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學2010-緒論_第1頁
城市地理學2010-緒論_第2頁
城市地理學2010-緒論_第3頁
城市地理學2010-緒論_第4頁
城市地理學2010-緒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城市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第一章第一章 緒論緒論n第一節第一節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n第二節第二節 城市地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城市地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n第三節第三節 西方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簡史西方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簡史n第四節第四節 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第一節第一節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n一、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主要任務一、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主要任務n1 城市是什么?城市是什么?n2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n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城市這一復雜的動態大系統。城市地城市地理

2、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城市這一復雜的動態大系統。城市地理學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環境下,城市形成發展、組合分布和空間理學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環境下,城市形成發展、組合分布和空間結構變化規律的科學,既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結構變化規律的科學,既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學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城市地理學的任務城市地理學的任務n一般來講,城市地理學最重要的任務是揭示和預測世界各國、各一般來講,城市地理學最重要的任務是揭示和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性。地區城市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性。n我國城市地理學的迫切任務,就是從我國國情出發,解決城市建我國城市地理學的迫

3、切任務,就是從我國國情出發,解決城市建設發展中不斷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為領導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設發展中不斷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為領導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促進城市持續協調發展。促進城市持續協調發展。二、城市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二、城市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城市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但其核心是考察城市空間組織區域的城市空間組織和城市內部的空間組織。n1、城市形成發展條件研究、城市形成發展條件研究 研究與評價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社會經濟與歷史條件對城市形成、發展和布局的影。n2、區域的城市空間組織研究、區域的城市空間組織研究 城市化研究 區域城市體系研究 城市分類研究 n3城市內部空間組

4、織研究城市內部空間組織研究n城市功能分區及其演化n城市土地利用n城市市場空間、社會空間和感應空間n4、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n5、新領域、新方法和新技術的研究、新領域、新方法和新技術的研究n6、城市政策研究、城市政策研究三、城市地理學研究的新視野三、城市地理學研究的新視野n1、知識經濟時代的城市地理學、知識經濟時代的城市地理學n在知識經濟的影響下,城市的主要發展趨勢表現在:n網絡化的世界城市體系正在形成n大都市帶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強化n城市職能發生新的分化和整合n城市地域空間結構的優化與重組等幾個方面。n城市地理工作者應該做到加強學科的理論革新、充實和調整學科的研究內容、改進與完

5、善研究方法和技術以及不斷提高研究人員的素質。2、全球化影響下的城市地理學、全球化影響下的城市地理學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國際或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逐漸增強n城市之間的經濟網絡開始主宰全球經濟命脈,并涌現出若干跨越國家范圍、在全球經濟中發揮指揮和控制作用的世界性城市。n面對經濟的全球化和世界城市體系形成,各國傳統的國家、區域和地方城市體系都將直接或間接地受世界體系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將中國的城市地理研究置于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來進行。3、可持續發展思潮下的城市地理學、可持續發展思潮下的城市地理學n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垃圾污染等城市環境問題出現;n產生了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問題

6、以及交通污染問題等城市交通問題;n就業問題、貧困問題、住宅問題、老年人問題、種族與社會爭端以及內城問題等城市社會問題逐步產生;n安全防災問題、防衛問題、公共衛生問題、化學品事故問題等城市安全問題出現。n為達到經濟、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地理學界與其他相關領域的專家應一同為解決城市問題出謀劃策,從理論、模型和實證等角度研究城市問題出現的原因并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第二節第二節 城市地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城市地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系n 一、城市地理學的學科性質一、城市地理學的學科性質主題研 究 領 域地貌學氣候學歷史地理經濟地理社會地理城市地理區域地理地球表面?大氣現象?歷史發展經濟活動

7、社會組織機構和制度 二、城市地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二、城市地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城市地理學城 市 規 劃學城 市 社 會學城 市生 態學其 他 相 關學科城市經濟學第三節第三節 西方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簡史西方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簡史n西方城市地理研究根據研究重點不同可以分為四個階段。n一、一、1920年以前年以前n這一期間,城市研究沒有獨立的理論和方法,地理學家從人地關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并深受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影響,尤其強調地理位置決定城市的命運。n研究城市的內部時,往往描述建筑的形式、當地的自然條件、建筑與街道的組合形式、屋頂的式樣、材料的種類等等。二、二、1920-1950年年n工業革命使世界的

8、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經濟活動的重心轉向城市,農村逐漸成了配角。世界開始進入城市主導人類生活的時代。n城市的各種理論和學說也陸續問世。 n此時,雖已初步奠定了城市地理學的研究重點,出現了一些理論,但城市地理學尚未完全成為獨立的分支學科。城市地理研究系統地、大規模地開展是在戰后,尤其是1950年以后的事。三、三、1950-1970年年n數量革命將城市研究從形態學的城市景觀轉移到了空間分析上。 n50年代空間學派興起以后,城市地理學的框架建立了起來,其研究對象可分為兩大部分: 宏觀城市空間,即城市之間構成的空間,集中在城市體系研究上。主要內容包括空間的形成城市化、城市規模分布、空間格局、職能結構和網

9、絡形式。 微觀城市空間,即城市的內部空間,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上。主要內容包括城市用地分異過程、各功能要素的區位分析和土地利用模式。 四、四、1970年以來年以來n 進入60和70年代,美國和西歐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在這一時期,對城市地理學的發展影響較大的主要是社會科學的研究。 n在這些研究的影響和帶動下,城市地理學中出現了人文學派、行為學派和激進學派。 n因此,7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西方社會問題的日趨嚴重,隨著數量革命的熱潮逐漸減低和數量革命所帶來的問題逐一顯露,伴隨數量革命而出現的空間學派受到挑戰,以及受社會科學、政治科學研究的影響,城市地理學開始進入一個新的多元發展的階段。第四節第四

10、節 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n我國的城市地理研究開展較晚,是地理學中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科之一,直到近年來才得以較為迅速的發展。同時,對城市地理學的研究表現出明顯的特征和趨勢。一、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歷程一、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歷程n中國奴隸社會時代的一些早期典籍,就已經記載奴隸主階級的城邑、聚落的相關地理知識。n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出現在大量的方志中包含有大量城市的描述外,也有許多描述單個城市的著作。 n中國近現代城市地理學,作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始于20世紀,其間隨著整個人文地理學的沉浮歷經坎坷,其發展大體可以分為5個階段。1、1949年以前的興起階段年以前的興起階段n這一階

11、段,中國人文地理學畢竟已經形成雛形。有了一支有理論有實踐的研究隊伍,研究的領域幾乎在人文地理的每個分支全面展開.專門的城市地理學的論文始見于1920年代,主要以單個城市的研究為主,面上的研究較少,理論探討則更少。2、19491966年的相對蕭條階段年的相對蕭條階段n建國后,整個地理學的科研和教育工作得到迅速發展,專業研究隊伍日益擴大,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這一階段由于受蘇聯的影響,地理學的發展很不平衡,主要表現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間發展相對比,人文地理學相對落后。n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地理界曾不適當地開展了對西方地理學思想的全面批判,批判的矛頭主要指向人文地理學。城市地理在絕大多數情況

12、下成為經濟地理描述中的一個附屬部分。 3、19671976年的停滯階段年的停滯階段n“文革”10年間城市地理學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n19661971年間,幾乎所有地理學的科研和教學工作都被迫停止,許多地理研究機構和教學組織被強行拆散或撤銷。n1972年以后大部分地理工作者逐步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 4、1976年年1980年代末的振興階段年代末的振興階段n在這一階段,城市地理學的研究領域日益拓寬,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斷更新、開始注重研究課題的實踐意義和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與相鄰學科的交叉滲透加強、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比較合理的研究隊伍,此時城市地理學的中外交流與合作也日益頻繁。5、1990年代

13、初至今的快速發展階段年代初至今的快速發展階段n20世紀90年代,城市地理學的研究更加多元化。n不僅新理論、新領域、新方法的研究日益增多,而且在傳統的題目中也包含了新的內涵。n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全球城市、全球城市體系、數字城市等問題受到普遍關注,有的學者對生態城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做了大量的工作。n在這些研究中城市建模、GIS等空間信息技術越來越被更多的城市地理學者運用。n綜上,中國城市地理學從綜上,中國城市地理學從20世紀初期自西方國世紀初期自西方國家引進以來,經歷了一條在艱辛曲折中奮進的家引進以來,經歷了一條在艱辛曲折中奮進的道路。和過去相比,是前進了一大步,但和同道路。和過

14、去相比,是前進了一大步,但和同期的國際先進水平比,差距還很大。從立足于期的國際先進水平比,差距還很大。從立足于本國的研究到著眼世界;從引進國外的理論和本國的研究到著眼世界;從引進國外的理論和方法到創立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從重于描述方法到創立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從重于描述到定性定量的高度結合;從重于現狀研究到精到定性定量的高度結合;從重于現狀研究到精于預測和政策、決策的研究,真正形成一個多于預測和政策、決策的研究,真正形成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研究的生動活潑的局面,還有相角度、多層次研究的生動活潑的局面,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城鎮人口,當長的路要走。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城鎮人口,最龐大

15、而復雜城鎮體系,城市化的發展方興未最龐大而復雜城鎮體系,城市化的發展方興未艾,完全可以期望,我國的城市地理學在未來艾,完全可以期望,我國的城市地理學在未來一段時間有更快的發展。一段時間有更快的發展。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地理學研究的特點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地理學研究的特點n1、注重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注重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 對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以實體空間結構研究為主體。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與評價、城市邊緣區以及市場空間和商業空間等。20世紀80年代多為介紹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進行理論綜述和中西方的對比研究,并引入了GIS、遙感等技術。近年來,城市社會空間的研究

16、成為研究熱點之一,并逐步與城市社會問題的研究地理研究互相融合。并且研究內涵不斷拓展、研究方法不斷提升。2、注重區域城鎮體系的研究、注重區域城鎮體系的研究n20世紀80年代主要研究城鎮體系的等級規模結構、職能結構、空間結構和發展趨勢等。n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城市帶和城市群、都市區與都市連綿區的研究以及城市發展研究迅速發展起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3、注重城市化研究、注重城市化研究n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原有的以規模控制為基礎的城市發展方針已阻礙了城市的發展,未來中國的城市發展方針應該如何確定,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20世紀90年代,對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城市化水平、鄉村城市化、民工潮、和郊區

17、化展開了不同層面的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領域與新方法的拓展和應用、注重城市地理新領域與新方法的拓展和應用n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地理在新領域和新方法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新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城市信息化、城市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全球化、國際化和城市現代化、管治、體制與政策研究,城市犯罪地理研究,以及現代服務地理研究等領域。研究方法的應用和進展主要涉及城市分形、GIS/RS等空間信息技術的應用、因子生態分析和城市建模等,特別是信息技術應用的研究已經從理論走向實踐,為城市數字化建設、城市信息化管理和城市傳統研究課題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 三、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研究趨勢三、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研究趨勢n1

18、、對理論的研究將進一步加強、對理論的研究將進一步加強n 我國城市地理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雖然學科理論充實和提高,但由于我國城市地理學研究起步較西方晚,在很多研究領域多是翻譯和借鑒西方的經驗,尚未形成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到目前,我國城市地理學方面的實踐工作已經在多方面展開,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進行理論的概括、科學的推論和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使得進一步研究成為可能。2、對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將加強、對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將加強n經濟的全球化正推動著新的世界體系的形成,這就需要我們從世界體系的視野出發、深入研究生產、貿易、投資跨國流動的和人民利益出發的本地化,從而揭示世界城市體系、城

19、市帶和大都市連綿區形成演變規律、機制及對策、以及對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戰。3、對城市社會空間的研究將加強、對城市社會空間的研究將加強n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將加強以下方面的研究:從城市社會學層面進行城市社區組織結構、城市婚姻與家庭、城市社會階層、城市社會空間分異、城市犯罪等社會問題及小城鎮等方面的研究;從城市社會結構的角度描述和解釋社會空間要素,理解和認識社會群體對空間的利用而產生的結構模式,以及這一結構形成和變化的過程;從城市問題層面強化對現代城市社會環境、城市人類生態系統、城市社會區與社會極化、新城市富裕階層、新城市貧困現象、城市異質社區、街角幫犯罪、城市社會沖突與融合及城市空間分異等進行

20、實證研究。4、對新領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將加強、對新領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將加強n雖然,對城市地理學的新理論和新方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很快。n但從總體上看,新領域和新方法的研究比較零散,缺乏一定的系統性,而且,大多停留在介紹國外的理論和方法或僅在少數大城市的進行實踐研究的水平上,雖然研究廣度不斷拓寬了,但研究的深度也明顯不足,有待進一步加強。5、城市規劃等應用研究將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等應用研究將進一步加強n中國地理學家在參與城市規劃過程中,著重在城市與區域研究、確定城市性質、預測城市規模、進行城鎮用地分析和用地評價、城市總體布局等方面為編制城市規劃提供理論依據。伴隨著經濟

21、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城市規劃需要新的理論支持,因此,城市規劃等應用研究將進一步加強。6、對轉型時期城市地理學發展的研究將加強、對轉型時期城市地理學發展的研究將加強n當今中國城市發展處于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舊的空間秩序在破裂,新的空間秩序在形成。這一過程是一個包含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等社會經濟各個方面轉變的復雜過程,其特征、對城市產生的影響、相應對策等為城市地理的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城市地理學的研究應該抓住這一時機,構建中國特色的轉型期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框架體系,豐富研究方法,開拓研究領域,強化研究的深度。n第一節第一節 城市概念及標準城市概念及標準 n第二

22、節第二節 城市地域城市地域n第三節第三節 中國市、鎮建制標準和統計口徑中國市、鎮建制標準和統計口徑第一節第一節 城市概念及標準城市概念及標準n1 1、城、城 n在中國,在中國,“城城”最早有一種大規模永久性防御設施,主要用于防最早有一種大規模永久性防御設施,主要用于防御野獸侵襲,后來演變為防御敵方侵襲。御野獸侵襲,后來演變為防御敵方侵襲。n最早的最早的“城城”還不具備宗廟、宮室、商業市場、手工業工場等一還不具備宗廟、宮室、商業市場、手工業工場等一般城市所應該具備的物質要素。般城市所應該具備的物質要素。n中國古代的城市常有城墻,護墻對于古代的城市和鄉村都是需要中國古代的城市常有城墻,護墻對于古代

23、的城市和鄉村都是需要的。的。n2 2、市、市n“市市”是商品交易的場所。最早的市沒有固定的位置,后常在居是商品交易的場所。最早的市沒有固定的位置,后常在居民點的井旁,故有民點的井旁,故有“市井市井”之稱。人們在特定的地點按特定的時之稱。人們在特定的地點按特定的時間相互交易,形成集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了經營上的方間相互交易,形成集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了經營上的方便,市逐漸吸引到人口比較集中,又是奴隸主貴族居住的城中,便,市逐漸吸引到人口比較集中,又是奴隸主貴族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的位置,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方才產生。到近現代,并有固定的位置,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方才產生。到近現代,“市市”引

24、伸為一級城鎮聚落性質的行政建制單元。引伸為一級城鎮聚落性質的行政建制單元。n3 3、鎮、鎮 n“鎮鎮”與與“市市”原本有嚴格的區別,原本有嚴格的區別,“有商賈貿有商賈貿易者謂之市,設官防者謂之鎮易者謂之市,設官防者謂之鎮”。n到宋代,鎮才擺脫軍事色彩,以貿易鎮市出現于到宋代,鎮才擺脫軍事色彩,以貿易鎮市出現于經濟領域,成為縣治和農村集市之間的一級商業經濟領域,成為縣治和農村集市之間的一級商業中心。中心。n近現代,鎮也引伸為一級政區單元,起著聯系城近現代,鎮也引伸為一級政區單元,起著聯系城鄉經濟紐帶作用的較低級的城鎮居民點。鄉經濟紐帶作用的較低級的城鎮居民點。n正因為正因為“城城”、“市市”和和

25、“城市城市”具有發生學上具有發生學上的密切聯系,現在,城、市都成為鄉村的反義詞的密切聯系,現在,城、市都成為鄉村的反義詞而作為城市的簡稱。加上而作為城市的簡稱。加上“鎮鎮”的介入,就產生的介入,就產生了城、市、鎮、城市、城鎮、市鎮等名詞術語的了城、市、鎮、城市、城鎮、市鎮等名詞術語的混用局面。混用局面。n在許多場合下,在許多場合下,城市和城鎮城市和城鎮這兩個概念有嚴格這兩個概念有嚴格的區分。只有那些經國家批準設有市建制的城的區分。只有那些經國家批準設有市建制的城鎮才稱為城市,不夠設市條件的建制鎮才稱為鎮才稱為城市,不夠設市條件的建制鎮才稱為鎮,市和鎮的總稱才叫城鎮或市鎮。鎮,市和鎮的總稱才叫城

26、鎮或市鎮。n在不嚴密的情況下,又常常把城市作廣義理解,在不嚴密的情況下,又常常把城市作廣義理解,代表城鎮居民點的合稱。代表城鎮居民點的合稱。我國城市規劃法所稱我國城市規劃法所稱的城市就包括國家按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的城市就包括國家按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市、鎮。市、鎮。n本課程除作專門說明外,也把城市作廣義的理本課程除作專門說明外,也把城市作廣義的理解,包括鄉村以外的一切城市型聚落。解,包括鄉村以外的一切城市型聚落。n籠統地說,中外各國大體都有小村、村莊、鎮、籠統地說,中外各國大體都有小村、村莊、鎮、城市、大城市這樣一套居民點的系列。城市、大城市這樣一套居民點的系列。 村莊和比村莊還小的居民

27、點一般是村莊和比村莊還小的居民點一般是鄉村型鄉村型的居民點的居民點,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 鎮和比鎮大的居民點是鎮和比鎮大的居民點是城鎮型的居民點城鎮型的居民點,統稱城鎮,是以非農業活動為主的人口集中點。統稱城鎮,是以非農業活動為主的人口集中點。城鎮不同于鄉村的本質特征有以下幾個:城鎮不同于鄉村的本質特征有以下幾個:n 城鎮是以從事非農業活動的人口為主的居民點,在城鎮是以從事非農業活動的人口為主的居民點,在產業構成上不同于鄉村;產業構成上不同于鄉村;n城鎮一般聚居有較多的人口,城鎮一般聚居有較多的人口,在規模上在規模上區別于鄉村;區別于鄉村;n城鎮有比鄉村要大的人口密度

28、和建筑密度,城鎮有比鄉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觀上在景觀上不同于鄉村;不同于鄉村;n城鎮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劇院、博物館等市政設施城鎮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劇院、博物館等市政設施和公共設施,和公共設施,在物質構成在物質構成上不同于鄉村;上不同于鄉村;n城鎮一般是工業、商業、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城鎮一般是工業、商業、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定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職能上在職能上區別于鄉區別于鄉村。村。n還可以從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人口素質等許多方面尋找還可以從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人口素質等許多方面尋找城鄉間的差異。城鄉間的差異。n目前世界上還沒

29、有一個統一的城鎮定義標準。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城鎮定義標準。n世界各國各地區根據各自社會經濟發展的特世界各國各地區根據各自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制訂了不同的城鎮定義標準。點,制訂了不同的城鎮定義標準。n這些標準很少離開以上城鎮的本質特征,所這些標準很少離開以上城鎮的本質特征,所不同的是有些國家的標準側重于強調某一個不同的是有些國家的標準側重于強調某一個特征或幾個特征;有的有明確的數量指標,特征或幾個特征;有的有明確的數量指標,有的只有定性指標。有的只有定性指標。n (1)單純用某級行政中心所在地為標準:單純用某級行政中心所在地為標準:n如埃及規定省的首府和地區首府為城鎮;n蒙古的首都和地區

30、中心為城鎮。使用這類標準的有三十幾個國家。n (2)單純以城鎮特征為標準:單純以城鎮特征為標準:n如智利規定有一定公共和市政服務設施的具有明顯城鎮特征的人口中心為城鎮。n馬耳他這個小島國,情況特殊,沒有農業用地的建成區即為城鎮。n(3)單純以居民點下限人口數量劃分城鎮:單純以居民點下限人口數量劃分城鎮:n如伊朗5 000人以上的市、鎮、村均為城鎮;n肯尼亞2 000人以上居民點為鎮;n墨西哥至少2 500人的居民點為鎮;n愛爾蘭包括效區在內的1 500人以上居民點為市和鎮。采用這類標準最為普遍,不下50個國家。n(4)用居民點的下限人口數量指標和密度指標相結合作用居民點的下限人口數量指標和密度

31、指標相結合作為標準:為標準:n如瑞典只要在200人以上,房屋間距通常不大于200m的建成區即為城鎮;n加拿大1 000人以上的設有建制的市、鎮、村以及1 000人以上、人口密度至少390人每平方千米的未設建制的居民點為城鎮。n(5)(5)用人口規模和城鎮特征兩個指標劃分城鎮:用人口規模和城鎮特征兩個指標劃分城鎮:n如巴拿馬1 500人以上且具有街道、上下水系統和電力系統等城鎮特征的居民點為城鎮。n(6)(6)用人口規模和從業構成兩個指標作標準:用人口規模和從業構成兩個指標作標準:n如荷蘭以2 000人以上的市或人口不到2 000人、但男子從業人口中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口不超過20的市為城鎮。n(7

32、)(7)取兩個以上指標作為標準:取兩個以上指標作為標準:n如印度,鎮以及所有5 000人以上、人口密度不低于每平方千米390人、成年男子人口中至少34是從事非農業活動并具有明顯的城鎮特征的地方為城鎮。n (8)(8)其它標準其它標準:n目前世界上還有近70個國家和地區沒有明確的城鎮劃分標準,有的只公布城鎮的名稱和數量,有的只說明法律上事先規定的居民點為城鎮,有的干脆對此不加任何說明。n很顯然,世界各國確定城鎮的標準差異非常懸殊。單從城鎮定義中包含有人口下限指標的80個國家和地區來看,標準最低的只有100人(烏干達),最高的為50 000人(日本)。n一、城市的行政地域一、城市的行政地域n是指城

33、市的行政管理范圍即城市的行政地域。n長春市行政地域長春市行政地域 二、城市的實體地域二、城市的實體地域n城市建成區:城市建成區:n城市建成區簡稱城市建成區簡稱“建成區建成區”,指指城市城市行政區行政區內實際已成片內實際已成片開發建設、市政公用設施和開發建設、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具備的地區。公共設施基本具備的地區。 三、城市的功能地域n都市區:都市區:n是一個大的人口核心是一個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與這個核心具有以及與這個核心具有高度的社會一體化傾高度的社會一體化傾向的鄰接社區的組合,向的鄰接社區的組合,這個鄰接社區一般以這個鄰接社區一般以縣作為基本單元。縣作為基本單元。 大都市帶大都市帶n1.

34、概念n是由許多都市區首尾連成一體,它們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n又存在著密切的交互作用,這樣的巨大地域復合體叫大都市帶。2.都市帶特點都市帶特點n多核心 n便捷的交通走廊 n密集的交互作用 n規模特別龐大 n是國家的核心區域 都市連綿區都市連綿區n1概念:概念:n是以都市區為基本單元,以若干個大城市為核心并與周邊保持強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會經濟聯系,沿著一條或多條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鄉一體化地區。 2 特點特點n具有發展極具有發展極 n有對外口岸有對外口岸 n便利的交通便利的交通n較多中小城市較多中小城市 n經濟發達經濟發達 城市群城市群都市圈都市圈城鎮密集區城鎮密集區第三節第三節 中國市、

35、鎮建制標準和人口統計口徑中國市、鎮建制標準和人口統計口徑n一、中國市、鎮建制標準一、中國市、鎮建制標準n設鎮的標準設鎮的標準n1.人口少于人口少于20000人的鄉人的鄉n2.人口多于人口多于20000人的鄉人的鄉n3.縣政府所在地均應設鎮的建制縣政府所在地均應設鎮的建制n3.特殊地區的特殊標準特殊地區的特殊標準設市標準設市標準 我國現行的設市標準我國現行的設市標準 二、中國城鄉人口的統計二、中國城鄉人口的統計三、市帶縣體制三、市帶縣體制n我國在1982年以后,為了發揮城市帶動地區經濟發展作用,推行市帶縣的體制。 (這里的市指的是地級以上的市包括地級市)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的產生與發展城市的產生與

36、發展n第一節第一節 城市的產生城市的產生n1村莊的形成村莊的形成原始農業的發展產生了最早的村莊。原始農業的發展產生了最早的村莊。n原始畜牧業的產生原始畜牧業的產生n原始農業的產生原始農業的產生n2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形成兩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催生了最早的兩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催生了最早的城市。城市。n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第一次社會大分工n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第二節第二節 城市產生與發展的區域基礎城市產生與發展的區域基礎n一、城市與區域自然地理基礎一、城市與區域自然地理基礎n城市人口的分布與區域自然條件的關系城市人口的分布與區域自然條件的關系n就溫度條件而言,城市人口更多的集中在溫度適中就溫度條

37、件而言,城市人口更多的集中在溫度適中的地方。的地方。n就降水條件而言,城市人口更多的集中在水資源比就降水條件而言,城市人口更多的集中在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較豐富的地區。n就地形條件而言,城市人口更多集中在海拔較低的就地形條件而言,城市人口更多集中在海拔較低的平原地區。平原地區。 我國城市按其所的地形分類我國城市按其所的地形分類 n濱海城市濱海城市 n三角洲平原城市三角洲平原城市 n山前洪積、沖積平原城市山前洪積、沖積平原城市 n平原與低山丘陵相鄰接的城市平原與低山丘陵相鄰接的城市n低山丘陵區的河谷城市低山丘陵區的河谷城市 n平原中腹的城市平原中腹的城市 n高平原上的城市高平原上的城市 n高原

38、山間盆地和谷地城市高原山間盆地和谷地城市 n中山谷地城市中山谷地城市 n高山谷地城市高山谷地城市 二、城市與區域經濟地理基礎二、城市與區域經濟地理基礎n1.城市要從區域獲取所發展的物質城市要從區域獲取所發展的物質 n2.城市為區域提供產品和各種服務城市為區域提供產品和各種服務n n3.城市與區域之間是密切的互動關聯城市與區域之間是密切的互動關聯第三節第三節 地理位置與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地理位置與城市的產生和發展n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n1.什么是地理位置?什么是地理位置?n2.什么是城市地理位置?什么是城市地理位置?n3城市地理位置的特點城市地理位置的特點n4.城市地理位置

39、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城市地理位置與城市發展的關系二、地理位置的類型二、地理位置的類型n1大、中、小位置大、中、小位置n2.中心、重心位置和鄰接、門戶位置中心、重心位置和鄰接、門戶位置3.城市沿交通線成長的區位類型城市沿交通線成長的區位類型n城市沿河運交通成長的區位類型城市沿河運交通成長的區位類型n(2)城市沿鐵路交通成長的區位類型城市沿鐵路交通成長的區位類型n鐵路交通對城市發展的作用鐵路交通對城市發展的作用 鐵路交通與城市關系的類型鐵路交通與城市關系的類型n鐵路交通對城市發展的作鐵路交通對城市發展的作用用n鐵路交通與城市關系的類鐵路交通與城市關系的類型型n一、城市的類型一、城市的類型 從城市產生和

40、發展的觀點出發,將城市分成三種類從城市產生和發展的觀點出發,將城市分成三種類型,綜合分析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型,綜合分析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n 中心地型城鎮、交通型城鎮、專門化城鎮中心地型城鎮、交通型城鎮、專門化城鎮n二、商品農業與中心地型城鎮二、商品農業與中心地型城鎮n三、轉運功能、區際貿易與以交通功能為主的三、轉運功能、區際貿易與以交通功能為主的城市城市n 因轉運功能而興起的城市因轉運功能而興起的城市1 轉運職能為主的城市分類轉運職能為主的城市分類n按照交通運輸方式的構成來劃分n鐵路沿線小城市;n鐵路樞紐城市;n渡口小城鎮;n河海港城市;n邊境和特區城市;n綜合性運輸城市等等。2 以轉運職

41、能為主的城市發展條件以轉運職能為主的城市發展條件n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條件n后方運輸系統后方運輸系統n城市本身的建設條件城市本身的建設條件三、規模經濟、聚集經濟與以專門化職能為主的城市三、規模經濟、聚集經濟與以專門化職能為主的城市1.專門化職能城市特點專門化職能城市特點n城市職能單一城市職能單一n對外聯系范圍廣,但聯系內容較單一。對外聯系范圍廣,但聯系內容較單一。n發展歷史一般短,發展速度快,并可能有較大的起伏。發展歷史一般短,發展速度快,并可能有較大的起伏。2 城市發展的條件城市發展的條件n專門化職能為主的城市其產生與發展強烈的依賴于某專門化職能為主的城市其產生與發展強烈的依賴于某種天賦的資

42、源和人類某種特殊的需要。種天賦的資源和人類某種特殊的需要。n這類城市的發展取決于:這類城市的發展取決于:n資源數量、種類、質量等;資源數量、種類、質量等;n市場的需要;市場的需要; n受規模經濟與聚集經濟的制約。受規模經濟與聚集經濟的制約。第五節第五節 信息技術革命與城市發展信息技術革命與城市發展n一、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影響一、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影響n1.在生產領域在生產領域n2.在消費領域在消費領域n3.在通訊與交通領域在通訊與交通領域n4.國家管理經濟領域國家管理經濟領域n5.在勞動力就業結構方面在勞動力就業結構方面二、信息技術革命對產業空間的影響二、信息技術革命對產業空間的影響n集中區位集中

43、區位n集中區位的特點集中區位的特點n分散區位分散區位 三、信息革命時代世界城市體系的形成三、信息革命時代世界城市體系的形成n1.跨國網絡化城市體系跨國網絡化城市體系n跨國網絡化城市體系形成的基礎跨國網絡化城市體系形成的基礎n跨國網絡化的城市重新分化組合跨國網絡化的城市重新分化組合2世界城市體系的特點世界城市體系的特點n世界城市體系由世界各國城市組成,具有明顯世界城市體系由世界各國城市組成,具有明顯的等級結構。的等級結構。n空間極化和城市職能專門化趨勢將進一步加強空間極化和城市職能專門化趨勢將進一步加強n傳統的國家和區域城市系統將直接或間接地從屬于世傳統的國家和區域城市系統將直接或間接地從屬于世

44、界城市體系界城市體系 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城市化原理n第一節第一節 城市化定義城市化定義n第二節城市化機制第二節城市化機制n第三節城市化類型和測度第三節城市化類型和測度n第四節城市化近域推進和郊區化第四節城市化近域推進和郊區化第一節第一節 什么是城市化?什么是城市化?人類學的城市化人類學的城市化:n城市化意味著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過程,即城市化意味著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過程,即由鄉村生活方式轉為城市生活方式。由鄉村生活方式轉為城市生活方式。n 少量人類學家為使其探討有實用價值,曾少量人類學家為使其探討有實用價值,曾采用文盲率、語言統一率及大眾傳播普及率采用文盲率、語言統一率及大眾傳播普及率作為

45、兩種生活方式的量度方法。作為兩種生活方式的量度方法。n經濟學的城市化經濟學的城市化:n城市是人類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的中心。城市是人類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的中心。n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級地區的經濟結構轉換過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級地區的經濟結構轉換過程,即農業活動向非農業活動的轉換。程,即農業活動向非農業活動的轉換。n地理學的城市化地理學的城市化 n地理學除了認識到城市化過程中的人口與經地理學除了認識到城市化過程中的人口與經濟的轉換與集中外,特別強調城市化是一個濟的轉換與集中外,特別強調城市化是一個地域空間過程,包括區域范圍內城市數量的地域空間過程,包括區域范圍內城市數量的增加和每一個城市地域的擴大兩個方面

46、。增加和每一個城市地域的擴大兩個方面。綜合以上各個學科的觀點綜合以上各個學科的觀點n城市化一詞至少包含了鄉村城市之間的四種城市化一詞至少包含了鄉村城市之間的四種轉型:轉型:n(1)人口結構的轉型;)人口結構的轉型;n(2)經濟結構的轉型;)經濟結構的轉型;n(3)地域空間的轉型;)地域空間的轉型;n(4)生活方式的轉型。)生活方式的轉型。 美國學者弗里德曼(美國學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將城市化過程區分為城市化將城市化過程區分為城市化和城市化和城市化。n城市化城市化:n包括人口和非農業活動在規模不同的城市環境中的包括人口和非農業活動在規模不同的城市環境中的地域集中過程、非城市型景觀轉

47、化為城市型景觀的地域集中過程、非城市型景觀轉化為城市型景觀的地域推進過程;地域推進過程;n城市化城市化n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農村的地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農村的地域擴散過程。域擴散過程。n1、正統的城市化、正統的城市化n既有人口和非農業活動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既有人口和非農業活動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觀的地域推進,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擴散,景觀的地域推進,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擴散,它們之間協調發展。它們之間協調發展。n2、假城市化、過度城市化:、假城市化、過度城市化:n只有人口和非農業活動的地域集中,城市型只有人口和非農業活動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觀的地域推進,而沒有或很少

48、有城市文化景觀的地域推進,而沒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擴散。的地域擴散。n3、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擴散,而沒有或很少、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擴散,而沒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農業活動的地域集中。這又可以分有人口和非農業活動的地域集中。這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為兩種情況:n郊區城市化郊區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n鄉村城鎮化鄉村城鎮化(Rural Urbanization):n1、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種結果、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種結果?還是一種過程還是一種過程?還是兩還是兩者兼而有之者兼而有之?n2、城市內部從一般地域向更繁華地域的轉化,算

49、不算、城市內部從一般地域向更繁華地域的轉化,算不算城市化?城市化?n3、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時?、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時?n1第一前提:農業生產能力的提高第一前提:農業生產能力的提高n2. 第二前提:第二前提: 非農業人口的產生非農業人口的產生二、經濟增長與城市化二、經濟增長與城市化3經濟增長與城市化經濟增長與城市化n推-拉假說n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的理論n芝加哥舒爾茨等學者的理論n中國部分學者人口遷移理論四、城市化的政治經濟學解釋四、城市化的政治經濟學解釋觀察和研究城市化的新視角觀察和研究城市化的新視角第三節第三節 城市化的類型和測度城市化的類型和測度n一、城市化類型一、城市化類型n1 向心型城市化與

50、離心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與離心型城市化n2 外延型城市化與飛地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與飛地型城市化n3 景觀型城市化與職能型城市化景觀型城市化與職能型城市化n4 積極型城市化和消極型城市化積極型城市化和消極型城市化n5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向新型城市化與離心型城市化向新型城市化與離心型城市化n向心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離心型城市化離心型城市化2 外延型城市化與飛地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與飛地型城市化n外延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飛地型城市化飛地型城市化3.景觀型城市化與職能型城市化景觀型城市化與職能型城市化n景觀型城市化景觀型城市化n職能型城市化職能型

51、城市化4.積極型城市化和消極型城市化積極型城市化和消極型城市化n積極型城市化積極型城市化n消極型城市化消極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n自上而下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n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自下而上型城市化二、城市化的指標和測度二、城市化的指標和測度n1 人口比例指標人口比例指標n2 土地利用指標土地利用指標n3 復合指標法復合指標法 第四節第四節 城市近域推進和郊區化城市近域推進和郊區化n一、城市化近域推進的主要動力一、城市化近域推進的主要動力n1. 對外交通設施的伸展與城市化對外交通設施的伸展與城市化n2工業的擴張與城市化工業的擴張與城市化n3

52、住宅的擴散與城市化住宅的擴散與城市化二、城市化近域推進演化模型二、城市化近域推進演化模型n(1)流失中的集中)流失中的集中n(2)絕對集中)絕對集中 n(3)相對集中)相對集中 n(4)相對分散)相對分散 n(5)絕對分散)絕對分散 n(6)流失中的分散)流失中的分散 (二)再城市化(中產階級化)(二)再城市化(中產階級化)n1、中產階級化的概念、中產階級化的概念n2、中產階級化的形成原因、中產階級化的形成原因n3、中產階級化的后果、中產階級化的后果n1、郊區化的概念、郊區化的概念n2、郊區化的過程、郊區化的過程n住宅郊區化。住宅郊區化。n緊隨住宅遷往郊區的是商業服務部門。緊隨住宅遷往郊區的是

53、商業服務部門。n在商業服務部門外遷的同時,工廠也向郊區遷移。在商業服務部門外遷的同時,工廠也向郊區遷移。n在商業服務部門之后外遷的是辦公事務部門。在商業服務部門之后外遷的是辦公事務部門。3、郊區化的動力機制、郊區化的動力機制n政治因素政治因素 n土地因素土地因素n社會因素社會因素n經濟因素經濟因素 n交通因素交通因素n政策因素政策因素 n科技因素科技因素 n郊區化緩解了市中心區因集中發展形成的種種城市郊區化緩解了市中心區因集中發展形成的種種城市問題,改善城市生活的質量,促進城市化的健康發展。問題,改善城市生活的質量,促進城市化的健康發展。n郊區化過程降低了企業生產的成本,為各產業的進郊區化過程

54、降低了企業生產的成本,為各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促進城市邊緣地區的開發,一步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促進城市邊緣地區的開發,并使市中心區的功能布局得以有序化。并使市中心區的功能布局得以有序化。n導致大都市區這一嶄新城市形態的出現。導致大都市區這一嶄新城市形態的出現。二、逆城市化的解釋n發達國家出現的所謂發達國家出現的所謂“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現象,實質上是城現象,實質上是城市分散化發展的繼續,是郊區越過大都市區的界限向市分散化發展的繼續,是郊區越過大都市區的界限向更為廣泛的地區的延伸,是大都市區空間規模的進一更為廣泛的地區的延伸,是大都市區空間規模的進一步膨脹,是城市有機體的進一步膨脹,是

55、城市文明和步膨脹,是城市有機體的進一步膨脹,是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擴散,而不是城市化發展的反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擴散,而不是城市化發展的反向運動。向運動。三、三、 內城衰退與市區重建內城衰退與市區重建 2.城市蔓延的類型城市蔓延的類型n插入式、跳躍式地在農田草場中的發展;插入式、跳躍式地在農田草場中的發展;n沿主干道、高速公路建立的商業開發區;沿主干道、高速公路建立的商業開發區;n低密度、單一使用性質的大型開發項目低密度、單一使用性質的大型開發項目n城市蔓延是郊區化向縱深發展而出現的城市空間增長形式,與此城市蔓延是郊區化向縱深發展而出現的城市空間增長形式,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種新的趨

56、勢,這就是在城市的邊緣擴散中又有同時,也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這就是在城市的邊緣擴散中又有相對集中,出現一些新的居民點相對集中,出現一些新的居民點n這些新出現的另類城市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居住中心,而且已經這些新出現的另類城市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居住中心,而且已經演變為商業中心、就業中心。演變為商業中心、就業中心。n這類城市有不同的叫法,如外圍城市(這類城市有不同的叫法,如外圍城市(Outer City)、衛星城市)、衛星城市(Satellte City)、新城市()、新城市(New City,Neocity)、郊區城市)、郊區城市(Suburban City)、城市邊緣()、城市邊緣(Urban

57、Fringe)、技術郊區)、技術郊區(Technoburbs)、無邊界城市()、無邊界城市(Edgeless City)、邊緣城市)、邊緣城市(EdgeCity)等。)等。邊緣城市特點:邊緣城市特點:n不存在高密度的高層建筑群。不存在高密度的高層建筑群。n停車設施完備的現代化辦公樓分散于綠色自然環境停車設施完備的現代化辦公樓分散于綠色自然環境之中。之中。n配備機場或高速公路,飛機和小汽車作為主要對外配備機場或高速公路,飛機和小汽車作為主要對外交通手段。交通手段。n邊緣城市的中心地帶設有企業總部、大型商場、健邊緣城市的中心地帶設有企業總部、大型商場、健身中心等設施。身中心等設施。n大型標志性的建

58、筑物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帶。大型標志性的建筑物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帶。n多數居民居住在由綠色草坪環繞的別墅型住宅中。多數居民居住在由綠色草坪環繞的別墅型住宅中。n沒有形成一般城市的行政區劃。沒有形成一般城市的行政區劃。二、劃分城市基本與非基本活動的方法二、劃分城市基本與非基本活動的方法(二)殘差法(二)殘差法(三)區位商法(三)區位商法(或宏觀法或宏觀法)titiEEeeli/某個部門的從事基本活動的職工人數某個部門的從事基本活動的職工人數ttiiieEEeB城市中從事基本活動的總職工數城市中從事基本活動的總職工數 )0(1iniiBBBB為城市中從事基本活動的總職工數。為城市中從事基本活動的

59、總職工數。n優點:優點: 簡化了區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復雜過程。簡化了區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復雜過程。n缺點:假設的前提有問題。區位商法的假設只有在國家沒缺點:假設的前提有問題。區位商法的假設只有在國家沒有外貿出口和全國各城市都有相同的生產率和消費結構的前有外貿出口和全國各城市都有相同的生產率和消費結構的前提下才能成立。提下才能成立。 四、城市基本與非基本活動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四、城市基本與非基本活動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第二節第二節 城市職能分類方法城市職能分類方法3.如何科學制定城市的性質如何科學制定城市的性質首位分布:首位分布:n首位度大的城市分布體系,叫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分布體系

60、,叫首位分布。城市規模等級越城市規模等級越高,城市的數量高,城市的數量越少,城市規模越少,城市規模等級越低,城市等級越低,城市數量越大數量越大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城市內部地域結構城市內部地域結構n第一節第一節 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城市地域結構模式n一、均質性和均質地域一、均質性和均質地域n均質性:指城市地域在職能分化中表現出來的一種保均質性:指城市地域在職能分化中表現出來的一種保持等質、排斥異質的特性。持等質、排斥異質的特性。n均質地域:指在均質性能的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現均質地域:指在均質性能的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現的那些與周圍毗鄰地域存在著明顯職能差別的連續地的那些與周圍毗鄰地域存在著明顯職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