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ICS91.100.30Q 13DB45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標準DB 45/T XXXXX2017混凝土用機制砂技術規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manufactured-sand for concrete點擊此處添加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的標識2017年6月26日2017 - XX - XX發布2017 - XX - XX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DBXX/ XXXXXXXXX目次前言1范圍12規范性引用文件13術語和定義14基本規定25機制砂的技術要求25.1規格、類別與用途25.2技術指標36機制砂的生產46.1生產準備46.2母巖46.3生產設備選型5
2、6.4生產控制57機制砂的檢驗57.1檢驗分類57.2檢驗規則57.3檢驗方法68機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68.1一般規定68.2配合比設計69機制砂混凝土的施工及驗收79.1一般規定79.2拌制79.3運輸89.4澆筑89.5養護99.6質量驗收9附錄A(規范性附錄)型式檢驗10前言本標準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提出。本標準由廣西交通運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廣西路橋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同濟大學、廣西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西交通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廣西新恒通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
3、人:韓玉、王建軍、梅世龍、周文、龐博新、李彩霞、付宇文、羅巖楓、何涌、蔣正武、馮智、馮春萌、羅吉智、陳光輝、藍日彥、錢海洋、胡文學、林增海、蘇萍、譚華、黃文秋、張坤球、蒙立和、秦大燕、林峰、青志剛、鄧家喜、譚海暉、趙月青、姚青云。10混凝土用機制砂技術規范1 范圍本規程適用于除水泥混凝土路面外的公路工程機制砂及機制砂混凝土的生產與質量管理。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 14684 建設用砂GB 50010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T 504
4、76 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GB 50496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規范JGJ/T 10 泵送混凝土施工技術規程JGJ 52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 5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JTG E41 公路工程巖石試驗規程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程JTG/T F50 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 F80/1 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3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規程。3.1機制砂 manufactured sand經除土處理,由機械破碎、篩分制成的、粒徑介于0.075mm至4.75mm的堅硬巖石顆粒。3.2石粉含量 fine content機制砂中粒徑小于75m的顆粒含
5、量。3.3泥塊含量 clay lumps and friable particles content機制砂中原粒徑大于1.18mm,經水浸洗、手捏后變成小于600m的顆粒的含量。3.4亞甲藍(MB)值 methylene blue value用于判定機制砂中粒徑小于75m顆粒的吸附性能的指標。3.5壓碎指標 crushing value用于檢驗機制砂在自然風化和其它外界物理化學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及控制其顆粒形狀的技術指標。3.6干法制砂 dry-process sand production在干燥條件下破碎、篩分和采用干法除塵裝置除去機制砂中石粉的制砂工藝。3.7濕法制砂 wet-pro
6、cess sand production在干燥或潮濕條件下破碎,采用水力分選和除去機制砂中石粉的制砂工藝。3.8半干法制砂 semi-dry process sand production在干燥條件下破碎、篩分,采用水洗法除去機制砂中石粉的工藝。3.9機制砂混凝土 manufactured sand concrete以機制砂為主要細集料的水泥混凝土。4 基本規定4.1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結構用機制砂,其源料特性應符合要求。不應采用礦山尾礦及工業廢渣生產機制砂。4.2 機制砂應采用符合要求的巖石,按破碎、篩分、除塵(洗凈)和混合的全套工藝標準生產。4.3 機制砂結構混凝土的設計強度、物理力學性能
7、和耐久性等指標,應根據機制砂混凝土的基本性能進行修正,充分考慮不同來源機制砂及石粉含量的影響,建立經驗關系。4.4 機制砂的料源特性和石粉含量有明顯變化時,應經過充分試驗論證,符合GB 50010和GB/T 50476的各項要求方可使用。4.5 機制砂混凝土應采用計量精度符合要求的攪拌樓生產;應根據結構情況,采用高頻振動密實工藝或自密實工藝成型。機制砂混凝土施工應加強內部養生和表面覆蓋保濕養生,防止混凝土結構開裂。5 機制砂的技術要求5.1 規格、類別與用途5.1.1 機制砂按細度模數可分為粗、中兩種規格,其細度模數分別為:表1 機制砂的細度模數規 格細度模數粗砂3.73.1中砂3.02.35
8、.1.2 機制砂按技術要求可分為類、類和類。5.1.3 類機制砂宜用于強度等級大于或等于C60的混凝土;類機制砂宜用于強度等級C30C55的混凝土;類機制砂宜用于強度等級小于C30的混凝土。5.2 技術指標5.2.1 機制砂的級配應符合表2的規定。除4.75mm和0.60mm篩孔外,實際級配與下表所列的累積篩余量相比,允許稍有超出分界線,但超出總量不應大于5%。表2 機制砂的級配篩孔尺寸mm累計篩余量(%)區區區9.50004.751001001002.363552501501.18653550102500.608571704140160.309580927085550/p>
9、4755.2.2 機制砂的石粉含量和泥塊含量應符合表3規定:表3 機制砂的石粉含量和泥塊含量(%)指標類類類石粉含量MB1.40或合格a7.010.012.0MB1.40或不合格4.05.07.0泥塊含量00.51.0注1: 表中指標合格與不合格采用JTG E42(T 0349)方法檢測;注2: a此指標根據使用地區和用途,經試驗驗證,可由有關各方共同協商確定。5.2.3 機制砂的堅固性可采用硫酸鈉溶液法進行試驗,質量損失應符合表4的規定。表4 機制砂的堅固性指 標類類類硫酸鈉溶液循環浸泡五次后的質量損失率(%)6.08.010.05.2.4 機制砂的壓碎指標應滿足表5的規定。表5 機制砂的壓
10、碎指標指 標類類類壓碎指標(%)2025305.2.5 機制砂的表觀密度、堆積密度、空隙率應符合規定:表觀密度大于2500kg/m3、松散堆積密度大于1400kg/m3、空隙率小于45%。5.2.6 用于混凝土的機制砂應進行堿活性試驗。經堿集料反應試驗后,試件應無裂縫、酥裂、膠體外溢等現象,在規定的試驗齡期膨脹率應小于0.10%。5.2.7 機制砂中不應混有草根、樹葉、樹枝、塑料、煤塊、爐渣等雜物。當機制砂中含有云母、輕物質、有機物、硫酸鹽及硫化物、氯離子等有害物質時,其含量應符合表6的規定。表6 機制砂中有害物質含量限值指 標類類類云母含量(按質量計,%)1.02.02.0輕物質含量(按質量
11、計,%)1.01.01.0硫化物和硫酸鹽含量(折算成SO3按質量計,%)0.50.50.5有機物含量(用比色法試驗)合格合格合格氯離子含量(%)0.010.020.06注1: 對有抗凍、抗滲要求的混凝土,砂中云母含量不應大于1%;注2: 砂中如含有顆粒狀硫酸鹽或硫化物,則應進行混凝土耐久性試驗,滿足要求時方可使用。6 機制砂的生產6.1 生產準備6.1.1 機制砂加工場的選址應符合規劃、安全、環保的相關規定。6.1.2 新建砂場應做好礦山資源的勘察工作,查明母巖物理力學性能、貯量及開采條件。6.1.3 應鑒定母巖種類、成份,評價母巖的物理力學性能,包括母巖強度、彈性模量、密度和吸水率等。硅質巖
12、或白云巖,應評價堿活性。6.1.4 石料場確定后,應清除表面覆蓋土層或軟弱風化層,使巖層裸露,設置排水溝和截水溝,并制定巖石開采方案。6.2 母巖6.2.1 強度、密度和吸水率等符合要求的巖石,可用于生產機制砂。6.2.2 用于生產機制砂母巖的抗壓強度應符合表7的規定。表7 機制砂母巖的抗壓強度項 目指 標火成巖變質巖沉積巖母巖抗壓強度(MPa)10080606.2.3 母巖種類、強度、密度和吸水率等有明顯變化時,應重新取樣進行試驗,符合要求后方可繼續開采。6.2.4 母巖性能的檢驗方法和結果處理應按JGJ 52的規定執行。6.3 生產設備選型6.3.1 機制砂生產設備選型應根據生產規模確定,
13、確保技術可靠、經濟合理、兼顧環保要求。6.3.2 機制砂生產工藝主要包括全干法、半干法和濕法生產,宜采用全干法或半干法生產工藝。6.3.3 機制砂生產系統應由給料設備、破碎設備、篩分設備、除塵設備和輸送設備等組成。6.3.4 機制砂的破碎設備選用應符合以下要求:應按原料破碎和機制砂破碎的不同要求,分別配備破碎系統,選用破碎設備;原料破碎可選用顎式破碎機、旋回式破碎機和反擊式破碎機;類和類機制砂破碎宜選用圓錐式破碎機或立式沖擊破碎機;類和類機制砂可選用圓錐式破碎機、立式沖擊破碎機和反擊式破碎機。6.3.5 機制砂的篩分宜采用水平篩、圓振動篩、直線篩、空氣篩等設備。6.3.6 除塵設備應由布袋式除
14、塵系統、噴淋系統或綜合除塵系統等組成。6.3.7 應根據輸送長度、輸送量、輸送高差選擇輸送設備。 所有破碎設備應配置皮帶式輸送機,運輸集料的皮帶式輸送機應加裝防雨罩; 需要將集料垂直或者較大高差提升時,應采用集料提升機。6.4 生產控制6.4.1 機制砂應按破碎、篩分、除塵(水洗)、混合配料和貯存的工藝進行生產。6.4.2 機制砂破碎應采用經過加工的碎石,入料粒徑應符合制砂機破碎比的要求。入料前應將碎石中的石粉篩除。6.4.3 機制砂宜采用閉路循環系統篩分,超粒徑的顆粒應重新進入破碎機破碎。機制砂成品不得有超粒徑顆粒含量。6.4.4 采用干法除塵工藝生產時,應采用多級除塵系統。粒徑小于0.07
15、5mm的粉塵不得回收進入成品倉。采用半干法生產時,宜經過篩分和除塵后水洗。6.4.5 機制砂應經過混合配料調整級配,顆粒級配、超尺寸顆粒含量及石粉含量符合產品質量標準要求后方可進入成品倉。6.4.6 機制砂的裝卸、運輸和堆放,應防止顆粒離析、混入雜質,并應采取措施防止揚塵。不同料源特性、不同類別和規格的機制砂應分別堆放,堆放高度不宜超過5m。堆放場地應設置防雨棚,地面應設置排水溝并硬化處理。7 機制砂的檢驗7.1 檢驗分類7.1.1 應按規定批次驗收型式檢驗報告、出廠檢驗報告或合格證等質量證明文件。型式檢驗詳見附錄A。7.1.2 機制砂進場后,應進行進場檢驗,在混凝土生產過程中,宜對機制砂進行
16、隨機抽檢。機制砂的進場檢驗項目包括:顆粒級配、泥塊含量、石粉含量(含亞甲藍試驗)、松散堆積密度、堅固性。7.2 檢驗規則7.2.1 機制砂進場檢驗的組批規則為: 按同種類、規格、類別及日產量每600t或400m3為一批,不足600t或400m3亦為一批; 日產量超過2000t,按1000t或600m3為一批,不足1000t或600m3亦為一批。7.2.2 經檢驗(含復驗)后,各項技術指標都符合本標準的規定時,應判定該批產品合格。若有任一項技術指標不符合本標準的相應類別規定時,則應從同一批產品中加倍取樣,對該項指標進行復驗;若復驗樣品仍有不合格,則應判定該批產品不合格。7.3 檢驗方法7.3.1
17、 機制砂的取樣、試樣數量、試樣處理應符合GB/T 14684的規定。7.3.2 機制砂技術指標檢驗方法應按照表8的規定執行。表8 機制砂技術指標檢驗方法技術指標檢驗方法技術指標檢驗方法母巖抗壓強度JTG E41泥塊含量JTG E42(T 0335)堿集料反應JGJ 52壓碎指標JTG E42(T 0350)磨光值JTG E42(T 0321)云母含量JTG E42(T 0337)表觀密度、堆積密度、空隙率JTG E42(T 0328、T 0331)輕物質含量JTG E42(T 0338)堅固性JTG E42(T 0340)有機物含量JTG E42(T 0336)吸水率JTG E42(T 033
18、0)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JTG E42(T 0341)顆粒級配JTG E42(T 0327)氯離子含量GB/T 14684石粉含量JTG E42(T 0333、T 0349)8 機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8.1 一般規定8.1.1 配合比設計應滿足公路工程結構混凝土的施工性能、物理性能、力學性能和耐久性的要求。8.1.2 施工性能設計應根據機制砂的特點,充分考慮施工條件、氣候環境和石粉含量波動的影響,采用適宜的施工性能評價指標。混凝土不得有明顯的離析、浮漿和泌水。8.1.3 機制砂混凝土耐久性設計應以水灰比為控制指標。水泥、礦物摻合料、機制砂及碎石中所帶入的石粉總量不宜超過水泥用量的10%,經試驗
19、論證滿足耐久性要求時,石粉總含量可允許適當增加,但不得超過水泥用量的15%。8.1.4 機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按抗壓強度進行設計。除滿足抗壓強度要求外,尚應驗證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強度、抗剪強度、混凝土與鋼筋的黏結強度,符合相關設計規范的設計參數取值標準要求。8.1.5 機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必須通過試生產驗證,不得有明顯泌水、聚沉和結皮。大體積混凝土和薄壁混凝土結構,尚應檢驗混凝土的養生工藝,不得有明顯蜂窩、麻面和開裂。8.2 配合比設計8.2.1 機制砂混凝土的單位用水量可按天然砂混凝土的單位用水量估算,不得超過相同強度等級天然砂混凝土的單位用水量,不滿足要求時應通過摻外加劑調整。8.2.2 機
20、制砂混凝土應按水灰比進行膠凝材料用量設計。活性礦物摻合料時,可替代部分水泥,但水泥漿液的PH不得低于12。石粉不得代替水泥或礦物摻合料,石粉總量不得超過本規程8.1.3規定。 8.2.3 機制砂混凝土的砂率可根據機制砂的細度模數及混凝土施工性能的要求,參照天然砂混凝土的砂率選用,砂率增加不宜超過2%。8.2.4 機制砂混凝土的配制宜摻用減水劑,具體摻量由試驗確定。機制砂配制泵送混凝土時,宜優先選用減水率大、坍落度損失小的緩凝(保塑)高效減水劑;高溫施工宜使用緩凝(保塑)(高效)減水劑;低溫施工宜使用早強(高效)減水劑。選定外加劑品種前,必須與使用的水泥進行化學成分和劑量適應性檢驗。8.2.5
21、混凝土試配強度應按不同石粉含量進行試驗,考慮機制砂混凝土強度離散性,適當提高35MPa。8.2.6 應驗證推薦配合比機制砂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強度、抗剪強度、鋼筋與混凝土的黏結強度,不得與天然砂混凝土有明顯差異。8.2.7 應檢查機制砂混凝土的水灰比、孔隙溶液的PH值和石粉總含量,必須符合要求。不滿足要求時,應通過抗碳化、抗凍性、抗滲性、氯離子遷移和抗化學腐蝕檢驗,經論證符合要求后方可應用。8.2.8 機制砂混凝土試拌應檢查細度模數及石粉含量波動的影響,細度模量波動范圍不宜超過±0.2,石粉含量變化范圍不宜超過±1.0%。考慮石粉對外加劑的吸附作用,宜適當增加外加劑用量,達到飽
22、和摻量,增加外加劑摻量0.1%0.3%時施工性能無明顯變化、無離析和泌水。9 機制砂混凝土的施工及驗收9.1 一般規定9.1.1 施工前,施工單位應根據設計要求、工程性質、結構特點和環境條件等,制定機制砂混凝土施工技術方案。9.1.2 施工過程中,應對混凝土原材料計量、拌合物攪拌、拌合物運輸、混凝土澆筑與振搗、拆模及養護進行全過程控制。9.1.3 機制砂、粗骨料含量水的檢驗每工作班不應少于1次;當雨雪天氣等外界影響導致混凝土骨料含水量變化時,應及時檢驗,并應根據檢驗結果及時調整施工配合比。9.1.4 機制砂混凝土運輸、輸送、澆筑過程中嚴禁加水。9.1.5 生產過程中,應做好有關天氣記錄、生產記
23、錄和檢驗記錄。9.2 拌制9.2.1 采用自動計量系統稱量原材料,并應嚴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要求進行稱量。每盤原材料計量的允許偏差應符合表9的規定。表9 每盤原材料計量的允許偏差原材料種類允許偏差(按質量計)膠凝材料±1%外加劑±1%粗骨料±2%細骨料±2%拌合用水±1%9.2.2 攪拌混凝土前,應嚴格測定粗、細骨料的含水率,準確測定因天氣變化引起的粗細骨料含水量的變化,及時調整施工配合比。每工作班抽測2次含水量,雨天應隨時抽測,并按測定結果及時調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9.2.3 攪拌程序應與天然砂混凝土相同,攪拌時間宜延長1020s,以確保攪拌均勻
24、,顏色一致,不得有離析和泌水現象。9.2.4 混凝土拌合過程中,應觀察混凝土的拌合質量,當拌合物狀態發生變化時,應及時取樣檢查坍落度、擴展度、坍落度經時損失等指標,并觀察其包裹性能、抗離析性能、粘聚性能等。9.2.5 機制砂混凝土的坍落度允許偏差應符合表10的規定。表10 坍落度允許偏差坍落度(mm)允許偏差(mm)40±105090±20100±309.3 運輸9.3.1 應選用運輸能力與混凝土攪拌機的攪拌能力相匹配的運輸設備運送混凝土。長距離運送混凝土時,不得采用機動翻斗車、手推車等工具。在混凝土拌合物的運輸和澆筑過程中,嚴禁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9.3.2
25、混凝土出機至澆筑入模之間的間隔時間不宜大于75min。9.3.3 混凝土運輸至澆筑現場時,不得出現離析或分層現象。9.3.4 采用攪拌運輸車運輸的混凝土,當坍落度損失較大不能滿足施工要求時,可在運輸車罐內加入適量的與原配合比相同成分的減水劑,并快速旋轉攪拌均勻,并應在達到要求的工作性能后再泵送或澆筑。減水劑加入量應事先由試驗確定,并應進行記錄。9.4 澆筑9.4.1 澆筑混凝土前,應針對工程特點、施工環境條件與施工條件事先設計澆筑方案,包括澆筑起點、澆筑進展方向和澆筑厚度等;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不得無故更改事先確定的澆筑方案。9.4.2 混凝土澆筑時的自由傾落高度不得大于2m;當大于2m時,應采
26、用滑槽、串筒、漏斗等器具輔助輸送混凝土,保證混凝土不出現分層離析現象。9.4.3 振搗應保證混凝土密實、均勻,并應避免欠振、過振和漏振。9.4.4 夏期施工時,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溫度不應超過30,并宜選擇夜間澆筑混凝土。 當現場溫度高于35時,宜對金屬模板進行澆水降溫,并不得留有積水,并可采取遮擋措施避免陽光照射金屬模板。9.4.5 冬期施工時,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溫度不應低于5,并應采取保溫措施。9.4.6 采用混凝土泵輸送混凝土時,應符合JGJ/T 10的規定。9.4.7 澆筑大體積混凝土時,應采取必要的溫控措施,保證混凝土溫差控制在設計要求的范圍以內。當混凝土溫差設計無要求時,應符合GB 50496的規定。9.4.8 澆筑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梁應一次應澆筑完成時,每片梁的澆筑時間不宜超過68h,最長不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9.4.9 混凝土澆筑時,應在平面內均勻布料,不得用振搗棒趕料。9.4.10 振搗時應避免碰撞模板、鋼筋及預埋件。根據不同情況,可選用插入式振動棒、附壁式振搗器或表面平板振搗器振搗混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級工程師職稱評定總結范文(10篇)
- 全國泰山版初中信息技術九年級下冊第二章第六節《勇敢的消防員》教學設計
- 中學生感恩演講稿(10篇)
-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1.4《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教科版
- 公司采購部2025年終個人工作總結(18篇)
- 高一化學教師工作總結(5篇)
- 加薪自我評價(15篇)
- 安全工作宣傳演講(15篇)
- 2025年員工辭職報告范文(32篇)
- 私有房屋購買合同(18篇)
- 《名片設計教程》課件
- 社區工作職業道德培訓
- 手機支架供貨合同模板
- 2024年高考化學真題完全解讀(全國甲卷)
- 2024能源互聯網智慧電力云服務平臺建設規范及標準
- 靜電噴涂培訓
- 各專業文件準備目錄-急診內科藥物臨床試驗機構GCP SOP
- 心肺復蘇術課件2024新版
- 湖北開放大學2024年《漢語基礎#》形考作業1-4試題
- 中國銀聯招聘筆試題庫2024
- 2024安徽制造業發展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