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教版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五冊第一課:馮友蘭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教版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五冊第一課:馮友蘭人生的境界教案德陽中學 肖莉一、教學設想本篇課文屬于哲學隨筆,學術味較重,概括性、抽象性較強,時代感、可讀性與針對性相對不足,學生學習很難產生濃厚的興趣。但課文有其思想價值,有助于學生對人生意義的認識,能引發中學生對人生意義的獨立思考。課文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含金量,文中提到中國哲學對于世界未來哲學的可能貢獻,進而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對于中國哲學的歸屬感,而且可以增進學生對于中國哲學的自豪感。課文的題目是“人生的境界”,這對于開始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高三
2、學生來說,也是頗有吸引力的。特別是關于人生的四種境界說,相信學生在學習中會引起共鳴,產生聯想。基于此,雖然這篇課文的教學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同時也提供了展示才智的平臺。這篇課文在教學設計上要把握的原則就是深文淺教,要想方設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深入淺出。具體做法就是,盡可能地抓住課文的緊要處、精彩處與學生的共鳴點、興奮點相交匯的地方作為教學內容。教師設置幾個通道,使學生透過課文繁難的、深奧的說理處來聯系實際,從而把中國的傳統文化、人生境界的高深追求與現實交融起來,這樣就有了親切感,具體感和可實現感。披文以人情,不能空泛地分析課文內容,而要引導學生借助于課文語言走進課文,并從課文引申出關于
3、人生的深刻思考,這樣就更要選好教學的切人點,點準穴道,實現一穴得氣,百穴皆通。因此在教材的處理上,就要注重讓學生對課文整體把握,弄清楚其中最關鍵的東西,體會哲學隨筆的敘述特色,而外就是最重要的對于人生和哲學的思考。筆者則準備花一定的時間向學生介紹一下哲學的基本問題,結合馮先生的觀點討論中國傳統的幾種不同的哲學觀點,結合實際討論哲學和人生的境界對于我們現實生活得意義。二、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2、認真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并深入探究。3、體會學者散文(隨筆)的寫作特點:思路明晰、內容豐富、概括性強、抽象性高、說理簡明、語言平實。過程與方法:4、體驗哲學的基本問題,
4、懂得哲學是對于人生的世界的基本問題的規律的探索。5、 結合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幾種影響較大的哲學思想,對其進行對比、分析。6、 通過模擬辯論的方法探討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培養學生思辨地思考問題的反方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7、 引導學生科學思考哲學和人生的思想境界對于現實生活的意義,陶冶學生對于更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8、 引導學生對于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深入思考,養成思辨的習慣。三、教學重點聯系現實生活解讀哲學的幾個基本問題;聯系實際和文學等作品中大家熟悉的人物形象體會人生四種境界;延伸不同思想學派的哲學觀點對于人生境界的不同理解和闡述;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深化并豐富對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求。4、 教學難點
5、與對策1、 由于較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怎樣引起學生對于課文的興趣是第一個難點。筆者擬將采用舉例聯系實際的方式增加文章的趣味性。2、 對文中哲學術語或哲理性語言的理解。讓學生學會思辨地閱讀哲學性散文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之一,正因文章的難以透徹地讀懂,才更應該引導學生隨處質疑,深入思考。針對此難點,可用提問法加強學生思考的深度,進而也就能比較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要義。3、 對于哲學基本問題的把握以及各種思想觀點的比較。這一環節之所以難是因為高三的學生才剛剛開始對人生的意義等進行有深度地思考,對于哲學本來就比較陌生,何況還要站在好幾個學派之間對他們進行對比。這實際上幾乎是每一個研究者的難題,故此本課只對此
6、進行粗淺的涉獵,以引起同學們探索和學習的興趣,指給他們哲學的魅力所在,引導他們自主探究。考慮到這一點,本難點實際上就轉變為教師如何把哲學的魅力展現給學生了這一點只能靠以小見大的故事、澎湃多姿的語言以吸引學生的注意。4、 對于課堂實際情況進程的把握。提問法、舉例法等都有可能碰到老師的要求與學生的反應脫節的情況,此時課堂學習方式主要運用合作式閱讀理解,教師是學長,引導學習并適當點撥,教師應善于有效引導、啟發,以活躍課堂的氣氛。5、 模擬辯論時,課堂秩序的維持、能否緊扣主題是一個較難把握的地方。五、教學用具多媒體投影,具體實例案例等六、課時安排第一課時:引入新的單元,簡單介紹哲學和哲學散文,結合哲學
7、的境界進入課文的學習,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熟悉四個境界,理解“覺解”的含義,著重探究什么樣的人分別屬于人生的四個境界,他們有著怎樣的區別,區分的根據是什么。第二課時:復習第一課時的內容,結合古今中外的具體事例,進一步對人生的境界進行探究。于此同時,分析馮先生的四個境界劃分的意義以及不足之處,結合實際思考哲學基本思想對于人的現實生活的影響,并通過對比分析等方法探究面對生活中的某些困境時我們可能有哪些解決方案。從哲學和境界的角度出發以具體的事例分析現實狀況,滲透四個境界,探討問題的本質,提出對于某些哲學思想的質疑,陶冶學生不盲從、善于自己思考的學習、閱讀習慣。引發學生對于人生的思考。第三課時:
8、模擬辯論賽(打假人王海,耳機時間是否該判敗訴),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以多元的視角思考問題。七、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提出幾個問題,引出關于人生境界的思考。1) 哲學是什么?哲學的任務是什么?結合瘋了的歐陽鋒的話:“我是誰?”“歐陽鋒是誰?”“我在哪里?”“我為什么會在這里?”探討哲學的基本任務。2) 提出佛家禪宗的境界說以及王國維詩家的三境界引出馮友蘭人生的四個境界。3) 閱讀課文。4) 抓出全文的主旨句和關鍵詞,理清思路和層次。5) 馮先生認為哲學的任務是什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6) 馮先生認為人生有哪幾個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個境界)四個境界分別是什么意思?他們有什么樣的特點和區
9、別?7) 馮先生認為人生境界的劃分依據是什么?(覺解程度)8) 馮先生認為什么是覺解?(對于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理解)(舉同是喝水但喝出不同境界的例子)9) 小結。總結哲學的任務,人生境界的不同,以及人生境界劃分的依據。10) 作業:理清文章思路,思考課后習題。第二課時:再一次系統地闡述四種不同的人生境界的不同在與覺解程度的不同,明確四種境界下究竟有那四種不同程度的覺解。1) 再次指出人生境界的不同在于覺解程度的不同。2) 自然境界的實例:放羊娃、以砌墻為砌墻的工人。之所以為自然境界是因其按著本能或生活習慣做事,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有覺解或覺解程度不高。3) 功利境界的實例(太多了)。其覺解程
10、度:意識到自己的得失,一心利己,不管是否利人。評價項羽和劉邦境界是否相同,思考馮先生的分類標準是否有不甚科學的地方。4) 道德境界的實例(孔子、雷鋒、杜甫、周恩來等)。覺解程度: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自覺服從社會的需求。5) 思考:在中國,有多少人處于道德境界,達到道德境界有多難。6) 延伸:儒家的義利觀、人性論,某些西方國家的義利觀。7) 天地境界的實例(莊子、老子等)覺解程度:認識到人是宇宙的一份子,自覺地把自己和天地自然融合到一起。8) 理解:關于四種境界劃分標準的另一角度,思考哪些境界是已經達到的、可以達到的、無法達到的,他們對于人生分別有怎樣的意義。9) 進一步分析馮先生四種人生
11、境界的分類標準的根本所在(動機),思考其進步性和局限性,以及局限性出現的根本原因。10) 小結:哲學指導實踐,實踐驗證哲學。第三課時:以“個性打假”的王海為例子,模擬辯論,探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兩難問題,引導學生從多元的角度思考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1) 引出王海的例子。2) 提出王海是否該被判敗訴的矛盾所在,并讓同學各抒己見,開始辯論。3) 總結:4) 作業:根據辯論中所得的感觸,結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其他兩難的問題,探討其解決的關鍵所在,寫一篇隨筆。八、輔助板書設計第一課時:哲學是什么?哲學的任務是什么?馮友蘭人生的四個境界: 人生境界 哲學任務宇宙 宇宙意義 天地境界
12、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社會 道德意義 道德境界 賢人 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 功利意義 功利境界 俗人 沒有意義 自然境界 純人九、備課資料(1) 作者資料:1 馮友蘭(18951990),哲學家、哲學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中州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哲學教授。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7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20世紀30年代初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
13、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肯定了傳統儒家的價值。40年代寫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學結合新實在論,構建其“新理學”體系。建國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論著編為三松堂全集。(二)實例:1、山區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記者問:“你放羊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賣錢。”記者問:“賣了錢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婦。”記者問:“娶了媳婦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記者問:“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記者默然。2、大無大有周恩來周恩來驚人之無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無后,三是官而不顯,四是黨而不私,五是勞而不怨
14、,六是去不留言。這六個“大無”,說到底是一個無私。公私之分古來有之,但真正的大公無私自共產黨始。1998年是周恩來誕辰一百周年,也是劃時代的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周年。是這個宣言公開提出要消滅私有制,要求每個黨員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說,150年來,實踐宣言精神,將公私關系處理得徹底、完美,達到如此絕妙境界者,周恩來是第一人。因為即使如馬恩列也沒有像他這樣長期處于手握黨權、政權的誘惑和身處各種矛盾的煎熬之中。總理在甩脫自我,真正實現“大無”的同時卻得到了別人沒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種傾國、傾倒聯合國的風貌,特別是他的大愛大德。3、“人之戰”和“蟻之戰”的區別是什么
15、?探究學習:馮先生認為,有覺解才是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才是人生最特殊最顯著的性質。人只有覺解到了“覺解”這種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義。道德也必須以覺解為前提,凡可稱為道德的行為,必同時也是有覺解的行為。無覺解的行為,雖亦可合于道德,但嚴格地說,并不是道德的行為。螞蟻打仗時,每個螞蟻都各為其群,奮不顧身。從表面上看,與軍人為國打仗,奮不顧身似無區別。但人打仗是很危險的,在這種前提下他仍能奮不顧身,其行為是道德行為。螞蟻打仗時奮不顧身只是一種本能,它對于打仗及其危險并無覺解,所以嚴格地說,其行為并不是道德行為。4、莊子之“游”和馮先生之“游”有什么區別?探究學習:“游心”說來源于莊子。莊子所謂“
16、游”即游動、飛翔之意,如魚游于水,鳥翔于天,都叫做“游”。莊子·逍遙游中講了4種“游”:一是蜩與學鳩之游,“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鵬之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在莊子看來,前三種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為它們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條件限制,有條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樣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莊子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
17、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無條件的,這當然是一種“心游”“神游”,是一顆無牽累的心在宇宙間的自由自在的遨游。馮先生常說,他所謂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莊子式的心游、神游。不過,莊子的心游是游于“無何有之鄉”,游于混沌的宇宙;馮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莊子的游是“無心而順有”,馮先生的游是“順理以應事”。“順理應事”是即世間而出世間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無心順有”是離世間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5、 幾種不同的境界1)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認為,古今成大事業者必須經過3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18、,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2)中國的禪宗認為成佛需經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這是尋找禪的本體而不得的階段。第二種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似已悟道而實未悟的階段。第三種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描寫悟到了瞬間即永恒,剎那成終古的心態。6、有人問三個泥水匠在干什么,一個答道“在砌磚”,第二個答道“在掙錢”,第三個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樓”。后來,第三個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專家。7、歐陽老前輩一輩子想當武林盟主,在華山論劍是出出風頭,可最終瘋
19、了。他在華山問了幾個問題:“我是誰?”“歐陽峰是誰?”“我在哪里?”“我為什么會在這里?”大家注意,歐陽老前輩問的這些問題,都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歐陽峰終于成了哲學家。8、禪宗開創者慧能一則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9、從前有兩個和尚要過一條河,有一個女子也想過河,水大,過不去。老和尚就背起這個女子過河。到了河對岸放下這個女子,兩個和尚繼續趕路。走了好一陣,小和尚終于忍不住問老和尚:“師父,你不是說出家人不近女色嗎?你為什么要背女子過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
20、下了,可你到現在還放不下。”10、喝水也能喝出境界來,信不信?你渴了就喝水,冷了就穿衣,這是什么境界?(自然境界。)現在我不但要喝水,還要喝純凈水,礦泉水,因為能治病,起碼保健,這是什么境界?(功利境界。)現在我要喝水,保重身體,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就能為國家多做貢獻。這是什么境界?(道德境界。)我現在接著喝水。我已經意識到了人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和其光,同其塵,我喝水是因為渴,因為我必須順應自然,與自然宇宙一體。這是什么境界?(天地境界。)11、 “望”是有意識的,這樣子。(舉手做遠眺狀,眾笑)而見是無意識地,自然地映入眼簾。用一個“望”字,人與自然之間是欣賞與被欣賞的關
21、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觀照的對象。而用一個“見”字,人與自然不是欣賞與被欣賞的關系,人在自然之中,與自然一體,我見南山悠然,料南山見我亦如此。與自然一體也就與天地一體,與宇宙一體,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為,而見字正寫出了人與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間的一種和諧。而且陶潛說:“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種返,覺解程度是很高的,是那些真正的無覺解或者很少覺解的鄉民所無法達到的。而這個樊籠,可能指功利境界與道德境界,陶潛已經越過了這個境界。道家講究法天法地法自然,以自然為法,已經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老子說:“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
22、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勘破功利以后達到的境界。而自然境界中的人渾渾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狀態行動著,他們“少知寡欲,不著不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人而息”。他們都順應自然,但自然境界的人是被動地順應,而天地境界的人是認識到了宇宙的規律,主動地順應。12、 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撿到一些錢物,交到了警察局,并按要求做了登記。結果過了幾天,失主登門造訪,表示謝意之后,拿出一些錢給這個留學生。留學生一想,拾金不昧,怎么能
23、收呢。堅決不肯。最后,失主告訴他,如果你不收這錢,自己就無法從警察局里領出失物,因為按規定,失主必須拿出丟失財物一定比例的金額給撿到東西的人作為報酬。拾到財物是行義,收取一定的報酬是謀利,日本人認為義與利并不矛盾,既有對立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一個行義之人,理應得到一定的利,只有這樣,大家才能爭著去行義。13、 13、王海是一個有名的打假英雄,但是王海的打假與其他人不同。王海打假是從打假中謀取利益,方式是發現假貨大量購買,然后利用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的有關規定索取幾倍的賠償。是一個專職打假并從打假中獲利的民間人士。王海打假必須要吃很多官司,但并不順利,有一些法庭判了王海敗訴,以下是一個案例。王海
24、在一家叫隆福大廈的地方買了兩副耳機,上面注明是索尼耳機,實際上這個標志是一個假標志。王海索取了賠償。后來王海又去這個地方,發現類似的假貨還在賣,于是一次買了十副耳機,又一次與商家對簿公堂,引起軒然大波。以下是兩個人對此事的看法: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民法室主任梁慧星認為:14、 隆福大廈第一次售給消費者兩副耳機有欺詐,“隆福”對這批“索尼”耳機的產地作了不真實的標志是否出于故意,不能以經營者的說法為準。即使“隆福”沒有主觀上的故意,但不真實標示的事實依然存在。至于消費者第二次在“隆福”購買10副耳機,“隆福”不構成欺詐,理由是消費者在購買之前已知道此型號的耳機是假貨,沒有陷入錯誤的判斷。對此,也讓“
25、隆福”加倍賠償,就會使消費者獲得不當利益。隆福大廈電訊商品部安經理說:王海第一次購買兩副耳機是純消費行為,經鑒定是假貨,隆福大廈認打認罰。但消費者在知悉這種型號的索尼耳機是假貨之后又買了10副,其動機就值得考慮。既然已知是假貨,為何還要購買呢?隆福兩次賣耳機給王海本身不構成欺詐,欺詐必須有主觀上的故意,我們是無意識的。作為隆福,不可能有意識地組織假貨,賣給消費者。但無論怎樣,王海在隆福大廈買到了假耳機,并受到了一定的損失,說明我們進貨把關不嚴,對消費者幫助我們發現假貨的做法表示感謝。14、 射雕英雄傳華山論劍時,幾個惡人正在圍攻邱處機道長,但是郭靖看到了卻不去幫忙。郭靖是一個達到道德境界的人,
26、善惡分明,為什么不去幫忙?因為這時候的郭靖,開始有了更高的覺解,并開始了對自身武功、以及自己堅守的道德原則的懷疑與追問。善與惡有沒有界限?他不像過去那么清楚了,所以不愿意再殺任何人。這一段時間,郭靖的覺解程度有一點接近于天地境界。(眾笑,又舉了天龍八部里藏經樓里掃地老僧的例子)天地境界里的人既然與天地一體,自然也就超越了善惡。(3) 疑難解決疑難解決1“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學不也是一種知識嗎?為什么說“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注意“知識”前面的定語,說的是“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關
27、于實際的知識,而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宇宙觀的理論形式,它的任務在于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而不在于增加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的實際的知識。2“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覺解”是什么意思?這一句意味著,沒有這種覺解,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為什么意義的有無決定于覺解與否?看有關的句子可以理解“覺解”的意思。上一句說“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地在做”。倒數第二段中說:“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覺”者,悟也,就是覺悟,明白。覺解,就是覺悟,了解。說對于他有沒有意義,
28、說的是,主觀上不認識,覺解不到某種意義,就是處在“無明狀態”,那么事情對于他來說,就沒有某種意義了。3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后面一句說,“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這就是說,他單有利己的動機,至于行為的社會效果,他是不想的,實際情況有兩種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說明他并非不道德。這里所說的利己的動機,跟損人利己還是有區別的。4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低級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這兩等人心都不壞,至多是做事對于他沒有意義,或者只有功利意義,但是社會上有人道德敗壞乃至違法犯罪,他們
29、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釋呢?文章說,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這句話也意味著還有一類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為才能真正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義,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損人利己、損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5“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難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會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連社會的存在也不了解嗎?所謂“了解社會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義上說的,那就是了解社會的整體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意識到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自
30、己也應該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義不謀其利”,將“義”與“利”完全對立起來,馮友蘭先生又將這一套奉為道德境界的要義,是否合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不是把義和利結合起來,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現實?這里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儒家義利觀的影響。義與利的關系是值得研究的。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是集體主義。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體主義是調節三者利益關系的重要原則。義,歸根結底,就是正確處理各種利益相互關系的原則,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而這種服從,是在兩種利益發生矛盾時的要求。在兩種利
31、益一致的情況下,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結合起來,也是義。把義和利絕對對立起來,認為“正其義”就絕對不能“謀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導致人格分裂。還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說得合情合理:“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形成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良好道德風尚。”7“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這里所說的“宇宙”是個什么概念?還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
32、個什么概念?說“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這就是,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既包括人類社會這個整體,又比人類社會大得多。即使只說地球吧,社會整體之外,還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個小小的整體。從“天地境界”這個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說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內的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宇宙的利益”,包括社會利益而又不限于社會利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宇宙之中,除了社會利益之外,確實還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8“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應該成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產物。沒有受過道德教育、哲學教育的人,就處在自然境界、
33、功利境界。所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沒有受過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謂“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意思就是應該把成為賢人、圣人作為自我修養的目標,應該不斷提高精神境界,成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9“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何謂“超道德價值”?天地境界的人,“他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的行為不僅于社會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樣的價值比道德價值又高出一個層次,是“超道德價值”。10為什么說“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研究道德現象、揭示道德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叫做“倫理學”,為什么把倫理學也說成哲學?注意下文:“道德行為,并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這種道德原理,則是哲學的一部分。并不是把倫理學說成哲學,只是說道德原理也是哲學。11“道德行為”“道德習慣”兩個概念有什么區別?道德行為是人們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能夠進行道德評價的行為。是行為主體自由選擇的結果。有益于他人或社會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上海體育大學《流體機械CAD》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食用菌栽培與加工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商場鋪位租賃合同書二零二五年
- 荒山荒地承包合同書范例
- 二零二五離婚撫養費給付標準
- 質押借款合同模板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社保補償金協議
- 私人房屋裝修安全協議書
- 印花稅規定:2025年長期借款合同的稅費解析
- 2025YY景區旅游項目合作開發合同書
- 2025年會計政策更新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初級藥師考試歷年真題試題及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高橋初中教育集團2024學年第二學期4月份素養調研九年級語文試卷題卷
- 二級造價師水利工程考試真題卷(2025年)
- 2024年云南省氣象部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真題
- 9.2法律保障生活 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
- 幼兒園牛奶知識普及課件
- 公司泥頭車管理制度
- 2025中美關稅大戰“對等關稅”政策解讀課件
- 4.3.2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課件 人教2024版七年級生物下冊
- 礦石百科知識兒童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