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經濟增長_第1頁
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經濟增長_第2頁
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經濟增長_第3頁
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經濟增長_第4頁
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經濟增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經濟增長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經濟增長對廣東數據的實證分析摘要本文運用計量模型對廣東省1997年到1999年的行業數據和城市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資(FDI)技術溢出效應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我們區分了FDI的技術外溢效應和通過企業本身較高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應實證結果顯示在廣東省FDI外溢的過程中示范-模仿效應和聯系效應的效果較為顯著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聚集效應;FDI在行業中的外溢效應小于在地區內的效應;各城市的經濟技術水平和政策因素強烈地影響著FDI的外溢效果因此當前相關外資政策的制定不應該一味強調引入外資的數量重點應在于其對國內企業的技術外溢效應關鍵

2、詞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效應經濟增長一、引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及日益改善的軟硬投資環境吸引了大批外商來華直接投資世界許多著名跨國公司也紛紛來華搶灘登陸到1999年底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已達2700多億美元外資企業36萬家連續6年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資(FDI)接受國外資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經濟增長點為什么要選擇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相較于對外借款、出口信貸或延期付款等其他的外資利用形式而言FDI在引資數量上并無優勢一些FDI廠商甚至在東道國當地籌措資金事實上我國在20世紀70-80年代利用外資的實踐中FDI形式所占的比例很低平均在20左右進入90年代

3、以后FDI則成為利用外資增長勢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主角其在外資利用中的比例由1990年的33.9%猛增到1998年的77.6%現實中我們也不難看到各省的對外政策都競相向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提供各種優惠包括更低的所得稅率和更長的免稅期、進口關稅減免、基礎設施建設的補貼等這些優惠措施都是合理的嗎這些政策的理論依據何在從形式上來說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根據外資參與程度以及參與方式的不同一般分為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三種類型無論是哪一類企業FDI從進入時起就展現出其不同于內資的特殊性質“FDI是資本、專利及相關技術的結合體因而其對增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對技術先進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大不相同”(

4、Balasubramanyam等,1996)FDI帶來了“打包的資本、管理技術和生產技術”(Johnson,1972)也就是說FDI不僅是指物質資本而且是涵蓋人力資本、技術知識等多種因素的廣義資本概念這一定義表明外資與內資存在質量差異國內企業在當地使用本地和外來資金的效率比外商低所以在現階段的外資利用中應該注重的不是資金的數額而是該資金引起的帶動國內資金使用效率提高的效應這才是當前我國FDI迅速增長的原因經濟學研究中用FDI技術外溢效應(SpilloverEffect)來說明這一點有關FDI技術外溢效應的研究所做的正是將FDI研究的重點由量的因素擴展到質的因素考察FDI對生產率增長的貢獻解決F

5、DI與東道國長期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本文第二部分主要回顧了國內外有關外商直接投資外溢效應的研究情況闡述了FDI技術外溢的發生渠道及溢出效果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構造一個基本計量模型對經濟增長核算方法加以解釋用于實證檢驗;第三部分是對數據的描述;第四、五部分分別就行業數據和城市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第六部分給出本文結論并作簡要評論二、FDI的技術溢出文獻回顧與模型設立新古典增長模型不能解釋決定長期增長的技術進步是如何產生的也就不能真正解決一國長期經濟增長的問題80年代新增長理論將外部性納入到經濟增長過程之中,隨之有關FDI通過其外溢效應對東道國長期經濟增長做出貢獻的實證研究也蓬勃發展起來所謂溢出效應是指

6、由于廣義FDI資本內含的人力資本、RD投入等因素通過各種渠道導致技術的非自愿擴散促進了當地生產率增長進而對東道國長期增長做出貢獻而跨國公司(MNE)子公司又無法獲取全部收益的情形在此意義上資本將突破新古典理論邊際收益遞減的經典假設產生不變甚至遞增的收益從而影響長期增長事實上FDI對宏觀經濟影響是顯而易見的FDI向某一區域的集中往往對當地經濟產生極大影響如增加當地就業提高勞動力總體素質優化地區產業結構促進城鎮化水平等等這些不是簡單的資金投入效應而是生產率提高的結果FDI通過什么渠道實現溢出呢根據相關文獻對FDI外溢效應的理論闡述FDI外溢效應可以歸結為以下四種渠道第一示范模仿效應(demonst

7、ration-imitationeffect)即Kokko(1990)所說的傳染效應(contagioneffect)指由于MNE與東道國企業之間存在技術差距(technologygap)東道國企業可能通過學習、模仿其行為提高自身技術和生產力水平外資企業不僅將新設備、新產品或者新的加工方法引入國內市場還帶來了產品選擇、銷售策略以及管理理念等非物化技術在某些情況下國內公司僅僅通過觀察學習鄰近的外資公司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生產率(Findlay,1978;Koizumi和Kopecky,1977;Das,1987)第二競爭效應(competitioneffect)這一效應多發生于產業內各廠商之間(in

8、tra-industry),Das認為這一效應取決于市場環境、MNE子公司與當地廠商的相互影響文獻中此類效應的作用具有兩面性有關正向影響的研究認為競爭效應一方面指MNE子公司與東道國企業爭奪有限的市場資源加大了市場競爭刺激當地廠商更加有效地使用現有的資源推動當地技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指在本來具有強大行業壁壘的產業由于MNE的強行進入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壟斷社會福利水平得以提高Caves(1971)、Kokko(1992)都指出了這一溢出渠道Wang和Blömstrom(1992)構建了關于MNE子公司與當地企業博弈的基本模型證明由于溢出促進當地企業技術進步縮小了兩者之

9、間的技術差距而MNE為在競爭中維護其技術比較優勢被迫引進或開發新技術從而導致新一輪的溢出第三聯系效應(linkageeffect)聯系效應被視為一種產業間溢出(inter-industry)包括MNE在與當地企業或客戶的交往中與供應商等上游企業發生后向聯系以及與銷售商等下游企業發生前向聯系林毅夫、平新喬、楊大勇(2000)最近完成的一個案例研究很好地說明了外資的產業關聯效應后向聯系的研究集中于外企與上游當地供應商間的聯系相較而言有關前向聯系的研究要少的多Ariken和Harrison(1991)認為來自前向聯系的溢出在大多數行業都很重要FDI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對引進國當地有關技術設備維修業務發展

10、的促進也被認為是前向聯系的表現之一第四培訓效應(trainingeffect)發達國家的經驗證實國外資本所具有的競爭優勢是無法脫離其人力資源而完全物化在設備和技術上的因此跨國公司海外投資項目的有效運轉往往和當地人力資源的開發結合在一起如當地技術及管理人員和跨國公司總部派遣的專家一起工作;對當地人員進行培訓;當地技術人員參與對技術、產品和工藝的改進工作甚至研發活動;高級管理人員了解、參與跨國公司全球網絡的運作過程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存在已經在理論分析上獲得了較普遍的認同然而實證分析的結果卻往往大相徑庭一些研究得出正溢出或有限正溢出結果的如澳大利亞(Caves,1974)、加拿大(Globerma

11、n,1979)、墨西哥(BlömstromandPersson,1983)、烏拉圭(Kokko,1996);也有一些研究得到無溢出甚至負溢出結論如墨西哥(Blömstrom,1986)、摩洛哥(HaddadandHarrison,1993)、委內瑞拉(AitkenandHarrison,1999)那么是什么因素影響了FDI的溢出效應呢Blömstrom等(1994)發現東道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FDI的影響就越顯著為正BlömstromGloberman和Kokko(1999)認為,競爭程度和當

12、地技術能力是產生溢出最重要的兩大決定因素FredrikSjöholm(1999)利用赫芬德爾指數(HerfindahlIndex)對印尼FDI的實證結果表明在競爭較充分的產業內溢出效果較為明顯Dahlman等(1987)對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研究發現若勞動力在新項目開始前先培訓以加強當地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則技術轉移成功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在各種溢出的影響因素之中技術差距與溢出效果的相關關系爭議無疑是最大的Kokko(1994)對墨西哥的研究認為溢出與技術差距具有反向相關性當本國企業技術能力較強與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小時溢出效率高Imbriani和Reganati(1997)對

13、意大利FDI技術效率的分析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而以趕超策略(catch-up)為代表的另一些研究則認為技術差距越大當地企業從FDI溢出中獲益越多為此FredrikSjöholm(1999)提出技術差距與溢出之間可能存在非線性關系顯然溢出的發生要求有某種技術差距在初級階段溢出水平的確隨著技術差距的增加而增加然而當差距增大到某一水平以至于當地廠商無法在現有的經驗、教育水平及技術知識基礎上對國外先進技術加以吸收時溢出將與技術差距的變化背道而馳Borenztein等(1998)和Blömstrom等(1994)稱這一轉折點為發展門檻(developme

14、ntthreshhold)認為東道國應具備一定的勞動技術水平和基礎設施水平才能跨過門檻享受FDI帶來的人力資本擴張的益處何潔(2000)在對中國28個省份的實證研究中考察了包括經濟發展水平、開放度、當地技術水平以及產業結構在內的地區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結論是各省引進FDI的綜合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當地經濟發展特征的影響王成岐、張建華和安輝(2002)對中國省際數據的分析也證實了這一點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國內有關FDI技術外溢的實證研究所建立的計量模型都是借鑒Feder(1982)在估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時的研究思路區分國內和國外兩個經濟部門并以兩個部門的生產函數為基礎推導出最終的計量方程如何潔(20

15、01)、汪立鑫和曹江(2000)、張兆杰(2000)這一建模方法的優點在于較好地突出了外資與內資的差異性闡明了FDI外溢效應的原因其具體形式有兩種一種以TFP為因變量FDI為解釋變量之一直接測量技術外溢系數模型中不包括其他資本項也就不用考慮資本的要素投入貢獻;另一種仍以GDP增長率等傳統增長指標為因變量而解釋變量選擇總資本K和FDI兩項將FDI與國內資本無差異的純要素投入作用分離與國內資本合并到K的系數中則FDI一項的關注系數量度的就是純溢出效應然而此類模型檢驗中所得到的FDI對GDP的額外貢獻率不僅僅是技術外溢效應還包括了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的生產率差異也就是說外資企業可能對國內企業并未產生正

16、的技術外溢所謂的外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正效應可能主要是通過外資企業自身較高的生產率而產生的直接受益人只有外資企業本身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已有學者(姚洋章奇2001)對FDI的外溢效應與生產率差異效應作了區分本文也將兩者作出區別以便更準確地分析FDI在我國的技術外溢效應根據擴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基本模型借鑒MiguelD.Ramírez(2000)的研究方法設定如下回歸模型(1)其中為內資企業總產出為內資企業勞動投入為內資投入為外資投入是殘差項我們假設它滿足所有的經典假定在下面的計量經濟分析中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系數是我們研究的主要對象如果0而且從統計上看是顯著的則說明FDI對

17、經濟增長有積極的技術外溢作用;如果0而且從統計上看是顯著的則說明FDI沒有發揮新增長理論所預言的外溢效應相反還抑制了經濟增長三、數據描述縱觀近幾年來國內關于FDI影響的經濟模型多為在國家層面上的分省數據的研究由于我國FDI投資具有顯著的區域不平衡的性質使得許多中西部地區城市吸收的FDI金額過小難以發揮作用這種巨大的地區差異無疑會對外溢的結果產生很大影響本文力圖將外溢效應的實證研究拓展到省的層面選取FDI較密集的廣東省為研究對象以排除“發展門檻效應”的影響;同時將研究細化到省內不同行業和各個城市的具體數據以研究在這一層面FDI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會呈現出怎樣的特征廣東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上從19

18、92年才開始有真正大的進展目前可資利用的時間序列數據較少而歷年數據的統計口徑又往往并不一致如1997年以前在統計“工業總產值”時一般統計“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主要指標”1998年按企業的銷售收入來劃分一般統計“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指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及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因此在本文分析中選取宏觀經濟大環境相似的三年(1997年到1999年)為數據取用區間數據來源是19982000年廣東省統計局出版的廣東統計年鑒以及從廣東省外經委所獲的一些補充數據本文選擇工業經濟作為分析的對象一方面根據廣東省歷年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情況盡管近年來在第三產業方面的比重有一定增長但重點仍在工業

19、因此選擇工業類來考察廣東省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效應的總體狀況有較高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連續性和完整性工業的統計數據是中國所有行業中最為完整的其他行業的數據要么沒有統計要么不連續實際上是無法進行計量經濟分析的整個工業的產出用“工業總產值”來代表外資企業的產出用“港澳臺投資經濟”和“外商投資經濟”的工業總產值之和來代表內資企業的產出則為兩者的差值同理其他有關內資企業的變量亦由全部工業企業該變量的數值與三資企業數值之差代表對于資本存量由于我國長期以來采用與西方國家不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因而很難找到西方經濟意義上的資本存量在以往的實證中往往采用“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

20、余額”加上“流動資產年平均余額”來代表資本存量然而這一資本變量忽略了除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之外的其他資產形式尤其是企業的無形資產而此類資產正是內資與外資質量差異的關鍵所在特定的生產技術總是存在于上述某種資產中并通過各種資產的共同運作發揮出來另一方面一些合資企業的外方投資甚至采取以專利權等無形資產作價入股的形式因此本文擬采用1997年后開始統計的“年末資產總計”計量企業資本投入以求更準確地描述內資與外資間的差異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外溢效果該值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全部資產包括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及遞延資產、其他長期資產等(1998廣東統計年鑒)勞動投入用每年的“職工平均人數”來衡量在廣東統計

21、年鑒中公布了各市分行業的從業人數而沒有單獨公布工業的從業人數本文按照工業的定義將其中的“采掘業”、“制造業”和“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三者之和作為工業從業人數將“外商投資經濟單位”和“港澳臺經濟單位”從業人員數之和來近似代替外資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四、行業數據計量檢驗及結果分析(一)行業的總體外溢效應在本節我們首先將1997年到1999年廣東省工業類(采掘業、制造業、電力自來水煤氣生產和供應業)全部39個行業的各個行業的數據視為一個整體研究總的FDI外溢效應;接著根據不同的溢出渠道選擇相關變量將39個行業劃歸各個獨立的次級樣本組具體分析FDI的外溢渠道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模型因變量取工業增加值

22、而不是工業總產值因為實證所用的是分行業橫截面數據而行業總產值可能因行業處于產業鏈的不同位置而產生較大差異如最終產品生產部門的產值一般高于用于生產此最終產品的中間產品的生產部門的產值以增加值為因變量則無此偏差相較于總產值增加值更能體現生產率變化的增長效應(4-1)0.1530.7050.131(2.568)*(10.89)*(1.694)*0.8970.8941.913296.665(4-2)0.2180.6800.081(2.953)*(11.329)*(1.165)0.8290.8242.043164.893其中方程式下方第一行數字表示相關系數;括號內的數字表示系數的t檢驗值;*分別表示置信

23、度為99%95%和90%;分別是F-統計量和Durbin-Watson統計量;和分別是模型的相關度和修正過的相關度(4-1)式以包括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內的整個工業部門為研究對象取各行業工業增加值為因變量各行業企業總資產為資產投入各行業企業職工年平均人數為勞動力投入各行業外資企業總資產為FDI投資變量可以看到(4-1)式所得的相關系數為0.131t檢驗值為1.694與呈顯著的正相關性然而正如我們已討論過的這可能是由于這一相關系數包含了兩部分效應外資企業對國內企業產生外部性引致的技術外溢效應以及由于外資企業比國內企業擁有更高的生產率而產生的對工業總產值的貢獻率當我們單純以內資企業為研究對象排除生

24、產率差異引起的偏差后(4-2)式得到的溢出系數僅為0.081t值也由1.694降至1.165與呈不顯著的正相關性可見(4-1)式高估了FDI的技術外溢水平方程(4-2)是對FDI技術外溢的一種更恰當的描述雖然我們從總體數據回歸中得到了正溢出系數但所得結果的t值偏低僅接近0.1的顯著性水平為了對所得的總體效應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在以下將根據外溢機制對樣本進行更細致地分類考察外溢的各個發生機制從而得到進一步的結論說明外溢主要是通過那種渠道產生的(二)FDI的技術差距效應與競爭效應表1是對不同外溢渠道的研究結果回歸模型仍沿用方程(4-2)一般而言技術水平可以采用勞動生產率或是人均資本占有量代表我們分別

25、以這兩種技術指標為劃分標準進行分組回歸表1中(1.1)和(1.2)代表了以外企勞動生產率/內企勞動生產率分別為較高和較低的分組回歸結果我們發現在技術差距大的一組FDI的溢出系數為0.212置信度達到98有顯著的正溢出;而在技術差距小的一組溢出系數的t值并不顯著這與我們的假設相符證明在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技術差距較大的情況下內資企業技術模仿的潛力越大收益越高FDI的外溢效果越明顯然而當我們以人均裝備率之比(即外資企業人均固定資產年均凈值/內資企業人均固定資產年均凈值)為指標分組時回歸結果參見(1.3)和(1.4)雖然得到了與前一組回歸符號一致的溢出系數但t值很小無法滿足統計要求這可能是由于以固定資

26、產人均占有率為技術指標時由于外資企業與國內企業在折舊率等固定資產財務處理上的差別使得技術差距的衡量產生偏差(1.5)和(1.6)是我們以外資企業在某行業的銷售比率(即外資企業在某行業的銷售收入/全省該行業的總銷售收入)為競爭程度指標進行分組回歸的結果外資企業的銷售比率越高表明外商投資在該行業的競爭力越強對該行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有積極作用當該值大于1時表明外資企業在該行業的競爭力大于其他類型的企業即外資企業在該行業具有競爭優勢計算中我們發現在有外資企業進入的36個工業行業中外資企業銷售比率超過50的占一半結合外商投資專門化指數的分析表明外資企業進入的主要是其有競爭優勢的行業我們可以看到(1.5)

27、和(1.6)的實證結果并不理想分類后兩組的外溢系數t值都很小外溢效應無論在競爭性強或是競爭性弱的情況下都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正負兩方面的效應相互抵消的緣故為此我們將競爭力指標與外資的乘積的交叉變量作為自變量之一加入方程(1)得到回歸(1.7)和(1.8)FDI與競爭力指標的交叉變量在缺少FDI項的(3.3)式中表現為顯著正值說明競爭效應對溢出的促進作用然而當我們同時加入外資變量時交叉變量的系數不再顯著可見競爭效應對FDI外溢的作用方向仍有疑問需要更細致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三)FDI的聯系效應與行業聚集效應FDI產生的產業聯系效應可以用外資項目產業關聯系數的高低來衡量一般來說外資項目產業關聯系

28、數越高(尤其是后向關聯效果越明顯)同國內企業建立供應關系的可能性就越大聯系效應也就越明顯而另一方面凡是產業關聯系數高的項目其資本和技術的密集度也高;同時由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等因素決定這些產業卷入國際分工從事跨國經營的程度也越高因此大力引進此類高關聯度項目對一國加速技術進步和工業化進程意義重大當今世界以汽車、微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和航天工業等為主導產業這些產業的關聯系數都很高分別達到10.1、11.5、9.0和8.5(房漢廷1996)而且國際化程度也很高本文所采用的產業關聯性指標是根據1997年全國投入產出表計算的30個經濟行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其中影響力系數指i行業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最

29、終使用對為i行業提供投入的其他行業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及程度在這里用來作為分析行業間后向聯系程度的指標;感應度系數為其他行業均增加一個單位i行業的最終使用時i行業為其他行業的生產提供的產出量在這里用來作為分析行業間前向聯系程度的指標當i行業影響力系數1時表示i行業的生產對其他行業所產生的波及影響程度超過社會平均影響水平則該行業的后向聯系性較強;反之則較弱同理當i行業感應度系數1時表示i行業所受到的感應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感應度水平則該行業的前向聯系性較強;反之則較弱表2的結果證實在產業關聯系數強的產業內外資的外溢效應顯著;反之外溢不明顯同時后向聯系效應(以影響力系數為代表)比前向聯系效應(以感應度為

30、代表)對溢出的作用更重要FDI在城市帶或在某行業的聚集現象是顯而易見的FDI存量越大的行業和地區每年新增加的FDI投資額也越高據調查東莞市1999到2000年新引進的外資項目中有六成以上的項目是通過以商引商進來的也就是現有外商投資企業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將其母公司、子公司、協辦公司引進東莞例如雀巢咖啡公司引入的速凍點心、美極醬油項目都是以商引商的例證我們不難看出FDI的產業聚集的向心力大大促進了產業聚集的形成及其外部效應的實現聚集加劇了企業間的競爭也加強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而這一氛圍造就了溢出效應所需的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從某種程度上講當聚集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聚集區域將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產業生

31、態鏈”和“經濟生態圈”使其中的外資和內資企業都能從中受益為說明這一點我們用行業三資企業總資產占所有三資企業總資產的比重代表FDI在行業的聚集程度將行業數據按聚集度高低分組進行計量檢驗(2.5)和(2.6)式中的回歸結果表明在FDI聚集程度高的一組FDI外溢效應為顯著正值;而在聚集不明顯的一組FDI外溢系數及其顯著性都大大降低這一結論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上述聚集效應的分析然而這一結果也有可能歸咎于FDI偏好投向生產率較高的行業而此類行業的潛在溢出效應可能比其他低技術水平的行業大進一步的分析有待于更為詳細的數據支持五、城市數據計量檢驗及結果分析(一)總體回歸分析本節以廣東省下屬的21個城市的具體數據

32、為依托檢驗FDI所在地政策及經濟特征差別對FDI溢出的影響我們仍然由對全體數據的總回歸開始沿用回歸方程式(4-1)和(4-2)這里為全部工業企業總產值為全部工業企業職工年均人數為全部工業企業總資產;為內資工業企業總產值為內資工業企業職工年均人數為內資工業企業總資產為外資工業企業總資產(5-1)0.0000.4900.488(0.000)(4.232)*(5.058)*0.9140.9092.029208.275(5-2)-0.0990.8510.176(-1.505)(8.956)*(2.301)*0.8710.8651.917133.285我們看到對城市數據的檢驗結果與上一節對行業數據的回歸

33、結果一致而且外溢系數的顯著性還有所提高這就說明就全省整體而言內資、勞動力和外資的投入對內資企業產出均存在正面效應若考慮外資企業高生產率對工業總產值的影響沿用方程式(4-1)所得的結果顯示外資投入對經濟增長的額外貢獻的大小與總資本投入的增長效應不相上下而且t值甚至比后者更為顯著(二)研發投入、人力資本投入與FDI的外溢效應根據技術內生化經濟增長的思想研發投入以及人力資本投入是東道國技術能力自身積累的兩大途徑因而在分析東道國的技術吸收能力對FDI溢出的影響時這兩方面特征無疑是兩個關鍵因素下面我們將就這兩方面特征選取不同變量進行分組回歸以求更深入地了解FDI外溢與東道國自身特征的關系表3是對各市科研

34、投入差異進行考察的結果我們知道國內企業RD能力和技術水平會影響FDI技術擴散的效果如果內資企業的設備老化科研能力弱則要想與跨國公司合作以達到吸收其先進技術的目的就必須對原有的生產設備、工藝進行技術改造并提高研發投入水平在本文中我們分別采用各市政府部門RD經費占總投資的比例以及企業更新改造投資占總投資的比例對各市數據分組回歸結果表明在高RD投入組外資的外溢效果為正0.266顯著性水平接近0.01相反在低RD投入組外資的外溢效果則根本不滿足顯著性要求對更新改造投入比例的考察亦是如此這一結果充分說明要發揮FDI外溢技術應有的高生產率東道國需要投入一定的研發和設備改造成本以加強自身的技術吸收消化能力需

35、要說明的是由于缺少市一級的企業RD投入的數據我們所用的RD變量為政府部門的投入金額就數量上而言我國研發投入大部分由政府承擔廣東省全省RD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在這一意義上政府RD投入強度可以代表地區RD的投入強度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由于廣東省非國有內資經濟較強且此類經濟實體的RD投入產出效率往往高于政府部門的RD投入因此我們又運用包含了政府與企業投資在內的更新改造投資數據進行分組回歸(3.3)和(3.4)并在高研發投入水平的一組(3.3)得到了比(3.1)更為顯著的溢出結果可見從政策面來看為企業提供RD投資激勵比直接提供RD投入效果更佳表4是我們就人力資本投入指標(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和人才素質指標

36、(總人口中高校在校學生的比例)分組回歸的結果在兩種不同的分組方式下人力資本水平高的一組所得到的溢出水平都較高而且無論人力資本水平高或低外資投入對內資企業總產值產生的正面效應都非常顯著這說明高素質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對促進經濟增長總是有價值的人力資本水平越高FDI的溢出效果越好從表5所得數據中我們得到了一些新的結論首先人才培訓效應的正效應是明顯的在培訓比例高的組外資溢出效應為0.424且顯著性水平高達0.01;而在培訓比例低的組溢出降為顯著負值這說明要實現FDI對于內資企業的技術外溢需要對勞動力實行一定的培訓使員工素質達到一定的水平對人才交流機構的分組回歸則始終呈現了顯著的外溢正效應一個地區所擁有的

37、掛牌人才交流機構多表明該地區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性較弱人才流動性較好因而保證了以培訓效應為基礎的FDI外溢的實現我們看到在人才交流機構多的一組溢出的系數以及顯著性水平都高于機構少的一組然而當我們以參加人才交流會的應聘人數比例分組回歸時卻意外地得到了負溢出值顯然經由人力資源流動所形成的技術擴散效應在這里并未顯示出其應有的重要性得到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外商投資企業的人力資源流動的流向失衡(王振中1995)雖然90年代以來外資企業的人力資源流動日益活躍但90以上的人員是在外資企業之間流動的極少回流到國有企業這批在我國擁有相對技術優勢的人員在跳槽時所選擇的換一家外資企業的做法顯然主要是源于國有企業在待

38、遇和工作環境等方面的差距有其合理性但卻意味著經由人力資源流動所帶來的技術轉移效應沒有發揮出預想的功效改變這一狀況的根本措施是重塑國企用人機制(三)對外開放度、外資類型與FDI的外溢效應值得注意的是回歸(6.1)和(6.2)的結果與我們的預期不盡相同在當地經濟開放程度較低的一組FDI的外溢系數為正且高度顯著;而在開放度較高的一組FDI對當地企業的溢出貢獻不僅沒有增大反而變為負值但t值不滿足顯著性要求這說明通過單純提高對外開放度并不一定能提高FDI對本地企業的正向外溢效應也可以這么說在開放初期外資流入要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較好地發揮外溢效應;當地區對外經濟開放程度達到一定水平以后FDI外溢效應的大小

39、在更大程度上將取決于FDI的質量的提高而不是數量的增加一般認為FDI的來源地不同其技術含量(質量)也有所差異綜觀廣東省外商直接投資的來源結構可以發現廣東省FDI中來自港澳臺地區的資本占絕對優勢比例在80左右港澳臺資金的大量流入加快了廣東經濟發展的步伐但一方面港澳臺投資以中小項目為主投資規模小降低了資源的配置效率使規模效益難以實現;另一方面港澳臺投資以勞動密集型投資為主相對于發達國家技術層次偏低其技術開發和利用的實力并不雄厚對廣東省技術進步的影響不明顯相較之下在華的其他外資企業更注重投向能源、醫藥、農業、電子行業、重工業和服務業等為中國市場服務的行業(Casson等1991)如位于深圳的德士古石

40、油公司(美資)、朗訊科技公司(美資)、西門子公司(德資)、三星公司(韓資)、三洋電機公司(日資)等根據魏后凱(2000)的研究在歐洲七國對我國的制造業投資中南部沿海地區(包括廣東、福建、廣西、海南)僅占9.9%而以上海為代表的中部沿海和以遼寧、山東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分別占到了36%和45%美日投資的情況也與此相似這可能影響到廣東省FDI外溢效應的程度為此我們將FDI細化為港澳臺投資企業和其他外商投資企業兩類進行分析得到如下結果(5-3)-0.0810.8090.1100.139(-1.281)*(9.537)*(1.223)(1.769)*0.8860.8791.969113.140其中表示港澳

41、臺投資工業企業總資產表示其他外商直接投資工業企業總資產結果顯示兩種不同來源的資產的外溢效應之間存在差異港澳臺投資的外溢系數小于其他外商投資的外溢系數顯著性也低于后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前面得到的經濟開放程度與FDI外溢之間的負相關的結論可能歸因于廣東省引進外資的來源方面的特征根據我們實地調查后的初步推斷FDI的質量及其帶來的FDI外溢效果還可能受到不同企業內部特征的影響按照這一思路我們進一步得到了(6.3)(6.4)(6.5)(6.6)的分組回歸結果結果顯示外資企業規模較大的組溢出系數較大;但無論規模大小溢出系數都呈顯著正值說明外資企業規模的上升總是有利于FDI溢出的實現而且規模越大對溢出的促

42、進作用越大內資企業規模的檢驗結果則僅在規模較大的一組得到了顯著為正的溢出系數較小規模的內資企業缺乏足夠的資源對FDI外溢技術的吸收能力較弱而且更易受到外資企業進入的沖擊(四)地區經濟結構差異與FDI的外溢效應地區經濟的結構特征對于經濟增長也有較大影響以下我們就各市經濟的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進行分類回歸(7.1)和(7.2)式是依據產業結構差異分組回歸的結果劃分指標為各市工業企業產值中重工業產值所占的比重一般來說重工業的產業后向聯系性強產品的資本、技術含量大因而企業間技術溢出的潛力大溢出效果更好然而我們雖然在重工業比重較大的一組得到了比重工業比重較小的一組更大的正溢出系數和更高的t值但兩組回歸所

43、得溢出系數的t值均不顯著這可能與我國重工業企業大多為大型國有企業生產設備老化效率低下有關這一點也可以從的回歸系數比較中看出來(7.1)式的貢獻率及其顯著性都小于(7.2)式的結果在(7.3)和(7.4)式回歸中我們將各市按工業總產值中國有經濟產值的比例進行分組與我們通常的理解相反實證結果表明FDI在國有經濟產值比重較高的城市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關系而不是國有經濟比重較低的城市這里我們必須注意到FDI進入中國市場的方式在中國FDI一般選擇與國有企業進行合資合作而不是私人部門的企業幾個大型國有控股企業都是這一特征的最好例證原屬電子部的深圳賽格公司自80年代末起先后通過與日本、香港等地客商成

44、立中外合資企業90年代初又通過股份制改造先后推出了多家上市公司迅速發展成為總資產近百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國有凈資產11年間增長了36倍又如深圳特區發展公司采取靈活的參股方式通過與外商的合資合作成為下控100多家小公司的特大型國有企業作為廣州國企脫困的經典范例1998年廣州汽車與本田合資使原廣州標致每年5億元的虧損得以遏制2000年廣州本田產銷3.2萬臺實現利稅40億元成為廣州工業的有力支柱從深圳市工業總產值統計數據中我們也發現1999年深圳市內資企業工業總產值為530.73億元而同期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工業總產值達到749.41億元可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與三資企業兩種統計值之間有較大的重合也就是

45、說相當一部分國有控股企業同時也是接受FDI的三資企業這可能是對FDI在高國有經濟比重的城市的溢出貢獻較大的一種合理解釋此外我們發現在基礎設施水平較好和較差的組之間存在相當明顯的差異(7.5)和(7.6)的回歸結果表明FDI在基礎設施較好的市具有相當顯著的正溢出值顯著性水平高達0.01;而在基礎設施較差的組則在0.1顯著性水平上呈現負值這使我們相信FDI在基礎設施較好而不是較差的省深化了經濟增長;而且要使FDI有效率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存量六、總結與評論本文利用廣東省相關數據實證檢驗了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得出了如下一些基本結果首先無論采用行業數據還是城市數據回歸都證實

46、了外資企業對內資工業部門的總體正向外溢效應是現實存在的,即使排除了外資企業的高產出對經濟增長總量的影響FDI技術外溢對內資企業生產的促進作用也是顯著的在行業數據的回歸結果中FDI對內資經濟產生的技術外溢效應超過了外資企業高生產率經由外資企業產值對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率可見FDI技術外溢對東道國影響的潛力很大第二廣東省FDI技術外溢的主要渠道是示范-模仿效應和聯系效應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FDI的聚集效應廣東省位于我國東南沿海毗鄰港澳開放前各市經濟結構多以農業為主沒有一個長期、穩固的工業發展背景當地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都較弱相較于工業基礎較強的東部沿海城市廣東省對跨國公司及較大規模FDI的吸引力不

47、強聚集在廣東的外商投資大多投向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一些技術密集型加工制造業由于此類行業的外資企業多采用成熟技術易于模仿且加工制造業的內部分工和產業聯系也較為緊密所以易于產生模仿效應和聯系效應而競爭效應主要表現為跨國公司之間競爭壓力促使更高水平的技術的使用因此這一效應在廣東省表現得不那么顯著同理培訓效應也不甚突出僅就業培訓的效應較為突出然而我們的實證也表明作為外溢主渠道的模仿效應隨著技術差距的縮小而減弱因此要擴大外溢效應則必須注意根據當地的發展狀況提升引進外資的技術水平第三相對而言,FDI在地區內的外溢效應明顯大于在行業中的效應.在各市分組的層次上東道主的經濟技術水平和政策因素均強烈地影響著FDI

48、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其中各地在提高自身技術吸收消化能力方面所做的努力無論是資金投入還是人力資源素質方面的改善都與FDI外溢效果之間存在正向相關性這強調了東道國自身技術能力的提高在吸引FDI有效地發揮他們對東道國企業的正面促進作用中的重要意義第四簡單強調對外開放度的提升并不一定能達到促進外溢的效果FDI的外溢程度更多地取決于FDI的質量高低而非數量大小這也使我們對某些地區一味強調擴大經濟開放規模盡最大可能吸收外資的政策效果提出懷疑進一步的研究還將涉及到對外政策中非國民待遇條款的合理性我們的分析還表明經濟開放程度與FDI外溢之間的負相關的結論可能歸因于廣東省引進外資的來源方面的特征因為大部分進入廣

49、東省的FDI都是港澳臺資本而回歸表明港澳臺投資規模小、技術含量偏低其溢出效果小于其他外商投資企業另外其他因素如企業規模、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都將正向影響FDI的質量和外溢的效果針對廣東省引進FDI的具體情況我們進一步得到如下政策建議(1)在保證港澳臺FDI質量的同時注意吸引更多的歐美日FDI尤其是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2)將利用外資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深化產業分工加強產業聯系引導FDI進入關聯性強、帶動性大的行業(3)為企業提供RD激勵比直接提供RD投入效果更好相關政策應從這方面入手如完善專利保護措施、獎勵研發成果、為技術交流提供方便等(4)深入推進國企改革大力推廣國有控股企業通過與FDI進

50、行各種形式的合資合作完成國企改制脫困的成功經驗由于可獲數據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在許多方面仍有待加強(1)由于得不到更好的數據無法選用更恰當的變量描述企業競爭尤其是外資企業之間的競爭我們對FDI外溢的競爭效應的分析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2)人才流動性以及人才結構的分析尚不充分(3)近年來FDI在形式上呈現獨資化的發展趨勢這一趨勢對FDI外溢效果的影響也是外溢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4)研究沒有給出許多制度因素對FDI外溢的限制一方面官僚主義歧視低效的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政策的非連續性和制度規則的隨意性等都會對外資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以稅收減免為代表的優惠政策對外商投資的作用尤其是其長期影響仍有待商榷在

51、中國加入WTO之后國際標準的引入和執行已經成為當務之急這些問題都有待于我們今后進一步深入探討參考文獻1.V.N.Balasubramanyam,M.SalisuandD.Sapsfo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Growth:NewHypothesesandEvidence.DiscussionPaper,EC7/96,DepartmentofEconomics,LancasterUniversity,19962.HarryG.Johnson.“SurveyofIssues”inPeterDrysdale,ed.DirectForeignInvestmentinAs

52、iaandPacific,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723.A.Kokko.ForeignDirectInvestment,HostCountryCharacteristicsandSpillovers.TheEconomicResearchInstitute,Stockholm,19924.R.Findlay.RelativeBackwardness,DirectForeignInvestmentandtheTrasferofTechnology:ASimpleDynamicModel.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8,(2):1-

53、165.T.KoizumiandK.J.Kopecky.ForeignDirectInvestment,TechnologyTransferandDomesticEmploymentEffect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imics,1980,(2):1-206.S.Das.Externalities,andTechnologyTransferThroughMNC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7,vol22:171-1827.J.Tilton.InternationalDiffusionofTechnology:TheCa

54、seofSemiconductors.Washingtion,D.C.,TheBrookingsInstitution,19718.R.E.Caves.InternationalCorporations:TheIndustrialEconoimicsofForeignInvestment.Economics,1971,vol38,(141):1-279.J.Y.Wang.Growth,TechnologyTransferandLong-runTheoryofInternationalCapitalMovements.JournalofInternatioanalEconomics,1990,v

55、ol29:255-27110.BrianJ.AitkenandE.Harrison.DoDomesticFirmsBenefitfromDirectForeignInvestment?EvidencefromVenezuela.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vol89,(3):605-61811.林毅夫平新喬楊大勇可口可樂罐裝系統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討論稿,2000(1)No.C.A.RodriguezClare.Multinationals,Linkages,andEconomicDevelopment.AmericanEconomicRe

56、view,1996,vol86:852-87313.E.K.Y.Chen.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andTechnologyDiffusioninHongkongManufacturing.AppliedEconomics,1983,vol15:309-32114.LawrenceKaufmann.AModelofSpilloversThroughLaborRecruitment.InternationalEconomicJouranl,1997,vol11,(3):13-3315.何潔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工業部門外溢效應的進一步精確量化世界經濟,2000(12)29-

57、3616.M.Blomström,S.GlobermanandA.Kokko.TheDeterminantsofHostCountrySpilloversfromForeignDirectInvestment:ReviewandSynthesisoftheLiterature.SSE/EFIWorkingPaperSeriesinEconomicsandFinance(239),October199917.FredrikSjöholm.TechnologyGap,CompetitionandSpilloversfromDirectForeig

58、nInvestment:EvidencefromEstablishmentData.The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1999,vol36,(1):53-7318.C.ImbrianiandF.Reganati.SpilloversInternazionalidiEfficienzanelSettoreManifatturieroItaliano.EconomiaInternazionale,November199719.E.Borenztein,J.DeGregorioandJ.W.Lee.HowdoesForeignInvestmentAffectEconomi

59、cGrowth?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8,45:115-13520.YoungAlwyn.SubstitutionandComplementarityinEndogenousInnovation.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3,vol108,(3):775-80721.S.Kapur.TechnologicalDiffusionwithSocialLearning.The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June1995,XLIII,(2)22.G.Feder.OnExportandEconomicGrowth.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82,vol12:59-7323.汪立鑫曹江外國直接投資對上海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分析上海經濟研究,2000(5)36-3924.MiguelD.Ramírez.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Mexico:ACointegrationAnalysis.The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2000,vol37,(1):138-16225.AlbertGua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