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麥播種期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農業種植技術栽培技術_第1頁
冬小麥播種期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農業種植技術栽培技術_第2頁
冬小麥播種期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農業種植技術栽培技術_第3頁
冬小麥播種期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農業種植技術栽培技術_第4頁
冬小麥播種期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農業種植技術栽培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冬小麥播種期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 1小麥播種時常見問題 1.1播期 近年來,隨著氣候條件的影響,暖冬趨勢明顯,冬前積溫逐年增加,小麥越冬時期有明顯后移傾向。不少農夫實行了適期晚播并適當增加播量的對策,對緩解秋末冬前溫度偏高的負面影響有肯定關心,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農夫根據“老法規”播種,給小麥紋枯病、全蝕病等病害制造了易于發病的條件。 1.2播量 有部分麥農受“有錢買種,無錢買苗”、“要想產量高,播量不能少”等農諺的影響,實行超常量播種,個別農戶甚至在正常播期內播種量達到20 kg以上。在溫度偏高、播量偏大的狀況下,常常消失基本苗太多,植株細高,葉片瘦長,分蘗缺失或無分蘗,冬前過早封壟,以致土壤養分

2、過度消耗,來年小麥長勢由旺變弱,形成人為減產。 1.3白籽下種 大多數農夫有小麥白籽下種習慣,只有在地下害蟲和小麥黑穗病發生嚴峻時,才實行藥劑處理措施。 1.4采納自留種 大部分農夫沒有購買小麥種子的習慣,而是采納自家留種方式,隨著機械化收割的普及,造成小麥種子混雜嚴峻,而且還簡單造成種子帶有病菌和節節麥等禾本科惡性雜草,對小麥生產極為不利。 2小麥田病蟲發生緣由 2.1水肥條件改善和有機肥施用削減 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澆灌條件改善和水澆田面積擴大,化肥施用量大幅度增加,非常有利于小麥根病的發生和流行。偏施無機氮肥,磷鉀肥不足,有機肥施用量的大量削減,造成土壤生態惡化,植株抗病性減弱,對土

3、傳病害的發生也特別有利。目前,不少地方生產上偏重施氮素化肥,多數地區有機肥不足,甚至有的地方只施化肥,不施有機肥,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是導致麥田當前土傳病害嚴峻發生的重要緣由。 2.2長年連作和秸稈還田面積擴大 土傳病菌主要存活在土壤中或根茬部分。很多小麥主產區多數實行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的耕作制度,加上近年普遍實施秸稈還田,大量根茬遺留田間或秸稈直接還田,非常有利于菌源在土壤中的積累,造成土傳病害不斷加重。 3解決方法 3.1備足優種 小麥優種是穩產高產的基礎。臨汾市在小麥生產上推廣使用的水地品種主要有:濟麥22、堯麥16、良星99、煙農21、魯原502等;旱地品種主要有臨旱6號、臨豐3號、臨旱

4、21-30、長8744等。對于部分小麥種子混雜的家戶,肯定要做好種子更換,避開使用雜、劣種子形成人為減產。 3.2輪作倒茬 根病是土傳病害,由于長期施行小麥玉米一年兩作制,導致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積累,實行輪作倒茬能有效減輕病害的發生。輪作方式應堅持12年換種一次非寄主作物。棉麥兩熟輪作,小麥玉米花生兩年三作制,小麥與蔬菜、綠肥等作物輪作均有良好的掌握病害的效果。 3.2合理施用肥料 3.2.1施足基肥 話說“麥喜胎里富,底肥是基礎”,旱地更有“麥收隔年墑”的說法。因此,合理的施肥是小麥高產的基礎,備耕整地時應留意加大投入,施足基肥。 3.2.2增施有機肥 化肥的長期過量施用,導致土壤板結、透氣性

5、差。特殊是施氮肥過量和晚施氮肥的田塊,麥株旺長,組織柔嫩,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增施有機肥,可為小麥供應較全面的養分,發揮小麥植株抗病性,改善土壤理化特性,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增加微生物間的競爭性,可有效降低發病率。 3.3適期晚播 播種期的早晚顯著影響病害的發生程度。播種越早,冬前有效積溫愈高,植株群體加大,田間環境條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長和侵染,病菌侵染早,侵染期長,導致病情基數高。適期晚播,能減輕病害的發生。 為實現小麥的壯苗越冬和平安越冬,奠定豐產的苗架基礎,各小麥種植區應結合本區的生產、生態條件,合理把握好小麥播期,實現正茬麥田冬前每0.067 hm2總莖數達到80×104100

6、×104株、回茬麥田達到60×104株左右的群體目標。1 100 m以上的高海拔麥區,最佳播期應在“白露”前;海拔1 000 m左右的淺山麥區宜把握在“白露”前后;丘陵區小麥播期應把握在“秋分”前后;平川正茬小麥播種期在“秋分”節令的中期為好。回茬麥田應早騰茬,早整地,搶時早播。力爭寒露節氣內播種結束,盡量削減霜降麥,制造一個不利病害發生的環境條件。 3.4精量播種 播種量對根病發生有明顯影響。播種量大,小麥群體密度過高,通風透光條件差,有利于病菌的繁殖生長,合理掌握播種量,建立合理群體,壯個體,改善田間生態環境,能掌握病害發生。 隨著小麥播期的推遲,冬前積溫隨之削減,通過

7、適當增加播量以彌補冬前分蘗削減群體不足的沖突。山區白露或丘陵區秋分前后的適期播種,每0.067 hm2播種量掌控在810 kg,不能盲目加大播量。正常狀況下,這一播量可以實現基本苗20×104株上下,冬前每0.067 hm2總莖數達到80×104100×104株的壯苗類型。要特殊留意掌握玉米晚熟后隨便或無節制增加播量的傾向。 3.5掌握播深 俗話說“一寸淺,二寸深,超過三寸就要悶”(農諺1寸=3.3 cm,下同),就是說播種過淺簡單閃種,影響出苗;播種過深(2寸以上),小麥分蘗力下降,成穗率不高,影響產量。播深4.9 cm相宜。晚播回茬麥田應嚴格把握播深,深度掌握

8、在3.3 cm左右。尤其是旋耕、施肥、播種一體化的地塊,要留意觀看,依據土壤類型、墑情、懸虛程度的不同,隨時調整播種深度。 3.6土壤處理 針對地下害蟲和小麥根病發生嚴峻的狀況,要進行藥劑土壤處理,可每0.067 hm2用質量分數4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0 mL,兌水3040 kg,噴灑地面,然后耕翻使藥劑與土壤混勻。對小麥全蝕病和小麥腥黑穗病嚴峻發生田,可用質量分數40%五氯硝基苯粉劑,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按每0.067 hm2用量0.751 kg,拌細土2030 kg撒施,勻稱施入播種溝進行土壤處理。病蟲混發田用上述兩種藥劑混合使用。 3.7種子處理 非包衣種子播種前應采納優質對路的種衣劑包衣或藥劑拌種。地下害蟲發生區,可用質量分數55%甲拌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量的0.2%拌種。對小麥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腥黑穗病發生區可選質量分數40%五氯硝基苯粉劑,按每50 g拌麥種10 kg,或2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15%0.2%,兌水0.51 kg,拌勻堆悶6 h后播種;或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