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_第1頁
天津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_第2頁
天津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_第3頁
天津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_第4頁
天津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DB29-1-2013J10409-2013天津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Tianjin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standard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報批稿)2013*發布 2013*實施天津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天津市工程建設標準天津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Tianjin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standard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DB29-1-2013J10409-2013主編單位:天津市建筑設計院批準部門:天津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實施日期:2013年 * 月 * 日2013天津前

2、言根據天津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天津市建設系統第一批科學技術發展計劃(建科2011989號)的要求,結合我市經濟的發展和當前建筑節能減排的要求,在總結天津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29-1-2010)實施情況的基礎上,廣泛征求意見,認真總結工程經驗,依據國家節能設計標準,參考了國內先進地區的做法,通過反復論證,修訂本標準。本標準在修訂中提高了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要求的標準,補充、修編了設備專業的節能設計內容。本標準還附有若干建筑節能設計相關的圖表、熱工性能指標等資料。本標準共分7章,包括總則,術語和符號,建筑節能計算參數,建筑與建筑熱工設計,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建筑給水排水節能設計,建

3、筑電氣節能設計。本標準中以黑體字標志的條文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本標準由天津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負責強制性條文的管理,天津市建筑設計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本標準在執行過程中,請各單位注意總結經驗,積累資料,如發現需要修改和補充之處,請將意見和有關資料寄交天津市建筑設計院(地址:天津市河西區氣象臺路號;郵編300074),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本標準主編單位:天津市建筑設計院本標準參編單位:天津市墻體材料革新和建筑節能管理中心天津大學天津中怡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天津建科建筑節能環境檢測有限公司天津華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天津市新型建材建筑設計研究院天津市建材業協會天津市供熱辦本標準主要起草

4、人員:劉軍劉瑞光劉祖玲張津奕顧放李寶瑜杜家林王立雄杜春禮張方劉建華只云波尹秀偉張淑英劉水江劉偉章寧宋廣春陳永祥王建廷王殿池劉向東劉用廣王卉劉小蕾宋晗張小萍田雨辰李瑋王蓬李旭東本標準主要審查人員:伍小亭蔡節王小莉呂強孫紹國劉洪海沈勤目次1 總則32 術語和符號42.1 術語42.2 符號53 建筑節能計算參數64 建筑與建筑熱工設計74.1 一般規定74.2 圍護結構熱工設計84.3 圍護結構的構造設計104.4 建筑夏季防熱設計114.5 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125 供暖、通風和空氣調節節能設計165.1 一般規定165.2 熱源、熱力站及熱力網175.3 室內供暖系統205.4 通風和

5、空氣調節系統206 給水排水節能設計236.1 一般規定236.2 生活熱水系統236.3 太陽能熱水系統247 電氣節能設計25附錄A 居住建筑節能設計表27附錄B 外墻和屋頂平均傳熱系數和熱橋線傳熱系數計算方法32附錄C 窗的傳熱系數計算與常用窗玻璃和窗框熱工性能指標40附錄D 外遮陽系數的簡化計算43附錄E 圍護結構傳熱系數的修正系數46附錄F 關于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和朝向的確定47F.1 面積和體積的計算47F.2 朝向的確定47附錄G 地面傳熱系數50本標準用詞說明51引用標準名錄52條文說明54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32 Terms and sym

6、bols.42.1 Terms.42.2 Symbols.53 Calculation parameter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64 Building and thermal design.74.1 General requirement7 Building envelope therml design.8 Building envelope structure design.10 the summer heat protection design of building.11 Building envelope thermal performance

7、trade-off option.125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on heating, ventilation system and air-conditioning.165.1 General requirement.16 Het source, heating plant and heat supply.17 Indoor heating system.205.4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206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of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

8、inage.236.1 General requirement.236.2 Domestic hot water system236.3 The solar energy hot water system.247Electrical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of buildings.25Appendix A Tables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27Appendix B Calculation methods of mea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for building en

9、velope and roof.32Appendix C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calculation of window and Common glass and window frame therm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40Appendix D Simplification on building shading coefficient.43Appendix E Corrention fator of building envelope ().46Appendix F Calculation of area and volume,

10、 desion of orientation.47F.1 Calculation of area and volume.47F.2 Decision of orientation.47Appendix G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ground of building.50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51List of quoted standards.52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541 總則為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

11、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改善居住建筑熱環境,提高采暖(供暖)、空調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特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適用于天津市新建、改建和擴建的住宅、集體宿舍、公寓、商住樓的住宅部分、養老院等以采暖能耗為主的居住建筑。與居住建筑合建的配套服務網點也可按本標準設計。本標準對居住建筑熱工設計以及暖通、給排水、電氣設計中與能耗有關的指標和節能措施作出了規定。在保證室內熱環境質量的前提下,主要將冬季的采暖能耗控制在規定的范圍內,并兼顧夏季的空調能耗。居住建筑的節能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要求外,尚應符合國家和天津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 術語和符號術語2.1.1采暖度日數 heating d

12、egree day based on 18當一年中某天室外日平均溫度低于18時,將該日平均溫度與18的差值乘以1d,并將此乘積累加,得到一年的采暖度日數。2.1.2空調度日數 cooling degree day based on 26當一年中某天室外日平均溫度高于26時,將該日平均溫度與26的差值乘以1d,并將此乘積累加,得到一年的空調度日數。設計計算用供暖期天數heatingperiodfordesigncalculation應按累年日平均溫度穩定低于或等于供暖室外臨界溫度的總日數確定。住宅建筑供暖室外臨界溫度宜采用5。2.1.4計算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mean outdoor temper

13、ature during heating period計算采暖期室外日平均溫度的算術平均值。2.1.5建筑體形系數 shape factor建筑物與室外大氣接觸的外表面積與其所包圍的體積的比值。2.1.6建筑物耗熱量指標index of heat loss of building在計算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條件下,為保持室內設計溫度,單位建筑面積在單位時間內消耗的需由室內采暖設備供給的熱量。2.1.7圍護結構傳熱系數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在穩態條件下,圍護結構兩側空氣溫差為1,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圍護結構的傳熱量。2.1.8

14、外墻(屋面)平均傳熱系數 mea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external wall計入外墻(屋面)存在的熱橋影響后得到的傳熱系數。2.1.9圍護結構傳熱系數的修正系數modification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考慮太陽輻射對圍護結構傳熱的影響而在設計計算中采取的修正系數。2.1.10窗墻面積比 window to wall ratio窗戶洞口面積與房間立面單元面積(即建筑層高與開間定位線圍成的面積)之比。2.1.11設計建筑 designing building正在設計的、需要進行節能設計判定的建筑。外窗的遮陽

15、系數sunshading coefficient of window系指窗本身的遮陽系數(SCC),其值為窗框面積比與1的差值與玻璃的遮陽系數(SCB)的乘積,即,SCC=SCB×(1-FK/FC),FK為窗框面積,FC為窗面積。2.1.13外窗的綜合遮陽系數integrated sunshading coefficient考慮窗本身和窗口的建筑外遮陽裝置綜合遮陽效果的系數(SC),其值為外窗的遮陽系數(SCC)與窗口的建筑外遮陽系數(SD)的乘積。即,SC= SCC×SD。2.1.14室外管網熱輸送效率 efficiency of network管網輸出總熱量與輸入管網的

16、總熱量的比值。2.1.15耗電輸熱比(EHR)elr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red hert quantity ratio設計工況下,集中供暖系統循環水泵總功率(KW)與設計熱負荷(KW)的比值。2.2 符號氣象參數HDD18采暖度日數,單位:d;CDD26空調度日數,單位:d;Z計算采暖期天數,單位:d;te計算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單位:。建筑物S建筑體形系數,單位1/m;qH建筑物耗熱量指標,單位:W/m2;K圍護結構傳熱系數,單位:W/(m2K);R 熱阻,單位:m2K/W;R0傳熱阻,單位:m2K/W;圍護結構傳熱系數的修正系數,無因次。供暖系統

17、1室外管網熱輸送效率,無因次;2鍋爐運行效率,無因次;HER耗電輸熱比,無因次。3 建筑節能計算參數冬季室內熱環境計算參數應符合下列規定:1室內計算溫度應取18,樓梯間和封閉外走廊等不采暖公共空間及不采暖封閉陽臺取12;2換氣次數應取0.5次/h。.2節能計算用氣象參數應符合表3.0.2的規定。表3.0.2建筑采暖期計算用氣象參數天數(d)室外平均溫度()采暖期太陽總輻射平均強度( W/m2)水平南向北向東向西向118-0.2991063456574建筑與建筑熱工設計4.1 一般規定4.1.1建筑群的總體布置宜通過模擬程序計算確定室外風環境的相關指標。單體建筑的平、立面設計應充分利用冬季日照和

18、夏季自然通風,外門窗宜避開冬季主導風向。4.1.2建筑的主體朝向宜朝南。建筑物不應設有三面外墻的采暖房間。4.1.3建筑的體形系數不應大于表4.1.3規定的限值。當體形系數大于表4.1.3規定的限值時,必須按照本標準第節的要求進行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表4.1.3 居住建筑的體形系數限值建筑層數3層的建筑(48)層的建筑(913)層的建筑14層的建筑4.1.4建筑的南向窗墻面積比不應小于0.3且不應大于0.7。建筑的東、西、北向窗墻面積比不應大于本標準表4.1.4限值的規定,且不應大于表4.1.4規定的最大值。當大于。表4.1.4居住建筑的窗墻面積比限值及最大值朝 向窗墻面積比限值最大值

19、北東 、西注:1外門中透明部分應計入外窗面積,不透明部分應計入外墻面積。2計算陽臺開間處的窗墻面積比,按陽臺與直接連通房間之間的隔墻和門窗(洞口)計算。3 計算角窗的窗墻面積比,分別按角窗所在的不同朝向計算,各朝向洞口水平尺寸取一邊洞口內側至軸線的距離。4表中的“北”代表從北偏東小于60º至北偏西小于60º的范圍;“東、西”代表從東或西偏北小于等于30º至偏南小于60º的范圍;“南”代表從南偏東小于等于30º至偏西小于等于30º的范圍。4.1.5住宅建筑的層高大于m時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樓梯間、外廊與室外連接的開口處應設置門窗

20、,其外墻和門窗的熱工性能參數應符合本標準第條和第條的規定。4.1.7圍護結構保溫做法應選用與其配套的材料和系統技術。4.1.8圍護結構所采用的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建筑防火構造設計等,應符合國家和天津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4.2 圍護結構熱工設計4.2.1建筑圍護結構熱工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 建筑外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不應大于表4.2.1-1限值的規定,周邊地面保溫材料層熱阻不應小于表4.2.1-1限值的規定。當建筑外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和熱阻不滿足表4.2.1-1的限值時,必須按照本標準第4.5節的規定進行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 2 部分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必須小于、熱阻必須大于表-2限值的

21、規定。表4.2.1-1外圍護結構熱工性能限值圍護結構部位KW/(m2·K)3層的建筑48層的建筑9層的建筑屋面外墻架空或外挑樓板外窗北向東、西向(含凸窗)南向 (含凸窗)圍護結構部位熱阻R(m2·K)/W周邊地面3層的建筑48層的建筑9層的建筑注:1 當屋面坡度小于或等于45°時,其平均傳熱系數按本標準表-1屋面取值,采光窗的傳熱系數按南向取值;當屋面坡度大于45°時,其平均傳熱系數按本標準表4.2.1-1相應朝向外墻(外窗)取值。2 屋面、外墻和架空或外挑樓板的傳熱系數為平均傳熱系數。3 周邊地面的熱阻僅為保溫材料層的熱阻。表4.2.1-2 部分圍護結

22、構熱工性能限值圍護結構部位K W/(m2·K)分隔采暖與非采暖空間的樓板分隔采暖與非采暖空間的隔墻1.50分隔采暖與非采暖空間的門(非透明/透明)1.5分戶墻、分戶樓板公共空間入口外門(非透明/透明)變形縫0圍護結構部位保溫材料層熱阻R(m2·K)/W地下室及半地下室外墻(與土壤接觸的外墻)3層的建筑48層的建筑9層的建筑注:1 地下室外墻的熱阻僅為保溫材料層的熱阻。2 當變形縫內沿縫兩端水平方向的填充深度不小于300mm,沿縫建筑高度方向滿填低密度保溫材料,并采取有效的構造措施時,可認為達到限值要求。4.2.2外窗的遮陽系數(SCC)不應小于,且最小不應小于0.45。當小

23、于。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1外墻和屋面的平均傳熱系數,應按本標準附錄B的規定計算; 2窗墻面積比應按建筑開間計算;3周邊地面是指室內距外墻內表面2m以內的地面,周邊地面的傳熱系數應按本標準附錄G的規定計算; 4外窗的傳熱系數應根據設計要求,按本標準附錄C的規定計算;5 外窗的遮陽系數應按下式計算: SCC=SCB×(1-FK/FC) (-1)式中:SCC外窗的遮陽系數;SCB玻璃的遮陽系數,可按附錄C選取;Fk/Fc窗框面積比,PVC塑鋼窗或木窗窗框面積比取,金屬窗窗框面積比取。建筑門窗的氣密性等級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GB/

24、T 7106,應符合下列規定:1 外窗氣密性等級不應低于7級;2 分戶門氣密性等級不應低于4級。4.2.5當利用平行坡屋面的窗采光時,采光窗的窗地面積比應小于1/11,其窗的傳熱系數與遮陽系數應符合本標準表4.2.1-1限值和4.2.2條限值的規定。外墻與屋面的熱橋部位及外門窗洞口室外部分的側墻面均應進行保溫處理。圍護結構的構造設計4.3.1外墻外保溫構造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應減少混凝土、金屬等挑出構件及附墻部件。當外墻有挑出構件及附墻部件時,應采取隔斷熱橋或保溫措施;2外墻外保溫飾面宜選用涂料裝飾;3 外墻外保溫節點應加強密封防水構造措施。4.3.2屋面保溫構造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屋面應

25、加強保溫,屋面保溫宜采用干做法;2保溫屋面有挑檐時,屋面保溫層的鋪設應延伸至外墻皮。4.3.3外門窗保溫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1外門窗的透明部件除采用真空玻璃之外均應具備兩個或以上封閉氣體間層的構造,氣體間層寬度宜為(920)mm;2外門窗框與墻之間的縫隙,應采用發泡聚氨酯等高效保溫材料填堵,其洞口周邊縫隙內外兩側應采用硅酮系列建筑膠密封,嚴禁采用普通水泥砂漿補縫,當外窗安裝采用金屬附框時,附框內應滿填保溫材料,且外墻外保溫材料應完全覆蓋附框;3外墻采用外保溫時,外門窗宜靠外墻主體部位的外側設置,外窗臺應采取防滲、防水措施。4.3.4居住建筑設置凸窗應符合下列規定:1北向不應設置凸窗;2 東、西

26、、南向不宜設置凸窗,當設置凸窗時,凸窗凸出(從外墻面至凸窗框外表面)不應大于400mm,且其不透明的頂板、底板、側板的傳熱系數均不應大于本標準-1條外墻的平均傳熱系數限值。3當計算窗墻面積比時,凸窗的窗面積和凸窗所占的墻面積應按凸窗相對應的洞口面積計算。4.3.5封閉式陽臺的保溫應符合下列規定:1 陽臺和直接連通的房間之間應設置隔墻和門窗;2 陽臺與室外空氣接觸的封閉欄板和封閉窗的熱工性能應符合本標準4.2.1條的規定,且北向陽臺外封閉窗的面積不應大于陽臺外封閉總面積的60%;3 當陽臺和直接連通的房間之間不設置門窗時,。4.3.6公共管道井、電梯井、通風井、設備間等非采暖空間與采暖空間的隔墻

27、傳熱系數不應大于1.50W/(m2·K),當截面積小于2的可不做保溫處理。4.3.7地下室、半地下室外墻保溫應符合下列要求:1 地下室外墻應根據不同用途,采取合理的保溫措施;2與土壤接觸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外墻保溫層應與室外地坪以上外墻保溫層銜接;3與土壤接觸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外墻的保溫材料層熱阻不應小于本標準表4.2.1-2規定的限值;4與室外空氣接觸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包括下沉庭院)外墻保溫層厚度應與室內地面以上外墻相同,其傳熱系數不應大于本標準表4.2.1-1規定的限值。建筑夏季防熱設計建筑遮陽設施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 東、西向主要房間的外窗(包括封閉式陽臺的透明部分)應設置

28、活動式外遮陽;2南向房間的外窗宜設置水平或活動式外遮陽。注:在外窗封閉氣體間層的外側空腔中置入可調節的遮陽產品,可視同于活動式外遮陽。東、西向開間窗墻面積比大于的房間,外窗的綜合遮陽系數SC應符合下列規定:1 窗墻面積比時,SC 不應大于;2 窗墻面積比時,SC 不應大于。注: SC=SCC×SD,SD按附錄D計算。當采用活動式外遮陽的遮陽板的透射比小于等于0.2時,可認定滿足本條要求。屋面和外墻中的承重結構層宜采用重質材料。4.4.4夏季防熱設計采用下列節能措施:1圍護結構的外表面宜采用淺色飾面材料;2 平屋頂可采用種植屋面;3鋼結構等輕型結構體系的居住建筑,屋面及東、南、西向外墻

29、宜采用設置通風間層的措施;4 低層建筑可利用綠化遮陽。4.5 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4.5.1當設計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全部滿足本標準第、4.1.4 、4.2.2和-3條限值規定時,可以不進行建筑物耗熱量指標計算,即可判定該設計建筑符合本標準的節能設計要求。當設計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不能全部滿足本標準第、4.2.2和-3條限值規定時,應進行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當計算得到的該設計建筑的建筑物耗熱量指標小于或等于本標準第4.5.3條建筑物耗熱量指標的限值規定時,可判定該設計建筑符合本標準的節能設計要求。4.5.3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應以建筑物耗熱量指標為判據,并應符合表4.5

30、.3的規定。表4.5.3 建筑物耗熱量指標(W/m2)3層的建筑(48)層的建筑(913)層的建筑14層的建筑12.011.210.04.5.4設計建筑的建筑物耗熱量指標應按下式計算:(4.5.4)式中:qH建筑物耗熱量指標(W/m2);qHT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量(W/m2);qINF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建筑物空氣滲透耗熱量(W/m2);qIH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建筑物內部得熱量,取2。4.5.5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量應按下式計算: (4.5.5)式中:qHq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墻的傳熱量(W/m2);qHw單位建筑面積上單

31、位時間內通過屋面的傳熱量(W/m2);qHd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地面的傳熱量(W/m2);qHmc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門、窗的傳熱量(W/m2)。4.5.6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外墻(含封閉陽臺非透明部分)和架空或外挑樓板的傳熱量應按下式計算: (4.5.6)式中:qHq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外墻的傳熱量 (W/m2);tn室內計算溫度,取18;當外墻內側是樓梯間、封閉外廊或非采暖封閉陽臺(陽臺與房間之間有隔墻及門窗)時,取12;陽臺與房間之間不設有門窗時取18;te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應取;外墻傳熱系數的修正系數,應根據附錄E中的表E確定,架空或外挑樓板部分取

32、;外墻平均傳熱系數,W/(m2K), 應根據附錄B計算確定;外墻的面積(m2),可根據本標準附錄F的規定計算確定;A0建筑面積(m2),可根據本標準附錄F的規定計算確定。4.5.7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屋面的傳熱量應按下式計算: (4.5.7)式中:qHw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屋面的傳熱量 (W/m2);屋面傳熱系數的修正系數,應根據本標準附錄E中的表E確定;Kwi屋面傳熱系數W/(m2K);Fwi屋面的面積(m2),可根據本標準附錄F的規定計算確定。4.5.8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地面的傳熱量應按下式計算: (4.5.8)式中:qHd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地面的傳熱量

33、 (W/m2);Kdi 地面傳熱系數W/(m2K),應根據本標準附錄G的規定計算確定;Fdi地面的面積(m2),應根據本標準附錄F的規定計算確定。4.5.9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外窗(包括陽臺外窗)、外門的傳熱量應按下式計算(4.5.9-1)Cmci××SCc×SD(4.5.9-2)式中:qHmc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外窗(門和陽臺外窗)的傳熱量 (W/m2);Kmci窗(門)的傳熱系數W/(m2K);Fmci窗(門)的面積(m2);Ityi窗(門)外表面采暖期平均太陽輻射熱(W/m2),應根據本標準表3.0.2確定;Cmci窗(門)的太陽輻射修正系數

34、;SD窗的外遮陽系數,按本標準附錄D計算;3mm普通玻璃的太陽輻射透過率;考慮晝夜陰晴及玻璃污垢的折減系數。4.5.10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建筑物空氣換氣耗熱量應按下式計算:1 樓梯間不采暖時:qINFCP·N··V(tnte)/Ao×Vo/Ao(0-1)2 樓梯間采暖時:qINFCP·N··V(tnte)/Ao×Vo/Ao(0-2)式中:qINF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建筑物空氣換氣耗熱量 (W/m2);Cp空氣的比熱容,取 0.28 Wh/(kgK);天津地區空氣的密度(kg/m3),依據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

35、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2010計算,;N換氣次數,取次/h ;tn室內計算溫度,取18;te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應取;V換氣體積(m3),根據本標準附錄F的規定計算確定。樓梯間及外廊不采暖時,應按V0.60VO計算;樓梯間及外廊采暖時,應按V0.65VO計算。1設計建筑直接判定或通過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判定為節能建筑設計后,應填寫本標準附錄A表A.0.1“居住建筑節能設計登記表”和A.0.2“居住建筑節能權衡判斷表計算表”,并應將其列入建筑施工圖設計說明中,節能計算應列入計算書中。外門窗的傳熱系數、外窗的遮陽系數(SCC)、氣密性等參數應列入門窗表中。5供暖、通風和空氣調節節能

36、設計一般規定5.1.1 居住建筑集中供暖、空調系統的施工圖設計,必須對每一個房間進行熱負荷和逐項逐時的冷負荷計算。 居住建筑集中供暖、空調系統的熱、冷源方式及設備的選擇,應符合項目所在區域能源規劃報告的相關要求。在無區域能源規劃報告時,應根據節能要求,考慮資源情況、環境保護、能源效率以及用戶對供暖、空調運行費用可承受的能力等綜合因素,經技術經濟分析比較后確定。5.1.3 居住建筑集中供熱熱源選擇,符合下列規定: 1 在有可利用的廢熱或工廠余熱的區域,應優先采用工業廢熱或工廠余熱; 2 不具備本條1款的條件,但有城市或區域熱網的地區宜優先采用城市或區域熱網; 3 有條件且技術經濟合理情況下,宜優

37、先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等;4 技術經濟合理情況下,宜采用冷、熱、電聯供系統。5.1.4 居住建筑的集中供暖系統,應按熱水連續供暖進行設計。5.1.5 除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外,不得采用電熱供暖設備作為居住建筑的主體熱源。1 無集中供暖和燃氣源,且煤或油等燃料的使用受到環保或消防嚴格限制的建筑;2 以供冷為主,供暖負荷較小且無法利用熱泵提供熱源的建筑;3 采用蓄熱式電散熱器、發熱電纜在夜間低谷電進行蓄熱,且不在用電高峰和平段時間啟用的建筑;4 由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供電,且其發電量能夠滿足自身電加熱量需求的建筑。5.1.6空氣源熱泵冷熱水機組作為居住建筑物集中供暖熱源時,冬季設計工況時機組

38、性能系數(COP),冷熱風機組不應小于1.8,冷熱水機組不應小于2.00.5.1.7 供暖(空調)系統,必須設置熱量計量裝置,并滿足下列規定: 1 鍋爐房和熱力站應設熱量計量裝置,以計量并監測其供熱量。2 居住建筑采用直接計量方式時,應在各用戶熱力入口處設置戶用熱量表,并以此作為其供熱耗熱量的貿易結算點。采用間接計量方式時,應在建筑物熱力入口處設置熱量表,并以此作為其供熱耗熱量的貿易結算點。3 居住建筑的公共區域部分應單獨設置熱量表。 4 熱計量裝置設置應符合國家行業現行標準供熱計量應用技術規程JGJ173和天津市地方標準天津市集中供熱住宅計量供熱設計技術規程DB26-29的規定。5.1.8

39、居住建筑室內主要供暖和空調設施應設置室溫自動調控裝置。5.2熱源、熱力站及熱力網5.2.1 鍋爐房的總裝機容量應按下式確定:QBQo/1()式中:QB 鍋爐總裝機容量(MW);Qo 鍋爐負擔的供暖設計熱負荷(MW); 1室外管網輸送設計熱效率,可取0.92。5.2.2 供熱鍋爐的選型應與長期供應的燃料種類相適應。鍋爐的設計效率不應低于表5.2.2中的限定。表 鍋爐額定工況下熱效率(%)鍋爐類型及燃料種類鍋爐額定蒸發量D(t/h)/額定熱功率Q(MW)D1/1D2 /2D6/6D8/8D20/5.6Q14D20/Q14層狀燃燒煤爐類煙煤8184868788拋煤機鏈條爐排鍋爐-8889流化床燃燒煤

40、爐-90燃氣鍋爐燃氣9294注:1 燃料收到基低位發熱量,類煙煤21000(KJ/kg)。 燃氣鍋爐房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 每個鍋爐房的供熱面積應經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供熱半徑宜300m;2 當供熱面積較大時宜采用間接供熱系統;3 燃氣集中供熱(冷)系統的燃氣供熱(冷)設備的臺數及單臺設備容量的選擇,應能適應系統負荷的全年變化規律,滿足季節及部分負荷高效率運行要求,一般不宜少于兩臺;4 單臺鍋爐的負荷率不應低于30%;5 模塊式組合鍋爐房,宜以樓棟為單位設置;數量宜為(48)臺,不應多于10臺;每個鍋爐房的供熱量宜在1.4MW以下。當總供熱面積較大,且不能以樓棟為單位設置時,鍋爐房應分散設

41、置。5.2.4鍋爐房設計時,應充分利用鍋爐產生的各種余熱,宜選用冷凝式鍋爐;當選用普通鍋爐時,應另設煙氣余熱回收裝置。對于燃氣鍋爐:1供水溫度不高于60的低溫供熱系統,應設煙氣余熱回收裝置;2供水溫度高于60的散熱器采暖系統宜設煙氣余熱回收裝置;3 鍋爐煙氣余熱回收裝置后的排煙溫度不應高于100。5.2.5為城市熱網和區域燃煤、燃氣鍋爐間接供熱配套的熱力站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單一供暖系統供熱面積(510)萬平方米為宜,熱力站宜設置在地上;一次水設計供水溫度宜取(115130),回水溫度應取(5080)。供熱半徑宜小于0.5千米。2 地面輻射供暖系統的熱交換或混水裝置宜接近終端用戶設置,不宜設

42、在遠離用戶的熱源機房或熱力站。 當供暖水輸送系統采用變流量水系統時,循環水泵應采用變頻調速方式。變頻調速水泵的性能曲線宜為陡降型,循環水泵調速的控制方式及水泵臺數宜根據系統的規模和特性確定。5.2.7在選配供熱系統的熱水循環泵時,應計算循環水泵的耗電輸熱比(EHR),并應標注在施工圖的設計說明中。循環水泵的耗電輸熱比應符合下式要求:EHRN/(Q·)A(L)/t ()式中:EHR循環水泵的耗電輸熱比;N 水泵在設計工況點的軸功率(kW);Q 建筑供熱負荷(kW); 電機和傳動部分的效率,應按表5.2.7;t 設計供回水溫度差(),應按照設計要求選取;A 與熱負荷有關的計算系數,應按表

43、5.2.7取;L 室外主干線(包括供回水管)總長度(m); 與L有關的計算系數,應按如下選取或計算: 當L400m時,; 當400mL1000m時,L; 當L1000m時,。表 電機和傳動部分的效率及循環水泵的耗電輸熱比計算系數熱負荷Q(kW)20002000電機和傳動部分的效率直聯方式聯軸器連接方式計算系數A5.2.8 室外供熱管網必須進行水力平衡計算: 1 用戶側室外供熱管網最不利環路管道的比摩阻和壓力損失,應以循環水泵的耗電輸熱比EHR不大于本標準第條規定的限值確定; 2 當室外管網通過閥門截流來進行阻力平衡時,各并聯環路之間的壓力損失差值不應大于15%。當室外管網水力平衡計算達不到上述

44、要求時,應設置靜態水力平衡閥。 供熱管道絕熱層厚度應按設備及管道絕熱設計導則GB/T 8175中規定的管道經濟厚度和防表面結露厚度的計算方法計算。不應小于表5.2.9的規定值,當選用其他保溫材料或其導熱系數與附錄 中的規定值差異較大時,最小保溫厚度應按式5.2.9修正:minm·min/ (5.2.9)式中:min 修正后的最小保溫層厚度(mm);min 表中最小保溫層厚度(mm);m 實際選用的保溫材料在其平均使用溫度下的導熱系數W/(m·K);m 表中保溫材料在其平均使用溫度下的導熱系數W/(m·K);玻璃棉和聚氨酯硬質泡沫的導熱系數分別按mm和mm計算。表5

45、.2.9玻璃棉、聚氨酯硬質泡沫保溫材料的管道最小保溫層厚度min(mm)公稱直徑 DN玻璃棉保溫材料聚氨酯硬質泡沫保溫材料2524183225184026195027207029218029211003022注:保溫材料層的平均使用溫度tmw(tge+the)/220;tge、the分別為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下,熱網供回水平均溫度(),tmw48.4。5.2.10 鍋爐房和熱力站,應設置熱量自動調節裝置,根據室外氣溫等氣象條件變化,對熱源側和用戶側系統自動進行總體調節。5.3室內供暖系統室內供暖系統的熱計量方式、室溫的調節與控制應符合現行天津市工程建設標準集中供熱住宅計量供熱設計規程DB 29-

46、26的有關規定。5.3.2新建住宅的室內供暖系統宜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戶獨立循環系統。5.3.3散熱器應明裝,設有恒溫控制閥的散熱器必須暗裝時,應選擇溫包外置式恒溫控制閥。散熱器的外表面應涂刷非金屬性涂料。5.4通風和空氣調節系統5通風和空氣調節系統設計應結合建筑設計,首先確定全年各季節的自然通風措施,并應做好室內氣流組織,提高自然通風效率,減少機械通風和空調的使用時間。當在大部分時間內自然通風不能滿足降溫要求時,宜設置機械通風或空氣調節系統,設置的機械通風或空氣調節系統不應妨礙建筑的自然通風。5.4.2設有集中新風供應的居住建筑,當新風系統的送風量大于或等于3000m3/h時,應設置排風熱回收裝

47、置。無集中新風供應的居住建筑,宜分戶(或分室)設置帶熱回收功能的雙向換氣裝置。5.4.3 當采用分散式房間空調器進行空調和(或)采暖時,宜選擇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和轉速可控型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GB21455中規定的節能型產品(即能效等級2級)。住宅采用戶式集中空調系統時,所選用設備應符合下列要求: 1名義制冷量大于7100W的電機驅動壓縮機單元式空氣調節機,名義工況時的能效比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單元式空氣調節機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GB 19576中能效比4級的標準; 2 多聯式空調(熱泵)機組綜合性能系數不應低于國家標準多聯式空調(熱泵)

48、機組綜合性能系數限定值及及能源效率等級GB 21454中規定的第3級; 3 風管送風式空調(熱泵)機組的低能效比和性能系數應符合風管送風式空調(熱泵)機組GBT18836的規定。當采用集中空調系統時,冷源設備的下列項目不應低于現行天津市地方標準天津市公共節能設計標準DB29-153的規定值: 1 蒸汽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的制冷系數; 2 溴化鋰吸收式冷(溫)水機組性能系數;3 電制冷(含地源熱泵)機組名義工況綜合制冷性能系數。 分體式空氣調節器(含風管機、多聯機)室外機的安裝位置應避免陽光直射、通風良好并便于清掃,符合周圍環境要求。5.4.7當采用風機盤管機組時,應配置風速開關和設置溫控水

49、路兩通電動閥。5.4.8 空氣調節冷熱水管的絕熱厚度,應按現行國家標準設備及管道絕熱設計導則GB/T 8175中的經濟厚度和防止表面凝露的保冷層厚度的方法計算。建筑物內空氣調節系統冷熱水管的經濟絕熱厚度可按表5.4.8的規定選用。表 建筑物內空氣調節冷、熱水管的經濟絕熱厚度管道類型絕熱材料離心玻璃棉柔性泡沫橡塑公稱管徑(mm)厚度(mm)公稱管徑(mm)厚度(mm)單冷管道(管內介質溫度7常溫)DN3225按防結露要求計算DN 40DN 10030DN 12535熱或冷熱合用管道(管內介質溫度560)DN 4035DN 5025DN 50DN 10040DN 70DN 15028DN 125D

50、N 25045DN 20032DN 30050熱或冷熱合用管道(管內介質溫度095)DN 5050不適宜使用DN 70DN 15060DN 20070注:1絕熱材料的導熱系數:離心玻璃棉tmW/(m·K),柔性泡沫橡塑tmW/(m·K),式中tm絕熱層的平均溫度()。2單冷管道和柔性泡沫橡塑保冷的管道均應進行防結露要求驗算。 3 當系統輸送冷熱量的供回水管路總長度超過500m時,絕熱層厚度可增加(510)mm。5.4.9 空氣調節風管絕熱層的最小熱阻應符合表5.4.9的規定。表 空氣調節風管絕熱層的最小熱阻風管類型最小熱阻 (m2·K/W)一般空調風管低溫空調風管

51、6 給水排水節能設計6.1 一般規定生活給水系統應充分利用城鎮供水管網的水壓直接供水。二次供水系統分區應滿足下列要求:1 入戶管的供水壓力不應大于0.35MPa;2 分區內低層部分應設減壓設施保證各用水點處供水壓力不大于0.20MPa,且不應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壓力;3 各分區宜分別設置加壓泵,不宜采用減壓閥分區。二次供水系統的供水方式應根據區域供水管網條件,綜合考慮小區或建筑物類別、高度、使用標準及特征等因素,按下列順序經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1增壓設施和高位水箱聯合供水;2疊壓供水;3變頻調速供水;4氣壓供水。應根據管網水力計算合理配置水泵,水泵應在其高效區內運行。當采用管網疊壓、變頻調速供水方式時應配置氣壓水罐。給水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節水器具和設備;2采用低阻力的管材和管件;3應選用性能高的閥門;4集中熱水供應系統,應設置完善的熱水循環系統; 5與宿舍配套的公共浴室宜采用單管熱水供應系統和刷卡式淋浴器。冷卻塔的選型和布置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