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病害及防治 - 圖文-_第1頁
茶葉病害及防治 - 圖文-_第2頁
茶葉病害及防治 - 圖文-_第3頁
茶葉病害及防治 - 圖文-_第4頁
茶葉病害及防治 - 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二、幼嫩枝梢及莖部的主要病害及其防茶紫紋羽病茶白星病茶苗白絹病茶芽枯病茶根癌病茶苗立枯病茶苗根結線蟲病茶苗莖枯病茶紅根腐病三、枝干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四、成葉和老葉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紅銹藻病茶云紋葉枯病地衣和苔蘚茶輪斑病茶菟絲子茶赤葉斑病茶樹膏藥病茶炭疽病茶樹枝梢黑點病茶煤病茶枝黑痣病茶網餅病茶胴枯病茶褐色葉斑病茶圓赤星病茶樹缺素癥一、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樹紫紋羽病癥狀全國各茶區均有發生,主要為害根部及根頸部。發病初期病部生有纖細的紫紅色菌絲,后根部變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棍表面產生紫褐色根狀菌素,其上有時可見紫紅色半球狀菌核或在根部或莖基部產生一層紫紅色絨狀物,表皮變黑

2、或腐爛。發病輕的枝葉略呈黃綠色,發病重的全株干枯而死。 病原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稱桑卷擔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該菌1890年日本田中延次郎定名為H.mompa Tanaka,1909年爪哇雷西巴斯凱把屬名改為隔擔耳菌屬,1919年日本澤田謙吉發現該菌不形成球形的前擔子囊,又將其改回卷擔菌屬。1987年我國對該菌進行深入研究。該菌有兩種菌絲。侵入皮層的稱營養菌絲,寄生并附著在表面的稱為生殖菌絲。營養菌絲黃褐色,直徑5一10m,粗細不一,生殖菌絲體為紫色。該菌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分布在525cm土層內,個別可深達1.5m,缺氧時發育不好,但可存活50多

3、天。發育溫限835,適溫為27。土壤通氣性好、持水量60%一70%、pH5.26.4最適合該菌繁殖。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束或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絲體在病殘組織中越冬,該菌在土中可存活35年。土壤中的菌核或菌索在條件適宜時,病菌長出營養菌絲,侵入新的寄主植物的幼根,后向主根或側根蔓延。病根表面形成的菌索擴展至樹干基部形成菌膜狀的子實體,并產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多在56月份產生。擔孢子萌發又產生菌絲,病菌通過灌溉水或雨水、農具使土壤中的菌核及殘存在病根里的茵絲與新寄生的根系接觸進行傳染。也可通過茶苗、桑苗、果樹苗木、薯塊及花生調運進行遠距離傳播。該病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以及有機質

4、含量高的茶園中發生較重。土壤過干發病也重。78月雨水偏多,旬降雨量高于50mm,利于該病發生。此外前作為甘薯、花生、桑樹及果樹的茶園易發病。防治方法(1新建茶園,最好選用無病地塊。(2選用無病苗木。注意剔除病苗,必要時苗木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根30分鐘。后再栽植。(3加強茶園管理。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改良土壤。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或積水。發現病株馬上挖除,連細根一起挖除,集中燒毀,并對病穴淋澆43%福爾馬林20一40倍液,后蓋土、鋪草覆蓋24小時,隔10天后再澆灌一次,也可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根。茶苗白絹病癥狀分布在全國各產茶區,主要為害

5、茶苗莖基部,初發病時莖基部產生紫褐色條點或條斑,后變為褐色,上生白色絹絲狀體,逐漸由莖基部向土表擴展,病部后期形成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核初白色,后變為黃褐色或褐色。該病造成茶苗皮層軟腐,地上部的葉片變黃,后干枯或全株死亡。 病原Sclerotim rolfsii Sacc.稱齊整小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Athelia rolfsii(CurizTu.&Kimbrough.稱羅耳阿太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病菌形態特征參見桑樹白絹病。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或小菌核在病部或土壤中越冬。翌春溫濕度適宜時,產生菌絲,向四周擴展,有的蔓延到鄰株;此外還可通過雨水、水流及農具等傳播,也可隨

6、調運苗木進行遠距離傳播。該菌生長適溫2535,一般68月高溫雨季利其發生。土壤粘重、土質偏酸、排水不良茶園易發病,前茬為豆類或與其間作的發病重。防治方法(1選擇無病高燥地塊種植茶樹。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可在植前用50%棉隆可濕性粉劑處理土壤,每667m2用藥12.5kg,與細土拌勻,撒在土表后及時耕耙,15天后栽植茶苗,注意防止藥害。(2選用無病苗木,汰除病苗。(3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4發現病株馬上拔除,病穴用0.3%的96%硫酸銅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消毒后,再補栽茶苗。茶樹根癌病癥狀安徽、浙江、廣東等省均有發生。主要為害根部。主根、側根染病初在病部產生淺褐色球

7、狀小突起,后擴展為瘤狀物,小的似谷粒,大的似蠶豆,多個小瘤聚集一起成大瘤,后期病瘤變為褐色并木質化,表面粗糙,質地堅硬。扦插苗幼苗染病須根少或不發根,造成苗條植株衰弱或葉片變黃脫落,植株死亡。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在土壤中或病組織上越冬,借灌溉水或雨水傳播,也可由地下害蟲及帶菌工具傳播。隨病土和病苗還可進行遠距離傳播。病菌從傷口或切口處侵入皮層組織后生長繁殖。傷口周圍細胞因受病菌刺激而加速分裂,形成大量增生的腫瘤。生產上苗木有無傷口及切口是該病能否大發生的重要條件。地勢低洼、土壤濕度大、土壤粘重的苗圃易發病。防治方法(1嚴格檢疫,嚴禁從病區調運苗木。(2選擇背風向陽、排水良好、土質疏松的未種

8、過茶樹的地塊建立扦插苗圃。(3加強茶園管理,及時防治地下害蟲,千方百計減少根部傷口。(4發現病株及時挖除后病穴用1%的96%硫酸銅液或1:1:100倍式波爾多液消毒,也可澆灌80%抗菌劑402乳劑1000倍液。茶苗根結線蟲病癥狀分布在全國各茶區,主要為害茶苗。多在12年生實生苗和扦插苗的根部發生,主根、側根上生出瘦瘤狀物,又稱蟲瘦。大的似黃豆,小的似油菜籽,黃褐色,表面粗糙,有的幾個瘦瘤聚在一起,須根少或無,病根畸形。扦插苗染病,病根多密集一團,組織疏松易折,地上部瘦小,葉片逐漸變黃,嚴重的落葉,造成全株枯死。 病原Me10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稱南方根結線蟲和M

9、.arenaria Chitwood稱花生根結線蟲,均屬植物寄生線蟲。為害茶樹的根結線蟲,我國已發現4種,其中主要是上述2種。形態特征參見花生根結線蟲病。此外還有從M.javanica Chitwood稱爪哇根結線蟲及M.thamesi Chitwood稱泰晤士根結線蟲。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以幼蟲在土壤中或卵和雌成蟲在根瘤中越冬。翌春氣溫高于10,以卵越冬的在卵殼內孵化出1齡幼蟲,蛻皮進入2齡后從卵殼中爬出,借水流或農具等傳播到幼嫩的根尖處,用吻針穿刺根表及細胞,由根表皮侵入根內,同時分泌刺激物致根部細胞膨大形成根結。這時2齡幼蟲蛻皮變成3齡幼蟲,再蛻1次皮成為成蟲。雌成蟲就在蟲瘦里為害根部,雄

10、成蟲則進入土中。幼蟲常隨苗木調運進行遠距離傳播。土溫2530,土壤相對濕度40%一70%適合其生長發育,完成一代約需2530天。生產中砂土常比粘土發病重。三年以上茶苗轉入抗病階段。防治方法(1選擇未感染根結線蟲病的前茬地建立茶園,必要時先種植高感線蟲病的大葉綠豆及綠肥,測定土壤中根結線蟲數量。(2種植茶樹之前或在苗圃播種前,于行間種植萬壽菊、危地馬拉草,豬屎豆等,這幾種植物能分泌抑制線蟲生長發育的物質,減少田間線蟲數量。(3認真進行植物檢疫,選用無病苗木,發現病苗,馬上處理或銷毀。(4苗圃的土壤于盛夏進行深翻,把土中的線蟲翻至土表進行暴曬,可殺滅部分線蟲,必要時把地膜或塑料膜鋪在地表,使土溫升

11、到45以上效果更好。(5藥劑處理土壤育苗圃用3%呋喃丹顆粒劑,每667m225kg,與細土拌勻,施在溝里,后覆土壓實,有效期1年,但采茶期不準使用。此外還可選用98%一100%棉隆微粒劑,每667m2用56kg,撒施或溝施,深約20cm,施藥后覆土,間隔15天后松土放氣,然后種植茶苗。茶紅根腐病癥狀分布在全國各茶區,南方茶區受害重。染病株葉片稀疏,有的枯死。一般情況下,病株上萎凋的葉片附著在枝上,經一段時間才脫落。拔出病根有時可見根表生有白色至紅色革質分枝狀菌膜,后期變為暗紅色至紫紅色,剝開根部外皮可見皮層與木質部之間也有白色菌膜,木質部無條紋。根頸處或莖部常有平伏的子實體,也有靈芝狀的。 傳

12、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或菌索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條件適宜時長出營養菌絲通過傷口侵染根部。在茶園病根與健根接觸即可傳播。此外擔孢子可借風雨傳播。孢子從修剪的莖部侵染,后進入根部。該病病程相當長,一般侵染后經10年才顯癥。茶園殘存的樹樁及病根也會成為傳染源;樹勢衰弱、地下水位高的茶園易發病。管理粗放的老茶園發病重。防治方法(1在林地或果園建立茶園時,要干凈、徹底地挖除殘存樹樁或殘根??撤フ陉帢洹⒘帜厩跋茸鳝h狀剝皮,使營養不下傳,經幾個月樹樁養分用光后,再在低于地面30cm處砍伐,防止樹樁外露。(2發現病株馬上挖掉,再用75%十三嗎啉乳油進行土壤消毒,也可在病區四周挖隔離溝,兩年后補栽。(3

13、藥劑防治在病樹基部挖一環形溝,深1520cm,用75%十三嗎琳乳油20ml對水2000ml,把1/2藥液澆入溝內,覆土后再把余藥液灌入,隔6個月1次,共4次二、幼嫩枝梢及莖部的主要病害及其防茶白星病癥狀又稱點星病。安徽、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貴州等省茶區均有發生。主要為害嫩葉、嫩芽、嫩莖及葉柄,以嫩葉為主。嫩葉染病初生針尖大小褐色小點,后逐漸擴展成直徑l一2mm大小的灰白色圓形斑,中間凹陷,邊緣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線。濕度大時,病部散生黑色小點,病葉上病斑數達幾十個至數百個,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形大斑,葉片變形或卷曲。葉脈染病葉片扭曲或畸形。嫩莖染病病斑暗褐色,后成灰白色,病部亦

14、生黑色小粒點,病梢節問長度明顯短縮,百芽重減少,對夾葉增多。嚴重的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 病原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稱茶葉葉點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大小32803280(um,暗褐色,頂端具乳頭狀孔口,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橢圓形至卵形,單胞無色,大小3523(um。病菌在PDA培養基上培養48小時后,長出白色菌絲,后變為黑色,上生許多小黑點,即病菌子實體。菌絲生長溫限225,適溫為1825,高于28則生長停止。光照利于病菌的生長和繁殖。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在病葉或病莖中越冬。翌春茶樹初展期,分生孢子器中

15、釋放出大量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在濕度適宜時侵染幼嫩莖葉,經13天潛育,開始形成新病斑,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重復再侵染,使病害不斷擴展蔓延。該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氣溫1624,相對濕度高于80%易發病。氣溫高于25則不利其發病。每年主要在春、秋兩季發病,5月份是發病高峰期。高山茶園或缺肥貧瘠茶園、偏施過施氮肥易發病,采摘過度、茶樹衰弱的發病重。防治方法(1分批采茶、及時采茶可減少該病侵染,減輕發病。(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增施復混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3于3月底-4月上旬春茶初展期開始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5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倍液、50%苯菌靈可

16、濕性粉劑1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茶芽枯病芽枯病是近年來新發生的一種病害,在大部分茶區均有分布。茶樹感病后,芽梢生長明顯受阻,直接影響春茶產量和品質。主要為害春茶一芽13葉,葉上病斑先在葉尖或葉緣產生淡黃色或黃褐色,擴展后呈不規則形,病健邊緣明顯或不明顯。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狀,萎縮不能伸展。后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細小粒點,葉片上以正面居多,感病葉片易破碎并扭曲。 病原:本病是由半知菌亞門葉點屬真菌引起。病部小黑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褐色。分生孢子生于其內,橢圓形或卵圓形,無色,單胞,大小為1.642.36.5微米。發生規律

17、: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葉或越冬芽葉中越冬。次年春茶萌芽期,產生分生孢子并隨風雨傳播,侵染幼嫩芽葉,經23天形成新病斑。春茶期氣溫在1520,濕度大,茶葉氨基酸含量高時發病重。6月中旬以后,病害發展受抑制。在發病期,病菌可不斷進行再侵染,造成春茶損失嚴重。凡早春萌芽期遭受寒流侵襲的茶樹易感芽枯病。該病以發芽早的品種感病重,發芽遲的品種發病較輕。防治方法:(1春茶期實行早采、勤采,減少病菌侵染,可減輕發病。(2加強樹體培養,增施有機肥,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3萌芽期和發病初期各噴藥1次。藥劑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50%多菌靈1000倍液。茶苗立枯病 發生規律:多在4月上旬開

18、始發病,810月秋雨季節是發病盛期,高溫高濕的條件利于此病發生,主要隨風雨傳播侵染。防治方法:注意排水防澇,發現病株立即拔除,并帶出苗圃燒毀,以減少侵染源進入。調運苗木時嚴格撿疫。于發病初期用0.7%的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成50%的多菌靈、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稀釋液、75%的百菌清800倍稀釋液、放線酮510-5稀釋液、65%代森鋅加600倍稀釋液噴施。茶苗莖枯病分布及癥狀:此病主要發生于南方茶區,多為害短穗扦插的苗圃,嚴重時可引起成片死亡,被害茶苗近地面的莖基部初期為褐色,后期為黑褐色,皮層腐爛;23個月后苗木枯死。 發生規律:全年以45月的雨季及秋季發生較多,病菌隨雨水濺落或隨流水進

19、行傳播,也可通過中耕除草和田問活動等人為傳播,病菌在土壤中12年后仍保持侵染能力。管理粗放、雜草叢生、蔭濕密蔽、粘土性重;排水不良的低洼苗圃發病較重。防治方法:發病苗圃在移栽后如需繼續連作的必須在原來的苗床上重新鋪上一層3厘米厚的沙土、然后放基肥,最上面再鋪一層黃土(壓緊后的厚度為3厘米,苗圃四周開排水溝;用黃腐酸鹽100150倍稀釋液進行土壤消毒;主要消毒苗床。用灑水壺兌水淋灑,然后放基肥,再鋪一層心黃土。在4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的發病期噴0.7%的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或用放線酮510-5稀釋液噴施,每畝(667平方米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2.5千克撒再茶苗行間,然后松土、淋水,使之與土壤

20、混合,半個月后再施藥1次即可。三、枝干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紅銹藻病癥狀主要發生在廣東、云南、海南茶區,近年安徽、浙江等省也有發生。主要為害13年生枝條及老葉和茶果。枝條染病初生灰黑色至紫黑色圓形至橢圓形病斑,后擴展為不規則形大斑塊,嚴重的布滿整枝,夏季病斑上產生鐵銹色毛氈狀物,病部產生裂縫及對夾葉,造成枝梢干枯,病枝上常出現雜色葉片。老葉染病初生灰黑色病斑,圓形,略突起,后變為紫黑色,其上也生鐵銹色毛氈狀物,即病菌藻的子實體。后期病斑干枯,變為灰色至暗褐色。茶果染病產生暗綠色至褐色或黑色略凸起小病斑,邊緣不整齊。 病原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en稱寄生性綠藻,

21、屬藻類。病菌形態特征與茶藻斑病近似,其主要區別是,該菌孢囊梗較粗短,孢子囊較大。營養體成熟時生毛狀物,穿透寄主表皮伸出,其中包括剛毛及孢囊梗。孢囊梗呈叉狀分枝,頂生游動孢子囊48個,橙紅色,球形,大小3945.428.535.6(m。遇水時從游動孢子囊中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生鞭毛2根。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紅銹藻菌以營養體在病部組織中越冬。翌年56月濕度大時產生游動孢子囊,遇水釋放出游動孢子,借風雨傳播,落到剛變硬的莖部,由皮層裂縫侵入。于5月下旬一6月上句及8月下旬一9月上旬出現2個發病高峰。雨量大、降雨次數多易發病,茶園土壤肥力不足、保水性差,易旱、易澇,造成樹勢衰弱或濕氣滯留發病重。該菌在

22、南方茶區無明顯休眠期。溫暖潮濕時形成子實體。形成時期因地區而異。防治方法(1建立茶園時,應選擇土壤肥沃、高燥的地塊。(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機肥或茶樹復混肥。改良土壤結構,提高排水、蓄水能力,增強樹勢,減輕發病。(3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在茶園中。(4越冬期病枝率大于30%,病情指數高于25,相對濕度70%以上,開始噴灑90%三乙磷酸鋁(乙磷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4%殺毒礬M: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茶區可改用72%克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0oo倍液。(5該病病原菌游動孢子對銅制劑敏感,

23、在非采茶期可噴灑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5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此外,0.3%的96%硫酸銅液經濟有效。茶樹地衣和苔蘚癥狀地衣、苔蘚分布在全國各茶區。主要發生在陰濕衰老的茶園。地衣是一種葉狀體,青灰色,據外觀形狀可分為葉狀地衣、殼狀地衣、枝狀地衣3種。葉狀地衣扁平,形狀似葉片,平鋪在枝干的表面,有的邊緣反卷。殼狀地衣為一種形狀不同的深褐色假根狀體,緊緊貼在茶樹枝干皮上,難于剝離,如文字地衣呈皮殼狀,表面具黑紋。枝狀地衣葉狀體下垂如絲或直立,分枝似樹枝狀。苔蘚是一種黃綠色青苔狀或毛發狀物。 病原地衣是真菌和藻類的共生體,靠葉狀體碎片進行營養繁殖,也

24、可以真菌的孢子及菌絲體及藻類產生的芽孢子進行繁殖。我國為害茶樹的地衣有13種。普遍發生的有Parmelia cetrata Ach稱睫毛梅衣等。苔蘚是一種高等植物,具綠色的假莖、假葉,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多用假根附著在枝干上吸收水分,其繁殖體是配子體,配子體可產生孢子。我國為害茶樹的苔蘚有20多種,安徽、浙江等省的優勢種有Barbella pendula Fleis稱懸蘚、Drmmondia sinensis Mill 稱中華木衣蘚等。 地衣苔蘚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地衣、苔薛在早春氣溫升高至10以上時開始生長,產生的孢子經風雨傳播蔓延,一般在56月溫暖潮濕的季節生長最盛,進入高溫炎熱的夏季,生長很

25、慢,秋季氣溫下降,苔蘚、地衣又復擴展,直至冬季才停滯下來。老茶園樹勢衰弱、樹皮粗糙易發病。苔蘚多發生在陰濕的茶園,地衣則在山地茶園發生較多。生產上管理粗放、雜草叢生、土壤粘重及濕氣滯留的茶園發病重。防治方法(1加強茶園管理。及時清除茶園雜草,雨后及時開溝排水,防止濕氣滯留,科學疏枝,清理叢腳、改善茶園小氣候。(2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合理采摘,使茶樹生長旺盛,提高抗病力。(3秋冬停止采茶期,噴灑2%硫酸亞鐵溶液或1%草甘磷除草劑,能有效地防治苔蘚。(4噴灑1:1:100倍式波爾多液或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5草木灰浸出液煮沸以后進行濃縮,涂抹在地衣或苔蘚病部,防效好。茶菟絲子

26、分布及癥狀:全國主要產茶區均有發生,是1年生攀藤全寄生草本植物,無根,無葉,葉片退化成鱗片狀,莖線狀,細長,黃褐色,秋天開小朵黃白色的花,總狀花序,果橢圓形,有14粒種子,褐色,扁平。 發生規律:4月上中旬開始發生,810月秋雨季節為發病盛期。秋末開花,10月種子成熟掉落于土中越冬,翌年溫度適宜時發芽,種胚的兩端長出菟絲,伸長后有34厘米時呈褐色,一端長在地上,一端飄在空中,遇到寄生植物便產生吸盤,固定在寄主上,然后分化出導管和篩管,與寄主植物的導管和篩管相通,攝取嫩梢中的水分和養分,不斷纏繞為害寄主,幼嫩組織有利于須根插人。茶樹樹冠表面遍布藤蔓,茶樹枝葉無法正常伸展,加之藤蔓又不斷攝取茶樹養

27、料,導致茶樹葉片枯黃脫落,枝梢枯死。防治方法:全部剪除茶菟絲子,最好在種子未成熟前剪除,因其蔓延繁殖,故剪除后必須拿出園外深埋或燒毀,如個別茶枝受害嚴重也應一起剪掉。秋、冬季翻土1520厘米,把掉在地上的種子埋掉,以避免翌年萌發。藥物防治,對出土不久的茶菟絲子幼嫩植株,選擇陰天或早晚,每畝(667平方米用生物農藥魯保1號1.52.0千克、敵草晴0.125千克、2%3%的五氯酚鈉噴灑,但對已牢固纏繞茶樹蓬面上的菟絲子藥效不理想,必須剪除。茶樹膏藥病癥狀全國各茶區均有發生。常見的有灰色膏藥病、褐色膏藥病兩種。主要發生在枝條和根莖部,在枝干上形成厚菌膜?;疑嗨幉〕跎咨d毛狀物,后轉為暗灰色,中間

28、暗褐色。稍厚,四周較薄,表面光滑。濕度大時,上面覆蓋一層白粉狀物。褐色膏藥病在枝條或根莖部形成橢圓形至不規則形厚菌膜,象膏藥一樣貼附在枝條上,栗褐色,較灰色膏藥病稍厚,表面絲絨狀,較粗糙,邊緣有一圈窄灰白色帶,后期表面龜裂,易脫落。 褐色膏藥病病原Septobasidim tanakae Miyabe稱田中隔擔耳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菌絲褐色具隔,也有二層,交錯密集成厚膜,多從菌絲上直接產生擔子,擔子無色,棍棒狀,具分隔3個,直或彎,大小27一538一11(m,側生的小梗上各生1擔孢子。擔孢子無色,長橢圓形。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在枝干上越冬,翌年春末夏初,濕度大時形成子實層,產生擔孢

29、子,擔孢子借氣流和蚧殼蟲傳播蔓延,菌絲迅速生長形成菌膜。土壤粘重或排水不良,隱蔽濕度大的老茶園易發病,蚧蟲為害嚴重的茶園發病重。防治方法(1發病重的茶園,提倡重剪或臺刈,剪掉的枝條集中燒毀。(2防治茶樹蚧殼蟲至關重要。具體方法參見茶樹害蟲有關蚧蟲防治法。茶樹枝梢黑點病癥狀浙江、江蘇、安徽、廣東、廣西、貴州等省均有發生。主要為臺茶樹枝梢,一般發生在當年生半木質化的紅色枝梢上,初生灰褐色不規則形斑塊,后向上下擴展,長10一20cm,枝梢全部呈灰白色,其上散生圓形至橢圓形黑色略具光澤的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子囊盤。 病原Cenangim sp.稱一種薄盤菌,屬于囊菌亞門真菌。病部散生的黑色小點是病原菌的

30、子囊盤,無柄,無子座,革質,黑色略具光澤,杯狀,大小0.5mm。子囊直或稍彎,棍棒狀,大小114一17224(m,內含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在子囊的上部排成雙行,下部則為單行或交叉排列,單胞,無色透明,長橢圓形至梭形,有的稍彎曲,大小22425.57.5(f4m。側絲生在子囊間,較子囊長,大小663633.34.4(74m。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和子囊盤在病部組織內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產生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枝梢。3月下旬一4月上旬產生新子囊,5月中旬一6月中旬進入發病盛期。氣溫2025,相對濕度高于80%利于該病發生和擴展。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發芽早的茶樹品種易感病。防治方法(

31、1選用抗病品種如臺茶12號;(2及時剪除病梢,攜至茶園外集中燒毀。發病重的要重剪,可有效地減少初侵染源,減輕發病。(3發病盛期及時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防治1一2次。茶枝黑痣病癥狀該病是老茶樹枝干病害。安徽、浙江、湖南、云南等省茶區均有發生。發病初期在枝干上產生灰色小斑,病斑邊緣略呈褐色,后漸擴展,形狀不一,病健部分界不明顯,病斑上散生有突起的圓形漆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子座。有時病斑包圍枝干,造成樹勢衰弱。 病原Coccochorina hottai Hara稱球皮座囊菌,屬子囊菌亞

32、門真菌。病原菌子座生在茶樹組織里,外有表皮蓋著,球形至扁球形,壁厚,黑色,炭質,大小350一500m,該組織是由寄主的細胞組織變成,內生子囊果1個,子囊果頂端生一圓形孔口,大小30一40m。子囊圓筒形至棍棒形,基部生一小柄,內含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在子囊內排列不一,有單行排列的,也有上下部單行,中部為雙行排列的。子囊孢子紡錘形至長橢圓形,初單胞無色,具油球4個,后呈黃褐色,具隔膜3個。子囊間生有比子囊長很多的側絲。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該病只有初侵染,沒有再侵染。茶園陰濕、排水不良或濕氣滯留、樹勢衰弱的老茶樹易發病,古老的大茶樹發病重。防治方法(1注意茶園的通風透光,雨后及時排水,嚴防濕氣滯留,

33、對茶園內或四周的雜樹或灌木要及時疏除。(2對衰老茶樹進行臺刈或重修剪,調整樹勢,剪下的樹枝集中燒毀。(3發病重的,于春、夏茶間隙期噴灑0.6%一0.7 %的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400一500倍液。茶胴枯病癥狀又稱枝枯病。是茶樹當年生枝干病害。發病初期在茶樹中上部半木質化枝干的近基部生淺褐色至褐色長橢圓形病斑,后擴展成環狀,稍凹陷,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發病重的,水分輸送受阻,地上部葉片蒸發量大,致病部以上的枝葉枯死。 病原Macrophoma sp.球殼孢目大莖點屬一種真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頂端具孔口,分生孢子器內壁著生分生孢

34、子梗,分生孢子梗單胞無色,線形,其上生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橢圓形,直或稍彎,單胞,無色,透明,大小15.7237.39.7(pm,多具12個油球。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絲體在病部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條件適宜時孢子萌發從新梢侵入。該病多在5月盛發,78月出現枝葉枯死。茶樹衰老或地勢低洼茶園易發病,通風透光不良或偏施、過施氮肥發病重。防治方法(1加強茶園管理。及時中耕鋤草,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對衰老的茶樹要進行修剪或臺刈。采用茶樹配方施肥技術,合理配施氮磷鉀,使茶樹生長健壯。(2發病初期春茶采摘前及時噴灑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

35、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一1000倍液;冬季可噴灑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500倍液、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700一800倍液。四、成葉和老葉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云紋葉枯病病癥:又稱葉枯病。是葉部常見病害之一。分布在全國各茶區,主要為害成葉和老葉、新梢、枝條及果實。葉片染病多在成葉、老葉或嫩葉的葉尖或其它部位產生圓形至不規則形水浸狀病斑,初呈黃綠色或黃褐色,后期漸變為褐色,病部生有波狀褐色、灰色相間的云紋,最后從中心部向外變成灰色,其上生有扁平圓形黑色小粒點,沿輪紋排列成圓形至橢圓形。具不大明顯的輪紋狀病斑,邊緣生褐色暈圈

36、,病健部分界明顯。嫩葉上的病斑初為圓形褐色,后變黑褐色枯死。枝條染病產生灰褐色斑塊,橢圓形略凹陷,生有灰黑色小粒點,常造成枝梢干枯。果實染病病斑黃褐色或灰色,圓形,上生灰黑色小粒點,病部有時裂開。茶樹衰弱時多產生小型病斑,不整形,灰白色,正面散生黑色小點。 病原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稱山茶炭疽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Guignardia camelliae (CookeButler稱山茶球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散生在病部兩面,半埋生,球形至扁球形,黑色,大小160 200um,孔口直徑718um。子囊卵形或棍棒形,端圓,基部具小柄,大小40

37、一66.5918(um,內含子囊孢子8個,排成2列。子囊孢子紡錘形,單胞無色,大小101836(um。無性態的分生孢子盤散生在寄主表皮之下,成熟時突破表皮外露,底部為灰黑色子座,大小187290um,內具剛毛和分生孢子梗,大小91835(um,分生孢子盤四周生剛毛,剛毛針狀,基部粗,頂端漸細,暗褐色,具隔膜l3個,大小407035(um。 分生抱子梗短線狀,單根無色,大小91933.5(um,頂生1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圓筒形或長橢圓形,兩端圓或一端略粗,直或稍彎,單腦無色,內具l空胞或多個顆粒,大小l02l36(um。厚垣孢子球形,淺褐色,具油球23個。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

38、盤和子囊果在茶樹病部或土表落葉中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越冬的子囊果產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盤也可產生分生孢子,遇水后發芽,由茶樹的表皮或傷口侵入,經518天潛育形成新病斑,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經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多次再侵染。一年四季,除寒冷的冬季以外,其余三季均見發病,其中高溫高濕的8月下旬9月上旬為發病盛期。一般78月,旬均溫28以上,降雨量多于40mm,平均相對濕度高于80%易流行成災。氣溫15,潛育期13天,均溫2024,1013天,氣溫24,59天。生產上土層薄,根系發育不好或幼樹根系尚未發育成熟,夏季陽光直射,水分供應不勻,造成日灼斑后常引發該病。此外茶園遭受凍害或采摘過度、蟲害嚴重易

39、發病。臺刈、密度過大及扦插茶園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如云南大葉種、福建水仙、廣東水仙易發病。防治方法(1建茶園時選擇適宜的地形、地勢和土壤。(2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如龍井、福鼎、臺茶13號、毛蟹、清明早、瑞安白毛茶、鐵觀音、福鼎白毫、藤茶、梅占、龍井群體種等較抗病。(3秋茶采完后及時清除地面落葉并進行冬耕,把病葉埋入土中,減少下年菌源。(4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生物活性有機肥或茶樹專用肥提高茶樹抗病力。(5加強茶園管理,做好防凍、抗旱和治蟲工作,及時清除園中雜草。(6初夏氣溫突然升高,成葉、老葉罹病率10%15%或葉罹病率44%或病情指數3.77時,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一9

40、00倍液或40%百菌清懸浮劑(順天星1號600倍液(北京市順義縣農藥廠、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0%多抗霉素水劑或慶豐霉素100mg/kg(7非采摘茶園可噴灑30%綠得保懸浮劑500倍液或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二十三、茶輪斑病分布及癥狀:該病是茶園常見病害,全國各產茶省均有發生。被害葉片大量脫落,并引起枯梢,致使樹勢衰弱,產量下降。主要為害成、老葉。病斑初為黃褐色小斑,擴展后呈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后期中央為灰白色,有明顯的同心輪紋,并產生濃黑色小粒點。嫩梢發病變黑枯死,向下擴展引起枯枝。 病原:

41、是一種半知菌亞門盤多毛孢屬真菌。病部濃黑色小粒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其上生分生孢子梗,無色,絲狀。分生孢子紡錘形,4個分隔,5個細胞,中間3個細胞黃褐色或暗褐色,兩端細胞小而無色,頂端細胞生有3 5根刺毛,無色。發生規律: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在病組織內越冬。次年春季在適溫高濕條件下產生分生孢子從葉片傷口或表皮侵入,經714天,新病斑形成并產生分生孢子,隨風雨濺滴傳播,進行再侵染。高溫高溫條件適于發病,夏秋茶發生較重。排水不良,扦插苗圃或密植園濕度大時發病重。強采、機采、修剪及蟲害嚴重的茶園,因傷口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因而發病也重。防治方法:(1加強園地管理,及時排除漬水,增施肥料。(2抓好采摘

42、管理,防止捋采、強采,造成枝葉傷口。機采或修剪后要及時噴藥保護。(3藥劑防治。選用50%多菌靈、75%百菌清1000倍液噴霧,間隔10天再連續噴2 3次,效果更好。茶赤葉斑病分布及癥狀:在全國各產茶區均有發生,發病初期主要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形成淡綠小斑,逐步擴大形成不規則形的赤褐色大病斑,可蔓延至半張葉或全葉,病斑顏色較均勻一致,病斑邊緣有一條褐色隆起線,病部與健部分界明顯,后期病部散生稍突起的黑色小粒點,發生嚴重時可引起成葉和老葉大量枯焦,甚至脫落,導致樹勢衰弱而影響產量。 病原:本病由一種半知菌類的真菌引起。病斑表面的黑色小粒點為分生孢子器,近圓形或扁球形。分生孢子長橢圓形或長卵形,無色,單

43、胞,大小為172589毫米。發生規律:此病屆高溫高濕性病害,特別在高溫條件下易于發生,56月為始發期,78月為盛發期,幼的茶園知臺別茶園在夏季供水不足時易受熱害,葉片出現枯焦,成為此病侵染的部位。防治方法:在夏季干旱前中耕松土,合理采摘,加強培育,增施磷肥和鉀肥,改良土壤性狀,增強茶樹根系的吸收能力,有條件的茶園應灌溉抗旱,或對幼齡茶園鋪草,以增強保水能力。藥物防治,停采期和休眠期用0.6%的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預防,發病初期用25%的滅菌丹400倍稀釋液、50%的甲基托布津800倍稀釋液、50%的多苗靈可濕性粉劑800l000倍稀釋液,在6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噴藥,或參照云紋葉枯病防治方法。茶樹

44、炭疽病癥狀我國各產茶區均有發生,西南茶區受害重。主要為害當年生成葉,老葉和嫩葉發病較少。先在葉尖或葉片邊緣產生水漬狀淺綠色至暗綠色病斑,后沿葉脈擴展為半透明黃褐色不規則病斑,邊緣浸潤性逐漸擴大,后期由褐色變為灰青色,病健組織分界明顯,病斑大小常以中脈為界。病部生出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子實體分生孢子盤。早春老葉上有病斑,多是越冬后期病斑。 病原Gloeosporium theae-sinesis Miyake稱茶盤長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盤底部平坦略薄,形成子座,初埋生在表皮下面,后露出。分生孢子盤圓形,黑色,大小80150um,分生孢子梗絲狀,單胞無色,大小10201.52(um,頂

45、生分生孢子1個。分生孢子單胞,兩端尖,紡錘形,大小362.5(um,兩端各具油球1個。病菌生長適溫2527,最適pH5.3。除為害茶樹外,還為害油茶、山茶、茶梅等。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在茶樹病組織里越冬。翌年56月氣溫20,相對濕度80%一90%,散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雨水飛濺傳播。分生孢子落到葉片上以后,從嫩葉背面茸毛處侵入,經8一14天潛育后,出現小病斑,經1530天擴展,形成10-20mm大病斑,這時嫩葉已長成成葉。病部的分生孢子成熟后,遇有雨濕條件不斷進行再侵染,尤其是陰雨連綿的梅雨和秋雨季節發病重,常常造成該病流行。生產上偏施、過施氮肥、缺少鉀肥的茶園易發病。品

46、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龍井43易感病,近年浙江推廣該品種后,炭疽病擴展較快。日照短,早上露水持續時間長的茶園或陰雨多的茶區發病重。防治方法(1選用云南大葉種、毛蟹、梅占、阿薩姆大葉種、臺茶13號、金橘等抗病品種。(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茶復混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3摘除病葉。(45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雨季到來前后是防治該病適期,生產上應掌握在各輪新梢一芽一葉期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倍液、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百菌清懸浮劑(順天星1號600倍液(北京

47、順義縣農藥廠。(5非采茶期也可噴灑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400一5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茶煤病癥狀又稱烏油,分布在全國各茶區。主要為害葉片,枝葉表面初生黑色、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小斑,后擴展至全葉,致葉面上覆蓋一層煤煙狀黑霉,茶煤煙病有近十種,其顏色、厚薄、緊密度略有不同,其中濃色茶煤病的霉層厚,較疏松,后期長出黑色短刺毛狀物,病葉背面有時可見黑刺粉虱、蚧殼蟲、蚜蟲等。頭茶期和四茶期發生重,嚴重時茶園污黑一片,僅剩頂端茶芽保持綠色,芽葉生長受抑,光合作用受阻,影響茶葉產量和質量。 病原有多種,主要有Neocapnodim t

48、heae Hara稱茶新煤炱或濃色煤病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絲體淺褐色,從菌絲的隔膜處縊斷后產生星狀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四分杈,無色至褐色,每個分杈上具多個分隔。分生孢子器圓筒形至不規則形,生在單一或分枝的長柄上,褐色,頂部膨大,具孔口,器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至卵圓形。有性態子囊殼圓柱狀,頂端膨大,暗褐色,內生多個子囊。子囊卵圓形,基部有小柄,內生子囊孢子8個排成2列。子囊孢子橢圓形,初無色,后呈暗褐色,具隔膜13個。此外還有富特煤炱、中心煤炱、頭狀膠殼炱、山茶小煤炱、刺三叉孢炱、光殼炱等。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該菌多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在病部越冬。翌春,在霉層上生出孢子,借風雨傳播,孢

49、子落在粉虱、蚧類或蚜蟲分泌物上后,吸取營養進行生長繁殖,且可通過這些害蟲的活動進行傳播,以上害蟲常是該病發生的重要先決條件,生產上管理粗放的茶園或蔭蔽潮濕,雨后濕氣滯留及害蟲嚴重的茶園易發病。防治方法(1從加強茶園管理入手,及時、適量修剪、創造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雨后及時排水,嚴防濕氣滯留;千方百計增強樹勢,預防該病發生。(2及時防治茶園害蟲,注意控制粉虱、蚧殼蟲、蚜蟲等蟲害,是防治該病積極有效措施之一。具體方法參見本書茶樹害蟲。(3早春、晚秋非采茶期噴灑波美0.5。石硫合劑或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30%綠得保懸浮劑5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

50、。茶網餅病病癥又稱網燒病、白霉病。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貴州、廣東、臺灣等省局部茶區。主要為害成葉,嫩葉、老葉也發病。多發生在葉緣或葉尖上,初在葉片上現針尖大小的淺綠色油漬狀斑點,后漸擴展,嚴重的擴展至全葉,色澤變成暗褐色,病葉增厚,有時葉片上卷,葉背面沿脈形成網狀凸起,其上具白粉狀物。白粉散失后變成茶褐色網狀,故稱網餅病。后期病斑呈紫褐色或紫黑色,造成葉片枯萎脫落。嫩莖染病,多由葉柄擴展到嫩莖上,引起枝枯。 病原Exobasidium reticulatumlto et Sawl稱網狀外擔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葉背病斑上網狀物是菌絲,白粉狀物是子實層。擔子長棍棒狀至圓筒形

51、,大小6313534(um。頂端著生小梗4個,每個小梗上著生擔孢子1個。擔孢子單胞無色,倒卵形或橢圓形,大小81234(um,發芽時生出1個隔膜,成為雙細胞,從兩端或一端長出芽管。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以菌絲體在茶樹中部病葉組織中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擔孢子成熟,隨風雨傳播侵入成葉,經10天潛育產生新病斑,濕度大時病斑上長出白色粉狀子實層,著生許多擔子和擔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侵染芽下13片嫩葉,經30天潛育病斑出現,60一70天后長成大型網狀病斑,此時嫩葉已長為成葉。均溫1925、葉上有露水或相對濕度100%條件下適其發生和流行,一般在56月及910月。光照和干燥對擔抱子有抑制發芽作用,因此夏季

52、干旱炎熱不利其擴展,病菌多在蔭蔽處越夏。多霧的高山茶園及四周種植竹林的茶園、濕度大易發病。品種問抗病性有差異,經測定茶多酚含量低的品種較感病,茶多酚含量高的品種則表現抗病。防治方法(1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如婺源大葉種,上饒大葉種,青心大有,臺茶1號、2號、5號、13號、16號,藤茶、香菇寮白毫,蘋云,櫧葉齊12號,毛蟹,鋪埔白葉等。(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阿姆斯生物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增施磷鉀肥,提高茶樹抗病力。(3栽植密度適當,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4在頭茶和四茶的新葉開展期,及時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900一l000倍液,隔78天1次,連續防治23次。(5非采摘茶園噴灑

53、30%綠得保膠懸劑500倍液或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12%綠乳銅乳油500倍液。茶褐色葉斑病癥狀江蘇、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廣東、臺灣、云南、貴州等省茶區均有分布。主要為害葉片,多從葉緣處開始現褐色小點,后擴展成圓形或半圓形至不規則形紫褐色至暗褐色病斑,上生灰褐色小粒點,病健部分界不大明顯,但病斑紫黑色邊緣較寬(別于茶圓赤星病。有時葉緣上產生多個病斑融合在一起,很似凍害狀,濕度大時病斑上生灰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可與凍害區別。 病原Cercospora sp.稱一種茶尾孢菌,與茶圓赤星病病原菌同屬不同種,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斑上的霉點,是病原菌子座和分生孢子

54、梗叢。子座球形至近球形,直徑40一100um。分生孢子梗叢長在表皮下的子座上,分生孢子梗單條,直或稍彎曲,大小127523(um。分生孢子鞭狀,基部粗,頂端漸細,無色至淺灰色,大小40一9235(um,具隔410個,孢子成熟后分隔明顯。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塊(菌絲體或子座在病樹的病葉及落在土表的病落葉上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葉片后經5天左右潛育開始發病,以后經反復再侵染,致病害不斷擴展蔓延。該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每年早春和晚秋,即35月和911月發生居多。安徽秋季比春季發生多。遭受凍害、缺肥或采摘過度,茶樹樹勢衰弱易發病。茶園排水不良、濕氣滯留發病重。

55、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增施有機肥;加強茶園管理,做到合理采摘,采養結合;做好清溝排漬工作,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做好防寒工作,防止凍害發生,以減輕發病。(3春季采摘前或早春、晚秋發病初期及時噴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也可用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或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茶圓赤星病癥狀我國各茶區均有發生,新茶園或高山茶區發生較多。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嫩梢等部位。葉片染病主要見于早春色葉或第一葉上,病部初生褐色小點,后擴展成灰白色中間凹陷的圓形病斑,大小0.83.5mm,邊緣具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線,中央紅褐色,后期病斑中間散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菌絲塊,濕度大時,上生灰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子實層,別于白星病。葉柄、嫩梢染病產生類似的癥狀。 病原Cercospora theae(Cav.Breda稱茶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部的灰黑色霉狀小點是病菌的菌絲塊。分生孢子梗叢生在表皮下的菌絲塊上,孢子梗大小294334(um,每叢有十多根,單胞無色,直或頂端略彎曲,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鞭狀,由基部向上漸細且彎曲,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