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節選)優秀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下)_第1頁
《離騷》(節選)優秀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下)_第2頁
《離騷》(節選)優秀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下)_第3頁
《離騷》(節選)優秀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下)_第4頁
《離騷》(節選)優秀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離騷(節選)優秀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下)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 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辭體”特征和離騷歷史地位;反復誦讀,背誦詩歌。 思維發展與提升: 把握節選部分表現的詩人潔身自好、堅持正道的高尚節操;理解詩歌的藝術技巧。 審美鑒賞與創造 反復誦讀,鑒賞重點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文化傳承與理解 感受屈原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背誦;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潔身自好、堅持正道的高尚節操。 【教學難點】 詩中的生僻字詞;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詩中獨特的比喻藝術,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 掃清字

2、詞障礙,理解難句,整體理解內容 教學過程: 一、直導 二、整體朗讀、感知詩歌的獨特體式:體會這首詩形式上有何特點? (1)大量運用語氣詞“兮”字,加強濃厚的地方色彩,使詩歌調子回蕩頓挫,婉轉動人。 “兮”的運用是楚辭的一個鮮明標志。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 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 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 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待下句補充。 (2)楚辭以六言為主,行文靈活多變,加上對偶修辭,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3)讀來音調抑揚,具有韻致。 二、難句賞析、補充理解 1、開頭八句 作用: 表面上看,好像是屈原的自我夸耀。其

3、實說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貴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對楚國的興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同時源于他“美政”的政治理想。他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改變楚國的政治和社會現實,使楚國強大起來。自己是圣君的后裔,有做賢相的才能,是實現“美政”的人才。 綜上所述,身份高貴,先天稟賦加之后天重之以修能,說明自己有理由、有責任、更有能力和條件為國家擔負重任。 補充:美政理想的主要內容 A、實現圣君賢相的政治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改變楚國的政治,使楚國強大。 “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修明法度,法不阿貴,不分貴賤,選拔有才能的人。 B、民本思想,“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能否解決民生疾苦問題,能否致民于康樂

4、之境。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作用: 這4句是過渡句,在此之前是描述屈原努力進修,在此之后是勉勵君王上進。中間用“時光匆匆,年華易逝,草木零落,美人漸老”的道理作為過渡,使前文自然轉入后文。也慨嘆時間流逝,對自己不被重用表示惋惜。 3、詩人中間12句寫了什么內容?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內容: 敘述自己積極進修,鍛煉品質和才能,也慨嘆時間的流逝,對自己不被重用的惋惜。 4、比喻

5、什么?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明確: 詩人以“江離”、“辟芷”、“秋蘭”三種香草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去皮不死的“木蘭”、經冬不枯的“宿莽”比喻屈原堅貞的品德。 早上拔取、晚上采摘,比喻早晚勤勉修德,或者比喻自己追求理想、堅忍不拔的毅力。 這樣寫突出了屈原正直純潔的人格,充分展示屈原美好的內心世界; 比喻的運用,使詩歌形象、含蓄,更具韻味,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 這些香草美人(+恐美人之遲暮)的句子對塑造詩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 這些香草不但有香味,更具有深遠的意境。 屈原對香草的喜愛,其實就是表明他對美好的事物的追求,這些香草象征著詩人品行高潔。 詩人佩帶它們,象征他品德高尚。這對塑造詩人的形

6、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5、你能從這幾句看到什么?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理解: 這幾句是從社會風氣的敗壞上來進一步闡述。所謂上行下效,君王昏聵,導致周圍的大臣們開始投機取巧,巧言令色,破環規矩;甚至開始混淆黑白,顛倒是非。在這樣污濁的官僚體制下,屈原就顯得“突兀”,他的清高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正如司馬遷所云:“眾人皆濁,唯我獨清”“眾人皆醉,唯我獨醒”。 6、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理解: 在小人的挑唆、詆毀下,君王聽信讒言,疏遠、流放了屈原,他內心郁悶不已,無奈而痛苦的慨嘆。 在一片狼藉之環境中,在烏煙瘴氣之風氣下,作者憂心如

7、焚,作者勢單力薄,無力抗爭,只有形影相吊。 7、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理解: 運用比喻,形象生動。一個是鷙鳥和凡鳥,一個高貴,一個平凡,它們是不可能聚在一起。方形的榫頭,圓形的卯眼,它們是絕對不能契合在一起的。道不同,不相為謀。 8、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理解: 詩人雖然抑郁難平,但情緒趨向平穩,并堅定自己的信念,決心以前賢為榜樣。這樣,詩人就有了精神力量。 9、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理解: 痛定思痛,詩人后悔自己當初沒有看清形勢,選錯了道路,現在趕快迷途知返。詩人在猶疑、彷徨、苦苦思

8、索后毅然作出抉擇。 10、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理解: 是指詩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潔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動中積極進取,謀取變革。 11、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理解: 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堅貞不屈。真可說是鐵骨錚錚。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無恥小人對他的惡毒誣蔑,一會說他穿著奇裝異服,一會又說他面容姣好,肯定是個善淫之輩。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競相諂媚,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屈原下決心絕對不和他們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鷙鳥,孤傲、矯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變,也無法改變,這就像方圓不能周,異道不相安一樣。在這里,屈原清楚地預感到了自己的結局,但

9、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選擇。 “雖九死其猶未悔”和同出自于離騷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12、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理解: 這幾句詩表現出詩人自知之明、自謀之熟、自勉之嚴、自決之勇,令人感慨萬分。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不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堅定。 通過這一段情感的抒發,詩人將構成自己心靈世界悲劇性沖突的兩個面理想與現實的對立、進取與退隱的對立,初步展現出來了,繼之又更加堅定地作出了選擇。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 深刻感受屈原形象,活得生命啟示 教學過程:

10、 一、導入 來看兩幅屈子行吟圖 1、當代畫家傅抱石1953年的畫作 畫中的屈原昂首獨行,瑟瑟秋風,吹拂著他的頭發和衣衫,身后是蘆葦叢生的澤畔,前方是蒼茫浩瀚的汨羅江水,大片的畫面讓于江水,讓觀眾在聚焦屈原的同時,也感受到一種孤獨無助的悲涼。 2、這是明末畫家陳洪綬的一幅木刻畫,古樹野花,頑石曲徑,空白大地,隨意鋪設,渲染了一個荒寒凄涼的意境,流放時期的屈原,愁眉鎖眼,面容憔悴,但他昂首遙觀,絕不變心從俗的堅強意志,溢于畫外。這幅畫加強了屈原飄然選行的氛圍,使屈原的形象更加傲岸。 3、兩位畫家都展示了他們心中屈原的形神,這節課,我們就走近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深刻體會屈原的形神氣質。 二、深入研習

11、一)你感受到的是一個怎樣的屈原形象? 結合文本語句,立足原詩回答 學生自己找、思考 二)外在形象,外部特征 1、典型句:制芰荷兩句高余冠兩句佩繽紛兩句 2、用自己的話說說:高高的帽子,長長的佩帶,用荷葉做上衣,用荷花花瓣做下裝,喜歡佩戴繽紛繁多的飾品,時時散發濃烈的香氣, 3、為何要言以“用荷葉做上衣,用荷花花瓣做下裝”? 以這樣的穿著比喻人的美德,不厭其煩的描述種種衣服,佩飾、芳香、光澤,是詩人表明自己修身之嚴,給人以無限莊重之感或自己注重修身,高潔脫俗,與眾不同,注重加強自己的個人修養。 4、外在形象:高潔、脫俗 三)內在品質或內在的思想特征 1、要求:句子+品質 語言凝練,角度力求全面

12、2、集體交流 3、教師同步補充精確 內在品質:至美至善 長太息.多艱:憂國憂民,心系祖國 亦余心.-未悔: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寧溘.此態也: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所厚: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不吾知.信芳:堅持操守,修身潔行 民.以為常: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雖體解.可懲:堅持真理,堅貞不屈,獻身理想 進不入.退將:上下求索,不改初衷 好修姱.+ 佩戴香蕙,采集白芷:崇尚美德,注重修身 4、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矢志報國,忠貞不渝偉大的愛國精神 長太息.多艱的呼號,千百年來,仍具有強大的震撼力,關心民生疾苦是屈原美政理想最為崇高的一面。 “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

13、為了振興邦國,實行“美政”,“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但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離騷這首長篇政治抒情詩,貫穿于全詩準確來講就是一股忠怨之情。 離騷的開篇首先以十分莊重自矜的口吻,自敘了高貴的出身,奇異的生日,以及“美名”是含蘊深邃的。 他強調自已與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陽之苗裔”),意在表明自己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為他的至死不能去國埋下了伏線。) 生辰,美好名字,也正是在表現他的尊貴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正則,正道直行,嚴于律己;靈均,稟賦良善,公平均一。這是親人對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條。 詩人表明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萬分急迫

14、的心情表達了自己獻身君國的愿望。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他擔心時光飛逝,自己為國家做不成事業。因此他不滿足于先天的“內美”,還“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實、欲報效祖國。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他擔心楚王不能及時奮進,耽誤了楚國的前途。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危機感,尤其能體會到詩人為祖國的前途而焦慮,為祖國的命運而擔憂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王,他勸導楚王“撫壯而棄穢,愿為楚王“導夫先路”,希望楚國重新振興,這是何等的豪邁與自信,這種愛國之情5、屈原所生活的環境: 與懷王矛盾:怨靈修終不-昏庸不察,不辨是非,不分忠奸、信讒多變 靈修浩蕩,“終不察

15、夫民心”。君王昏庸 與群小矛盾:“眾女嫉余之娥眉,謠諑謂余以善淫”-小人讒毀,同僚誹謗中傷群小貪婪嫉妒無所不為 與群芳(培植的人才)矛盾:-隨風轉舵,墮落變質(哀眾芳之蕪穢) 世俗:“固時俗之工巧”“背繩墨以追曲”“競周容以為度”-違背準則、尺度,一味投機取巧,讒媚逢迎或世俗投曲 這是一個到處充斥著污濁,看不到一絲正義希望的環境。現實與詩人的愛國理想是一個不可調和的尖銳的矛盾,悲劇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6、最可貴的品質之二是不改操守,堅持真理 在打擊面前,表示亦余心.-未悔,在奸佞讒毀面前,仍堅守大義“余不忍為此態也”,被迫離開政壇后,不改初衷,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雖體解豈余心? 盡管詩人曾孤獨

16、苦悶“悔相道之不察兮,延”“回朕車以復路” 詩人也發出過痛苦無奈的慨嘆“忳郁悒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我煩悶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時走投無路),一個“獨”字,可想見詩人心境,從前一片婆心,滿腔熱血,不想今日到此地步。 詩人對自己與群小的關系認識使十分清醒的 鷙鳥不群,“異道”難以相安,“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 在污濁的現實面前,在孤獨、失望之后詩人的態度是 操守不改保持清白獻身正道 四)屈原悲劇的原因? 1、自己品德高尚,志向高遠香花香草的句子 2、君王昏庸 3、小人讒毀 4、群芳變節 5、世俗投曲 6、不改操守、保持清白,獻身正道(正道直行,以事國君) 評價: 在理想和現實的沖突中

17、,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孤獨的唯美主義者,理想主義者,在邪惡充斥、是非顛倒的時代,唯美主義者,理想主義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壓抑,被人視為異端瘋子,盡管已傷痕累累,但他決不妥協! 五)重溫愛國殉國是屈原的唯一選擇 1、之前,學習屈原列傳,我們已經做了屈原人生道路若干選擇的假設及印證,現在我們重溫一下 2、隱忍茍活,著述修學 假使屈原活下來,他會是怎樣的處境?眼睜睜看著他鐘愛的楚國徹底滅亡,他變成了亡國奴,把高潔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屈原怎么會甘心讓自己忍受這樣的屈辱?他選擇跳江,就是要表明他既然無法挽救楚國,就會跟楚國一同滅亡。 依據:寧赴湘流,也絕不蒙世俗之塵埃。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18、乎?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寧愿突然死去而魂離魄散,也不同流,卑躬屈節) 至于著述修學,在國家汲汲衰敗的局勢面前,救國心切的屈原是不可能有一份安靜著述的心思的。 隱遁江湖,豁達瀟灑 隱居,需要一顆拋開世俗的心,楚國是屈原的生命,“帝高陽之”強調與楚王同宗共祖,出身高貴,言自己對楚國的興亡付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一種高度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他不可能忘記楚國滅亡的事實而放浪形骸于山水之中。 心不自由,形豈自由? 漁父與漁父的對話,也是屈原堅定或動搖的內心沖突,最終還是堅持理想、信仰 另擇高枝(離開楚國,楚才晉用:比喻本國人才外流到別的國家工作),靈活變通 離騷可分為兩大層, 課文節選是層

19、一,側重于詩人現實生活的經歷,是實寫 層二,側重于超現實的想象,表現靈魂的上下求索,是虛寫 詩中詩人假設自己姑且聽從靈氛的勸告,“吾將遠逝以自疏”,決心去國遠游。可是 正當他駕飛龍,乘瑤車,奏九歌、舞韶舞,在天空翱翔行進的時候,忽然看到 自己的故鄉楚國,是就此遠離這黑暗的已毫無希望的祖國呢,還是仍無希望地留下來?詩人深沉的愛國情志再次占了上風,“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仆夫:鳳凰,馬:飛龍,我的鳳凰悲戚,飛龍戀棧,他們蜷曲起身子,不肯向前,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詩人終于還是留下來。他明知道楚國的現實是那么黑暗,政治風浪是那么險惡,實際上他也吃盡了苦頭,但他不能離開他災難深重的祖國

20、,哪怕是出于幻想也不能離開。 3、評價: 這樣,詩人人又從幻想被逼入現實,污濁的環境,倔強的堅守,悲劇性的沖突不可逆轉地引導出悲劇性的結局。 離開楚國又與他深厚的愛國感情不能相容。不可能有其他的選擇,唯有,以死殉國,捍衛理想。 他的死是與貴族集團的徹底決裂; 是保持生命永恒的純潔; 是以死明志; 屈原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屈原是在我國文學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他用自己生命所譜寫的詩篇,如日月經天,光照后世,成為我們民族的偉大的精神財富。(與日月爭光) 三、現實意義:人物對比,感悟生死 1、屈原、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一個以

21、死明志,一個以生踐志,他們為什么會有不同的人生選擇? 明確:自為追求不同,接受的思想熏陶不同 屈:人格高潔,美政理想無法實現 司:接受孔子以來的“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思想,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提出“人或有一死,”“勇者不必死節”的生死觀,有“忍辱立名”的榮辱觀,所以隱忍完成史記。 2、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以生踐志,以死明志,對后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文革中,不少知識分子罹難,一部分自盡,一部分活下來,完成未竟事業,前者師從屈,后者 以司為訓。 3,、當你的理想不能實現時,怎么做? 生命是寶貴的,當你真的要把自己推向生死邊緣的時候,請: 直面人生,正視人生的苦樂順逆, 正視挫折的生命才

22、更有力量。 四、聽聽不同的聲音: 班固認為:“且君子道窮,命矣。”指責屈原不能明哲保身,于是給他加上個“露才揚己,忿懟沉江”的罪名,首先從政治上否定了屈原的斗爭性。 而王逸則是針鋒相對地指出:“今若屈原,應貴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后彥之英也。” 請發表你的看法及思考 五、結課 六、作業: 寫一篇學習隨筆。 第三課時 教學任務: 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群文比較 教學過程: 一、直導: 這節課,探究離騷的藝術成就,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或者比喻象征手法 二、深入解析: -找出節選部分的例句 扈江離朝搴阰既替余步余馬 制芰荷芳與澤佩繽紛 怨靈修眾女

23、嫉日月忽 1、用香草裝飾自己,比喻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注意加強人格修養 用香草比喻群賢 靈修美人比喻君王 惟草木一句中美人理解:君王或自比 2、為什么以“美人”自喻? (漢代)王逸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靈修美人以媲于君。” 例如: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補充:班昭在女誡中云:(女)事夫如事天,與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分析: 思夫渴望報效;受寵幸君主重用;受冷落懷才不遇。 美人遲暮烈士暮年;薄情君主疏遠;棄婦排擠打擊。 示例分析: 宮詞(白居易) 淚盡羅巾夢不成,深夜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

24、坐到明。 鑒賞:詩中白居易借被遺棄宮女之口,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未被賞識且被遺棄的苦悶。 離騷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比喻系統 善鳥香草,以配忠貞; 惡禽臭物,以比讒佞; 靈修美人,以媲于君; 宓妃佚女,以譬賢臣; 虬龍鸞鳳,以托君子; 飄風云霓,以為小人。王逸離騷經序 4、作用: 各種香花香草,具有象征意義,使作品含蓄,富有韻味,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意蘊美。 三、其他技巧體會 一)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手段來增強韻律感、音樂性? 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語助詞,沒有實在意義。用在上下句中間,增加了停頓,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 大量使用對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

25、裳。 多用雙聲疊韻聯綿詞及疊音詞。如“郁邑”“侘傺”“陸離”是雙聲詞,“岌岌”“菲菲”是疊音詞。 二)文中比興手法的運用。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靈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蛾眉”比擬自己的美德。以“眾女”肆意造謠中傷比擬朝臣對自己的造謠中傷。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鷙”比擬詩人,“鳥”比擬周圍群小。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以衣服佩飾比擬詩人的美德。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比擬詩人品德高潔。 三)對比 群小奸佞-屈原的忠心,耿直,卓爾不群 四、整體再讀課文感知+練習:離騷一詩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

26、抒情主人公形象? 離騷為我們塑造了屈原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不寫上“屈原”二字,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征性的描寫。 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規矩”“繩墨”),主張舉賢授能。 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艱”“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五、初步多角度群文比較 一)內容上: 棄婦詩,逐臣詩 氓里的棄婦之所以被棄,離騷節選里的逐臣之所以被逐,都不是因為自身的過錯,他們都難以把握自身的命運,也都曾遭遇困境,但最終沒有妥協。 正是因為他們有許多共性,對棄婦詩的解讀出現了有本意向象征意多元引申的闡釋方式。眾多文人在創作中也開始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