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傳統文化之節日民俗”復習微寫作訓練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節日文化內涵豐富,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請選定個節日,針對特定的對象寫一段抒情文字。(150字左右)要求:對象明確;抒情真實自然;語言精練得體【春節的文化內涵】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
2、要開始。民間把 農歷臘月二十三到年三十的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故春節有辭舊迎新之蘊含。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 “年” 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 “年” 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過去呢?要用鞭炮轟 ,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故春節有除穢祈福之說。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 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 離家在外的孩子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 ,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
3、,守歲是最重要 的年俗活動之一。家家戶戶準備年貨,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 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新年寄語,也就是春聯。屋里張貼色彩鮮 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為節日增添了喜慶氣 氛。故春節又有舉家團圓、吉慶祥和之意。待初一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 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
4、 圓飯、走親戚、看朋友、祭祖等活動。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洋溢在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還有舞獅子、耍龍燈、 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一直要熱鬧到 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結束。【參考答案】案例1、托物抒情又是一年春節到,我被這辭舊迎新、舉家團聚、圍席歡談的歡愉氛圍所深深感染:聽,那帶著脆響 的爆竹,祛除了舊年的沉穢,送來了新年的吉慶;看,那艷紅逼眼的桃符,驅散了過往的煩憂,兆示了 來年的安泰;聞,那滿盤騰香的餃子, 寓意著歲月的更替, 包裹著團圓的幸福。 這紅火、熱鬧的春節啊, 寄托著中國人怎樣不老的情愫(149字)案例
5、2、借事抒情又建新年爆竹聲,窗外燈火通明,煙火絢爛。親愛的姥姥,您還好嗎?因為高三學業緊張,今年我 不能回老家看您了, 可是您的爆竹一定要備全了呵。還記得幼時的我被您牽著去買爆竹,貪玩的我總是要買許多許多,您為了讓我高興,都一一答應下來:還記得幼時的我是那么莽撞,一次不小心讓爆竹炸到了手,痛得直叫喚,而您牽著我,眼中滿是自責的淚花。姥姥,孫兒現在已長大,不需要您那么費心 了。我希望明年能回老家,牽著您的手,跟隨您蹣跚的腳步,一起去聽那熱鬧的爆J看那美麗的煙花【元宵節文化內涵】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 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
6、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 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元宵節又稱為 土 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 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 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 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 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 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 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 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
7、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 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 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 湯圓”,這些名稱 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的元
8、宵節還有 走百病”的習俗,又稱 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 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 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說起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坊間流傳的兩首童謠做了很好的揭示。其一云:芷月元宵燈,外婆愛外甥(外孫)。送來紅紅桔子燈,吉利又添丁。”其二云: 元宵節,鬧花燈,人們個個都歡騰。大街小巷做花燈,滿街都是紅燈籠。”前者道出了元宵節的祈生意蘊,后者道出了元宵節的狂歡精神。祈生,就
9、是對生殖的渴望和追求,既包括祈子,也包括祈年。祈子盼的是人丁興旺,祈年盼的是莊稼豐收。元 宵節的祈子活動總是與燈聯系在一起。這一方面與燈火通常被視為生命的象征有關,一方面與燈”與人丁的丁 ”音相近、形相似有關。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狂歡節,元宵節中的狂歡是通過對日常生活秩序、制度規范的一系列顛覆和 突破來實現的。辛棄疾元夕詞一句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可以說明南宋都城臨安元宵節活動的豐富多彩。總之,元宵節的夜晚是被皎潔如輪的圓月、異彩紛呈的煙火、 千姿百態的花燈照亮了的,元宵節的街衢是被雜陳的百戲、精妙的歌舞、游觀的人群充實了的。中國 諸多傳統節日中再沒有一個節日像它這樣
10、流光溢彩,聲色交映。【清明節文化內涵】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例如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 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來源于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于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
11、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 象征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后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 過去”的懷念和感謝。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后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 日,前者懷舊悼亡,后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系。 禁火是為了出火, 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于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收歸
12、名下。同時,上巳節上巳春嬉”的節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節。到了明清以后,上巳節退出了節日系統,寒食節也已基本消亡。春 季只剩一個清明節。清明節是幾乎所有春季節日的綜合與升華,清明節俗也就具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其他傳統大節不一樣,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 節俗”的綜合節日。清明從節氣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時天氣回暖,到處生機勃勃,人們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可謂順應天時,有助于吸納大自然純陽之氣,驅散積郁寒氣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唐代開始,寒食與清明并列放假, 不同年號分別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趨都市化的時代,也是民俗向娛樂方向發展的時代。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特地規定太學放
13、假三日,武學放 假一日。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盛世清明圖景。清明掃墓與踏青,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宋以后慢慢融為一體,并不斷地被賦予肯定的文化意義。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系起來,認為清明節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文化意義類似西方感恩節。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系,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 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后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系,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這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
14、演進, 清明節較早出現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娛樂轉化的趨向,清明祭墓成為踏青春游的假日時光。 因柳樹為春季應時嘉木, 插柳與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風習時尚。 民國時 期,插柳日還曾一度成為 植樹節”。但不管如何衍變,追悼與祭祀是中國人過清明的最重要內容。無論從起源還是從其流變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清明節的兩個象征意義,一是感恩紀念,二是 催護新生”【端午節文化內涵】端午節是什么?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端午節就是買回粽子嘗嘗鮮。 粽子到處可以買到,而諸如艾葉、菖蒲、香包這些端午節民俗用品卻很少看到。其實,端午節具有兩大很有內涵的主題:一是消災避疫,一是悼念屈原。 這兩大主題自六朝之后就一直存在于端午節的習俗之中
15、。從端午節的起源來看,消災避疫是端午時節的原始主題,這種節俗用今天的眼光為看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濕熱的夏季非常難熬,也是傳染性疾病高發季節, 人們還無法完全避免高溫的不適與瘟疫的威脅。因此在處于陰陽二氣轉換的端午時節,必然會選擇傳統的文化手段來護衛生命。端午傳統節俗中的戴五色線,門口掛艾蒿、菖蒲或艾“衛生節”。蒿煎水洗浴,佩戴裝有藥草的香包等,都有著實際的生活輔助意義,因此也有人將端午節稱為 東漢以后,楚地民眾將追悼屈原納入端午節俗之中,對端午食粽與飛舟競渡的節俗進行新的詮釋。人們已不滿足于此前對生活習俗的一般性解釋,而是將節日習俗與歷史人物的紀念并聯起來。端午節正 是因為加入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16、這一層意義,使得這一平常的夏季節日,在唐宋之后逐漸升華為一個 全國性的民俗大節。一般來說,古時端午節有七個習俗:一是廣泛采用菖蒲、艾蒿驅蟲辟邪;二是纏掛各種五色索、佩戴香囊;三是用符圖驅邪;四是飲用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五是吃粽子;六是 劃龍舟或賽龍舟;七是姻親交往。這些節日習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災,保健康,求吉祥。到了近代,端午 節的娛樂和社交活動變得更加突出。【中秋節文化內涵】“中秋” 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 故稱 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 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也稱為仲秋
17、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眾人圍坐品 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并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 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 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 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征性地嘗一口,名曰 屹團圓餅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月餅,最初
18、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此后,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 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 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
19、”(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這是一個溫馨的夜晚,人們把思念 捏成一個圓圓的月亮,愜意地品嘗一種向往和想象。中秋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特產, 這是一個民族傳統的節日。 在這個節日里,無論你在山之南,水之北, 抑或云之下,海之上,都會在這個金桂飄香的夜晚, 舉杯邀月。游子的凄涼、友人的孤寂、放飛的思念、 遠古的情愫,都將在這一方雅致的寧靜里,這一樽濃香的酒壺里,呈現出美麗的流露。【重陽節文化內涵】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們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九月,是一年中的黃金時節,“九九艷陽天”,云淡風輕,秋高氣爽,又正值豐收季節,橘紅橙黃,金桂飄香。 古人在重陽節喜歡結伴郊游
20、、賞菊品糕、遍插茱萸、賦詩飲酒。現代社會,人們又賦予了重陽節新的內涵,那就是尊老、敬老、愛老、助老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兩千多年來,重 陽節早已不是簡單的自然時令,它更多講述的是厚重的時間感與生命感。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古人為何選擇這一天作為節日?又為什么稱為“重陽”?從現存的文獻看,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與月皆逢九,兩九相重, 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九”在古數中既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指地之極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同時,九又與“久”同音,寓意健康長久。而且秋季是收獲的黃金季節。自古以來,人們就
21、對重陽節懷有特殊的感情。九九重陽,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中就已經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但專家認為,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由于年代久遠,重陽節 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對其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重陽節起源于先秦之前的豐收祭天。 如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 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 ”“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 ”可見當 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另一種說法認為重陽節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大火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
22、,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如今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依稀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 火”的蛛絲馬跡。據學者考證, 重陽節在戰國時期已經形成,西漢時期長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觀景的風俗。到了 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沿襲至今。西漢西京雜記中賈佩蘭云:“九月九日佩茱萸, 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古,莫知其由。” 相傳自此時起,重陽節有了求壽之俗。到三國,魏文帝曹丕給鐘繇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可見,過重陽節的習俗在文 人雅士
23、中已頗為盛行。魏晉南北朝時,重陽節已為民間普遍重視。西晉周處所編的風土記曰:“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頭,云辟除惡氣,而御初寒。”四民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還。”晉代詩人謝靈運為了重陽節登高,制作了一種“謝公履”,前后有活動屐齒,上下山時可分別取去前后齒,使登高更為方便。而賞菊、飲酒的習俗, 也因為當時著名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更為后世所熟知。重陽節到了唐代才被官方定為正式節日,成為法定的“三令節”之一,朝廷還加以賞賜,成為名副 其實的帶薪“官休”之日,足見其地位之重要。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 帝要親自到萬
24、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重陽節不僅在現實世界中豐富了人們的世俗生活,而且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世人創造了 大量有關重陽節的故事、傳說和詩歌,這既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中華 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重陽典故和佳話中最有名的是“孟嘉落帽”和“滕王閣重陽盛會”。“孟嘉落帽”說的是晉朝永和年間,陶淵明外祖父孟嘉在征西大將軍桓溫幕下任職。一年重陽節,桓溫召集幕僚游覽龍山并在山上宴飲,由于孟嘉酒醉并為山中景致所吸引,竟然不知頭上的帽子被風吹落。由于古人視帽子為頭顱,孟嘉落帽驚動了所有賓客。為了大家高興,桓溫示意大家不要告訴孟嘉, 并趁孟嘉去廁所的時候,
25、讓人把他的帽子拾起,并讓在座的著名文人孫勝寫文章嘲諷孟嘉。不過孟嘉人醉心不醉,回來后提筆寫了一篇文章回敬孫勝,結果在座的人紛紛叫好。此事經陶淵明記載在晉故征 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后,從此傳為美談,“孟嘉落帽”遂成為歷代文人重陽登高最喜用的典故之一。如李白九日詩:“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辛棄疾念奴嬌重九席上詞:“龍山何在?記當年高會,重陽佳節,誰與老兵共一笑?落帽參軍華發”。“滕王閣重陽盛會”更是文壇一段佳話,唐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洪州滕王閣重修落成,洪州閻都督在此大宴賓客,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去交趾(今越南河內)省父的途中,趕上了這場盛會并 忝列末席。席間閻都督提議大家為高會和滕王
26、閣題辭,以助酒興。當地文人墨客知道閻都督的用意是擬由其婿撰寫閣序,因此紛紛推托。結果不知內情的王勃欣然受命,這使得閻都督非常不高興并怒起更衣, 同時囑人及時稟報。當有人報知王勃寫到“落霞與孤鷲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都督按耐不住、 脫口而出:“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起身把王勃迎為貴賓,王勃也因滕王閣序和滕王閣詩 既成就了自己的功名,也成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佳話。重陽文學和藝術。 重陽節還出現在大量的文學作品中,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借以抒懷的重要對象。重陽詩詞從漢代就有,到了唐宋達到高潮。據統計,在先秦漢魏南北朝中有九日重陽詩25首,唐代節日詩中重陽詩最多,有 360多首,排在第一位。陶淵
27、明、王維、杜牧、李白、杜甫、孟浩然、王勃、盧 照鄰、王安石、蘇軾、李清照、關漢卿等都創作了大量的重陽詩(詞、曲),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文學藝術寶庫。其中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 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為人們千古傳唱。而毛澤東的采桑子重 陽天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 光,寥廓江
28、天萬里霜”)一改自古重陽詩詞多凄涼寂寞之慨的傳統,以一種與天競老的浪漫主義精神, 開創了重陽詩意的新境界。重陽節作為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傳統節日,無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重要歷史遺產,其文 化學、社會學、人類學價值值得世人尊重。重陽節在長期的發展中,祈壽主題逐漸和中國傳統孝道倫理相融合,發展出了敬老愛老的重陽節新主題,而這無疑增加了重陽節的節日寓意,影響深遠。直至 今天,我國壯族仍把為老人祈壽祝壽看作是重陽節最重要的內容,并且稱重陽節為“祝壽節”。1989年我國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這既延續了重陽節尊老敬老的習俗,又將其上升為國家意志,為重陽節 注入了許多新的實質內容。【文化延伸】 曲辭中的時令之花賣水表花節選行行走,走行行,信步兒來在鳳凰亭。這一年四季十二月,聽我表表十月花名:正月里無有花兒采,唯有這迎春花兒開。我有心采上一朵頭上戴,猛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智慧能源管理系統研發合作合同
- 2024年度安徽省二級建造師之二建建筑工程實務提升訓練試卷B卷附答案
- 公共工程項目材料采購管理流程
- 2024年度寧夏回族自治區二級造價工程師之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基礎知識考前沖刺試卷B卷含答案
-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課件
- 家政服務勞務員的崗位職責
- 幼兒園社交媒體危機應急流程
- 歷史研究方法論的學習心得體會
- 船舶檢驗知識培訓課件
- 2025年下學期小學科學教研工作計劃
- GB/Z 27021.13-2025合格評定管理體系審核認證機構要求第13部分:合規管理體系審核與認證能力要求
- 湖南省長沙市四大名校2024-2025學年高三2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中職世界歷史試題及答案
- 《政府采購管理研究的國內外文獻綜述》5500字
- 糖尿病護理查房提出問題
- T-ZMDS 10019-2024 經顱電刺激儀基本技術規范
- 微專題2 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解析版)
-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全冊教案
- 2024福建中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12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江西省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分析化學考試題(附參考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