陰系統病變的表現;另外,由

4、于太陰系統與陽明系統功能關系最為密切,太陰系統病變,有時也可轉屬陽明。傷寒論187條云:“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明確指出太陰系統病變可轉屬陽明。384條也說:“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二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后,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意思是說,外感病脈微澀,至四五日,到了太陰系統典型證候應該出現

5、的時間會表現為嘔吐、腹瀉,與一發病就以嘔吐、腹瀉為突出癥狀的治療困難的霍亂不同。似欲大便,而反矢氣,仍不大便者,屬于陽明系統病變。當大便硬,十二日可愈。原因是六日為一經,為一周期,十二日為兩個周期已盡。先見下利,后轉大便硬,病在陽明,能食者,為胃氣恢復故愈。先見不能食,到后一經下一個周期,稍能食,再過一經一個周期轉能食,又過一日兩個周期已盡,胃氣恢復當愈。(一)太陰系統病變本病傷寒論273條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是所謂太陰病提綱證條文,說明典型太陰系統病變是表現為嘔吐、下利、腹滿、腹痛,病機是脾胃運化失職,升降失司,氣機阻滯。277條云:

6、“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意思是說,太陰系統病變,脾胃虛寒,或脾胃陽虛,寒濕中阻,或寒邪直中,均可見腹瀉而口不渴,腹滿痛等癥,應當是四逆湯、理中湯的適應證。可見于多種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包括胃腸功能紊亂等。但太陽病誤治也可導致太陰系統功能失常,則另當別論。傷寒論279條云:“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是太陽病誤用下法,脾胃陽氣受傷,氣血瘀滯,轉屬太陰。所以表現為腹滿時痛,治療當用桂枝加芍藥湯溫中陽、行瘀滯,緩急止痛。而“大實痛”是形容疼痛劇烈,或有大便不通,提示氣血瘀滯較甚,臨床上易誤診為陽明腑實

7、證,治療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加強芍藥祛瘀消積化滯之力,但用大黃之意,并非為了通大便。280條云:“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明確把大黃與芍藥相提并論,認為太陰體質脾胃不足經常大便質稀的患者,若遇到大黃、芍藥適應證,因大黃、芍藥易動胃氣,宜適當減量。既然大便稀仍可能有大黃、芍藥適應證,大黃應用當然就不是為了攻下、通大便,而是意在祛瘀化滯。我們臨床上就見過了40歲女性病例,平時腹滿時痛,偶爾腹部劇烈疼痛,曾誤診為腸梗阻剖腹手術,后用桂枝加芍藥湯而安。 而傷寒論276條所謂“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則是支持“六經皆有表證”的又一有力

8、證據,實際上是太陰體質之人,感受外邪,而早期出現表證。因為有表證存在者,當然仍應該當發汗解表,所以為桂枝湯的適應證,太陰體質之人,脾胃素虛,衛陽不足故也。屬“虛人外感”范圍,可見于部分感冒患者。 另外,以脾最惡濕,太陰體質受邪,濕邪較為常見,暑期尤其多發,所以現在看來,香蘇散證、藿香正氣散證也不少。李東垣清暑益氣湯證也常發生于太陰脾虛體質的患者。(二)太陰系統病變兼變證 傷寒論278條云:“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指出,外感病如見脈浮而緩,手足自溫,是有可能與太陰系統病變有關。其小便不利者,以濕邪無下行之路,則可能發生黃疸,以脾胃陽虛,濕邪易從

9、陰化,所以常表現為陰黃,即茵陳五苓散證、茵陳術附湯證、茵陳四逆湯證之類,可見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相對來說老年患者、慢性病人,較為多見。但如果小便自利,濕邪有下行之路,則一般不會發生黃疸。(三)理中湯與現代臨床 理中湯在金匱要略中,名人參湯,乃由人參、干姜、白術、炙甘草四味藥組成,煎服法要求服藥后一食頃,須飲稀粥一升許,避寒保暖,勿揭衣被。是取其溫陽補中、散寒除濕之用。中陽復、寒濕去,升降氣機自順,腹瀉嘔吐自止,腹脹腹痛等自可解除。該方作丸,名曰理中丸,要求蜜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溫開水和丸,研碎溫服,日3丸夜2丸,腹中不熱,則加大劑量,較之理中湯力稍緩。 理中丸在傷寒論主要用治吐瀉不欲飲水的寒霍亂和

10、大病瘥后,陽虛飲聚所致的“喜唾、久不了了”。“喜唾”的病因,趙開美本作“胸有寒”,成無己本作“胃上有寒”。人參湯在金匱要略,主要用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乃陽微陰盛之證。中陽不足、寒結心下,心中痞氣;胸陽不振、陰寒乘之,胸痹滿悶,脅下逆搶心,治當心胃同治,扶陽氣散翻寒,故方選理中湯。又名人參湯者,言其獨具溫補之力也。【臨床應用】 理中湯(丸)原治胸痹及脾胃虛寒吐瀉、腹脹自痛及病后唾癥,現代臨床上則常用于消化系統疾病如胃腸功能紊亂、心病心絞痛、泄瀉、慢驚風、疳積、寒痢、寒霍亂、胃痛、反胃冷瘡、虛火口瘡、吐血、尿血、便血等癥,只要符合理中湯證病機,即有佳效。病案1:腹痛冷,

11、繞臍痛,食少繞臍腹痛為青少年多見,一般認為是多蟲積,現代青少年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少年,蟲積腹痛已經比較少見,而更多的情況是由于過食生冷瓜果、冷飲冷食所致的腹冷痛。河北醫科大學兒科張貴印先生就主張用溫里散寒法治療該證。曾見其治療一例:王某,男,6歲。間斷繞臍腹痛近1年,飲食少,大便不調,曾服西藥驅蛔劑無效,遂求治于張老師。先生說:城市兒童,一般來說衛生條件較好,家長對幼兒的飲食衛生較重視,感染蛔蟲的機會并不太多。另一方面,幼兒多嗜食冷飲冷食,積冷日久,中陽必傷,沉寒內結,每成腹痛。乃為察舌,舌淡紅苔白膩,診腹腹痛不拒按,腹肌松弛,家屬述腹痛熱敷可以緩解,脈象左沉弦、右沉細,遂用與理中加味:干

12、姜9g,黨參9g,炒白術9克,茯苓6g,附子6g,細辛5g,威靈仙10g,雞內金9g,炒白芍18g,炙甘草6g。服l劑,腹痛即止,再服兩劑鞏固療效,并囑少食冷飲之類。病案2:胸痹,心胸憋悶陣發,心下痞悶,腹滿畏寒,便稀 (冠心病)金匱要略治療胸痹,有人參湯一方,所謂心下痞,所謂脅下逆搶心,必是虛寒之證,有心胃同治之意。河北醫科大學呂志杰教授曾治療一例:張某某,男,49歲。心胸憋悶,一日數發,自覺心下痞悶,腹部脹滿,四肢畏寒,大便清稀1日2次,陣發性心胸憋悶難忍,有瀕死感,經檢查心電圖,西醫診斷為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經用西藥擴冠藥、中藥活血化瘀,冠心1號加味方治療近2個月無顯效,遂求治于呂老

13、師。查舌淡暗苔白,脈細沉。中醫辨證為陽虛寒乘、胸陽痹阻。遂用人參湯加味:黨參15g,干姜10g,炒白術12g,炙甘草6g,桂枝6g。服3劑,自覺心下痞悶減輕,精神振奮,原方再服7劑,諸癥俱減,心胸憋悶,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又7劑,陣發性心胸憋悶已不發作,遂改用丸方善后(古方妙用)。一見心腦血管病變就言活血者,實際上已背離了中醫治病的原則。病案3:久利,右下腹疼痛,小腹冰冷,腰困乏力,手足不溫(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久利,多脾虛,脾氣虛,脾陽虛,以致脾腎陽虛,脾氣虛者,可用參苓白術散,脾陽虛者,可用理中湯類方;脾腎陽虛者,可用四神丸、桂附理中丸等。但臨床觀察發現,久利也有屬于脾腎陽虛挾濕熱,或寒熱

14、錯雜者,可見于慢性腸炎、慢性菌痢、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等,臨床常可用理中湯加黃連、附子等治療。陳寶明教授曾治一例:池某某,男,63歲。間斷大便膿血半年,曾在某院行內鏡檢查,診斷為“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藥久治而不愈。邀中醫診治。問其病情,自述近因納涼大便次數增多,日行45次,且伴右下腹疼痛,無里急后重,但小腹冰冷,腰困乏力,身體消瘦,面色蒼白,手足不溫,脈沉弦,兩尺尤弱,舌淡苔自。乃脾腎陽虛證。方藥:附子10克(另行煎) 干姜10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炙甘草6克,黃連10克。服6劑大便次數明顯減少,日行12次,仍有黏液,腹痛止,手足轉溫。原方再服12劑,大便成形,已無黏液及膿血,諸

15、癥頓消。囑其用附子理中丸調理善后,10余日而愈。1年后隨訪,未再復發。(古方妙用)病案4:吐血,大便色黑如墨丁甘仁先生為近代中醫一代宗師,善以三陰三陽辨證方法診治溫病,為醫界所重。若論雜病,僅舉崔右吐血一案,既可見丁氏學派用藥輕靈之特點,又可見溫病學家應用經方之妙趣。內經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屬陰主靜,賴陽氣以運行,內則灑陳五臟,外則循行經絡。今陽虛氣滯,不能導血歸經,血因停蓄,蓄久則絡損血溢,上為吐血,成盞盈盆,下為便血,色黑如墨,舌淡自,脈在無力。所謂陽絡傷則血上溢、陰絡傷則血下溢也。上下交損,宜治其中。用理中湯:潞黨參4.5克,白術4.5克,茯苓9克,炮姜2.4克,陳皮3

16、克,炙甘草1.2克,丹參6克,懷牛膝6克,炒當歸6克,藕節炭2枚,灶心土30克。服2劑,上下血均止,仍胃呆納少。加砂仁2.4克,焦谷芽12克(丁甘仁醫案)。病案5:頭面痛,掣痛難忍,哭笑無常(三叉神經痛,中風后遺癥)頭面痛多風,外風可選用荊芥、防風、白芷、細辛等,內風可選用平肝潛陽熄風之藥,但臨床上也按照一般思路治療無效者。趙進喜教授15年前曾治一例:胡某某,女,59歲。患者有高血壓病史10年、腦出血病史4年、腦梗死病史1年。肢體運動基本自如,惟頭面疼痛、掣痛難忍,眼不能閉,伴嚴重精神癥狀,哭笑無常,答非所問,甚則不辨親疏。西醫診斷為:中風后遺癥、三叉神經痛。經用西藥痛經寧等,中藥涼肝熄風、活

17、血通絡等,治療近1個月無效。杜慶云先生查房時察其舌淡紅、苔薄白,脈象沉細無力,認為是脾腎陽虛陰火證。遂用理中湯加昧。以陰火為脾胃氣虛條件下的病理君相之火,氣虛日久,心血受累,中氣不足,累及腎陽,所以臨床上也常見心脾氣血兩虛陰火證、脾腎氣陽俱虛陰火證。胡某所病即屬后者,為今之計,必甘溫益氣、辛熱溫陽,佐以黃連、黃芩以去陰火。方藥:干姜6克,白術6克,黨參9克,附子5克,細辛3克,白芷10克,黃芩9克,黃連6克,炙甘草5克。服藥2劑,其痛若失,精神癥狀大為好轉,能認家人,問答準確;再服3劑,改方調理而安(杜慶云醫案)。病案6:視惑,頭痛,頭暈,胃痛,神疲(中心視網膜脈絡膜炎)中醫眼科具有獨特的理論

18、體系,如五輪八廓學說,近代眼科名醫陳達夫教授甚至提出“六經法要”,主張用六經辨證指導。眼科病治療。說明即使是眼科醫生,學好傷寒論等經典著作,依然十分重要。至于經方治療眼科疾病,就更有直接的實際意義。有中醫眼科專家曾治療一例:陳某某,女,29歲。近1個月來,自覺兩眼疲勞發糊,左眼眼前似有黑云遮住,曾治療無效。視力右眼1.0,耶格視力表1號;左眼1.0,耶格視力表3號,經查眼底確診為“中心視網膜脈絡膜炎”。其人平日經常頭痛頭暈,胃痛已5年,每日發作,痛時牽連背部,心胸不舒,時有惡心嘔吐。辨證分析:素有胃病史,是屬脾胃不和、運化失職,故形體消瘦、精神疲憊,神光失養。治宜調理脾胃,使脾胃旺盛,不失其所

19、可,神光復受所滋而發揮固有伴用。舌苔淡白,脈沉遲而細,是為脾陽不足,陰寒凝滯,用藥以扶陽溫胃為主,先后投附子理中湯、人參湯、治中湯等方,服半月,胃痛及嘔惡大見好轉,自覺左眼前黑影消失,乃續服30余劑,眼底檢查也恢復正常,視力雙眼遠1.2,耶格視力表1號。(眼科證治經驗)。另外,臨床上還有用理中湯治療過敏性紫癜、崩漏、糖尿病性腹瀉者,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二、少陰系統病變 少陰系統主司人體在里之陰陽互根互制。以腎主水,主藏精,內寓元陰元陽,居下焦;心主火,主藏神,“神明出焉”。所以,少陰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有賴于心腎等臟及其經絡功能的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在里之陰陽之氣固秘,精神充足,陰陽調和,水

20、火交濟,人身各方面功能可保持正常。病理情況下,人體在里之陰陽之氣不足,精神衰減,陰陽失和,水火失濟,就可出現精神萎靡、但欲眠、脈微細等癥狀,即少陰系統病變。 少陰系統病變的發生,病因可以是感受外邪,如風寒、風熱、溫熱之邪、暑熱之邪等,也可以是勞累過度、用腦過度、房勞過度和憂思驚恐等內傷因素。同時也與患者的體質和宿疾有關。臨床多發生于老年人、體質虛弱者和心腎功能不足的人群。可見于多種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所致的呼吸循環衰竭、中毒性休克,以及多種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老年病等。而患者平素有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者,發病易表現為少陰系統病變。 一般說來,少陰陽氣不足或陰陽兩虛體質的患者,感受

21、外邪,病情可表現為惡寒、肢冷、精神萎靡、脈沉細,習稱“少陰寒化證”。少陰陰虛體質的患者,感受外邪可表現為發熱、口渴、心煩不眠、脈沉細數,習稱“少陰熱化證”。至于少陰陽虛體質者,又可挾痰飲、挾水氣,或受風寒濕之邪,而表現為風寒濕痹,或成下利等;少陰陰虛體質的患者,也可挾水氣、挾結熱,或表現為咽痛、胃腸結熱腑實證等,病機較為復雜。 說到少陰系統病變的預后轉歸,雖然說病情危重,但經過積極救治,仍有希望向愈。傷寒論287條云:“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少陰病,脈緊,下利是陰寒盛,脈轉微,脈緊反去,陰寒退,手足溫是陽氣復,故為欲解。

22、288條云:“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289條云:“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以上兩條所謂手足溫、時自煩,欲去衣被,均提示陽氣來復,故為可治。 325條云:“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是少陰病,下利,陰陽俱虛,下利呈減少之勢,預后較好,可用溫灸升提陽氣的方法治療。 292條云:“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少陰病,吐利,一般說預后不良,但患者手足不逆冷而發熱,是陽氣未脫,所以尚有可復之機,可用灸法以救治。292條云:“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

23、者,灸少陰七壯。”少陰病,吐利,一般說預后不良,但患者手足不逆冷而發熱,是陽氣未脫,所以尚有可復之機,可用灸法以救治。 291條云:“少陰病,欲解時,在子至寅上。”此條則是少陰病欲解時條文。因子至寅時陽氣漸盛,故少陰病常在此時解除。而290條云:“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此少陰中風則是相對少陰中寒而言,與其他條文不同的是,病機屬陰虛火旺,而“脈陽微陰浮”是指寸脈弱而尺脈起,提示心火退而腎水復,故為欲愈。 相反,少陰系統病變畢竟多為危急重證,可見于呼吸循環衰竭、多種原因所致的休克,如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等,預后極差。傷寒論295條云:“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4、”是純陰無陽,寒盛陽衰,故為死癥。 296條云:“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298條云:“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300條云:“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此三條論少陰病吐利,四肢逆冷,又出現躁擾等神志癥狀,緊接著就將轉入昏迷,是陰盛格陽,陽氣欲脫,可見于重證休克患者,治療困難。 297條云:“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是少陰病下利,而致的陰竭陽脫血壓降低休克,故為死癥。299條云:“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是少陰病所致呼吸循環衰竭,治療困難。294條云:“少陰病,但厥無汗,而

25、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是少陰病誤治動血證,可見于多種原因所致的休克繼發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應激性潰瘍出血,即使在今日,仍屬危急重,故為難治。(一)少陰系統病變本病 傷寒論281條云:“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作為所謂少陰病提綱證條文,指出少陰系統病變的典型表現是一組陰陽之氣不足、精神虛衰的癥狀:但少陰系統病變進一步分析,又有“寒化證”和“熱化證”,之分。 283條云:“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是少陰陽衰,故見吐利、汗出,虛陽浮越,故咽痛。 285條云:“少陰病,脈沉細數,病為在里,不可發汗。

26、”是少陰陰虛,故見脈沉細而數。 284條云:“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是少陰陰虛,或陰陽俱虛,強調誤治可使津液受傷。 282條云:“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則是少陰陰陽俱虛,水火失濟,虛火上擾,而下焦虛寒的復雜證候。282條云:“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則是少陰陰陽俱虛,水火失濟,虛火上擾,而下

27、焦虛寒的復雜證候。 286條云:“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是論少陰陽虛者,不可發汗,而陰陽俱虛者,更不可攻下。總之,少陰系統病變,多見于虛人外感,臨床多見虛證,多危癥、重癥,單純汗法、下法皆非所宜。 少陰陽虛體質之人,感受外邪,尤其是風寒之邪,初期見表證者,仍須解表。但此表證與太陽病表證相比,又有其特點。一是發熱常不甚高,二是脈沉而不浮。傷寒論301條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302條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就是少陰陽虛外感,不可過汗,當助陽解表,微發其汗,是麻

28、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的適應證。多見于老年人、虛人感冒,或慢性病患者合并呼吸系統感染者。 傷寒論323條云:“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是少陰陽虛體質之人,感受外邪,尤其是感受風寒之邪,如見脈沉而不浮說明陽氣無力抗邪,很快就會出現典型少陰寒化證,甚至表現為亡陽證,所以當急用四逆湯溫之。 臨床上常有老年人冬季感冒,或慢性病患者因普通呼吸道感染,而很快誘發心衰、呼衰甚至發生休克者,就屬于這種情況。而317條所謂“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則是少陰寒化證陰盛格陽的情況。可見于低血容

29、量性休克和急性心衰患者,治療必須急投通脈四逆湯,以回陽救逆。 傷寒論303條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是少陰陰虛體質之人,感受外邪,尤其是溫熱之邪后,出現的典型少陰熱化證,因陰虛火旺,水不濟火,故見心煩失眠,是黃連阿膠湯適應證。黃連阿膠湯今多用于治療神經衰弱心煩失眠等,卓有療效。(二)少陰系統病變兼變證1、少陰寒化證兼變證 (1)咽痛:傷寒論313條云:“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是少陰陽虛體質之人,感受寒邪所致的少陰寒結咽痛證,所以是半夏散及湯的適應證。一般認為:寒結咽痛臨床比較少見。但寧波名醫范文虎卻常用大黃附子細辛湯治療急性扁桃體炎,即當屬于

30、寒凝一類。(2)下利:傷寒論314條云:“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315條云:“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則是論少陰陽虛下利,單純陽虛下利,可以用白通湯,陰寒內盛,有格陽之勢者,則為白通加豬膽汁湯適應證。有學者曾報道一久瀉患者,久治不效,投白通湯而愈。而白通加豬膽汁湯適應證則是腹瀉脫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現“厥逆無脈”、“煩”等。張仲景用豬膽汁是重視津液的意思,對此在今天看來確實也當重視補液,補充血容量。而單純用四逆湯溫陽,或用西藥升血壓藥,未必能取得良好療效。(3)便膿血:傷寒論306條云:“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

31、07條云:“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是少陰陽虛體質之人,脾腎陽虛,大腸失于傳導,脾失統攝,腎失封藏,故見腹痛而膿血俱下,為桃花湯的適應證。可見于慢性菌痢和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治療在溫補的基礎上,固攝治法應予重視。 308條云:“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則不排除是少陰陰虛體質的患者感染菌痢,可以用針刺治療,也可在治療痢疾的同時,養陰和營,可選用當歸、白芍,甚至阿膠之類。(4)痹痛:傷寒論304條云:“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305條云:“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是少陰陽虛體質

32、之人,感受寒邪,或寒濕之邪,痹阻經絡氣血,故可見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背惡寒,脈沉等癥,為附子湯適應證。該方用治寒濕痹證和“老寒腰”、“老寒腿”等,有較好療效。(5)水氣:傷寒論316條云:“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是少陰陽虛體質之人發病,寒濕內侵,水氣不化,所以出現一系列復雜癥狀,為真武湯適應證。可見于老年或慢性病患者外感病后出現的心衰、腎衰等。或然證多,說明病情復雜,涉及的病變臟腑范圍廣。(6)痰飲:傷寒論324條云:“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

33、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是少陰陽虛體質之人,如有宿食等實邪阻于胸中,治療當因勢利導,用吐法,如是寒飲停于胸上,是陽虛水飲不化,“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所以不可吐,當以四逆湯溫化。是把因宿食等有形之邪積聚和陽虛寒飲內停之證予以鑒別。(7)氣滯:傷寒論318條云:“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古今注家均不能解釋四逆散此條,原因是不知少陰病即少陰陽虛體質之人為病,故可有四肢不溫。而少陰體質者,因情志抑郁,或感受外邪,皆可致氣機郁滯,從而出現咳、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等多種

34、表現,治療仍當以疏肝理氣為主,兼顧陽虛。所以,四逆散方后注,諸或然證多加用桂枝、附子、干姜、薤白之類。 該方我們臨床上多用于過敏性咳嗽和哮喘、冠心病心絞痛和心律不齊、肝膽和胰腺疾病、潰瘍病、胃炎和胃腸功能紊亂、泌尿系感染、腎病綜合征和婦女特發性水腫、痢疾、外科闌尾炎、婦科月經病和乳房病等。認為只要存在氣機阻滯病機,即可選用,并可根據陰虛、陽虛、痰濕、血瘀、濕熱、水停等兼挾證,靈活加減,每獲良效。(8) 吐利:傷寒論309條云:“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是少陰陽虛體質之人,腎陽虛不能溫暖中土,寒濁中阻,氣機升降失序,故見吐利交作,手足逆冷,煩躁欲死,癥狀雖然嚴重,但與

35、少陰病陽氣虛脫的吐利不止,手足厥冷、躁擾不寧等休克表現有本質不同,所以為吳茱萸湯適應證。可見于飲食失節,過嗜寒涼所導致的胃腸功能紊亂。也可見于尿毒癥代謝性酸中毒消化道癥狀明顯者。2、少陰熱化證兼變證(1)咽痛:傷寒論310條云:“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311條云:“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312條云:“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此三條,皆論少陰陰虛咽痛,是在少陰陰虛體質基礎上發生。 其中,豬膚湯治下利傷陰,心煩胸悶,咽中干痛。今之臨床雖較少應用,但豬皮凍利咽、除煩,寒涼而不致瀉的特點,卻值得重視。甘草湯與桔梗湯,

36、利咽解毒,緩急止痛,治咽中攣急而痛。治療各種咽中急痛和感冒后咽部平滑肌痙攣所致的咽癢咳嗽等,均有療效。苦酒湯用雞子白潤喉,并以半夏、苦酒散結,治咽中生瘡,不能言語者。有散結之意,急性喉炎之類,可以試用。(2)水氣:傷寒論319條云:“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是少陰陰虛體質之人,陰虛內熱,挾有水氣,津液不能正常輸布圣身,故出現一系列復雜癥狀。當養陰生津與淡滲利水相結合,為豬苓湯適應證。臨床上可見于泌尿系感染、腎盂腎炎和腎炎水腫等,可隨方加入滋陰補腎、活血、解毒藥物等。(3)熱結腑實:傷寒論320條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2

37、1條云:“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322條云:“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此三條被習稱為“少陰病三急下證”,是少陰陰虛體質之人,以種種原因造成了熱結腑實證,因陰液本虛,熱結腑實一旦形成,更容易傷陰竭液,所以下之宜急。 如果像陽明腑實證應用承氣湯那樣,必待燥屎形成,方用攻下,則可能因當斷不斷,使陰竭液脫,危及患者生命。臨床上曾治一老年男性震顫麻痹合并腸梗阻患者,手術不能,低血壓狀態,危在旦夕,急行大承氣湯合增液湯通下,結果一下而解,至今存活。因見古人所謂“中陰溜腑”等,皆未能理解張仲景真意。(4)便血:傷寒論293條云:“少

38、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少陰病,一身手足盡熱,是少陰陰虛體質之人,感受外邪從陽化熱,熱邪結于下焦(膀胱泛指下焦部位),熱灼血絡,絡破血溢,故必然會出現便血等動血證。可見于泌尿系感染膀胱炎和潰瘍性結腸炎的某些患者。治療可參考后世導赤散、犀角地黃湯等方治療。尿血者,導赤散、清營湯加白茅根、小薊、仙鶴草;大便下血,可用地榆散、槐角丸加白芍等。病案2 少陰病厥脫(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少陰病陽虛而衰,則見神識淡漠、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等證,屬于中醫“厥脫”之類的危證,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多種原因所致的休克的表現。如傷寒論385條云:“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

39、,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388云:“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89條云:“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皆是論霍亂吐利脫水等所致的休克。而353條所謂“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4條云:“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則可能是發熱汗出,或下利所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當然也不排除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表現。傷寒論方醫案選編曾記載一例應用四逆注射液搶救獲效的中毒性休克典型案例:李,女,69歲。因患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脫水征而住院。神志清,顏面色蒼白,肺部有濕性啰音,心率

40、92次min,血壓8050mmHg,經靜脈注射四逆注射液2毫升,2分鐘后上升至9060mmHg,20分鐘后血壓上升至10060mmHg,6小時后血壓仍維持在9050mmHg,并持續23小時。在升壓同時心跳也轉強而有力。可見,四逆注射液搶救休克是確有療效的,而且,中藥四逆湯抗休克作用是多方面的,既可以興奮心肌、升高血壓,又能夠增強胃腸功能,改善全身微循環狀況。所以,特別有利于患者休克糾正,并可防治多臟衰發生。病案3:中風昏厥,肢體不遂,額汗出,肢冷(腦血栓形成) 中風病相當于現代醫學腦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治療,多采用通腑化痰、醒腦開竅等法,常可取效。但中風之病,變化最速。

41、雖說閉證多,脫證也不少。所以臨床上,閉脫二證,尤當急辨。治療方面,閉證當開,脫證當固,閉脫同見者,則又當閉脫兩顧。陳寶明教授1989年2月曾診一老翁,年逾古稀。患高血壓病已數年,經常頭目眩暈,肢體麻術。半月前,晨起時左側肢體活動失靈,口角輕度右偏,言語謇澀。近4天來,逐漸神志不清,人事不省,病勢日漸加重。當地醫院診斷為“腦血栓形成”,連日來大量用曲克蘆丁(維腦路通)、甘露醇、丹參注射液等,其效不顯。其兒女驚恐萬狀。切其脈沉伏不起,握其兩手冰冷至肘,望其舌紅苔黃燥而起芒刺,家人謂近日來頭額部陣陣出冷汗。此陰陽離決之惡候,若再有大汗,旋即命奔。處方:制附子10g,紅參10g,干姜10g,炙甘草6g

42、。水煎頓服。另用溫開水送服安宮牛黃丸1丸。服上藥,當天子夜,神識漸知,翌日凌晨,神清厥回,汗出亦止。脈已不沉,厚苔始退。又以溫陽養陰之品,調理數劑而愈。此例選用四逆加人參湯,回陽固脫,安宮牛黃丸,涼開腦竅,即閉脫兩顧之法。可見,中風病也常可見少陰陽衰之證,何得言三陰三陽辨證只能用治傷寒外感病耶?病案4:淋證,惡寒神疲,食減,睪丸墜脹,少腹不舒,小便渾濁頻數(前列腺炎)前列腺炎,中醫認為多濕熱蘊結所致,治療當清熱祛濕,因久病多瘀,治療常需要配合化瘀散結如馬鞭草、劉寄奴、薏苡仁、敗醬草、牡蠣、海藻等藥。但臨床觀察發現前列腺炎其發生于老年人者,也有屬于陽虛者。中醫雜志1979年第10期,記載一病例:

43、張某,男,57歲。患前列腺炎16年,因睡農村新修濕炕而起病。初診惡寒蜷臥,肢體痿軟,神靡頭暈,失眠,食欲減,每餐一兩,睪丸墜脹,牽引少腹,常感涼麻疼痛,小便渾濁頻數,陽痿,面色萎黃暗黑。舌質淡白,全舌苔密布,根苔淡黃厚膩,脈象沉微細。辨證:少陰陽衰,陰寒內盛。治法:補陽溫腎,散寒止痛。方藥:四逆加上桂主之。制附片120g(久煎),干姜120g,炙甘草60g,上桂15g(研末沖服)。3劑,少腹及睪丸墜脹疼痛減輕,小便色轉清,尿頻也好轉,繼服30劑,頭暈失眠、惡寒乏力等均明顯好轉,食欲增加,少腹及睪丸墜脹進一步減輕,舌轉紅潤,厚膩苔退,加減出入再服20劑,諸癥消失,食欲大增,精神大振。經檢查前列腺

44、炎基本痊愈。此久治不愈之淋證,即是陽虛,精神萎靡,食減脈微,少陰病提綱證已備,少陰陽衰敗象已露,所以非大劑回陽,不能取其效。有說三陰三陽辨證獨為外感而設者,何其蠢哉!病案5:癲狂,沉默癡呆,語無倫次,肢冷,脈沉微(精神分裂癥)癲狂之治法,今人多重視豁痰,痰結氣郁則癲,痰火擾心則狂,所以難經有“重陽則狂,重陰則癲”之說,提示狂證治療宜化痰泄火,癲證治療則不可過用寒涼。但金匱要略有“重陽則癲,重陰則狂”之說,一方面可以理解為重陽則陰,故為癲,重陰則陽,故為狂,一方面也提示狂證也有陽氣虛,虛陽浮越而致者,治療不可一味祛邪。中醫雜志1965年第1期報道一例:李某某,女,41歲。因與其夫爭吵而發病,初起

45、喧擾不寧,躁狂打罵,動而多怒,罵詈日夜不休,經醫用大劑大黃、芒硝瀉下,轉為沉默癡呆,舌白多津,語無倫次,心悸易驚,頭疼失眠,時悲時喜,四肢厥冷,六脈沉微。處方:炮附子15g,干姜15g,甘草12g,茯苓30g,牡蠣30g,龍骨15g。服3劑后,神志清醒,頭痛止,四肢溫,改用苓桂術甘湯加龍骨、牡蠣,服10余劑而愈。此例即過下傷陽,虛陽欲脫之證,所以醫者用溫陽鎮攝之劑而安。病案6:少陰陽虛,胸中滿悶,手中發涼,脈沉遲(心動過緩癥)心動過緩一癥,可見于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等,醫者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黃芪、淫羊藿等治療,屢取佳效。其病機有屬于少陰病心腎陽虛者,用四逆加人參湯也是對證良方。

46、著名傷寒專家李克紹教授曾治療一例:張某某,女性。患者胸中滿悶,手中發涼,脈搏沉遲。西醫診斷為“心動過緩癥”,但無有效療法,轉求中醫診治。予以四逆加參方,五六劑痊愈,后未再發(傷寒解惑論)。此例雖無吐利,但手足冷,脈沉遲,四逆湯主證已具備,所以用方即效。非仲景“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之意乎?三、厥陰系統病變 厥陰系統主人體陰精陽氣潛藏、條達氣機、控制過度情緒反應。以肝主疏泄、主氣機、主情志、主藏血、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所以,厥陰系統功能與肝關系最為密切。而腎主閉藏、主藏志、主藏精,為水臟,元陰元陽之宅;心主血脈,主火,主藏神;脾主土,主藏意,脾胃共居中焦,為升降之樞。所以,厥陰系統功能與腎

47、心和脾胃等臟腑也有關系。生理情況下,肝之疏泄功能正常,陽氣潛藏,氣機調和,情緒反應正常。病理情況下,肝之疏泄功能太過,陽氣浮越,肝氣橫逆,脾胃失和,情緒反應過度,可出現頭暈目眩、消渴、性急易怒、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等癥狀,即厥陰系統病變。 厥陰系統病變的發生,常見原因包括:感受外邪,如風寒、風熱、濕熱之邪等;情志所傷,如暴怒、情緒高度緊張等。發病與患者的體質和性格也密切相關。臨床可見于各種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也可見于多種心身疾病、精神心理行為異常性疾病、消化系統肝膽脾胃疾病和高血壓病、糖尿病等。一般說來,厥陰疏泄太過體質的患者,感受外邪,病情可表現為頭痛、身熱、脅痛、心煩易怒、口苦咽干、頭暈目眩

48、、脈弦等。另外,情志所傷,肝氣橫逆,還可克伐脾胃,使脾胃升降失度;惹動肝陽,肝陽上亢,則可引起水不涵木、風陽內動之證。但臨床所見,厥陰系統病變,可以是本系統自病,也有由少陰病轉屬而來者。在邪熱蘊結的基礎上,邪與元氣不兩立,元陽虛衰,或陰竭陽衰,人體潛藏、布散陽氣的功能,就必然失其常而不能歸其位,陰陽氣不相順接,常可表現為手足厥冷與發熱并見。或可見時而發熱,時而厥冷的情況,古人稱之為“厥熱勝復”。主要見于現代醫學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患者。 有人認為厥陰是兩陰交盡、陰盡陽生之意,也是指厥陰病這種“厥熱勝復”之機。不應該認作是典型的厥陰系統病變。其他如厥陰病篇論嘔吐、下利、厥逆諸證治療者,皆是作為需要鑒

49、別的證候而論,并不是真正的厥陰系統病變。 對于厥陰系統病變的預后轉歸,可以說經積極治療,部分病例可以歸于痊愈的。傷寒論327條云:“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329條云:“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指出厥陰體質之人,感受外邪,尤其是在感受風熱、溫熱之類陽邪之時,因為發病前,已具備陰虛的基礎,所以常見口渴引飲癥狀,脈象也可見沉細而不起。經過治療,假如脈象轉為微浮,說明陰液漸復,或者理解其正氣呈現奮起抗邪之勢,所以是其病向愈的表現。但如果脈浮大弦長,則說明邪氣鴟張,肝陽上亢,也非佳兆。此時,雖仍可有渴欲飲水的癥狀,但與疾病嚴重階段的消渴飲水不解,已有本質區別,所以稍稍給予飲

50、水,即可望痊愈。 328條云:“厥陰病,欲解時,在丑至卯上。”此條則為厥陰病欲解時條文,因丑至卯時,為陽氣漸盛之時,厥陰病在此時得天陽之助,人體陽氣可得以正常布散,而復其本位,氣機可得以條達,而復其常性,則陰陽之氣相順接,可望好轉。 傷寒論厥陰病篇也收載了大量有關“死證”的預后不良的條文。這些條文主要是論述“厥證”和所謂“厥熱勝復”證者。傷寒論343條云:“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指出外感病陽氣虛衰,煩躁,是虛陽有浮越之勢,是休克的神志改變,預后不良。 344條云:“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345條云:“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51、348條云:“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此三條則指出外感病嚴重感染性疾病和傳染病在表現為發熱的同時,如見到下利不止癥狀,則是亡津液,陰竭陽脫,預后不良,或見虛陽浮越,躁不得臥,也是休克表現,預后不良。 346條云:“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強調外感病發熱與下利、汗出不止同見者,預后差,體現了傷寒論“扶陽氣、存津液”的思想。因其病陽氣欲脫,有陰無陽,故死。以上諸條文皆可見于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而347條云:“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是陽氣脫、陰血也亡,可見于感染中毒性休克,合并低血容量休克,即使在科學昌

52、明的今天,治療仍屬困難。而具體治療,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升高血壓和補液補充血容量,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厥陰系統病變本病 傷寒論326條云:“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作為所謂厥陰病提綱證條文,指出厥陰系統病變的典型表現口渴飲水不解,有氣上撞心之感,胃中熱痛,有饑餓感,而不欲進食,進食則嘔吐,或吐蛔蟲,用下法,則泄瀉不止。歸納其病機當是陰虛內熱,肝氣橫逆,脾胃失和,可見于外感熱病晚期的某些患者,也可見于糖尿病酮癥、胃病腸道疾病等內傷雜病。治療單純泄下可能更傷脾胃,治療當在養陰的基礎上,平肝、柔肝,和胃降逆。有一首經驗方百合丹參飲,藥用百合、烏藥、

53、白芍、丹參、蘇葉、黃連、陳皮、厚樸、茯苓、雞內金、甘草組成,比較適合于厥陰系統典型病變病機。厥陰陰虛肝旺體質之人,常因情緒緊張或情志因素等誘發疾病,臨床表現為頭暈脹痛,性急易怒,咽干目澀,舌暗紅,脈弦大而長者,則為陰虛陽氣失于潛藏,可見于高血壓病及其并發癥,則為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建瓴湯證。 而厥陰體質之人,感受風熱、溫熱之邪,早期,其病在表,可表現為目干眼花,頭暈頭痛,咽干心煩,耳中堵塞等,為風熱上擾清竅。我們認為可用經驗方桑菊翹荷湯加減,藥用桑葉、菊花、連翹、金銀花、薄荷、鉤藤、蟬衣、僵蠶、牡丹皮、桔梗、甘草等組成。溫病晚期,溫熱、暑熱之邪,影響到厥陰系統功能,癥見消渴、心煩急躁、肢體麻木

54、者,為邪熱傷津,陰血不足,肝失其柔,筋脈失養,則為吳鞠通溫病條辨連梅湯適應證。(二)厥陰系統病變兼變證1、厥熱勝復證在厥陰病篇中,大量收載了與所謂“厥熱勝復”相關的條文。傷寒論337條云:“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指出厥即手足厥冷,是陰陽二氣不相順接所致。但手足厥冷常與發熱密切相關。335條云:“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指出外感病發熱,嚴重到極限,陽氣虛衰,陽氣潛藏不能,失其常位,可能出現手足逆冷和發熱癥狀,可見于嚴重感染所致的感染中毒性休克。感染越嚴重,休克就越不容易治療,如中

55、毒性菌痢常見高熱、驚厥、休克等。有時反而無大便,治法當下,不可發汗,誤治可使病情遷延,余邪不盡,熱毒內郁,可見口舌生瘡。 334條:“傷寒先厥后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非常類似于中毒性菌痢的表現。所以先厥后發熱、下利止,不便膿血者,是熱毒無下行之路,故其喉為痹。 336條云:“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通過厥與發熱時間的長短,辨外感病的預后。認為:熱多于厥者,預后好;厥多于熱,預后差。 342條云:“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

56、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指出:所以通過厥與發熱時間的長短,辨外感病的預后,原因是寒熱的多少,體現了陽氣的衰盛,病情的進退。 341條云:“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意思也與336條、342條相同,身熱久不除者,必便膿血,提示仍很可能是中毒性菌病患者。休克雖已解除,腸道細菌感染尚未解決,故見身熱而便膿血。 而339條則說:“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后必便血。”則是論外感病“熱少微厥”證候,消化道癥狀,較為突出,可見于腸傷寒等消化系統傳染性和

57、感染性疾病,數日,小便清利者,欲得食,此為熱邪除、胃氣復,故病方愈。厥而嘔,胸脅煩滿,是熱邪內傳,又見厥,陽氣欲脫,故發生便血,可見于腸傷寒嚴重病例消化道出血和感染中毒性休克應激性潰瘍等。 至于“厥熱勝復”證的預后判斷,傷寒論主要是根據厥與熱的天數,同時非常強調陽氣和津液的存亡。已如前述。另外,傷寒論厥陰病篇還提出了“除中”的概念和判斷預后的具體方法。如332條云:“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后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

58、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癰膿也。” 333條云:“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此“除中”是外感病感染性疾病和傳染病重癥,胃氣將絕,表現為突然能食的一種惡候。預后極差。可因陰寒重癥,誤用黃芩湯等除其熱,傷及中陽,使胃氣大傷所致。而對于厥熱勝復、厥利、能食者,可根據食索餅后有無暴熱來判斷。但最終預后,還需根據發熱與厥冷的時間長短來判定,厥熱相應者,旦日夜半陽氣復可愈。熱多于厥,厥去熱不罷者,是休克已控制,原發感染未解除,熱邪壅盛,故必發癰膿。臨床所見這種情

59、況,其原發病其實也可能本來就是癰腫,是化膿性感染導致的休克。而癰腫化膿,則邪有出路,也有利于休克解除和整個感染病情的好轉。2、厥證、嘔吐、下利 另外,傷寒論厥陰病篇還有許多條文,是論述多種厥證、嘔吐、下利者,如治療寒熱錯雜寒格的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治療干嘔、吐涎沫、頭痛的吳茱萸湯,治療熱利下重、便膿血、口渴的白頭翁湯等,不乏真知灼見。但總的說來,是作為需要鑒別的證候而論,并不是真正的厥陰系統病變。(三)烏梅丸與現代臨床 烏梅丸由烏梅、細辛、干姜、黃連、當歸、附子、蜀椒、桂枝、人參、黃柏組成。在傷寒論原書中本是用于治療蛔厥的方劑。從藥物組成分析,烏梅丸重用烏梅,以苦酒(米醋)浸泡,取其味酸收斂,

60、可以安蛔;附子、干姜、桂枝、細辛、蜀椒,味辛性熱,通陽散寒;人參、當歸,味甘性溫,益氣養血;黃連、黃柏味苦性寒,清熱堅陰。全方寒溫并用,攻補兼施,更作蜜丸,甘以緩之。所以可用于寒熱虛實錯雜、氣機逆亂所致的蛔厥癥。當然也可用于寒熱虛實錯雜、氣機逆亂所致的久利(慢性腹瀉)。方后注云服用期間,當“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目的在于盡快恢復氣機升降之序。注家多認為是厥陰病的主方,實誤也。傷寒論原書雖將其置于“厥陰篇”,實際上目的在于與諸厥證鑒別,張仲景從來不曾說烏梅丸可治療厥陰病。但厥陰病有表現為寒熱虛實錯雜者,借用烏梅丸治療,則未嘗不可。【臨床應用】 烏梅丸為臨床常用方劑之一,臨床治療蛔厥(類似現代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