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地使用小學數學教材_第1頁
創造性地使用小學數學教材_第2頁
創造性地使用小學數學教材_第3頁
創造性地使用小學數學教材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創造性地使用小學數學教材在從事基層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工作中,我深刻地體會到,教學應根據學生和現有教學條件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一、創造性地使用主題圖如教學“認識線段”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線段的知識,教科書用了兩幅插圖:第一幅是一個小孩子坐在桌子旁看桌面上一段彎曲的繩子;第二幅是一個小男孩用兩手捏住繩子的兩頭,并用力拉直。這兩幅圖蘊含了“線段”這一教學內容,繩子的形狀是學生關注的對象。如果靜態地呈現這一教學情境,學生只能從觀察的角度去感受繩子的“彎”和“直”。如何更深層次地讓學生體驗線段的特征呢?有一位教師創造性地對這一教學情境進行加工處理,把單純的觀察變為操作,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

2、心和參與欲望。教學片斷如下:師:在體育活動中,我們什么時候用到繩子?(引導學生說出:跳繩和拔河時用到繩子)師(出示繩子):同學們有辦法把彎的一根繩子變直嗎?學生活動:把桌面上一根彎的繩子用力捏住兩頭,并拉直。這樣教學有兩點好處:一是加強了彎和直的對比,使線段的特征更突出;二是讓學生通過操作親歷“拉”線段的過程,使學生對線段的特征感悟更深。二、創造性地展示教學內容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教材編排的順序是: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不規則圖形的周長。但我認為,正方形是長方形的特例,其周長的計算方法比較簡單和明顯。另外,學生在學習長方形的周長計算之前沒有學過四則混合運算,因此在探索算法的時候

3、可能出現一定的困難。于是,我對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作了如下調整:正方形的周長長方形的周長不規則圖形的周長。師:剛才我們通過舉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長的含義。你能判斷下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哪一個長一些嗎?(以此引導學生猜想,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回答略)師:現在有好幾種不同的意見,誰能想出一個比較好的辦法,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合理的?同學們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討論解決。師:同學們都想到了先量后算的方法,下面我們就來量一量、算一算正方形的周長。學生動手測量,并列式計算。生1:8+8+8+8=32(厘米)。生2:8×4=32(厘米)。生3:8×2×

4、2=32(厘米)。生4:8×2+8×2=32(厘米)。師:誰來說說各自算法的理由?(學生匯報)師:比較這幾種方法,哪種方法更簡便?(因為求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可以使計算簡便,所以求正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邊長×4來計算)師: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測量和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測量和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長方形長7厘米,寬5厘米)展示學生三種不同的算法:(1)7+5+7+5=24(厘米);(2)7×2=14(厘米),5×2=10(厘米),14+10=24(厘米);(3)7+5=12(厘米),12×2=24(厘米)。師(小結):你喜歡用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5、生5:第一種。把四條邊都加起來就是長方形的周長。生6:第二種。把兩條長和兩條寬分別算出來,它們的和就是長方形的周長。生7:第三種。先算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再乘以2就是長方形的周長。這里對教學內容的呈現,由特殊到一般,認知活動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三、創造性地挖掘教學資源如學習“三位數的加法”之后,教材安排了估算內容。下面是第一位教師的教學過程:師:估計一下,買一臺電話機和一臺取暖器大約需要多少錢? 師:觀察上面的算式,想一想,可以將大約換成“=”嗎?生1:不能。因為206+292的得數接近500并不是真的就等于500,所以不能用“=”。師:說對了。在這里,我們不能用“=”,可以

6、用一個新的符號“”,叫做約等號。同學們讀一次,你們覺得“”像什么呢?生2:像波浪。生3:老師,我不知道什么是取暖器,如果取暖器上那兩片東西彎一點就像“”了。師:那500元能買回這兩樣東西嗎?生:能。師:800元可以買回一臺電話機和一輛自行車嗎?生:能!師:能嗎?部分學生:不能。我們來分析一下學生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首先,在廣西和廣東兩地,學生很少接觸取暖器。在教學中,教材是想把物品的價格作為研究的對象,但借助學生不熟悉的素材作為載體,就很可能產生與數學研究對象無關的問題。再者,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一個少估了6元,一個多估了8元,兩者相差2元,也就是多估了2元,500元是

7、能買一個取暖器和一臺電話機的。因此,學生會認為:由于500元能買回兩樣東西,同理,一臺電話機的價格接近200元,一輛自行車的價格接近600元,兩者相加約是800元,所以800元也能買回一臺電話機和一輛自行車!很明顯,學生對“接近”的意義和“”的意義并沒有真正理解,只是對“”有個朦朧的認識。教師在教學時,并沒有真正引導學生親身經歷估算的過程,而是引導學生把時間花在“”像什么上,所以學生只能回答:800元能買回一臺電話機和一輛自行車。另一位教師是這樣處理的:(主題圖略,同上)師:媽媽準備買一臺電話機和一臺電風扇,帶300元錢夠嗎?生1:不夠。師: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電話機和電風扇的價格分別接近多

8、少元嗎?生1:電話機的價格接近200元,電風扇的價格也接近200元。師:那同學們估算一下,買這兩樣東西大約需要多少錢?(突出“大約”兩個字)學生交流估算方法,然后集體匯報。生2:因為電話機的價格接近200元,電風扇的價格也接近200元,所以兩者相加大約是400元。師(小結):剛才同學們把這兩樣東西的價格看作接近的一個整百數,再把兩個整百數相加,這一點對于估算是非常重要的。師:那么,買一臺電話機和一輛自行車大約需要多少錢? 師:剛才我們估算了兩道題,寫了兩道算式,這兩道算式中的“大約”能不能用“=”號替換下來呢?生:不能。師:為什么?生3:因為500和800都是兩個數的大約數,這兩個數可能比準確數大,也可能比準確數小,所以不能用“=”。師:說對了。在這里我們不能用“=”,可以用一個新的符號“”,叫做約等號。它表示得到的結果只是接近準確的計算結果,可能比準確的結果大一些,也可能比準確的結果小一些。師:那800元能買這兩樣東西嗎?生4:不能。因為200元比206元少,600元比604元少,800元就比準確數少,所以不能買回這兩樣東西。這樣處理教材,不僅克服了不熟悉的學習素材對學生學習的負干擾,而且讓學生親身經歷了估算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的真正內涵和用“”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訓練了思維。四、創造性地使用練習題如8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