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專題11師說第2課時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供借鑒_第1頁
高中語文專題11師說第2課時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供借鑒_第2頁
高中語文專題11師說第2課時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供借鑒_第3頁
高中語文專題11師說第2課時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供借鑒_第4頁
高中語文專題11師說第2課時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供借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中語文專題11師說第2課時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供借鑒專11 師說(第2課時)1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2)或師焉,或不焉2古今異義詞(1)古之學者必有師(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3)吾從而師之(4)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5)小學而大遺3詞類活用(1)而恥學于師(2)小學而大遺(3)吾從而師之(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6)吾未見其明也4重點虛詞(1)于而恥學于師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不必賢于弟子不拘于時(2)乎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其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授之書而習其句讀

2、者(4)之古之學者必有師吾從而師之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郯子之徒5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而恥學于師(4)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6)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7)不拘于時1.(1)“受”通“授”,教授。 (2)“不”通“否”,不,不要。2.(1)學者,古義:泛指求學之人,讀書人。今義:指有專門學問的人。(2)所以,古義:用來的。 今義:表結果,連詞。(3)從而,古義:是兩個詞。從,跟隨;而,并且。今義:因果連詞。(4)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很多人。(5)小學,古義:在小的方面學習

3、。今義:指與“大學”“中學”相對的“小學學校教育”。3.(1)恥,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2)小、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問題、大的問題。(3)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4)下,名詞用作動詞,低于。(5)圣、愚,前面的“圣”和“愚”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圣人、愚人。(6)明,形容詞用作名詞,高明的地方。4.(1)向;對于;比;被。(2)相當于介詞“于”,在;相當于介詞“于”,比;語氣助詞,不譯;用在句末表疑問或反問,譯為“呢”。(3)副詞,表推測語氣,大概;代詞,他的;代詞,指書。(4)結構助詞,的。代詞,他。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輔助賓語前置。代詞,這些。5.(1)判斷

4、句。(2)介詞結構后置句。(3)“于師”介詞結構后置句。(4)判斷句。(5)賓語前置句。(6)“問”前省略主語“人”,“則”前省略主語“其”(恥笑人的人)。(7)被動句。1第4段能不能移至開頭,再在段末加上“其文曰”三字引出下文?“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放在開頭,讀者不明所指,不如卒章顯志為好借李蟠樹立榜樣。2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

5、”,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他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3鑒賞語言特色。(1)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2段一連用了三個

6、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1下列各項中,字形全都正確的一組是A囊括連衡恐俱肥饒B崤函踆巡藩籬阡陌C漂櫓膏腴解惑鞭笞D黔首勁弩謫戊耕織2對下列句中畫線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

7、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沒有。B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固:本來。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贊許。D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通:普遍。3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橫線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A相同,不同 B相同,相同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4下列各句中加線詞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中的“恥”用法不同的一項是A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B于其身也,則恥師焉C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D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5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A孟子是記載春秋時期思想家孟軻言行的書,由孟軻及其弟子編成。B荀子,戰國末期思想家荀況

8、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現存32篇。C過秦論選自新書,作者賈誼,西漢人。“過秦”即指出秦的過失。D師說選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為“唐宋八大家”之首。6觀察孔子應聘這幅漫畫,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題目。(1)自己的話說說漫畫中“?”“!”包含的意思。要求語言簡潔、鮮明。(2)用一句話概括漫畫的寓意。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節選)柳宗元二十一日,宗元白:辱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仆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

9、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

10、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仆自謫過以來,益少志慮。居南中九年,增腳氣病,漸不喜鬧,豈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騷吾心,則固僵仆煩憒,愈不可過矣。平居望外遭齒舌不少,獨欠為人師耳。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數百年來,人不復行。近有孫昌胤者,獨發憤行之。既成禮,明日造朝,至外庭,薦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畢。應之者咸憮然。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曰:“何預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鄭尹而快孫子,何哉?獨為所不為也。今之命師者,大類此。(有刪改)【注】韋中立:潭州刺史韋彪之孫。柳宗元又有送韋七秀才下第求益友序,稱“其文懿且高,其行愿以恒,試其藝益工,久與居,益見其

11、賢,然而進三年連不勝”。后于元和十四年(819)中進士第。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語見孟子·離婁上。挈挈(qiè qiè):急切貌。屈子賦:指九章·懷沙。仆來南: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中途又貶為永州司馬,故說來南。二年: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呶呶(náo náo):嘩鬧貌。咈:乖戾。冠禮:周代二十歲行冠禮。薦笏:古代做官者,插笏于紳帶。薦,插。1下面句子中畫線的詞,注音和釋義都正確的一項是A辱書云,欲相師相:xing,互相B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為:wéi,寫作C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好:ho,美好D如是者數矣數

12、:shù,多次2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ABCD3柳宗元不愿意“為師”的原因主要是仆道不篤,業甚淺近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增腳氣病,漸不喜鬧今之世,不聞有師自謫過以來,益少志慮ABCD4翻譯下面的語句。(1)辱書云,欲相師。(2)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2015年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太平州學記(宋)張孝祥學,古也。廟于學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閣于學以藏天子之書,古今之通義,臣子之恭也。當涂于江、淮為名郡,有學也,無誦說之所;有廟也,無薦享之地;有天子之書,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閣王侯秬來領

13、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災,盡壞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則有邊事,當涂兵之沖,上下震搖。侯下車,救災之政,備敵之略,皆有次敘。饑者飽,壞者筑。赤白囊晝夜至,侯一以靜填之。明年春,和議成,改元乾道,將釋奠于學。侯語教授沈瀛曰:“學如是!今吾州內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蔣暉、呂濱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將欲樓居材既具侯命取以為閣辟其門而重之凡學之所宜有無一不備。客有過而嘆曰:“賢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當涂,昔之當涂也,來為守者,孰不知學之宜葺,而獨忘之者,豈真忘之哉?力不贍耳!始王侯之來,民嘗以水為憂,已又以兵為憂。王侯易民之憂,納之安樂之地,以其余力大新茲學,役不及民,頤指而辦。賢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14、客于是又有嘆也:“堯、舜、禹、湯、文、武之天下,傳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萬世無敝者也。時治時亂,時強時弱,豈有他哉?人而已耳!財用之不給,甲兵之不強,人才之不多,寧真不可為耶?詩曰:無競維人。謂予不信,請視新學。”夏四月既望,歷陽張某記。【注】當涂,古縣名,宋代稱太平州,今屬安徽。王侯秬,王秬,時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對士大夫的尊稱。赤白囊,古代遞送緊急情報的文書袋。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坎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B當涂兵之沖 沖:突襲,沖擊。C侯下車下 車:初到任。D力不贍耳 贍:足,夠。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臣子之恭也 將

15、以有為也B及冬,則有邊事 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C頤指而辦 吾常跂而望矣D賢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晉,何厭之有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名為“學記”,卻略于州學本身的具體描述,將重心置于有救民興學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學的地方官形象。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贊王秬賢于當涂歷任長官,就是因為只有他才真正認識到修葺州學的重要性,故能事濟而功成。C文末感嘆,自古以來天下之治亂強弱皆系于人,成事與否關鍵也在于人,太平州學得以重建就說明了這個道理。D文章語言質樸流暢,敘事簡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議論,宏闊高遠,顯示出宋代士大夫心憂天下、善議政事的特點。4用“/”給文中畫波

16、浪線的部分斷句。先是郡將欲樓居材既具侯命取以為閣辟其門而重之凡學之所宜有無一不備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今吾州內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2)始王侯之來,民嘗以水為憂,已又以兵為憂。1C【解析】A項,恐懼。B項,逡巡。D項,謫戍。2A【解析】無:無論,不分。3D【解析】所以:用來的。所以:的原因。惑:糊涂。惑:疑問。4C【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活用情況。C項,使動用法,其他是意動用法。5A6(1)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個大圣人、大教育家,為什么會被招聘單位拒之門外呢?他又發出感嘆:時代變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勢了!(2)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單位只看學歷而不看實力的現狀。【解析】漫

17、畫中孔子去應聘,卻被“非名牌大學學生禁入”的招牌擋在門外,因此腦中充滿疑惑和感嘆。孔子的疑惑和感嘆一定和他的“被拒”有關。概括寓意時可聯系現實。1B【解析】A項,表示動作偏指一方;C項,hào,喜歡;D項,shuò。2A【解析】A項,兩個“之”都是助詞,相當于“的”。B項,第一個“而”是連詞,表示方式或狀態;第二個“而”是連詞,表示轉折,相當于“卻”“但是”。C項,第一個“以”是介詞,“因為”;第二個“以”是連詞,表示后一行動是前一行動的目的。D項,第一個“乃”是副詞,表示兩事順承,“才”;第二個“乃”是副詞,表示兩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竟然”。3A【解析】說的是自己被貶

18、以后的身體的狀況,說自己少用心思,并非不愿意“為師”的原因。4(1)承蒙您來信,想拜我為老師。(2)現在韓愈已經自己充當了蜀地的太陽,而您又想讓我充當越地的雪。【參考譯文】二十一日,宗元告白:承蒙您來信,想拜我為老師。我的道德修養不夠深厚,學識也非常淺薄,全面觀察這些,沒有值得別人師法的地方。我雖然常常喜歡發表一些言論,寫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以為是。想不到您從京師來到這蠻夷之地,我竟然有幸被您認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實在并無可取之處;就算有可取之處,也不敢當別人的老師。當一般人的老師我尚且不敢,何況是當您的老師呢?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從魏、晉以來,人們更加不尊奉老師

19、。當今之世,便不曾聽說有老師;如果有,人們便總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認為他是個狂人。只有韓愈奮然不顧流俗,頂著人們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輩學生,寫了師說這篇文章,并態度嚴正地做別人的老師;世俗之人果然都感到奇怪,相聚咒罵,對他指指點點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編造謠言來攻擊他。韓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聲。居住在長安城中,連飯都來不及做熟,便(被外放)急切地東去了。像這樣的情形已經多次發生了。屈原的賦里說:“城鎮中的狗成群地亂叫,叫的是它們感到奇怪的東西。”我過去聽說庸和蜀地以南的地區,經常下雨很少見到太陽,太陽一出來狗便狂叫不止,我當時認為這樣說有點過分夸大。六七年前,我被貶為永州

20、司馬。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趕上大雪越過五嶺,覆蓋了南越中的好幾個州,這幾個州中的狗,都倉皇地狂叫著亂咬亂跑了好幾天,一直到沒有雪了才停止,這以后我才相信過去所聽說的話。現在韓愈已經自己充當了蜀地的太陽,而您又想讓我充當越地的雪,我豈不要因此受到辱罵嗎?不僅我會被辱罵,人們也會因此辱罵您。然而雪和太陽難道有什么過錯嗎!狂咬亂叫的只是那些狗罷了。試想當今天下(見到奇異的事)能不像蜀地的狗那樣亂咬亂叫的能有幾個人,而誰又敢于在眾人面前顯出自己與眾不同,而招惹人們的喧鬧和惱怒呢?我自從因罪被貶以來,更加少用心思。在南方住了九年,多了腳氣病,逐漸不喜歡喧鬧,怎可讓那些嘮叨不休的人從早到晚來刺激我的耳朵,

21、擾亂我的心呢?那么必將使我臥病不起,心煩意亂,更不能生活下去了。平時也會意外地受到別人不少議論和指責,唯獨還沒有喜歡做人家的老師的罪名罷了。我又聽說,古時候重視冠禮,是借成年人做人的道理來要求大家,這是圣人特別重視的原因。幾百年來,世人不再舉行(這種冠禮)。近來有孫昌胤這個人,獨自下定決心,舉行冠禮。舉行過冠禮后,第二天上朝,到了外廷,把笏板插入紳帶,向眾官員說:我的兒子行完冠禮了。聽到的人都悵然失意的樣子。京兆尹鄭叔則生氣地拖著笏板,退后一步站著說:“這和我有什么關系呢?”廷上的人都大笑。天下的人不去指責鄭叔則行為的不是,反而嘲笑孫昌胤,為什么?因為他做了別人不做的事。現在被稱為老師的人,大

22、都和這情形相同。1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沖:要沖,軍事上或交通上的要地。2C【解析】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都是語氣詞,前者表判斷語氣,后者表感嘆語氣。B項,都是連詞,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轉折。C項,都是連詞,表修飾。D項,都為助詞,前者表句中停頓,后者是賓語前置的標志。3B【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只有他才真正認識到修葺州學重要性”錯,這與原文“孰不知學之宜葺”相矛盾。4先是/郡將欲樓居/材既具/侯命取以為閣/辟其門而重之/凡學之所宜有/無一不備 5(1)現在我們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還有什么比這件事更優先的呢?(2)當初王侯來時,百姓曾經把水災作為憂患,隨后又把戰爭作為憂患。【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時,要重點關注重要詞語,如第(1)題中的“略”“孰”、第(2)題中的“始”“嘗”“已”。【參考譯文】學校,自古就有。在學校里修建廟宇祭祀孔子,是后來才有的制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