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歷史地理資料一、分析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方法:1. 考古資料時期:距今2500年前(before 500 BC),依靠地層沉積相、考古、孢粉分析;2物候資料時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500BC 1400AD),根據物候、文獻與考古實物記載;3方志資料時期:距今500年前(since1400), 利用地方志;4、儀器觀測時期:1900年以來才開始使用,通過 儀器觀測氣象。二、哪些生物可以反映氣候變暖:以櫟樹為代表的闊葉喬木、長于江淮地區田間沼澤的水蕨孢子、發現喜暖濕,棲于沼澤地的梅氏麋鹿(“四不像鹿”)、榿(QI)木、獐、竹鼠和貉、喜暖動物遺骸:孔雀、獼猴、大熊貓、蘇門犀、亞洲象、水鹿、青岡
2、櫟、栲樹為主的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象、犀等生活在熱帶的動物遺骸、云杉、虎豹犀象、竹林和梅樹三、四瀆:江、河、淮、濟四、黃河下游水道變遷概況:1、西漢以前黃河下游的河道“山經大河”、“禹貢大河”、“漢志大河”2、東漢至北宋后期的黃河下游河道東漢王景河、北宋黃河北流和東流及二股河3、金、元黃河下游河道(元代賈魯治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東京留守杜充決黃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決口在河南省滑縣的李固渡。此后黃河由泗入淮為常。(東北東南)4、明代黃河下游河道(潘季馴治河)結束了黃河趨向由淮入海的歷史 5、清代黃河下游河道(靳輔治河)清咸豐五年(1855)六月,黃河在今河南省蘭考縣銅瓦廂決口,挾大清
3、河入渤海,結束了黃河趨向東南由淮河入海的歷史。6、1938年黃河花園口大堤決口五、黃河起源:發源于青海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東麓的卡日曲六、長江起源:發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雪山西南側的沱沱河七、長江險在哪里:荊江。荊江專指長江中游的一段河道,上起枝江,下迄岳陽城陵磯,全長400公里,素有“九曲回腸”之稱。其中藕池口以上稱上荊江;藕池口以下為下荊江。兩段因地貌形態不同,河床演變模式各有差異。 下荊江自藕池口到城陵磯之間,直線距離僅80千米,河道長247千米。由于水流緩,泥沙沉積旺盛,荊江河段河床高出地面,亦成為“地上河”,每當汛期,洪水位高出平地1014米,極易潰堤成災,自古就有“萬
4、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是長江流域重點防洪區。 八、湖泊的古今名:云夢澤江漢平原之內; “彭蠡澤”鄱陽湖; 太湖震澤”、“具區”九、海侵:又稱“海進”,是陸地緩慢下降,海水侵入陸地現象,海進時海岸線向陸地方向移動,第四紀中,常與間冰期相關;十、海退:指陸地上升海水后退現象。海退時大陸范圍逐漸擴大,海岸線向海洋方向后撤,第四紀中,海退常與冰期相聯系;海塘(抗潮人工堤岸);十一、渤海灣海岸是指今黃河口與灤河口之間的岸線。這段岸線的形成與發展變化是黃河和灤河,特別是黃河水沙運動及其他因素作用的結果。現在的黃河三角洲是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故道后經過上百年的堆積而形成的。天津歷史上有“直沽”之稱。海河
5、是天津的母親河(獅子林橋三岔口,即南運河、子牙河、北運河)十二、長江流域內植被條件好,水量十分豐富,含沙量較黃河小。加上支流眾多,大小湖泊星羅棋布,有分泄洪水和泥沙的作用。而且寬闊的江面,風疾浪急,可以減緩泥沙沉積的速度。因此,長江泥沙的堆積及長江三角洲的發育與黃河不盡相同,主要表現為速度較黃河緩慢得多。 相傳戰國時今上海一帶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封邑,故上海簡稱申。歷史上今吳淞江因今青浦縣東北的滬瀆壘而稱滬瀆,故上海也簡稱滬。宋末在今上海城區設立上海鎮,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今上海城區設立上海縣,距今只有700多年的歷史。是一個年輕而充滿生氣的城市。十三、珠江三角洲(沙田平原)的范
6、圍有廣義的珠江三角洲和狹義的珠江三角洲兩種解釋。廣義的珠江三角洲是指西江肇慶羚羊峽以下,北江蘆苞以下,東江石龍以下,流溪河江村以下,潭江開平以下的沖積平原以及部分的丘陵、臺地,面積約10000平方公里。狹義的珠江三角洲是指由東、西、北三江沖積而成的復式三角洲,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 廣州古稱“楚亭(庭)”,這個楚亭在今珠江漏斗村。廣州又別稱“羊城”、“穗城”。廣州見于準確記載的歷史于秦代,為南海郡治番禺。今廣州已由一個海港城市演變成一個內河城市十四、沙漠形成時期:地質時期:1、塔克拉瑪干沙漠 2、巴丹吉林沙漠 4、騰格里沙漠 5、柴達木盆地沙漠及風蝕地歷史時期:1、古爾班通古特沙漠,6. 烏
7、蘭布和沙漠(蒙語“紅色公牛”) 7. 毛烏素沙地,8. 科爾沁沙地,9. 呼倫貝爾沙地十五、正史地理志溝渠志、方志圖經、全國總志、一統志;省通志、總志;各府州郡縣志、山水志、游記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地理類、古今方輿書目顧祖禹1、 現存最古老的一部地理書是山海經2、 現存最早的一部全國性區域地理著作,啟自尚書·禹貢3、 西漢班固作漢書·地理志起,成為各朝斷代正史地理志)的開創,后漢書·郡國志、宋書·州郡志、南齊書·州郡志、魏書·地形志、舊五代書·郡縣志、新五代史·職方 考,余晉書、隋書、舊唐書、
8、新唐書、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以及新元史、清史稿)均稱地理志。4、 西漢至東晉以來,出現越絕書、華陽國志等區域地理名著(歷史、地理、人5、 北魏酈道元將水經、水經注的研究形成了“酈學”派,6、 方志,圖經也是志書的一類,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輿地廣記、方輿勝覽 7、 一統志:大元大一統志、元一統志、大元混一方輿勝覽、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辭典8、 古代沿革建置必須參考的典籍:讀史方輿紀要嘉慶重修一統志9、 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之坤輿典、山川典、職方典。10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按省編排,提供各地現存明清方志及收藏地情況。十六、古地圖:
9、古地圖亦稱傳統輿圖或輿地圖,是指近代西方測繪技術傳入中國之前,用中國傳統繪制輿圖的方法,由當時人繪制當時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而存留至今的地圖。一般以1911年為下限。十七、譚其驤所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正是在楊守敬繪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基礎上,綜合現代測繪技術手段,對歷史地圖集的編繪質量作了整體的提高。十八、中國歷代行政區劃沿革的三個階段(兩千年三循環):1、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歷時800年,兩級制變成三級制;2、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歷時700年,重復了從兩級制變成三級制的循環;3、元明清時期及民國初年,歷時650年,多級制簡化到三級制,以至短時的二級制。十九、九州:戰國時,各國都努力向外開拓疆域,
10、修筑長城。后世常常愛用的“天下”觀念也是這個時期形成的,是對戰國時各國疆域的總稱。中國早期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周禮·職方、爾雅·釋地所記載的“天下疆域”:“芒芒禹跡,化為九州”,亦以春秋戰國之際為藍圖。“天下”就是“九州”,“九州”的涵義實際是代表當時中國人視野中的天下九大地理單元。 二十、二十一、縣從春秋出現到現在是最穩定的基層行政單位二十二、政區層級變化的規律:1、通觀2000年政區層級變化的過程,可歸納為三個層級,即縣級政區(亦稱基層政區)、統縣政區(可稱郡級政區)與高層政區(即不直接轄縣的地區,亦即統縣政區的上一級政區); 由高降低高層政區,幅員、級別減
11、降,最后歸于消亡(如州、道、路);統縣政區的郡和府; 由虛入實歷代高層政區都是由非行政區,即監察區或軍區變行政區,政區長官也由中央官員轉變而來(如州、道方鎮、路、行省,以及督撫封疆大吏的演變)。二十三、貞觀十道的劃分是: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隴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嶺南道:劍南道: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感到“十道”統轄區域太寬,治理上帶來不便,而且南方某些地區的社會經濟也較前有進一步發展,乃在貞觀十道的基礎上經過調整,于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7)將全國重新劃分為十五道。主要是在首都長安附近增置了京畿道,在東都洛陽附近增置了都畿道,原江南道太廣闊,經濟文化又已發達,遂一分為三,置
12、江南東、西道和黔中道,原山南道橫跨巫山,東西過寬不便管理,遂分置山南東、西道,以大巴山、巫山為界。從自然地理單元來看,開元十五道的區劃,更符合地貌類型單元。譬如:川東和湖北分開了,湖南、福建與江西也分開了。與漢代十三州部比較,唐代的劃分更顯得合理。 開元十五道各置采訪處置使,專管彈劾不法州縣官吏,并有固定治所,這樣“道”的含義由地理區劃演變為正式的監察區劃: 京畿道都畿道關內道河南道山南東道 山南西道 江南東道 江南西道 黔中道河東道 河北道 隴右道 淮南道劍南道 嶺南道 二十四、明代出現貴州府二十五、犬牙交錯舉例:漢文帝賜南越王趙佗書中提到:“朕欲定犬牙相入者,以問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長沙
13、土也,朕不得擅變焉。”如元代的陜西行省、湖廣行省、江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明代的河南省等。表現在對幾條重要的山川邊界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黃河等的打破。二十六:譚其驤在十八世紀最完善(清代最鼎盛時期的地圖):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二十七、川陜交通二十七、絲綢之路二十八、華北與東北、內蒙、山西之間的交通道路 沿太行山前山麓地帶的南北大道:北京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安陽 華北通向東北的三關:古北口(古北道)、喜峰口(盧龍道)、山海關(傍海道) 華北通向內蒙、山西的主要太行關口:長城內三關居庸關、紫荊關(拒馬河)、倒馬關(唐河);井陘太行八陘:軹關、太行、白陘、滏口、井陘、飛狐、蒲陰、軍都。“連
14、山中斷曰陘。”中原地區的主要陸路交通道路 中原歷史上的地區稱謂,亦名中土、中州,以別于邊疆地區而言。狹義的中原,專指中國古代在關中、河洛立都的王朝而言;廣義的中原,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這里主要介紹出長安和函谷關向東與洛陽、開封之間的橫向聯系;洛陽盆地及其周邊的陸路交通。 函谷關洛陽成皋滎陽定陶臨淄 洛陽臨汝魯山伏牛山南陽(南襄隘道) 鄭州許昌襄城葉縣南陽(襄陽荊州洞庭湖、鄱陽湖水系南嶺通道)二十九、 運河(一) 鴻溝水系(二)隋唐大運河(三)元明清大運河三十:城市歷史地理1、 城市通過它集中物質的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類交往的速度,并將它的產品變成可以儲存和復制的形式。2、 與中國行政管理體系
15、相對應,目前中國的城市體系有如下6個等級層次,即首都直轄市副省級市或省會地區中心或省轄市縣級市或縣城建制鎮。 3、 中國古代七大古都:長安(今西安)、洛陽、安陽(鄴城、殷、鄴)、開封(大梁、汴梁)、南京(建業、建康、金陵)、杭州(臨安)、北京(薊、南京、中都、大都、北平)4、 中國古代六大古都:長安(今西安)、洛陽、開封(大梁、汴梁)、南京(建業、建康、金陵)、杭州(臨安)、北京(薊、南京、中都、大都、北平)5、 鄴城: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東漢獻帝建安九年(204)曹操平袁紹,營建鄴城,受魏公,為王都。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移都洛陽,以鄴城為北都。
16、歷五個北方割據政權建都,至580年毀于兵火。鄴城遺址位于河北省臨漳縣境內,如今漳河南移,沖毀了鄴城的南半部,東魏、北齊在其南墻外建鄴南城5、城市的形成大致有幾種情況:一、政治、軍事中心(城堡、都邑)發展為城市;由宗教信仰地發展為城市。二、由水陸交通樞紐發展為城市;市場交易點。 6、中國古代城市平面布局的基本特征: 一、自由開放式的平面布局二、封閉式平面布局 1、平面布局呈方形;2、城門與道路相對應,成棋盤式布局;3、城內主要建筑物布局嚴格有序;4、具有縱貫全城的中軸線。7、 小結:現代城市中的古代城市遺痕 徐蘋芳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城市產生以后,發展到近代,根據其規劃布局之不同和演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這與中國古代史劃分為上古、中古、近世三個時期是相符合的。 一、夏商西周時期的都城是以帝王的宮殿和祖先的宗廟為主體的城市,東周時期“兩城制”的城市規劃是商和西周向秦漢城市過渡的一種形式; 二、秦漢時期的都城以帝王宮室為主體,這一階段出現了以衙署為中心的地方行政城市; 三、魏晉至隋唐時期的城市,逐步發展成為完備的封閉式里坊制城市; 四、從唐代末期到北宋前期,封閉式里坊制逐漸為開放式街巷制所代替,這一時期還首次出現了經濟類型的城市。這是中國城市發展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石材行業競爭格局分析考核試卷
- 電氣機械工程中的機器視覺與圖像處理考核試卷
- 紡織業企業創新發展考核試卷
- 母愛讓我感動初二語文作文
- 紡織品企業品牌形象設計考核試卷
- 紙張與紙板的功能性測試與評價考核試卷
- 礦產勘查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考核試卷
- 篷布制造過程中的節能減排技術考核試卷
- 水產罐頭市場營銷策略考核試卷
- 畜禽產品市場分析與預測考核試卷
- 第十課+養成遵紀守法好習慣【中職專用】中職思想政治《職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MOOC】航空航天材料概論-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招標代理機構選取技術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法理學-(第五版)完整版ppt全套教學教程課件(最新)
- GB∕T 34876-2017 真空技術 真空計 與標準真空計直接比較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
- 2022年鄭州信息科技職業學院職業適應性測試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
- 國際五一勞動節頒獎榮譽晚會動態PPT模板
- 全院CRRT護理技能培訓理論考核試題及答案
- 消防安全知識課件PPT(72張)
- 后勤不“后”與“時”俱進——信息技術促幼兒園保育員專業化發展的研究
- 公共廁所除臭工程設計方案和對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