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教育史1. 原始人群時期的教育教育內容:簡單、名副其實的生活教育教育方式:綜合習慣言傳身教(口耳相傳、行為模仿)2. 氏族公社末期學校的萌芽(1) 學校萌芽的原因(理解)政治上,氏族社會末期部落顯貴對文化知識的壟斷促使教育的分化;經濟上,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體腦分工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文化上,文化的發展、知識的積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為學校的產生創造了有 利條件。(2) 學校萌芽的傳說(學校的名稱)成均一一實施樂教之地庠_養老與教育(3) 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權利平等; 以生活經驗為教育內容,包含多種方面; 教育活動在生產生活中進行; 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傳身教;
2、 男女教育有區別,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還沒有專門的場所和專職人員。3. 西周的學校的特點A.設置完備(1) 兩類:按行政級別分為國學:設在王城及諸侯國都(中央學校)鄉學:設在國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學校)(2) 兩級:按入學年齡分為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4. 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一一學在官府(1) 學在官府: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制規章、典籍文 獻以及祭祀典禮用的禮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無緣接觸到。(2) “學在官府”的原因客觀原因:社會生產力低下,影響文化教育的發展。(唯官有書,而民無書;為 官有器,而民無器;為官有學,而民無學)根本原
3、因:奴隸主貴族專制,統治階級想通過壟斷文化教育,在貴族子弟中培養 治國人才。(3) “學在官府”的具體表現官師不分,政教合一5. 西周的教育內容一“六藝”教育禮樂射御書數史籀篇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兒童識字課本,已失傳。6. 春秋時期教育的變革(1) 私學的特點(官、私學比較)自由辦學自由就學自由講學自由競爭7. 孔子的教育思想(1) 論教育的對象“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在教育對象上,無論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華夷諸族,都可以入 學。(2) 論教育的作用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理解):從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來看,教育事業的發展 要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從教育與政治的關系來看,教育可以作為施政的 手段
4、,直接為政治服務。(3) 教學內容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4) 教學方法論(理解) 了解學生,因材施教 啟發誘導,循序漸進 學思行結合8. 稷下學宮(1) 戰國時期,田齊統治者在稷門附近建造學宮,招攬天下賢士,聚徒講學,著 書立說,史稱“稷下學宮”。(2) 性質:二重性:是一所官家舉辦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學校。 多功能性:是一所集講學、著述、育才活動為一體并兼有咨議 作用的髙等學府。(3) 特點: 教師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優厚 兼容并包,來去由己 百家爭鳴,自由辯論 相互吸收,趨向融合9. 墨家教育思想(1)人性論:“素絲說”(理解)墨子以素絲和染絲為喻,來說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變
5、和形成。在他看 來,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來的人性不過如同待染的素絲:其次,下什么 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樣顏色的絲,也即有什么樣的環境與教育就造就什么樣的 人。因此,必須慎其所染,選擇所染。(2)教育目的和培養標準教育目的:培養“兼士”,去改造有差別不平等的社會,實現“兼以異別”。 培養標準:“厚乎德行”道德的要求“辯乎言談” _思維論辯的要求“博乎道術” 一一知識技能(文史、科技)的要求(3)教育內容 文史教育(詩、書、春秋) 自然科學教育(幾何學、光學、力學、聲學、心理學等) 政治道德教育(“十論”: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非樂、非 命、天志、明鬼) 培養思維能力的教育(三表
6、法)注:是墨家教育的特色,儒家沒有10.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較(1)人性論: 孟子:近于善人性保持論者擴充“善端”殊途同歸荀子:近于惡人性改造論者 “化性起偽”A. 擴充“善端”“善端”:即善的因素、萌芽,是人先天所固有的四端:惻隱之心(仁)、羞惡之心(義)、辭讓之心(禮)、是非之心 (智)教育的作用:擴充“善端”、走向“善”B. “化性起偽”性偽之分(先天的和后天的努力是有區別)性偽之合(兩者之間合理的結合)化性起偽(教育作用)(2)教育目的A. 孟子:明人倫“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仁義禮智信以孝、悌治國,用血緣、宗法關系影響、制約政治社會關系
7、,改良社會。 教育使人明了并實行這一切,發揮其舉足輕重的作用。B. 荀子:培養大儒俗儒道貌岸然雅儒表里如一大儒(“以淺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萬”)培養人才的標準:德才兼備,言行并重(3)教學原則和方法孟子:深造自得孟軻指出,深入煩人學習和研究,必須有自己的收獲和見解,如此,才能形成穩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則能左右逢源、揮灑自如。專心致志 循序漸進 持之以恒 因材施教荀子:學貴有恒善假于物專心致志學以致用11. 大學中的教育思想大學教育的目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大學教育的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夭下12. 學記的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學記的教學原則:豫
8、時孫摩(預防性原則、及時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 則、學習觀摩原則) 長善救失(學習上的四種缺點:多、寡、 易、止,措施: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幫助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啟發誘導 藏息相輔 教學相長(本意:教師的教與學相互促進 引申義: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促進)13. 漢代的文教政策一獨尊儒術14. 太學(1)歷史地位:太學是中國歷史上官辦的最早的正式大學。是世界教育史上 有明確文字記載的由統一中央政府設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學。(2)太學的教師和學生教師:博士。首席博士:仆射(西漢)、祭酒(東漢)學生:博士弟子;諸生、太學生(東漢)(3)太學的教學形式:個別教學講大課(“大都授”)次第相傳
9、(“次相授受”)(4)考試形式:設科射策15. 私學第一階段:啟蒙的小學階段識字教育(在字書中流傳最廣且一直保存至今 的,只有急就篇)16.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以養士 重視 選舉,任賢使能(任子制、納資制)(2)“性三品”說:“圣人之性”,天生的“過善”之性 “斗筲之性”,無“善質”“中民之性”,“有善質而未能善”教育對不同的人起的作用各不相同(3)教化的內容:“三綱五常” 一一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17. 魏晉南北朝的教育(1)國子學:西晉時期,為保證門閥士族受教育的特權,而在太學之外建立的學 校。(2)“九品中正”
10、選士制度實施過程:設置“中正”官品第人物按品授官評價標準:品(家世)、狀(才德)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顏氏家訓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科書。論家庭教育:及早進行嚴慈結合立志敬德語言規范19. 唐代完備的官學制度,完備提現在哪里? 教育行政體制分級管理的確立 學校教育系統的形成 教師、學生資格確定(身份等級規定) 各項學校管理制度建立20. 歷代科舉制度的改革和演變(1)606年,隋煬帝“始建進士科”,標志科舉制度的確立。(2)科舉考試的科目: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考試方法:主要有帖經、墨義、口試、策問、詩賦等6種。(3)科舉考試制度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與科舉的關系獨
11、立而并舉,相輔而相成;實際上,學校教 育成為科舉的附庸。 科舉影響學校的教育目標_文才出眾,入士做官 科舉影響學校的培養內容 科舉直接影響學校的考試方法(3)宋代的科舉制度(理解) 擴大及第名額 確定“三年一共舉” 確定殿試制度,形成三級科舉考試制度:州試省試殿試 建立新制,防止科場作弊 改革考試內容 確定殿試成績評定等級21. 明清的科舉制度 確定“三年大比”制度 考試過程改為四個階段:童生試鄉試一一會試一一殿試 確定八股取士的考試形式22. 宋朝的三次興學第一次:范仲淹與“慶歷興學”分齋教學法(蘇湖教法):胡璜在主持湖州州學時創立的一種 新的教學制度,其主要內容是在學校內分設經義齋和治事齋
12、。經義齋學習儒 家經義;治事齋又稱治道齋,分社治兵、治民、水利、算數等學科,學生可 選擇其中一科為主修,另選一科為副修。第二次:王安石與“熙寧興學”。三舍法:將太學分為外舍、內舍和上舍三個程度不同、依次遞升 的等級,以考試的成績和平時得學業品行作為生舍、應舉和授官 的依據。學田:是我國封建社會書院或地方官學擁有的資以維持辦學的田 產,是其辦學經費的重要來源。第三次:蔡京與“崇寧興學”。23. 明代的國子監教育教學制度一一積分法、監生歷事制度監生歷事制度:國子監生學習到一定年限,分撥到政府各部門“先習吏 事”。稱為“歷事監生”。24. 書院教育的產生和發展(1) 書院產生的原因(了解) 官學衰落
13、,士人失學 私人講學傳統源遠流長 書籍的積累與傳播 佛教禪林的影響(2) 宋初六大學院白鹿洞書院(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3) 東林書院的特點:完備的講會制度使之成為文化學術中心密切關注社會政治,將講學活動和政治 斗爭緊密結合起來。(4) 書院教育的特點:書院教育與學術研究相結合 學生自由就學 盛行“講會”制度,提倡百家爭鳴 理在陶冶人的品格 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25. 朱熹的教育思想小學:(1)任務:培養“圣賢坯璞”(2) 內容:教事(3) 方法:先入為主,及早施教 形象生動,激發興趣 首創須知、學則的形式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26. 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
14、(自然教育)(1) 對傳統兒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2) 兒童教育的方法 順應性情,激發興趣 循序漸進,量力施教 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全面誘導,不執一偏27. 顏元的教育思想(1) 學校為人才之本 重視人才,人要依靠學校教育來培養 學校要培養“實才實德之士”品德高尚,有真才實學的經世致用人才 意義:沖破了理學教學的桎梏,具有鮮明的經世致用的特性,反映了要 求發展社會生產的新興市民階層對于人才的要求,在當時無疑具有進步的意 義。(2) “真學”、“實學”的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的特點:崇“實”而卑“虛”,以“實”代“虛”,以有用代 無用。 大力提倡“六府”、“三事”、“三物”六府:水、火、金、木、土、谷
15、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六德、六行、六藝 “六藝”為根本,顏元提倡“六府”、“三事”、“三物”。其核心是 在于強調“六藝”教育。28. 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1) 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中國第一所新式學校。目標:培養外國語人才和外交官福州船政學堂一一中國最早的近代技術學校目標:培養造船和駕駛人才。(2) 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思想代表作:勸學篇29. 維新人物的教育思想 廢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舉制度(康、嚴) 興學校,倡導建立完整的學校系統,重視師范教育、女子教育(梁、 康)康有為大同書的學校體系:人本院(孕婦)一一育嬰院一一小學 院一一中學院一一大學院 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和社會政
16、治學說(康、嚴、梁)30. 壬寅學制與癸卯學制1902年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中央政 府名義制定的全國性學制系統。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這是中國近代由中央政府頒布 并首次得到實施的全國性法定學制系統。31. 清末學制(壬寅、癸卯)特點:半資本主義半封建型(1)資本主義性:學制結構、義務教育、“三育”模式、實業師范教育、教 育方法、西學課程比重(2)封建性:指導思想。經學課程比重、保人制、婦女被排斥、科舉功 名32. 壬子癸丑學制的特點 縮短了學制年限 女子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權 取消對畢業生獎勵科舉出身,廢止保人制度,廢除讀經講經等封建教育 內容 規定一學年度為三個學期33. 新學制(壬戌、六三三)的特點中等教育階段是改革的核心,是新學制中的精粹。(延長了中學年限,改4 年為6年;中學分成初、髙中兩級;中學實行選科制和分科制)34. 陳鶴琴“活教育”理論 目的論。“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課程論。“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 教學論。“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3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強調教育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的 脫離生活而以書本為中心的教育。社會即學校“社會即學校”是拆除學校圍墻,依據社會需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摩托車照明設備升級考核試卷
- 自動扶梯智能化改造的技術方案與經濟效益分析考核試卷
- 2023年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末試卷【參考答案】
- 外貿英語函電unit4課件
- 遼寧省丹東二十四中學2025屆初三第三次調研考化學試題文試題含解析
- 江西省南昌市安義中學2025年高三下學期聯考期末試卷數學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無錫市宜興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4月(四區)聯考數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有機化學(1)(上)》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期中聯考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陜西省榆林市一中學分校2024-2025學年初三第二學期聯合教學質量調研數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環境藝術設計職業生涯規劃書
- 郵政社招筆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java開發面試題及答案
- (完整版)公司的代賬協議模板合同7篇
- 全過程工程咨詢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2024中國合同能源管理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 風力發電項目實習報告范文
- 自然辯證法概論(視頻課)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安徽農業大學
- 海南省臨高縣2022-2023學年小升初語文試卷(有答案)
- 第六單元“保護環境”(主題閱讀)-六年級語文上冊閱讀理解(統編版)
- 名著《紅巖》三年中考真題及典型模擬題訓練(原卷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