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第一輪復習空氣和氧氣_第1頁
初三化學第一輪復習空氣和氧氣_第2頁
初三化學第一輪復習空氣和氧氣_第3頁
初三化學第一輪復習空氣和氧氣_第4頁
初三化學第一輪復習空氣和氧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初三化學第一輪復習空氣和氧氣 空氣空氣 的組成氮氣 (N2) 78%氧氣 (O2) 21%稀有氣體(氦氣He、氖氣Ne、氬氣Ar)0.94%二氧化碳 (CO2) 0.03%其它(H2O等) 0.03% 人類需要潔凈 的空氣防治措施加強空氣質量監測多植樹造林工廠的廢氣經處理再排放污染物有害氣體(SO2、CO、NOX)煙塵(可吸入顆粒)我會總結一、空氣組成及污染1、空氣中各組分氣體按 計算:氧氣占 ;氮氣占 ;二氧化碳占 ;稀有氣體占 。舉例說明空氣中存在:氧氣 ,二氧化碳 ,水蒸氣 。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相對穩定的原因是 。舉例說明空氣中氮氣的作用 。稀有氣體是 (純凈物或混合物),寫出其中氦氣、

2、氖氣的化學式 、 。2、計入空氣日報的首要污染物有: 。 它們的來源分別是 。因此你認為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有 。捕捉空氣,你有哪些方法?用集氣瓶取用注射器取用氣囊收集水排氣法 1、用于制造氮肥、作瓜果蔬菜保護氣的是 。2、 能代替氫氣填充氣球的稀有氣體是 。 3、量多時會造成溫室效應的是 。4、能支持燃燒、供給呼吸的是 。 我會應用Heco2o2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1、原理:利用物質的燃燒消耗密閉容器內的氧氣,通過測定空氣減少的體積得到其中氧氣的體積2、可燃物的選擇條件:能消耗空氣中的氧氣不產生其它氣體(用水時)3、裝置(1)實驗現象是:_(2)實驗結論是:以此裝置,測定結果偏大的原因有:以此

3、裝置,測定結果偏小的原因有:1、燃燒匙伸入瓶中太慢,導致氣體逸散2、實驗時彈簧夾末夾緊3、1、紅磷不足量2、裝置氣密性不好3、導管中有空氣該實驗中若用硫粉代替紅磷,要使實驗成功,可將水換成 也可。其反應方程式為 。C某同學對實驗進行反思后,提出了改進方法(如圖所示 ),你認為改進后的優點是: 裝置始終密閉,沒有氣體逸出和進入,測量結果更準確。水太陽光紅磷圖2減少污染紅磷12345沸水白磷活塞實驗過程中觀察現象有:實驗過程中觀察現象有:待液面不再發生變化后,向右管中加水至左右兩邊液面不再發生變化后讀數。29.小明和小芳在討論“能否用蠟燭燃燒法來粗略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這一問題時,小芳認為:通過

4、圖l裝置,用蠟燭燃燒法測得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會_(填“偏 高”、“偏低”或“不變”)。她根據蠟燭燃燒產物的特點闡述了自己的理由:_并用圖1裝置進行實驗,證實了自己的結論。(注:本題實驗中裝置的氣密性良好,水槽中的液體是水)小明認真分析了小芳的實驗結果后,進行了如下探究:提出問題導致小芳這一實驗結果還有其它原因嗎?實驗探究小明設計了圖2裝置,進行以下操作:(1)取黃豆粒大小的白磷,用濾紙吸去表面的水份,放人捆在電烙鐵下面鐵片的凹槽內;(2)將燃燒匙內的蠟燭點燃后迅速插人鐘罩內,并立即塞緊橡皮塞;(3)待蠟燭熄滅后(蠟燭有剩余),接通電烙鐵電源,發現白磷先熔成液體,接著燃燒產生大量白煙,說明通電前鐘

5、罩內含有_,產生白煙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得出結論導致小芳這一實驗結果的另一原因是_ _。交流與反思小明和小芳分析了上述實驗后,又提出了一個問題:_ 1.如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也可以用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含量。已知鐵在潮濕的空氣中能與氧氣反應生成鐵銹。請你運用上述原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含量,請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中能觀察到的現象 , 。(2)試管內的壓強 (填“大于”、“小于”、“等于”)。鐵絲表面生成一層鐵銹水在試管中上升約占試管體積的1/5小于(3)從該實驗中你獲得的信息有 , 。(4)該實驗給你的啟示是 。鐵在潮濕的空氣中易生銹空氣中氧氣體積約占總體積的1/5鐵制品保存在干燥的地方

6、,盡量避免與氧氣接觸4.應用化學原理分析,工業煉鋼時用純氧而不用空氣的原因是: ;在純氧中燃燒更劇烈,可以達到更高的溫度1.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_ 。 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2.硫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_ 。 硫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性質活潑的氧氣實驗時的注意點3.鎂帶燃燒的現象_ 發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熱量、產生白煙、生成一種白色固體。4.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的現象_ 鐵絲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一種黑色固體。做硫、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時,集氣瓶底部都需留些水,兩瓶中的水作用分別是: 。硫燃燒實驗中:水用于吸收產生的二氧化硫鐵絲燃燒實驗中:以防生成的熔化物炸

7、裂瓶底O2分離液態空氣KMnO4H2O2H2O光合作用其它燃燒(劇烈氧化)緩慢氧化C、S、P、Fe、Mg、H2、CO、CH4金屬生銹、C6H6O6小強同學經過查閱資料得知:鋁絲和鐵絲一樣,也能在氧氣中燃燒,于是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探究,請你結合實驗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集氣瓶底預先鋪少量沙子的目的是 _;(2)鋁絲在空氣中不能被點燃,引燃鋁絲的辦法是:_;防止反應生成的固體物質濺落瓶底,致使集氣瓶炸裂鋁絲下端系一根火柴,點燃火柴,待火柴即將燃盡時,將鋁絲伸入集滿氧氣的集氣瓶中拓展延伸(3)用正確方法引燃鋁絲,伸入裝有氧氣的集氣瓶中后,未觀察到鋁絲發生劇烈燃燒現象,可能的原因是 _。

8、(4)寫出鋁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_。鋁絲表面 有氧化膜氧氣濃度不夠4Al+3O2=2Al2O3點燃4.應用化學原理分析,工業煉鋼時用純氧而不用空氣的原因是: ;在純氧中燃燒更劇烈,可以達到更高的溫度支持燃燒供給呼吸(比較活潑)化學性質 性質用途氧氣1 .為無色無味的氣體2. 密度比空氣大3 .不易溶于水我會總結物理性質(通常情況下)1.與非金屬反應(、)與金屬反應(g、Fe、Al、Cu)與化合物反應(、)氧氣的化學性質-助燃性(氧化性)1、寫出碳(充分、不充分)、硫、磷、鐵絲、鎂帶等物質燃燒反應方程式2、寫出銅絲加熱變黑,鋁片被氧化,葡萄糖被氧化的反應方程式氧氣的制備工業上制取氧氣分離液

9、態空氣利用液態空氣中液態氮和液態氧的沸點不同,液態氮先汽化將一根燃燒的木條放在盛滿液態空氣的保溫瓶口,打開瓶蓋時,木條 (填熄滅或更旺)理由是 。氧氣的實驗室制法1、藥品:KMnO4或H2O2溶液這兩種藥品的共同點是:都含有氧元素2、反應裝置兩種方法制氧氣時,二氧化錳分別是什么物質?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設計思路一.反應原理及藥品的選擇二.實驗裝置選擇1.發生裝置選擇思路2.收集裝置選擇思路藥品的選擇應考慮:1.藥品價格便宜、易得2.反應速率適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3.氣體便于收集4.氣體產物單純5.盡量不消耗能源從兩個方面考慮: (1)反應的條件。 (2)藥品的狀態。在選擇發生裝置時要考慮哪些因

10、素?適用于反應物是固體且需加熱適用于反應物有兩種(固體+液體)且不需加熱2、在選擇收集裝置時應以什么為依據?-主要應以氣體的性質來決定:物理性質(1)氣體的密度與空氣比較 (2)氣體在水中的溶解性化學性質(1)氣體是否與空氣發生反應 (2)氣體是否與水反應A固體加熱型B固液不加熱型1、寫出用A、B裝置分別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2、實驗室用氯化銨和熟石灰固體加熱制取氨氣應選擇 裝置實驗室用硫化亞鐵固體和稀硫酸制取氨氣應選擇 裝置3、用B裝置制取氧氣時,為使反應減慢,你的措施有: 。C4、C裝置與B裝置有相似之處,C裝置的最大優點是 。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催化制取氧氣時,用C裝置能否實現該功能?為什么

11、?-增加一個收集排出水的量 筒,還可以定量測出收集到 的氣體體積5、B裝置中可用 代替分液漏斗,也能具有相似效果6、用A裝置制取氧氣時,裝置的注意點是 。7、檢查C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 。8、裝置中要使玻璃管和橡皮管很方便的連接,你的方法是 。收集氣體的常用裝置abcd1、能用裝置收集的氣體分別具有什么性質?2、用裝置收集氫氣由 端通入氫氣,用裝置收集氧氣由 端通入氧氣3、氨氣是一種極易溶于水的氣體,收集氨氣可選擇裝置 4、在裝置中儲存了一瓶氧氣,欲將其中的氧氣取出,你的措施是 。5、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為收集到純凈的氧氣,你應怎樣做 ?右圖是一瓶用排水法收集的氣體,該氣體具有哪些性質?A、B、C三種元素,A元素的單質是最清潔的燃料;B元素的單質能在C元素的單質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B元素的單質是目前世界上年產量最高的金屬。寫出A、B、C三種元素的名稱或符號:A_、B_、C_;寫出B、C二種元素組成的一種化合物的化學式:_。 H(氫) Fe(鐵) O(氧) F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