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大道初步設計匯報-2014.7.7_第1頁
新橋大道初步設計匯報-2014.7.7_第2頁
新橋大道初步設計匯報-2014.7.7_第3頁
新橋大道初步設計匯報-2014.7.7_第4頁
新橋大道初步設計匯報-2014.7.7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新橋大道(團肥路南段)建設工程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匯報提綱一.項目概述二.沿線自然地理概況三.總體設計四.路線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六.橋梁、涵洞設計七.路線交叉設計八.環境保護與景觀設計九.施工方案十.設計概算一、項目概述1.項目概況 本項目位于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經開區高劉鎮境內,根據路線的功能定位,起點位于和規劃市政道路習友路交叉處,向北與G312、合六葉高速公路交叉后,于高劉鎮順接團肥路一期工程,本次實施的路段為小廟-高劉段: 小廟高劉G312合六公路上派-小廟老路炎劉合六葉高速機場長高路淠河總干渠瓦東干渠蜀山分干渠機場高速天 河高劉段繞鎮路線長崗一、項目概述1.項目概況 新橋大道(團

2、肥路南段)是安徽省S242上莊路的一段,起自肥西上派,經小廟、高劉、壽縣、炎劉、雙廟終于長豐縣莊墓,主要服務于新橋國際機場、新橋國際產業園及沿線鄉鎮客貨運輸和居民出行,同時肩負著新橋國際機場應急通道的功能,在區域路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路線全長14.323Km.高劉小廟習友路望江西路G312北分路淠河總干渠機場高速合六葉高速已建成路段瓦東干渠新橋機場起點終點本項目一、項目概述2.設計依據合肥市公路管理局中標通知書。現行國家、部頒有關標準規范、規程及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一、項目概述3.項目專題研究情況編號專題報告完成情況1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 已完成2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 已完成3工程沿

3、線壓覆礦產資源調查評估報告已審查4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已審查5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已批復6防洪影響評價報告已完成報批稿7通航凈空尺度論證報告已批復一、項目概述4.技術指標主要技術指標表一、項目概述4.初步設計審查情況 2013年4月25日、26日,受合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托,安徽省工程咨詢研究院對本項目組織召開了初步設計審查,暫未批復。1、補充完善前期工作相關附件 已補充并完善前期工作和相關附件(1、新橋大道(團肥路南段)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2、關于新橋大道(團肥路南段)建設工程初步設計審查專家組意見3、本項目中標通知書)等。2、路線平面設計總體線形順暢,但JD5處受土地

4、利用規劃制約,設置了半徑R=80m的曲線,造成線形指標不均衡,影響道路建設品質及服務水平,建議進一步與相關部門協調,加大此處平曲線半徑,優化線形指標,同時縮短里程、減少占地、降低工程投資。 經多次與土地部門對接,要求路線線形按不侵占基本農田的原則布設,故本次仍按初步設計方案進行。一、項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3、本項目穿越開發區及城鎮段,且今后作為城市道路的一部分,建議進一步調查相關區域的豎向控制要求,結合城鎮規劃防洪要求,優化高程設計,盡可能接近周邊現狀。 根據小廟鎮、高劉鎮提供的的豎向規劃并結合城鎮規劃防洪要求,對高程進行優化設計,盡可能接近周邊現狀。4、起點與規劃望江西

5、路相交,目前望江西路正在設計,兩者施工時期可能會重復,建議與望江西路項目業主銜接,明確交口永久性、臨時性工程界面劃分。 目前正在與望江西路項目業主銜接,交口設計納入到望江西路設計中。5、路線多次跨越光纜,建議進一步與光纜所有權單位銜接,明確保護處理措施。 目前正在積極與光纜所有權單位銜接,本次設計采用新建蓋板涵方式跨越光纜。一、項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 6、完善交通安全設施、監控、養護工區及治超站等設計內容。 交通安全設施、監控、養護工區及其治超站等設計內容作為專項設計,目前正在同步進行中。 7、建議根據取土坑土工試驗資料,合理確定膨脹土摻灰劑量,并增加膨脹土路基填筑方案比

6、選(如分層法、包邊法) 按專家組意見執行,增加膨脹土包邊等處理方案比選,施工圖階段根據取土坑土工試驗資料,合理確定膨脹土摻灰劑量。 8、進一步加強調查,合理確定低填淺挖段路床底回填碎石厚度。 按專家組意見執行:根據路段地形、地質和地下水位情況確定路床底回填碎石厚度。一、項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9、全線橋涵臺背均采用碎石回填,數量達7萬立方米,工程造價高,建議增加其他工程方案比選,如碎石土等。 按專家組意見執行:與碎石土進行材料比選,考慮到碎石土無統一指標,施工時質量難以控制,因此采用碎石做為臺背回填材料。10、加強地材調查,合理確定漿砌片石墊層材料。 按專家組意見執行:加強

7、地材調查,采用砂墊層作為墊層材料。11、原則同意推薦的路面結構方案,建議補充瀝青改性材料方案比選,并明確改性材料的技術質量指標要求。 按專家組意見執行:補充瀝青改性材料方案比選,并明確相關材料的技術質量指標要求。12、建議進一步優化中央分隔帶排水方案。 按專家組意見執行:中央分隔帶內采用5cm厚C20素混凝土和土工布作為隔水層。一、項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13、建議進一步核查路面基層及面層材料參數,驗算驗收彎沉值 按專家組意見執行:核查路面基層及面層材料參數,根據工可交通量預測結果,核查并修改作為路面累計當量軸次,重新計算驗收彎沉值。14、建議進一步核查K2+727.5中橋

8、橋跨布置與河道的關系(宜往小樁號方向調整)。 按意見執行:橋梁往小樁號側調整。15、建議結合地勘資料,核查樁基礎設計。 按意見執行:結合地勘資料,核算樁長。如K8+930.7按照地勘重新核算后,樁長減短4m左右。16、應補充橋面粘結防水層材料設計。 按意見執行:補充橋面粘結防水層材料設計,要求采用涂膜類防水粘結層材料。一、項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17、本項目在淠河干渠及瓦東干渠等飲用水源處設置了事故應急池,但應急池均設在橋臺前橋下位置,應進一步細化設計,明確應急收集渠道。 根據現狀淠河干渠及瓦東干渠等飲水源的實際情況,參照橋型布置圖,合理確定應急池位置。18、結合區域條件和

9、豎向規劃設計,合理確定瓦東干渠大橋長度 結合地質條件及縱向設計,原瓦東干渠大橋大樁號側減少2跨,小樁號側減少6跨,并增加中橋一座跨越瓦東干渠的灌溉渠,兩橋間增設路基,總橋長由652.5m縮減為530.56m,降低了造價。19、進一步加強沿線水系調查,合理確定橋梁、涵洞規模,盡量做到遠、近期結合 根據現場調查水系情況并與當地政府部門協調,合理確定橋梁、涵洞規模。 一、項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20、建議加強大、中橋跨徑比選,合理確定橋梁規模按意見執行:在說明中補充大、中橋跨徑比選的論述。 (1)淠河總干渠大橋采用40m跨徑及瓦東干渠大橋主橋采用35m跨徑均由通航、洪評確定,并得

10、到相關部門批復。 (2)對瓦東干渠大橋引橋進行比選:30m跨徑較25m跨徑造價略低,另外,30m跨徑橋下空間大,且橋墩數量少,減少了施工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故推薦30m跨徑。 (3)根據王橋小河中橋洪評要求,跨徑須13m,若采用較大跨徑,會增加工程量,經濟性不好。為保證全線中橋的結構統一,故均采用13m跨徑。21、建議結合地形、被交路狀況等條件,對通道和右進右出平交的設置進行綜合考慮,合理布設。 根據沿線地形地貌、被交道路現狀情況,增設通道、右進右出的平交道口設計。一、項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22、全線道路中分帶開口距離過長,難以滿足橫向交通通行需求,建議結合現狀道路及道路發

11、展規劃,綜合考慮中分帶開口設置 根據現狀道路及道路發展規劃,調整和增設了部分中分帶開口。23、建議進一步核查與鄉村道路的銜接、交叉位置及數量,以及改路情況。 根據現場調查并咨詢相關地方政府和當地百姓,合理確定交叉的數量、位置以及與現狀鄉村道路的銜接,并合理的對需要改路的相交道路進行改路設計。24、全線通道路面及部分改路采用水泥砼+18cm水穩+10%灰土設計方案,不利于施工控制,建議優化。 按意見執行:進一步優化結構層方案, 24cmC30水泥混凝土面板+ 20cmC15砼墊層+ 20cm10%石灰土。一、項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25、全線道路中分帶開口距離過長,難以滿足橫

12、向交通通行需求,建議結合現狀道路及道路發展規劃,綜合考慮中分帶開口設置 按意見執行:已核查改溝設置,對改溝與路基排水溝進行合并設置。26、材料單價應參照近期合肥市價格信息,并在市場調查基礎上進一步核實;取消行車干擾工程施工增加費。 已在市場調查的基礎上調整部分材料單價,取消了行車干擾工程施工增加費。27、核查拌合站、便橋、臨時電力線、臨時通信線等工程量;補計臨時便橋橋墩費用;取消場地硬化費用。 已核減拌合站、便橋、臨時電力電信線工程量,已補計臨時便橋橋墩費用,已取消場地硬化費用。28、根據取、棄土坑位置,進一步核查借方、棄方運距。 已核查并調整借方、棄方運距。一、項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

13、意見的執行情況29、補計路基土方摻灰處理費用;核查碎石、級配碎石回填工程量及回填片石定額選用。 已補計路基土方摻灰處理費用,已核查并調整碎石、級配碎石回填工程量,已修改片石回填定額選用。30、排水、涵洞工程中,應將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消耗調整與設計數量一致。 已將排水、涵洞工程中未與設計鋼筋消耗量一致的調整一致。31、水穩碎石經濟指標偏高,改性瀝青混凝土經濟指標偏低,應核查。 已核查并降低水泥穩定碎石經濟指標與提高改性瀝青混凝土經濟指標。32、補計中分帶回填土及路肩路緣石費用;取消土路肩加固費用 已補計中分帶回填土及路肩路緣石費用并取消路肩加固費用。一、項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意見的執行情

14、況33、補計部分橋梁圍堰、筑島、河道護砌、波形梁護欄費用 已補計部分橋梁圍堰、筑島、河道護砌費用,橋梁波形梁護欄已在安全設施中計列。34、核查樁基工程量,并根據地質資料進一步核查鉆孔樁鉆孔定額選用。 按專家意見執行,根據地質資料核查修改樁基工程量及鉆孔樁鉆孔定額選用。35、完善交通安全設施、監控、養護工區及治超站、綠化工程等概算編制內容;設備購置費應列出明細清單。已完善交通安全設施及綠化工程編制內容,治超站已取消規劃。36、進一步核查土地征用、取棄土坑用地、臨時用地的拆遷補償數量及取費標準,補計養護工區征地費用;核查竣(交)工驗收試驗檢測費及建設項目前期工作費取費標準,取消聯合試運轉費及交通協

15、調費。一、項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 已核查土地征用、取棄土場用地、臨時用地拆遷補償數量及取費標準,土地征用仍參照蜀山區其他片區補償標準,取棄土場及臨時用地標準由當地有關部門提供并增加每平方6元的復墾費用。已單獨計列養護工區征地費用;已核查調整竣(交)工驗收實驗檢測費及項目建設前期工作費取費標準,已取消聯合試運轉費及交通協調費。37、根據修改后的設計文件完善概算。 已根據修改后的設計文件修改概算。一、項目概述5.工程規模-第一標段(K0+000K1+327)序號項目單位數量第一標段1路線長度km1.3272土石方km3145.3893路面m313124防護、排水工程m3108

16、0.395橋梁座06涵洞道127通道處18平面交叉處49養護工區處0一、項目概述5.工程規模-第二標段(K1+327K7+300)序號項目單位數量第二標段1路線長度km6.3332土石方km3637.5133路面m362474防護、排水工程m32016.975橋梁座26涵洞道397通道處48平面交叉處169養護工區處0一、項目概述5.工程規模-第三標段(K7+300K13+969)序號項目單位數量第一標段1路線長度km6.6632土石方km3644.0323路面1000m264794防護、排水工程m32401.075橋梁座26涵洞道387通道處28平面交叉處209養護工區處1一.項目概述二.沿

17、線自然地理概況三.總體設計四.路線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六.橋梁、涵洞設計七.路線交叉設計八.環境保護與景觀設計九.施工方案十.設計概算二、沿線自然地理情況1.地形、地貌 項目位于合肥市西部,北緯31503201,東經1165011701之間。項目區域南部低山丘陵,地面標高30-502m,其余廣大地區屬江淮波狀平原,其崗、坳相間,波狀起伏,殘丘零星分布其間。將區內地貌劃分為低山、丘陵、平原、漫灘四種基本類型,二、建設條件2.沿線自然地理條件工程地質評價路線區域處在合肥斷陷盆地西緣,路線所跨越斷層形成時間較早,第四紀以來一直穩定。沿線工程地質條件較好,有利于公路建設。主要不良地質為膨脹土。水文地

18、質評價地表水:區域內人工溝渠交錯,水網密布,構成較為發達的地表水系。地下水:主松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裂隙孔隙水、一般構造裂隙水和紅層孔隙裂隙水四類。沿線地表水與地下水對砼均無腐蝕性。氣象 項目區域屬亞熱帶濕熱季風氣候區,區內總的氣候特征: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日照充足,無霜期較長。二、建設條件二、建設條件3.地質情況 項目區第四系粉質粘土、粘土工程地質性質較好,承載力較高。本項目特殊性巖土主要有膨脹土、軟弱土。分布在江淮波狀平原區的Q3土層絕大部分具有膨脹性,本次設計采取石灰土處理。對局部溝塘分布的少量軟弱土進行換填。二、建設條件二、建設條件二、建設條件4.筑路材料及運輸條件 項目所需

19、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石料、砂、水泥、鋼材、瀝青等,沿線屬平原微丘區,筑路材料較貧乏,大部分需外購。 區域內路網密布,汽車運輸可作為筑路材料的主要運輸手段。一.項目概述二.沿線自然地理概況三.總體設計四.路線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六.橋梁、涵洞設計七.路線交叉設計八.環境保護與景觀設計九.施工方案十.設計概算目標安全暢通自然和諧節約資源兼顧發展技術可行實施可能經濟合理自然基本原則 總體方案設計貫徹“技術可行、實施可能、經濟合理”的基本原則,將本項目建設成“安全暢通、自然和諧、節約資源、兼顧發展”的優質工程。三、總體設計 本次工程建設范圍為:公路主體工程的路基路面防護、公路排水、橋梁涵洞、路線交叉,

20、交通安全設施及機電設施,綠化環保工程、改路改溝、養護工區建設、治超站等。本次工程建設范圍不含市政管線、照明等市政設施。1.總體設計理念三、總體設計2.總體設計原則-路線靈活選取路線平縱指標,注意不同設計單元之間連接路段技術指標的均衡與連續,做到高低指標的合理過渡,通過改善相鄰路段的指標組合,降低速度差,從而消除安全隱患。三、總體設計3.總體設計原則-路基路基設計以詳實的水文、地形和地質勘察資料為依據,積極采用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和新工藝,結合項目所處地方特點,在保證路基工程具有足夠強度、穩定、耐久的質量基礎上,通過平縱優化、土石方調運以及路基填挖與橋梁方案的綜合比較,做到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造價

21、、減少公路永久占地、保護生態環境、方便群眾生產生活。三、總體設計4.總體設計原則-橋梁橋梁遵循“結構安全、技術先進、耐久適用、經濟合理”的原則,同時考慮施工便利、便于質量管控和后期養護的要求,確保橋梁的可檢測、可維護、可更換要求。三、總體設計5.總體設計原則-路線交叉路線交叉的設置應根據公路的等級、功能、路網密度和節點分布情況、轉向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和交叉點處的場地條件等因素綜合確定,使交叉方式達到經濟、合理、快捷、安全、舒適的高標準要求。一.項目概述二.沿線自然地理概況三.總體設計四.路線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六.橋梁、涵洞七.路線交叉及其他工程匯報提綱八.環境保護九.設計預算十.總結四、

22、路線設計1.道路平面設計-第一標段(K0+000K1+327)路線平面線形技術指標第一標段主要控制點:蜀山區小廟鎮、起點接規劃望江西路,終點接G312(已建)。項 目技 術 指 標第一標段路線長度(公里)1.327路線增長系數1.000每公里交點個數0.754平曲線最小半徑(m)3000最大平曲線轉角3186.7(Z)最小平曲線轉角3186.7(Z)最大直線長度(m)542.254平曲線占路線總長13.028四、路線設計1.道路平面設計-第二標段(K1+327K7+300)路線平面線形技術指標第二標段主要控制點:蜀山區小廟鎮、G312(已建)、X038、淠河總干渠。項 目技 術 指 標第二標段

23、路線長度(公里)6.333路線增長系數1.054每公里交點個數0.947平曲線最小半徑(m)80.028最大平曲線轉角431611.9(Z)最小平曲線轉角34734.8(Y)最大直線長度(m)688.962平曲線占路線總長55.506四、路線設計1.道路平面設計-第一標段(K7+300K13+969)路線平面線形技術指標第三標段主要控制點:經開區高劉鎮、合六葉高速公路瓦東干渠大橋,瓦東干渠,終點接高劉至機場公路(已建)。項 目技 術 指 標第三標段路線長度(公里)6.663路線增長系數1.010每公里交點個數0.45平曲線最小半徑(m)4000最大平曲線轉角4614.5(Z)最小平曲線轉角21

24、550.3(Y)最大直線長度(m)3951.846平曲線占路線總長31.651.路線與土地規劃的銜接四、路線設計土地利用規劃對公路選線的影響 本項目執行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政策,因此項目論證中對沿線的土地利用規劃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并選擇規劃中預留的線位進行布設,以減少占用基本農田。 同時,由于土地利用規劃中預留路線的唯一性,本項目路線布設時只能進行少量微調,因此本項目走廊帶是唯一的。2.路線與城鎮規劃的銜接四、路線設計城鎮規劃對公路選線的影響小廟鎮規劃 小廟鎮是本項目重要控制點,其規劃依托G312和本項目,形成網格狀路網分布,小廟鎮規劃中已充分考慮本項目,因此本項目與小廟鎮規劃結合良好

25、。本項目2.路線與城鎮規劃的銜接四、路線設計城鎮規劃對公路選線的影響空港示范區規劃(含高劉鎮) 空港示范區及高劉鎮也是本項目重要控制點。規劃依托現有鎮區骨干道路、機場高速、合六葉高速和本項目,形成網格狀路網分布,規劃中已充分考慮本項目,因此本項目與空港示范區規劃結合良好。本項目 本項目在方案確定過程中充分考慮小廟、高劉鎮發展的需要,降低公路運營期的噪音、污染、過境交通等給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等不利影響。1. 起終點論證起點四、路線設計項目起點習友路南側緊靠規劃的江淮運河,考慮到江淮運河為III級航道,因此項目起點初擬上跨習友路。 但目前江淮運河規劃尚未完全確定,起點存在不確定性,為了避免工

26、程浪費,擬將本項目起點至本項目與望江西路交口長約1.0公里的路段段作為預留,本期暫不實施,本期實施起點為規劃望江西路交叉口;初設階段,因望江西路的規劃調整(其線位向南偏移),本項目起點向南延伸240m。 規劃江淮運河遠期起點實施起點1. 起終點論證終點四、路線設計 由于本項目終點所連接的高劉至機場公路建設工程(即團肥路北段)已建成通車,因此本項目的終點具有唯一性,高劉至機場公路全長8.9公里,為一級公路,設計速度為8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24.5米。由南北向的主線(至壽縣方向)和東西向的連接線(至機場方向)組成。其中主線與本項目順接,連接線與本項目平交,故起終點具有唯一性。項目終點已建成路段

27、本項目路線方案根據省道S242總體走向確定,結合蜀山區小廟、經開區高劉鎮總體規劃及土地利用規劃確定路線線位。2.路線總體走向及主要控制點四、路線設計高劉小廟習友路望江西路G312北分路淠河總干渠機場高速合六葉高速已建成路段瓦東干渠新橋機場起點終點路線走向:起點位于蜀山區碩大塘村規劃望江西路處,向北經碩大塘村、高崗村、北分路村、高大郢,終點接高劉至機場公路,全線長14.323km。 本段路線主要控制點為:蜀山區小廟鎮、經開區高劉鎮、G312(已建)、淠河總干渠、瓦東干渠、高劉至機場公路(已建成項目)。3.路線分期建設情況和土地利用預留問題四、路線設計 2011年合肥市公路管理局即已開展本項目的前

28、期工作,在合肥市規劃局、交通運輸局的統一協調下,與肥西縣、小廟鎮、高劉鎮有關部門進行了協商,并確定了路線規劃位置。 后團肥路采用分期修建方式建設,連接壽縣至機場的L型路段先行建設,連接小廟至機場的部分暫不實施。 肥西縣規劃將當時確定的整個路線方案報送國土部門備案,被國土部門納入2012年修編的土地利用規劃中作為預留道路建設用地。故本次設計必須按利用規劃設計。3.路線分期建設情況和土地利用預留問題四、路線設計 本項目在工可階段線形布設基本按照規范要求設計,線形良好,在K4+495交點5 處采用R=3500m半徑,工可擬定的線形不符合修編后的小廟鎮、高劉鎮土地利用規劃,占用基本農田較多。 經多次征

29、求土地部門的意見后,近期方案嚴格按照小廟鎮、高劉鎮土地利用規劃中的預留線位布設,交點5 處僅采用R=80m半徑,限速20公里/小時。 遠期按照滿足80公里/小時速度的規范要求指標布設。 4.遠期方案的定性比較四、路線設計 本次設計中對遠期方案提出R=3500m和R=600m兩種方案進行定性比較,因R=600m相對于R=3500m可以減少占用基本農田57畝,減少未來廢棄工程1.35km(相對于現階段采用的R=80m),減少投資5109萬元,故推薦采用R=600m路線方案。 由于目前應嚴格按照土地利用規劃執行,故現階段采用R=80m路線方案作為近期過渡方案,輔以限速(20km/h)、設置完備的交安

30、、機電設施等。遠期待土地征用條件具備后,按照R=600m路線方案重新實施本段道路。4.遠期方案的定性比較四、路線設計R=80R=600R=35005. 縱斷面設計四、路線設計本項目縱面設計控制因素1、與望江西路交叉:望江西路規劃為城市主干路,已進入設計階段,起點與其做好豎向設計銜接。2、與G312交叉:G312為一級公路,已進入施工尾聲,與其做好交叉設計銜接。3、跨越航道:淠河總干渠主航道為級限制性航道,瓦東干渠為VII級限制性航道,按照通航凈空要求進行設計。4、下穿合六葉高速公路:按照合六葉高速公路橋下凈空要求(凈高5.5米)設計; 5、高劉鎮豎向規劃:除了局部路段由于受合六葉高速和瓦東干渠

31、大橋的影響與高劉鎮豎向規劃不一致外,其他路段與高劉鎮豎向規劃結合良好。6、小廟鎮豎向規劃:目前尚未確定,建議小廟鎮豎向規劃參照新橋大道縱斷面設計進行。7、終點縱斷面設計銜接已建成高劉至機場公路縱斷面線形進行設計。5. 縱斷面設計四、路線設計 跨越瓦東干渠:瓦東干渠為VII級限制性航道,合六葉高速公路設置2130米P.C.連續梁橋跨越瓦東干渠。綜合考慮下穿合六葉高速公路瓦東干渠橋下凈空及本項目跨越瓦東干渠通航凈空要求進行設計。四、路線設計 主線終點縱斷面設計考慮銜接已建成高劉至機場公路現有縱斷面線形進行設計。5. 縱斷面設計6. 路線技術指標四、路線設計平面線形技術指標項 目技 術 指 標全線路

32、線長度(公里)14.323路線增長系數1.038每公里交點個數0.499平曲線最小半徑(m)80.028平曲線總長5763.223直 線 長 度(m)3951.846平曲線占路線總長41.356%四、路線設計縱斷面線形技術指標:項 目技 術 指 標全線最 大 縱 坡(%)2.5最 小 縱 坡(%)0.3最 大 坡 長(m)984.31最 小 坡 長(m)240最小凸曲線半徑8000最小凹曲線半徑9000豎曲線占路線總長(%)38.072平均每公里縱坡變更次數(次)1.2756. 路線技術指標四、路線設計 本項目機電、交安設計為專項設計,單獨審查。 7.機電、交安設施一.項目概述二.沿線自然地理

33、概況三.總體設計四.路線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六.橋梁、涵洞設計七.路線交叉設計八.環境保護與景觀設計九.施工方案十.設計概算1. 設計原則五、路基、路面設計 本項目為平原微丘區一級公路,在設計中合理運用降低造價設計理念,以降低路基填土高度為核心,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造價、減少公路永久占地、減少路基用土。2. 路基橫斷面五、路基、路面設計 本項目路基寬度27.5米,橫斷面型式為四車道的一級公路標準。路基標準橫斷面布置為: 0.75m土路肩+4m硬路肩+23.75m行車道+3m中央分隔帶(含路緣帶)+23.75m行車道+4m硬路肩+0.75m土路肩。2. 路基橫斷面五、路基、路面設計 本項目采用4米

34、寬硬路肩,未來在擴建為雙向六車道時,可將硬路肩直接改建為3.5米慢車道+0.5米路緣帶。并在其外側直接增設側分綠化帶、輔道、人行道等,預留的市政相關設施如雨污水、管線綜合、照明等設施均布設在未來擴建的路幅范圍內,如下圖:3. 路基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路基邊坡設計: 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工程防護與生態防護相結合,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保持路域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協調。 1、填方路段:每8m設一2m寬的平臺,邊坡率分別為1:2,路堤邊坡采用三維固土網噴播植草防護。 2、挖方路段:邊坡坡率根據土質,沿線填挖平衡等因素綜合分析確定,土質路塹、強、全風化層邊坡坡率采用1:3,

35、坡面采用噴播植草等綠色防護方式,坡腳設置碎落臺,坡頂采用圓弧過渡。3. 路基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路基填料及壓實度要求: 本項目位于江淮波狀平原,多為弱膨脹土,初步設計根據合肥市大建設項目的實際情況出發及確保路基施工質量等,采用低劑量石灰土全斷面處理。 石灰土3. 路基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路基填料及壓實度要求項目分類路面底面以下深度填料最小強度(CBR)(%)壓實度(%)填料最大粒徑(cm)路床部分00.3896100.30.859610上路堤0.81.549415下路堤1.5以下39315零填及 挖方00.389650.30.8596103. 路基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低填淺挖及挖方

36、段路基設計: 為了降低路面動荷載對路基的影響,提高路基的強度,路基填土高度小于1.54m的路堤及挖方路段,對路床層位及原地表部分進行反挖摻灰處理。分層回填壓實,并滿足壓實度要求。3. 路基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河塘段路基處理設計: 大型溝塘-穿越大型溝塘段路堤設置平臺及平臺排水溝,平臺高度=設計水位+壅水高+波浪侵襲高+安全高(0.5m). 小型溝塘小型溝塘段路基不設平臺。3. 路基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臺背過渡段路基設計 為降低橋頭跳車的影響提高路基的強度,所有通道臺后均采用6%石灰土回填,分層壓實,確保每層壓實度不小于96%。 臺背回填材料與一般路基填料以臺階形式銜接,臺階寬度不小于2

37、.0m。4. 防護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填方路堤段:每8m設一2m寬的平臺,邊坡率分別為1:2,路堤邊坡采用三維固土網噴播植草防護。 挖方路塹段:邊坡坡率根據土質,沿線填挖平衡等因素綜合分析確定,土質路塹、強、全風化層邊坡坡率采用1:3,坡面采用噴播植草等綠色防護方式,坡腳設置碎落臺,坡頂采用圓弧過渡。4. 防護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填方路堤段: 穿越塘、溝渠段:下部以浸水護坡防護,上部以草灌混植防護。橋梁兩端路堤邊坡采用8cm厚的C20混凝土預制塊進行滿鋪,長度一般為10m。5. 排水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路基排水:采用明溝、滲溝、暗溝相結合的立體排水系統。從安全、視覺效果及與周邊環境

38、協調角度綜合考慮,靈活確定排水設施的外形。 路堤排水推薦采用生態排水溝,溝底埋設滲溝, 路塹排水推薦采用暗埋式邊溝,溝底埋設滲溝。5. 排水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中央分隔帶排水:本項目標準路段中央分隔帶寬2.0m,為普通綠化帶,分隔帶種植槽底面及與路面結構交界處鋪設隔滲土工布防止中分帶積水浸入路基。5. 排水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超高段路面排水:超高路段在中分帶邊緣設置縱向集水槽引排路面水至集水井,再通過連接集水井的橫向排水管將積水排出路基外,當路線縱坡為0.3-0.8時,集水井間距為50m,路線縱坡0.8時,間距為100m。集水井和集水槽材質為配置構造筋的C30混凝土。橫向排水管設置橫坡

39、不小于2%,采用PE雙壁波紋管。 下穿合六葉高速公路瓦東干渠橋路段:該路段周邊地勢較低,在滿足下穿橋下路段最小凈空控制的同時,通過路基邊溝可引出路基水。 通道排水:通道底標高較低,其排水是關鍵問題,設計兼顧考慮通道底標高盡量高出周邊地塊,通道改線盡可能通過低洼處,以及根據現場情況采取降低改線段路基邊溝溝底高程將通道匯水排出。6. 取土坑五、路基、路面設計 項目建設區域分布大量基本農田,用地受限,我們在規劃道路建設用地范圍內設置了6處取土堆(場),取土堆(場)在取土后可做為棄土堆(場)使用,設置情況如下表:6. 取土坑五、路基、路面設計 1#取土坑 3#、4#取土坑7. 路面設計五、路基、路面設

40、計 路面結構方案比選表7. 路面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上面層材料方案比選 上面層采用巖瀝青改性。采用巖瀝青改性抗水損壞能力和抗車轍性能好,耐久性好性能好;適用于重載交通。7. 路面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中面層采用AC-20C,部分路段摻加抗車轍劑:中面層采用AC-20C,其中K0+000K7+000段AC-20C摻抗車轍劑0.4% ,抗車轍劑是一種由多種聚合物和其它成分組成的儲存性能穩定的瀝青混凝土添加劑。它具有卓越的融合能力,極大的改善瀝青膠體的結構,通過瀝青和礦料之間特別的物理、化學作用來發揮功效,使瀝青混凝土高溫穩定性得到提高,能有效提高瀝青混合料的高溫抗變形能力,動穩定度達到750

41、0次/mm以上(改性瀝青混合料動穩定度不小于3000次/mm),除有效提高和改善高溫穩定性和抗變形能力外,不影響水穩定性及低溫抗裂性能,能夠延長道路使用年限,減少早期病害的發生。 K7+000終點段AC-20C采用巖瀝青改性。 下面層采用AC-25C :下面層采用AC-25C型瀝青混凝土增強高溫抗變形能力,提高路面高溫穩定性及抗重載運輸的能力。7. 路面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透封層采用橡膠應力吸收層 考慮到水泥穩定碎石基層不可避免地出現收縮裂縫,根據我省近年來對橡膠瀝青的應用研究,發現橡膠瀝青應力吸收層(SAMI)有利于延緩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反射裂縫向上擴展,并且橡膠瀝青黏度較大,設置橡膠應力

42、吸收層可以有助于增加瀝青層與水泥穩定碎石基層之間的粘結,本項目將采用1cm厚橡膠瀝青應力吸收層作為透封層。7. 路面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基層材料方案比選7. 路面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底基層材料方案比選7. 路面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 推薦路面結構為 K0+000K7+000段:4cmAC-13C(巖瀝青改性)+6cmAC-20C(摻抗車轍劑0.4%)+8cmAC-25C +1cm橡膠瀝青+36cm水泥穩定碎石+20cm低劑量水泥穩定碎石。 K7+000終點段:4cmAC-13C(巖瀝青改性)+6cmAC-20C(巖瀝青改性)+8cmAC-25C +1cm橡膠瀝青+36cm水泥穩定碎石+

43、20cm低劑量水泥穩定碎石。4cm AC-13C(巖瀝青改性)6cm AC-20C(摻抗車轍劑0.4%)36cm水泥穩定碎石20cm低劑量水穩碎石8cm AC-25C(K0+000-K7+000段)4cm AC-13C(巖瀝青改性)6cm AC-20C(巖瀝青改性36cm水泥穩定碎石20cm低劑量水穩碎石8cm AC-25C(K7+000-終點段)匯報提綱一.項目概述二.沿線自然地理概況三.總體設計四.路線設計五.路基、路面設計六.橋梁、涵洞設計七.路線交叉設計八.環境保護與景觀設計九.施工方案十.設計概算六、橋梁、涵洞橋梁規模 本項目全線共設大橋2座,共長820.6米;中橋2座,共長90.1

44、2米。序中 心河 名結 構孔數,跨徑交角全長號樁 號地 名類 型(孔米)( 度 )( m )1K2+727.5高崗村中橋3-13m3045.06 2K7+021.95淠河總干渠大橋4-40m20168.10 3K8+930.69天河中橋3-13m045.06 4K13+281.69瓦東干渠大橋12x30+3x35+6x30m-30652.50 六、橋梁、涵洞技術標準 1、汽車荷載:公路-級。 2、設計時速:80km/h 3、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0g。 4、設計洪水頻率:大、中、小橋及涵洞均為1/100。 5、橋面凈寬:整體式路基全寬27.5m,橋梁凈寬為212.5m: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

45、(淠河總干渠大橋) 路線在肥西縣小廟鎮境內與淠河總干渠相交,交叉處公路樁號為K7+041.95,交叉角度為20。交叉附近渠段較為順直。淠河總干渠為VI級航道,單孔雙向通航。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淠河總干渠大橋)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淠河總干渠大橋) 根據洪評要求,跨越主航道凈孔徑不小于40米跨徑。橋梁選用標準跨徑40m,斜交20度。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淠河總干渠大橋) 上跨淠河總干渠橋梁采用4x40m跨徑預應力混凝土T梁。方案一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淠河總干渠大橋) T梁高2.5m,預制梁寬:中梁1.7米,邊梁2.05米。濕接縫寬0.52米。單幅6片T梁。方案一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

46、(淠河總干渠大橋)方案一 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橋墩,單排樁基礎,橋墩立柱直徑采用1.8m,柱間距7.6m(正距);對應樁基直徑采用2m,樁基按摩擦樁設計。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淠河總干渠大橋) 上跨淠河總干渠橋梁采用4x40m跨徑預應力混凝土小箱梁。方案二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淠河總干渠大橋) 40預應力混凝土組合小箱梁,梁高2.0。預制邊梁2.85m,預制中梁2.4m。濕接縫1m.單幅4片小箱梁。方案二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淠河總干渠大橋)方案二 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橋墩,單排樁基礎,橋墩立柱直徑采用1.8m,柱間距7.2m(正距);對應樁基直徑采用2m,樁基按摩擦樁設計。六、橋梁、涵洞橋

47、梁方案(淠河總干渠大橋)方案比選 方案項目方案一方案二跨淠河總干渠方案橋跨布置:4x40m橋跨布置:4x40m上、下部結構形式上部為預制T梁;下部采用柱式墩、系梁、樁基礎。上部為預制組合小箱梁;下部采用柱式墩、系梁、樁基礎。結構性能預應力混凝土T形梁建筑高度大,預應力效果好,剛度大。預應力混凝土箱形梁建筑高度低,結構的抗彎剛度小,橫向連接較弱,結構安全性和耐久性不如T梁。施工難易1、單梁重量小,對吊裝設備的要求較低。2、梁體為開口斷面,施工工藝簡單。1、單梁重量大,對吊裝設備的吊裝能力要求較高。2、梁體為封閉箱形斷面,內模裝拆困難。主跨工期6個月6個月綜合評價1、梁高較高,結構剛度大,安全性耐

48、久性好;2、施工工藝簡單,梁體重量小,對吊裝設備;3、造價略高。1、梁高較低,結構的抗彎剛度小,橫向連接較弱,結構安全性和耐久性不如T梁;2、預制寬度較大,梁體重量大,對吊裝能力要求較高;3、內模裝拆困難。4、造價略低。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瓦東干渠大橋) 路線在肥西縣高劉鎮境內與瓦東干渠相交,交叉處公路樁號為K13+372,交叉角度為-30。交叉附近渠段較為順直。瓦東干渠為VII級航道,單孔雙向通航。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瓦東干渠大橋)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瓦東干渠大橋) 根據洪評要求,跨越主航道凈孔徑不小于35米跨徑。橋梁選用標準跨徑35m,斜交-30度。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瓦東

49、干渠大橋) 上跨瓦東干渠主橋采用3x35m跨徑預應力砼T梁,引橋采用30m預應力砼T梁。方案一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瓦東干渠大橋) 35mT梁高2.5m,預制梁寬:中梁1.7米,邊梁2.05米。濕接縫寬0.52米。單幅6片T梁。方案一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瓦東干渠大橋) 下部結構采用三柱式橋墩,單排樁基礎,橋墩立柱直徑采用1.6m,柱間距4.6m(正距);對應樁基直徑采用1.8m,樁基按摩擦樁設計。方案一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瓦東干渠大橋) 上跨瓦東干渠主橋采用3x35m跨徑預應力砼小箱梁,引橋采用30m預應力砼小箱梁。方案二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瓦東干渠大橋) 35預應力混凝土組合小

50、箱梁,梁高1.8。預制邊梁2.85m,預制中梁2.4m。濕接縫1m.單幅4片小箱梁。方案二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瓦東干渠大橋) 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橋墩,單排樁基礎,橋墩立柱直徑采用1.6m,柱間距4.5m(正距);對應樁基直徑采用1.8m,樁基按摩擦樁設計。方案二六、橋梁、涵洞橋梁方案(瓦東干渠大橋)方案比選 方案項目方案一方案二跨瓦東干渠方案橋跨布置:12x30+3x35+6x30m橋跨布置:12x30+3x35+6x30m上、下部結構形式上部為預制T梁;下部采用柱式墩、系梁、樁基礎。上部為預制組合小箱梁;下部采用柱式墩、系梁、樁基礎。結構性能預應力混凝土T形梁建筑高度大,預應力效果好,剛

51、度大。預應力混凝土箱形梁建筑高度低,結構的抗彎剛度小,橫向連接較弱,結構安全性和耐久性不如T梁。施工難易1、單梁重量小,對吊裝設備的要求較低。2、梁體為開口斷面,施工工藝簡單。1、單梁重量大,對吊裝設備的吊裝能力要求較高。2、梁體為封閉箱形斷面,內模裝拆困難。主跨工期8個月8個月綜合評價1、梁高較高,結構剛度大,安全性耐久性好;2、施工工藝簡單,梁體重量小,對吊裝設備;3、造價略高。1、梁高較低,結構的抗彎剛度小,橫向連接較弱,結構安全性和耐久性不如T梁;2、預制寬度寬,梁體重量大,對吊裝能力要求較高;3、內模裝拆困難。4、造價略低。六、橋梁、涵洞涵洞 本項目沿線多為農田,灌溉水系較為發達,本項目共設置涵洞78道,均為新建,平均每公里涵洞5.6道。六、橋梁、涵洞通道 本項目沿線機耕路及等外路較多,為便于村名生產、生活,根據現場情況共設置機通2處。并根據本項目平、縱面及被交道路實際情況進行優化設計,以滿足角度、凈高及排水要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