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綦崇禮傳箋證綦崇禮(10831142),字叔厚,一字處厚,世為高密(今屬山東)人,后徙濰之北海(今山東濰坊),世稱北海先生。祖、父皆中明經進士科。崇禮生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卒于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幼穎邁,十歲能為人作墓銘。徽宗幸太學,崇禮出二表,祭酒與同列大稱其工。登徽宗政和八年(1118)上舍第,調淄縣主簿,為太學正,遷博士,改宣敎郎、秘書省正字。建炎初,除工部員外郎。高宗南渡,為起居郎。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以起居郎兼權給事中,召試政事堂,為制誥三篇,不淹晷而就,辭翰竒偉。七月,拜中書舍人,賜三品服,“進用之速,近世所未有。”(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十五)。
2、十二月,隨高宗浮海避敵。建炎四年(1130)五月,試尚書吏部侍郎,尋又兼直學士院。十月丁亥,充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紹興二年(1132)春正月,試吏部侍郎。二月,以吏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七月,除兵部侍郎,依舊兼權直學士院。九月,御筆除翰林學士。紹興三年(1133)二月,兼侍讀。紹興四年(1134)二月,兼史館修撰。五月,試尚書禮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七月,除寶文閣學士,知紹興府。紹興五年(1135)七月,自會稽奉祠去,上印綬,因疾退居臺州。紹興十二年(1142)十一月卒,年六十,贈左朝議大夫。崇禮立朝端方亮直,不憚強御,性廉儉寡欲,獨覃心詞章,洞曉音律,極潤色論思之選。南渡之行,在高宗側,實代
3、王言,詔旨所至,讀者感動,如唐陸宣公(贄)之在奉天。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數百篇,文簡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體。王之望謂其文:“深厚爾雅,渾渾噩噩,以鼓動乎一世者,固無愧乎兩漢之竒。徑狹體方,摩揣輕重,錙銖必較,曾一字而莫移。制詔之出,海內傳誦,雖呫呫然好動其喙者,亦莫得而瑕疵。”(北海集附錄卷中王教授祭內翰先生文詹叔)樓鑰嘗序其文:“公篤意經術,博覽強記,以直道自任,才高而氣剛。平時為文,不為崖異之言,而氣格渾然天成,故一旦當書命之任,明白洞達,雖武夫逺人,曉然知上意所在,非規規然取青嫓白以為工者比也。”四庫館臣評曰:“今觀是集所載內外諸制,大約明白曉暢,切中事情,頗與浮溪集體格
4、相近。如呂頤浩開督府制詞,則樓鑰賞其宏偉;王仲嶷落職制詞,則王應麟取其精切;鄒浩追復待制制詞,則宋史采入本傳,以為能推朝廷所以褒恤遺直之意。其草秦檜罷政制,則直著其惡,致檜再相后奏索其稿,幾蹈危禍。史所云蓋非溢美矣。”其文集北海集為從孫綦煥所編,共五十六卷(宋史·藝文志六十卷)從孫綦更生刊行,樓鑰、楊萬里皆為之序。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三十六卷,其中詩一卷。另兵籌類要十卷,附錄三卷。箋證:綦崇禮,宋史三百七十八有傳,然多有舛誤遺漏。全宋詩、全宋文、宋代文學家大辭典中的“綦崇禮小傳”據之,有所訂正。今薈萃諸家記載,箋證如下:綦崇禮(10831142),字叔厚,一字處厚,世為高密
5、(今屬山東)人,后徙濰之北海(今山東濰坊),世稱北海先生。其父綦亢“學問深博,經術通明,官政飾修,獨高循吏之譽”。(宋張嵲撰紫微集卷二十寶文閣直學士綦崇禮故父亢可特贈銀青光祿大夫制 )宋史卷三百七十八綦崇禮傳、四庫本北海集、宋李幼武纂集宋名臣言行錄別集上卷七俱載。“叔厚”或作“處厚”,宋胡仔撰漁隱叢話前集卷六十載:“近時婦人能文詞,如李易安,頗多佳句。易安再適張汝舟,未幾反目,有啟事與綦處厚,云猥以桑榆之晩景,配茲駔儈之庸材,傳者無不笑之。”又如費袞撰梁溪漫志、宋羅愿新安志等等,誤。幼而穎邁,甫十歲,能作銘以志宋史卷三百七十八綦崇禮傳:“崇禮幼颕邁,十歲能作邑人墓銘,父見大驚曰:吾家積善之報,
6、其在茲乎!”北海集附録下:“(崇禮)幼而穎邁,不好嬉弄,讀書學文,月開日益,儔輩莫敢望。甫十歲,能作銘以志邑人之藏,屬辭比事,音節皆中律呂。父見而大驚,顧謂皇妣曰:“吾門自高祖以來,劬躬積善之報,其在斯乎”。徽宗幸太學,出二表,祭酒與同列大稱其工宋史卷三百七十八綦崇禮傳:“及入太學,諸生溺于王氏新說,少能詞藝者。徽宗幸太學,崇禮出二表,祭酒與同列大稱其工。” 宋樓鑰攻媿集卷五十一 北海先生文集序載:“先是,庠校英才久束于王氏之學,不習應用之文,車駕幸學,欲進一表,而無能應者。時翰林學士綦公為諸生,出稿袖間,無不驚服。”政和八年(1118)嘉王榜進士,登上舍第。調淄縣主簿,除行太學正。宋史卷三百
7、七十八綦崇禮傳載:“登重和元年上舍第,調淄縣主簿,為太學正,遷博士,改宣教郎,秘書省正字。” 宋陳骙撰南宋館閣錄卷八:“綦崇禮字處原(厚之訛),北海人,嘉王榜進士出身。”宋李幼武纂集宋名臣言行錄別集上卷七載:“綦崇禮,北海先生,字叔厚,世為高密人,后徙淮之北海,登政和八年上舍。”宋趙希弁撰郡齋讀書志卷五下附志載:“北海先生文集六十卷,右綦崇禮字叔厚之文也。叔厚髙密人,登政和上舍進士第”。按,據三朝北盟會編卷二:“政和八年(1118)十一月己酉朔,是日改元重和。”崇禮登第,當在改元之前,本傳“重和元年”應為“政和八年。”李若水、沈該等人均登此榜進士。三朝北盟會編卷八十一:“(李若水)公自幼苦學,
8、工于屬文,政和八年嘉王榜,敕賜同上舍出身。” 今北海集卷三十載崇禮及第謝鄉郡守倅啟。又按,宋史本傳載其淄縣主簿秩滿后,改學正,不確應為行太學正。今北海集附錄卷上載(綦崇禮)除行太學正制謂:“可特授依前從仕郎、行太學正。”其時當在宣和二年(1120)左右。宣和四年(1122),為學官,有進枸杞根如犬大,作賀表,天子為之改容。宋樓鑰撰攻媿集卷五十一北海先生文集序: “(徽宗時)順州得枸杞宿根于土中,其形伏,仙家以為千載所化,馳獻闕廷。上生于壬戌,正符所屬之辰,尤以為善祥。百寮欲以詰朝拜表,諸公閣筆相視,無以措詞。至是,(崇禮)已為學官,有薦公名者,延致東閣,授以題意,公從容屬聨,妙絶一時。首曰:靈
9、根夜吠,變異質于千年;驛騎朝馳,薦圣人之萬壽。眷荒裔沈藏之久,實王師恢復之初。物豈無知?時各有待。既進,天子為之改容,即日喧傳京師,諸公咸自以為不及也。公初起北海之濱,學殖甚富,不求人知。自是貴名日起,遂登館殿,未及施用,而以內艱去矣。”按,此表現存北海集卷二十六,題為代宰執賀順州進枸杞表。表中謂“眷荒裔沉藏之久,實王師恢復之初。物豈無知?時如有待。”當作于宣和四年(1122)北宋收復幽燕時。宣和五年(1123),除太學正。八月,尋除太學博士。宣和六年(1126)十一月,改宣教郎,除秘書省正字,未及登用,丁母憂歸。宋名臣言行錄別集上卷七:“(崇禮)調淄州淄縣簿,秩滿,改學正,除博士,改正字,丁
10、母憂歸。”北海集附錄上除太學博士制宣和五年八月十九日:“勅:從事郎、新除太學正綦某可特授依前從事郎、太學博士。”北海集附錄卷上除改宣教郎制宣和六年十一月初八日:“敕:從事郎、太學博士綦某可特授宣教郎、依前太學博士。”北海集附錄卷上除秘書省正字制。建炎二年(1128),宰邵州、邵陽道州倅,俱不就。八月,除工部員外郎。建炎三年(1129)四月,尋為起居郎。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以起居郎兼權給事中。宋名臣言行錄別集上卷七:“建炎戊申,宰邵州、邵陽道州倅,俱不就,除尚書工部員外郎,尋為起居郎。”北海集附錄卷上除尚書工部員外郎制建炎二年八月二十六日(按,與劉寧止等同除)。北海集卷二十九辭免起居郎奏
11、狀建炎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工部員外郎上謂:“臣四月二十六日準尚書省札子:奉圣,除臣起居郎日下供職者。”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十四載:“建炎三年六月(甲戌,據宋史全文卷十七上)有,以東京糧運不繼,復命梁揚祖為發運使,專切措置糧運,以餉中都。權給事中劉寧止言其不可,詔以次官書讀行下,遂命起居郎綦崇禮兼權給事中。”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季陵傳亦載:“(建炎)三年六月,淫雨,詔求直言。時除梁揚祖為發運使,給事中劉寧止言其不可,乃以起居郎綦崇禮權給事中,書讀,陵封還錄黃。”七月,召試政事堂,為制誥三篇,不淹晷而就,辭翰竒偉,拜中書舍人,轉通直郎。宋史卷三百七十八綦崇禮傳:“尋為起居郎,攝給事中,召試政事堂,為
12、制誥三篇,不淹晷而就,辭翰竒偉。拜中書舍人,賜三品服,進用之速,近世所未有,髙宗猶以為得之晩。”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十五 (建炎三年秋七月)庚子中書舎人汪藻試給事中,仍兼權直學士院。尚書左司贠外郎李正民、起居郎綦崇禮、太常少卿李公彥并為中書舎人。崇禮、公彥仍召試。”北海集卷二十九辭免召試中書舍人奏狀建炎三年七月二十四日起居郎權給事中上謂:“宣教郎試起居郎兼權給事中綦崇禮奏:今月二十四日,準尚書省札子,奉圣召試中書舍人者,聞命震驚。”北海集卷二十九辭免中書舍人奏狀載:“臣七月二十九日準尚書省札子:奉圣,除臣中書舍人,日下供職,及與轉通直郎者。”宋李正民撰大隱集卷二綦崇禮除中書舍人制謂:“宣
13、教郎試起居郎綦某,學富本元,文兼體要。既殫洽于聞見,亦明習于憲章。省戸握蘭,恬而自適。螭坳載筆,動而必書。比給札于尚方,俾試言于右省。落筆而觀者如堵,共驚倚馬之材;終篇而紙價頓高,深得演綸之體。肆揚成命,進陟從班。時方屬于艱難,朕急圖于賢俊。修飾潤色,允資播告之辭;獻納論思,更佇盡規之益。”閏八月辛未,追復鄒浩龍圗閣待制,綦崇禮擬鄒浩可特與追復龍圖閣待制制北海集卷二收錄此文,題下注曰:“此詞乃先祖行草,具官告假,李正民舎人當直,不復改作,用先祖詞,以己名行下。北海集附錄下氏族言行録載:“光堯駕幸平江,有旨故鄒浩追復龍圖閣待制,公當行詞,推上所以褒遺直之意,有曰:處心不欺,養氣至大。言期寤意,引
14、裾嘗犯于雷霆;計不惜身,去國再遷于嶺僥。群臣動色,志士傾心。又曰:英爽不忘,想生氣之猶在;奸諛已死,知朽骨之尚寒。同省舍人李正民見之曰:比吏房詞頭,皆常常除目,不足騁辭。今君為鄒草制,良可喜也。及録黃具,公告假,而李獨直,以已名行下。公戲之曰:君固欲掛名道郷公制,但恐潤色非工,反為名累耳!李笑曰:人當知出君手,而不知吾并得掠美,幸矣!其文為同舍所重如此。”十一月,知撫州王仲山、知袁州王仲嶷,以城降金。戊午,綦崇禮行責辭降授通議大夫充顯謨閣待制知袁州王仲薿可先次落職放罷制(北海集卷五)宋徐夢莘撰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三十五載:“(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金人攻撫州,知軍事王仲山叛降于金人。遺史曰:王
15、仲山,字衡甫,與仲嶷為兄弟。仲嶷,字峰甫。仲嶷以袁州降,仲山又降,兄弟典二郡相望,皆不能全其節。后綦崇禮行其責詞曰:昔唐天寶之亂,河北列郡并陷,獨常山、中原能為國守者,葢杲卿、真卿二顏在焉。爾等頃以家聲,屢塵仕版;未為虧失,寖預使令。為郡江西,惟兄及弟;力誠不支,死猶有說。臨川先降,宜春屈;魯衛之政,若循一途。雖爾無恥,不愧當時之公議;顧亦何施,面目見爾先人于地下哉。仲山,映之父也,有婿曰秦檜。”王氏兄弟是北宋宰相王珪之子。北海集卷五收錄此文,文字略有不同。十一月庚午,隨高宗逃至越州城下,從官對于河次亭上,綦崇禮贊成高宗海道避敵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十九:“(建炎三年十一月)庚午,上遽回鑾
16、,晚次越州城下,從官對于河次亭上,侍御史趙鼎言:眾寡不敵,勢難與戰,宜姑避之。呂頤浩乃聚議航海,新除吏部侍郎、御營使司參贊公事鄭望之后至,獨謂自古興王,未有乘舟檝者。權戶部侍郎葉份、中書舍人綦崇禮曰:若別有策,甚善,不然,舍海道將安之?”宋熊克中興小紀卷七載:“己巳,上發越州。庚午,至錢清鎮,得杜充奏大戰江上,我師敗績;又康允之報敵入臨安府界,長驅而來。上亟詔回鑾,侍從官晚對于河次亭上,侍御史趙鼎以為眾寡不敵,勢難與戰,且姑避之。左仆射呂頥浩乃請上航海。時廷臣所論多不同,吏部侍郎、御營參贊軍事鄭望之尤以為非便,惟戸部侍郎葉份、中書舍人綦崇禮曰:若別有,甚善,不然,舍海道將安之?”十二月,崇禮隨
17、高宗浮海避敵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十:“(建炎三年十二月)庚寅,從官以次行,吏部侍郎鄭望之以疾辭不至,給事中兼權直學士院汪藻以不便海舶,請陸行以從,許之。于是扈從泛海者,宰執外,惟御史中丞趙鼎、右諌議大夫冨直柔、權戶部侍郎葉份、中書舎人李正民綦崇禮、太常少卿陳戩六人。而昕夕宻衛于舟中者,御營都統制辛企宗兄弟而已。時留者有兵火之虞,去者有風濤之患,皆面無人色。”建炎四年(1130)春正月,崇禮扈從高宗泛海于舟中。二月,上舉仇悆充監司狀奏建炎四年二月二十一日中書舍人上(北海集卷二十九)宋熊克撰中興小紀卷八:“建炎四年(歲在庚戌)春正月丁未,御史中丞趙鼎、諫議大夫富直柔、戶部侍郎葉份、中書舍人李
18、正民綦崇禮、太常少卿陳戩同對于舟中。時扈從泛海者,宰執外惟此六人,而給事中汪藻與其余皆未至也。”宋趙鼎忠正德文集卷七載:“建炎四年庚戌歲正月初一日,車駕在海道。初二日,御舟早發,石佛洋。初三日,御舟入臺州港口章安鎮。初四日,同戶部侍郎葉份、中書舎人李正民綦崇禮、太常少卿陳戩及諫議大夫富直柔,同對舟中,問圣體。是時扈從泛海者,執政之外,止此六人而已。吏部侍郎鄭望之、給事中汪藻皆未到。” 五月壬子,除尚書吏部侍郎,尋又兼直學士院,多有建言。六月,草范宗尹右相制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十三載:“(建炎四年五月壬子)中書舍人綦崇禮試尚書吏部侍郎,給事中汪藻試兵部侍郎,仍兼直學士院。時從官隨駕者,惟崇禮及藻
19、兩人,它在道未至也。尋又詔崇禮兼直學士院。”北海集附錄卷上載(崇禮)除尚書吏部侍郎制建炎四年五月十七日。同書卷三十四載:“(建炎四年六月乙亥)詔六品以上官及初改京官並給告身,朝官以上給,初授官人給綾紙,用吏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綦崇禮請也。自渡江,惟侍臣賜告,其后稍及帖職遙郡,至是漸復之。”宋熊克中興小紀卷八:“是月(即建炎四年五月),以吏部侍郎綦崇禮兼權直學士院。” 宋程俱北山集巻二十八載綦崇禮辭免吏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不允詔。宋汪藻浮溪集卷十四載新除吏部侍郎綦崇禮辭免恩命不允詔。六月,草范宗尹右相制(宋王應麟撰玉海卷九十)。十月丁亥,充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十一月,降授宣教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
20、三十八“(建炎四年冬十月)丁亥,尚書吏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綦崇禮充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宋汪藻浮溪集卷十四載新除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綦崇禮辭免恩命不允詔。北海集附錄卷上(崇禮)除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制。北海集卷三十一載漳州到任謝兩府啟、漳州到任謝本路監司啟、赴漳州與帥守監司到啟。北海集附錄卷上(崇禮)降授宣教郎制建炎四年十一月七日謂:“(崇禮)方趨厥服,忽致煩言。謂借牘之愆,雖去官而可免;而持橐之重,當薄罰以示懲。服我訓詞,毋忘祗慎。可特授宣教郎,依前徽猷閣直學士,差遣賜如故。”紹興元年(1131),知漳州。正月,復通直郎。十月,轉奉議郎。北海集附錄卷上(崇禮)復授通直郎制紹興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北
21、海集附錄卷上(崇禮)轉奉議郎制紹興元年十月二十八日崇禮在漳州任上頗多善政。福建通志卷三十載:“建炎四年,知漳州。屬巨寇起建州,聲撼鄰境,人心動搖。崇禮一鎮以靜,內外安堵。”宋史卷三百七十八綦崇禮傳載: “(漳州)其俗悍強,號難治,屬寇起建州,聲撼鄰境,人心動揺。崇禮牧民御眾,一如常日,訖盜息,環城內外安堵如故。”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七載:“(紹興元年九月)詔福建轉運司毋得赍牒所部州縣,抑勒士民,出助軍錢物,令提刑察之。先是,漕司以軍食費廣,乃諭福州土居陳義夫等愿以一錢之產均出十錢,因遣官徧諭下四郡。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綦崇禮言:本州新經楊勍侵擾之后,已嘗均敷民間錢八萬緡,不可再有科斂。事聞
22、,故有是命。嘗舉薦陳汝楫,宋朱熹撰晦庵集卷九十七朝散郎致仕陳公行狀載:“翰林綦公崇禮守漳州,皆嘗論薦之”。紹興二年(1132)春二月,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綦崇禮試吏部侍郎。尋以吏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多有建明,悉著于令。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一載: “丙寅,(紹興二年春二月)詔建州權罷鼔鑄二年,以監兵避亂散逸,用知漳州綦崇禮請也。”同書同卷載:“(春二月丁夘)尚書吏部侍郎李光試禮部尚書,吏部侍郎李彌大試戶部尚書,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綦崇禮試吏部侍郎,太常寺少卿程瑀試給事中,崇禮,呂頥浩所薦;瑀,秦檜所薦也。”程俱北山集卷二十七有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綦崇禮吏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二載
23、:“(紹興二年三月)吏部侍郎綦崇禮言:博文嘗撰偽椘赦書,今使之通籍朝端,公議未允。乃詔博文永不收敘。”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四十七引李益能撰綦崇禮行狀謂:“綦北海先生崇禮當維兵革之后,省曹簿書,殘毀幾盡。公為吏部侍郎,熟于典故,衣冠調集及朝政沿革,漫無成案可考,公依據該審,徐出一言以決之,吏不得容其私。公所建明,悉著于令,自是省曹除授,皆有案驗。”宋章如愚編群書考索后集卷七:“建炎兵興,降詔之禮多廢。紹興舉行故事,凡六尚書及翰林端明殿學士與曽任宰執官不允,并降詔,從綦崇禮之請也。”北海集卷二十八遵用舊法札子作于是年。北海集卷二十八乞申飭百官札子紹興二年閏四月十三日作于是年。據宋史卷三百七十八綦崇
24、禮傳載:“徙知明州,召為吏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其中所謂“徙知明州”,未知所據,待考。七月,除兵部侍郎,依舊兼權直學士院,多有奏札。宋史卷三百七十八綦崇禮傳:“移兵部侍郎,仍進直學士院。御筆處分召至都堂,令條具進討固守利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六載:“(紹興二年秋七月)試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綦崇禮,與權兵部侍郎方孟卿兩易。”北海集附錄卷上(崇禮)除尚書兵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制。八月,草秦檜罷政制。宋史卷四百七十三:“(紹興二年)八月,檜罷,乃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前一日,上召直學士院綦崇禮入對,示以檜所陳二策,欲以河北人還金國,中原人還劉豫。帝曰:檜言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朕北人,將安歸?
25、檜又言為相數月,可聳動天下,今無聞。崇禮即以上意載訓辭,播告中外,人始知檜之奸。黃龜年等論檜不已,詔落職,榜朝堂,示不復用。(紹興)二十三年,檜請下臺州于謝伋家,取綦崇禮所受御筆繳進。”其中所謂“以上意載訓辭,播告中外”即北海集卷七除秦檜特授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依前通奉大夫食邑食實封如故任便居住制,中有“自謂得權而舉事,當聳動于四方;逮茲居位以陳謀,首建明于二策”之語。直著其惡,致秦檜再相后奏索其稿,幾蹈危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七:“紹興二年八月甲寅,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秦檜,罷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上乃召兵部侍郎兼直學士院綦崇禮入對,出檜所獻二策,大略欲以河
26、北人還金,中原人還劉豫,如斯而已。上謂崇禮曰:檜言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朕北人,將安歸?又檜言臣為相,數月可使聳動天下,今無聞。崇禮請御筆付院,上即索紙書付崇禮,崇禮退,未至院,而麻制已成。翌日,制責檜曰:自詭得權而舉事,當聳動于四方。”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五十一載:(紹興二年八月)二十七日甲寅,尚書右仆射秦檜罷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先是,呂頥浩薦朱勝非、綦崇禮、謝克家入朝,往往言秦檜之奸。上忽遣使崇禮處,取秦檜麻制。崇禮在翰苑,初未承詞頭,莫知所以,俄遣一中使來催。崇禮不得已,赴殿側祗候,奏請詞頭。上召崇禮,親諭之曰:秦檜言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朕是北人,將安歸?有言若使臣為宰相,可使聳動
27、天下。崇禮請御筆付院。上乃索紙寫付,崇禮退,因點省其文,而不覺口諷之曰:聳動四方之意,朕聽已疑;建明二之間,爾才可見。足跡未到院,而麻制已成,遂罷檜宰相,以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乃諭朝廷終不復用,仍榜朝堂。上怒未已,臣僚再言檜之罪,遂落職。”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二十載:“頥浩薦朱勝非、綦崇禮、謝克家入朝,往往言檜之奸,上悟,罷其相,乃落職,仍諭朝廷終不復用。書其罪,付崇禮作制,力詆之,并其黨胡安國、程瑀、江躋、劉正、張燾、吳表臣皆罷之。” 中興小紀卷十三“前一日,上召當制學士綦崇禮,諭以檜二策,仍出其原奏云以河北河東人還金,以中原人還劉預,如斯而已,故崇禮載之制詞略曰。”除秦檜特授觀文殿學士
28、提舉江州太平觀依前通奉大夫食邑食實封如故任便居住制現載北海集卷七。九月,除翰林學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八載:(紹興二年九月)“乙亥,御筆:尚書兵部侍郎兼直學士院綦崇禮為翰林學士。自靖康后,從官以御筆除拜自此始。”北海集附錄卷上(崇禮)除翰林學士制紹興二年九月十九日。北海集卷二十九辭免翰林學士奏狀。宋沈與求龜溪集卷四有賜新除翰林學士知制誥綦崇禮辭免恩命不允詔。中興小紀卷十三 “(九月)自兵興以來,急于除用人材,并無降詔之體,至是學士綦崇禮言望舉行故事,是日詔從之。”紹興三年正月九日,書恤刑詔。宋潛說友撰咸淳臨安志卷四:“右紹興三年正月九日詔恤刑,翰林學士臣綦崇禮恭書。”宋王應麟撰玉海卷六十四“
29、紹興恤刑手詔”:“三年正月十一日,詔恤刑,手詔委尚書左右司刻石,攽降天下,其親札刻石畢,置大理事。既而,以碑刻賜從臣及寺官(詔稱高柔游肇事誨以仁平諭以禍福) 。綦崇禮為詔曰:“三年正月乙丑,內出手詔,戒刑獄之吏,付臣頤浩等施行。丁卯,命尚書左右司刻詔于石,以墨本頒天下,親札賜大理。庚午,宣示六曹、兩省、侍從官。”正月二十五日,奏論楊惟忠、刑煥以節度使致仕。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十二:“紹興三年春正月辛巳,翰林學士綦崇禮言:近楊惟忠、邢煥致仕,不復納節換官,恐違舊制。詔三省、樞宻院討論以聞,遂命自今如祖宗故典,后不果行(降依典故在三月)。”北海集卷二十八有乞討論納節換官札子。二月,兼侍讀建炎以來系
30、年要錄卷六十三載:“(紹興三年二月)翰林學士綦崇禮兼侍讀,給事中胡松年兼侍講。”北海集附錄卷上(崇禮)翰林學士進兼侍讀制。六月,上昭慈圣獻皇后改謚議。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十六:“(紹興三年六月)甲辰,翰林學士綦崇禮上昭慈圣獻皇后改謚議。”秋七月,告疾。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十七載紹興三年秋七月:“給事中黃唐傳暫權翰林學士,以綦崇禮疾告也。”九月,草制授頥浩舊節奉祠、草詔賜劉光世韓世忠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十八載紹興三年九月戊午:“特進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宻院事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呂頥浩,罷為鎮南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殿中侍御史常同因論其十罪大略,入,遂召翰林學士綦崇禮草
31、制,授頥浩舊節奉祠。崇禮所草詞略曰:備觀夙夜之勤,莫測災祥之異;駭人言之歸咎,指國政之失平。朕則責躬,卿胡辭位。”同書同卷又載:“(九月)壬申,三省言勘會江淮防秋分道置使,部分已定。詔直學士院綦崇禮草詔賜劉光世、韓世忠(詳見是月乙亥)”。紹興四年(1134)二月辛丑,兼史館修撰,始除修撰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三載:“(紹興四年二月)辛丑,翰林學士綦崇禮兼史館修撰,始除修撰官也。”綦北海先生崇禮行狀載:“主上采議臣之言,肇置史官,時紹興三年。為史館修撰。”宋王應麟撰玉海卷一百六十五載:“紹興三年八月乙巳,詔復置史館,以從官兼修撰,余官兼直館檢討若著作郎,佐有闕依元豐例差郎官兼領。四年二月辛丑
32、,翰林學士綦崇禮兼史館修撰,始除修撰官也。”五月丁巳,纂修建炎元年以來日歷。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六載:“(紹興四年五月丁巳)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綦崇禮言:檢知湖州汪藻得編類元符庚辰至建炎己酉三十年事跡,本所見已開局,自建炎年五月一日以后,纂修日歴,竊恐更不須在外別行編類。乞下藻將搜訪到建炎以后文字,赴本所。詔使從之。自天圣以后,史官遷徙不常,中經渡江,朝廷文書,悉行委棄。藻奉詔訪求甚備,未及修纂,至是崇禮取而専之。俄崇禮罷去,后十余歲,日歴始克成。書首尾不全,前后舛錯,不可勝數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六載:“(紹興四年五月)癸酉,詔修國史,日歷所復以史館為名,用修撰綦崇禮等請也。”宋史卷三
33、百七十八綦崇禮傳載:“崇禮奏:神宗實錄墨本,元佑所修已是成書,朱本出蔡卞手,多所附會。乞將朱墨本參照修定。哲宗實錄,崇寧間蔡京提舉編修,增飾語言,變亂是非,難以便據舊錄修定,欲乞訪求故臣之家文獻事跡參照。”今北海集卷二十八載其修神宗哲宗兩朝實録劃一申請札子南渡后初史館申請及又再申請劃一札子三道即是。六月,奏罷韓世忠第賜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六載“(紹興四年五月)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言于私第建閣以藏所賜宸翰乞賜閣名,詔名懋功”,已而翰林學士綦崇禮奏請罷之,(高宗)從之。(崇禮所奏在六月庚寅,今并附此。熊克小歷云世忠乞賜閣名見朱勝非閑居録。按日歷有世忠崇禮奏狀全文,要亦備載此事,克不細考耳)宋熊克
34、撰中興小紀卷十六載:“(紹興四年五月)時世忠于平江府私第建閣寶藏御書,乞賜名,有賜名懋功,學士綦崇禮奏罷之。(世忠乞賜閣名見朱勝非閑居録云)。五月戊午,試尚書禮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六載:“(紹興四年五月)戊午,翰林學士綦崇禮試尚書禮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陳與義、中書舍人張綱皆上待罪,詔令供職。” 七月,除寶文閣學士,知紹興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八載:(紹興四年秋七月)丙辰,檢校少保、定國軍節度使、川陜宣撫副使吳玠為檢校少師、奉寧保靜軍節度使,錄仙人闗之功也。翰林學士綦崇禮當制,有曰陸海神皋,既失秦川之利;銅梁劍閣,敢言蜀道之難?御史中丞辛炳奏:玠方擁重兵、據要害以屏翰
35、四川,乃云既失秦川之利,又云敢言蜀道之難,不識何謂?并乞改正,毋使逺方大將重以為忌。詔學士院貼改,遂改“秦川”為“秦中”。既而崇禮引咎乞黜責,詔赦罪。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卷六·宋載:“川陜宣撫副使吳玠以功進檢校少師、兩鎮節度使,綦叔厚當制,有曰:陸海神皋,既失秦川之利;銅梁劍閣,敢言蜀道之難?言者謂秦雖淪陷,而川未嘗失也,指以為病。上知其非,公猶援唐故事,自謂失職,力引病求去,遂除知紹興。”關于綦崇禮出知紹興,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八載:“(紹興四年秋七月)壬戌,翰林學士兼侍讀、史館修撰綦崇禮充寶文閣學士,知紹興府。崇禮屢為御史中丞辛炳所攻,乃引疾,而有是命。”又,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
36、十八載:“戊辰,詔御史中丞辛炳稱疾既久,亦屢抗章,顧柏臺非養疴之地,可遂其請。除顯謨閣直學士知漳州。先是,樞府全闕官,炳欲遷,乃數論胡松年、綦崇禮之失,捃摭細故,毫發必聞。未幾,炳疾逾月,松年執政,而崇禮補外,會炳疾小愈,未能造朝,乞不妨本職,先赴本臺治事,許之。議者紛然,謂從官治事而不赴朝參為不恭,中司如此,何以掌朝議?語聞,故有是命。”宋陳骙南宋館閣錄卷八載:“八月,(崇禮)除寶文閣學士、知紹興府。”宋施宿等會稽志卷二載:“綦崇禮,紹興四年八月以寶文閣學士、左奉議郎知,五年七月奉祠。”然則崇禮當為七月除,八月到任。北海集附錄卷上(崇禮)寶文閣學士除知紹興府制。北海集卷三十一有紹興府到任謝兩府啟。紹興四年(1134)八月至紹興五年(1135)七月,知紹興府。二月,轉轉承議郎。劉豫導金人入侵,崇禮繕城屬兵,簡舟艦以扼海道,疚心夙夜,殆廢食寢。清一統志卷二百二十七載:“紹興四年,知紹興府。劉豫導金人入侵,揚、楚震擾。髙宗次吳會,崇禮以浙東一道為行都肘腋之地,備御不可不謹,密疏于朝,得便宜從事。于是繕城郭,厲甲兵,輸錢帛以犒王師,簡舟艦以扼海道,疚心夙夜,殆廢食寢。及帝還,七州宴然。” 北海集附錄卷上(崇禮)轉承議郎制紹興五年閏二月九日紹興五年七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股份質押擔保借款合同范本
- 軌道交通線網云平臺系統用戶需求書-中心部分網絡安全專用技術要求
- 2025酒店管理承包合同模板
- 2025廢舊鋼材購銷合同范本
- 2025店面轉讓合同樣本
- 2025上海市空氣凈化設備維護保養合同
- 2025雇傭離職人員的勞務合同
- 2025年三資企業承包經營合同范本
- 2025版終止房屋租賃合同范本
- 2025建筑工程分包合同(2)
- 鋸床工考試試題及答案
- “皖南八校”2024-2025學年高一第二學期期中考試-生物(乙)及答案
- 血站安全與衛生培訓課件
-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期中期中測試卷(提優卷)(含答案)
- 巖土真實考試題及答案
- 高考前的“加速度”高三下學期期中家長會
- 大部分分校:地域文化形考任務三-國開(CQ)-國開期末復習資料
- 2024年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試題含答案
- 《人工智能基礎》課件-AI的前世今生:她從哪里來
- 數獨題目高級50題(后附答案)
- 全媒體運營師-國家職業標準(2023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