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政治學概論考研筆記課件講義政治學原理許振洲新祥旭考研輔導班_第1頁
北大政治學概論考研筆記課件講義政治學原理許振洲新祥旭考研輔導班_第2頁
北大政治學概論考研筆記課件講義政治學原理許振洲新祥旭考研輔導班_第3頁
北大政治學概論考研筆記課件講義政治學原理許振洲新祥旭考研輔導班_第4頁
北大政治學概論考研筆記課件講義政治學原理許振洲新祥旭考研輔導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政治學原理許振洲導言政治的定義與政治學的研究范圍法國Littr寄典的三種定義:-1)統治/治理國家的科學2)治理一個國家及處理與別國關系的藝術3)公眾事務及政治事件法國Robert詞典的三種定義:1)治理人類社會的藝術與實踐2)統治的方式3)統治一國、處理國內事務及國際關系的方式4)一切有關權力及其對立面的公共事務根據美國出版的政治思想百科全書的定義:政治是意見及利益均不相同的集團做出共同的決定、共同的選擇的一種程序。這些決定和選擇超越了各集團的界限,并象征著一種共同的政策。柏拉圖:政治是統治人民的藝術。MaxWeber:社會與經濟組織的理論“如果在一特定疆土內,命令之得以持續實行是憑借行政人

2、員運用武力和武力威脅”,則此社團便是政治性的。Lasswell:權力與社會“政治行為是為覬覦權力而采取的行為。”“政治學是一門經驗科學,研究權力的形成和分享。”Dahl:現代政治分析“政治體系是指人類關系各種穩定的整體,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指的是權力、政府和權威關系。”DavidEaston:政治體系分析政治是價值在社會中的權威性分配。Almond/Powell:比較政治學“大多數定義中有一個共同點,即把政治體系同合法的人身強制聯系在一起”。一個發展的理論:?“政治體系并不只是包括政府體制,它還包括一切體系中的政治權力。Goguel/Grosser:法國政治“政治是所有關系到一個國家公共事務的治理

3、的機構、組織及行為的總和。這些組織及行為者試圖組織一個政權,控制它的行動或在必要時替換它。”Birnbaum:政治的終結“政治從來都是各社會集團沖突的角斗場。其中每一個集團都力圖把自己關于國家組織原則的概念強加于他人。盡管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權力,政治畢竟是與權力緊密相連的在迄今為止的大部分人類社會中,政治總是意味著一個社會集團的統治及另一些社會集團的服從。”Aron:民主主義與極權主義政治可以被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狹義的政治指的是一些政治組織,如政黨、議會、政府。廣義的政治指的是對社會的治理及權威行使的方式。J.-J.Chevalier:政治思想史“在廣義上講,權力這個概念有種種外在形式。但

4、這個詞總使我們聯想起政治。”Schwartzenberg:政治社會學“無論如何,我們總是一般地將政治科學定義為關于權力的科學。”馬、恩:德意志意識形態“只是我們的作者也像所有的思想家一樣把政治看作是一種具有自身獨立發展的獨立范圍。”馬克思:馬志尼和拿破侖“這些人只注意國家的政治形式,而不能理解作為政治上層建筑的基礎的社會組織的意義。”馬克思:“國家內部的一切斗爭-民主政體、貴族政體和君主政體相互之間的斗爭、爭取選舉權的斗爭等等,不過是一些虛幻的形式。在這些形式下,進行著各個不同階級間的真正的斗爭。”列寧:一般地講,“政治就是參與國事、指導國家、確立國家活動的方式、任務和內容。”但實質上,“政治

5、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政治就是反對世界資產階級而爭取解放的無產階級的關系。”毛澤東:政治,不論是革命的還是反革命的,都是階級對階級的斗爭,不是少數個人的行為。”“政治是統帥,是靈魂,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尚書畢命:“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遂人:“掌其政治禁令”周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管子:“入國家觀政治”孔子:“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免且格。“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孟子:“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孫中山:“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我們對政治的定義按照我們的觀點,政治就是人類社

6、會生活中一切權力關系的總匯及其反映。這些權力關系存在于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而首先及集中地存在于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國家及其他與之密切相關的組織及其活動中。這些權力關系包括了權力的占有、權力的獲取、權力的運用、權力的維持、權力的目的等等方面。因此,政治學就是研究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權力關系的一門科學。具體地講,它是一門研究權力的起源、權力的基礎、權力的合法性、權力的獲得、權力的占有者、權力的運用、權力的平衡與制約、權力的維持、權力的目的及權力的喪失等權力關系、權力現象的科學。它的研究重點在人類社會中權力關系最集中的層次-國家上,而兼及人類社會生活中有權力關系存在的一切方面。理想主義:

7、核心特征:對現實的否定,特別是對人性的否定;對一個理想社會的向往。具體研究方法:經常是演繹性的、邏輯性的。現實主義:核心特征:對現實的肯定或至少是無可奈何的承認,不謀求改造人的本性,要在人性的基礎上尋找統治的方法。具體研究方法:經常是描述性的、分析性的、歸納性的,特別是經驗主義的。或者說,前者是形而上"(metaphysique)的,后者是實證主義的(positivisme)。前者如Fichte和Hegel,注重的是Sollen»(應然),后者則注重Sein(實然)。孔德(AugusteComte)【法】的主要學術主張:社會學的研究應該是實證主義的。所謂實證主義,一言以蔽之

8、,就是去研究那些可以被事實、可以被我們可觀察到、可驗證的事實所證明的問題,即所謂的“實然”問題;而不是那些無法觀察到、無法驗證的“應然”的問題,或如價值觀的問題。Tocqueville(托克維爾)【法】,1805185918351840:DelademocratieenAmerique(論美國的民主),1856:L'AncienregimeetlaRevolution(舊制度與大革命)。Marx【德】MaxWeber(韋伯)【德】,186419201896:<<古代文明衰落的社會原因>>,1904:科學及政治學知識的客觀性,19041905: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

9、神,1913:廣義社會學的若干范疇,1922:經濟與社會?EmileDurkheim(杜爾凱姆)【法】,185819171893:Deladivisiondutravailsocial(社會分工論),1895:Lesreglesdelamethodesociologique(社會學方法準則),1897:Lasuicide(論自殺),1912:Lesformesdmentairesdelaviereligieuse(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FerdinandTonnies(托尼)【德】,18551936,1887:社團與社會,?192529:社會學研究與批判研究GeorgSimmel(西梅爾)【德

10、】,18581918,1890:社會分層-社會學與心理學的研究?VilfredoPareto(帕雷多)【意】,18481923?1896:Coursd'economipolitique(政治經濟學教程),1902:Lessystmessocialistes(社會主義體系),1916,Traitodesociologiegenerale(普通社會學)AndreSiegfried(西格弗里德)【法】,187519591913:TableaupolitiquedelaFrancedel'OueS嚙國西部的政治地圖),1949:Geographieelectoraledel'A

11、rdthesouslaIIIeRepublique(第三共和國阿爾代什地方的選舉地理學)1903年,美國政治科學學會創建。18901914年間,美國大學中普遍設立了政治學系。1910年前后,英國開始在大學中普遍開設政治學課程。JamesBryce:1893年的TheAmericanCommonwealthBentley,1908:theProcessofGovernment其中論述了政治過程politicalprocess的概念,認為政治過程實際上是政治體制、機構與各社會團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并大量借用了生物學和達爾文主義的觀點概念如process、function、adjustment、env

12、ironment等。Behavioralism革命的興起,來源及高潮,退潮。行為主義:20世紀初的心理學派別,強調通過對人們行為的科學的、實驗性的研究來研究人的心理,否定傳統的方式如內省、如心理類別分類、如深層心理學等。即用可以看得見、摸得著、說得清的方式研究,從而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行為主義革命的理論來源:心理學特別是社會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等。簡單地講,是將行為主義的方法運用到政治學的研究之中,與傳統的方式、與制度研究的方式決裂,將政治學科學化,使它成為一門對可以觀察的政治行為進行研究的科學。這場革命在美國從20年代、特別是30年代開始,著名政治學家CharlesMerr

13、iam(1876-1953)是當時的代表。他提出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革命:1)方法論:認為政治科學應建立在對科學的技術手段的運用的基礎上,與過去的政治思想史研究告別。2)進行交叉學科的研究,將政治學與心理學、醫學結合起來。他對心理學研究尤其情有獨鐘。他的得意門生Lasswell堅持并實踐了他的主張,認為政治學應是一門真正的科學,要應用嚴格的、科學的研究手段、方法論。30年代中,歐洲的許多政治學家到美國避難,加強了美國的研究陣容,也帶來了新的觀點和方法,特別是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方法。二戰結束后,行為主義革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我們可以將行為主義革命的主要口號概括為:在研究的指導思想方面,要揚棄價值判斷,

14、提倡客觀中立的研究。方法論方面,要實現科學化,定量化,模式化;非制度化即動態化。后行為主義第一階段是對行為主義的批評。這種批評可分三個層次:1 、?方法論2 、?研究不3、?能完全無視價值。4、?結果:不5、?盡人意。第二個階段是理論的重新被肯定及對建立模式的嘗試。幾種理論或模式的說法:Easton的系統論,系統論的理論來源之一:Benthen的社會有機體論。新穎之處:不再提政府、國家或民族等傳統概念,認為這過分強調了法律和機構。而是應用了系統這個說法。強調了環境因素、動態因素。Almond的制度結構功能理論:制度是一個生態學概念,它意味著一個包含著許多相互作用的內在部分的、又與一種環境相互作

15、用的、組織。它影響環境,同時也受環境影響。為了進行各種活動(目標),政治制度有各種各樣的組織或機構,如議會、行政機關、法院、政黨。這些組織或機構各自進行專門的活動或職能,這些活動或職能反過來又使政治制度能夠制定和實施其政策。制度、機構和職能都是同一個持續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主義,結構功能主義的提出:結構的定義:結構(如立法機關)是由各種相互關聯而又相互作用的角色組成的,而政治體系則是由相互作用的結構組成的。現代政治體系一般包括6種政治結構:利益集團、政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官員、法院。結構的活動或曰影響、運動便構成了該結構的功能。每個結構都在執行著某種功能。功能的概念:任何政治體系所發揮

16、的功能都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體系層次、過程層次、政策層次。體系層次:體系的維持和適應功能。包括:政治社會化、政治錄用(體系的更新)、政治交流。過程層次:要求和支持的輸入通過一個轉換過程變成了權威性的政策輸出,此轉換過程的功能有:利益表達、利益綜合、政策制定、政策實施。政策層次:政策的實際作為。包括:政治輸出、結果和反饋、政治產品(如福利、安全、自由)。(HerbertSpencer18201903:PrinciplesofSociology)政治文化的概念:要研究任何一個政治體系,不但需要了解這個政治體系在某個特定時期內的實際作為,而且需要了解它的基本傾向。我們把這些傾向(政治體系的心理方面),

17、稱作政治文化。它包括一國居民中當時所盛行的態度、信仰、價值觀和技能。不同的地方集團、種族集團、社會的各階級也可能有自己特殊的傾向或趨向,此謂亞文化。1950時UNESCO規定的政治科學的四大范疇:?一、政治理論?1、?政治理論?2、?政治思想史二、政治制度?1、?憲法?2、?中央政府?3、?地方政府?4、?公共行政?5、?政府的經濟、社會職能?6、?比較政治制度三、政黨、團體及公共輿論?1、?政黨?2、?政治團體?3、?公民參與?4、?公共輿論四、國際關系?1、?國際政治?2、?國際組織?3、?國際法1957年,Bendix和Lipset的分類:1 、選舉行為2 、決策過程3 、意識形態4 、

18、政黨及利益團體5 、政府及公共行政。此時規定的政治學的研究范疇:政治理論、政治思想史、政府或政治制度、比較政治、公共政策、國際政治。孟子盡心:“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第一章政治權力權利(rights)與權力(power)的區別:前者起源較晚,是法治傳統、封建社會、特別是個人主義的產物。它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依賴法的保護。權利的概念也一直在發生著演變。后者從人類一有社會生活時即已出現,甚至早于國家。它可以建立在法、合法性的基礎上,但法不是它的必要條件。權力首先是一種力,一種暴力,一種強制支配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它的本質是超時空的,而且變化不是很大。它不要求其他事物的保護,相反,它更多地是保

19、護者。從制度的角度來講,政治權力指的是抽象意義上的國家,或具體意義上的國家機構。從事實的角度看,權力是一種能源、資源、能力,或用經濟學的術語,是一種資本但更確切地講,政治權力應被理解為一種關系,它是在兩人或兩人以上的人類社會中的一種關系,是一個人或一部分人對另一個人、另一部分人的領導、命令、支配關系。這個意義上的權力強調的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中說:“權力意味著在一種社會關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對也能貫徹自己意志的任何機會,不管這種機會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對某一個人的權力與做某一件事的權力是不同的。所謂做某一件事的權力是指采取某一行動的能

20、力問題,或是物質方面的能力,或是法律意義上的能力(得到法律承認的能力)。做某一件事的能力未必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政治權力的這三種觀察角度各有其特點。但我們認為第三種最能夠揭示政治權力的內容,反映其實質。歸根結底,我們這門課的興趣點是人類社會,是人類社會中的權力現象。而在人類社會中,權力當然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第一節權力關系的特性歷代學者對此問題的探討汗牛充棟。我們可以嘗試將他們的主要觀點概括為三種理論:政治權力是對自由的可能威脅,政治權力構成了某種政治行為的動因,政治權力是一種不平等的交換的產物。1 )?政治權力的運用是對他人自由的一種限制這是絕大部分傳統政治哲學家的觀點。因為政治權

21、力象征著國家,而自由象征著個人,這本來就是兩個互相對立的概念。我們可以法國著名的哲學詞典Lalande對自由的定義為例:“自由的一般意義可定義為人的一種狀態,即他的行動不受除自己意志及天性外的任何限制。”如果我們同意此定義,那么對某一個人行使權力當然會限制、乃至剝奪其自由。由此,我們可以提出兩個問題。A)?自由是否意味著個人意志的完全獨立?有一種意見認為,在政治領域中,個人自由意味著人的思想、表達及行動完全脫離政治權力的控制;法律的任務是保護而非限制、更不用說禁止這種自由。這種觀點表達了人權和法制國家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BenjaminConstant的Delalibertdesanciens

22、compareesacelledesmodernes。他認為古代人的自由是民主參與的政治自由,而并不謀求限制政治權力對個人生活的干涉。與此不同的,現代人所要求的只是個人獨立的自由、意志的自由:它要求有個人自己的天地,政治權力不應干涉,只應尊重、保護。并不必須意味著對政治生活、尤其是決策過程的積極參與。穆勒:“政治權力能夠合法地違背文明社會中的一個成員的意志的唯一條件是阻止他去損害他人的利益。”(功利主義)B)?自由可否被理解為被統治者對政治權力的行為的同意?如果對某人行使政治權力意味著限制他的自由,那么他的同意當然便是十分重要的。法學家對此的回答可以是十分清楚的:人的行為可以分成兩大部類:契約

23、和單方面行為。契約意味著當事人之間在意志完全獨立的前提下達成的協議、共識。在法學角度看,一個合法的契約當然與個人自由原則決不沖突,即使它確實限制了其中一些人的自由。反之,單邊行為,不管是法律、是法令,只要沒有得到對象的同意,就在法理上不合法、無效。因此,法學解釋的重點在于被統治者對政治權力及行為的是否同意。這種解釋本身似乎并沒有什么漏洞,但問題是它沒有顧及到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或心理狀態。事實上,并非所有的契約都準確地反映了人們的真實意志。因此,我們要注意研究人們行為(在這里是同意)的動機。這種哲學思辨是重要的,但有時過于理論化,過于考慮到政治權力的倫理方面。所以又可以采用社會學的思路,觀察一下

24、權力的實際運用。2 )?政治權力的運用構成了某種政治行為的動因Dahl指出,政治權力的運用實際上構成了、解釋了人們的某種政治行為、政治中某種政策的動因、因果關系:我們說甲對乙行使了權力,其意義是:甲使乙做了一種行為A,而乙不能做或沒有做行為B,或不能/沒有用另一種方式做行為A。這種理論的特點是有助于理清某一政治行為的動因,并在權力與責任兩個概念之間建立了聯系。這種理論比較簡單,但在實際運用上有兩個問題:A)在西方現代國家的各級決策機構中,總有一些人(經常是領袖、或因此成為領袖)能夠更早地感覺到多數意志,他們自然會試圖第一個將此意志進行總結、表述。在行為主義者的眼中,他們當然是決策者,是政治行為

25、、政策的動因。但我們看到,決策并不是完全由他們做出的,而是一個各種因素、各種角色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一種綜合結果。?因此這種理論在運用上有可能將事實簡單化、甚至部分扭曲事實。如將表面上的決策者認作事實上的決策者,或將一個復雜的決策過程個人化。B)達爾的理論天然意味著甲和乙在利益和欲望上的不一致:正因為如此,甲才會可以使乙接受或采取一個違心的行為。如果在某時某事上甲和乙在利益和欲望上都完全一致,他們的選擇當然也會一致。那么此時甲是否還對乙行使著權力?按照Dahl的理論,回答應當是否定的:因為兩者的選擇一致,不存在誰的意志占了主導地位的問題。但是在事實中,我們又應注意到兩種現象:一、即令兩者一致,

26、權力關系也依然存在。二、有著所謂的“負權力”,即乙一定要避免給人以印象說他俯仰由人,所以要發出不同聲音。而這與他的利益與欲望不一定直接相關。3)?將權力關系理解為一種不4)?平等交換按照PeterBlau的看法(ExchangeandPowerinSocialLifeNY1964),人際關系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利益的交換關系:在賣主與顧客中,是商品和貨幣的交換;在顧主和雇員中是勞動與工資的交換。如果沒有權力的作用,交換應當是平等的。而權力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可以使交換變得不平等:如果顧客為某一商品付出了過高的代價,就說明他在與賣主的關系中處于弱勢,而后者顯然擁有某種他不具備的權力。社會中任意兩方之間的

27、地位/權力越不平等,出現不平等交換的可能性便越大。這種交換理論的優點很明顯,它明確了以下幾點:一、權力關系是一種選項、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單向的、封閉的指令:如果,就會;如果另一樣,就會。二、權力的運用程度可由權力擁有者、運用者從不平等交換中得到的好處來衡量。三、很自然的,權力現象并不只存在于一時、一個孤立的交換之中。權力的持有者天然傾向于將自己的優勢擴大到各個領域、各個時間段。上面的三種理論都是試圖從某種角度來說明權力關系的特征、特性,也都在某種意義上使我們加深了這種認識。但我們還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思考。我們可以將政治權力區分為命令權和影響權。這兩者間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軍隊軍官對士兵的權力

28、顯然與記者對讀者的權力不完全一樣。在我們這里,命令權與影響權的區別在于:當存在一個有權威的命令權時,受眾無法逃避權力關系的范圍。他的選擇是:服從,或不服從而受到懲罰。當存在一個有權威的影響權時,受眾可以有的態度或選擇是:接受影響,從而進入權力的范圍,以便得到若干利益。不接受影響,從而逃離權力的范圍,得不到預期的好處。或者說,命令權伴隨著的是懲罰,而影響權伴隨著的是吸引或誘惑。第二節政治權力的運用一、政治權力的運用目的及原則?我們可以簡單歸納一下前人對政治權力的運用目的及原則的討論。目的:1)所有人的利益還是一部分人的利益?回答1:從柏拉圖開始,大部分理想主義者對權力運用目的的回答是為了所有人的

29、利益。回答2:極少部分的現實主義者的回答是為了自己或一部分人的利益。而馬克思主義的回答是最為徹底而系統的。其中階級觀點的提出表明,人是劃分為階級的,不存在超階級的全體利益。政治權力運用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區別在于誰是統治階級,人數的多寡。回答3:功利主義者的回答或現實主義者的回答:不會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但可以爭取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政治權力的運用,與政治一樣,應當是一種妥協,而不應是一部分人/階級壓倒另一部分人/階級。目的:2)政治權力的運用是為了讓被統治者的道德、本性得到提升,還是讓他們過一個更加富庶的物質生活?回答1:絕大部分圣賢的回答是前者,即讓被統治者/人民變得更好。

30、可以這樣講,幾乎所有的宗教或理想主義都帶有某種禁欲主義色彩。回答2:一部分現實主義者、相對主義者、非理性主義者認為是使人過得更好:理由或是人的劣根性不可改造,或是最終目標不可知。原則或方式:暴力/強迫性的與非暴力/強迫性的。在任何社會中,政治權力運用的原則/方式都首先是暴力/強迫性的,因為政治權力的本質便是如此,它的運用必然要以暴力/強制為依托。當然,政治權力的運用也可以有非暴力/強制性的一面。說服獎酬固然是一種例子,但我們更多見的是用官方的意識形態來規范、誘導被統治者的行為的方法來達到運用政治權力的目的。但歸根結底,暴力和強制都是政治權力運用原則、方式的本質特征,是非暴力形式的基礎和依托。依

31、法的或不依法的在初始意義上,政治權力是一種暴力/強制性力量,它的行使未必需要法的依托,也不以依法為前提:它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不依法律而行使。而依法行使權力的歷史一是比較晚,二是即使如此,也未必存在于一切領域、一切方面。政治權力的運用是否依法與是否暴烈不呈簡單的函數關系。在現代意義上,依法行政的優越性是不容置疑的,它減少了不確定性,保護了被統治者的利益。而政治權力的依法運用的最大優點是限制了統治者的行動自由,限制了政治權力本身。二、政治權力運用的實質:控制與支配正如我們前面所說過的那樣,政治權力的運用歸根結底是對社會成員、社會角色的行為的一種控制,是對他們自由的一種限制。他們的行為因此被分成了

32、允許的/不允許的、正常的/不正常的、合法的/不合法的。按照政治社會學家們的結論,對個人的社會控制可以有兩種形態:首先是外部控制,即一系列的、在外部強制性地加于他們意志之上的規章制度。它可以是制度性的,如法律法規;也可以是社會文化性的,如行為規范、語言、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這種外部控制規定了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在與他人交往中的行為準則。對制度性外部控制的來源比較容易判定:是立法者。社會文化性的外部控制來源則比較難以定位,它更多地是習慣法。與之相對的,也有人的自我控制、自我限制,即個人主動地將自己遇到的外部限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規范、自我的限制。按照Parson的角色理論,控制可以通過社會

33、角色的派定而實現: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每個人都因其所處的地位而不得不擔任不同的角色(一個人經常是幾個角色的復合體),每一個角色都有其固定的行為方式。個人自由因此受到了限制,而社會/政治權力通過對角色的派定實現了對個體的控制。Bourdieu應用了另一個概念:行為方式。在他看來,在那些規范性很強的社會中,尤其是傳統社會中,人們的行動是由習俗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共同決定的:行為方式+社會環境=人的行動。按照他的定義,行為方式是一個繼承了過去的一切經驗、持久的、可以流傳下去的規范體系。在這個體系的形成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外部,尤其是政治權力對個人的限制和支配。如個人不遵從此行為方式,將受到政治

34、權力和社會輿論的雙重懲罰,所以在社會學觀察中,很少有人能逃脫行為方式的制約。Dahl,Crozier,Chazel等人喜歡運用“資源”這個概念。認為權力的運用便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占有和支配政治資源。綜合分析他們的理論,政治資源可以被區分為以下幾類:1)與物質財富及服務支配權有關的資源:包括金錢人類一切活動,包括政治活動的基礎;包括分配權,不僅僅是勞動果實的分配,也包括崗位、工作的分配。2)與文化、精神的支配權有關的資源:包括對資訊、對傳播媒介的控制權;聲譽與名望;合法性。3)與對強制性力量的占有有關的資源:包括對軍隊與警察的控制;立法權。另一些學者更傾向于使用統治/支配(domination

35、)這個概念。這派學者先有韋伯,后有如Bourdieu之類的新馬克思主義者,Bourdieu認為domination比exploitation更能體現政治的實質,政治權力運用的實質。韋伯認為,權力這個概念當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又有其不足:它只是描述了一種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使得行使權力的人得以使自己的意志得到實現。但權力概念并沒有指明行使權力的人用何種資源來壓倒他在實現自己意志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反抗。統治這個概念則將重點放在了他所運用的資源及受到的限制上。換句話講,它的著眼點在于可以使權力得以有效運用的社會秩序。用韋伯自己的話:“統治應該稱之為在可以標明的一些人當中,命令得到服從。”韋伯將統治的方

36、式進行了分類,主要是分成了三大類,并重點考察了它們的合法性。韋伯認為,合法統治有三種純粹的類型:合理的、傳統的、魅力的。合理的統治建立在相信統治者的章程所規定的制度和指令權力的合法性上,他們是合法授命進行統治的。這種統治方式的經常例子是國家機構,但也包括大的公司、教會乃至政黨,其典型方式是行政官僚體制。合理的統治的可信性的核心在于它是合法的:你不是在服從于它,你只是在服從法律;你不是服從于統治者個人,而是服從于一個非個人的、合法的、經常是你自己同意的制度,其目的是滿足管理的職能。傳統型統治的基礎或合法性存在于傳統、習俗、集體記憶、歷史之中。由于時間的推移,由于條件反射的建立,人們認為這種政治權

37、力是自然的,是應該服從的,而不再去探究權力的來源和基礎。這種習俗、信仰可以通過教育的手段一代代地傳遞下去。這種統治的典型形式是君主和臣民之間的關系,是領主和佃農之間的關系。按照韋伯的觀點,在20世紀的歐洲,這種統治方式已經成為歷史。但其遺留痕跡可以從人們的某些行為中觀察到,即人們僅僅因為習慣、習俗的力量而服從。魅力型統治與前兩種統治類型的區別之一是:后者可以是或一般是非人格化的,前者的基礎則是個人的魅力、吸引力。是一個具有超凡能力、魅力的領導人憑借人民對他的仰慕而行使政治權力。它可以是一個部落、城邦中的煽動家對群眾的吸引,是宗教領袖對教徒的吸引,或是一個動輒舉行公民投票的政治家對人民的吸引。比

38、起前兩種統治方式,魅力型統治不夠穩固、穩定,僅憑統治者的技巧和魅力,如給人民及官僚一些物質利益,如在他們之間造成沖突和混亂以便需要裁判者、救星和希望;但是也可以相當有效,特別是當人民處于狂熱狀態時。還要指出的是,這種統治類型與前兩者并不矛盾,而是經常重合。而當領導人失去魅力時,特別是權力交接時,該方式又經常回歸到前兩種正常軌道上來。StewartClegg在其著作Power,RuleandDomination(Londres,1975)中繼承了葛蘭西的新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統治便是對權力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在他的心目中,統治與傳統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剝削概念相似,但內涵更加寬泛、更容易理解。統治不

39、僅指的是對生產資料的占有,也包括對傳播手段和強制手段的控制。能否在一定的生產方式內掌握統治權,決定了一個階級在該生產方式內的不平等地位。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的多數政治學家持一種相當現實主義的觀點,將政治權力的運用簡單地理解為控制、支配與統治,而這與統治者是否執行了有利于被統治者的政策并不矛盾。事實上,當被統治者的利益得到重視、保護之后,或者最好是在他們心目中有一個與統治者的共同利益時,控制與支配才是最為有效的。第三節政治權力的合法性問題政治權力的合法性問題是政治學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韋伯對統治類型的分析,在某種意義上便是對政治權力合法性的證明。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可以做更加細致一些

40、的探討。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對于政治權力合法性基礎的論述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天命說,包括中國的天命,西方的君權神授 繼承說拯救說 道德說 才干說暴力說金錢說人數說 契約說 合法說(狹義的法)合理性、必要性說科學說、生產力說第二章國家國家的一般定義:西塞羅共和國:國家乃人民之事業,而人民是許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結合起來的集合體。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國家是一種制度性的權力運作機構,它在實施其規則時壟斷著合法的人身強制。Duguit:國家是一種人群組織,在這個組織中,人被區分為統治者及被統治者。Bodin:共和國是對公共事務的主權性管理。恩格斯:國家無非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機器。總

41、之,是一個成長于社會之中而又凌駕于社會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為基礎的、帶有相當抽象性的權力機構。如果我們將一國之內的諸組成部分依范圍大小列一個表,則國家的位置大概是:社會政治國家政府。祖國與國家的區別:前者是一個地域、文化、歷史、宗教、有時是民族及人種概念,而國家是一個政治權力機構。國家與政府的區別:在國家與政府的關系上,有時國家與祖國的概念不分。在分得十分清晰時,國家大于政府,尤其是國家是主權者的同義詞,而政府只是國家的仆人、權力的執行者、被委托人。但在國際舞臺上,國家的概念比在國內政治中寬泛很多。此時國家是國際法中的主體,是該國范圍內的整個社會的代表,是這個國家全體人民的代表,與國內政治中

42、的祖國十分相近。第一節國家的起源?國家不是與市民社會一起誕生的,它是人類社會生活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或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是社會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它應當是一個歷史現象,即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誕生,又會在一定階段消失。?西方政治學界對國家起源的研究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對人類不同的政治社會形態進行比較,以看出相對于其他政治權力組織形式,現代國家的特殊性。一種是對西方國家的發展軌跡進行歷史的觀察與描述。?第一種思路的結果是對現代國家三個特點的總結(即國家起源的三個標志):1)統治者及官員的專業化。2)權力中心的集中化。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統一的、金字塔形的法律體系(在法制國家內:憲法

43、法律法規行政命令)或規范體系。3)政治權力的制度化、非人格化、非家族化。這首先意味著抽象的公共權力與執政者的分離:執政者不是國家、不是公共權力本身,而只是它的一定時期內的執行者,或最多是代表。它還意味著公共權力的行使應嚴格限制在法定的范圍之內,其運用應嚴格遵守現行法律,而非統治者的個人好惡,要去除一切不確定性。通過第二種思路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國家是在市民社會中逐漸生長起來的,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被人創造出來的。它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在西方:以希臘城邦為代表的城邦制國家(City-State,Etat-Cit后一帝國(馬其頓或羅馬)一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Etat

44、-Nation)。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國家出現得比較早,且形式少有變化。秦王朝便已經奠定了中國現代國家的基礎。在西方,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大概首先從13世紀的英國、法國開始,其典型特征是王權與教權、封建主權力的斗爭,而在此過程中,國家相對于市民社會的獨立性也日益凸顯。第一個階段是王權與教權的斗爭;第二個階段是消除農奴、佃農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使得全國人民都只有一個上級:國王。在革命之后,這種對國王的忠誠轉化為對民族的忠誠,對祖國的忠誠,則現代意義上的公民就出現了。第三個階段是各種政治機構、行政機構的出現,如市鎮議會、如各種咨詢機構(逐漸演化成政府各部)等,這是現代官僚政治的開始。第四個階段是

45、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關系的日益法制化。這個過程可以從英國大憲章算起,而到1628的PetitionofRihts和1689的BillofRights初步得以實現。它將政治權力及其運用規范到了一個成文法的框架之內,成為了后來代議制的先聲。到了北美獨立戰爭,特別是法國大革命,這一過程基本完成:制訂了成文憲法,制訂了人權與公民權法案,使得個人可以對抗國家的胡作非為。在中國,國家的形成要比西歐早得多,且中間沒有如中世紀般的中斷。大概春秋末年、戰國以后,各諸侯國已經走上了非封建化的道路,國家的基本特征和職能已經具備。到了秦王朝統一中國后此過程基本結束。此時的中國當然不是一個法制國家,但法制化并非國家的核

46、心特征。在西方,國家起源的動力來源于沖突及社會各角色面對沖突而采取的對策。第一個動力來源于卡羅琳王朝解體后領主之間的軍事對立。隨之產生的不斷互動導致了國家權力的中央集權化。第二個動力來自于經濟的發展:西歐經濟在1516世紀后的迅速發展造成了社會階層的多元化及他們利益的互相沖突。各階層都無法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都無法獨占政治權力及經濟權力,無法否定他人的利益。為了不同歸于盡,只好采取妥協、協商的辦法,只好求助于一個相對超然而又強大的公共權力。這些在1517世紀間成型的西歐民族國家,一經建立便面對著無休止的外部威脅和沖突,便處于不斷的戰爭之中(一直到1945)。為了應付戰爭,它們需要增加稅收

47、并將其更加制度化,需要建立完善的系統的官僚體系以治理內政、動員兵力,需要在民眾中喚起愛國主義情緒,需要建立一支強大的常備軍正如湯因比所說的挑戰/應戰機制。這個機制使得國家更加完善、現代化、強大。馬克思主義對國家的起源做了自己獨特的解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有自居于社會之

48、上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列寧國家與革命:“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在階級矛盾客觀上達到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程度,便產生國家。反過來說,國家的存在表明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恩格斯認為,國家是在氏族組織瓦解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與氏族組織既有著歷史的聯系,又有著原則的區別。區別主要是:1)國家是按地域劃分居民的,而氏族是以血緣劃分的。2)特殊的暴力機關的建立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與西方資產階級學者的觀點的核心不同在于:前者認為國家表明了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而后者認為國家是各階級之間利益沖突的裁判者。第二節

49、國家的要素及類別我們已經談到過,有時國家并不僅僅意味著行使于市民社會內部的政治權力,而是意味著在政治意義上的這個社會本身,如在國際關系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20世紀初的幾位法國和德國學者如Jellinek,Laband,CarredeMalberg,創立了國家三要素的理論,強調了政治權力與領土、人民的統一。國家三要素理論可以如此概括:當在一個固定的領土范圍內居住著一個人民(經常是同一民族或有共同的認同感),而在這個人民中又行使著一個合法的政治權力時,便存在著國家。所謂領土,在現在世界中是三維的:領土、領海、領空。作為國家的基本要素,領土并不只是供人居住的一片土地,它同樣構成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

50、的歷史、文化、宗教記憶的一部分,是這個國家的象征,是聯系人民、使他們自我認同及互相認同的紐帶。有時這后一個作用甚至引起不同種族、人民之間的沖突,如科索沃、耶路撒冷。最理想的領土邊界當然是自然邊界:高山大河。但在更多情況下,現代國家的邊界是條約邊界。在1920世紀,邊界的神圣性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成為了國家主權的載體。而20世紀末年,隨經濟的發展及各國間的相互依賴和交流,邊界的重要性又有變化的新趨勢。所謂人民,在過去、特別是在西歐,首先是指一個民族。在現代,則是指所有服從于一個主權權力的人民。它可以是一個民族,也可以包括若干民族;可以是本國人,即通過血緣關系得到此地位的人,也可以是歸化了的

51、外國移民,當他們離開自己的國土時,并不失去本國人民的資格。人民并不僅僅是國家的臣民。在現代國家中,它首先是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角色,是一個國家政治權力合法性的唯一來源,是一國的主權者。按照自然法理論及現代民主理論,它在國家權力出現之前便已存在,或者說國家是他們的創造物。在國內政治的領域中,人民更多地是被定義為公民,即有權參加政治事務的人。它超越了人們在經濟地位、文化、職業上的不同,使人們有了一個新的共同身份。合法的政治權力(政府),是一國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一個法人。國家意志因而與統治者的個人意志不同。在國內事務中,它合法地管理著人民,公正地處理人民之間的沖突,以及作為中央權力處理與其他

52、國內法人的關系。它壟斷著合法的強制權,單方面制訂法律規范,是一個權力機構。當然在現代法治國家中,公共權力也必須在它制訂的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國家的分類:在人類學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國家分為單一民族國家或多民族國家。在政治學意義上,我們可以將國家分為君主制國家或共和制國家、民主國家或專制國家在政治經濟意義上,我們可以將國家分為自由主義國家或社會主義、國家干涉主義、國家保護主義國家(EtatProvidence。但我們這里的分類是公法意義上的,即將國家分為單一制國家unitarystate-Etatunitaire(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的)與聯邦制國家federalstate-Etatfderal(

53、還有所謂的邦聯制confedercyofstate,但在我們這里,一個邦聯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聯盟,其中每一個都保留著它的主權權力)。單一制國家的基本特征是中央政權壟斷著全部憲法性權力,特別是立法權及司法權。從這個意義上講,其實單一制國家都是集權式的。單一制國家可以是中央集權型的,也可以是地方分權型的(地方分權的定義,其與權力下放deconcentration和聯邦制的區別)。聯邦制國家是指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分享憲法性權力,其方式及份額(程度)各國亦不完全相同。第三節國家的一般功用所謂國家的功用,主要是指國家的職能,但也可以指該職能的運行方式。在歷史上,國家的職能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

54、人們對此問題的認識也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國家的職能可以分成三部分:a.議決(ddibration)的功能:通過法律、決定戰爭或和平;b.執行的功能;c.判決的功能。洛克政府論:國家的功能可分為立法權、執行權與對外權三種。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國家的功能應分為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種,這三種權力應嚴格劃分開來,由不同的機構來執掌,并實行相互的制衡。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目前西方各國都遵循著分權制衡原則,但實際上這三種權力在運用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現象,立法權不可能完全壟斷立法的權力,正如行政權也不可能壟斷管理行政的權力一樣。如下表:功能?參與機構?立法?議會政府(法律創

55、制權、行政法規)最高法院或憲法法院(司法解釋、違憲審查)?行政?政府議會(信任投票)最高法院或憲法法院(司法解釋、違憲審查)?司法?法院議會或行政權(大赦)?如果按照系統論的觀點,則我們對不同政體形式和意識形態的國家的職能可以有另一種更加整體而抽象的分析方法:國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環境即整個社會(environnement)之間在進行著不斷的相互影響,它在環境中獲取自己的行動能量、資源;反過來講,它又要滿足社會的要求,并在社會中對各種價值進行分配。按照這種理論,國家的職能或曰活動可以被定義為以下兩種:1)對社會資源的動員,2)對社會生活的管理。1 )對社會資源的動員。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掌握必要的人力、物力資源,便不可能開展任何有效的活動。因此要想履行自己的職能,國家首先要具備自我生存、延續的手段。而歷史上大部分政權的危機都起源于國家掌握的資源不足。國家對社會資源的動員首先表現在人力資源上。動員的規模隨國家的規模、特別是國家的性質不同而差異極大。在對人力資源的動員形式上,最合理的應屬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