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原理總復習第一節_第1頁
城市規劃原理總復習第一節_第2頁
城市規劃原理總復習第一節_第3頁
城市規劃原理總復習第一節_第4頁
城市規劃原理總復習第一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城市規劃原理 總復習(1)1.1 1.1 城市形成與發展城市形成與發展1.1.1 . 城市的概念與本質城市的概念與本質1. 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形成城市形成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具有自然優勢: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應等。 經濟發展水平 政治組織 2. 城市規劃對城市的定義城市規劃對城市的定義國標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城市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為主要特征的居民點。包括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市和鎮。” 在中國,非農業人口2,000人以上設鎮;非農業人口60,000人以上設市。 城市區別于農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產業結構、人口規模、居住形式的聚集度1.3城市化城市化1. 城市化的定

2、義城市化的定義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1. 人口職業的轉變2. 產業結構的轉變3. 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 2.城市化的進程與特點城市化的進程與特點1). 表現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農業、工業及其它行業的比重此消彼長,不斷變化 城市化水平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成正比 第二、三產業發展的同時,農業現代化、農業剩余勞動力成為城市化的推動力2). 歷史進程初期階段 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緩慢,30%中期階段 經濟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60%穩定階段(后期) 農業現代化已完成,人口轉化趨于穩定,城市化水平達70%90

3、%。2.1 2.1 古代的城市規劃思想古代的城市規劃思想1 . 中國中國 禮制思想影響了中國古代城市的布局。西周周禮考工記記述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戰國時代的管子 度地篇認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從思想上打破了周禮單一模式的束縛。周王城復原想象圖8唐長安復原想象圖唐長安城,由宇文愷負責編制。特征:布局嚴整,分區明確,體現了以宮城為中心,“官民不相參”和便于管制的指導思想。里坊制在唐長安得到發展。元大都復原想象圖 元大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全按照城市規劃修建的都城。特征:布局強調中軸對稱,在幾何中心建

4、中心閣,體現了周禮考工記中王城的布局制度。城市規劃思想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東京復原想象圖北宋中葉的開封城,出現了開放的街巷制街巷制。特征:由羅城、里城、皇城三重城構成;平面形狀并不方正規則;分區自由,市分布全城;道路丁字、井字相交。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成的。特征: 恢復傳統的宗法禮制思想,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傳統城制。 布局藝術上更加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商業中心較為集中。 里坊制度已不是嚴格管理的里坊制度。 清北京城已有了園林的規劃。清代北京復原想象圖1. 現代城市規劃的早期思想現代城市規劃的早期思想 霍華德的“田園城市” 特點: 兼有城和鄉二者的優點 城市平面為圓形,

5、由一系列同心圓組成, 可分為市中心區、居住區、工業倉庫地帶以及鐵路地帶。 市中心中央為中心花園及公共設施。 是一種前驅性的城市模式,具有比較完整的城市規劃思想體系。霍華德構思的城市組群1/6片段的田園城市示意2.2 現代城市規劃學科的產生、發展及主要理論現代城市規劃學科的產生、發展及主要理論柯布西埃的“新建筑運動”對現代城市規劃的影響 勒柯布西耶關于改建巴黎中心區的建議,在規劃中,原有的巴黎將被一新城鎮計劃所取代,只有巴黎圣母院及少數的歷史性建筑被保留下來。 勒柯布西耶的城市規劃理論被稱為“城市集中主義”。他的城市規劃觀點有四: 傳統的城市已出現功能的老化,重視使用功能。 城市擁擠問題可用提高

6、城市密度解決。 主張調整城市內部的密度分布。 城市的布局形式可以容納一個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布局系統。巴黎中心區改建規劃2.2.3 現代城市規劃學科主要理論及發展現代城市規劃學科主要理論及發展1、城市發展模式理論有機疏散理論 (沙里寧) 沙里寧提出的為緩解城市過分集中所產生的弊病而提出的關于城市發展及其布局結構的理論,主張城市分散發展。以赫爾辛基規劃為代表。赫爾辛基規劃2.3 當代城市規劃的主要理論和實踐當代城市規劃的主要理論和實踐2.3.1 當代城市規劃的主要理論當代城市規劃的主要理論1.雅典憲章(1933) 提出四大功能分區: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形成功能主義城市理論思想。雅典憲章圖解

7、 將城市空間按特定的功能要求分為若干領域; 每個領域內部追求均質與純化。 領域與領域之間的關系建構在特定計劃的通道聯系上。2.3 當代城市規劃的主要理論和實踐當代城市規劃的主要理論和實踐2.3.1 當代城市規劃的主要理論當代城市規劃的主要理論2. 馬丘比丘憲章(1977) 提出功能融合,否定雅典憲章提出的機械分區。指出人的相互作用與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據。 提出規劃必須在不斷發展的城市化過程中反映出城市與其周圍區域之間基本的動態的統一性,并且要明確鄰里與鄰里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以及其它城市結構單元之間的功能關系。3. 華沙宣言(1981) 人 + 建筑 + 環境 4. 環境與發展宣言與21世

8、紀議程 可持續發展2.4 當代城市規劃的思想的變革當代城市規劃的思想的變革1. 當代城市規劃思想的變革當代城市規劃思想的變革1. 由單向的封閉思想方法專向復合發散型的思想方法2. 由最終理想狀態的靜態思想方法轉向動態過程的思想方法3. 由剛性規劃的思想方法轉向彈性規劃的思想方法4.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轉向引導性的思想方法3.1 3.1 城市規劃的任務城市規劃的任務3.1.1 3.1.1 城市規劃城市規劃 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3.1.2 3.1.2 城市規劃的任務城市規

9、劃的任務p 配置空間資源p 提高城市運作效率p 發展與生態協調p 引導和控制目標p 促進房地產市場運作3.1.3 3.1.3 城市規劃的作用城市規劃的作用p 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p 作為政策形成和實施工具p 作為未來空間架構3.3 與其它規劃的關系3.3.1 與區域規劃的關系與區域規劃的關系關系關系:都是在明確長遠發展方向和目標基礎上對特定地域特定地域的各項建設進行綜綜合部署合部署,在范圍大小、規劃內容重點和深度方面有所不同。點面關系點面關系。3.3.2 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關系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關系關系:關系: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是城市規劃的依據依據,城市規劃是對國民經濟

10、和社會發展計劃的落實落實。3.3.3. 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關系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關系關系關系:存在嚴重的分歧,尤其在規劃層次方面,意見相左。3.3.4 與生態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的關系與生態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的關系關系關系:城市環境保護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屬城市專項規劃城市專項規劃。城市生態規劃則致力于將生態學思想和原理滲透于城市規劃的各個方面和部門,使城市規劃“生態化生態化”。4.1 城市規劃的原則、基本內容與工作特點 4.1.1 4.1.1 原則原則 1.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 2.歷史環境與未來環境的和諧 3.社會集團之間的和諧 強調公平、民族、宗教、社會地位等4.1.34

11、.1.3 工作特點工作特點 1. 綜合性 具有廣泛性 2. 法制和政策性 國家政策、法規,自身的法制性 3 .地方性 地方個性特點 4. 長期和經常性 社會的發展、因素的變化 5. 實踐性 反映實踐中的問題4.2 各層次規劃編制的主要任務和內容各層次規劃編制的主要任務和內容 城市規劃編制分總體規劃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詳細規劃兩階段。相對應層面上分城市城市發發展戰略展戰略和建設控制引導建設控制引導。城市規劃總體詳細發展戰略規劃綱要總體規劃建設控制引導詳細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分區規劃4.3.4 自然環境的調查研究自然環境的調查研究 用地適用性評定將用地分為三類用地一類用地:適合建設用地;

12、二類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三類用地:不適宜修建用地。名稱絕對高度(m)相對高度(m)名稱絕對高度(m)相對高度(m)極高山5001000高丘陵200500200高山350050001000低丘陵20050050200高中山100035001000高原1500200中山100035005001000高平原20015002050低中山10003500200500低平原20020低山5001000200500表:我國地形的分類項目坡度項目坡度工業0.5%2%鐵路戰場00.25%居住建筑0.3%10%對外主要公路0.4%3%城市主要道路0.3%6%機場用地0.5%1%次要道路0.3%8%綠地可大可

13、小表:城市各項建設用地適用坡度5.1 5.1 城市用地城市用地 5.1.2 .城市用地的概念城市用地的概念 指城市規劃區范圍內賦以一定用途與功能的土地的統稱。是用于城市建設和滿足城市機能運轉所需的土地。 包括:已建成的用地建成區; 尚未開發的用地;廣義的還包括規劃區內的非建設用地; 5.1.3土地屬性土地屬性 1. 自然屬性 不可移動性; 2. 社會屬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打上社會發展的時代烙印;影響社會發展進程。 3. 經濟屬性 價值體現。 4. 法律屬性 5.1.5 城市用地的歸屬與管理城市用地的歸屬與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農村集體所有制。 城市市區

14、的土地屬國家所有。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單位和個人雖無土地產權,但可以通過合法手續獲得土地使用權,在有效的使用期內,同樣受到法律保護。5.2 城市用地規劃 城市規劃的設計的基本領域包括:用地用地+道路道路+綠化綠化+市政市政+其他。其他。其中,用地是規劃的核心核心,是規劃原則意圖的落實和體現。5.2.1 城市用地構成城市用地構成1. 城市用地分類 按國標分:10大類,46種類,73小類(1) 居住用地 R 小區以下,各類成片或零星用地,并該范圍內的公共設施、道路及中小學、幼托用地都列入。(2) 公共設施用地 C(3) 工業用地 M(4) 倉儲用地 W(5) 對外交通用地 T(6) 道路廣場

15、用地 S(7) 市政公用設施用地 U(8) 公共綠地 G(9) 特殊用地 D(10) 水域和其它 E4. 城市綠地 (2) 城市綠地分類及其用地指標 分類 新分類標準: 5大類、16中類、9小類。 5大類分為: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其它綠地(3)指標p 統計:垂直投影面積, 93年頒布標準: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綠地率、綠化覆蓋率現為:人均公園面積、人均建設用地綠地、城市建設用地綠地率綠地率:綠地在一定用地范圍內所占面積的比例。綠化覆蓋率:各種植物垂直投影面積在一定范圍內所占面積的比例。第六章第六章 城市發展戰略城市發展戰略6.1 城市發展戰略及其背景研究城市發展戰略及其背景研究

16、6.1.1 發展戰略的概念發展戰略的概念1. 含義 國標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城市發展戰略指“對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所作的全局性、長遠性和綱領性的謀劃”。2. 內容 城市發展戰略的核心是要解決一定時期的城市發展目標和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 戰略目標:包括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城市建設目標,環境質量指標 戰略重點: 競爭中的優勢領域;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建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 (有階段性,戰略重點轉移) 戰略措施:基本產業政策;產業結構調整;空間布局的改變;空間開發的順序; 重大工程項目的安排等。6.1.2 發展戰略的背景研究 對城市發展戰略進行研究,首先應對區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國土規劃、

17、土地利用規劃等有基本的了解。1.國土規劃 泛指有關國家用地規劃的行為,對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進行全面規劃。包括土地、水、礦產、生物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2. 土地利用規劃 基本內容包括土地用途分區和總體指標確立。p全國、省級、地級土地利用規劃應劃定主要的農田保護區、土地管理區、土地復墾區、土地開發區等p縣鄉級劃定土地用途分區,按農業用地區、種植園用地區、林業用地區、牧業用地區、城鎮建設用地區、村鎮建設用地區、獨立工礦用地區、自然與人文景觀區及其他用地等九類用地劃界。p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國土規劃的專項控制和有機組成部分。3. 區域規劃 根據國家或地區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長期計劃及設想

18、,對一定地區范圍內在綜合分析評價各種自然、技術因素和條件的基礎上,作出的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建設的安排。4. 城鎮體系規劃 城鎮體系規劃的內容“一化二系三結構”。p 預測各發展階段區域城市化水平;p 規劃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以及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系統和區域生態環境系統;p 研究各城鎮的人口規模(規模等級結構)、各城鎮在體系中的職能分工(職能結構)以及城鎮的布局空間結構。6. 2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城市規劃綱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城市規劃綱要6.2.1 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狀況、地位、優勢、潛力和制約因素分析,確立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制定城市發展的規劃以及實現

19、規劃目標的主要對策和措施。6.2.2 城市總體規劃綱要 p 研究確立總體規劃的重大原則,作為編制總體規劃的依據。p 是城市建設戰略性的規劃構思。 6.3城市性質和類型城市性質和類型6.3.1 城市性質定義城市性質定義 國標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城市性質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區、國家以至更大范圍內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擔負的主要職能。” 城市性質代表了城市的個性、特點和發展方向。 6.3.2 城市職能及其類型城市職能及其類型 1. 城市職能 國標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城市職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內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承擔的分工”。6.3.3 城市性質的確定及其方法城市性質

20、的確定及其方法 一般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和確定城市的性質:(1)城市的宏觀綜合影響范圍; 城市的宏觀影響范圍往往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綜合的區域,是城市的區域功能作用的一種標志。(2)城市的主導產業結構 強調通過對主要部門經濟結構的系統研究,擬定具體的發展部門和行業方向。(3)城市的其他主要職能 其他主要職能是指以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用為內涵的宏觀范圍分析和以產業部門為主導的經濟職能分析之外的職能,一般包括歷史文化屬性、風景旅游屬性、軍事防御屬性等。 6.3.4 城市產業分類p 主導產業主導產業:是城市經濟的支柱部門,也是城市地區的專業化部門。是城市經濟的核心,是左右城市經濟發展規模、帶動城市經

21、濟結構成長、推動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部門。p 輔助產業輔助產業:又稱與主導產業相關聯的產業,是圍繞主導產業而發展的協作配套產業和服務性產業。為主導產業提供產前服務,提供原料、材料等生產;對主導產業的產品或“三廢”進行再加工的產業,或是由主導產業派生出來的關聯部門。p 基礎產業基礎產業:是城市經濟系統運行和發展的基礎,包括為城市消費服務的自給性生產和交通、動力、供水以及科研、行政、文化、教育、衛生、貿易、金融、財務等產業。6.4城市規模城市規模6.4.1 城市規模概念城市規模概念 國標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城市規模是指“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總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6.4.2 城市人口規模城市

22、人口規模 1. 城市人口規模計算中基數的確定 包括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所有居住人口: 城市非農業人口; 居住在城區的非農業人口; 一年以上的暫住人口。 6.4.3 6.4.3 城市用地規模城市用地規模 根據人口規模預測的結果和國家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確定。 用地規模 人口用地指標6.4.4 6.4.4 城市環境容量城市環境容量 1. 城市環境容量是環境對于城市規模及人的活動提出的限度。 2. 人口容量 Pbs 其中:b為城市平均人口密度(萬人/KM2) s為城市用地規模。 用地容量: 城市發展規劃所需的用地面積; 城市范圍內保證城市人口生活的副食品生產的蔬菜、畜牧用地面積。 3. 自然環境容量 水資

23、源、大氣容量、工業容量、交通容量6.5 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6.5.1. 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核心思想: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3. 中國21世紀議程上海行動計劃所確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和戰略重點 戰略目標:高效繁榮的經濟;有序公正的社會;優美和諧的生態。(三位一體) 戰略重點:(1)以高科技為主導,發展知識經濟;(2)推行環境無害化技術,發展循環經濟;(3)調整城市布局,改善城市交通;(4)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加強資源保護;(5)調整能源結構,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24、;(6)強化能力建設,建立可持續發展支撐體系。第七章第七章 城市總體布局城市總體布局7.1城市功能結構與形態城市功能結構與形態7.1.1 城市功能城市功能p 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也稱城市職能,是由城市的各種結構性因素決定的城市的機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 p城市功能的特征: 整體性; 結構性; 層次性; 開放性。發展階段對比項目17821845年18451892年18921948年1948年技術創新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鐵路、交通運輸革命冶金技術進步電力、化工和內燃機發明電子技術的革命、全球網絡化城市產業結構農業部門占主體、制造業比重上升

25、、服務部門比重小制造業比重上升、服務部門增加、農業比重下降制造業站主要地位、服務業比重加重、農業比重減少第三產業為主體、第二產業30%、第一產業5%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6%左右、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圍繞舊城擴大城市化水平13%左右,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郊區化開始城市化水平25%作用,產業向郊區遷移、城市分散化發展城市化水平42%左右,城市中心區呈現衰退城市功能生產功能生產、服務功能生產、服務、集散和管理功能文化、創新功能世界經濟增長重心倫敦到利物浦城市群雛形大巴黎地區,萊茵-魯爾地區紐約至波士頓地區形成大片城市群東京、名古屋至大阪城市群表:城市功能演變與社會發展進步的對比關系p 城市結構 國

26、標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城市結構是“構成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時間形成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與相互制約的關系” 。城市結構包含有多方面的內容: 經濟結構; 社會結構; 政治結構; 空間結構等。空間結構是社會經濟結構在土地使用上的反映。 7.1.2 城市結構城市結構 7.1.3 城市形態城市形態 國標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城市形態是“城市整體和內部各組成部分在空間地域的分布狀態。” 通常指城市建成區的平面形狀、內部功能結構和道路系統的結構與形態。 城市形態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或為自然發展的結果,或為規劃的建設的結果。這兩者往往是交替著起作用的。7.1.4 城市功能、結構與形

27、態的關系城市功能、結構與形態的關系p城市功能是主導的、本質的、是城市發展的動力因素。p城市結構是內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構成的主體。p城市形態是表象的,是構成城市所表現的發展變化著的空間形式的特征。功能結構形態表征城市發展的表征城市增長的活力城市形象的魅力涵義 城市存在的本質特征 系統外部作用的秩序和能力 功能締造結構 城市問題的本質性根源 城市功能活動的內在聯系 結構的影響更為深遠 城市功能與結構的高度概括 映射城市發展的持續和繼承 鮮明的城市個性和城市特色相關的影響因素 社會和科技的進步和發展 城市經濟的增長 政府的決策 功能變異的推動 城市自身的成長與更新 土地利用的經濟規律 政府的決策

28、功能的體現 市民價值觀的變化基本構成內容 城市發展的目標進取、 發展預測、戰略目標 城市成長方法與手段的制定 空間、土地、產業、社會結構的整合 人與自然的和諧 傳統與現代的共存 物質與精神文明并進 城市設計的成果總體要求強化城市綜合功能 完善城市空間結構 創建完美的空間形態城市功能、結構、形態的相關性分析作為變革的推動力作為目標的推動力7.2 城市總體布局的基本原則7.2.1 整體協調、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整體協調、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7.2.2 7.2.2 城鄉融合、力求系統綜合、時空發展有序城鄉融合、力求系統綜合、時空發展有序7.2.3 7.2.3 增強區域城市觀念、重在區域整體發展增強區域城市觀念、重在區域整體發展7.2.4 7.2.4 體現政策、突出重點、帶動全局體現政策、突出重點、帶動全局7.3 7.3 城市總體布局的綜合協調城市總體布局的綜合協調7.3.1 內部結構與外部結構協調發展7.3.2 城市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的協調發展7.3.3 城市局部地區與整體布局相結合7.3.4 城市近期建設與遠期控制相結合 7.4 城市總體布局模式城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